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除草剂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草甘膦除草剂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草甘膦除草剂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合成工艺的优化

合成工艺的优化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是物理化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解决有机合成的实际问题,是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转化为有机合成的实用技术。 转化率是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 选择性为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摩尔数除于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 收率为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 转化率×选择性= 收率 反应中消耗的原料一部分生成了目标产物,一部分生成了杂质,少量原料依然存在于反应体系中。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收率,但是影响收率的因素较多,使问题复杂化。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目标是提高选择性,即尽量使消耗的原料转化为主产物。 只有温度和浓度是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转化率下,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副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产物增加。 提高转化率可以采取延长反应时间,升高温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等措施。

而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看似简单,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因此将研究复杂的收率问题转化为研究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问题,可简化研究过程。 2.选择性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是抑制副反应,副反应不外平行副反应和连串副反应两种类型。平行副反应是指副反应与主反应同时进行,一般消耗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原料,而连串副反应是指主产物继续与某一组分进行反应。主副反应的竞争是主副反应速度的竞争,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和各反应组分的反应级数,两个因素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因此选择性取决于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可是,活化能与反应级数的绝对值很难确定。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绝对值,只需知道主副反应之间活化能的相对大小与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就行了。我们知道,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低的反应,因此选择反应温度条件的理论依据是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而不是绝对大小。 (1)温度范围的选择:在两个反应温度下做同一合成实验时,可以根据监测主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由此判断是低温还是高温有利于主反应,从而缩小了温度选择的范围。实际经验中,一般采取极限温度的方式,低温和高温,再加上二者的中间温度,可判断出反应温度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趋势。 (2)某一组分浓度的选择:在同一温度下(第一步已经选择好的温度下),将某一组分滴加(此组分为低浓度,其他组分就是高浓

草甘膦的特性.安全性及特性docx

草甘膦的特性、安全性及其应用评述来源 文章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1971年孟山都公司开发出在世界农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谱除草剂草甘膦(Glyphosate),70年代中后期推出草甘膦异丙胺盐、胺盐与钠盐;ICI公司于1989年推出三甲锍盐。目前,草甘膦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其年销售额一直居农药之首。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发展,草甘膦用量逐年增加,不仅影响新品种的开发方向,而且对现有除草剂品种的市场格局也造成较大冲击。 1 草甘膦的性质与剂型 1.1 化学结构 草甘膦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其存在形态为酸及其盐: 1.2 物理化学性质 草甘膦为白色、无味固体;密度1.74g/ml,熔点200℃(不分解),45℃蒸气压2.45×18-8KPa(1.84×10-7mmHg);在25℃,pH5.7~9时贮存32d稳定。在25℃水中溶解度,草甘膦酸为15.7g/l(pH7)~11.6g/l( pH2.5),异丙胺盐为900g/l(pH 7)~786g/l (pH 4)。 1.3 剂型 以草甘膦酸为基础将其加工成盐或酯,由于植物对酸的吸收差,高剂量,特别是低喷液量时草甘膦酸易沉淀,因此,酸的活性通常低于盐类。最常用的剂型是含异丙胺盐的“农达”(R oundup),此盐类显著溶于水;一般为可溶性液剂(SL),含有效成分365g/l或480g/l。近 年来,孟山都公司推出高含量草甘膦的干制剂(94%)、可溶性粒剂及片剂。在草甘膦剂型加工中,表面活性剂及增效剂非常重要,硫酸铵及硫酸二铵是常用的活化剂。草甘膦异丙胺盐是一种弱酸,在溶液中能够解离,分子的阴离子部分是活性成分,它们能够在喷洒液中与其他阳离子如:Ca2+、Mg2+、K+、Na+、Fe2+/3+缔合,形成植物不易吸收的盐类,而硫酸铵与硫酸二铵能够阻止此种拮抗性盐类产生,从而形成草甘膦-NH4+迅速被植物吸收。磷酸盐、酒石酸以及乙二胺四醋酸均能增进草甘膦的活性。 在草甘膦剂型中应充分重视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新西兰被指定为草甘膦必备助剂,它可诱导草甘膦迅速通过气孔被植物吸收,避免雨水淋洗,显著提高除草效果。最近,美国EPA接受了Hampshire化学公司生产的Ⅳ一酰基肌胺酸(甲替甲胺酸)及Ⅳ-酰基肌胺酸钠盐表面活性剂作为草甘膦剂型加工中的助剂,它们优于现有绝大多数表面活性剂。 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田,根据作物种类可将草甘膦与该作物所使用的除草剂品种加工成混剂或进行混用。目前以草甘膦为主的混剂主要有(g/l):FallowStar[草甘膦+麦草畏(dicam

草甘膦母液处理技术

草甘膦母液本质上属于高浓有机废水,可以通过传统的焚烧、催化氧化、催化氧化+生化的方法进行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然而由于草甘膦母液复杂的水质特征,如可生化性差、盐分高和水质波动大等,在处理的同时往往会付出高昂的处置成本。 利用焚烧、催化氧化、生化处理等处理工艺虽然可以有效地处理草甘膦母液废水,但却很大程度地浪费草甘膦母液废水所含的大量可回收利用资源(废水中含无机盐15 %—20 %、草甘膦0.5 %—1.5 %),而且还会不可避免的生成一些二次污染物,更增加了草甘膦母液废水处理负担。为了实现草甘膦母液废水中无机盐、草甘膦等有效成分的回收,不少研究学者及草甘膦生产企业开发了很多新型处理方法:压力驱动膜分离法、沉淀法、吸附法等方法,其中吸附和膜分离法以其高效的分离效果而成为目前草甘膦母液废水应用较广的处理方法: 1.膜浓缩法 膜浓缩分离利用渗透性将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进行分离,可以有效起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其中对于甘氨酸法草甘膦母液,通过膜法可将无机氯化钠和大部分水从母液中分离出来,浓液中氯化钠含量降低至1 %,并有效提高浓缩倍率。分离出的淡液需经过蒸发浓缩和除盐等处理;对于IDA法草甘膦母液,因原水副产物较少,可将淡液循环用于合成工艺,且膜处理后浓液盐含量较低,可增大用于配置30 %水剂的母液利用率。

