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化进程

日本工业化进程
日本工业化进程

日本工业化进程

日本工业化进程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工业化进程来透析历史。实证研究,政府主导是日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成功实现工业化对一个经济体的独立工业体系、周边环境、产业转移以及社会转型提出要求。伴随工业化的深入,摒弃农耕,引进外国资本和工业经济,实现自上而下的转型。总结日本工业化道路何以在短时间内浓缩欧美几百年的历程。通过微观角度看待其工业化的进度,宏观分析总结日本工业化的成败。

关键词:政府主导;工业体系;工业化;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日本,这个经济强国,一度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领跑亚洲经济几十年。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幕府统治垮台,为摆脱民族危机,一股后发赶超的气息在日本散发。从打开国门到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化如火如荼,社会实现了初步转型。与欧美工业化几百年自发形成的不同,日本工业化是一种“政府主导发展”。国家权力是日本工业化的“人为组织”。围绕着“现代化”这一目标,日本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实现“强国”和“富民”。而实现这些目标,实质是体制变革,而判断其成功的标准就是工业化的程度。从工业化的起步、发展、深化到改革,历经百年。日本工业化是工业化在亚洲一次成功的范例,探索与创新并存,碰撞和交融磨合,不同于欧美各国,日本的工业化呈现起步晚,发展快,差异大三个特点。也证明了工业化在日本的曲折性。而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日本工业经济诞生扮演着“娘奶”的角色。一条“日本特色工业化道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除旧-东瀛新政

1853年后。外国资本流入和封建模式加剧日本的贫穷,不满已

久的通辞纷纷反抗。1869年,革命成功。新政权面对百废待兴的日本,开始了改革。

一方面,庄园经济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战中崩溃,破产农民以及无地领主出现,为日本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涌入,日本丧失外商权,也破坏了自身的经济,日本经济与外国“被动地”联系在一起。日本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也导致日本社会巨变。

岩仓使节于1871年开始出访欧美各国。在欧洲不断考察各国实业,为日本经济发展寻找“范本”。他们发现,工业兴盛是西欧各国发展的根本,通过殖民扩张和建立已久市场经济使各国可以运用来自各地的资源。面对崭新的发展模式,他们心中已有了对日本改造的初步蓝图。据考察以及国内的实际。明治政府开始改革。从工业的角度,做了一系列措施。措施主要有两个: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地税改革,使国家向资本主义靠拢,并从战乱中恢复。而财税收入正好为工业化提供了一笔的资金,也是其工业化的“第一桶金”。与欧美不同的是,欧美的原始积累来自殖民地,而日本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刚开始来自国内。

资金是有限且不稳定,因为政权并不稳定,这笔资金可谓“一金无储”。这也是日本工业化计划性的原因。接着士族授产的实施,是士族“转行”的问题,更有政府培养技工和实现转型的期许,也说明了日本工业化的计划性。一方面,士族的儒家性格和命令执行比农民要好;这也有利缓和阶级矛盾。时间推移,技术在农民和流人传播,对政府而言改革有了稳定社会基础。士族授产为国家稳定,技术传播和社会转型作用重大。对农民流人而言,成为早期技术工人。这两个措施以及其它措施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扫清了很多障碍。

三、布新-维新工业

布新,对于日本而言,工业经济是陌生的,日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在日本国内懂得工业的人才寥寥,都集中于政府部门一些有眼光的士族。这也就决定了日本工业化必须要政府主导,工业化是近代精英对日本的改造经济工具。日本工业化一个亮点就是“殖产兴业”!这是日本在实现工业化的独创。日本也进行了很多财金改革。

运用政权的力量,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扶植资本主义。

在日本尚未达到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在财金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当民间产业因资金而陷入困境时,政府出资兴办。通过殖产兴业,日本成功统一全国市场;建立了铁路,航运、邮政等通讯事业。扶植财阀,发展企业,引进技术。对西方工业化产生的成果,日本可即时引进,亦可根据世界工业技术的发展灵活地引进技术。日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完全发育的情况下起步。因此,需要国家这个“大人”照顾。在资源配置上,资金筹集都需要一个“大人”来指导,甚至直接制定。日本政府无疑地成为这个“大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工业化的特征:国家主导,垄断国营,战争需要。这对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很重要。但政府在经济作为不是万能的,私人经济不可少,以涩泽荣一为代表的精英弃政从商。与苏俄计划经济不同的是,日本工业化未变成单一的政府主导计划经济,这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留有余地。

当然,日本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其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对外国的资本存在依赖。日本为解决该问题,优先发展军工,扩军备战,掠夺殖民地,通过赔款获得资金。譬如八幡钢铁厂,它的资金来自《马关条约》的赔款,其钢铁产量占全国80%以上,为日本重工业奠定了基础。屡屡得手的胜利,使日本工业和军事扩张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关系持续到二战结束。所以工业更多的是战争支撑。

四、异化-殖民战争

工业化需要大量资金。对于发展的日本来说捉襟见肘。出于工业资金的强烈需要,日本走上国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制订“大陆政策”。在1876年,迫使朝鲜打开国门,为解决工业资金打开一个缺口。后吞并琉球,威胁台湾,制造摩擦,勒索清朝。到甲午前夕,日本的势力受到清朝制约而无法继续扩张。通过甲午海战,日本击败清朝,获得三亿多两白银的原始积累和台湾,大大促进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也使日本扩张了在中国内河的势力范围。在日俄战争,击败沙皇,攫取了中国东北的势力,东三省变成日本的“肥肉”。对日本而言,工业化的初步完成以及工业资金的相对充裕,日本通过不平等条

