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社会学第1-2章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社会学第1-2章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社会学第1-2章

城市社会学

考试题型:以单向选择题为主

分值分布:历年考试中本篇占8 分左右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重点:社会学的含义、城市社会学的含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城市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

第一节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知识点1:社会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和运行过程,强调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

知识点2:城市社会学

1.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 世纪的欧洲,欧洲社会学把城市纳入社会学研究范畴,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些城市社会学思想,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的本质。

2.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把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市社会学完成了创立阶段。

3.城市社会学在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80 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

究内容知识点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强调研究城市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方法;

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表现形式、内容和动力机制;

4.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起源与变

迁以及传播和扩散;

5.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主要研究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

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的生态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城市生态学、城市社区、城市社会问题、城市政策、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等都是城市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

第三节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

关系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载体有共同性(城市),势必导致一些城市现象和问题成为两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如对城市化的关注、对城市人口结构的关注、对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的关注以及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等问题的关注等,使得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学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实际上都可视为城市学的分支学科,亲缘关系较近;

2.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反映出这些新的社会问题及其空间表现,并在规划中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规划师有必要了解一些城市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规划中加以运用,及时地关注新的社会问题;

3.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理念、思想和分析思路,一个规划就缺乏“灵魂”,城市社会学经过百年发展,产生了很多的理论和学派,这些理论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理念,会丰富规划师的规划思路。

第四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

理论知识点1: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

1.芝加哥学派:指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研究群体。突出特点是把城市作为研究重点,贡献在于开创了美国社会学经验研究的传统。

2.帕克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城市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理论。

1926 年,撰写了《城市:都市环境中人的行为研究建议》,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形成的标志。帕克的主要观点:认为城市分析是一个生物的过程,把城市看作是一

个有机体,城市过程就像生物为生存而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一样,生态过程

的核心是对有限资源的“竞争”,竞争导致各种支配形式,并促成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从而形成各种特定的组织形式。还认为城市分析是一个空间改变和重组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城市在从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分化成不同的自然区域,包括人口的集中与扩散,功能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分异、侵入和接替等。

3.伯吉斯提出著名的“同心圆”模型,用于描述20 世纪20 年代芝加哥的社会空间结构。

4.沃恩分析和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研究了社会学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1938 年,发表了《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论文,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认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导致城市性的发展。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学派:把城市政治经济学引入城市社会学。

2.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列裴弗尔(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创始人)对城市的理论思考包括:已有的城市理论及其所支持的城市规划是把城市空间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是一种技术统治论,忽视了塑造城市空间的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和不同团体间的政治对抗;

城市空间是政治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应该考虑一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空间被生

产以及生产过程中矛盾是如何产生的理论。

3.哈维: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建构起对资本主义城市过程这一复杂而丰富的对象进行科学而全面认识。城市过程具有辩证特征:一方面,时间和空间塑造城市过程,另一方面,城市过程也在形塑城市空间和时间。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范畴,将城市看成是资本积聚和循环的空间结点,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资本积聚、资本流通、资本循环和资本增值也是城市过程的动力学原则,在资本的城市化过程中,资本是如何按照自己的意图来生产和形塑城市——这个人造环境的以及资本城市化使得城市空间的生产负载上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

知识点3: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1.韦伯学派:包括强调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行为,认为个人行为在社会结构中是相对自主的;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感性行为、传统行为和理性行为;阶级理论,认为社会分层包括三类,即阶级、社会地位和权力,提出“财产阶级”和“后致阶级”的概念,将对社会不公平的讨论从传统上着眼于工作岗位或劳动力市场所衍生出的不平等,扩展到住房和城市资源分配问题上。

2.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雷克斯和墨尔的住房阶级理论和帕尔的城市经理人理论。

(1)住房阶级理论:将城市视作一个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合二为一的特殊体。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一个趋于一致的地位一价值判断系统,人们会对稀缺的住房资源进行争夺并由此可能产生冲突。个人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制的分配机制两种途径。