DMP法:由于合成工艺过程加入的液碱导致DMP法草甘膦母液废水呈现强碱性,这是不利于膜及膜组件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因此需要在母液废水进入膜组件之前加入一定量的浓HCl将其pH调节至中性。在经纳滤膜组件分离后,母液废水中的无机盐和醇类等小分子物质与草甘膦、增甘膦、双甘膦等大分子物质分离,前者进入淡液1,后者进入浓液1。母液废水中的所有无机盐几乎全部存在于淡液中,其浓度高达15 %-20 %,且主要为NaCI,因此在经蒸发结晶之后可以获得工业盐。由于增甘膦、双甘膦等杂质的存在会严重影响30%草甘膦水剂的配置过程,因此需要利用纳滤膜组件分离增甘膦、双甘膦与草甘膦(双甘膦分子量:227.00,增甘膦分子量:263.09,草甘膦分子量:169.00),使前者进入浓液2,后者进入淡液2后再经纳滤膜组件3浓缩得到浓液3,并用于配制有效成分30 %的草甘膦水剂或用于草甘膦原粉的提取,所得淡液III主要为水及部分小分子有机物,经常规生化处理后可达到排放标准。 IDA法:IDA法母液废水在经预处理膜组件处理后进入纳滤膜组件,分离母液中的甲醛等小分子物质,使其进入淡液1,而草甘膦、双甘膦等较大分子则进入浓液l进行下一道浓缩工艺。经纳滤膜组件处理后,得到浓液2通过冷却结晶的方法提取部分草甘膦原粉,滤液则用以配置30 %草甘膦水剂或部分回流至纳滤膜组件进口继续浓缩,淡液2则回流至纳滤膜组件进口处继续回流处理10-20次,以充分回收其中可利用资源。淡液1在经氨气反应后进入纳滤膜组件分离出含乌洛品托的浓液用以甘氨酸合成的催化剂,而氨水溶液则经H2SO4溶液反应后得到(NH4)2SO4溶液,(NH4)2SO4溶液经浓缩后就可作为助剂配制有效成分30 %的草甘膦水剂。 2.树脂吸附法 对于甘氨酸法草甘膦母液,草甘膦与增甘膦含量相对较高,且性质相近,可采用树脂吸附方法同时回收。吸附法是指利用吸附材料的特种吸附功能,对废水中的特定污染物进行吸

草甘膦除草剂使用方法

喷洒时间:为防除一年生杂草,可在4-6片杂草叶片上施药,对于多年生杂草,可在萌芽和开花期施药。剂量:取决于杂草的种类和生长。喷涂技术:喷涂后12小时内不会下雨。添加剂:按水总量添加0.1%洗衣粉。用于分配的水:当药剂接触土壤时,会降低其活性,因此应使用水。 草甘膦的应用 1,草甘膦的使用方法 1.喷涂时间 (1)由于草甘膦是一种用于茎和叶的杀菌导电剂,因此它对尚未出土的杂草没有控制作用。只有杂草的叶子长得更多并且可以附着足够量的药物,草甘膦才能获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2)一般小区,一年生杂草防治,当杂草完整并有4-6片叶子时,为多年生杂草防治,可在萌芽和开花期进行。在特定时间内,雨后杂草的叶子上没有灰尘时,喷雾效果会更好。 2.用量

(1)在此期间,可以根据杂草的种类和生长情况来确定。通常,使用10%的草甘膦来防治以下三种杂草,即洋地黄,狗尾草(Setaria Setaria),草地早熟禾和牛膝。合适的剂量是约50倍。对于艾蒿,车前草,日本莎草等,合适的剂量是液体的约40倍,而用于控制Festuca,Scirpus scissori等的合适的剂量是液体的约30倍。 (2)用10%草甘膦水剂防治一年生杂草,适宜剂量为药液的50倍,并防治多年生杂草。适宜剂量为药液的40倍,喷施30倍液即可控制小灌木丛,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草甘膦的应用 3.喷涂技术 (1)喷雾应均匀,周到。 (2)喷涂前检查天气预报,喷涂后12小时内不要下雨,否则需要重新喷涂。 (3)在大风天不宜喷洒,以免药液随风飘落到周围农作物,造成农药破坏。 (4)进行定向喷雾时,有必要降低喷头或在喷嘴处安装一个小塑料碗,以利于定向喷雾。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 1.合成工艺的优化主要就是反应选择性研究有机合成工艺优化是物理化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解决有机合成的实际问题,是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转化为有 机合成的实用技术。 首先分清三个基本概念转化率、选择性、收率。转化率是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选择性为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摩尔数除于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收率为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可见,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乘积。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概念,反应中消耗的原料一部分生成了目标产物,一部分生成了杂质,为有效好的原料依然存在于反应体系中。生成目标产物的那部分原料与消耗的原料之比为选择性,与初始原料之比为收率,消耗的原料与初始原料之比为转化率。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收率,但是影响收率的因素较多,使问题复杂化。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目标是提高选择性,即尽量使消耗的原料转化为主产物。只有温度和浓度是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转化率下,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副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产物增加。提高转化率可以采取延长反应时间,升高温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等措施。而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看似简单,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因此将研究复杂的收率问题转化为研究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问题,可简化研究过程。 2.选择性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是抑制副反应,副反应不外平行副反应和连串副反应两种类型。 平行副反应是指副反应与主反应同时进行,一般消耗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原料,而连串副反应是指主产物继续与某一组分进行反应。主副反应的竞争是主副反应速度的竞争,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和各反应组分的反应级数,两个因素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因此选择性取决于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可是,活化能与反应级数的绝对值很难确定。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绝对值,只需知道主副反应之间活化能的相对大小与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就行了。我们知道,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低的反应,因此选择反应温度条件的理论依据是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而不是绝对大小。 (1)温度范围的选择:在两个反应温度下做同一合成实验时,可以根据监测主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由此判断是低温还是高温有利于主反应,从而缩小了温 度选择的范围。实际经验中,一般采取极限温度的方式,低温和高温,再加上二者的中间温度, 可判断出反应温度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趋势。 (2)某一组分浓度的选择:在同一温度下(第一步已经选择好的温度下),将某一组分滴加(此组分为低浓度,其他组分就是高浓度)或一次性加入(此组分为高浓度,其他组分就是低 浓度)进行反应,就可根据监测主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该组分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有利于主 反应。确定了某一组分的浓度影响,接下来就是研究该组分的最佳配比问题。相同的条件下,再 确定其他组分浓度的影响。 (3)溶剂的影响: (4)酸碱强度的影响: (5)催化剂的影响: 3.定性反应产物 动力学研究方法要求副反应最小,而其他方法要求主反应最大。因此研究反应的选择性, 搞清副反应的产物结构是必要地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分析反应混合物的全部组 分,包括主产物,各种副产物,分析他们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或薄层色谱上的相对位置和相对 大小。从而可以看出各组分的相对大小及各组分随温度和浓度条件不同的变化。对不同的副反应 采取不同的抑制方法。 (1)首先搞清反应过程中那些副产物生成;(2)重点找出含量较多的副产物的结构,因 为只有抑制了主要副反应,才能显著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3)根据主要副产物的结构,研究

