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先秦时期是指从远古至秦代统一六国。先秦文学批评主要指周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此期间有《诗经》、屈原《楚辞》、历史散文《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文学创作成就显著。此时的文学观也是广义的文学观,尚未将文学与文化、学术、艺术严格区分开来,相应的文学批评则在文化与文学典籍中,没有专门文学批评著作与论文。

一、先秦文学批评概述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育萌芽期,许多文学批评观都在这一时期产生。特别是儒、道两家对立又互补的文学批评思想也是这时形成的。

1、先秦思想文化对文学批评

的影响

先秦文化思想主要集中于周王朝的礼乐文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中。

①礼乐文化与文学批评

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新的士人围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先秦对礼乐功能的认识属文艺美学理论范畴。

乐,在歌乐舞三位一体时代不单指音乐,泛指歌乐舞艺术。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固定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礼”“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阶级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先秦最早关于音乐的评论见于《左传》中记载的季札观乐:公元前544年,吴王诸樊的兄弟季札出使鲁国,观赏了鲁国歌乐舞,并作出评论,其批评之标准与方法是将歌乐舞当作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通过乐声来观看政治的兴衰。如他从《周南》《召南》之乐中听出其政治礼乐制度(礼教)基础之坚实,从《郑风》之细碎听出百姓之怨声和国亡之先声,从《齐风》之泱泱听出其国前途之广大等等。

张少康评说:季札将文艺完全政治化是片面的,影响到后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

②先秦学术思想与文学批评

其一,先秦各种政治、道德思想中搀杂着文艺思想。

其二,先秦哲学思想中孕含着文艺思想。

其三,先秦史学著作中孕含着文艺思想。

2、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

①文学观的萌芽。

孔子言“文”,是文化或文化典籍,还属广义之文学,其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的文学也泛指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古代文献。

先秦时期,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之文学。《尚书》有“诗言志”,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论。

1、“诗言志”说的意义

第一、强调诗歌表现诗人之志,即诗人的志向怀抱。这表达了先民对诗乐的本质的认识。

第二、认为言志能对道德教育、社会政治产生影响。这表达了先民对诗乐的教化功用的认识。

“诗言志”说在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观点。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云:“诗言是其志也。”所以朱自清说它是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

2、“诗言志”说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重表现的根基。“言志”说强调表现志向抒发怀抱,而不是像西方文学批评中强调“摹仿”人的行动与自然,这就使中国诗学(艺术)重言志抒情、重写意、重表现,而不重摹仿、写实和再现。所以,中国的抒情文学(诗)比较发达,而叙事文学(戏剧、小说)成熟较晚。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教学重点】杂文学观念、儒家文学观、道家文学观 尚书·尧典(节录) 《尚书》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总集,记载了唐尧至周朝的公文,主要是帝王的诏命以及帝王对臣下的训诫。先秦时也称《书》,汉代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因列于儒家经典,故又称《书经》。自汉代开始,即有今古文之别。汉初由伏生所授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而相传汉景帝时发现于孔子故宅壁中、由孔安国献上并以先秦文字书写的《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时亡佚。今传《古文尚书》以及孔安国《传》乃东晋梅赜所献,其析伏生二十九篇为三十三篇,另增二十五篇,自南朝梁即得到承认,并为唐朝官方所尊崇。然经宋以后学者考证,所增二十五篇经文及孔传系伪作,其中以清代阎若璩考辩最为详尽。《尧典》为《尚书》第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则把“慎徽五典”以下文字析出,另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尚书》的文字,虽然经过后人的增饰,但是其中“诗言志”一说,当属远古留下的观念,并作为成语而被先秦诸子所引述。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等等。所以《尚书·尧典》中帝舜对夔说的这段话,可视为“诗言志”说的渊源。 所谓“志”,最初只是一个浑沦的概念,是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概括,包含情感和意志。故《国语·鲁语下》又可以说“诗所以合意”。屈原《惜颂》:“发愤以抒情。”《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此“抒情”与“明志”,实可互训。唐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诗大序正义》)应该说这是比较符合“诗言志”的最初内涵的。至于汉代儒生将“志”解释为一种合乎规范的道德内容,“诗言志”亦成为儒家诗教论的一个命题,致使“情”、“志”分离,而“言志”与“缘情”遂成为两个不同的观念。这是后来的演变,应当与原初的观念区别开来。又按近人闻一多的理解,“志”有“记录”的意思(《歌与诗》),于是“诗言志”也就有了叙事的意义,而《诗三百》中确实也有一些诗作是具有叙事性特点的。但是这并非是古代诗歌创作以及诗论的主流。 由“诗言志”这一基本观念,衍生出了先秦时代的若干诗学主张。 其一,诗具有教育作用。虞舜命夔以诗乐“教胄子”,培养其敦厚的品德。这是