住房阶级理论将城市居民分为五种类型:①通过现金购买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并住在最令人满意地区的居民;②通过信用贷款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并住在最令人满意地区的居民;③住在政府兴建的公共住房里的居民;④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却住在不太令人满意地区的居民;⑤租住私人住房,住在不太令人满意地区的居民。在稀缺和普遍期望的住房分配过程中,处在不同的住房等级序列中的不同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斗争和冲突,为获得稀缺住房资源而展开的斗争被视作另一种形式的阶级斗争。

(2)帕尔的城市经理人理论:城市经理人是“参与变量”,扮演着协调私人部门利益与社会需要、中央政府政策与地方民众要求之间关系的角色。

知识点4: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

1.全球化:在全球经济转型以及空间重组的条件下,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正在

形成,不同城市在占据不同位置的同时,其发展也在渐趋全球化。城市发展带来了社

会空间的破碎化,城市的分裂化和城市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全球经济和城市空间重组

的过程中,对不同社会群体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部分资本家可通过经济转型而扩大

本地或海外投资,专业及技术人员能从经济重组中获取更高的工资;非技术工人、家

庭主妇等会因经济转型而失业,或转向一些低收入、不稳定的工种;居住在城市中心

的低收入家庭会因空间重组或绅士化而丧失家园,居于偏远新区的低收入住户的需

求也会被主流社会所遗忘④。

2.信息化:信息化城市的崛起成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会失去原来的城区概念,突破原有的物理空间,向郊区拓展,由信息网络构成的流动空间正逐渐取代原有的城

市空间。在流动空间中,新的产业和新的服务型经济根据信息部门带来的动力运行,然

后通过信息交流系统来重新整合,新的专业管理阶层控制了城市、乡村和世界之间相互

联系的专用空间,生产和消费、劳动和资本、管理和信息之间发生着新的联系,创造

出新的全球化经济。

例题:下列哪个学派与城市社会学发展无关

( )

A.芝加哥学派

B.奥地利学

派C.韦伯学

D.马克思主义学

派答案:B

解析: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以

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把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

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市社会学完成了创立阶段。后来,城市社会学又出现了

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结果功能学派、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

主义学派等,城市社会学不断获得发展。

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重点: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数据的使用与处理、

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处理及数据库建设、问卷数据的使用、部门访谈、质性研究与深度访谈、研究逻辑与分析程序

第一节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城市社会研究,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社会科学的逻辑,通过一定的方式、

方法和途径,获取有关城市相关专题的基本信息、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而把握城市现象的内在规律,揭示城市问题,并获得合理的解释。城市社会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获取资料、数据和开展凋查的方式和途径。

第二节资料、数据的种类、收集

与处理知识点1:资料、数据采集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际城市研究的重点已不在于寻求普适性的理论,即使追求理论也是在特定地点适用

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对城市实证研究深度的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普遍要求使

用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知识点2:采集资料、数据的种类

城市规划中社会调查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资料的种类大体上包括:统计数据、相

关材料、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

1.各种统计数据: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分析中用处最多的基础数据种类。包括

统计年鉴和建国50 年的统计数据,各种普查资料(人口普查、人口1%抽样调查,农业、工业、商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

2.被调查城市有关的相关材料:地方年鉴(对本市上一年度的基本情况、各区的

基本情况以及行政区划变动情况等有详细的介绍)。各地的的地方志及人口志、

交通志、环境志等各种专业志。地方报纸、城市分街区(街道、乡、镇)的地图。知识点3:数据的使用与处理

与中国城市规划社会分析有关的统计数据处理主要是人口统计数据的使用,数据主

要来自两大系统,一个是以户籍所在地为基准的统计系统,一个是以居住所在地为

基准的统计系统。

1.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户籍人口,是以户口所在地为基准进行统计的,与实际人口

之间有一些偏差,因为它包括了户在人不在的情况,尽管如此,户籍人口仍然是被

广泛接受的反映城市人口的重要数据。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暂住人口,是在到公安机