正确使用草甘膦的方法和经验

正确使用草甘膦的方法和经验 (发布日期:2008-12-12 11:41:29) 浏览人数:403 农民提出的有关草甘膦除草剂使用时出现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在:一是反映草甘膦除草剂虽然除草效果好但是有时在使时其药效差异很大;二是如何才能充份发挥草甘膦除草剂效果;三是在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时对农作物的安全问题。草甘膦作为除草剂目前使用量大、除草效果好,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但它在使用时仍要讲究一定的技术性,稍不留心,容易给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施用草甘膦除草剂时药效为何有差异。 草甘膦是一种有机膦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又名为农达、镇草宁。杀草广谱、灭生性强,在土壤中无残留,广泛应用于免耕田化学除草和林、果园的定向除草,能杀死地面生长的各种杂草,但对地下萌芽未出土的杂草无效。草甘膦除草剂对40多科杂草都有防效,包括单子叶、双子叶、一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杂草及灌木、藻类、蕨类等。农民朋友反映的草甘膦除草剂除草效果不一致问题经过我们的调查和观察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耕作方式不同药效会有差异。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最好用于免耕播种。于作物播前1-3天喷药,为抢季节播种也可在喷后播种。播前用药因药物不与作物种子直接接触,不会影响作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因而除草和抑草效果均优于翻耕。免耕没有将土壤里层的杂草种子翻到表土层,因而杂草种子难以发芽,一旦作物成长封行后,杂草种子和幼苗因见不到而不能萌发生长。因此草甘膦除草剂用于免耕地的除草效果就会好于翻耕地。二是杂草不同生育期用药,药效会有差异。草甘膦是吸传导型除草剂,所以要在杂草生长最旺盛时用药。在时间上一般在3-10月,在植物学特性上,应以开花前用药最佳时期。一般来说一年生杂草有15厘米左右高度、多年生杂草有 30厘米高度、6-8片叶时喷?是最迁宜的。不考虑杂草的生育时期,待杂草老化后再盲目喷药除草,当然就收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了。在作物行间除草,当作物植株较高与杂草存在一定的落差时,用药效果较好且安全。此时用草甘膦除草剂时作物因下部叶片已经老化,对药物的敏感度低,传导力差,因而药物对作物的影响很小。如玉米行间的除草,上架后的豆类、瓜类行间除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三是喷施浓度不同药效会有差异。据调查,农户在用草甘膦时用药浓度不像其它农药一样有较严格的要求,随意性较大,加大用量或减少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确定用药浓度时一定要考虑杂草的类型。一般禾本科杂草对草甘膦较敏感,能被低剂量的药液杀死,而防除阔叶杂草时则要提高浓度;对一些多年生的根茎繁殖的恶性杂草则需要较高的浓度,杂草叶龄大、耐药力提高,相应的用药量也要提高。如防除果园杂草时,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时可用10%草甘膦500-700克兑水30-40公斤;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时药液用量应增加到750-1000克;防除多年生恶性杂草时,用药量应达到1250-1500克。但用药过量时会迅速杀死植物的传导组织,反而不利于药液吸收而降低药效,因此为了经济用药,应先用较低浓度把嫩草杀死,然后约10天后再用相应的浓度定向喷?恶性杂草。 二、如何充分发挥草甘膦的除草效果 首先草甘膦药液要大量地传导到杂草地下根茎组织,才能起到除草效果。这需要杂草有较多的叶片,在使用前若杂草面积小、光合作用不强则根部贮存的养分由下向上传导,此时用药则药液向下输入根部的量很少,起不到杀草效果;而杂草生长的中后期,光合作用强,光合产物由上往下传导,此时用药效果最好。因此使用草甘膦最重一条就是选定最佳用药时期。如用草甘膦防除玉米田杂草最好是在玉米苗高1.5米下部有2-3片老残叶,草高已达

草甘膦除草剂使用方法

喷洒时间:为防治一年生杂草,在杂草叶上喷洒4-6片。对于多年生杂草,在芽期和开花期施用杀虫剂。用量:视杂草种类及生长情况而定。喷洒技术:喷洒后12小时内不下雨。添加剂:在总水量的基础上加入0.1%的洗衣粉。分配用水:当药剂与土壤接触时,会降低其活性,因此应使用水。 草甘膦的应用 1如何使用草甘膦 1喷洒时间 (1)由于草甘膦是茎叶的杀菌导电剂,对尚未出土的杂草没有控制作用。只有当杂草的叶子长得更多,并能附着足够数量的药物时,草甘膦才能获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2)在一般群落中,一年生杂草得到控制。当杂草完好无损,有4-6片叶子时,多年生杂草在出芽开花期得到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当雨后杂草的叶子上没有灰尘时,喷雾效果会更好。 2剂量

