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可能性教案

认识可能性教案
认识可能性教案

认识可能性教案

【篇一: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科目:数学主备人:袁婷

可能性

第 1 页共 4 页

第 2 页共 4 页

第 4 页共 4 页

篇二:可能性的教案

篇一: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

——冯霞飞

教学内容:课本第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经历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准备两个袋子,一袋装4个白球,另一袋装2个白球,2个黄球。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引人

师生猜拳(三战两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游戏一:通过教师的猜颜色游戏,体验“一定”。

(1)出示1号袋,请一名学生上台摸球,教师猜,3次以后问: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猜对呢?

(2)教师摸,学生猜。问:一定是白球吗?为什么?

2、游戏二:创设摸奖情境,体验“不可能”。

(1)请几名学生上台摸奖。

(2)为什么摸不出黄球呢?(同时在黑板强调:不可能) 小结:玩了这两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确定的)

3、游戏三:继续摸奖游戏,体验“可能”。

师:想要摸出黄球,怎么办?

(1)出示2号布袋,现在2号袋中能摸出的有哪些颜色的球?(2)引导思考:在这个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能确定是什么色吗?(3)小结:也就是说这两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被摸到。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这件事情,摸到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

4、活动总结。通过三次摸球,你知道了什么?

这就是本课学习的“可能性”。师板书课题:可能性

5、初步运用

(1)课件出示例2。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2)游戏:你说我判断

①师生游戏。师出题,生判断。

②生生游戏。一人出题,其余学生判断。

三、综合运用

1、完成“我会涂色”

2、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拓展延伸

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抛出的金币落下后一定都是正面朝上?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二: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七台河市新风小学肖满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4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初步

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

个全新的概念。新人教版教材从本单元起安排“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相关内容,它是学生第三学段学习“事件的概率”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例1是本单元起始课,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感受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为后面学习不确定现象的

统计规律性(例2、例3)奠定基础。例题借助抽签表演节目这一情境,以教师和小精灵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事

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课后“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3、4题分别通过摸棋子、转转盘、掷骰子、连线、涂色等活动,

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

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

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

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学

时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

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

造机会,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体验,

充分感受概率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

2.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

的结果,发展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在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

兴趣,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重点: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

来准确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教具准备:课件、两个盒子、一副跳棋、节目签(1组大10

组小)、一枚硬币等。教学设想: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

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主,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

层次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中队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生活实例导入新

课教学,让学生在猜测中感受,在活动中明晰,以形成对“可能性”

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参与

到数学学习中来。第二层次设计了一个摸球游戏,本环节旨在通过

活动,让学生亲历猜想、实践、验证、交流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确

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体验。第三个层次的练习环节通过引导描述

生活中事情的可能性,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

实的联系。同时,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帮

助学生规范表达,加深认识的过程,也让学生认识到客观事件发生

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与个人愿望无关。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游戏1:当着学生的面把硬币放在手里,问:猜猜硬币在哪只手里?确定吗?(板书:确定)游戏2:猜猜抛出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

反面朝上。确定吗?

(板书:不确定)

小结: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我们数

学中称之为“可能性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奠定的基础。】

一、情境激趣,探究新知

1.直接引入,板书课题。

2.通过趣味游戏,初步感知“可能性”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中队会上同学们表演节目,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课件动态演示有唱歌、跳舞、朗诵三张签,小丽、小雪、小明三位同学来抽签。

(2)提问:会有人抽到“魔术”吗?为什么?

(3)猜测:小明首先抽,猜一猜,他会抽到什么节目?为什么?(预设:学生会对抽签结果进行猜测,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

也可能是朗诵;3种情况都有可能。)(板书:可能?)

(4)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是不是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抽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组内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从2号同学开始

依次抽签;每次抽出来后,再放回去由组长在课桌下面打乱顺序再抽。2.活动完成后汇报交流,一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要求”中那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学生组内进行抽节目签活动。

学生汇报验证结果:三种签都会有人能抽到。(板书:去掉“?”)(5)分析:如果小丽或小雪首先抽,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

(6)小结:有三张卡片时,节目的种类是固定的,因此不可能抽到其他节目,这是确定的;由于不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因此三种可

能都会发生,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因此具体

能抽到什么节目是不确定的。

3.初步感知“不可能”,明确事件的不确定性

(1)替小明抽签(假设抽到跳舞)。

(2)提问:

a.抽之前能确定小明抽到的是跳舞吗?

b.还剩下两张签,接下来小丽抽签,能确定抽到什么节目吗?可能

会抽到什么? c.不可能抽到什么?能确定吗?