关领取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公安机关所获取的其他有关暂住人

口的信息,最后由公安机关汇总后的数据,与实际的流动人口数量往往偏差较大

(广东情况特殊,其暂住人口与实际流动人口偏差少,因为其信息来自出租屋普查)。

2.普查人口,是按照居住所在地进行统计的,反映的是城市的居住人口状况。地方(城市)每年度《统计年鉴》上的人口数量(包括户籍人口数量和暂住人口数量)。多数年份(在非普查年份)是沿袭公安系统所上报的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据,在

普查年份及其附近年份,一般会给出普查人口数据。由于普查人口数据所反映的面

较广、信息也比较全面,对城市社

会分析更加有用。

第三节问卷调查方法

知识点1:调查问卷的设计

1.被调查者的基本属性: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籍贯、学历、所从事

的职业、收入情况,必要时还可调查其居住地或就业地等方面的信息。基本属性特

征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调查者对具体问题的答案,有必要调查清楚,以便于

将来对问卷的把握和分析。

2.针对研究问题的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核心)可以把所要研究的内容分成几个

大的方面,每一方面涉及若干问题。问卷罗列的问题应足以满足本次研究的需要。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调查,即在每一问题后,给出若

干答案以供被调查者选择。如果问题是多项选择,一定要求被调查者将所填答案的

多项按重要程度由重到轻进行排序。

3.问卷调查工作的大忌:是在调查了相当多的样本以后,发现问卷设计得不好或相

关问题有遗漏或有的问题答案选项设计不合理而重新设计问卷,从而导致同一项调

查中使用了两种问卷。这样会给将来问卷的统计带来麻烦。因此,问卷一经确定最好不要改变,如果确要改变,那么就使用改变后的问卷重新开始调查。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要做到在设计问卷之前对研究目标、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十分熟悉,要根据比较成熟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框架来设计问卷。

4.问卷的设计要讲究心理学技巧。问卷的整体篇幅不宜太长,以3 页以内为好,时间长度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20 分钟以内或更短的时间以内为好),否则被调查者容易中途退出或敷衍了事,难以保证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在设计问卷时,应该考虑到把最重要的研究问题设计到问卷的靠前位置,保证被调查者在兴趣最浓时填写。另外,个人属性,尤其是收入、职业等,由于涉及个人的秘密,被调查者往往在心理上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在设计问卷时应尽量把个人属性方面的内容

放到问卷的最后,以免一开始就把被调查者吓倒。在问卷的开始,应有一段文字介

绍调查的目的,并强调是为研究使用,问卷不必署名也不存在泄密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在心理上彻底放松。

知识点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问卷的发放:有当面发放、邮寄发放、电话调查等方式,由于后两种回收率和成功率较低,一般应采取当面发放调查的方式。

2.注意调查样本的抽样问题。常采取分层配比抽样:根据总体的结构特征将总体

所有单位按某种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等)分成若干层次,按照各层次单位

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例在各层中抽取样本

3.为保证问卷的填写质量,在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过程中,问卷的发放人员或研

究人员最好全程陪同监督,当被调查者遇到不明确的问题时及时地给予解释,对被调查者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尽量要求填写的问卷不要出现问题回答空缺,以保

证问卷的最终质量。遇到不认识字或文化程度不高的被调查者,问卷发放人员或研究人员可以逐一读出和解释问卷的问题,请被调查者口头回答,并代其填写到问卷上,也是十分可行的办法。

4.在问卷填写完成和回收以后,根据需要,可以对被调查者进行简单的访谈和就

相关问题征求详细意见并作记录,为研究的开展积累更多的信息。

知识点3:问卷的处理及数据库建设

1.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号,以备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出现差错时复查,也便于数据校

对和将来的查询

2.对回收来的问卷进行浏览性的通读和检阅。挑出那些多处空缺、填写不认真、填写质量不合格和明显存在问题的问卷,要尽最大可能地辨认并挑出有明显虚报情节、矛盾情节的问卷,上述问卷都被视作“无效问卷”并予以剔除。