约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原料直接在口岸办工厂。而自己则资本输出支持这些工厂。军事上,入侵破坏别国。这种集资本积累和军事殖民一体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二战。所以工业变成了军事机器。日本在台、韩两块殖民地也是日本工业化的一个“试验场”,两块殖民地与日本一样,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工业化是伴随日本殖民扩张而来,所以是日本经济的附庸。台、韩也开始了工业化,所以台湾和韩国的经济体制也和日本也很像。这样,一个“工业日本,殖民台韩,扩张东亚”的体系诞生。

1929年,日本爆发了昭和危机。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打击。工业瘫痪,政局混乱。而且,殖民地也不平静。为稳定局势,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严厉的统制。集一切资源,扩大生产,去支持对外战争,获得战争暴利。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组织在日本的工业领域出现和扩展。主要以卡特尔的形式出现。这样大企业和军工将很多中小企业吞并。大企业所衍生出来的下属企业和旁系工业的关系紧张,摩擦不断,劳资问题也很尖锐。财阀和军部势力大增,加剧了日本国内的劳资矛盾。日本通过战争和条约跻身世界列强,转移国内矛盾。通过一战,使造船工业大受鼓舞。通过东北事变,华北事变,获得了中国东北和华北这两块殖民地,为日本实施入侵中国的起到作用。太平洋战争后,先后占领了香港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一方面,扩张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对殖民地的控制开始力不从心。1945年,殖民体系瓦解。

五、正轨-科技立国

1945年,日本战败,美国的强力介入也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的附庸。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扩张的支点,随后在各个方面控制了日本。日本战败后,由于美国的压力,使日本的经济发展转入“民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首先,清除了封建军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影响,工业发展以战后重建为目标;其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改造落后的工业,并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再次,通过“劳动三法”促进日本农村工业的经济发展。修订劳动法,保障劳工权益,废除封建剥削,由注重劳动强度转变为注重引进科技和改善环境来发展日本经济;继而改变封建财阀经济,建立现代财阀和股份制,完善市场经济。日本的工业体系也逐渐

完善。在这期间,日本放宽了私人垄断,颁布《临时法》促进日本的制造业的恢复提高。日本工业在美国的资本和科技支持下,快速恢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产业兴国。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引发产业升级,逐渐又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金密集型。为此,日本政府在教育上重金投入,一方面,培养人才,服务现代,稳定社会;另一方面,使技术进口变为技术自给,经过几十年,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美国,出口成为拉动日本经济的“马车”,即“贸易立国”。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五、结论

日本的工业化,可从政府主导、工业资本和社会转型四个方面总结。

政府主导,作为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跨越式的赶超,政府主导工业发展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日本,德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后发国家通过国家政权,发展本国工业,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来发展工业,缩小对外差距,鼓舞国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但是政府的过渡干预也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容易僵化,国家意志抑制了市场作用。为了对外扩张,军事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变成了战争的工具,恶性循环。最终,拖垮了国民经济。所以国家主导只能是宏观的,更多的是对劳资,立法和供需的必要调控。特别是对私人财产的制度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工业化的深入,发挥要素禀赋。在市场经济得到认可的今天,政府必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利用市场调节,实现规模效益,减少因垄断带来的寻租现象,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体现了一个政府在经济方面的驾驭。从经济控制论上,突破封闭的经济系统,主动纳入国际环境,形成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日本的开放总体而言是主动的,作为海岛国,海洋贸易对于日本很重要,从甲午战争到入侵东南亚,都折射出日本对于海洋生命线的看重。开放的日本可以利用周边的一切资源发展自己。开发后了解差距,看清发展的趋势,使日本可以更有效地引进技术,将本土实际和工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转型。

2. 工业资本,工业化需要政府和民间的资金。欧美的工业资本源于殖民扩张和本国的财税改革。而日本刚开始的工业资金是地税改

革,继而是外国资本,再后来是殖民掠夺,二战后是美国扶植。日本工业化是在工业资本缺乏这个先天缺陷下发展的,所以外国资本对日本来说具有“天然”的诱惑。没有别国特别是美国的支持,日本便没有出口商品的能力。这也使日本的财富始终集于卡特尔,而中小企业发展不如德国和美国。所以雄厚的工业资本对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具有“娘奶”的作用。

3.社会转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有成功,有失败。日本在经济改革上可以说是颇有意义的。改革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改革。但不是所有新事物都是适合的,旧事物亦然。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面对大量士族和农民,实施了士族授业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近代工业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社会转型,为改革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改革要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妥善处理好固有矛盾。在稳健的改革中,渐进地实现社会转型。

参考文献:

1.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版

2.平川均(日)、崔龙浩(韩)、苏显扬、宋磊,《东亚的产业集聚:形成、机制与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版

3.三和良一(日),《概说日本经济史<近现代>》,东京大学出版社,1994版

4.大石嘉一(日),《日本帝国主义史》,东大出版会,1994版

5.森岛通夫(日),《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版

作者简介:唐骏洲(1990-),汉族,四川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10级金融学本科,

