脾虚泄泻的辨证施护观察

脾虚泄泻的辨证施护观察

泄泻

泄泻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泄泻,中医病证名。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脾虚湿盛是关键病机。治疗上总以运脾除湿为主。 中医学名 泄泻 其他名称 鹜溏、飧泄、注下 相关西医疾病 急性肠炎等 疾病分类 内科-脾胃 发病部位 肠 主要病因 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失常 多发群体 所有人 目录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关系 病因 病机 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要点) 症治分类

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文献摘要 名词解释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1、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2、《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3、《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4、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5、《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7、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泄泻,其中又以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易困阻脾土,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如里,使脾胃升降失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失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误食腐馊不洁,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均能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者自我调理方法

凡脾胃虚弱者,是指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所以脾胃虚弱患者,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自我调养: 一、饮食调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调养脾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以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等,脾胃虚弱者可以经常食用。脾胃虚弱的患者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气之功效。 沙参麦冬白扁豆粥:沙参10克,麦冬10克,白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白扁豆共煮成粥。适用于脾胃阴虚者,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二、坚持适当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三、坚持艾灸 艾灸是驱寒补虚的最佳外养方法,馨艾堂常给脾胃虚者艾灸,选穴常用:中脘,神阙,足三里,阴陵泉。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7天,通常坚持2个疗程能看到非常明显的改善。 四、适当服用药物 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气虚型、脾阳虚型、胃阴虚型。 1.脾胃气虚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酌情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 2.脾阳虚者主要表现为胃腹冷痛,每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酌用附子理中丸。 3.胃阴虚者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选用参梅养胃颗粒等。

不寐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分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三、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证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效,适用于肝郁化火上炎所致的不寐多梦,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便秘之症。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镇心安神。 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证 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适用于痰热扰心,见虚烦不宁,不寐多梦等症状者。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黄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龙齿、珍珠母、磁石镇惊安神。 不寐伴胸闷暖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3.心脾两虚证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不寐健忘,心悸怔忡,面黄食少等心脾两虚证。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生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木香行气舒脾。 心血不足较甚者,加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合

中医辨证论治之舌诊

中医辩舌 舌尖,传统中医来说就是上焦的心和肺。按照舌尖部位准确来说,可以代表我们的头脑部。在中医学之中,脑是络属于心的,是心的一个附属器官,脑为奇恒之腑。肾中之精,充骨生髓,沿督脉上行灌颅而为脑,所以“脑为髓之海”。脑主司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司支配运动和感觉,是生命之枢机,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脑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脑位于头颅之内,头为诸阳之会,最恶污浊之气所扰,所以面色以红黄隐隐,鲜明而有光泽为佳,眼神明亮有神,均是脑髓充足的表现。 在舌象上呢,舌尖应以鲜明圆滑为佳,不宜出现齿痕(齿痕为湿浊之气),不宜出现郁点、瘀斑,也不宜凹陷或高凸,这些都是病态改变,都有头脑(心)部的病变有关。头部的附属器官(如眼、耳、口、鼻、舌等)主管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这些器官皆有经脉通于脑,所以这些器官的问题都可以从舌尖部位诊出。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舌尖最常见的舌形的改变主要有三类,凹陷、高凸、平直。当然,实际并不只是这三类,这三类只是最常见的。我们来看舌尖凹陷。根据我们的望舌的一个原则“凹陷为虚,高凸为实”。这舌尖凹陷就是心和头脑部虚了,虚就是虚少不足的意思。是什么不足了呢。从传统辨证来说,就是心不足了。因为舌尖是主心的。如果舌质淡白多属于心的气血不足,或心阳不足。如果舌质红赤都属于心阴不足,或心火旺盛。更详细而准确一些的讲呢,或者是更细致的讲,就是脑髓空虚了。如果是一个小的凹陷,就会表现为精力下降、睡眠欠佳、头晕健忘、心悸怔忡等症状,这是万无一失的。舌尖高凸为心肝火旺,上冲头脑之象,会出现头项强痛、眩晕、双目干涩红赤、失眠惊悸等症。大凡舌尖高突总属于气机上越,心肝火旺之症。所以容易出现头目胀痛、心悸失眠之症。他与舌尖凹陷症状颇似,但是却有虚实本质的差别。临证不可不分。辨阴阳,别虚实,明寒热,晓病机,乃医家之首务。这些都可以从舌形上面准确的进行辨别。如果结合舌质、舌苔等细节的变化,诊断起来会更加方便,更加准确。 舌尖平直以头脑昏沉不清、健忘抑郁、反应迟钝、心悸耳鸣、脱发等为主要表现。舌尖平直的,加上两侧的边缘,很像一个方形的舌头,所以我们也可以管他叫方形舌,或者是方舌。这个舌尖平时有什么样的症状呢?他最常见的症状是头脑昏沉,以及脱发这些表现。

