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

植物源杀菌剂具有选择性高、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等优点,从植物中寻找抑菌活性物质,是研发新型杀菌剂的热点之一。目前,中国开发与应用的植物源杀菌剂主要有苦参碱、黄岑苷、小檗碱、丁子香酚、香芹酚、儿茶素、大蒜素、乙蒜素、大黄素甲醚等。但前述产品多集中于对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对植物源杀细菌剂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食品污染菌的控制,且大多数还处于室内筛选阶段。魏希颖等研究发现泡桐花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叶舟测定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小枝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发现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崔彦等的研究证明五倍子、丁香、地榆对黄瓜细菌角斑病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五倍子提取物的活體防效可达60%,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李玉玲发现竹焦油对甘蓝黑腐病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茄青枯病菌等多种供试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为了获得对植物细菌病害有广泛抑菌谱的植物源物质,本研究选取已报道过的具有广泛抑菌活性的11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核桃黑斑病菌、白菜软腐病菌4种常见的病原细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筛选,旨在为新型植物源杀细菌剂的开发研究提供线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魔芋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rora)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提供;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juglandis)由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林学院提供。

1.1.2 供试植物源物质及试剂大黄提取物(其中大黄素含量为0.30%)、博落回提取物(其中血根碱含量为0.57%)、狼毒提取物(其中狼毒素含量为1.90%)、皂荚提取物(其中皂荚素含量为6.90%)、苦参提取物(其中苦参碱含量为

2.15%)均由山西德威生化有限公司提供。90%的小檗碱、蛇床提取物(其中蛇床子素的含量为10%)、藜芦生物碱(其中藜芦胺含量为2.30%)、98%的肉桂酸、98%的丁香酚、98%的柠檬酸铜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提供。72%的农用链霉素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丙酮、葡萄糖、琼脂粉、氯化纳、胰蛋白胨、酒精、牛肉膏、酵母粉均购于陕西天成化玻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培养基配制方法室内生测用于细菌性病原菌的培养与保存的固体培养基(NA):称取琼脂粉15 g、

蛋白胨5 g、牛肉膏3 g,加水至1 L,灭菌锅灭菌待用;用于活化细菌性病原菌菌株的液体培养液(LB):称取胰蛋白胨10 g、酵母粉5 g、氯化钠3 g,加水至1 L,灭菌锅灭菌待用。

1.2.2 药剂配制采用对供试病菌没有抑菌作用的丙酮作为溶剂,将供试植物源物质溶解。用20%丙酮-水溶液将各植物源提取物或化合物按其有效成分含量溶解稀释成2 000 μg/mL药液(作为母液备用)。用无菌水将各母液分别依次2倍稀释最终确定为1 000、500、250 、125、62.5 μg/mL 5个浓度梯度处理,均以浓度为200 μg/mL的72%农用链霉素作药剂对照,采用对供试细菌没有抑菌作用的20%丙酮-水溶液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以减少

误差。

1.2.3 供试菌种的准备将供试菌种在试验前1 d转接到LB培养液中,置于28 ℃恒温摇床箱中活化12 h。用无菌水调配成菌液浓度为1×106 CFU/mL,以供室内抑菌活性筛选使用。

1.2.4 琼脂扩散法室内抑菌活性筛选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室内抑菌活性筛选,将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冷却至45~50 ℃,加入活化好的细菌数量大于106 CFU/mL的供试菌悬液摇匀(成带菌培养基)。每次取15 mL的带菌培养基,分别倒入直径为9 cm的玻璃培养皿中,制成带菌平板。待冷却后用直径为9 mm的打孔器在平板上均匀打3个孔,并用接种针挑出孔中培养基,在每孔内加入75 μL配好的供试植物源物质,以200 μg/mL的农用链霉素作为药剂对照,并以丙酮作为溶剂对照,每组处理重复3次。置于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用直尺按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直径(减去孔径9 mm)求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1.2.5 最低有效抑制浓度(MIC)的测定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待测植物源物质的MIC值,取编号为1~11的试管以及适量的蒸馏水,放入灭菌锅里灭菌待用。灭菌完成后,取无菌试管,分别往试管内加入2 mL无菌水。将2 mL 浓度为2 000 μg/mL待测药液加入1号试管中,摇匀后,将混合后的药液2 mL 加入2号试管中,依次操作到10號管为止,弃掉10号管中的2 mL药液,使各个试管中的药液体积一样,将11号管设为空白对照,加入同等含量丙酮的水溶液。每种病菌设3组重复处理。最后将稀释好的细菌数量达104 CFU/mL的病原菌菌悬液2 mL分别加入1~11号试管中,置于适宜的温度培养箱中培养,待空白对照试管菌液出现浑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判断:由于菌液与药