------------最新【精品】范文

留学生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联系交流日益加强,全球的各种资源都在以惊人的速度的交流共享。其中,文化是人类交流的主要途径,由此全球教育热兴起了,教育跨越了国界,出国留学现象也普及开来,成为了一种大趋势。随之而来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是不言而喻。留学生不论来华多长时间.他们仍然有许多共同的不适应问题。由此,有必要对在华留学生的适应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找出相应对策,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在华学业。 国外早已经将留学生教育与本土教育的对比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在中国高校纷纷将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在华留学生;困境;对策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国联系交流日益加强,各国间科技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今天,全球的各种资源都在以惊人的速度的交流共享。其中,文化是人类交流的主要途径,由此全球教育热兴起了,作为科技文化制高点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被推到国际化浪潮的最前沿。教育跨越了国界,出国留学现象也普及开来,成为了一种大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教育界比较时髦的字眼。这是把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模式与本国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的过程。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在华留学生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尤其是在美国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依然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一方面,汉语言文化和儒家文化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走向了世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和种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截止2011年,全国在华留学生数量,包括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在内,已经超过了27万人,预计在2020年,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届时将突破50万人大关。 我国已经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留学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其中主要来自亚洲,韩国居于首位,7万余人,其次是日本,将近5万人,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近10万人。还有来自欧美的,如美国,约有1万余人。在华留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是各式各样的,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历生,约占总人数的41%,其次是语言研修生,约占总人数的32%,还有小学教育与短期的汉语言文化体验等等。当中有国家公派的进修生,也有自费的学历生。 我们小组主要从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方面入手,展开了课题研究。如上所述,高等院校留学生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约为74%。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当然,每个院校的人数不尽相同,语言类高等院校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多,例如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数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资料) 英美模式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综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发现,英国、美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内生型工业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其后,有德国、日本模式,特点是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亚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完善,出口扩大———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圈地运动(土地 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不过,美国作为稍后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的市场经验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德日模式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 1871年德国统一后,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德国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成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在英、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压力下,德国通过强有力政府干预、通过适当的保护政策很快实现了经济赶超。 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强制基础上实现的。明治维新后,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

TCL国际化案例分析

TCL国际化:从批发式到零售式的迈进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上世纪80年代,TCL还只是一个地方小型企业。到2001年,TCL彩电已成为全国彩电著名品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掌门人李东生把TCL打造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公司。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之一,TCL从1996年开始展开国际并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国际化企业。然而,自2004年TCL收购了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和汤姆逊彩电业务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到2005年底,这两项收购给TCL造成了巨额亏损,并拖累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2006年6月,李东生痛定反思,以一个企业家坦诚的胸怀、深刻反省的勇气和不屈不挠、敢于变革、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带领TCL像鹰的蜕变一样,重新开启了企业新的生命周期,奔向“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全球领先企业”的宏大目标。2007年6月18日,TCL在北京发布了新品牌战略,新的TCL形象已经开始展现。一.结合案例分析TCL的国际化进程 1.国际化合作背景

2003、04年度,TCL手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国内市场具有优势地位,当时管理层认为,要获得更大发展,必须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市场中去发展,否则很难与全球品牌展开竞争。 中国手机企业走出去面临专利瓶颈,拥有手机核心专利的企业在海外市场收取高昂的专利费,使得国内自主品牌没有可能打入海外市场。 Alcatel手机部门拥有手机核心专利,并且人员规模较小,在1000人左右,没有独立的生产制造体系,正好与TCL优势互补。 为了实现更长足发展,且正好得到Alcatel的合作意向,TCL在04年与Alcatel进行合作洽谈,并且达成一致。 2.国际化进程 2003 年 11 月, ABN AMRO受阿尔卡特的委托向TCL 移动推荐收购阿尔卡特手机部门; 2004年1月15日,TCL 移动和阿尔卡特举行第一次面对面会议,双方开始构想组建合资企业; 2004年2月底,在经过多轮会谈后,阿尔卡特致电TCL 移动,同意将手机部门作价为零,使合资公司的可行性得到落实; 2004年6月18日,TCL通讯与阿尔卡特公司正式订立《股份认购协议》(“Subscription Agreement”)。根据《股份认购协议》,阿尔卡特公司拟以现金和全部手机业务相关资产、权益和债务合计

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国工业化进程 ?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1898年,戊戌变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清末状元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完整版)初级语法总结(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

1.名[场所]名[物/人]力*笳◎去歹/「仮歹 名[物/人]总名[场所]笳◎去歹/「仮歹 意思:“ ~有~ ”“~在~”,此语法句型重点在于助词“心‘ 例:部屋忙机力?笳◎去歹。 机总部屋 2.疑问词+哲+动(否定) 意思:表示全面否定 例:教室忙疋沁o 3?“壁①上”意思是墙壁上方的天棚,“壁才是指墙壁上 例:壁 4. ( 1)名[时间]动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时,要在具体的时间词语后面加上助词“V”,这个一个时间点 例:森总心比7時V 起吉去To 注意:只有在包含具体数字的时间时后续助词“V”,比如“ 3月14 日V, 2008年V”;星期后面可加V,比如“月曜日V” ,也可以不加V;但是“今年、今、昨日、明日、来年、去年”等词后面不能加V。 此外:表示一定时间内进行若干次动作时,使用句型“名[时间]V 名[次数]+动” 例:李1週間V2回7°-^^行吉去T。 (2)名[时间段]动:说明动作、状态的持续时间,不能加“ V” 例:李毎日7時間働^^L^o (PS: “V”的更多用法总结请看初级上第15课) ( 3)名V 【用途】【基准】 表示用途时,前接说明用途的名词,后面一般是使"去T等动词 表示基准时,前名词是基准,后面一般是表示评价的形容词。 例:--乙①写真总何V使"去T力、。「用途」 --申請V使"去T。「用途」 乙①本总大人V易L^^ToL力'L、子供V总難L^^To 「基准」 X —X—力*近乙買⑴物V便利^To 「基准」 (4)动(基本形) OV 【用途】【基准】:使用与上述( 3)一样 例:乙O写真求一卜总申請T^OV 使"去T。 ^OV>^3>^ 買“物T^OV 便利^To (5)小句1 (简体形)OV,小句2:名/形動+肚+OV 表示在“小句1 ”的情况下发生“小句2”的情况不符合常识常理,翻译为“尽管…还是…,虽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DOC)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国际化战略的阐述分析,并结合国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相关理论知识,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华为采取的国际化战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意在让读者对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有所了解,并对战略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也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创新与研发为利剑,拥有锐利的战略眼光的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壮阔场面。华为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本,华为是中国的骄傲。 关键词:华为国际化战略渐进式分析 引言 华为,作为中国企业的领跑者,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用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逐步撬开发达国家的大门,走在了中国民族企业国际化的前列,是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在中国著名的通信设备企业中,“华为技术是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这是TCL总裁东生的话。近几年来,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二十五年时间里,华为在高速运转中,根据国际需要不断调整,不断总结,否定自我,学习和积累“自生经验",又不惜巨资大规模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在学习控制矛盾和动荡的过程中,进行中西经验的碰撞、磨合和融合。在大型企业的管理方面,做出了勇敢的探索。这种吸收西方管理精髓,并与中国本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成为中国企业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一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号召下,1996 年,华为开始了艰辛的国际化之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经营,华为似乎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但在华为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它面临这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动力和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华为无疑交给了世界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希望通过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分析,使读者明白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作用,同时,给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带来借鉴。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词汇-初级》(旧版)