(1)在此期间,可根据杂草种类和生长情况确定。一般用10%草甘膦防治洋地黄、狗尾草、蓝草和牛膝草三种杂草。适宜剂量为50倍左右。艾蒿、车前草、日本莎草等的适宜用量约为液体的40倍,而防治羊茅、剪刀草等的适宜剂量约为液体的30倍。 (2)用10%草甘膦水防治一年生杂草,适宜用量为药液的50倍,防治多年生杂草。适宜用量为液体的40倍,喷施30倍液可控制小灌木,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草甘膦的应用 三。喷涂技术 (1)喷雾要均匀、周到。 (2)喷洒前查看天气预报,喷洒后12小时内不要下雨,否则需要再次喷洒。 (3)不宜在大风天喷洒,以免药液随风飘落在周围农作物上,造成农药损害。 (4)在进行定向喷射时,需要降低喷嘴或在喷嘴处安装一个小塑料碗,以便于定向喷射。 (5)喷洒时注意无杂草时间。

4添加剂 在草甘膦溶液的配制中,可根据总水量加入0.1%的洗衣粉,增加溶液的附着力,提高防治效果。 草甘膦的应用 5配水 由于草甘膦与土壤接触时会降低其活性,因此在分配过程中必须使用干净的水,而不是脏水或带有泥浆的浑水。 6增加喷洒时间 为防治多年生恶性杂草,可适当增加喷洒频率。为防除羊茅、莎草等恶性杂草蛾类,首次施药后每隔30天喷洒一次,以达到良好的防除效果。 草甘膦的应用 2草甘膦的除草机理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doc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方法学---心得 1.合成工艺的优化主要就是反应选择性研究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是物理化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解决有机合成的实际问题,是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转化为有机合成的实用技术。 首先分清三个基本概念转化率、选择性、收率。转化率是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选择性为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摩尔数除于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收率为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的摩尔数除于原料的初始摩尔数。可见,收率为转化率与选择性的乘积。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概念,反应中消耗的原料一部分生成了目标产物,一部分生成了杂质,为有效好的原料依然存在于反应体系中。生成目标产物的那部分原料与消耗的原料之比为选择性,与初始原料之比为收率,消耗的原料与初始原料之比为转化率。 反应的目标是提高收率,但是影响收率的因素较多,使问题复杂化。化学动力学的研究目标是提高选择性,即尽量使消耗的原料转化为主产物。只有温度和浓度是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转化率下,主副产物之和是一个常数,副产物减少必然带来主产物增加。提高转化率可以采取延长反应时间,升高温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等措施。而选择性虽只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看似简单,却远比转化率关系复杂。因此将研究复杂的收率问题转化为研究选择性和转化率的问题,可简化研究过程。 2.选择性研究的主要影响因素 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就是抑制副反应,副反应不外平行副反应和连串副反应两种类型。平行副反应是指副反应与主反应同时进行,一般消耗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原料,而连串副反应是指主产物继续与某一组分进行反应。主副反应的竞争是主副反应速度的竞争,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和各反应组分的反应级数,两个因素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因此选择性取决于温度效应和浓度效应。可是,活化能与反应级数的绝对值很难确定。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绝对值,只需知道主副反应之间活化能的相对大小与主副反应对某一组分的反应级数的相对大小就行了。我们知道,升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活化能低的反应,因此选择反应温度条件的理论依据是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而不是绝对大小。 (1)温度范围的选择:在两个反应温度下做同一合成实验时,可以根据监测主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主副反应活化能的相对大小,由此判断是低温还是高温有利于主反应,从而缩小了温度选择的范围。实际经验中,一般采取极限温度的方式,低温和高温,再加上二者的中间温度,可判断出反应温度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趋势。 (2)某一组分浓度的选择:在同一温度下(第一步已经选择好的温度下),将某一组分滴加(此组分为低浓度,其他组分就是高浓度)或一次性加入(此组分为高浓度,其他组分就是低浓度)进行反应,就可根据监测主副产物的相对含量来判断该组分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有利于主反应。确定了某一组分的浓度影响,接下来就是研究该组分的最佳配比问题。相同的条件下,再确定其他组分浓度的影响。 (3)溶剂的影响: (4)酸碱强度的影响: (5)催化剂的影响: 3.定性反应产物 动力学研究方法要求副反应最小,而其他方法要求主反应最大。因此研究反应的选择性,搞清副反应的产物结构是必要地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分析反应混合物的全部组分,包括主产物,各种副产物,分析他们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或薄层色谱上的相对位

