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诸城)

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10公里处,原名“卧虎山”。过去人们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灵验,帮更名为“常山”。

雩泉亭,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条山涧中,涧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是扶淇河的一条支流。

雩泉亭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但雩泉尚在,今被姑子庵村群众用作水井。井底呈方形,凿痕宛在,即为原雩泉。

超然台:坐落在原北城墙偏西处,今台下巷北端与北关路交汇处。台高10米左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25米。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后堂3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

苏轼《雩泉记》

【引文】

雩泉,是位于常山北坡山溪西侧的一眼自然山泉,泉水“汪洋折旋如车轮”,满溢成溪,北流而下,注入扶淇河中。古时人们多经此路到常山祈雨。

苏轼深爱此泉,每登常山,必临其泉。祈雨祭神毕后,常站在泉边高坡上,北俯密州城,“雉堞楼观,仿佛可数”。尤其当祈雨应验,更是欣喜万分。为表达自己对常山和雩泉的喜悦之情,于熙宁九年(1076)四月,作《雩泉记》,以述心怀。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苏轼的真挚爱民之心。

【原文】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2},不甚高大{3},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4},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5},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6}。乃新其庙{7}。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8}。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9}。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10},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11}。匪石岩岩{12},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13},我民所噫{14}。我歌《云汉》{15},于泉之侧。谁其尸之{16}?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17}。我愧于中,何以吁神{18}?神尸其昧{19},我

职其著{20}。各率尔职,神不汝弃。酌山之泉,言其蔬。跪以荐神{21},神其吐之{22}?

【注释】

①熙宁九年(1076)四月十八日作。清乾隆《诸城县志》卷14《金石考》录苏轼本文,末有“(熙宁)九年四月癸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苏轼记”之语。《乌台诗案》“祭常山作放鹰一首”记载:“熙宁八年五月,轼知密州内,于本州常山泉水处祈雨有应,轼遂立名为雩泉。九年四月癸卯,立石常山之上。”癸卯为十八日,立石者即《雩泉记》。雩(音于)泉:在密州诸城县南常山上。雩,求雨的祭祀。②常山:《太平寰宇记》卷24“常山”条引晏氏《齐记》:“祈雨常应,故曰常山。”案东晋十六国时南燕晏模(一作谟)撰《齐地记》,《太平寰宇记》所引当即此书。东武郡治:指密州治。西汉置东武县(即北宋密州诸城县),北魏置东武郡,其地在北宋密州,苏轼常以东武借指密州。治,地方官署所在地。密州治诸城县(今山东省诸城市)。③不甚高大:常山今海拔297米。④雉堞:城上短墙。古代以雉计算城墙面积,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堞为城上呈齿形的短墙,也称女墙。⑤食:鬼神享受祭献的供品。⑥“熙宁八年春夏旱”三句:熙宁八年四月苏轼作《祭常山祝文》第一首,这是第一次祷雨。同年五月苏轼作《祭常山神祝文》,这是第二次祷雨。再:两次。响:回声。《易·系辞上》:“其受命也如响。”孔颖达疏:“如响之应声也。”⑦乃新其庙:熙宁八年苏轼作《祭常山祝文》第二首:“自我再祷,应不旋毂。迨兹有秋,岁得中熟。嗟此薄礼,曷称其德。陶匠并作,新其楹桷。岂以为报,民苟不怍。”“陶匠并作”二句即言更新常山神庙事。⑧易:轻视。⑨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礼记·月令》“乃命百县雩祀”。郑玄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吁嗟:叹息。⑩遗(音谓):送交。{11}望:帝王遥祭日月、星辰、山川。《淮南子·人间训》:“郊望尝。”高诱注:“望,祭日月、星辰、山川也。”本文望字用为名词。{12}匪:同“非”。岩岩:高大。《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13}聪:听。{14}噫:叹息。{15}我歌云汉:(云汉)为《诗经·大雅》诗篇,全诗忧旱求雨,苏轼此处用其义。云汉:天河,银河。{16}尸:主持。《诗经·召南·采》:“谁其尸之?有齐季女。”{17}“堂堂在位”二句:《乌台诗案》:“云‘堂堂在位,有号不闻’,以讥讽是时京东连年蝗旱诉闻,邻郡百姓诉旱,官吏多不接状依法检收灾伤,致令怨叹之声盈于上下。当时之人耳如不听,故《记》有嗟呼之诗也。”京东:路名,密州属京东东路。检收:当作“检放”,指验灾免税。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寻常检放灾伤,依法须是检行根苗,以定所放分数。今来二麦元不曾种,即无根苗可检,官吏守法,无缘直放。若夏税一例不放,则人户必至逃移。”{18}吁:呼告。{19}昧:不明。{20}职:主管。《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著:明。{21}荐:进献。{22}其:岂,难道。