液等量混合,相当于将药液二倍稀释,最终待测药液为10个浓度梯度,分别为500、250、125、62.5、31.3、15.6 、7.8、3.9、1.8、0.9 μg/mL。

结果观察:通过肉眼比对发现试管内液体澄清透明经震荡后仍无沉淀产生,则此试管对应的药液浓度即为此药剂对待测病菌的MIC值。

1.3 数据分析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1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病原细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2.1.1 魔芋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11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供试11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的抑制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大黄、狼毒、博落回提取物、小檗碱、肉桂酸和藜芦生物碱6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1),皂荚、苦参、蛇床提取物及丁香酚、柠檬酸铜对魔芋软腐病菌则无明显抑制效果。由表1可看出,博落回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浓度在1 000 μg/mL时,抑菌圈直径最高达(19.3±0.30)mm;其次是大黄、狼毒提取物,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3±0.48)、(11.9±0.26)mm,均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农用链霉素200 μg/mL的抑菌圈直径(12.6±0.26)mm;同时,小檗碱、藜芦生物碱的抑菌圈直径也达到了(10.0±0.26)、(10.1±0.34)mm,对魔芋软腐病抑制作用较好;肉桂酸仅有微弱抑菌活性,其1 000 ?g/mL处理抑菌直径仅(0.3±0.10)mm。

2.1.2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通过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表2),在浓度为1 000 μg/mL时,大黄和狼毒提取物抑

菌圈直径分别为(13.3±0.47)、(12.2±0.32)mm,均大于对照药剂农用链霉素浓度在200 μg/mL时的抑菌圈直径(12.0±0.18)mm;博落回、皂荚、苦参、蛇床提取物对病原菌抑制作用次之,最大抑菌圈直径在6.7~9.8 mm之间;柠檬酸铜的最大抑菌圈直径为(0.2±0.00)mm,抑菌作用较弱;小檗碱、丁香酚、肉桂酸以及藜芦生物碱则无明显抑制效果,故在表2中未列出。

2.1.3 核桃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从表3结果可看出,蛇床子提取物对核桃黑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好,在浓度为1 000 g/mL时,抑菌直径达到(12.7±0.13)mm,其次是苦参提取物,抑菌圈直径为(10.0±0.23)mm。皂荚提取物、丁香酚、肉桂酸对核桃黑斑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黄、博落回、狼毒提取物、小檗碱、柠檬酸铜以及藜芦生物碱对核桃黑斑病菌无抑制作用,在表3中未列出。而药剂对照链霉素在200 ?g/mL时抑菌圈直径达(17.0±0.58)mm。由此表明,这11种植物提取物对核桃黑斑病菌抑制作用不显著。

2.1.4 白菜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试验结果(表4)表明,在11种供试植物提取物中,仅苦参提取物、丁香酚和肉桂酸对白菜软腐病菌有抑菌作用,而大黄、博落回、狼毒、蛇床子提取物、小檗碱、柠檬酸铜、藜芦生物碱及皂荚提取物对白菜软腐病菌无明显抑制作用,在表4的抑菌活性筛选的结果中未列出;苦参提取物、丁香酚和肉桂酸对白菜软腐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其最大的抑菌圈直径均比对照药剂农用链霉素在200 ?g/mL时的抑菌圈直径小。

2.2 抑菌活性较好的植物源物质的MIC测定结果

2.2.1 5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测定结果由表5可知,大黄和博落回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值分别为7.8、15.6 ?g/mL,均显著低

于对照农用链霉素的MIC值31.3 ?g/mL。狼毒提取物、小檗碱和藜芦生物碱的MIC值分别为125、62.5、250 ?g/mL,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与表1的抑菌圈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表1和表5可知,大黄和博落回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显著,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同等含量丙酮的水溶液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值无影响。

2.2.2 6种植物提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测定结果从表6可知,大黄提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值与对照农用链霉素均为

3.9 ?g/mL,表明猕猴桃溃疡病菌对大黄提取物比较敏感。其次苦参和狼毒提取物的MIC值均达到15.6 ?g/mL,皂荚和博落回提取物分别为31.3、250 ?g/mL,与表3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基本相同。结合表5~6可看出,大黄、博落回和狼毒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出广谱的抑菌活性。同等含量丙酮的水溶液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值无影响。