草甘膦的杀草机理及使用方法

河北林业科技第4期2010年8月 巧挖造林坑提高成活率 我国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土壤干燥,尤其是今年 不仅北方,连南方各省的降雨量也特别少,这就给挖坑造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般挖坑造林成活率都较低。若采取巧妙挖坑造林的措施,不尽省力,造林成活率可相对提高。 1马道造林坑 近些年来有些地区,沙地的地下水位已下降到5~7m ,在此干旱类型沙区造林,植树坑采取栽电线杆式“马道”挖 掘法深栽杨树很好。据调查, 栽植沙兰杨、1—214杨、波-15A 杨、加杨、北京杨、山海关杨、白杨、深栽1~1.5m ,比挖50cm 深的常规造林坑栽植成活率提高37%~62%,造林成本降低34%,并明显促进林木前5a 的生长。 具体方法是先挖长1m 、宽和深各50cm 的长方形坑,将挖出的上层表土放在坑的一侧,然后在植树的一端按直 径40~50cm 挖到1~1.5m 深, 挖出下层的生土放在坑的另一侧。植苗时坑内灌足底水,待水渗完后放入苗木,先填表土再浇第二次水,并将苗木扶正,最后用生土填平、踩实。若有条件,最好盖上一层地膜。2大穴挖坑小穴栽植 在干旱山区大穴挖坑小穴栽植,是抗旱造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采取前1a 整地,挖成局部反坡形穴状造林坑,使生土培埂加高,熟土回填半坑,或挖成反坡形水平沟,在坡面较缓的地带和平原区,采用先机耕全退,再挖大 造林坑,经过熟化后,再在大坑内挖小穴栽植。 这样水的集结面积大,水分散发面积小,由于外埂加高,使原来的坡地面成了小平地,原来的阳坡变成了小阴坡或洼地,相对苗 木栽植点往坑内下错20~30cm 。由于改变了光照角度, 相应地也改变了栽植点附近的湿度和温度条件。据调查,一般反坡鱼鳞坑栽植点的地表温度下降2~3℃,反坡水平沟 能截蓄坡面径流95%, 在20cm 和30cm 处,含水率分别为32.7%和25.9%,比未整地的坡面提高7.3%和4.8%。差异 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区的春、 夏两季更为显著。据调查,采用这种措施栽植的苗木成活率可提高20%~30%。3反坡穴状整地栽植 反坡穴状整地,适用于土层较薄,土壤比较干燥,坡面在20°~30°之间的阳坡、半阳坡。其好处很多,能使阳坡变成阴坡或半阴坡,缩短光照时间;变直射为斜射,降低穴内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据测定,反坡穴状整地的地表温度比对照区降低2~3℃,土壤含水量比对照区提高1.2倍。同时可使苗木往穴内下部移栽20cm 。在苗木缓苗期便可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比一般挖坑造林成活率提高20%~ 30%。既能减少地表径流, 拦挡泥沙、减少冲刷,又能充分利用雨水增加穴内蓄水量,提高穴内土壤湿度,促进小苗茁壮生长。这一措施,特别是在春季严重干旱的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 株行距根据林种的不同可分别采取1.5m ×2m 、2m ×2m 或2m ×3m ,穴面宽度视坡度大小而定,坡面陡穴面窄些,坡面缓穴面宽些,一般长、宽为1.1m ×0.7m 、1.5m ×0.3m 或0.8m 见方,穴底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在25°~30°之间,挖出的生土放在穴外下方培起20cm 高的土埂,顶宽20cm , 踩实,可起到遮阴和拦水作用,据调查,采取反坡、 大穴、深整的阳坡地,比小穴内土壤含水量上层提高2.1%,含水量为16.2%,下层提高0.4%,含水量为15%,早春提高土壤湿度4.6%,与阴坡相接近。(张家口市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北张家口075000)王珍 草甘膦的杀草机理及使 用方法 化学除草因为省时、省力、且经济合算,逐渐代替人工除草,而草甘膦是果园常用的除草剂,因此掌握草甘膦的使用方法,对于提高果园除草效果十分重要。1 草甘膦的杀草机理 草甘膦属于有机磷类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主要通过杂草的茎、叶吸收,而传到全株和根部,干扰和抑制氨基酸合成,从而使杂草枯死。草甘膦在土壤中能迅速分解失效,故无残效作用。草甘膦作用时间较长,一般喷药后杂草逐渐变黄,10~15d 后,杂草才能彻底变黄死亡。2草甘膦的使用方法2.1 喷药时间 因为草甘膦是灭生性茎叶传导剂,因此对没出土的杂草无效,只有在杂草具有较多的叶片,且能够附着足够的药量时,施药才能取到理想的除草效果。一般地,对于1a 生杂草,基本出齐并且有4~6片叶时,用药效果较好;对于多年生杂草,现蕾开花期,用药效果较好。在具体时间上,以雨后杂草叶上无尘土时,喷药效果最好。2.2 用药量 根据杂草的种类和生长情况而定。如使用10%草甘膦水剂,防除马唐、早熟禾、狗尾草、牛筋草等1a 生杂草,浓度掌握在50倍液左右;防除车前草、艾蒿、香附子等多年生杂草,浓度掌握在40倍液左右,防除白茅、刺儿菜、剪刀股或小灌木等,浓度掌握在30倍液左右防除效果良好。2.3 喷雾技术 在喷施除草剂时,做到“五点”。一是喷雾时要均匀周到;二是喷前注意天气预报,喷后12h 不能遇雨,否则需重喷;三是有风天不能喷,防止药液随风产生漂移,从而产生药害;四是采取定向喷雾,可采取压低喷头或在喷头处安装一个塑料小碗,来保证定向喷雾;五是注意喷雾时间,以杂草上无露水为宜。2.4 添加助剂可提高药效 在配制草甘膦药液时,按总水量加入0.1%洗衣粉,可增加粘附力,从而提高药效。2.5 配药要用清水 因为草甘膦遇到泥土即会降低活性,所以配药时要用干净的清水,不能用脏水或带泥的浑浊水进行配药。2.6 对于多年生恶性杂草可增加喷药次数 对于白茅、香附子等恶性杂草,在第1次施药后隔1个月再喷药1次,以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 (平泉县林业局,河北平泉067500)岳树民,韩树文 86··

