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路径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路径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路径探索

课改前沿

冯根水(玉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玉环317600)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路径探索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知识的本质,创设教学情境,展开问题解决,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实现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无缝对接。结合2018年浙江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情况,深度教学具体的实施路径有:钻研教材文本,挖掘学科知识内核;创设教学情境,触及学生心灵深处;解决困惑问题,培养高阶思维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深度教学;路径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是教师在钻研该学科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知识的本质,创设教学情境,展开问题解决,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实现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无缝对接。本文结合2018

年浙江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情况,谈谈深度教学具体的实施路径。一、钻研教材文本,挖掘学科知识内核教学工作是一项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综合工程。教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蓝本,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深度教学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和建构。所以,教师对教材的深度钻研是深度教学设计的前提。1.抓住学科核心知识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这一课哪里有现成的教案可以模仿,其实这不利于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设计时,立足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掌握教材,首要的是掌握教材的立意和思想理念。然后,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处理好教材单元、课、框、目之间的关系;明确教材中的内容主题,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归纳大意;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样,才能深入知识内核,抓住学科知识的本质,为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知识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打下基础。2.设计活动环节任务学科核心知识确定好后,就要思考如何教学的问题,即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加以解决。具

体地说,如何导入,如何断课,如何围绕目标将活动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对应,必须作认真思考。在活动设计时,要将情境、设问和隐含的知识连接好。核心知识的教学要花大力气和较长时间加以合作探究完成,非核心知识可以蜻蜓点水。活动环节设计好后,要构建出知识点及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教学时在黑板上用板

书形式呈现出来。这些自主完成后,可以阅读别人的教学设计,对照比较,借鉴其精华部分,适当修改,但不能照搬。

【案例1】金华市参赛选手常老师在上《道德与法治》(九上)“夯实法治基石”时,把核心知识定位为法治的要求、意义和描绘法治蓝图,对教材作了很好的处理,进行二度开发。

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 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4、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5、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河职院附小黄静霞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 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遇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课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再出发? 素养:最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总和,我们的学校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我们这一轮的课程改革,就像全面围绕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绪等等几大方面,将会成为下一轮深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 因为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的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 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文化基础: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真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三、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

一、优化目标 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第一环节,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思维起点,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于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但走进我们的常态课堂,就会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目标都定位模糊或定位不准,核心素养培育缺失。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笼统。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再次,教学目标设计要重点突出。最后,教学目标要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 二、落实独立预习 自主发展是学生重要核心素养,“独立预习”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但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研究,没有认真组织安排,预习流于表面形式,预习过程没有落实。 “独立预习”环节强调自学的自主性、独立性。学校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读、思、做、记”分步预习法落实“独立预习”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读”,即通读教材,了解内容。细读教材,品味内容。边读边画,画出重点。“思”,即思考探究,挖掘知识的内涵。对重点难点,深思熟虑,达到融会贯通。“做”,动手做题,在做中发现问题。对课后习题,先试着解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记”,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不理解的地方等,用不同的符号做好标记,提高听课的目的性、针对性。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读、思、做、记”分步预习,突出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分步预习法的实施,师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地研究、思考、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持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终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推导,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判断正确、推理论证有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猜想并归纳证明,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审查,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恰当?归纳推理是否合理?分析和纠正其中的错误,尽力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解法比较,提炼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即通过探索逆命题,改变条件、增设提问、推广结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思考,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使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牛顿说过:“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融入到思考活动中去。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师的“教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会”与“会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并在过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口答、板演、做作业,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之进行点拨、讲解、补充。教师也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所展示的PPT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幕课等,大多是从网上下载并由教师加工、修改而来的。而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很少用来学习,因此要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与休闲。重视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并把它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中得到推广。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 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 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 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 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 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409890.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艳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1期 摘要:新的时代,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谈谈自己的初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近几年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以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重知识,轻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上课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这种做法与政治课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学变成一种形式,学生品质与行为无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教学毫无意义。我们政治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教学这种载体,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做事、处理问题,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觉得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作为政治课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否则我们有何资格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气要和善、语言要文明,不要说一些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他们可能因为这些话而记恨一辈子。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就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放下身段,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关心他们每一个人,像他们的亲人一样。他们敢于靠近你,敢于与你去交流,说明我们就做得到位了。例如:我认识一位班主任,他有时在别的老师上课时就坐在教室前面,在备课或批改作业,当班长喊上课时,全班同学起立,行礼问好,这位班主任和同学一样起立站好行礼。这种做法比用多少句语言教育学生要有礼貌都管用,他的学生是学校中最讲礼仪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仅要学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知识。 今年,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给我感触颇深的是引用了很多的古文,有时自己怕解释错了,要查一查资料,所以觉得自己应不断地学习。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不同,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的知识也很新,我们如果不学习,就无法驾驭课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 实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对它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忘记,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它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王尚志教授曾经举过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一所“985”高校,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分在125以上,入学后的10月份组织学生做过的高考题目的考试,平均分降到100;到同一年的12月再考一次同样的题目,平均分只有及格。这说明很多题目学生做过就忘了,考那样的题目,高中那样的教法,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实的提高。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输出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学生,高考制度与高中课程的改革,应该给学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与条件。中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是为了把数学本身的学科意义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操作,认知情感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