3.计算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回收率,即回收来的问卷数量占总发放问卷数量

的比重。有效率,即有效率问卷数量占所有回收问卷数量的比重。这是两个反映调查问卷回收情况和有效情况的最常用的指标,

4.把带有编码的有效问卷逐一输入Excel 或其他相关软件,建立数据库。

知识点4:问卷数据的使用

1.做针对选项答案的一般的百分比分析,可以在Excel 软件中用“筛选”的功能进行统计,

2.如果是相对复杂的统计分析,需要用SPSS 等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第四节访谈、深度访谈与质性研究方

知识点1:部门访谈

1.部门访谈的调查方式,一般要由牵头部门陪同或开具介绍信。

2.部门访谈的主要程序包括: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及此行重点要了解的问题;请其

负责人或相关业务人员介绍大体情况并回答重要问题;课题组其他成员提问或讨论;最后尽可能地索要或购买文字材料及相关的资料;留下并索要联系方式。

3.与城市规划社会专题相关的需要访谈的部门,一般有规划局、规划院、统计局(城调队、商调队、资料室、服务中心)、环保局(污控处、研究室)、经委

(工业处)、汁委、建委

(开发办)、五普办、测绘院、房管局(拆迁办)、土地局、各区县的民政局(地名办)、公安局及重要的派出所和档案馆等。

4.部门访谈最忌讳的是“冷场”,调查人员在访谈之前一定要做一些准备,尽可能多地从其他渠道了解要调查事项的一些情况以便于形成良好互动,对要了解的关键问题心中有数并对访谈过程进行引导,甚至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要问的问题。

在访谈结束时,尽量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并告诉对方将来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

还有可能再次调查或电话请教。

知识点2:质性研究方法与深度访谈

1.质性研究的含义: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

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

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是西方社会科学界运

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调查和研究方法。

2.质性的程序:研究者在正式到实地进行质性研究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研

究课题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与被研究

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的作用以及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

3.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最常用的是深度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

4.深度访谈:是质性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有

目的提问的方式,从被研究者(多针对被调查者个人)处收集、建构第一手资料并作为观点证据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在西方的城市社会研究中已得到

广泛应用,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现象的论文曾经在西方很多著名的英文杂

志上得以发表。在开展深度访谈之前,要求调查者对该项研究已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详细的研究提纲和调查计划。访谈的内容尽量根据详细的研究提纲来定,要为研究提纲服务,以解决提纲中的所有问题为目标。在访谈的过程中,可能还会

有新的、有趣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应该

被及时地给予重视,并吸收到研究计划中来,研究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新的访谈

内容并对原有研究计划作一些调整。

第五节研究逻辑与分析程

1.选题。

2.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

3.确定研究框架和提纲。

4.确定调查、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开展系统的调查。

6.最后的成文。

例题:下列关于社会调查中常用的问卷调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调查问卷可随意发放

B .一项问卷调查过程中可以修改问卷继续调查

C .问卷的“有效率”是指回收问卷占所有发放问卷数量

韵比重D .问卷设计要考虑到被调查者的填写时间

答案:D

解析: 任何调查却应围绕研究者需要,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不能“漫无边际”;问卷调查过程中,不能修改问卷后继续调查,因为这样导致同一项调查中使用两种问卷,从而套给将来问卷的统计带来麻烦;有效率是持有效率问卷数量占所有回收问卷数量的比重,而回收率是指回收来的问卷数量占总发放问卷数量的比重。

例题:下列关于社会问卷调查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

A.调查问卷应随意发放

B.可以边调查边修改问卷

C.问卷的“有效率”是指回收问卷占所有发放问卷数量的比重

D.问卷设计要考虑被调查者的填写

时间答案:D

解析:问卷调查工作的一大忌是在调查了相当多的样本以后,发现问卷设计得不好或相关问题有道满或有的问题答案选项设计不合理而重新设计问卷,从而导致同一项调查中使用了两种问卷。这样会给将来问卷的统计带来麻烦。因此,问卷一经确定最好不要改变,如果确要改变,那么就使用改变后的问卷重新开始调查。问卷的发放有当面发放、邮寄发放、电话调查等方式,为了使问卷具有代表性,请注意调查样本的抽样问题。有效率,即有效率问卷数量占所有回收问卷数量的比重。问卷的整体篇幅不宜太长,以3 页以内为好,时问长度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20 分钟以内或更短的时间以内为好)。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城市社会学部分章节课后问题答案

