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doc

学案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doc
学案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doc

课前准备区

回扣教材夯实基础

15 210万15 210万千米

太阳 弟14 710万千米

(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

23°26'N 直射点北移

昼K 大于夜K 昼渐K,夜渐短 夏至日 6月2211广、

昼龈长.夜帔短 直射点南移 昼长大于夜长 昼渐短.夜渐长

全球耗夜等长

春分日 3月21日

全球昼夜等长

9月23叫全球耗夜等长

春分日 3月21日

23°26*S

学案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目标定位]1.理解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3. 学会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季节 的关系。

一、地球的公转

I. 公转特征

⑴方向:①。(在右图中用箭

头标出)

(2) 周期:一恒星年:②o

⑶速度:近日点A 点,最③;远日点B 点,最④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黄赤交角

(2) 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⑧之间往返运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I. 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直射点南移 直射点北移 蜃长小于夜长

&长小于夜长

依斯翅.夜渐K

昼渐K.夜渐加

冬至H

12月22H 昼皱短.夜最长

北极星.

黄赤交角,目前是⑦

黄赤交角示意

突破考点研析热点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随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 随季节变化规律

J 北同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这一年中最大值

"⑨' -------- 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b. ⑩

日)

------ [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c. 春、秋分日:?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 四季的更替

(1) 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 到达地而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不同。

(2)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 白昼最?—、太阳高

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是?的过渡季节。

(3) 北温带国家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4 .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 南寒带一五个热量带。而带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减少的规律。

【问题思考】

1. 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同吗?

2. 假如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季节 如何变化?

3.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

4. 讨论:黄赤交角与归线、极圈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极昼极夜范围、晨昏线与 地轴夹角的关

系?

课堂活动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球夜到中值范达 半地达年大夜也大 北各长一最极围

M

球N

到中值范达 半地达年大昼也大

北各长一最极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变化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卜?列问题。

(1) 地球公转到甲处时,①摩尔曼斯克港、②开普敦、③开罗、④北京四城市白昼由长

到短的排序为;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②、④两城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别 是 、0

(2) 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 、B 两点的昼长分别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o (3) 地球公转到乙处时,C 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分别是、。

(4) 根据下图你能说出该图所示日期以及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的是哪条纬线上的太阳高度 日变化吗?

太阳高度

北半球某R 不同纬度上的太阳高度图

【反思归纳】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 年),纬度越高,白昼;另一半球(冬半年),纬度越 高,白昼则=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差,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

出、、、

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而南半球则昼 ,夜,南极圈内出现。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 春、秋分日全球o

探究点二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分析

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1)他们认为:在当地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H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图”。该图表示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午

”日落

—东

旗杆处

(3)他们在进行图像转换时遇到了困难,请将左下图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右下图中。

(要求:在右上图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反思归纳】

日出、日落方位与日影朝向的变化规律:在二分日,全球务地太阳从升起,

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日落时日影朝—0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方升起,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日落时日

影朝向。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任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方升起,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日落时日

影朝向。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从冬至日至次年的春分

日,太阳直射点,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的变

课后绻习区I 精题精练规范答题

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一、选择题

(2011-昆明学情分析)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1?2题。

甲...... ■. T

地球'、、、、太阳力

2 ...... 鬲地球公转方向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一乙

B.乙一丙

C.丙一丁

D. 丁一甲

2.2011年2月3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 「点

(2011-广州重点中学联考)某年7月1日中午12时30分52秒,广州市花地大道时间园里的九根铁柱瞬间失去黑影,出现“立竿无影"的天文奇观,引得现场观看的数百名广州市民啧啧称奇。据此[^答3?4题。

3.此景象发生时()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

D.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

4.此景象在一年内会出现两次,另一次可能发生在()

A. 4月18日前后

B. 6月11日前后

C. 8月11日前后

D. 10月6日前后

(2011?贵阳质检)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b

—「一T

一 -- -I2k

食分*至$分夏*秋郡

5.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 a、c、b、d

B. a、b、c^ d

C. d、c、b、a

D. c、d、a、b

(2010-大纲全国文综H)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 NJ1°56, 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据此完成6?8题。