关于工艺流程优化的分析

关于化工工艺流程优化的分析 摘要:工艺流程的优化属于化工系统工程学研究的范围,它主要是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用最合适的生产路线和生产设备,以及最节省的投资和操作费用,合成最佳的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也是实现产品生产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工艺流程的研究及优化,能够尽可能的挖掘出设备的潜能,找到生产瓶颈,寻求解决的途径,以达到产量高、功耗低和效益高的生产目标。 关键字:工艺流程,优化 一、化学工艺、化工工艺流程基本概念 化学工艺,即化工技术或化学生产技术,指将原料物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全部措施。化学工艺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工业化学和化学工艺学,两种课程仅在名称上不同,其内容均与上述化学生产技术的一般内容大体相似。化学生产过程一般地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步骤:①原料处理。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进化、提浓、混合、乳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②化学反应。这是生产的关键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③产品精制。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以上每一步都需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变。 化工工艺流程是由若干个具有独立的化工过程的工序所组成的,其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如果对整个工艺流程寻优,则涉及的影响因素及变量的数目太多,而不容易做出优化结论,如果把流程分解成一若干化工过程表示的工序,先对每个单一的化工过程寻优,则可运用有关的化学工程理论进行优化分析。在生产过程控制中,工艺优化是以原有生产工艺为基础,通过对生产流程、工艺条件、原辅料的深入研究,针对生产关键、工艺薄弱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改进工艺,使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过程、工艺条件达到最优化。对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除了技术上的参数优化调整、设备优化改造外,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尤其是解决瓶颈

正确使用草甘膦的方法和经验

(发布日期:) 浏览人数: 农民提出地有关草甘膦除草剂使用时出现地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地问题集中在:一是反映草甘膦除草剂虽然除草效果好但是有时在使时其药效差异很大;二是如何才能充份发挥草甘膦除草剂效果;三是在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时对农作物地安全问题.草甘膦作为除草剂目前使用量大、除草效果好,深受农民朋友地欢迎,但它在使用时仍要讲究一定地技术性,稍不留心,容易给生产带来不利地影响,值得引起大家地注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施用草甘膦除草剂时药效为何有差异. 草甘膦是一种有机膦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又名为农达、镇草宁.杀草广谱、灭生性强,在土壤中无残留,广泛应用于免耕田化学除草和林、果园地定向除草,能杀死地面生长地各种杂草,但对地下萌芽未出土地杂草无效.草甘膦除草剂对多科杂草都有防效,包括单子叶、双子叶、一年生和多年生地草本杂草及灌木、藻类、蕨类等.农民朋友反映地草甘膦除草剂除草效果不一致问题经过我们地调查和观察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耕作方式不同药效会有差异.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最好用于免耕播种.于作物播前天喷药,为抢季节播种也可在喷后播种.播前用药因药物不与作物种子直接接触,不会影响作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因而除草和抑草效果均优于翻耕.免耕没有将土壤里层地杂草种子翻到表土层,因而杂草种子难以发芽,一旦作物成长封行后,杂草种子和幼苗因见不到阳光而不能萌发生长.因此草甘膦除草剂用于免耕地地除草效果就会好于翻耕地.二是杂草不同生育期用药,药效会有差异.草甘膦是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所以要在杂草生长最旺盛时用药.在时间上一般在月,在植物学特性上,应以开花前用药最佳时期.一般来说一年生杂草有厘米左右高度、多年生杂草有厘米高度、片叶时喷?是最迁宜地.不考虑杂草地生育时期,待杂草老化后再盲目喷药除草,当然就收不到理想地防治效果了.在作物行间除草,当作物植株较高与杂草存在一定地落差时,用药效果较好且安全.此时用草甘膦除草剂时作物因下部叶片已经老化,对药物地敏感度低,传导力差,因而药物对作物地影响很小.如玉米行间地除草,上架后地豆类、瓜类行间除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三是喷施浓度不同药效会有差异.据调查,农户在用草甘膦时用药浓度不像其它农药一样有较严格地要求,随意性较大,加大用量或减少用量地现象时有发生.在确定用药浓度时一定要考虑杂草地类型.一般禾本科杂草对草甘膦较敏感,能被低剂量地药液杀死,而防除阔叶杂草时则要提高浓度;对一些多年生地根茎繁殖地恶性杂草则需要较高地浓度,杂草叶龄大、耐药力提高,相应地用药量也要提高.如防除果园杂草时,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时可用草甘膦克兑水公斤;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时药液用量应增加到克;防除多年生恶性杂草时,用药量应达到克.但用药过量时会迅速杀死植物地传导组织,反而不利于药液吸收而降低药效,因此为了经济用药,应先用较低浓度把嫩草杀死,然后约天后再用相应地浓度定向喷?恶性杂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如何充分发挥草甘膦地除草效果 首先草甘膦药液要大量地传导到杂草地下根茎组织,才能起到除草效果.这需要杂草有较多地叶片,在使用前若杂草面积小、光合作用不强则根部贮存地养分由下向上传导,此时用药则药液向下输入根部地量很少,起不到杀草效果;而杂草生长地中后期,光合作用强,光合产物由上往下传导,此时用药效果最好.因此使用草甘膦最重一条就是选定最佳用药时期.如用草甘膦防除玉米田杂草最好是在玉米苗高米下部有片老残叶,草高已达厘米时施药为最佳.其次是要讲究环境条件.在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地升高杂草对草甘膦地吸收量增加一倍因此大气温度高比气温低时用药效果好;空气相对湿度高可延长药液在植物表面地湿润时间有利于药物地传导;土壤干旱含水量少时不利于植物地新陈代谢,因而不利于药物在杂草中传导所以药效也下降.第三关于草甘膦与其它除草剂混配地问题,有地农户想除多种草,为了节省用工,在使用草甘膦时任意加入其它除草剂,但其结果反而不好,因为有些除草剂是不能与草甘膦混配地,如二甲四氯、克无踪等速效型除草剂是不能与草甘膦混配使用地,