前八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群体发展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城市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控制:利用社会或文化工具,对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 ·社会变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能创造和扩展经济机会,社会所有成员均等获得这些机会,参与并受惠于经济增长模式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发展评价方法,是用来对各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排序的统计指标 ·社会学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科学性 ·马洛斯需求层级理论五层级及关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积极和消极。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奖状奖金奖章,死刑坐牢流放,习惯风俗,道德法律,艺术,社会制度,军队,法庭,监狱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城市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7城市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齐美尔)社会关系形式。(韦伯)各种文化要素形成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结构。 ·社会角色差距:由于个人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 ·邻里: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社会组织:城市中人们为了合理有效的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共同活动的群体 ·城市社区: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活动的社区。 ·城市群: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家庭的功能: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基本群体,可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网络的主要类型:1亲缘社会网络2地缘社会网络3业缘社会网络4泛缘社会网络 ·邻里的社会功能:1相互支持的功能2社会化3社会控制4交流 ·社区的构成要素:1地域2人口3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地缘感 ·社会问题:社会的正常运转出现了问题,即社会中发生了被多数人认为是不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而且必须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改进 ·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从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工业人口需要集聚,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半城市化: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化。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优越,会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均衡。 ·巨型城市区域: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上相互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10-50的城镇聚集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城市中心周围,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功能性城市区域,再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联结起来。 ·就业: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非正规部门:一种组织形式,即一批“有工作的穷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没有得到政府承认、保护和管理。主要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以及独立个体劳动者等。·贫困的循环:现时的贫困将带来健康恶化、失业、不良居住环境等恶劣状况,导致贫困者未来处境的进一步恶化。贫困会孕育贫困,不但会在社会个体身上发生积累循环,而且会通过家庭、文化、制度和空间等更为广泛的途径实现自我延续,从而形成贫困的循环。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城市地理学调研报告

城市地理学调研报告 ——验证“推—拉假说“实地调研 姓名:韩伟 班级: 城市规划1102 学号:201117020215 组员:韩伟马应龙胡石海刘晨 一、调研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推拉假说在中国国情之下是否存在?具体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实地采访了一些农民工。 二、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2014.5.29 调查地点:长沙市城区(各建筑工地) 调查方法:问卷+询问 姓名年龄籍贯进城原因 何兴国43 张家界农村工作少,家有几个孩子,没有什么 文化,感觉城市工作需求量多,工资高。