《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1课 词汇I わたし(0) [代] 我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3) [名] 公司职员 学生(がくせい) (0) [名] 学生(多指高等院校的 学生) 留学生(りゅがくせい) (4) [名] 留学生 初めまして(はじめまして) (4) [寒暄] 初次见面(寒暄语) はい(1) [感] 是,是的(应答声或用于 回答) そう(1) [副] 那样 旅行社(りょこうしゃ) (2) [名] 旅行社 社員(しゃいん) (1) [名] 职员 あなた(2) [代] 你 いいえ(3) [感] 不,不是(用于回答) 田中(たなか) (0) [专] 田中(姓氏) 日本(にほん) (2) [专] 日本 王(おう) (1) [专] 王 中国(ちゅうごく) (1) [专] 中国 東京大学(とうきょうだいが く) (5) [专] 东京大学 ~は~です~さん~人(じん) ~ではありません~の~か 词汇II 彼(かれ) (1) [代] 他 彼女(かのじょ) (1) [代] 她 山下(やました) (2) [专] 山下(姓氏) スミス(1) [专] 史密斯(姓氏) アメリカ(0) [专] 美国 第2课 词汇I これ(0) [代] 这,这个 本(ほん) (1) [名] 书,书籍 雑誌(ざっし) (0) [名] 杂志 それ(0) [代] 那,那个 万年筆(もんねんひつ) (3) [名] 自来水笔 あれ(0) [代] 那,那个 辞書(じしょ) (1) [名] 词典 この(0) [连体] 这,这个(人或事物) 新聞(しんぶん) (0) [名] 报纸 その(0) [连体] 那,那个(人或事物) 科学(かがく) (1) [名] 科学 歴史(れきし) (0) [名] 历史 あの(0) [连体] 那,那个(人或事物) 人(ひと) (2) [名] 人 だれ(1) [代] 谁 友達(ともだち) (0) [名] 朊友 こんにちは(0) [寒暄] 您好(日间的寒暄语) 何(なん) (1) [代] 什么 英語(えいご) (0) [名] 英语 張(ちょう) (1) [专] 张 フランス(0) [专] 法国 ~語(ご) 词汇II どれ(1) [代] 哪个 どの(1) [连体] 哪个(人或事物) カメラ(1) [名] 照相机 テレビ(1) [名] 电视机,电视 ラジオ(1) [名] 收音机,无线电广播 部屋(へや) (2) [名] 房间,屋子 いす(0) [名] 椅子 机(つくえ) (0) [名] 桌子,书桌 第3课 词汇I ここ(0) [代] 这里,这边 学校(がっこう) (0) [名] 学校 教室(きょうしつ) (0) [名] 教室 あそこ(0) [代] 那里,那边 体育館(たいいくかん) (4) [名] 体育馆,室内操场 図書館(としょかん) (2) [名] 图书馆 郵便局(ゆうびんきょく) (3) [名] 邮政局 映画館(えいがかん) (3) [名] 电影院 駅(えき) (1) [名] 车站(火车,电车) デパート(2) [名] 百货商店 どこ(1) [代] 哪里,何处 前(まえ) (1) [名] 前,前面 店員(てんいん) (0) [名] 店员 いらっしゃいませ(6) [寒暄] 您来了(表示欢迎) ワイシャツ(6) [名] 衬衫 売り場(うりば) (0) [名] 柜台,售货处 いくら(1) [名] 多尐钱 くださる(3) [动1] 请给(我)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2) + (4) [寒暄] 谢谢 いただく(0) [动1] 收下 靴(くつ) (2) [名] 鞋 かばん(0) [名] 皮包,皮箱 隣(となり) (0) [名] 邻接的地方 どうも(1) [副] 实在,真,太(指感谢或 对不起) ~を~も~円(えん) ~階(かい)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