2.2.3 3种植物提取物对核桃黑斑病菌的MIC测定结果由表7可见,核桃黑斑病菌对农用链霉素最敏感,其MIC值为7.8 ?g/mL。皂荚、苦参和蛇床子、提取物的MIC值分别为15.6、31.3、15.6 ?g/mL,也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同等含量丙酮的水溶液对核桃黑斑病菌的MIC值无影响。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琼脂扩散法、二倍稀释法对11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白菜软腐病菌、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黄、博落回和狼毒提取物均具有显著抑制植物病原细菌的活性,有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杀细菌剂的潜力。其中,大黄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为突出;博落回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狼毒

提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蛇床提取物对核桃黑斑病菌的MIC均在20 ?g/mL 以下,与相应的对照药剂农用链霉素的MIC值相当,有显著的抑菌活性。苦参、蛇床子和皂荚提取物對特定病菌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在杀细菌应用上有研究的价值。

狼毒、大黄和博落回提取物在抗细菌作用方面的研究甚少,且多集中于医药、食品研究。前人的=研究表明,狼毒石油醚提取物的杀烟蚜活性最好;瑞香狼毒提取物对小菜蛾、枸杞蚜虫有十分显著的毒杀活性。南苹瑶等发现大黄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体外抑菌作用明显。Hazni等研究结果显示,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李文娟研究证明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显著,其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为0.63 mg/mL;郁建平研究发现盐酸血根碱具有很强的广谱抑菌作用,对木霉、根霉、黄曲霉、黑曲霉、米曲霉、毛霉、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低于40 ?g/mL。杨军辉等发现牛角瓜根的石油醚粗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和大肠埃希氏菌都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由此可见,狼毒、大黄和博落回提取物对多种细菌、真菌及农业害虫均具灭杀效果,尤其是其在农业方面的抗植物病原细菌作用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供试11种植物源物质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抑制作用都不显著,应该适当增大筛选范围,以期得到对白菜软腐病菌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植物源物质。另外,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大黄、博落回和狼毒提取物等为植物粗提物,且仅进行了室内离体测试,而未进行活体试验以及田间试验,因而其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及其在活体植

物上的杀细菌活性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彭炜 (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成都610072) 摘要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30个属和650个种,其中我国记录的细菌约150种以上。本文主要讨论植物病原细菌分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简要描述生产上造成显著危害的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棒形杆菌属及支原体等6类主要细菌及其所致病害,并对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种类作出粗略的统计,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的系统分类学和植物病害信息数据库查询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物细菌性病害;细菌分类;种类/属;真细菌;植原体 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s and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Peng Wei Sichuan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nd Sciences, Chengdu, China Abstract. About 650 species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30 genera have been reported around the world amongst which 150–200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in plant bacterium classifiction and bacterial disease studies. The 5 most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described and they include Xanthomonas, Pseudomonas, Ewinia, Agrobacteria, Clavibacter and Mycoplasma.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and can be useful in studies on systematics of plant bacteria and on construc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 information platforms. Keywords.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systematics; species and genera; eubacteria; phytoplasmae ———————————————————— 作者简介:彭炜(1955-),四川省资中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病原菌分离方法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丝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了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重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他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原的分离培养。 二、实验用具: 酒精灯、手术剪、镊子、75%酒精、3%~5%次氯酸钠、灭菌水、培养皿、封口膜、乳酸等 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煮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AGAR)20g(10:1:1)水1000ml (1)将去皮称量好的马铃薯切片后加水煮沸15~20min(水可以适量多加200ml 左右,因为在煮的过程中会蒸发一些),待土豆煮软即可。 (2)三层纱布滤去马铃薯后将过滤的水倒入洗净的锅中,加琼脂粉搅拌充分后再加热煮沸,小火使其充分融化。 (3)加入葡萄糖并不断搅拌,待其完全融化后双层纱布过滤,定容到1000ml,分装到500ml的玻璃瓶内,每个玻璃瓶最多装300ml,121℃湿热灭菌 30min。 2、培养皿干热灭菌170℃1h;蒸馏水、枪头等湿热灭菌121℃30min。 四、实验步骤: 1、用75%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所有器具用紫外灯灭菌30min,分离室要保持清洁。 2、取样,病斑大小约20个(含病缘线) 3、分装培养基:(1)融PDA,松盖在微波炉中加热约3min(看量多少而定) (2)待冷却至50℃后在超净工作台指示灯显绿灯时分装 (3) 分装时滴入一管乳酸约20滴(每10ml培养基中加3滴乳酸) (4)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基 约15m1(300ml一瓶的培养基倒20多个平板),加盖后轻轻摇动培 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 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等 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 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 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 -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不同而异, 消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消毒 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2 -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 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使 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 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 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 不同。处理种子5-10min,长的可达20 -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 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 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最新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 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 卵菌纲(Oomycetes) 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4.2.1 腐霉科( 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 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 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植物病原细菌学复习题2016