【译文】

常山在密州州治之南二十里,不很高大,而从山上俯视州城,州城如在山下,城上短墙和城中楼观都隐约可数。从城中眺望常山,常山如在城上,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看见它。常山神享受密州百姓的祭祖奉献,确实是合适的。密州临海多风,沟渠又不留水,所以经常为干旱所苦。在常山祷雨,没有不感应降雨的。百姓因为它可以信赖,有始终不变的德性,所以把它称为常山。熙宁八年春夏干旱,我两次到常山祷雨,常山神都感应降雨,像回声应答声音一样。于是就修理更新常山神庙。在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一口泉,汪洋回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泉水溢满流出,直到山下。常山之所以能够保持不变的德性,出云为雨,守信于密州百姓,想必就在于它有这口泉,但泉没有名称,整治不严,农民轻视它。于是砍石为井,深七尺,广三尺二,在上面建亭,给泉取名为雩泉。

古人称叹息求雨为雩。百姓现在为没有收获而叹息,为生活病痛而呻吟,也是很普遍的啊。可现在还有听见百姓叹息呻吟能怜悯他们,答应他们的要求,像常山雩泉一样可以信赖的官吏吗?我因此在神面前感到惭愧,于是写了如下一首《吁嗟》诗,交给密州百姓,让他们歌唱着诗来祭祀常山神并勉励官吏:

哦,常山啊常山,这密州的被祭祀的山,它受到祭祀不是因为山石高大,是因为它美德不变。哦,雩泉啊雩泉,这常山上的清漪,它在细心倾听,百姓的呻吟叹息。我歌吟诗篇诉旱求雨,就在雩泉的一旁。是谁暗暗主持着一切?你看泉水应着节拍奔涌流淌。可声威赫赫的官吏们,百姓在呼号他们却听而不闻。我内心感到惭愧,我还怎么呼告求神?神主持微妙难明的事务,我主管密州日常的事宜。官吏们各尽你们的职责,神不会把你们遗弃。舀取这常山上的清泉,摘取这常山上的菜蔬。跑着把它们进献给神,神难道会拒绝而把它们吐出?

【简析】

作为密州的长官,苏轼面对自然灾害、农民饥馑、社会治安、新法不便等多种问题,其中干旱就一直困扰着他。他在《次韵章传道喜雨》诗中说:“去年(指熙宁七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熙宁七年底他初到密州时在《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报告当年的旱情:“臣所领密州,自今岁秋旱,种麦不得,直至十月十三日方得数寸雨雪,而地冷难种,虽种不生,比常年十分中只种得二三。”“且天上无雨,地下无麦,有眼者共见,有耳者共闻,决非欺罔朝廷。”《雩泉记》有“熙宁八年春夏旱”的记载。熙宁九年有《七月五日二首》诗,第一首说:“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九年冬的《雪夜独宿柏仙庵》诗也提到这一年“秋旱”。他在密州还写有六篇祭祝常山的祝文,更集中地记载了这三年的旱情。面对这样的旱情,苏轼进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根据现存的材料可以知道,苏轼六次祭祝常山,其中四次是祷雨,两次是因祷雨有应而报答常山神。在常山神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泉,据《雩泉记》“我歌《云汉》,于泉之侧”的话,常山的祭祀在泉边举行。熙宁八年五月祷雨后,苏轼就给泉取名为雩泉,斫石为井来保护尊重它,在上面建亭,写了《雩泉记》,立石于常山上。