刘其贵47 江西城市建筑工地需求量大,收入可观,且 经亲戚介绍。但感觉城市生活不适应。刘亚龙44 江西家住农村,田地少,家里无固定工作, 感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快,工资高。吴俊强41 岳阳邻居在城里打工混的不错,经介绍而 来。但比较思家。 李所宗41 娄底农村太穷,太幸苦,城市就业机会多, 收入高,还可以开阔视野。 王建军36 岳阳初中毕业后就来城里打工,一直到现在徐宏53 益阳农村人多地少,收入微薄,城里就业机 会多,且隔家里进,回家方便。 丁龙45 益阳原以种菜为生,只是不赚钱,去过广州 海南等工作。一儿一女,已经结婚,自 己还打工补贴家用。 沼泽生55 张家界务农少,一直在外打工,无福利 赵盼25 岳阳租房,现如今负担不大,有钱想留在长 沙,公司无拖欠工资现象 刘跃进58 郴州老乡带出来,赚钱谋生,补贴儿子生活。程忠贵50 娄底城市务工,不拖累儿女,趁还能动多赚 点。 三、调查结果分析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城市生态系统 B、城市社会问题 C、城市化 D、城市社会关系 2、( C )开创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A、沃思 B、默顿 C、涂尔干 D、帕克 3、在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是( A ),20世纪40年代后合流被几个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取而代之。 A、人类生态学与社区学派 B、芝加哥学派与马克思学派 C、城市化学派与亚社会学派 D、经济学派与环境学派 4、下列学派中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形态的是( B )。 A、亚社会学派 B、城市化学派 C、生存学派 D、经济学派 5、下列学派中主张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在城市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是由城市中的各种亚文化因素决定的是( C )。 A、生存学派 B、经济学派 C、亚社会学派 D、技术学派 6、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客观的社会事实的是( B )。 A、人本主义学派 B、实证主义学派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在城市的起源上,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导致城市出现的是(B )。 A、防御说 B、集市说 C、私有制说 D、地利说 8、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 C、自然条件 D、社会条件 9、城市发展的中心转移到“人的发展”上,以人为中心、全面满足人的需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最高准则,体现了城市( C )的发展趋势。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社会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 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服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答:社会运行条件是为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注意创造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姓名:李凤班级:城规1102 学号:3110803206 【摘要】: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研究与服务的主体都是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 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与社会有了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学、影响与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简要概括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 ③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2、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在途中,无论是城市学的二级学 科还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都可以 形成城市社会学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如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发展规 划研究;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 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 会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机 制的研究;文化社会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研 究等等。由此看来,城市社会学的 现代框架和过去相比,和其他学科 相比,应该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会与时俱进地更加丰富和复杂,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和很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协调,有诸多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有新旧社会矛盾需要面对,这就使城市规划在某些情境下愈来

城市社会学142答案

《城市社会学》模拟试卷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人文生态学模型最为关注的是(选择最好的答案)__________. A. 政府官员的决策 B. 城市的空间形式和结构 C. 城市居民的财产 D. 城市居民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t 2. 芝加哥学派人文生态学理论家认为城市的变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 A.联邦政府的经济决策 B.本地官员的发展计划 C.随机和不确定的事件 D.“入侵”和“替代”的过程 3. 传统的人文生态学强调__________. A. 社会因素 B 城市规划 C 竞争 D 政治权力 4、农业革命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 A 对于城市人口的数量影响有限 B 推动了劳动分工 C 创造了比游牧社会更简单的社会组织形式 D 发生在公元前7,000年 5、城市人口的年龄特征会影响______ A 城市的大小 B 城市中酒吧的数量 C 城市政府的特点 D 城市的形态 6、下列哪项出现在戈登.纪尔德的城市革命的要素中? A 永久而相对密集的居住地 B 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C 民主的政府 D 城市排污系统 7、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A 马克斯. 韦伯 B 罗伯特. 帕克 C 罗伯特. 默顿 D 埃米尔. 涂尔干 8. 政治经济学派对于人文生态学派的批判是因为后者__________. a. 忽略了在城市发展中掌握权力的主体所发挥的影响 b. 单纯倚赖于经验的考察 c. 过分重视城市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和世界总体趋势 d. 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过于密切 9. 下面哪个理论认为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中心__________. a. 区域分隔理论 b. 伯杰斯的同心圆理论 c. 多核心理论 d. 扇形理论 10. 伯杰斯的理论对__________ 解释力最强 a. 前工业时期的欧洲城市 b. 美国的老的大城市