植物病原细菌学思考题: 1.名词解释:质粒;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转化;转导;接合;转换;突变; 质粒;病原(pathogen)、细菌(bacteria)、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 like organism)、植原体(phytolasma)、感病植物(suscept)、感病性(susceptibility)、病原性(pathogenicity)、毒力(virulence)、病症(symptom)、接种(inoculation)、传播(dissemination)、植物检疫( plant quarantine )、综合防治(integrated control);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变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理小种、柯赫氏法则、过敏性反应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与真核细胞结构有何差异? 3.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4.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胞壁结构有何不同? 5. 革兰氏染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6. 细菌的化学组成有那几类? 7. 细菌正常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8. 描述细菌的生长曲线。 9.用的热力灭菌方法有哪些?其适用范围如何? 10.压蒸汽灭菌法和巴氏灭菌法的条件是什么? 11.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什么? 12.过滤除菌法常用于哪些材料的除菌? 13.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14.简述细菌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新的性状?(遗传物质交换机制) 15.植物病原性细菌及细菌病害的特性为何? 16.試述细菌对植物寄主侵入的方法 17.请说明f.sp.(forma speciales)、pv.(pathovar)、physiological race所代表的意义。18.試述植物病原生理小种( physiological race )之成因。 19.重要病害及其防治法:水稻白叶枯病、番茄青枯病的病因、病症、传播方式及其防治法20.植物病原细菌的命名原则。 21.传统细菌分类之外的分类方法(略详细)。 22.如何证明你发现的病害为细菌性病害? 23.为害植物的病原细菌属、主要细菌属的区别(列表)、写出10种主要细菌病害拉丁学名。24.病原细菌鉴定的程序和内容。 25.请写出近些年变动前后的细菌学名。 26.植物病原细菌鉴定涉及的主要研究项目。 27.简单叙述科学技术发展对细菌分类的影响。 28.如何证明细菌的运动性。 29.细菌如何保存。 30.以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为例说明细菌病害的侵染循环。 31.请叙述不同细菌病害的病原分离技术。 32.植物病原细菌细胞的结构。 33.植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症状。 34.请你写出研究一种细菌病害的研究方案。 35.试论植物细菌病害的综合防治(以一种细菌性病害为例)。 36.种子带菌病害的综合防治。 37.请以一种细菌病害为例介绍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精选文档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 养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实验十三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树圆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发病的病叶;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国槐腐烂病(Dothiorella sp.)的带有新病斑的枝条;油松种子。 2.分离用具(每小组为单位)

酒精灯4个,手术剪4把,眼科镊4把,PDA培养基3瓶,培养皿 (Φ9cm)24套,小烧杯(5ml)4个,大烧杯1个,斜面培养基12管,灭菌水4瓶,75%酒精瓶1个(内放脱脂棉球)%升汞瓶1个,5%乳酸瓶(60ml)1个,火柴1盒,湿、干纱布各4张。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再次使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实验十三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树圆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发病的病叶;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国槐腐烂病(Dothiorella sp.)的带有新病斑的枝条;油松种子。 2.分离用具(每小组为单位) 酒精灯4个,手术剪4把,眼科镊4把,PDA培养基3瓶,培养皿(Φ9cm)24套,小烧杯(5ml)4个,大烧杯1个,斜面培养基12管,灭菌水4瓶,75%酒精瓶1个(内放脱脂棉球)0.1%升汞瓶1个,5%乳酸瓶(60ml)1个,火柴1盒,湿、干纱布各4张。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再次使用时必须重复灭菌。培养皿、试验等要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真菌(Fungi)是一类真正具有细胞核的异养生物。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 与人类的关系:有机物分解利用;食用、药用;食品工业;医学工业:青霉素;动植物产品霉变和腐败;人的疾病,植物病害。 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主要特征 1、真核生物 2、营养体多为分支的丝状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没有根、茎、叶分化。 3、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4、营养方式异养 (二)真菌营养体 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很细小而且分支的丝状体,单根菌丝成为菌丝(hypha),相互交织成的菌丝集合体称为菌丝体(mycelium)。 (三)菌丝的变态 1、吸器(haustorium)短小分支,从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的菌丝变态结构,不穿破寄主原生质膜,主要功能是增加寄生真菌吸收营养的面积,提高自寄主细胞吸收养分的效率。 2、附着胞(appressorium)是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常分泌黏液而牢固地附着在寄主表面,同时其下方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 3、假根(rhizoid)真菌菌体的特定部位长出多根有分支的根状菌丝称作假根,可以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属(Rhizopus)。 4、附着枝(Hyphopodium)菌丝两侧长出1-2各细胞的耳状结构,吸收营养和固定菌体的功能。 5、菌环和菌网 捕食性真菌常由菌丝分支特化成菌丝或菌网组织来捕捉线虫等小动物,然后再由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取营养。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实验十七、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组织分离、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在平板、斜面及液体培养基上培养病原菌及观察其培养性状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技能。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菌株。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分离法,而稀释分离法主要用于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孢子的病原真菌的分离。病原细菌的分离方法以划线分离法为最常用,在有些情况下也采用稀释分离法。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的纯化,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的稀释分离法或划线分离法。 三、材料、仪器与用具 1.材料(依当地情况进行选择,下列材料供参考) (1)稻瘟病叶、病节、病穗颈(pyricularia orycae)。 (2)玉米大斑病叶(exserohilum turcicum)。 (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叶(curvularia lunata)。 (4)玉米小斑病叶(bipolaris maydis)。 (5)番茄灰霉病果(botrytis cinefca)。