素养。所以,作为数学老师,除了教知识,更要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修订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

用“深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教育文档

用“深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 体现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教师通过深度教学教会学生通过学习数 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备数学运算技能的关键能力和价值观 念。高中数学课程曾经提出了几个最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比如说: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 据分析。数学抽象是指形成数学理性思维的基础,反映了数学本质特点。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和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建模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直观想象是为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也是为了探索学生来形成论证思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想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图像和空间来想象和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字和图像结合的能力,感知数学知识的本质,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数学 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进行演绎推理的正确形式,能够得到数学结果的主要手段。数学运算是为了运用数学计算机来 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 运算能力,借助运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世界,具备数学科学精神、应用能力,具备数学创新意识。 二、高校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讲究深度教学方法 对于形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在深度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去。也不能依靠记忆和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感悟与思考的能力。所以, 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的本质,创造适合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形成核心素养。 (二)学生重视解决数学问题 国内学者曾经说过教好数学就能够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这句话就是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现实问题来学习数学 知识,明白构建和研究数学知识的途径。自己寻找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探究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结论。 在高中数学深度教学活动中,让?W生不但能够获得知识,也能 够提升自己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 三、用深度教学落实高校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深度教学整体掌握高中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深度教学一直都是有机整体,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才能够掌握高中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 教师应该熟悉高中数学结构,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在小学阶段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形成一定的品格和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于此,主要分析在核心素养的概念之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内涵;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属于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重点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应以此为依托。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教材在编写的整个过程当中,编写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促使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只有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够真正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也能够确保教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必须深入并且细致,打破不良现状,针对教材当中的不同题型以及不同的图画和注释,都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研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将不同知识部分取得有机的联系,从而找到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是非常用心的,教材当中的一些内容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故事进行导入。一位老爷爷想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到十二分之四,二儿子分到三分之一,三儿子分到九分之三,三个儿子吵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问题化学习方式 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无论是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热词.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核心素养纳入了课程改革的体系.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成为每一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做的: 第一要全面把握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核心素养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去落实。 第二由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用信息技术上课已经成为常态,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在我们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我认为在课件的制作形式上、内容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课件的内容较多、信息量也比较大,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在看电影一样,被动的接受,有限的参与,这也成了一些教师的通病。我认为用课件上课仅仅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思考,尤其是启发性的思考,探究式的思考。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能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现在的很多班级都有群,我们也可以建设我们的学科群,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资源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有很多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健康生活,如何学会学习,如何承担责任。我们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典型案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完美结合。 由于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比较接近,比较吻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教学内容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完美的结合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解答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 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 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一一有可能只

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一一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朱前树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科学素养和生物科学素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不同的人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科学素养,对于生物课程来说,希望学生们能更多、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命

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运用

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运用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果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有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

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学生信任和宽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身为灵魂工程师,要更好的呵护他们、教导他们。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