既然密州的干旱和苏轼的祭祀是《雩泉记》的写作背景,那么关于神和祭祀神的叙述自然就是记文的重要内容。苏轼叙述了常山的神秘力量:“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又以自己两次祷雨而常山“皆应如响”的事实来证明。这里作为自然界事物的常山已经被神化,成为神。苏轼还进一步推测常山的力量来自山上的泉,这样泉也被神化。苏轼的祭祀活动以及《雩泉记》的这些叙述,隐含了这样一种古老的观念:神存在,人与神能够交流,神能

够施福祸于人。但苏轼对这一观念相信的程度如何呢?熙宁四年(1071)苏轼曾写《泗州僧伽塔》诗,说到祷神得应的问题:“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脚转。回头倾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这表明苏轼对祷神得应是持保留态度的。看来,苏轼祭神求雨主要不是迷信,而是在仪式化的祭祀行为中寄托愿望,表达感情。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情况,即苏轼叙述常山和雩泉时,他的态度中有赞美,但缺乏崇拜,有感激,其中又渗透着亲近感。

以神为榜样勉励官吏关心民事是《雩泉记》另一个重要内容。苏轼两次将神与官吏加以对比:“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吁嗟常山,东武之望。匪石岩岩,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我民所噫。我歌《云汉》,于泉之侧。谁其尸之?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我愧于中,何以吁神?”每次对比时苏轼都说他感到惭愧。苏轼关心民事,政绩卓然,他惭愧什么呢?他的惭愧固然可以理解为祭神时说的表示自责的得体话,但在《雩泉记》中,他的惭愧实际是指向那些对百姓困苦漠不关心的官吏的,他说到官吏的状况,是含着讥讽乃至谴责的。苏轼在御史台接受审问时就承认“堂堂在位,有号不闻”二句是“讥讽”。由于不满官吏现状,苏轼就以神为榜样勉励官吏关心民事,目的还是改善百姓生活,全文就这样从神落脚到人,流露了苏轼爱民的慈心,使这篇与祭神相关的记文洋溢着人间的情怀。□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著名苏轼研究家)

超然台记苏轼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购,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酉离,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巡,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以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

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北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作鉴赏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蝶恋花;密州上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词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原文】 蝶恋花密州上元⑴ 灯火钱塘⑵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⑶。帐底吹笙香吐麝⑷,更无一点尘随马⑸。 寂寞山城⑹人老也!击鼓⑺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⑻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⑴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

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苏东坡密州轶事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诸城文化源远流长,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都是诸城人。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其中就有江青。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側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给田募役法”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手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 1、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 2、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5、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6、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 7、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竹外桃花二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音音音,尔负心,真负心,辜负我,到于今。记得当年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抛我古墙阴,秋风荒草白云深,断桥流水无故人。凄凄切切,冷冷清清。——苏轼《古琴吟》 1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1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13、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苏轼《行香子》 1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东坡《赤壁赋》 15、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16、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苏轼 17、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苏轼《南乡子》 1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苏轼 19、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 20、云海,天涯两渺茫!功成,名遂还乡!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苏东坡《南乡子》 2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三首最著名的诗词摘抄

苏轼三首最著名的诗词摘抄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5、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6、浅交言深,君子所戒。——苏轼 7、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8、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苏轼 9、今年春浅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10、生、死、

穷、达,不易其躁。——苏轼11、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12、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苏轼《醉落魄》13、"浣溪沙[宋]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径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14、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苏轼15、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苏轼《蝶恋花》1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17、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19、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

苏轼的诗词人生 四、知密州.

四、知密州 由于在杭州工作已满三年,按宋朝的规定得换地方任职了。苏轼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于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到达密州任。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在此介绍了他在密州期间写的十二首诗词和一篇赋。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受诏移知密州(山东诸城),秋末离杭,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任。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做《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他遣怀为主,遣怀什么?兼怀子由。 苏轼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到时两个月,王安石又第二次罢相(1074年第一次罢相)。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次年苏辙改赴南京(今河南商丘)做签判。七月,兄弟会晤在徐州。夜晚共宿。想着当年的期约,如今又要分别,苏辙便写下了著名的两首诗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和《逍遥堂会宿》。 《雪后北台书壁》或《雪后书北台壁》 1其一黄昏犹作雨纤纤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赏析】 此诗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南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盆”,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两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2其二城头初日始翻鸦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苏轼写的诗词10篇