6.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A. 10 时

B. 13 时

C. 16 时

D. 19 时

7.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8.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A. 9月21?30日

B. 10月1?10日

C. 10月11?20日

D. 10月21?30日

(2010-四川文综)图甲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

日出时刻(时)

图甲

9.若图甲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A.15小时?16小时20分

B.17小时?19小时20分

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

10.若图甲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中与之相符的是()

(注: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二、综合题

11.下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空白部分代表白昼,此时北京时间为10时。据此完成

卜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地球上有极昼现象的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A、B两点此时的地方时分别是 _____________ 时、时,从两地看来,太阳

都位于其方向。

(3)若图示日期为12月初,则此后至我国春节前后,图中经线与晨昏线的夹角变化情况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1-重庆质检)读图,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 F'为叵I归线,ST、S' T'为极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列各角中与目前黄赤交角相等的是()

?XOF ②XOT ③E' OY @FON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和EF与E' F'之间分别为带

和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 T'及其以南范围内,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什么?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选)()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径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练后反思】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自西向东②365日6时9分10秒③快④慢⑤赤道⑥黄道⑦23。26‘ ⑧南北问归线⑨夏至⑩冬至?赤道?昼夜长短?长?短?冬夏两季

问题思考

1.不相同。远日点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位置,发生在每年7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同归线之间,而夏至日是指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同归线。近F1点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离太阳最近位置,发生在每年1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同归线之间,而冬至日则是指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且无季节变化。

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的饪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例如, 6月22日,40°N的地方昼长14小时51分,夜长9小时09分;而40。,的地方夜长14小时51分,昼长9小时09分o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①④③②昼变长夜变短昼变短夜变长⑵14小时12小时(3)8: 00 16: 00

(4)该图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曲线A、B、C、D分别代表北极点、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上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反思归纳

(1)昼长夜短越长昼短夜长越短

(2)越大越大最长最短极昼现象最短最长极夜现象

(3)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探究点二

(1)不正确。深圳位于北叵I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照进房内。

(2)不正确。正午旗杆影长应短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⑶见下图。

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的地区才符合题目要求,而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第(2)题,冬至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影子朝向相反,图中绘制正确;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旗杆影子朝向正北,且影子应是一天中最短的,图中绘制不正确。第(3)题,绘制时应是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且2CTW位于昼半球最中间。

反思归纳

正东面正西面西东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北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南移北移

课后练习区

I. A 2.B 「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分成四等份,才艮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一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2月3日地球离开近日点(1 月初)1个月,故靠近乙点。]

3. A

4.B [“立竿无影”反映太阳直射现象。此景象发生在7月1日,是在夏至日过后10天左右,故另一次可能发生在夏至日之前的10天左右。]

5. B [a地全年昼夜平分,位于赤道,自转统速度最快;b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于c地,即纬度较c地低,自转线速度较c地快;d地为北极点,自转线速度为零。]

6. D

7.C

8.B [第6题,由题中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可以得出此时黄河站为12时,再才艮据经度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9时。第7题,由于黄河站是极夜后的首次日出,所以日出和日落都是在正南方且时间短暂(此时的视运动为太阳在正南地平线上刚刚升起便马上落下)。第8题,当黄河站极夜开始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相同,不同的是当极夜刚开始时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而极夜消失时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此时为3月9日,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还需约12天时间,则可推算前一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9月23日)到此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也需约12天时间,即大约在10月5日,因此选B。]

9. A 10.D [第9题,因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故右上曲线为正确曲线,则北纬40。~50。地区的日出时间为3: 50 ~ 4: 30,所以北纬40。~ 50。地区的夜长为7小时40分~9小时,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则为15小时~ 16小时20分。第10题,若图示表示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排除B、C,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15CTW为18时,赤道与150°W交点位于昏线上,所以应选D。]

II.(l)(20°S,150°E)从20°S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70°S及以南地区(70°S到南极点之间)