草甘膦生产工艺路线比较

草甘膦生产工艺路线比较 中国行业咨询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198365.html, 核心提示: 草甘膦(英文通用名称Glyphosate)又称农达、农民乐等,属芽后内吸非选择性高效广谱除草剂,具有广谱、低毒和无残留的特点。草甘膦主要应用于转基因作物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如大豆、玉米等的创制和大面积种植,使全球对草甘膦的需求持续增加。为此,2006年底以来,草甘膦价格疯狂上涨,我国草甘膦及上游原材料公司业绩显著提高。 1.我国草甘膦生产能力 目前,我国草甘膦生产企业约有30余家,见表1。 2.我国草甘膦生产工艺概况 我国草甘膦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甘氨酸法和二乙醇胺一亚氨基二乙酸(IDA)法(表1)。目前甘氨酸法草甘膦占到国内总产量的70%以上,每吨草甘膦需消耗甘氨酸0.96t,国产甘氨酸80%用于草甘膦生产,市场容量20万t/a左右。草甘膦生产工艺路线见图1。

国际的主流路线则是氢氰酸-IDA(路线2)。该方法生产简单、环境友好、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世界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孟山都在全球的6套生产装置全部采用IDA路线,年

产量20万t以上。 我国草甘膦生产工艺,氯乙酸—甘氨酸法(路线4)和二乙醇胺-IDA法(路线1),这两种路线之所以成为国内主流,主要由国内特殊的行业环境以及技术壁垒造成。例如,国内缺乏稳定低廉的HCN来源,限制了下游IDA的发展,HCN制甘氨酸技术困难尚没有克服。二乙醇胺-IDA路线也受制于国内二乙醇胺短缺、进口二乙醇胺价格昂贵。在这种特殊国情之下,已在国外完全淘汰的落后的氯乙酸法才占据了国内主流地位。 氯乙酸-甘氨酸路线经过国内企业的多年摸索,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条件、采用先进的大型设备和DCS自控,产品收率、原材料消耗等方面不断提升,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如新安股份的氯循环)也有明显进步。但该路线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如工艺路线长(收率不高)、产品含杂质高(提纯步骤多)、副产物和三废多(环保压力大)等。 目前,制约国内HCN路线草甘膦的两个主要瓶颈(高质量的HCN原料和甘氨酸技术壁垒)均已经明显改善,拓展草甘膦市场优势得天独厚。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制HCN 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重庆紫光化工的亚氨基二乙腈纯度达到95%以上,销售价格13500-14000元/t,相比二乙醇胺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发展IDA路线草甘膦具备明显的经济价值。正在重庆筹建5万t/a亚氨基二乙腈,类似路线在其他企业实施也有传闻。由HCN合成IDA 收率较高(文献收率85%-90%),工艺过程适合连续化、大规模生产,三废低、副产物少,也是国际主流的草甘膦生产工艺。而三峡英力则是甘氨酸路线进步的代表。该路线的技术先进性非常明显:流程短,如无需氧化步骤;副产物少;产品质量好。一旦困扰该路线的甘氨酸生产技术得到突破,竞争力也非常突出。这两种天然气HCN路线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从行业的角度,这种路线之争对于提高我国草甘膦行业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环保压力大有好处。不同草甘膦路线的比较见表2。

草甘膦中毒

毒理 急性中毒基本由经口误服所致,生产制造和使用中引起全身急性中毒罕见,国外和我国台湾省均有较多经口中毒的报道。曾经有1例由静脉注射稀释液中毒,经抢救已获救。我国大陆各省、区目前报道尚不多,但实际已有一些经口摄入发生急性中毒病例。经口摄入吸收和排出均比较快,摄入后1/2~10小时,血和尿中均有较高浓度的毒物,1~3日后再测,则浓度降低至难于测出。该品虽有磷酸的有机取代物,但其结构中仅有一个羟基取代,因此它对胆碱酯酶仅有轻度或基本无抑制作用。不少学者研究后推测,制剂中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能是致毒的重要因素。此外,其制剂的酸性强,对皮肤、黏膜有酸蚀刺激作用,甚至可引起轻度灼伤,经口多量摄入,可致胃肠道发生化学腐蚀性炎症。 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刺激症状经口误服后,口

腔黏膜、咽喉受刺激,有疼痛感和轻度灼伤溃烂,形成口腔溃疡;目艮部受污染有结膜炎征兆;未经稀释的制剂污染皮肤,局部受刺激致瘙痒,可出现红斑,少数患者有皮肤过敏。 2.消化道反应常是急性经口摄入中毒的主要症状,除口腔黏膜红肿外,常有恶心、呕吐、上腹痛,严重者尚有消化道出血及腹泻。 3.呼吸系统损害吸入者可致咳嗽、气喘,肺内有啰音,经口中毒的严重病例,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或)肺水肿,出现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4.心血管损害除心动过速或过缓外,常有血压降低,初期血压下降可能为血容量降低的影响,但后期则为毒剂本身的作用。给狗分别静脉注射纯草甘膦和表面活性剂,发现注射表面活性剂者血压降低。部分

病例肌酸激酶(CK)升高。 5.神经系统症状除头昏、乏力、出汗外,一般无严重损害;但大剂量经口严重中毒时,也可见神志异常、抽搐和昏迷。 6.肝、肾损害受损一般较轻,常可自动恢复,但个别患者可能因溶血,造成较重的肾损害,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 急救处理 1.清洗排毒皮肤污染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净,眼内污染用2%碳酸氢钠液冲洗;经口摄入为减少吸入性肺炎的机会,不宜催吐,洗胃提倡用手动胃管吸注式,动作宜轻柔,洗胃液不宜用碳酸氢钠液,以免产气,可选用2%~30%氧化镁乳液或0.3%~ 0.5%药用炭悬液,以前者较好;洗胃后可用氢氧化铝凝胶、蛋清或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6g制成50ml悬液,由胃管注入,并可注入药用炭50g悬液,吸收残余毒物,无腹