苏轼写的诗词10篇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下面是苏轼写的诗词10篇,请参考!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4、《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8、《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9、《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密州轶事

精心整理 密州,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就住在密州宾馆。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 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 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续金瓶梅》 产生了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崔嵬 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 什么趣闻轶事230多 篇,,果真如此,《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射天狼。”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 ,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东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对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导读: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碧纱窗下水沈烟。——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作品出自:《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作品出自:《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作品出自:《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作品出自:《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作品出自:《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作品出自:《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作品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作品出自:《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

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作品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作品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作品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作品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品出自:《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作品出自:《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拼音版

江ji ān ɡ城ch én ɡ子z ǐ·密m ì州zh ōu 出ch ū猎li è 【宋s òn ɡ】苏s ū轼sh ì 老l ǎo 夫f ū聊li áo 发f ā少sh ào 年ni án 狂ku án ɡ,左zu ǒ牵qi ān 黄hu án ɡ,右y òu 擎q ín ɡ苍c ān ɡ,锦j ǐn 帽m ào 貂di āo 裘qi ú,千qi ān 骑q í卷ju àn 平p ín ɡ冈ɡān ɡ。为w éi 报b ào 倾q īn ɡ城ch én ɡ随su í太t ài 守sh ǒu ,亲q īn 射sh è虎h ǔ ,看k àn 孙s ūn 郎l án ɡ。酒ji ǔ酣h ān 胸xi ōn ɡ胆d ǎn 尚sh àn ɡ开k āi 张zh ān ɡ。鬓b ìn 微w ēi 霜shu ān ɡ,又y òu 何h é妨f án ɡ!持ch í节ji é云y ún 中zh ōn ɡ,何h é日r ì遣qi ǎn 冯f én ɡ唐t án ɡ?会hu ì挽w ǎn 雕di āo 弓ɡōn ɡ如r ú满 m ǎn 月yu è,西x ī北b ěi 望w àn ɡ,射sh è天ti ān 狼l án ɡ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 【篇一】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处】宋·诗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赏析】分别十年,是生是死,彼此都无从知晓;遥遥相对,不觉茫然。即使未曾思量,但她的人影却自然浮现心头,使人永难忘怀。“十年生死两茫茫”用来表示对离别经年,既不知生死,又无从联络的亲友的感怀与思念。“不思量,自难忘”描写对故人追念的深刻,难以忘怀。原诗是一首悼亡诗,描写诗人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思念,情真语挚,感人至深。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诗人《赠刘景文》 【赏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赏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

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篇二】 1、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宋·诗人《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赏析】人生在世,会遭遇到各种悲、欢、离、合,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事是自古以来就不曾圆满周全的。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洞察人生活的洒脱情怀,也是作者对人生感到无奈的一种自我解嘲。这三句词通常用来感叹人生的无奈,与世事无常。人生在世,总难免会碰到不如意,或令人遗憾的际遇,既然知道没有绝对圆满的人生存在,又何必太过执著呢?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处】宋·诗人(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的经典诗句汇总大全

【篇一】 1.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出自《有美堂暴雨》 2.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出自《西江月》 3.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4.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水调歌头》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题西林壁》 7.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出自《澄迈驿通潮阁》 8.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出自《春夜》 9.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出自《东栏梨花》 10.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出自《西江月》 【篇二】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出自《阳关曲》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出自《八声甘州》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出自《(前)赤壁赋》 4.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出自《登表海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自《记承天寺夜游》 6.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出自《江城子》 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食荔支二首》 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出自《临江仙》 9.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出自《游金山寺》 10.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篇三】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出自《晁错论》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出自《浣溪沙》 4.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出自《浣溪沙》 5.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出自《江城子》 6.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后赤壁赋》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 8.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出自《陌上花》 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出自《西江月》 10.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浣溪沙》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心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创作背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鉴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