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Z(2009新版) 第1次作业 A型题: * 1. 瘿瘤与下列哪项无关?[ 1分] D.累累如串珠状 * 2. 下列哪项不是失神的表现?[ 1分] D.壮热面赤 * 3.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者,属于:[ 1分] A.痫病 4. 小儿囟门突起,多属:[ 1分] B.温病火邪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 5. 身目发黄,晦暗不泽多见于何证?[ 1分] C.寒湿困脾 * 6. 小儿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唇周显现:[ 1分] C.青色 7. 白?的出现,是由于:[ 1分] B.湿郁汗出不彻肌肤 * 8. 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是:[ 1分] C.《伤寒金镜录》 * 9. 阳气暴脱病人多见:[ 1分] C.面色苍白 * 10. 体瘦食少,多属:[ 1分] C.中气虚弱 * 11. 斑秃,多属:[ 1分] B.血虚受风 * 1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 1分] B.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 13. 头发色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 1分] B.精血不足 * 14.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于下列哪项?[ 1分] C.血瘀日久 * 15. 血瘀证病人的唇色是:[ 1分] E.青黑 * 16. 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抑郁不乐,哭笑无常,属于[ 1分] C.癫病 * 17. 患者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 1分] C.痿证 * 18. 望神的重点是:[ 1分] D.目光 * 19. 病情危重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想吃东西,甚至吃的很多,此为[ 1分] D.假神* 20. 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 1分] D.颧赤如妆 21. 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是:[ 1分] C.《脉经》 * 22. 小儿昏睡露睛多因:[ 1分] C.脾气虚弱 * 23. 病人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 1分] E.咳喘肺胀 * 24. 牙龈红肿而痛,多属:[ 1分] D.胃火上攻 * 25.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1分] C.《诸病源候论》 * 26. 痄腮,多为下列哪项所致?[ 1分] B.外感温毒 * 27. 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 1分] D.精神不振 * 28. 咽部红肿灼痛,多由下列哪项所致?[ 1分] C.肺胃热毒壅盛 * 29. 脾胃气虚病人多见:[ 1分] B.面色萎黄 * 30. 重病病人,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多属:[ 1分] C.脏腑精气衰竭 * 31. 下列属于“体征”的是:[ 1分] C.舌苔黄 * 3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 1分] B.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 33. 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1分] C.诊病 * 34. 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多由下列哪项所致?[ 1分] B.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35. 眼窝凹陷,多属:[ 1分] E.伤津液或气血不足 * 36. 口唇为樱桃红色,多见于:[ 1分] C.煤气中毒 * 37. 小儿囟门迟闭,多属:[ 1分] 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 38. 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者,多见于:([ 1分] A.瘿病 * 39. 形胖食少多为:([ 1分] C.脾虚有痰 * 40. 小儿囟门凹陷,多属:[ 1分] C.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

中医诊断学试题

中医诊断学试题 1.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____)《伤寒杂病论》 2.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著是(____)《脉经》 3.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成书于(____)。元代 4.首创“诊籍”的作者是(____)。淳于意 5.《脉经》的作者是(____)。王叔和 6.《濒湖脉学》的作者是(____)。李时珍 7.伤风表证病人常表现为(____)。发热轻而恶风 8.患者素体阳虚,不温肌表,故见(____)。但寒不热 9.若风热内传,正盛邪实,常可见(____)。壮热 10.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____)湿温潮热 11.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____).有汗出 12.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____)大汗 13.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____)。着痹 14.消渴患者口渴饮水的特点是(____)大渴引饮 15.食少纳呆,兼消瘦,腹胀,便溏者,属(____)脾胃气虚 16.妇女带下黄臭,多因(____)。湿热下注 17.大便时干时稀,多见于(____)肝郁乘脾 18.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____)。畏寒 19.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____)。半表半里证 20.患者前额部疼痛,属何经头痛(____)。阳明经 21.患者病中兼见口甜,多因(____)。脾胃湿热 22.患者盗汗的原因多为(____)阴虚