(3)小结:剩下两张卡片时,由于舞蹈已被小明抽走,因此能确定小

丽同学不可能抽到跳舞。(板书:不可能)

4.初步感知“一定”,明确事件的确定性

(1)替小丽抽签(假设抽到朗诵)。

(2)提问:

a.抽之前能确定小丽抽到的是朗诵吗?

b.现在只剩最后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呢?能确定吗?为什么?(3)小结:只剩下一张卡片时,由于舞蹈和朗诵都被抽走,因此能确定第三名同学不可

能抽到舞蹈或朗诵,一定抽到唱歌。

(板书:一定)

5.小结:回顾一下刚才抽节目签的过程。节目的种类是固定的,开

始时,我们不确定会抽到哪个节目,随着节目签一张一张被翻开,

虽然我们还是不能确定会抽到哪个节目,但猜测的范围在一步一步

缩小,到剩下最后一张时,我们就能完全确定会抽到什么节目了。

而且,我们还学会了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抽节目

签的情况。

【设计意图:“可能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空白的,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具有一些简单随机现象的知识基础和生活

经验。这里用学生熟悉的“中队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生活实例导入

新课教学,让学生在猜测中感受,在活动中明晰,以形成对“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参与

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摸棋子游戏丰富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体验

1.出示教材第45页“做一做”中的抽奖盒(封闭,看不到棋子)。

2.抽签确定抽奖小组。

老师想选两组学生依次在左边和右边抽奖盒抽奖,哪两个小组愿意

来参加?怎么办?让我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出示一组扑克牌,一张牌代表一个小组)应该怎么抽?

3.抛硬币决定各自的盒子。

这两个盒子怎么分配呢?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抛硬币可以吗?

4.抽奖比赛,大胆猜测。

(1)规定:抽到绿色棋子为中奖,中奖人数多的为获胜。(学生活动)

(2)猜一猜:左边盒子里放的什么棋子?右边盒子里放的什么棋子?(预设:通过学生在左边盒子里摸出的均为红色,可以猜到左边盒

子里都是红棋子;学生在右边盒子里摸出的有红、黄、蓝、绿各色

棋子,可以猜到右边盒子里有红、黄、蓝、绿棋子。)

5.展示棋子,验证猜想。

6.小组讨论,分析提升:为什么左边盒子没人中奖而右边盒子有人

中奖?

7.课件出示“做一做”,分析下述问题。

(1)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为什么?

(2)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绿棋子?为什么?

(3)如果在2号盒子任意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8.拓展: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引导学生概括,如1号盒里不可能

摸出蓝球,也不可能摸出黄球,这两个盒子里都不可能摸出黑球等)【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给予学生猜想、试验、交流的机会,引导

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摸球的各种

情况,但不需要用“确定”和“不确定”等词语来描述,丰富学生对确

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体验。】

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1)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独立完成。

(2)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连线的理由。

(3)全班展示交流。

2.涂一涂(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

(1)独立完成后展示,说一说涂色的理由。

(2)拓展:

a.要想第2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蓝色,还可以怎么涂?

b.出示涂黄色三角的不同情况(分别涂1个、2个、3个、4个),

提问:如果想摸出的

黄色三角可能性大些,你会选择哪种涂法?

c.五个都涂可以吗?

3.联系生活,深入体会

(1)阅读课本第49页“生活中的数学”

(2)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可能性事件,你能举个例子,用“可

能”“不可能”“一定”说一说吗?

(3

)小明举了一个例子:“我下次测试一定能得第一名。”你们对小明

举的这个例子有什么篇三:《可能性》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105页例一、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的结果。

3.初步使学生区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能对一些简单的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作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包括确定事件,并动手验证。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不确定事件,并

动手验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纸盒子,各颜色气球。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引出课题“可能性”

多媒体课件出示阿凡提的照片并讲述阿凡提的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阿凡提骑着毛驴被正在游玩的国王遇见.国王早就听

说阿凡提非常聪明,很不服气,决定整整他,于是就主动靠近阿凡提的毛驴,把脚一扭说是被阿凡提的毛驴给踢了,就把阿凡提打入了死牢。按

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

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条,分别写着“生”和“死”。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则死。师:同学们,你们

认为阿凡提摸纸条会出现什么结果?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

下结果呢?

生1:阿凡提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

生2:他有可能会摸到写有“死”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生1:阿凡提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条。(师板书:一定)生2:阿凡提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不可能)

师:阿凡提难道就真的没救了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

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

性,相信通过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阿凡提。(板书课题:

可能性。)

【设计意图:一个阿凡提的故事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

用一个疑问促使他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游戏探索——理解“可能性”

(一)一定

先用一个全是红色气球的盒子,让学生上台来摸,每次只能取出一个,取出后不放回。师(故作疑惑状):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摸

出来的都是红色的?谁来猜一猜?生:我猜这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

色的气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人摸出的都是红气球。(验证盒子里的气球)

师:因为盒子里装的都是红色的气球,所以大家摸出来的都是红气球。那如果我们继续

【篇三:可能性的认识】

可能性的认识

课题:可能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19-2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

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使学生能理解“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的意义,并能用这些词语对一些简单现象、事件做出描述,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

4、使学生能够列出有关“可能性”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5、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

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

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

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

比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纸盒、转盘、黄白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阿凡提

的故事》,(出示课件)教师讲述,学生听。

阿凡提勇敢、机智,爱为穷人打抱不平。可是有一次,阿凡提冒犯

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他处死,阿凡提被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

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团,分别写着“生”和“死”,阿凡提如果

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则死。

(1)你认为阿凡提摸纸团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生可能说:可能生也可能死。

(2)可是国王偏偏要让阿凡提死,于是派人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换成了“死”字,这下阿凡提再摸纸团,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有可能生吗?