(2)12 24(或0)正南(3)(至12月22日前后)先逐渐增大至23。26',再逐渐减小

12.(1)C (2)北温热(3)从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太阳直射点至EF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4)ABD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题(详解)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 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2.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C在夜半球,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AB是晨线。第2题,由图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8:00,故地方时为0:00的经线为60°E。答案:1.A2.D 读某日晨线图,a、c两点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际标准时间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是12时 C.b点地方时是14时 D.c点地方时是0时 4.假设一自然运动的物体从a点过b点到c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表现是() A.东—西—东B.西—东—西 C.右—不偏转—左D.左—不偏转—右 解析:第3题,ac为晨线,b点为晨线的中点,因此b点应位于赤道上,b点的地方时应为6时;b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50°E,根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计算出国际标准时为2时40分。a、c两点为晨线的顶点,则a点地方时为0时,c点地方时为12时。第4题,ab段位于北半球,bc段位于南半球,b点在赤道上,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答案:3.A4.C 我国有一艘科学考察船进行国土资源调查时,停泊在某海域。当地凌晨2时44分(北京时间3时)从船上测得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为10°。据此回答5~6题。 5.该船所在的地理位置是() A.(10°N,112°E) B.(10°N,116°E) C.(10°S,116°E) D.(10°N,124°E)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中图版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考点 知识细化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航 天基地选址 地球自转的方向 灵活判断自转方 向 实例分析自转速 度的影响因素及 其在航天基地选 址中的应用 周期与速度 理解自转速度的 变化规律、影响因 素 地球自转与运动 偏向 会判断运动物体 的偏转方向 时间计算与日 期变更 时差产生原因 地方时、区时的 计算 地方时 比较判断地方时 的早晚 时区与区时 掌握时间计算、日 期变更技巧 日期的变更 晨昏线的判读 与应用 昼夜交替的成因、 周期 通过晨线、昏线 的判断,解答实 际问题 晨昏线的特点判 断 判断晨线、昏线及 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 一、地球的自转特点 1.地球自转方向 甲乙丙 甲图为侧视图,方向为自西向东;乙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呈逆时针方向;丙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 时间意义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 3.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15°/小时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为零 [特别提醒] 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 为晨昏线。 (2)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3)昼夜交替的成因及周期 ①成因:地球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或24小时。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图中C 点和O 点因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C 点在O 点的东方,地方时比O 点早,且两地经度相差30°,地方时相差2小时。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3)日界线 ???? ?自然界线:地方时为24时(或0时)的经线。 人为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 180°经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学生用书P20]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时。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1)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自我检测] 读地球自转速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速度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上线速度最大;纬线上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线速度为0。 (2)角速度分布规律: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均为。 (3)由变式图b可知: ①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线速度,但是图中A、B两点线速度不同,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②从等值线的排列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 半球;从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 和30°N 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③从等值线弯曲状况看,A 处凸向数值小的方向,线速度 ,说明地势 ;而B 处则相反。 答案:(1)赤道 60° 极点 (2)相等 15°/h (3)①相同 海拔 ②北 60°N 中 ③大 高 考向 地球自转速度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2.(1)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 ?0~837 km/h →高纬度837~1 447 km/h →中纬度1 447~1 670 km/h →低纬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2019·郑州模拟)根据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e 点和其余四点线速度和所在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e 点线速度比a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a 点低 B .e 点线速度比b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b 点低 C .e 点线速度比c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c 点低 D .e 点线速度比d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d 点低 2.下列关于地球陆地表面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也越大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824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 班级:姓名: 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极昼极夜现象 D、昼夜长短现象 2、昼夜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太阳照射④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 C、昼夜交替是地球绕日旋转而产生的 D、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4、关于晨昏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C、昏线在任何时候都平分赤道 D、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 5.下面所示四幅图的A、B、C、D 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 A.甲—A B.乙—B C.丙—C D.丁—D 6.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昏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7.某飞机沿纬线方向每小时向东飞行15个经度,那么飞机上的乘客将看到 ( ) A.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长了一倍 B.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相等 C.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减了一半 D.白昼和夜晚的时间不变 8. 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周期 ( ) A、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9.右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 (2)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其中______是晨线,______是昏线。 (3)将题干所示时刻的昼夜现象在下图中绘出,用阴影表示夜半球,并 标注经度。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 北京时间是________。 10.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范围是从________经 线向西到________经线之间。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时间是________, 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图乙中将图甲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_练习题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题 1、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确的是( ) ①经度相同,地方时仍相同 ②的地方时仍早于伦敦的地方时 ③太阳将西升东落 ④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某天文台观察某一颗恒星,于2010年3月21日21时将天文望远镜对准该恒星,若望远镜不作任何变动,则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星的时间是( ) A.21时 B.20时56分4秒 C.21时3分56秒D.20时3分56秒 3、关于地球自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大 B.赤道上的线速度、角速度最大 C.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D.地球上各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一样 4、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A=CB>D C.A=DB>C 5、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读右图,回答6—8题。 6.关于a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的地理坐标是(70°W、30°S) B.a地在b地的东方 C.a、c两地的地方时相同 D.a地在d地的东北方 7.关于abcd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四地的日期相同B.abcd四地的钟点相同 C.由a到b是由西半球到了东半球D.由c到d是由东半球到了西半球 8.6月22日,abcd四地中最早见到日出的是() A.a B.b C.c D.d 9、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 (虚线为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方向) A B C D 10、证明自转现象的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昼夜的交替 ③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④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冲刷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和纽约地方时不同,主要是因为:() A、两地地理纬度不同 B、两地地理经度不同 C、两地自转线速度不同 D、两地自转角速度不同 12、当伦敦为6月22日正午时,的时间是:() A、6月22日20时 B、6月23日8时 C、6月22日18时 D、6月22日4时 13、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确的是() A.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某人驾驶飞机自甲地沿最短航线飞往乙地,下图所示为飞机 起飞时的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时间12点时甲地物影最短。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 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 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 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 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 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 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 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 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 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 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云南省高中地理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目标1:记忆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思考题: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目标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理解和应用晨昏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思考题:假设地球不运动,会不会形成昼夜?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 目标3:掌握时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换算。 思考题:由于东边的地方时总早于西边的地方时,所以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早看到日出,这样对吗? 目标4: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思考题:在南北半球,河水对河流两岸的冲刷有什么区别?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从不同的位置上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否一样?如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上看,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例1】:图中四幅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N N N S A B C D [解析] A图北极在上,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是正确的.C图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逆时针,D图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它们也都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正确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空间状况,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答案] ACD 问题2:试分析时差计算的现实意义。 【例2】2005年3越8日23时9分(东七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发生 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的西略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区时之间的计算。东七区与西五区相差12个时区,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纽约的时间=3月28日23时9分—12小时=28日11时9分。 [答案] D 三.目标检测: 1.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 A.常说的一天 B.一个太阳日 C.23时56分4秒 D.24小时2.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C.地球自转 D.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3.当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11点44分时,华盛顿(78°W°)的标准时是()。 A、第二天1点 B、前一天23点