城市社会学调研报告

目录 一、关于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调研计划 (2) 调研目的 (2) 调研时间 (2) 调研成员 (2) 调研安排 (2) 二、关于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3) 1、绪言 (4) 1、1 调研背景 (4) 1、2 调研目的及社会价值 (4) 1、3 调研范围及现状 (4) 1、4 调研思路及进程 (4) 1、5 调研方法 (5) 2、调研与分析 (5) 2.1 调研地区停车信息统计 (5) 2.1.1 调研地区概况 (5) 2.1.2 调研地区周边停车位调查 (5) 2.1.3 调研问卷相关问题分析 (6) 2.2 调研地区汽车使用基数统计 (6) 2.2.1 溪北路汽车保有量统计 (6) 2.2.2 溪北路日车流量及车位使用情况 (6) 2.2.3 溪北路时段车流量及车位使用情况 (6) 2.3 停车场管理 (7) 2.3.1 停车场使用分析 (7) 2.3.2 停车设施分析 (7) 3.调研存在问题 (8) 3.1 停车位不能满足停车需求 (8) 3.2 停车场设施落后 (8) 3.3 存在乱停乱放问题 (8) 3.4 停车规划不合理 (9) 3.5 停车管理不够重视 (9) 4.建议及总结 (9) 4.1 总结 (9) 4.2 建议 (10) 4.2.1 合理规划加大停车设施建设的力度 (10) 4.2.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10) 4.2.3发展新型停车位类型 (10) 4.2.4 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 (10) 5.结语 (10) 附件1:调研问卷 (12) 附件2:调研图片 (13)

关于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调研计划调研时间 2014年5月17日——2014年6月3日 调研人员 全体小组成员: 调研时间安排及任务 阶段时间任务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4月18日 第一次小组会议,确定调研内容及调研地 点,编写调研提纲 制定调研时间安排及任务分工表 4月19日—5月16 日 相关文献资料收集 编写调查问卷及调研计划 调研点基本情况资料收集5月16日 第二次小组会议,总结第一阶段情况,安排 中期调研各项事宜 第二阶段:中期调研5月17日 前往贵阳市花溪区 溪北路一带实地调 研 统筹安排 实地调研,观察车位 数、停车率、车流量 等 发放问卷、采访车主 拍照,收集图像资料5月21日 前往贵阳市花溪区 溪北路一带实地调 研 统筹安排 实地调研,观察车位 数、停车率、车流量 等 发放问卷、采访车主 拍照,收集图像资料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 5月31日 第三次小组会议,总结第二阶段调研情况, 安排第三阶段调研报告及调研终结写作分 工 6月7日—6月8日 调研报告写作 调研总结写作

关于城市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个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氛围为背景的,城市的建设更离不开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城市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旅游文化日益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旅游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我们所在的深圳市的城市文化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对深圳的城市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始大家积极主动的编辑问卷调查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然后去深圳的园博园主题公园进行问卷调查,这次的问卷调查大家几乎都是第一次做,所以开始的时候真的有些紧张,而且还有好多的顾虑。后来我们分成了几组,两个人一起做,这样就好多了。我们大家在雨中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最让我们高兴和欣慰的是,虽然天正在下雨,可是还是有很多的游客愿意停下来为我们完成调查问卷。最后我们整理,分析,总结问卷调查,发现了许多以前知道的,还有许多不为我们大家知道的有关城市文化的问题。 我们的问卷主要侧重的是两种人群:外来的游客和深圳本地的居民。这两种人群对于我们的问卷的回答有所不同。外来的游客之所以来深圳,主要是因为他人的介绍还有媒体

的宣传,对于他们本身对深圳的城市文化知之甚少,尽管是这样,但是当问起他们对于深圳的第一感觉和来过之后的感受时,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很喜欢这里,城市的环境很好,人很热情,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发达。而深圳本地的居民由于生活在这里,对于这个城市已经很熟悉了,对于它的一些环境,政策,城市的发展的看法都有他们的见解和想法,而提出自己想法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知识阶层的人群。与此相比,老年人和民工则没有太多的主张。我们经过整理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深圳城市文化的特色: 1.特区城市,建市较晚,城市的发展环境比较优越: 2.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好,外来人口多,城市的发展多元化; 3. 城市的发展理念创新,紧跟世界潮流; 4. 人才聚集,科技创新; 5. 城市的旅游发展的很不错,各类景点很多; 但是,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们对于深圳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也有一些人还提出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希望有所改善。如: 1. 城市部分交通有待改善; 2. 有的文化景点的商业性太强,有点使文化太商业化的感觉; 3. 希望政府和企业能有机的配合,不要只靠其一;