生可能说:一定死,不可能生。

(3)有个曾经被阿凡提帮助过的狱卒,把这个情况悄悄告诉阿凡提,阿凡提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临刑前,当

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阿凡提选生死时,阿凡提拿起盒中的一个纸团,看也不看就把它吞进肚子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

竟拿了哪个纸团,大法官只好命人打开盒中的另一个纸团,只见上

面写着“死”字,法官当庭宣布:阿凡提不该死。

同学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找2生回答即可)

小结:阿凡提从可能生—一定死—不可能死,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

拥有的可能性知识救了自己,看来可能性知识的作用还真大,大家

还想不想再深入研究可能性知识?

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摸球游戏来继续探索可能性的知识吧!板书:摸球游戏--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我们来做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个的盒子,数一数里面有几个球,(师操作,学生数,9

个白球,1个黄球),然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发现白球多,

黄球少)

2、如果从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出现什么情况?把你的猜想用半

分钟的时间记录下来。

3、想不想摸球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想)那我们就来试试吧,在

没验证之前,看一下摸球规则:(课件摸球规则,老师读完后再让

学生活动。)

①、每组同学按顺序轮流摸,每人连续摸两次。

②、每摸完一次,由组长在表中记录一次球的颜色,然后把球放回

盒里摇一摇,再继续摸。

③、摸到白球化“√”摸到黄球可以画“○”。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静,别影响其他的

小组。比一比谁快!

开始!(每组一个盒子,一张记录单,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下面请每组组长汇报你们组摸球的情况(生答,师在课件中整理)。根据统计出来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一下。

有可能出现的回答:

(1):摸得白球的次数多,黄球的次数少。

(2):和我的猜测一致,因为盒子里的白球多,黄球少,所以摸出

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板书:数量多少

说的太好了,你们用想到的方法验证了你们猜想的正确,真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

摸中的白球次数多,我们就说摸中白球的可能性????生齐说“大”板书:大摸中的黄球次数少,我们就说摸中黄球的可能性????生齐说“小”板书:小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谁能用一句话总结我们的结论呢?

不管什么颜色的球,只要个数多,摸到的次数就多,摸到的可能性

就大,个数少,摸到的次数就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了,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当数量多时,可能性就大,当数量少时,

可能性就小。

同学们真能干,不过下一个游戏的难度可就大了。(课件出示)

盒子里有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任意摸

一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

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猜测:生1:因为白球最多,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红球最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小结:通过以上这个摸球游戏,同学们不仅进一步认识到可能性的

大小与球的数量有关,而且在摸球的过程中又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

不确定性,可能性的大小只是一种可能,并不是一定。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那么我

们到生活中去验证一下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连一连。学生口答,师演示。

2、大家表现的都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糖吃。问:你们喜欢吃什么糖?

出示四盒糖,(一盒:10块酥糖;二盒:8块牛奶糖、2块水果糖;三盒:7块巧克力、3块水果糖;四盒:5块巧克力、5块牛奶糖)

现在我找一个我认为表现最好的学生来摸糖。

猜一猜她可能是谁?根据学生情况来安排,如:

Ⅰ、她扎着辫子

Ⅱ、她坐第三排。

Ⅲ、她穿着红衣服

问这名学生喜欢吃什么糖,让她选择去哪个盒子摸,在摸前说一说

为什么,说对了,则奖励给她,然后再找一名学生继续摸。

如果没摸到,再转转盘。(转盘红色区域小、黄色区域大)转到红

色区域再给一次机会。活动几次后,让学生对转盘及游戏规则发表

意见,修改规则后,再活动几次。

3、老师刚才收到了一条短信,谁想为大家读一读?

枣庄今天夜间到白天,西北风4—5级,有大到暴雪,明晨最低温度零下11℃,明天白天最高温度为零下4℃,望广大市民朋友们做好

准备。

这是什么?(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播报的内容一定能发生吗?(不

一定)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听呢?(因为天气预报很有用,虽然不一

定都准,但还是有可能性的。)

说的好,天气预报就是利用可能性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生活的。

3、说一说。

①、同学们老师今年寒假想去其它城市游玩,搜集了一些城市的资料,请你们来欣赏欣赏,这些城市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教师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这三个城市。(出示课件)

?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

气候环境良好,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35天。

? 哈尔滨市年平均最高气温为5.9℃(1990年宾县),年平均最低

气温为

0.7℃(1969年延寿县)。

? 三亚年平均气温25.5℃,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8.3℃,1月

份气温

最低,月平均20.7℃。

③、你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

情发生的可能性吗?