高一地理自转公转意义和晨昏线练习题

自转公转意义和晨昏线练习题 (4)正午太阳高度角问题的综合应用: ①阳光照射方向、日影的长短的问题 ②楼房间距的问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图4-22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等于h·cotH。 ③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调整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图4-23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补充: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相关变式圈 A.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B.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C.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一选择题 1.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20时 B.20时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 3.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正确叙述是() A.自东向西 B.与公转方向相反 C.在北极上空看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D.在南极上空看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B.地球自转360°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 C.地球自转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处都相等 D.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 5.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两极地区 C.南北30°附近 D.南北60°附近 6.下列纬线圈上的速度相当于赤道线速度一半的是( ) A.南北回归线 B.南北极圈 C.南北纬30度 D.南北纬60度 7.北京和广州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 D.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广州小于北京 8.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洲的长城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 C.南北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限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9.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B.地球上任何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等 C.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D.角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0.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北纬60°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B.地球表面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 C.地球上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 D.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11.关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叙述() A.地球上任何地点都一样 B.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C.大约每分钟转4°D.除极点外,各地相同 1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准确地说( ) A.等于每小时15° B.大于每小时15° C.小于每小时15° D.南北极点为0 13.位于地球上空的同步卫星,其绕地旋转的速度与地面上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