草甘膦工艺介绍

草甘膦项目工艺介绍 一、亚磷酸二甲酯 1、反应原理及流程简图 (1) 主反应 3CH 3OH +PCl 3 (CH 3O )2POH +2HCl +CH 3Cl (2)副反应 PCl 3+3CH 3OH H 3 P O 3+3CH 3Cl (3)生产工艺流程简图 盐酸 配碱釜 亚磷酸二甲酯去草甘膦合成 氯甲烷去回收 2、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1)酯化岗位 三氯化磷和甲醇以一定的投料比经预冷器后投入酯化釜在55℃、负压下进行酯化反应,反应生成的氯甲烷,氯化氢气体(夹带少量甲醇等)经两级冷凝后,过量甲醇等组分重新回流到酯化釜继续反应,氯甲烷和氯化氢经气液分离器到吸收岗位。酯化反应产物在75℃下经过两级脱酸后,得到亚磷酸二甲酯的粗品(含亚磷酸)。脱酸釜出来的气体经冷凝后,一部分重新回流到酯化釜参加反应,其余气体经气液分离器到吸收岗位。 (2)吸收岗位 酯化反应产生的氯化氢、氯甲烷气体经高浓盐酸吸收器、浓盐酸吸收器、稀盐酸吸收塔和碱洗塔后,经除雾器、尾气缓冲罐和罗茨风机到氯甲烷回收工段。

(3)蒸馏岗位 在高真空条件下,酯化反应合成的亚磷酸二甲酯粗品经预热后进入蒸馏塔在140℃、-740mmHg下进行真空蒸馏,塔顶产物经两级冷凝后,一部分回流至蒸馏塔,其余进入酯受槽,供草甘膦生产;高沸物(亚磷酸)由再生器排入残液受槽,冷却到室温,亚磷酸包装出售。 (4)氯甲烷回收岗位 来自草甘膦、亚磷酸二甲酯的副产物氯甲烷,通过水洗、碱洗、干燥(酸洗)、压缩、冷却获得氯甲烷产品。 工艺流程简图 氯甲烷 工艺流程简述 来自草甘膦、亚磷酸二甲酯的氯甲烷尾气(氯甲烷含量为60%)经预洗塔水洗后(预洗)进入碱洗塔与从塔顶加入经碱冷凝器预冷至约-5℃的5-15%的碱液喷淋逆流吸收温度为35℃,以除去混合气中的残余的氯化氢,同时因气体被冷却,进一步脱水,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通过碱循环泵循环使用,当碱液浓度<5%时更换新碱,浓度小于5%的碱液送至配碱釜。 经过碱洗塔洗涤的混合气,从水洗塔下部进入,与从塔顶喷沸的水接触40℃下进行洗涤,除去气体中的氯化氢和甲醇,从塔底出来的洗涤液经过水冷凝器冷却后,水从塔顶喷淋洗涤,循环使用,水由循环水泵打循环。 出水洗塔的气体经除雾器除雾后进入第一干燥塔下部,与从塔顶喷淋的75%-93%的硫酸逆流接触温度为50℃,75%-93%的硫酸来自第二干燥塔塔底,并

62%草甘膦异丙胺盐合成工艺优化小试研究

62%草甘膦异丙胺盐合成工艺优化小试研究 李延博,方建明,沈 洁,刘凤羽 (广州创特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55) 摘 要:通过强化反应过程中异丙胺的分散,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提高了反应速率,降低了反应过程中冷却水和蒸汽的使用量,提高了装置利用率。 关键词:异丙胺;草甘膦异丙胺盐;优化 中图分类号:T E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039—01 草甘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光谱灭生性除草剂,随着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不断丰富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对草甘膦的需求量将继续扩大[1] 。草甘膦异丙胺盐除有一般草甘膦具备的内吸传导型、光谱、灭生性等特性外,还具有除草药效好,水溶性更高的特点。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是目前市 场上的主导品种,全球销售超过几十万吨[2] 。 当前国内的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生产厂家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装置利用率低、单釜产能小、能耗高、劳动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国内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厂家的生产过程分析,发现配置过程效率低、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装置的异丙胺分散较差,从而影响异丙胺的加入速度,在异丙胺加入速度加快后来不及反应的异丙胺挥发,造成操作环境差,现场有异丙胺的刺鼻气味,同时造成异丙胺消耗量过高。为了克服异丙胺挥发的问题,在异丙胺加入过程中需要通冷却水,而在草甘膦和异丙胺反应结束后为了保证62%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稳定性,还要用蒸汽把物料升温到90℃,这种先冷却再加热的方式造成能耗较高,且反应速率较慢。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采取强化传质的方式,加快异丙胺的加入速度,同时利用反应过程放出的热量对物料进行加热,加快了反应速率,提高了装置利用率、降低了能耗、改善了操作环境,为反应装置的放大奠定了基础。1 实验部分1.1 实验装置 实验用的反应器为玻璃材质的四口烧瓶,四个口分别为搅拌器入口,冷凝管接口、进料口和温度计接口,烧瓶外部采用棉花保温。1.2 反应物质量计算 草甘膦与异丙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假设反应后6%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质量为 100g,则草甘膦异丙胺盐的质量为62g 。反应过程中为了保证草甘膦完全反应,异丙胺要适当过量,异丙胺与草甘膦的摩尔比为:1。 草甘膦的质量=62g 228g/mol ×169g/mol ÷0.95 =48.4g 异丙胺的质量= 62g 228g/mol ×1.2×59g/mol ÷ 0.99=19.8g 水的质量=100-48.4-19.8=31.8g 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可知:得到100g62%草甘膦异丙胺盐所需的草甘膦、异丙胺和水的质量分别为48.4g 、19.8g 、31.8g 。1.3 实验过程 先搭建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电机、搅拌器、四口烧瓶和冷凝管由铁架台固定,冷凝管的目的是冷凝挥发的异丙胺,从加料口加入一定量的水,调节温度计的高度,直至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在液面下,然后固定。打开搅拌器,草甘膦由加料口加入,调节搅拌器的转速至草甘膦与水能够充分混合,然后将异丙胺由加料口用滴液漏斗加入,可以通过滴液漏斗下面的旋塞控制异丙胺的加入速度。 39  2012年第14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55 作者简介李延博(—),男,工学硕士。 2:2012-0-2: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