找3-4生说完后,然后教师小结,大家说的太好了,生活中还要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在课下同学们做一个小调查,把它们写下来,利用

我们自主学习时间进行交流。

小结:今天这节课通过摸球游戏你知道了什么?对自己的学习还满

意吗?很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好的,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确实了解了可能性的大小。

课后总结: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说再见了,说到“再见”,不知道以后我们可能不可能再见面,是一定呢?还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

学生回答

好的,我们以后再见!

(评析: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联系设计巧妙、训练扎实,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有坡度、有新意的习题,并且都以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为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

务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通过多层次、多样性的练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

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保护了学生创造和成功的信心。整个教学

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着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板书设计:

摸球游戏

---- 可能性

白球9个多摸到的可能性大

黄球1个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大小形成的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操作体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鼓励孩子多说多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能力得到发展。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第二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 见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的方法。 2、了解更大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级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4、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情感。 5、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大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认识更大的数的必要性,体验生活中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亿级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生:自主收集生活中更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校升旗仪式图片及问题。 人民路小学有学生 1000名,裕安区有10所这样的学校,你知道裕安区大约有小学生多少名吗?10个裕安区会有多少名小学生? 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生:人民路小学有学生1000名,裕安区有10所这样的学校,也就是有10个1000,10个一千是一万,因此裕安区大约有小学生10000名。10个一万是十万,因此10个裕安区大约会有 100000名小学生。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还有没有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叙述自己计算的结果。 通过出示图片,开启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回顾了旧知,又顺利地引入了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就在我们身边,明白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为学习更大的计数单位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4 页”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情境图(文字不呈现)。 (2) 学生自学课本第四页情境图,思考数学问题计算并汇报各类数据。 你知道人大约有多少根头发吗? 你知道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吗? 你知道截止2010年世界上人口总数大约是多少吗? (3) 交流讨论: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下面的结论。 (4) 师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大数,大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5) 师引导:你还收集了哪些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讨论自己收集让学生通过教材情境图和自由表述自己收集的大数,进一步感受大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指名说一说自己课前收集的大数的信息。 2、操作感知:认识”百万” (1) 课件出示:北京鸟巢能容纳十万名观众,十个鸟巢能容纳多少名观众?说一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 (2) 引问。 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万吗? 当十万位上有十个珠子时,应该怎么办? 指名上讲台用计数器操作演示。 交流小结:当十万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即向百万位进一。(师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 3、操作感知:认识“千万”“亿”。 (1) 课件出示:10个一百万又是多少?你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计数器拨一拨,边拨珠边数。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特色: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主动地学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预设与点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小猴子]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小猴子: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你们愿意吗?小猴子: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猴子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点评: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用数一数小猴获得了几朵小红花,来创设“数到10朵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

中班认识数字1至5教案

中班认识数字1至5教案

中班认识数字1至5教案 【篇一:小班手指操认识数字1-5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手指操(小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对手指游戏产生自己想要玩的兴趣。 2.锻炼幼儿手部肌肉与小关节发展。 3.对1至5的数能够清楚地认识,并读出。 4.养成自我保护手与讲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对1至5相应的图片(毛毛虫,剪刀,叉子,小花猫,小花朵.) 在黑板上画出5物体的图像。 活动过程: 师:导入(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的一只手有几根头?) 小朋友:5根,4根…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4根,有的小朋友说是5根,那么它到底有几根,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数一数,1,2,3,4,5,好,小朋友们数的非常好,我们有五根手指头。 师:问小朋友一根手指头像什么? 小朋友的回答:像1,像粉笔,像毛毛。 师说:小朋友们回答的都很好,看看它软软的,爬来爬去,像不像毛毛虫啊?

好啦,请坐下,大家都表现的非常不错,回家以后我们可以跟自己的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玩这个手指操,可见呀我们的小手这么好,可以玩有趣的游戏,所以呀,小朋友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手,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 师: 好啦,小朋友们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大家去操场玩吧。活动延伸: 让小朋友学会保护好自己的.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篇二:中班数学:认识数字1、2、3】 中班数学:认识数字1、2、3 中班数学:认识数字1、2、3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整理材料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中的动物卡片:1只猫、2只兔、3只鸡;1~3数卡。 2.幼儿用书第1页1~3的数卡,小玩具(2组),幼儿用书第20页《认识数字1、2、3》以及第5页《数物拼版》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按相应树立排列卡片。 1.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初中数学_七下6.1感受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下6.1感受可能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掷骰子活动,经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2.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能区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并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故事分享] 国王与智慧大臣的故事 环节二:探究事件的分类 问题1:五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为了抽签,我们在盒中放五个看上去完全一样的纸团,每个纸团里面分别写着表示出场顺序的数字1,2,3, 4, 5.把纸团充分搅拌后,小军先抽,他任意(随机)从盒中抽取一个纸团. (1)抽到的数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数字小于6吗? (3)抽到的数字可能是0吗?可能是7吗? (4)抽到的数字可能是1吗?可能是3吗? 问题2:小伟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请思考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上,(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3)出现的点数可能是7吗?可能是0吗? (4)出现的点数可能是4吗?可能是5吗? 你能否尝试着对以上事件进行分类?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些事件称为必然事件。这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不确定事件,也称为随机事件。 4.请你自主完成对事件类型进行分类:

(完整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数一数(第2-5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一数”活动,感受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能对周围环境中与大数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的策略:与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联系,加以比较和类推。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若干个,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活动:创设情境,认识十万。叮叮和铛铛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看图,提出对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 在此基 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认识“百万”,“千万”,“亿”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

(完整版)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能发现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发展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数数。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渗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教学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加多少? 2.师:小朋友们,每次周末我们都要到学校的水泥篮球上进行周训,你知道周训的时候大约有多少人呢? 生猜猜大约有多少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猜一猜、说一说,教师再指名说一说。

师:刚刚小朋友们所猜的数都比较大比100都要大,看来我们以前所学的百以内的数已经不够用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体验“千”。 (1)逐个出示10个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 师:小朋友们请看荧幕,荧幕上有什么?(一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依次出现小正方体,学生跟着数1、2、3、……10。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个—个地数,10个—是十。 (2)数100个小正方体。 现在荧幕上有多少个小正方体?(10个)还能接着往下数吗?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20、30、……100。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数100个小正方体 现在荧幕上有多少个小正方体?(100个)还能接着往下数吗?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0、200、300、……900,900的后面是多少?(1000)我们是怎么数的?(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认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认识数字的教学设计

认识数字的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认识数字7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认识数字“7”是在幼儿认识“6”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认识数字在数学活动中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就以幼儿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葫芦娃作为该活动的中心,将整个活动与葫芦娃交朋友贯穿起来,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认识数字“7”,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7的数量,并认识数字“7”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情景布置葫芦娃的家(门口挂有葫芦藤)。 2、人手一份1—7数字卡片和7以内的实物卡片、大图片一幅(里面有7以内的实物)、记录表一张、葫芦娃歌曲。 3、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7圆点或数字的动物。 四、活动过程: (一)到葫芦娃家做客,感知“7”的数量。 1、师引导幼儿观察家门前的葫芦藤上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葫芦?(复习数字6) 2、师再增添1 个葫芦,引导幼儿观察现在有几个葫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师引导幼儿认识数字“7”并说说数字“7”像什么?可以表示什么?

(二)闯关拜见葫芦娃,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1、第一关:《送礼物》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实物数量是7的卡片送给葫芦娃,比一比,谁找到的礼物又对又快。(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礼物,它有几个? 3、第二关:《考眼力》师出示挂图,请幼儿根据挂图上事物的数量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师验证。 (三)游戏《找朋友》,巩固对7数量的正确判断。 玩法:师放《葫芦蛙》音乐,幼儿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音乐停,比一比谁找的动物又对又多。 1、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正确找出身上有7个圆点或数字是7的小动物。 2、幼儿相互检查谁找到的小动物又对又多。 (四)自由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帮葫芦娃找到了这么多朋友,现在我们和葫芦娃一起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五、活动反思: 由于活动是结合幼儿喜欢的葫芦娃进行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兴趣极高,大部分幼儿都能掌握对数字“7”的认识。不足之处就是在游戏《考眼力》一环节中,师可适当增加难度,多安排—些数量是“7”的实物让幼儿观察辨认,进一步巩固对数字“7”的认识。在引导幼儿认识数量的同时师可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量词来表达物体的数量,如:7个苹果,让幼儿有个完整的慨念。