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考点 考法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晨昏线的特点及判断。 (重点) 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重点) 3.晨昏线的应用。(难点) 4.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及日 期变更的判断。(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难度 降低,主要命题点为地方时、 区时、日期的计算。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5年2考)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图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1.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 提示: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2.在航天发射时为什么总是向偏东方向发射?

提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充分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节省发射燃料。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1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2.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837~1 447 km/h→中纬度1 447~1 670 km/h→低纬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2017·武威模拟)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 、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 .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公转的特征。重点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成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更替后续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导入新课]: 以春分过后清明节的鬼食节引入公转运动。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根据公转特征创造了24节气。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5°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5°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训练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下图是假设以北京为极点(地球自转情况不变)的半球投影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北京的自转角速度() A.约为15°/h B.约为30°/h C.约为45°/h D.为0 2.图中,甲地的自转线速度约是() A.1 670 km/h B.837 km/h C.1 440 km/h D.1 170 km/h 解析:第1题,除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相同,极点的角速度为0;该图假设以北京为极点,故北京的自转角速度为0,D正确。第2题,甲地的纬度是60°,自转线速度约是赤道的一半。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是1 670 km/h,甲地自转线速度约为837 km/h,B正确。 答案:1.D 2.B 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题。 3.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点B.15点 C.18点D.21点 【解析】

【答案】 3.C 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4.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2月7日9时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D.2月8日7时 【解析】 【答案】 4.A 读下面的日照图,回答下题。 5.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6.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C在夜半球,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AB是晨线。第2题,由图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8:00,故地方时为0:00的经线为60°E。 答案:5.A 6.D 王教授某日坐飞机从悉尼到西安,飞机着陆时西安正值日落。下表示意该航班的信息。据此回答下题。 A.5:01 B.5:59 C.6:01 D.6:59 8.王教授乘坐的航班实际飞行时间约为() A.6小时25分钟 B.8小时25分钟 C.10小时25分钟 D.12小时25分钟 解析:第7题,根据题干“飞机着陆时西安正值日落”和表中降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45可知,西安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45;再根据西安的经度可计算出此时其地方时为17:01,进而推知34°N的昼长为10小时2分钟;根据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可知34°S的昼长=24小时-10小时2分钟,即13小时58分钟,所以悉尼(34°S)的日出时间为12时-13小时58分钟/2=5:01。故选A。第8题,飞机降落时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17:45,换算成悉尼的区时(东十区区时)为19:45,再减掉起飞时间9:20,得到飞行时间为10小时25分钟。故选C。 答案:7.A8.C 2017年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市在当地时间3月25日20:30-21:30陆续熄灯1小时,进行“地球一小时”活动。2017年3月25日晚8:30,中央电视塔为2017“地球一小时”活动熄灭了外景灯光,这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在中国落地的第9年。2017年我国“地球一小时”的主题是“蓝色WE来”,即为了我们共同的蓝色未来,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读下图,回答下题。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图,其中②位于①的正东方向。据图回答1、2题。 1.当晨线经过②⑤两地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全球日出东北,影朝向西南 B.此时太阳直射110°E C.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 2.若两架飞机分别从①⑤出发,沿纬线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速度分别飞行到②⑥,则( ) A.从①飞行到②所用的时间较短 B.从⑤飞行到⑥所用的时间较短 C.两者所用时间相等 D.两者所用时间无法判断 (2012·淮安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3、4题。 3.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测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叙述与右图相符的是( ) A.图中所标注的经度为西经度 B.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C.图示极点为南极点 D.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 读下图完成5、6题。 5.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 B.23°26′ C.30° D.66°34′ 6.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当地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7.(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