(6)黄瓜菌核病果(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7)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pseudomonas syringaepv.1achrymans)。 (8)水稻白叶枯病叶(xanthomonas campestms pv.oryeue)。 (9)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叶(pseudomonas syringaepv.glycinea)。 (10)白菜软腐病叶(erud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2.培养基pda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寄主组织煎汁的培养基等。 3.仪器与用品超镜工作台、培养箱、培养皿、吸管、吸水纸、三角玻璃棒、剪刀、解剖刀、镊子、接种铲(针)、接种环(铒)、70%酒精、0.1%升汞、酒精灯、火柴、记号笔、橡皮筋套、可调式电炉、铝锅等。0.1%升汞溶液配制:升汞1e 浓盐酸2.5ml 蒸馏水1000ml。先将升汞溶于盐酸中,待充分溶解后,再加水稀释。升汞是剧毒药物,在操作时应特别小心。 四、实验操作 (一)病原真菌的分离 1.组织分离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取灭菌培养皿一个,置于湿纱布上,在皿盖上用玻璃铅笔注明分离日期、材料和分离人的姓名。提示:为了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下面几点:工作前最好将所需的物品都放在超净工作台内,工作中临时去取容易带来杂菌;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洁净,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用70%酒精擦拭双手;工作中,特别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2)用无菌操作法向培养皿中加入25%乳酸1--2滴(可减少细菌污染),然后将融化而冷至60c 左右的pda培养基倒人培养皿中,每皿倒10--15ml,轻轻摇动使之成平面。凝固后即成平板培养基。提示:加入25%乳酸1~2滴,可基本保证平板上不出现污染细菌苗落。除乳酸外,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抗菌素抑制细菌的生长,也是常用的方法。加青霉素(2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多黏霉素b(5.0μg/ml)可以抑制g—细菌生长;加链霉素(40μg /ml)或氯霉素(5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除了氯霉素可在灭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应在灭菌后并冷却到45c左右(以手背触三角瓶感到烫,但尚可以忍耐为宜)’时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等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 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 不同而异,消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消毒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2-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使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不同。处理种子5-10min, 长的可达20-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菌,消毒时间应尽量缩短。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药剂消毒,而以 灭菌水换洗八九次。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失败的原因,有时是由于培养基不适宜。 寄生性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要比腐生性细菌严格。 一种适宜于纯培养的培养基不一定适宜于分离(杂菌太多) ●有时分离失败的原因不是培养基的成分不适宜,而是由于培养基的酸度不适当 或存放的时间太长。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基,可以分为通用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 通用培养基不加特殊抑制杂菌生长的物质;选择性培养基一般都要加制 止杂菌生长的物质。 ◆植物病原细菌分离时,要避免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因为抑制杂菌 的物质一般并不杀死杂菌,而是抑制杂菌的生长,因此,从分离单 个菌落繁殖得到的菌株仍可能有杂菌。 三、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技术 ●植物病原细菌一般用稀释分离方法。 因为在病组织中病原细菌数量巨大,分离材料中所带的杂菌又大多是细菌,用稀释培养的方法就可以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开,形成分散的菌