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一、脾虚各种症状及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二、食物预防和治疗 1.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

脾胃虚弱的中药偏方有哪些

脾胃虚弱的中药偏方有哪些 1、砂仁黄芪猪肚可调理脾胃虚弱 材料:砂仁、黄芪、猪肚 做法:将猪肚、砂仁和黄芪洗干净,然后将准备好的砂仁和黄芪放入猪肚中;将准备好 的猪肚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之后小火慢炖,直到猪肚烂熟之后加入适量的 食盐调味就可以起锅食用了。 功效:这道食谱能够有效的调理脾胃虚弱,特别是哪些是与不好、胃疼等等患者。砂仁能够很好的调理脾胃,治疗哪些积食等等情况,能够有效的增加肠胃蠕动。 2、淮山蜜蜂煎可调理脾胃虚弱 材料:淮山、鸡内金、蜂蜜 做法:将淮山和鸡内金洗干净;然后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然后取出汁水,加入适量的蜂蜜之后搅拌均匀;等到药液温热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食用。 功效:脾胃虚弱怎么调理,这道食谱的效果就非常的好。淮山具有强健脾胃的作用,特 别是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蜂蜜则能够补中益气,预防便秘,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的保健脾胃。 3、调理脾胃虚弱的养生粥 莲子芡实粥:莲子15克,芡实15克,粳米100克,补骨脂5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气 养胃,补肾固精,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山药薏苡仁粥:山药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补气健脾胃,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山楂麦芽粥:山楂15克,麦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开胃,消食化积,适用于饮食不消化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脾胃虚弱怎么调理荐七种食物助你健脾胃 八宝粥:莲子、芡实、薏苡仁、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气养血,健脾强身,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 脾胃虚弱很很多因素有关系,一般认为饮食不规律以及乱吃东西都是会导致我们出现 脾胃虚弱,另外一些情绪的疾病也容易导致脾胃虚弱的出现。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

胸痹中医辨证施护

胸痹的中医辨证施护 心血瘀阻征候表现:胸部刺痛,痛定失处,入夜加重,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心悸,时作时止,日久不愈,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结代。护理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原则。 施护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监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若痛剧、心慌、气短、手足冷,可能为真心痛之征,要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吸入较高流量2~3升/分钟)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脉象、面色、肢体温度变化,配合抢救,做好记录。本病常发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病人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如外用开塞露,或口服麻仁丸,或每日空腹饮用蜂蜜水,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3、患者心痛发作时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卧床休息,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患者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心痛发作不重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行气活血而化瘀。

4、饮食宜少食多餐,不应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宜多食用禽类、鱼类、核桃、花生、葵花子、水果等食品,忌食用肥甘厚味与辛辣之品。 5、心痛发作时可遵医嘱服用活血化瘀药,如三七粉、速效救心丸等,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对于心痛发作频繁或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的病人,遵医嘱静滴硝酸甘油,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注意滴速的调节,并嘱患者及家属切不可擅自调节滴速,以免造成低血压。有些患者用药后可出现面部潮红、头部胀痛、头昏、心动过速、心悸等不适,应告诉患者是由于药物造成的,以解除其顾虑。首次用药时,应告知病人起身动作应缓慢或平卧片刻,但青光眼、低血压忌用。 6、安慰患者,解除其紧张不安情绪,当患者胸痛剧烈时应尽量安排护士陪伴患者,避免因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允许患者表达内心的感觉,接受患者的行为反应如呻吟、容易激怒等,并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而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和忙乱,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更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其病情。 7、药物穴位外贴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外用而应内,可采用药丸穴位外贴法。药物选丹参、水蛭、血竭、当归各等分研位细