学号: 题目类型:论文 (设计、论文、报告)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系 ( 院 ):管理学院 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2011 年 5 月 17 日 目录 引言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一)国外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 (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二、我国中小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必要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的现状……………………………………………………… 四、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一)没有一个良好的外贸环境,政策 (二)生产经营成本升高,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1、人民币升值 2、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广东各个市为例) 3、融资成本有所上升 4、原材料价格上升 (三)融资困难 (四)市场信息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五)缺乏拥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七)国际贸易的风险 五、对策分析……………………………………………………… (一)国家应多加扶持中小企业,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贸环境 (二)应对成本上升的策略 (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四)市场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升级的有效手段 (五)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外贸人才 (六)网上预警平台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唯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取得工业化成功的国家。它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近代工业的垄断,证明工业化同样可以在东方国家取得成功,从而为东方的工业化提供了榜样。 一,废除封建割据与封建特权 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重来日本海关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日本开港后不久,很快沦为西方国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1868年德川幕府的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而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废除封建特权是明治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9年,各藩的大名为形势所迫,向明治天皇“奉还版籍”,版是版图,籍是户籍,奉还版籍就是大名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交还天皇。1871年明治政府进一步颁布“废藩置县”的命令,取消藩的界限,以设县代替藩。迫使大名离开领地,迁移到东京居住,消除了封建割据。大名由政府发放俸禄,1873年政府宣布对大名和武士一次性发给4年~ 6年的俸禄,一半用现金,一半用公债,彻底解决了财政遗留问题。 明治政府废除等级身份制度。等级身份制度禁止农民自由择业和迁徙,还禁止武士从事工商业。1871年和1872年,政府废除旧的封建称号,宣布“四民平等”,即士、农、工、商各个等级一律平等。规定各个等级都有居住、迁移、选择职业和订立契约的自由。此外,明治政府彻底废除行会、商会和各种封建特权。 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 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对土地可以有所有权;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山林和原野一切共有地归国家所有。1872年,政府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法令。地制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在地制改革之后,接着实行租税改革,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1873年,政府宣布,农民不再向领主缴纳年费,但佃农必须向地主缴纳地租,土地所有者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一律用货币缴纳,地税一般占土地收获量的25%。 通过地制和租税改革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但是沉重的地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土地日益集中到地主手里,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成为工业后备劳动力。但是,当时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这就造成大量农民滞留农村,希望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地主发现自己经营土地不如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破产农民耕种有利,于是在日本形成一批“寄生地主”,他们向佃农征收的地租一般占收获量的70%左右。如此高额的地租反映了农村中残留的封建性质,阻碍了日本后来彻底的工业化。 地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在开始实行地税制度的1873年,地税收入在国家财政

标准日本语中级 上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课文 - 1 - 一、会話出会い JC 策划公司上海分公司主任李秀丽从日本出差回来,到达 上海浦东机场。 (一位日本男子掉了记事本,李秀丽捡起来追了上去……) 李:あのう、すみません。 男性:えっ? 李:これ、落ちましたよ。 男性:あっ!すみません。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在从浦东机场开往市区的磁悬浮列车上.李秀丽又发现了 刚才那位男士,便跟他打招呼) 李:あのう、失礼ですが、先ほどの方じゃありませんか。 男性:ああ。さっき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助かりました。李:いいえ、どういたしまして。 男性:中国の方ですか、日本語がお上手ですね。 李:いいえ、まだまだです。勉強すればするほど、難しくなる感じ がします。上海へは、お仕事でいらっしゃったんですか。 男性:ええ、こちらに転勤になったんです。空港はすっかり変わり ましたね。驚きました。 李:街もずいぶん変わっていますよ。変化が早くて、わたしたちも ついていけないくらいです。 男性:そうでしょうね。 李:ほら、高層ビルが見えてきたでしょう?あの辺は上海の新し い中心地なんです。 男性:すごい。まるでニューヨークみたいですね。 (不久磁悬浮列车到达终点。在车站站台) 李:じゃあ、ここで。 男性:ええ、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さようなら。 二、課文日本の鉄道 日本には、JR、私鉄、公営の3 種類の鉄道会社があります。JR とは、Japan Railways の略です。以前は国営の鉄道でしたが、 1987 年に民営化されました。世界的に有名な新幹線もJR の路線 の1つで、日本の主要な都市と都市を結んでいます。最高時速は 300 キロを超えます。最初に完成したのは東海道新幹線ですか、 山陽新幹線、東北新幹線、九州新幹線など、路線がどんどん延 びています。 私鉄とは、JR 以外の民間企業が経営する鉄道会社で、大都市 には大きな私鉄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また,公営の鉄道は,地方自 治体などが経営するものです。

TCL国际化案例分析

《TCL的国际化之路》 一、案例背景 (一)通过并购快速实现国际化 在2002年10月以820万欧元收购德国的施奈德彩电公司,2003年初曲线购买美国彩电销售商Go-Video公司。在2003年11月4日,TCL宣布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重组其彩电、DVD业务,缔造年产销量1800万台的CRT彩电企业。2004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共同出资4.7亿欧元,其中TCL出资3.149亿欧元占67%的股份,汤姆逊出资1.551亿欧元持有另外33%的股份,合资组建的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在深圳隆重开业。 (二)国际化后面临的难题 2005年,TCL的股价巨幅缩水,从最高时9.46元跌至2005年2月的3.23元跌幅达60多。为此,众多证券公司调低TCL的信用等级。公司业绩不佳。2004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56.9%,同时,公司利润总额、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78.63%,73.47%,20.71%。手机业务方面,TCL通讯在2005年净亏损达16.08亿港元。2006年9月,TCL多媒体在欧洲业务已经累计亏损达1.59亿欧元。 (三)重组渡过危机 1.“瘦身行动” TCL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总部由原来的12个职能部门调整到3室6中心,减员近30%。原来横在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事业部这个层级也被砍掉。之后通过股权置换,将TCT和TTE做实。从而更好、更快的做出市场抉择。至2006年第三季度,TCL通讯在国内市场上开始扭亏为盈。 2.业务重组 对TTE业务重组的核心为除OEM(贴牌生产)业务额外的所有电视机销售和营销