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苏轼诗词与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苏轼在密州(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苏轼在密州 神宗熙宁七年(39岁)至熙宁九年(41岁) 朱靖华张梅贺等 苏轼在密州的治绩 朱靖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旷世英才苏轼任密州太守,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这时,正值苏轼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的“不惑”之年,他大踏步地走入了人生的成熟期,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独特的业绩,成为他光辉一生的重要阶段。 《礼记·曲礼上》云:“四十曰强,而仕。”“强”,指智深力强;“而仕”,指做官为政的好年龄。这原是对一般士子而说的,何况是对旷世英才的苏轼!他必然要表现出异样的才华。 苏轼知密州的官衔全称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其官衔名称很长,这是北宋职

官称谓的习惯,它包容了“职”(本职)、“阶”(品级)、“衔”(官阶等级)、“爵”(世袭爵位)、“勋”(勋官)等复杂名目。其中“知密州军州事”(军谓兵、州指民政,知州即太守)是苏轼受朝廷差遣的本职职务。而其他,如“朝奉郎”是正六品文阶官,表示他的“阶”(资历等级),“尚书祠部员外郎”(属礼部典祀官)是“衔”,“直史馆”(“直”同“值”。即“史馆”中工作的史官)是“兼衔”,“骑都尉”是武官名,属于“勋”。后面这些官衔,都只表明其身分资历,没有实权,用作装饰的虚名而已。苏轼的祖上皆系布衣,故无爵位可袭。 苏轼知密州之初,即遭逢了莫大的困境。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饥馑疾疫靡有遗”,“流殍之余,其命如发”,其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值此“岁凶民贫”的严重景况下,使苏轼感到“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压力极大,这无疑是对苏轼任太守的一次严峻考验。 更何况,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也是很艰险的。自熙宁变法以来,他一直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由于他“赋性刚拙,议论不随”、“专务规谏”、“祸福得丧付与造物”,曾历数新法之不便,而触怒了变法派的执政者,被迫离开朝廷“补外”而去。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题汇总(2009-2017)

贵州省安顺市2017年中考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两位英雄人物,他们是、。(2分) 10.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2分) 答: 11.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 答案: (一)古诗词赏析(7分) 9. 孙权魏尚(顺序可颠倒)(2分) 10.“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2分) 11.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送了作者’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写无限热爱。(3 分)(若只判断不分析,不给分) 2017年贵州省黔南州中考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13.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下阕重 在。(2分) 1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1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答案: (一)古诗赏析(6分)

苏东坡最经典的9首宋词

苏东坡最经典的9首宋词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 各地为官。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 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 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了对胞弟苏 辙的无限思念。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公元1082念,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 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处诉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 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 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 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 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 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 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4.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 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写 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 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6.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 下了此词。这首词寄寓了诗人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同时表达了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东坡与密州

苏东坡与密州(诸城) 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10 公里处,原名“卧虎山”。过去人们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灵验,帮更名为“常山”。 雩泉亭,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条山涧中,涧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 ................... ”是扶淇河 的一条支流。 雩泉亭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但雩泉尚在,今被姑子庵村群众用作水井。井底呈方形,凿痕宛在,即为原雩泉。 超然台:坐落在原北城墙偏西处,今台下巷北端与北关路交汇处。台高10 米左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 米,南北宽25 米。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 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 ;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 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后堂3 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 苏轼《雩泉记》 【引文】 雩泉,是位于常山北坡山溪西侧的一眼自然山泉,泉水“汪洋折旋如车轮”,满溢成溪,北流而下,注入扶淇河中。古时人们多经此路到常山祈雨。 苏轼深爱此泉,每登常山,必临其泉。祈雨祭神毕后,常站在泉边高坡上,北俯密州城,“雉堞楼观,仿佛可数”。尤其当祈雨应验,更是欣喜万分。为表达自己对常山和雩泉的喜悦之情,于熙宁九年(1076)四月,作《雩泉记》,以述心怀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苏轼的真挚爱民之心。 【原文】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2} ,不甚高大{3} ,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4} ,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5} ,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6} 。乃新其庙{7} 。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8} 。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9}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10} ,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11} 。匪石岩岩{12} ,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13} ,我民所噫{14} 。我歌《云汉》{15} ,于泉之侧。谁其尸之{16} ?涌溢赴节。堂堂在位,有号不闻{17} 。我愧于中,何以吁神{18} ?神尸其昧{19}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