植物病原考试题

普通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15分) 病害循环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害的三角关系侵染过程侵 染性病害 二、问答题(45分) 1.何谓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二者在防治策略上有何不同?(7分) 2.柯赫法则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用它诊断新病害?(8分)3.什么是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10分) 4.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10分) 5.真菌的营养体有哪些类型?(10分) 三、是非题(10分) 1.病部形成霉状物是真菌病害特有 的。() 2.吸器是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枝,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 从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的菌丝变态结 构。 () 3.分生孢子器为一种无性子实 体。() 4.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的特点。

5.细菌病害主要通过自然孔口、伤口和直接侵入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 6.疮痂和穿孔是细菌病害常见的病征。 7.SBMV为南方菜豆花叶病毒,自然状态下由蚜虫传 播。() 8.蚜虫传播的病毒大多数是属于非持久性 的。() 9.真菌的菌组织有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两 种。() 10.以小麦条锈病为材料进行抗性调查时,判断抗感反应型的标准主要看有无过敏性坏死反应。 四、填空题(共20分) 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分 为、、和。 2.植物病原真菌分为亚门亚门、亚 门亚门亚门。 3.按照寄主抗病的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分 为和。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抗病性可分为和。 4.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性质分 为和。

5.植物流行性病害根据流行所需时间分 为、。 6.植物病害的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其中病状主要有,病征主要 7.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方式 有。 8.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 有。 9.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 有。 五、选择题(10分)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由()传播的病毒最可能是非持久性的。 a. 叶蝉 b. 蚜虫 c. 粉蚧 d. 飞虱 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a. 酶 b. 毒素 c. 病原物的代谢物 d. 生长调节物质4.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其呼吸和光合表现一般为()。 a. 呼吸减弱,光合增强 b.呼吸增强,光合减弱 c. 二者均增强 d. 二者均减弱 5.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形式为()。 a. 抛物线 b. 双曲线 c. 直线 d. S型曲线

植 物 病 原 细 菌

植物病原细菌 种植专业:郭广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病原细菌的形状,繁殖方式,症状特点。 (2)了解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植物细菌病害。 (2)能够正确区分细菌性病害与真菌性病害。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的思想理念。 (2)使学生深入到实践中运用基本知识去防治此类病害。 二、教学重点: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和症状特点。 三、教学难点: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及主要形状、培养性状。 四、教学关键点及解决关键问题的途径: 真菌和细菌在病状上相同时,应如何区分是哪些病原菌造成的。通过学习能正确运用于实践,课后让同学们到田间观察其性状加以区别。 五、教学方法: 采用“质疑法教学:过程:巧设问题—学生新课预习—提问—对提问存在的问题小结—新知识讲授—课后小结—课堂热身—讨论。 六、教学手段: 幻灯片;挂图;简笔画CAI课件等直观教具。 七、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一)旧课回顾:(2分钟) (1)真菌菌丝变态后形成的结构体常见的有哪几种? (2)真菌的无性孢子有几种?说出其名称。 (3)植物病原真菌有哪五个亚门? (二)回顾联想法导入新课:(3分钟) 我们通过病原真菌的学习,深知80%的植物病害是由病原真菌侵入的,我们在自然界中常见茄果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白菜软腐病是由病原细菌引起的,它的病征与真菌性病害是否相同,应从哪些方面诊断此类病害?该病菌有哪些特点?这一节让我们来共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三)讲授新课:

1、巧设问题: (1)植物病原细菌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 (2)植物病原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3)病原细菌的培养特性有哪些? (4)植物病原细菌的老分类与新分类有什么区别? (5)细菌病害有哪些常见的症状? (6)怎样区分真菌性病害与细菌性病害? 2、新课预习(5分钟) 3、预习后提问:(2个问题) (1)植物病原细菌是不是都是杆状的? (2)常见的植物细菌病害危害后出现哪些症状? 4、对预习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2分钟) 5、新知识讲授:(20分钟) (1)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画图在幻灯片上) ①结构特点:原核物:单细胞,具有细胞壁,无完整的细胞核,但具核质区。 ②形状:大多数杆状,多有鞭毛,无芽孢,细胞壁外有粘质层,很少有荚膜,(“一有两无”) ③分类: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 ④繁殖方法:裂殖:20分钟一代——大肠杆菌。 ⑤培养特点:好氧性,微碱性培养基为宜,适宜温度为26℃——30 ℃ . (2)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幻灯片) a、棒状杆菌属(阳性):不能游动:马铃薯环腐病,番茄 溃疡病。 ①老分类为5个属: b、黄单孢杆菌属:引起叶斑、腐烂等坏死。 c、假单孢杆菌属:引起萎蔫。 d、土壤杆菌属(野杆菌属):肿瘤(畸形) e、欧氏杆菌属:腐烂。 ②新分类为14个属:幻灯片。 (3)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细菌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四类。病征为脓状物①坏死:黄单孢杆菌属:最常见的是叶果上的斑点和枯斑。 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天气潮湿时,病部有淡黄或白色菌脓溢出,干后成颗粒状或菌膜。 ②腐烂:欧氏杆菌属:典型症状是:具有恶臭气味与真菌引起的瓜果腐烂的区别。 ③萎蔫:假单孢杆菌属:细菌侵害维管束引起。 区别与真菌萎蔫病害——挤压病株茎横切面有乳白色菌脓溢出是细菌病害,否则不是。 ④畸形:土壤杆菌属:侵入寄主细胞后引起寄主细胞分裂,体积增大,形成肿瘤。侵染根冠引起不定根。