活动终止;对TTE欧洲公司目前在欧洲从事欧洲业务的大部分员工进行重组;TCL 多媒体将以新的业务模式,即扩张其在欧洲现有的OME业务为主要目的。 3.扭亏为盈 2009年TCL实现了自2004年国际化并购以来首次收入正增长。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442.95亿元。TCL多媒体在全球液晶电视市场排名第七。TCL通信在全球手机市场排名第七。 二、TCL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TCL”面临的困境:核心技术能力不足,截至2006年底,TCL集团欧洲业务亏损已经超过20亿港元。为阻止亏损扩大,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达成一项谅解协议,促成TCL欧洲彩电业务的重组,全面停止其在欧洲的彩电销售和营销活动,而改为OEM模式。特别是“TCL”对“阿尔卡特”的并购过于草率,整合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其严重亏损,以至影响了“TCL”的国际化战略,而且“TCL”并没有从跨国并购中获得应有的技术,也没有处理好海外并购面临的文化冲突。因为缺乏管理大型国际化企业的经验,“TCL”往往在完成交易以后才发现之前过于乐观,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目前,“TCL”所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便是核心技术能力的差距。2006年度获得美国专利局专利批准前10名的跨国公司中,“TCL”仅有266项,其中大多数是实用新型专利,没有能在代表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方面取得大突破。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比,核心技术的差距也影响了“TCL”的国际化进程。 面对困境,TCL在2005年开始了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 TCL表示,公司新的战略调整已经开始,未来会更加专注于消费电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以电视机、手机、电脑三项业务为核心,以期在3C融合时代赢得先手,将继续重组非核心业务,所有产业去或留的调整将围绕此展开。 2006年2月,TCL集团内部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集团原有的7个事业本部近日已全部撤销。调整的目的是通过减少管理层,使管理架构更加扁平化,从而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 所谓工业化是指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初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英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或称工业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工业化,200多年的时间,各国走过的路,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早期工业化,以英国为代表。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随即推动了工业化,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用了100多年时间。 其特点:一是大力推广蒸汽技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由手工作坊进入大机器时代。二是造成殖民地环境破坏。英国依赖掠夺殖民地的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破坏。三是国内工厂污染严重,工人劳动条件很差。四是残酷掠夺农民。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为了发展工业,圈农民地养羊,使得农民无法生存,成为工人后备军,这就是有名的“羊吃人运动”。 第二种类型,中期工业化,以美国为代表。同期工业化的还有法、德、俄等国家。美国工业化始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大体用了50多年。 其特点:一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把工业从蒸汽技术化推向电气化。这时,发明了发电机、电灯、无线通讯技术、内燃机等,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和内燃机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二是大肆掠夺殖民地能源和原材料,给这些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三是南北战争扫清了发展工业的体制障碍。同时解放了黑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第三种类型,晚期工业化,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的,到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但农村人口仍占82%。日本真正进入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战以后。t947年开始复苏,1953年达到战前水平,大体用了8年时间。随后近20年,高速增长,最低为8%左右,最高为11%左右。单就工业而言,增长更快。到1973年,13本经济总量超过英、法、德水平,人均接近他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历经30年完成工业化进程。同期工业化的还有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 其特点:一是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工业技术比欧美落后20~30年,到70年代,用20年时间,掌握了全世界用了半个世纪研发的科技成果,缩短了30年时间。同时,着重研发能与欧美抗衡的自主技术,获得大量专利。那时,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注重环境保护。把推进工业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注意治理污染,同时,注意节约利用资源。三是注意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优惠条件。四是经济效益好。由于注意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企业管理,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五是对工人残酷剥削。50年代日本工人工资为美国的1/8,英国的1/3,德国的1/2。女工比男工收入还要低得多。现在,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与欧美差不多,但工人的收入还有相当差距。 第四种类型,是前苏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只有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农业占据优势,工业比欧美国家落后很多。苏联真正推进工业化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同时,农村也实现了机械化。但人均GDP仍落后于西方世界。1940年苏联人均GDP为540多美元,与日本550多美元差不多,但比美国1886美元,英国1234美元要差很多。 其特点:一是注意引进技术。“一五”期间从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还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三个钢铁厂,即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兹克、扎波罗日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是引进的。同时,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单词测试

初级上册 第1课 〔名〕中国人〔名〕日本人〔名〕韩国人〔名〕美国人〔名〕法国人〔名〕(大)学生 〔名〕老师〔名〕留学生〔名〕教授〔名〕职员〔名〕公司职员 〔名〕店员〔名〕进修生〔名〕企业〔名〕大学(我)父亲〔名〕科长〔名〕总经理,社长 〔名〕迎接〔名〕那个人〔代〕我〔代〕你〔副〕非常,很 〔叹〕哎,是(应答);是的〔叹〕不,不是 〔叹〕哎,哎 呀 〔专〕李 〔专〕王 〔专〕张 〔专〕森 〔专〕林 〔专〕小野 〔专〕吉田 〔专〕田中 〔专〕中村 〔专〕太郎 〔专〕金 〔专〕迪蓬 〔专〕史密斯 〔专〕约翰逊 〔专〕中国 〔专〕东京大 学 〔专〕北京大 学 〔专〕日中商 社 --------------- ------ 你好 对不起,请问 请 请多关照 初次见面 我才要(请您 ~) 是(这样) 不是 不知道 实在对不起 ~さん∕~ち ゅん∕~君く ん 第2课 〔名〕书 〔名〕包,公 文包 〔名〕笔记本, 本子 〔名〕铅笔 〔名〕伞 〔名〕鞋 〔名〕报纸 〔名〕杂志 〔名〕词典 〔名〕照相机 〔名〕电视机 〔名〕个人电 脑 〔名〕收音机 〔名〕电话 〔名〕桌子, 书桌 〔名〕椅子 〔名〕钥匙, 锁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单词汇总