北师大版初一下册数学 感受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

1 感受可能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能区分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2)并感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骰子活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结果等过程,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培养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 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骰子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一定会发生的,有的则是一定不会发生的。更多的则是我们不确定是否能发生的事情。现在,我来展示几个事件,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些事件是否是一定能发生,或一定不能发生。 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落下; (2)在一个装着白球和黑球的袋中摸球,摸出红球; (3)a2+b2=-1(a,b都是有理数); (4)水往低处流; (5)实心铁球投入水中会沉入水底。 【过渡】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吧。 (学生回答)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在数学中,如何定义这些一定会发生的,一定不会发生的以及可能会发生的事件。 二、新课教学 1.感受可能性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骰子是大家常见的,在电视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通过掷骰子得到点数的大小决定游戏的顺序等等。现在,我们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那么 (1)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2)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 (3)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 (学生讨论) 【过渡】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学生回答) 【过渡】我们知道,骰子的最大点数是6,因此,是不可能出现10的。我们把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 【过渡】大家能举出一些不可能事件的例子吗?不要局限于数学范围。 (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几个例子 【过渡】通过对不可能事件定义的理解,我们知道,例如:太阳从西方升起;负数大于正数等都是不可能事件。 【过渡】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还有一种一定会发生的情况。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 (学生回答) 【过渡】骰子的最大点数是6,因此,不论我们掷出来的是几,都肯定是不超过6的。这样的事件我们称为必然事件。 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 【过渡】同样的,大家举例来理解必然事件吧。 (学生回答) 【过渡】三根长度分别为2cm、3cm、5cm的木棒能摆成三角形;13人中至少有2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必然事件。 【过渡】从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中,我们发现,这两种事件都是确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索活动,自主发现,感受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准备,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三)较大数的读法 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五)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知识讲解

2014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 1课时)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崔钰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数学认识数字1教案

数学认识数字1教案 【篇一:数学认识数字1教案】 1、教幼儿认识数字1,知道它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培养幼儿安静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教具:磁性教具:一只兔子。图片:一根萝卜。数字卡片1。 学具:铅笔、本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一只小动物来我们班做客,(出示小兔)它是谁?有 几只小兔? 2、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小兔子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图片, 一 根萝卜。)请问有几根萝卜吖? (引导幼儿正确并快速感知数量) 教师小结:一只小兔子拿了一根萝卜。 二、出示卡片数字1,引导幼儿感知数字1 的概念。 1、引出数字1。 师:我们知道一只小兔子和一根萝卜都可以用一个圆点来表示。那 今天 朱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了,一只小兔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数字1)那一根萝卜呢?(数字1) 教师小结:数字1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1的物体。 2、引导幼儿用数字1来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1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1的物体。比如说: 数字1可以表示一只小兔子,数字1可以表示一根萝卜。那数字1 还可以表示什 么呢?你们可以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1 表示的 呢?你要用完整的语言来说哦,数字1可以表示什么呀? (请幼儿有秩序的描述,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讲完教室里的 东西

之后,可以让幼儿说说家里、外面的事物,尽量让幼儿说出更多数量为1的 物体能和数字1联系在一起) 3、让幼儿熟记数字的样子。 师:数字1可以表示那么多的东西,本领真大!那数字1的样子你知道 吗?你觉得数字1像什么呢?(铅笔、木棍。。。) (引导大胆想象,让幼儿更加能够熟记数字1的样子) 4、引导幼儿用右手在空中用手指写出数字1。 师小结:数字1像一条有点斜的竖线。 三、让幼儿学习正确书写数字1。 1、教师正确示范书写数字1。 2、提示幼儿要坐端正写字,同时要爱护自己的物品。 3、评价幼儿的书写情况。 注:教师巡视幼儿的书写情况,及时的发现、指导幼儿的书写。 四、收拾教具,结束活动。 1、幼儿有秩序的把学具收拾好。 2、教师评价幼儿的上课状况及书写情况。 篇二:[ 标签:biaoti]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1的相关内容 【篇三:数学认识数字1教案】 设计背景 1本次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利用直观的教具,幼儿就能很快的准确描述(1-5)各数,知道数字符号代表的意义。 2根据数字儿歌,帮助幼儿认识数字。 3设计一棵果树,树上有许多苹果,每个苹果都是一个数字(1-5)然后让幼儿根据老师的口令涂上颜色!例如:给标1的苹果图上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5) 2区分数字(1-5) 3知道数字符号代表的相应意义 重点难点

1感受可能性

评测练习 荣成市蜊江中学杜永静 一、概念初识 1.下列事件 (1)今天空中有十个太阳。 (2)掷一枚硬币,国徽朝上。 (3)任何动物都不会长生不老。 (4)从1副扑克中任抽1张是“大王”。 其中,必然事件是,不可能事件是,不确定事件 是。 2.下列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A.农历八月十五是晴天。 B.小张的年龄比他妹妹的年龄小。 C.月球绕着地球转。 D.期中考试全班数学成绩都及格。 二、猜想实践,合作学习 做一做:利用质地均匀的骰子和同桌做游戏,规则如下: (1)两人同时做游戏,各自投掷一枚骰子,可以只投一次,也可以连续 多次,投完之后在表格中记录自己每次的点数. (2)当掷出的点数和不超过10时,如果决定停止,你的得分就是点数 和;当掷出的点数和超过10时,必须停止投掷,本次游戏得分记为0. (3)每人做三次游戏,最后比较两人的得分,谁的大谁就获胜。

思考: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决定是继续掷骰子还是停止掷骰子的? 小组讨论: (1)当掷出的点数和是几,一定停止投? (2)当掷出的点数和是几,一定继续投? (3)排除(1)(2)中的情况,你将如何选择?