脾虚食疗

临床症状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诊断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

观舌象辨证型,中医舌诊“暗藏玄机”

观舌象辨证型,中医舌诊“暗藏玄机” 中医学理论认为舌象反映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反映机体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和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上观察与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舌诊通过观察舌象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许多研究通过观察舌象发现了其与一些常见病的相关性,如冠心病、胃癌、糖尿病等。 1. 冠心病 2013年新疆医科大学一项研究,观察了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按照舌底脉络长短、粗细、迂曲程度及颜色4个方面分类,通过分析发现: 正常人舌底的舌质淡红,润而有津,黏膜有透明感,无混浊、白斑或色素沉着,无瘀丝、瘀点、瘀斑、瘀血颗粒,舌系带居中,长短适中,舌下两静脉仅隐现于舌下,呈线状并不粗张,少迂曲,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的3/5,其颜色为淡红或淡紫色,舌系带两侧有小而隆起的肉阜。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越长、颜色越深,而且迂曲程度越重。 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长、粗、色紫暗、迂曲 健康人舌底脉络短、细、淡紫色,无迂曲或迂曲程度轻。 为什么观舌象能诊察冠心病? “心主血脉”“心开窍于舌”,通过舌质可察知体内气血运行情况,判断心主血脉功能。当心脏有实质性病变时,由于血脉瘀阻,常出现相应的舌象的变化。 从西医角度来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致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导致体内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发生一系列改变,导致舌下静脉压力升高,静脉瘀血、缺氧,舌血流量增多,所以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2. 胃癌 一项研究观察了114例胃癌患者的舌象,发现多以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胃癌患者发生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表现了胃癌气滞、痰结、血瘀、热毒壅盛、痰湿中阻的病因病机。尤其是舌中部覆以白腻苔或白厚腻苔而舌面外周部出现少苔或无苔的舌象特点,更反映了胃癌发生时机体脾胃两虚,不仅脾失健运、湿浊中阻,同时胃阴亏损,胃气难以完全上乘于舌的复杂的病理变化特征。晚期胃癌患者的舌面外周甚至可以出现牛肉样无苔的改变。 另一项研究通过记录266例胃癌患者和246例正常对照人群舌象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发现白细胞、淋巴细胞、总蛋白等临床检验的异常与胃癌

脾虚泄泻吃什么

脾虚泄泻吃什么 *导读:脾虚泄泻是由于脾气虚弱、病后服食寒凉之物、饮食不节制、劳累过度伤脾导致的泄泻症。…… 脾虚泄泻是由于脾气虚弱、病后服食寒凉之物、饮食不节制、劳累过度伤脾导致的泄泻症。 造成脾虚泄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因为水湿之气阻滞胃肠,导致脾虚失运,湿气注入肠道。二是小儿、久病之人等体质虚弱的人群体内脏器功能下降,导致元气不足,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失常。三是脾虚导致运化失常、肾虚后阴不顾导致五更泄泻。 脾虚泄泻患者该吃什么?1.可以吃一些健脾涩肠的杂粮粥,在粥中放入山药、莲子等食物。山药含有多酚氧化酶和淀粉酶等有益物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吸收,有平补脾胃的功效。脾阳亏损或者胃阴虚的患者都可以多吃。2.脾虚泄泻患者还可以多吃西红柿,西红柿可以消除患者的疲劳,增进食欲,还能缓解患者积食导致的胃胀症状。3.脾虚泄泻患者可以多吃大白菜,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铁、钾和维生素A,对患者康复有帮助。 脾虚泄泻患者要少吃的食物有:1.鸭梨,鸭梨是一种寒凉之物,会加重患者体内虚弱,影响患者脾胃的运化功能,因而要尽量少吃。2.要少吃牛肉等发物,发物影响肠胃消化功能,加重脾虚。3.西瓜,西瓜非常寒凉,不仅刺激肠胃,还会加重寒湿之气,使腹泻情况更加严重。