几种常用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方法

专论与综述 R evie ws 收稿日期: 20060220 修订日期: 200604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970481);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AA249021)3通讯作者E 2mail :jhguo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8329676.html, 几种常用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方法 尹燕妮, 黄艳霞, 葛芸英, 郭坚华3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 210095) 摘要 植物病原细菌(phytobacteria )是植物上一类重要的病原菌,这些细菌能引起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树木及牧草上的病害。它的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治、预测预报及植物检疫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中,以PCR 为基础的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使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更快速、灵敏和可靠。本文对近年来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介绍,尤其是应用广泛的ITS 2PCR (intergenic transcribed space 2PCR )、ARDRA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 2 tion analysis 2PCR )、rep 2PCR (repetitive DNA 2PCR )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2time quantitative PCR )技术,旨在促 进我国植物病原细菌研究的快速发展。关键词 植物病原细菌; 分子检测; PCR 中图分类号 S 432.42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several commonly used phytobacteria Y in Yanni , Huang Yanxia , Ge Yunying , Guo Jianhua (Key L aboratory of Monitoring and M anagement of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M inist ry of A g riculture ,N anj ing A g ricultural Universit y ,N anj ing 210095,Chi na ) Abstract Phytobacteria are widespread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s.These bacteria cause severe diseases on many important plants such as field crop s ,economically important crops ,flowers ,trees ,and pasture.Rapid detection of phytobacteria provides a better f ramework for addressing important plant disease problems related to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diseases ,and ultimate management of disease risks.The technology 2driven advances in PCR 2based methods make the detec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more rapid ,sensitive and reliable.In this paper ,the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iques were introduced ,especially ITS 2PCR ,ARDRA ,rep 2PCR and real 2time quantitative PCR techniques.It was aimed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phytobacteria in China.K ey w ords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 molecular detection ; PCR 传统病原细菌检测方法主要是依据症状、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和血清学等方法。这些方法耗时费力,且稳定性不高,不能直接从植物组织中检测出病原细菌。20世纪80年代基于细菌染色体分子检测方法的出现,尤其是PCR 方法的诞生及计算机辅助分析,使细菌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细菌的分子检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非依赖PCR 及依赖PCR 两大类。非依赖PCR 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全基因组DNA 2DNA 同源性比较或复性动力学,该方法较粗 略,现在一般不采用;另一种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 riction f ragment lengt h polymorp hism ,RFL P )分析,该技术存在操作繁琐、放射污染等缺 点,且细菌基因组较真核生物小,酶切后多态性不丰富,所以该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PCR 是一种体外扩增核酸序列从而得到多个核酸拷贝的技术,以下主要介绍依赖PCR 的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1 ITS 2PCR ITS 2PCR 分析是利用保守的16S rDNA 和23S rDNA 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转录间隔区(ITS )。16S rDNA 和23S rDNA 间的ITS 区域包括一些t RNA 基因和非编码区域。由于面临较小选择压力,ITS 区域比16S rDNA 和23S rDNA 的多态性丰富。使用通用引物扩增ITS 区域后,通过产生带的长度可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一、植物病原真菌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主要以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的形状为主要依据,主要分类如下: (一)鞭毛菌亚门 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绝大多数生于水中或土壤中,只有高等的鞭毛菌是陆生的 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 2、绵霉属、腐霉属和疫霉属 3、霜霉菌类 (二)结合菌亚门 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全部陆生。 主要有根霉属 薯类、水果软腐病,瓜果软腐均有此类病原菌引起 (三)子囊菌亚门 1、闭囊壳菌类 白粉菌属白粉病 2、囊壳菌类 长喙壳属甘薯黑斑病 顶囊壳属小麦赤霉病 黑腐皮壳属苹果树腐烂病 3、囊座菌类 黑星菌属苹果、梨黑星病 格孢腔菌属无性阶段为链格孢属,主要为害番茄、大蒜、苹果等,造成果实腐烂、叶片枯死,如大蒜叶枯病 盘菌属菌核病、桃树褐腐病 (四)担子菌亚门 1、黑粉菌大部分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 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穗病玉米黑粉病 轴黑粉菌属高粱丝黑穗病