三、达标检测 1. 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 A.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一次正面朝上 B.黑暗中从一串不同的钥匙中随意摸出一把,用它打开了门 C.将油滴入水中,油会浮在水面上 D.上学的路上能遇上同班同学 2.袋子里有8个红球,m个白球,3个黑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则m的值不可能是()A.1 B.3 C. 5 D.10 四、总结感悟,畅所欲言 画出本节课的学科思维导图,达到本节课所学知识入框。 五、课后延伸 1.自己收集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并了解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2.与家长两人合作,将一副扑克中大小王抽出后,每人从中任意抽出1张牌,记录各自抽出的红色牌和黑色牌的张数,红桃和不是红桃的张数,每次抽完后要放回洗牌再抽,连续试验10次,做好实验记录。 六、评价备用题 从4名女生和6名男生中选6名同学参加智力竞赛,试判断当男生为多少名时,女生莉莉当选是(1)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3)不确定事件.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城学校邓渭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教科书第72-73页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经历有关知识的归纳与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概括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整理、复习和练习的有机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磁贴。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认识数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数,并举例来说一说。 生1:有整数、小数。 生2:有负数。 生3:有分数、还有百分数。 ……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你学过的数?

学生补充:正数、负数、真分数、假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生举例,师将他们所说的数的名字磁贴贴在黑板上。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独立整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回顾了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数。但是看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各种数看起来很混乱,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数条理、清楚地整理一下,使它们看起来一目了然。 2、分小组合作交流。 斯人一组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活动。 3、交流展示 ⑴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整理的,都整理了哪些内容?然后根据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 ⑵展示 师点名,请巡视时选出的几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展示过程中,该同学应该说一说自己整理了哪些内容,和采用了什么样的整理方法。 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并且提出可补充的内容和不同看法。 ⒋优化再建,完善知识结构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汇报完善自己整理的内容。 (然后再选一组的同学在黑板上有磁贴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完善,板书本单元的知识点如下 第二种: 整数 自然数(大于或等于0) 负数(小于0) 分数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小数 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大于1的 带小数 小于1的 纯小数 有限小数 数

认识数字1教案

认识数字1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教认识数字1,知道它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培养安静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 教学难点:能掌握物体数量1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具:磁性教具:一个篮球。图片:一个南瓜。数字卡片1。教学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问好,点名,一二三,我坐端 情景导入 1字游戏 教授新课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篮球和一个南瓜来我们班做客,(出示篮球和南瓜)它们是谁有多少篮球和南瓜 2、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篮球和南瓜数一数(出示图片,一个篮球和南瓜。)请问有多少篮球和南瓜(引导幼儿正确并快速感知数量)教师小结:一个篮球和一个南瓜。 二、出示卡片数字1,引导幼儿感知数字1 的概念。

1、引出数字1。 师:我们知道一个篮球和一个南瓜都可以用一个圆点来表示。那今天施老师要来考考小朋友了,一个南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数字1)那一个南瓜呢(数字1) 教师小结:数字1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1的物体。 2、引导学生用数字1来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师:刚刚我们知道数字1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1的物体。比如说:数字1可以表示一个篮球,数字1可以表示一个南瓜。那数字1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你们可以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呢你要用完整的语言来说哦,数字1可以表示什么呀(请学生有秩序的描述,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讲完教室里的东西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家里、外面的事物,尽量让学生说出更多数量为1的物体能和数字1联系在一起) 3、让学生熟记数字的样子。 师:数字1可以表示那么多的东西,本领真大!那数字1的样子你知道吗你觉得数字1像什么呢(铅笔、木棍。。。)(引导大胆想象,让学生更加能够熟记数字1的样子) 4、引导学生用右手在空中用手指写出数字1。 课堂小结:数字1像一条有点斜的竖线及实物1的巩固。 作业布置 回家找1的物品 板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学信息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及近似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首先,通过数小方块,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然后,通过练习中的数数活动,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十进制计数的特点。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运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大数的读法与写法。 本册教材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体现了这两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再讨论写法。需要注意的是,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本教材更加重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大数的读和写,而不是死记几条“读法”或“写法”。 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无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改写数据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材里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比较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使学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数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单数和双数的意义,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复习巩固对1-10序数的认识。 3、培养小朋友的判断、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1-10面小红旗、数字卡片各一套,1-10的圆点卡片一套(圆点均匀两两排列)。 2、学具:1-10的数字卡片各一套,小事子各10颗。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小红旗任意几面,小朋友很快说出其数量。 2、教师出示任意数字卡片,小朋友能击出相应次数的掌声。 3、教师出示任意一圆点卡片,教师能踏出相应次数的脚步声。 二、学习区分单、双数。 1、用磁性小棋子在黑板上贴出六行棋子,分别贴出1个、2个、3个、4个、5个、6 个,启发小朋友说出各行棋子的数量,并请一名小朋友在各行的下面写出相应的数字。 2、(1)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把各行的棋子两两排队?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2)引导小朋友观察并说出:“哪些数两两排队后剩下一个?哪些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余?” 小结:两两排队后,有一个单独的,表示这些棋子数量的数叫单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下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 3、全体小朋友操作小石子。