(2011·浙江文综)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 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 2 上两点Q 1 、 Q 2分别位于经线L 1 的东、西两侧。完成8、9题。 8.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A.Q 1、Q 2 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 1 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 1、Q 2 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 1、Q 2 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9.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与L 1 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 1 、 Q 2(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高中地理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精品导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1.2地球自转 的地理意义学案 目标1:记忆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思考题: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目标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理解和应用晨昏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思考题:假设地球不运动,会不会形成昼夜?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 目标3:掌握时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换算。 思考题:由于东边的地方时总早于西边的地方时,所以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早看到日出,这样对吗? 目标4: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思考题:在南北半球,河水对河流两岸的冲刷有什么区别?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从不同的位置上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否一样?如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上看,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例1】:图中四幅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N N N S A B C D [解析] A图北极在上,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是正确的.C图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逆时针,D图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它们也都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正确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空间状况,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答案] ACD 问题2:试分析时差计算的现实意义。 【例2】2005年3越8日23时9分(东七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发生 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的西略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区时之间的计算。东七区与西五区相差12个时区,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纽约的时间=3月28日23时9分—12小时=28日11时9分。 [答案] D 三.目标检测: 1.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 A.常说的一天 B.一个太阳日 C.23时56分4秒 D.24小时2.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C.地球自转 D.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20210210085

专题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 【知识精析】 」、地球自转速度的比较 1 .角速度的比较 首先看是否为极点,极点上角速度为0;非极点上任何地点(包括海拔不同的地点)角速度都相同,都是15°/ 时、1° /4分钟。如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 2 .线速度的比较 (1) 海拔相同看纬度: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同一纬线上线速度相同,不同纬线上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计算公式为赤道线速度(1 670 km) x cos①(①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同。 南、北纬60°上的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零。 (2) 纬度相同看海拔:同一地点或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如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一)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 ?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 *T-JI C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⑵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

点,则E 点位于D 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 点地方时,以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贝U F 点位于B 点以西, 应“西减”。 ⑶ 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 E 点所在经线与 ND 经度相差45°,时 差为3小时。 45° ⑷ 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 E 点地方时为:12: 00+ = 15: 00, F 点地 15 方时为: 45° 24: 00— = 21 : (二)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十 去;余数若大于 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X 1小时 注:①“ +、一”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计算。②若求出的时间大于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 24小时,日期减一天。 (三)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起飞时A 地时间 + —小?降落时A 地时间 J±时差 J±时差 + m 小时 起飞时B 地时间一小时降落时B 地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 地时间=起飞时 A 地时间土时差+行程时间(m ) (注意:加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 三、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1. 两种日期变更线的比较 15°。 (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 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 A 地起飞,经过 m 小时飞行,降落在 B 地,求飞机降落时 B 地的时间。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3:1.3.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练习题

1.3.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1~2题。 1.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下图为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回答3~4题。 3.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日(9月23日) B.寒露(10月8日) C.春分日(3月21日) D.清明(4月5日) 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

A.南半球向北移动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北半球向南移动D.南半球向南移动 9月23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时测得太阳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这天最大太阳高度为( ) A.30° B.40° C.60° D.90° 6.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 A.30°N,105°E B.50°N,105°E C.30°N,135°E D.40°N,135°E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N)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如图)。读图完成7~8题。 注:tan 35°≈0.7tan 45°=1 tan 60°≈1.732 7.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有( ) A.1个月B.3个月 C.6个月D.9个月 8.为避免采光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 A.20 m B.30 m C.40 m D.50 m 超级满月迎新年!2018年1月有两次满月,分别是1月2日和1月31日。同时,1月31日的这次满月期间,我们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月全食天象。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欣赏到全过程。如图为地月系示意图,阴影表示夜半球,甲乙丙丁为月球绕地公转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完整版

1.3地球的运动 第二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绘制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

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活动演示和阅读材料,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中只是略提了一下,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昼夜半球区分,晨昏线画法 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地球仪、小手电筒、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板图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学时】:一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