脾虚泄泻患者可以服用以下小偏方: 1.益脾饼,将白术120克、干姜、鸡内金各60克焙熟,然后加入250克熟枣肉一同碾成泥状,制作成饼,在炭火上烘干,每天早晨起床后空腹服用。 2.薏米莲子粥:将30克苡仁煎熟,放入30克莲子肉共同煮粥,最后加入冰糖调味,每天早晨服用。 3.山药扁豆膏:将鲜山药200克去皮并切片,再将500克枣肉切碎,加入扁豆50克、陈皮3克拌匀后蒸成糕,每天早晨服用。

泄泻

第七节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气利,诃梨勒散主之。”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提出对实热积滞所致的下利,采取攻下通便法,即所谓“通因通用”法。篇中还对湿邪内盛,阻滞气机,不得宣畅,水气并下而致“下利气者”,提出“当利其小便”,以分利肠中湿邪,即所谓“急开支河”之法。张仲景为后世泄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从三因学说角度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并分别列出了利水方剂。《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病因病机】

中医舌诊ppt课件

中医舌诊ppt课件 中医舌诊ppt课件篇一:中医舌诊歌决 【中医舌诊歌决】 舌形 舌形嫩老辨虚实。舌形胖大水湿停。瘦薄舌因舌失养。点刺脏腑阳热亢。裂纹见于精血亏。齿痕当主脾湿盛。舌色 舌色淡白气血虚(阳虚)。舌红主热降入营。舌紫气血行不畅,各种血瘀是病机。舌态 舌强伤津热入心。风痰阻络亦可引。痿软伤阴气血虚。颤动见于肝风动。吐弄舌属心脾热,危时吐舌心气绝。痰瘀阻络舌歪斜,肝风夹痰亦不正。舌质厚薄邪正盛与衰。润燥津液亏与盈。腐腻阳湿消与长。胃气匮乏剥落舌,或主气血两虚证。临床运用要辨清。舌苔白苔可谓正常苔,病时主表也主寒。黄主热证主里证。灰黑主见寒热极。 中医舌诊ppt课件篇二:中医舌诊辨证 中医舌诊辨证(附舌象图片) 所有舌象的辨证主病及相关研究,不断连载 主病及相关研究: 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 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

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图片1.png (18.65 KB, 下载次数: ) 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 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 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胸痹的辨证论治

《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李东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明医指掌》:“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 唐容川:“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灵枢?厥病》:“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胸痹从脾胃论治 《灵枢?刺节真邪》:“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寿世保元?心胃痛》:“其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有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非药所能疗焉。” 《寿世保元》:“人受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众体皆无以受气,日久羸弱矣。” 《脾胃论》:“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滋养元气。” 《医权初编》:“一切虚证,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自旺,则阳生阴亦长矣。”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阳明之经……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症因脉治?胸痛论》:“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泄泻的辨证论治

袄泄泻的辨证论治 芃一、辨证要点 芀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荿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蚃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莃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蚁二、治疗原则 螇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蚆三、分证论治 蒃急性泄泻 螈1、寒湿泄泻 葿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蒅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薂方药:藿香正气散。 腿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泄泻诊疗方案2012

泄泻诊疗方案 (2012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病 西医病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西医腹泻病临床及病因学分型,明确相关的西医疾病,执行现行公认诊断标准。功能性肠病参照罗马III相关标准(见附表)。 诊断依据 ⑴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⑵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⑶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⑷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⑸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⑹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ZY/T001.9-001.9-94)制订。 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⑵症状持续1天以上。 证候分类

⑴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⑵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⑶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⑷肝郁脾虚: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大便时溏时泄,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伴有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⑸肾阳虚衰: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三.中医治疗方案 1.理法方药(穴) 理: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运化不健,可夹寒、夹热、夹滞。 法: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方药(穴):辩证选方(穴)遣药。 2.中药治疗(中药、中成药应用) 2.1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寒湿困脾可选藿香正气胶囊,肠道湿热可选用香连丸等清热化湿中成药;脾胃虚弱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等健脾化湿类中成药;食滞胃肠可选保和丸,肾阳虚衰可选四神丸。 2.2汤剂辨证分型治疗 ⑴寒湿困脾 治则:散寒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10g,白芷l0 g,紫苏9g,茯苓10 g,制半夏l0 g,白术10 g,陈皮l0 g,厚朴9 g,姜汁、苦桔梗各10 g,藿香10 g,甘草6 g。) ⑵肠道湿热