〔名〕钟,表〔名〕记事本〔名〕照片〔名〕车〔名〕自行车〔名〕礼物〔名〕特产,名产 〔名〕丝绸〔名〕手绢〔名〕公司〔名〕(敬称)位,人 〔名〕人〔名〕家人,家属 〔名〕(我)母亲 〔名〕母亲〔名〕日语〔名〕汉语,中文 〔代〕这,这个 〔代〕那,那个 〔代〕那,那个 〔疑〕哪个〔疑〕什么〔疑〕谁〔疑〕哪位〔连体〕这,这个〔连体〕那, 那个 〔连体〕那, 那个 〔连体〕哪个 〔叹〕啊 〔叹〕哇 〔叹〕(应答) 嗯,是 〔专〕长岛 〔专〕日本 〔专〕汕头 〔专〕伦敦 --------------- ------ 谢谢 多大 何なん~∕~ 歳さい 第3课 〔名〕百货商 店 〔名〕食堂 〔名〕邮局 〔名〕银行 〔名〕图书馆 〔名〕(高级) 公寓 〔名〕宾馆 〔名〕便利店 〔名〕咖啡馆 〔名〕医院 〔名〕书店 〔名〕餐馆, 西餐馆 〔名〕大楼, 大厦 〔名〕大楼, 建筑物 〔名〕柜台, 出售处 〔名〕厕所, 盥洗室 〔名〕入口 〔名〕事务所, 办事处 〔名〕接待处 〔名〕降价处 理大卖场 〔名〕自动扶 梯 〔名〕衣服 〔名〕风衣, 大衣 〔名〕数码相 机 〔名〕国,国 家 〔名〕地图 〔名〕旁边 〔名〕附近,

标准日本语旧版 初级上册课文

第一課私は田中です 私は田中です。 田中さんは日本人です。 田中さんは会社員です。 私は王です。 王さんは日本人ではありません。 王さんは中国人です。 王さんは会社員ではありません。 王さんは学生です。 王さんは東京大学の留学生です。 田中:初めまして。 王:初めまして。わたしは王です。 田中:わはしは田中です。 王:田中さんは会社員です。 田中:はい,そうです。会社員です。旅行社の社員です。 あなたは会社員ですか? 王:いいえ、そうではありません。

第二課これは本です (1) これは本です。 これは雑誌ではありません。 それは王さんの万年筆です。 それは私の万年筆ではありませうん。 あれは中国語の辞書です。 あれは日本語の辞書ではありません。 (2) この新聞は日本の新聞ですか。 はい、それは日本の新聞です。 その本は科学の本ですか。 いいえ、これは科学の本はありません。歴史の本です。あの人はだれでうか。 あの人は私の友達です。 あの人は張さんです。 (3) 田中:こんにちは。 王:こんにちは。 田中:それは何ですか。 王:これは辞書です。 田中:それは英語の辞書ですか

王:いいえ、英語の辞書ではありません。これはフランス語の辞書です。 田中:その辞書は王さんのですか。 王:いいえ、そうではありません。友達のです。これは張さんの辞書です。 第三課ここは学校です (1) ここは学校です。 ここは王さんの学校です。 そこは教室です。 そこは日本語の教室です。 あそこは体育館です。 あそこは図書館です。 (2) 郵便局はここです。 映画館はそこです。 駅はあそこです。 デパートはどこですか。 デパートはあそこです。 デパートは駅の前です。

两化融合学习心得

篇一:《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学习体会》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学习体会 作者xxxx 单位xxxxx 摘要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 2013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化融合研修班》,为期十天,这十天有省内外专家的讲解,通过十天的培训,我才由对两化融合一无所

知到有一点认识,到有所感悟。我也有了很多的收获。有理念方面的、知识方面的、技能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真的收获颇丰。知识方面的收获对我特别重要。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要把我的收获写在下边。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富有中国特色,这既来自于中国的现实需求,又来自世界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新世纪我们国家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世界各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都是根据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而提出的。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订了《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这一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到了2003年,日本推出了《电子日本战略二》,提出要发展7个领域——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欧盟于2000年制定了“电子欧洲”的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都进入数字时代,享用最先进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为支柱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以增进社会的融合。印度在1998年就提出,到2008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其战略目标是“加速推动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印度软件和IT服务业出口已达500亿美元,上述目标已经实现,其网络能力年均增长30%,所有的学校和医院、行业都实现了IT应用和IT教育。