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之间如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进程与时代现状,针对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方向进行分析定位,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字: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相互影响 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又称都市社会学,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一、城市社会学分类 城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城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⑧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二、城市社会问题的多样化 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却不能说是惟一内容。这就意味着应该把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放到关于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的综合研究中去, 而不宜仅仅把城市社会问题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种观点认为, 城市社会学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 或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社会学 第一章

社会学讲义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时安排:每周3学时,1-18周,共计54学时。 学分:3 参考教材: 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乔尔·M·卡伦/李·加思·维吉伦特:《社会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 6.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 7.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 考核方式:闭卷 教学目的: 第一章 第一节社会学的想象力(略) 第二节社会学及研究领域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 (1)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为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迪尔凯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①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 ②斯宾塞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般的社会现象 ③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social facts) 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具体解释就是“对个体意识施加强制影响的行为或思维方式。”社会事实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其特点有三方面: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除了这三方面主要特点,涂尔干还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性社会事实,指外在社会世界的具体物质;另一种是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比如思维方式、价值模式、社会潮流。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与韦伯同期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也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苏联部分学者和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揭示的是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形成了多种看法。 二、关于社会学的定义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严复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的观点3.“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特别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和《社会学概论新修》的观点 4.“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性的科学”。——陆学艺《社会学》的观点 此外,一些对社会学定义的看法:如“学群说”,认为社会学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科群;“调查说”,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等等。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社会学研究领域大体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两大块: 第三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1838年10月,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出版。他在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社会

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它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2、城市就业问题包括哪些类型?其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失业:(1)资源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摩擦性失业。(4)供不应求失业;不充分就业:(1)非对口就业。(2)半就业 3、城市社会学:作为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社会学基础,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以及社会学在城市系统中的延伸和分支。 4、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主要方面?你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应重点发展哪些方面?注意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构想、决策、实施和评议等;(1)建立公众参与的组织。(2)根据规划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参与形式。(3)规划师职能的转变。 5、公众参与:在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识的规划过程。 6、韦伯学派的主要观点:①强调个人行为②社会行为理论③阶级理论 7、社区五要素:地域、人口、区位、结构、社会心理 8、社区的动态系统:是指社区的基本结构因素相互作用、促进社区变迁的过程 9、现代社区研究的三个方面:①针对社区结构和社区动态的本质内容展开研究②把社区作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研究相关影响③选择社区生活的某些侧面进行研究 10、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住区规划作为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和内容构成,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势与载体,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但另一方面,与原有住区规划的理念相比,社区规划在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规划目标、关注层面、社区成员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11、阶级与阶层:一个经济范畴,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指在同一个阶级中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或者由不同阶级出身,因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12、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①划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几大阶级②划分为特征逐渐过渡与连续变化的若干阶层③功能划分法 13、社会流动:指一个自然人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14、就业: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任,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是经营收入的行为。 15、低标准住宅:指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或是在结构、材料等方面存在破损、不适于居住的住宅。;原因:①后天性②先天性 16、住房供给不足手段:①面向中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主要供应中高档商品住宅②通过提高容积率等方式降低楼面地价,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开发节约型、户型适中的中低端产品③构建健全的住宅租赁市场,鼓励部分居民以租代购地解决居住问题④面向贫苦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由政府在有限的范围内供应保障型住宅。 17、老龄化:60,10%;65,7% 18、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出现了哪些特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方向是什么?①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②老年人口数量巨大③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④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老龄化⑤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模式演变;①将实施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②通过“老有所依”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③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④

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

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贫困人口占一定比重,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还较高, 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出生人口性别的问题, 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增长过快, 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 , 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的生产不相适应,并且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收入低。 (2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 (3我国资源拥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 (4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5增加劳动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 (6 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 (7我国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总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中的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 20世纪以来, 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甚至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而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选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 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中,人口是关键,必须把人口问题摆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