教师分别报出7、8、9、10这几个数,小朋友按每次所报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小石子,然后进行两两排队。引导小朋友说出7、8、9、10是单数还是双数。 4、出示1-10的圆点卡片,按顺序排列。 引导小朋友观察、分析、讨论说说10以内数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练习区分单、双数。 1、小朋友操作1-10的数字卡,按单数、双数分成两组,比比看谁分得快。 2、教师指出(或说出)任一数,小朋友口头回答是单数还是双数。 3、教师报单、双数,小朋友举出任一单(双)数的数字卡。 4、玩“抱单躲双”的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小朋友判断该数为单数或双数。是单数则双手遮住脸部,头自然下垂作躲避状;是双数则双手在胸前抱住。 四、指导小朋友做教材第一页练习。 1、先数一数每幅图中的物体由多少个,然后在空格里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 2、观察图形的数量,是单数的画上“ⅹ”,是双数的画上“√”。 五、欣赏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称钩称东西,“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10”像鸡蛋做蛋糕。 活动延伸: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教案1

《感受可能性》教案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概率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重点)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一些成语中也蕴含着事件类型,例如瓮中捉鳖、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和水中捞月所描述的事件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事件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类型一】必然事件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5个黑球和3个白球,这些球的大小、质地完全相同,随机从袋子中摸出4个球,则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白球 B.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黑球 C.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黑球 D.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白球 解析:∵袋子中只有3个白球,而有5个黑球,∴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因此选

项A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也可以3黑1白、2黑2白、1黑3白,不管哪种情况,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选项B是必然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为1黑3白,∴选项C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或1白3黑,∴选项D是不确定事件.故选B. 方法总结:事件类型的判断首先要判断该事件发生与否是不是确定的.若是确定的,再判断其是必然发生的(必然事件),还是必然不发生的(不可能事件).若是不确定的,则该事件是不确定事件. 变式训练:见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不可能事件 下列事件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打开电视机,中央一台正在播放新闻 B.我们班的同学将来会有人当选为劳动模范 C.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D.太阳从西边升起 解析:“太阳从西边升起”这个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所以它是一个不可能事件.故选D. 变式训练:见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三】随机事件

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课时进度 4-1-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分析 教材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生 在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让学生自己在经历的过程中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数位顺序表,理解位植的概念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教学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图片和计数器课前学生搜集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 复习中的“数数”有助于计数单位间关系的理解。复习中安排“分一分”目的在于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认识大数的需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整个过程的安排是为了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学生自由谈) 2、数数:(以个人或组为单位按要求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百一百的数到1000 3、分一分 1小时有3600秒一年有365天一本《新华字典》有700多页一本书有520000字飞机一天飞行了8000千米我国总人口1295330000人浙江省的面积大约有100000多平方千米 比万小的数有()比万大的数有() 4、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学生交流搜集的比较大的数) 5、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节课我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数的认识主要是认识整数、小数、分数(正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即有理数)。数的认识要注意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数概念是数学概念最重要的部分,数概念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理解了数的本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能对相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数的直觉,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的意义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 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数的应用 1.数的意义 ●要注重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小学阶段将首先学习自然数(包括0),然后逐渐扩充到分数(正分数)和小数(非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最后简单学习有关负数。这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因此,对它们的学习要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应重视提示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对于自然数“1”的学习,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也应鼓励学生经历上述的抽象过程。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个的事物,1个太阳、1本书、1个房间、1个人、1群人、1粒米等,使学生感受到虽然这些事物有很多不同,但它们的数量相同,把数量抽象出来可以用“1”表示。 ●注重使学生体会数的丰富意义。弗赖登塔尔指出:“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种: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对于0的认识,学生开始学习时接触的是其基数的意义,即“0表示没有”;随着测量的学习,学生将认识“表示开始”;随着数的增大,学生将认识到表示数时,虽然0在某个数位还是表示没有,但0是不能去掉的,起着“占位”的作用;随着负数的引入,学生将认识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虽然,以上认识在本质上也许就是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但对于学生而言认识这种本质并不是简单的,这里的意义更多是数学意义在具体情境和学生理解层面的丰富性。 再如:分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 思考题:分数在小学阶段共安排了几次学习,分数的意义可以分几个基本维度来理解? 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学习要经历显性的两个阶段,而对其分数意义的不断加深理解却伴随着三到六年级。 (小学阶段分数意义的教学需要经历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要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第二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在三年级各套教材都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定位是使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体会“不够分”从而产生新数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平均分”活动借助多种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