【默写版】新版标准日本语单词表

第1课〔名〕中国人 〔名〕日本人 〔名〕韩国人 〔名〕美国人 〔名〕法国人 〔名〕(大)学生 〔名〕老师 〔名〕留学生 〔名〕教授 〔名〕职员 〔名〕公司职员 〔名〕店员 〔名〕进修生 〔名〕企业 〔名〕大学 (我)父亲 〔名〕科长 〔名〕总经理,社长 〔名〕迎接 〔名〕那个人 〔代〕我 〔代〕你 〔副〕非常,很 〔叹〕哎,是(应答);是的〔叹〕不,不是 〔叹〕哎,哎呀〔专〕王 〔专〕张 〔专〕森 〔专〕林 〔专〕小野 〔专〕吉田 〔专〕田中 〔专〕中村 〔专〕太郎 〔专〕金 〔专〕迪蓬 〔专〕史密斯 〔专〕约翰逊 〔专〕中国 〔专〕东京大学 〔专〕北京大学 〔专〕 JC策划公司 〔专〕北京旅行社 〔专〕日中商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 对不起,请问 请 请多关照 初次见面 (请您~) (这样)

不知道 实在对不起 ~さん∕~ちゃん∕~君くん 第2课〔名〕书 〔名〕包,公文包 〔名〕笔记本,本子 〔名〕铅笔 〔名〕伞 〔名〕鞋 〔名〕报纸 〔名〕杂志 〔名〕词典 〔名〕照相机 〔名〕电视机 〔名〕个人电脑 〔名〕收音机 〔名〕电话 〔名〕桌子,书桌 〔名〕椅子 〔名〕钥匙,锁 〔名〕钟,表 〔名〕记事本 〔名〕照片 〔名〕车 〔名〕自行车〔名〕特产,名产〔名〕丝绸 〔名〕手绢 〔名〕公司 〔名〕(敬称)位,人〔名〕人 〔名〕家人,家属〔名〕(我)母亲〔名〕母亲 〔名〕日语 〔名〕汉语,中文〔代〕这,这个〔代〕那,那个〔代〕那,那个〔疑〕哪个 〔疑〕什么 〔疑〕谁 〔疑〕哪位 〔连体〕这,这个〔连体〕那,那个〔连体〕那,那个〔连体〕哪个 〔叹〕啊 〔叹〕哇 〔叹〕(应答)嗯,是〔专〕长岛 〔专〕日本

(完整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册_所有课文译文1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册所有课文译文 第26课学日语很愉快 (1) 小李说:" 学日语很愉快。" 小李日语说得好。 小李忘记在飞机场换钱了。 (2) 今天,田中在机场迎接中国来的代表团。代表团一共5人。机场里人多而且拥挤。抵达机场的人要马上找到来迎接的人很不容易。田中拿着写有"欢迎中国访日代表团"的大纸,在出口等候。 一位高个子的男人说道:"您是田中先生吗回?我是代表团的,姓李。"小李日语说得好。他用汉语向其他4人介绍了田中。小李用日语对田中说:"请多关照。我们期望学到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 (3) 田中:您日语讲得不错啊,来日本几次了? 李:第一次,是听广播学的日语,学会外语很愉快。 田中:是吗?这次来日本的目的是参观机器人展览会和汽车制造厂吧。 李:对。我们期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 田中:从明天开始就忙了。今天在饭店好好休息吧。 李:在机场忘了兑换日元,不要紧吧? 田中:不要紧,在饭店也能换。

第27课日本人吃饭时用筷子 (1) 日本人吃饭时用筷子。进屋时脱鞋。 田中说:"边吃边谈好不好,大家肚子都饿了吧。" (2) 今晚,田中领小李一行人去饭店附近的一家日本餐馆。小李还一次也没吃过日本饭菜。 田中说:"这是家有名的餐馆,顾客总是很多。今天大概也很拥挤吧"。 餐馆的服务员一面上菜,一面逐个说明菜的名称和吃法。小李他们边喝啤酒边吃饭。 日本人吃饭前要说:"那我吃了",吃完后说:"我吃好了"。小李他们也按照日本的习惯那样说了。 (3) 田中:饭菜怎么样? 李:很好吃。代表团的各位大概都很满意的。 田中:那太好了。 李:而且餐具非常雅致。 田中:是的,日本饭菜很讲究餐具和装盘。有人说:"是用眼睛欣赏的饭菜。" 李:哎,日本人吃饭时不怎么说话啊。田中:是的,中国的情况如何? 李:平时安安静静地吃。不过,喜庆的时候很热闹。吃饭时大家有说有笑。

最新 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精选-精品

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开 题报告精选 题目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专业与贸易 1、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我国经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汽车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汽车工业更是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2009年中国汽车的最终产销量为1350万辆,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高达2459.8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6.2%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还不是一个“汽车强国”。专家指出,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二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三要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和引领世界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出自己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汽车企业不得不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合作共谋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资车尤其是合资车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举步维艰。但在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几年的卧薪尝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由小做大由弱走强,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吉利、北汽还纷纷开始收购海外汽车资产,开始开扩国外市场尤其是具有完全自主品牌的奇瑞汽车公司更是走在了“开疆扩土”的前列。 成立于1997年1月8日的奇瑞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中的后起之秀但它却走在中国汽车出口的前列,担当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先锋”。2001年10月奇瑞第一批轿车出口中东拉开了奇瑞汽车争夺海外市场的序幕,时至今日奇瑞汽车已经销往全球几十个国际和地区,并在俄罗斯、乌克兰、埃及等国家建有多个海外工厂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一直以来奇瑞汽车的出口量在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 奇瑞汽车是走出去了,但并不代表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就站稳了脚跟,由于奇瑞汽车的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无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得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国际化经营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何让奇瑞汽车在国际化过程中走得有力走得扎实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本文将以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为基础,结合奇瑞汽车公司开战海外市场的战略部署对奇瑞国际化经营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在国际化经营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提出符合奇瑞汽车的国际化策略,并为其他国内汽车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