脾胃虚弱的药方

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 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 薏苡仁12克、莲肉9克、陈皮6克、 砂仁3克、桔梗3克、大枣5枚), 此方专治脾胃虚弱之证,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每月七副。另外饮食上多吃些温性食物,少吃寒凉之品,每天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一年之后可彻底根除脾虚胃寒的毛病。 关于胃寒、脾虚、肺热的治疗方法的原因,关于胃寒、脾虚、肺热的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 问: 最近半年,我一吃生冷食物就拉肚子,但还虚胖。而且还内热得厉害,总感口渴,特别是在晚上。尿赤热难受,晚上尿频。有人说我是肺热、脾虚、胃寒,吃药总不见根除。最近几天腹涨,尿赤热,舌侧有齿印。请求给予根除方法! 答: 本人女性,30岁 您好,分析你的症状中医认为是痰湿瘀阻化热,故见虚胖,内热口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疗以健脾化痰清肺为主。 黄芩15 黄连 3 竹叶 10 陈皮 15 栀子6 木香 10 半夏 6 川贝 6 蒲公英15 人参健脾丸拼音名:Renshen Jianpi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344 [处方来源] 《证治准绳·类方》 【规格】大蜜丸 10丸/盒 【处方】人参 25g 白术(麸炒)150g 茯苓 50g 山药 100g 陈皮 50g 木香 12.5g 砂仁 25g 黄芪(蜜炙)100g 当归 50g 酸枣仁(炒)50g 远志(制) 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50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80~240μm,直径2~8μm。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棕红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 (2) 取本品水蜜丸12g,研碎;或取大蜜丸18g,切碎,加硅藻土10g,研匀。加氯仿-正丁醇(2:1)7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2%氢氧 化钾甲醇溶液50ml使溶解,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 小时,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正丁醇(2:1)5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正丁醇层,用1%磷酸二氢钾溶液50ml洗涤,弃去磷酸二氢钾溶液,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6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0:20:11:5)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色荧光斑点。

泄泻的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因病机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致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等。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1、感受外邪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故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寒邪和暑热之邪,虽然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损伤脾胃肠,使其功能障碍,但若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故《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食伤脾胃肠,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肠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也不能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5、命门火衰,命门之火,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其他诸多外邪只有与湿邪相兼,方能致泻。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肠,大小肠的分清别浊和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胃为泄泻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当中又以脾为主,脾病脾

如何调理脾虚

如何调理脾虚

如何调理脾虚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那么脾虚的症状有哪些?该呢?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 脾虚的饮食调理方法 1、苹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等。 2、香蕉:味甘,性寒。有清热润肠之功。用于实证便秘。 3、橙子:味酸,性凉。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呕吐,便秘等。 4、石榴:味甘、微酸、涩,性温。能生津止渴,收涩止泻。甜石榴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小儿疳积;酸石榴可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石榴皮杀虫、驱虫,治虫积腹痛。 5、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内停。

6、木瓜:味甘,性平。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7、花生:又名长生果。能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胀满,不思饮食者。 8、榧子:又名香榧子。味甘涩,性平。可杀虫,润肠通便,消食化积。适用于小儿黄瘦疳积,对蛔虫、蛲虫、钩虫等虫积腹痛有效。 9、柠檬:味酸甘,性寒平。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热,除烦渴,增进食欲,止呕恶,下气和胃。用于治疗胃脘不适。 10、椰子:味甘,性温。椰子肉补虚,强壮身体,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黄瘦;还可驱虫,对绦虫、姜片虫有效。 11、无花果: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症。 12、栗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温。可健脾养胃。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 13、大枣:味甘,性温平。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神壮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大便稀溏,气血不足,贫血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