腥黑粉菌属小麦光黑穗病、矮腥黑穗病 2、锈菌 单孢锈属菜豆、谷子锈病 柄锈菌属小麦条锈病 (五)半知菌亚门 全部陆生,引起病害多表现为局部性坏死,常见症状有:种实霉烂、叶片斑点、炭疽和疮痂、枝干溃疡、根部腐烂及植株萎蔫等。 1、丛梗孢菌棉花枯萎病 粉孢属、轮枝孢属、葡萄孢属、尾孢属、长蠕孢属、链格孢属、链孢霉属等 2、黑盘孢菌炭疽病 毛盘孢属高粱、瓜类、葡萄炭疽病 圆盘孢属苹果、辣椒炭疽病 3、球壳孢菌多寄生于叶片上,也可侵染茎秆、枝条和果实,引起叶斑、溃疡、弗兰等症状 叶点霉属苹果灰斑病棉花褐斑病 茎点霉属甜菜蛇眼病石刁柏茎枯病甘蓝黑胫病 壳针孢属芹菜斑枯病小麦叶枯病 壳囊孢属 4、无孢菌类 丝核菌属立枯病 小菌核属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引起根腐病。葱小菌核病、花生白绢病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树圆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发病的病叶;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国槐腐烂病(Dothiorella sp.)的带有新病斑的枝条;油松种子。 2.分离用具:酒精灯4个,手术剪4把,眼科镊4把,PDA培养基3瓶,培养皿(Φ9cm)24套,小烧杯(5ml)4个,大烧杯1个,斜面培养基12管,灭菌水4瓶,75%酒精瓶1个(内放脱脂棉球)0.1%升汞瓶1个,5%乳酸瓶(60ml)1个,火柴1盒,湿、干纱布各4张。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肖赟彬 树达学院09级生物技术 200921170114 【摘要】:细菌的感染是一个含义甚广的概念。了解细菌致病的原理以及各种细菌在感染过程中的许多共性,可获得有关治疗的认识。现代遗传学和免疫学为了解新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工具,且进展迅速,目前在研究细菌性传染病的机理方面已处于令人鼓舞的时代。本文试图反映这一领域内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关键词】:侵袭力定殖毒素类毒素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抗吞噬作用抗体液免疫机制内化作用粘附素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t),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由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于1890年提出,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定殖{粘附素 ↓抗吞噬作用 干扰或逃避抗体液免疫机制 宿主的防御内化作用 在体内扩散 定殖(colonization) 细菌感染第一步是体内定殖,前提是细菌要粘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处,以免被肠蠕动、粘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凡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份,统称为粘附素(adhesin),通常是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份,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的菌毛,其次是非菌毛粘附素,如某些外膜蛋白(OMP)以及革兰阳性菌的脂磷壁酸(LTA)等。些粘附素无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F1(1型菌毛)能与细胞表面的D甘露糖残基结合 大多数粘附素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如大肠杆菌的F4(K88)菌毛仅粘附于猪的小肠前段,F6(987P)仅粘附于猪的小肠后段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的致病机理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与其他微生物的差异很大;但从整个机体或群体上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 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性疾病:指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 (1)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 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显性感染 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2、依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的长短,分为: (1)急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达的部位生长;有些病毒可产生缺损型干扰颗粒(DIP);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道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某些病毒无免疫原性(如朊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某些病毒对免疫细胞亲嗜,使免疫功能发生障碍或消失。 持续性感染有下述4种类型: ①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的病毒子。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②慢性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继续感染少部分细胞,也能使细胞死亡,但释放出的病毒只感染另一小部分细胞,因此不表现病症;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③慢发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④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可在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疾病。如:犬瘟热→脑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小脑综合征 兽医临床常见的具有持续性感染特性的病毒 疾病名称病毒分类持续感染方式持续部位 口蹄疫小RNA病毒科 口蹄疫病毒属 短期循环动物咽部 猪水疱病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 短期循环 抵抗力强的病毒 动物咽部 牛瘟、犬瘟热、新城疫副粘病毒科短期循环动物咽部蓝舌病呼肠孤病毒科中间宿主,持续感染,先天性造血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