23.亡阴患者出汗,多为(____)。热汗 24.自觉怕冷,加衣盖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____)。恶寒 25.初病即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多为(____)。外感表证 26.患者便秘,兼见面色苍白、渴喜热饮者,属(____)。阴寒内结 27.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多因(____)。脾虚湿注 28.肝阳上亢患者头痛的特点是(____).胀痛 29.下列各项中,与“渴不多饮”无关的是:(____)。阳气虚弱 30.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应考虑(____)。肾虚精亏 31.患者大便先干后稀,应属(____)。脾胃虚弱 32.痢疾患者的大便特点是(____)。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33.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证属(____)。胃阴亏虚 34.患者困倦易睡,头目昏沉者,多属(____)痰湿困阻 35.小便黄赤,伴尿频、尿急、尿痛者,为(____)膀胱湿热 36.胸痛,潮热,咯痰带血,盗汗者,属(____)。肺阴亏虚 37.患者视物不清,模糊不明者,多属(____)。目昏 38.察神,突出地表现于(____)。目光 39.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属于(__)。少神 40.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见(____)。满面通红 4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____)。萎黄 42.颜面白光白虚浮,其病因多属(____)。阳虚 43.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是(____)。解颅 44.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是(____)。疽 45.咯痰清稀量多,色白滑而易咯,属(____)。湿痰 46.正常人舌体瘦而偏红,常见于(____)。消瘦人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国医学史整理填空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 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 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 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 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 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 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 5、针砭治病自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5.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

第一章先秦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从中国历史的开端至秦统一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阶段。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 1、原始社会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止。 历经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元谋人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的远古居民,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使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原始社会走向解体,则体现在黄帝、炎帝和尧、舜的传说中。 无论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的转化,还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化,以及原始社会的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社会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为 止。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 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子启由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周天子〕土地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国。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由于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此时的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 3、从公元前475年始到公元前221年止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特别是通过改革和变法,确立了封建赋税制度、土地所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使社会顺利地跨入新的封建社会时期。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社会经济出现了飞跃发展的态势。 二、重点知识及典型例题 1、夏商西周更替

先秦文学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是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转》。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璧”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遇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签》司马光。《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文学批评史123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 应用: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 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的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意义重大,但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儒家的文学观 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 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

中医诊断选择题

1 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病机是:() A.气郁化火痰火扰心 B.阳明热盛扰乱神明 C.肝风挟痰,蒙蔽清窍 D.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E.温病邪热入于心包 参考答案:D 2 头痛连齿者,属何经脉: A.足少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阳明经 D.足太阳经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A 3 口酸的原因多为:() A.食滞或肝胃不和 B.胃不和而气上逆 C.脾胃阳气亏虚 D.脾胃湿热内蕴 E.燥热损伤津液 参考答案:A 4 临床对大便进行诊察,哪项不能用到?() A.望其形质 B.察其颜色 C.问其感觉 D.触其质地 E.嗅其气 参考答案:D 5 耳内流脓水,多属:() A.气血亏虚 B.肾精亏耗 C.麻疹先兆 D.肾气不足 E.肝胆湿热熏蒸 参考答案:E. 6 气滞、血瘀、精亏、血少之证往往见:() A.涩脉 B.革脉 C.弦脉 D.促脉 E.实脉 参考答案:A 7 症见发病局部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称为 A.疽 B.疔 C.阴斑 D.疖 E.痈 参考答案:A 8 《敖氏伤寒金镜录》成书年代是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E.以上皆非 参考答案:B. 9 脘腹各部位的划分,脐下部位至耻骨上缘称:() A.胃脘 B.少腹 C.小腹 D.大腹 E.心下 参考答案:C 10 询问家族史最主要的意义是:() A.分析病因 B.辨别病性 C.指导治疗 D.排除遗传病 E.推断预后 参考答案:D 11 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者为 A.胸痹 B.真心痛 C.痰湿犯肺 D.肝气郁滞 E.肝火犯肺 参考答案:A 12 古称谓“哕”者即 A.干呕 B.恶心 C.噫气 D.呃逆 E.呕吐 参考答案:D 13 据《灵枢五色》的分法,面部称“明堂”的是 A.眉间 B.鼻 C.额 D.耳门 E.颊侧 参考答案:B. 14 下述哪项不是里证的一般特点() A.病情一般较重 B.病程一般较长 C.都是慢性起病 D.无表证特征证候 E.以脏腑证候为主 参考答案:C 15 下列哪项非精亏神衰的失神表现?() A.面色无华 B.呼吸气微 C.肌肉瘦削 D.神昏谵语 E.动作艰难 参考答案:D 16 患者大便秘结,干燥难下,五六日一次,自觉头晕,口臭,舌红少津,脉细涩。 A.肠热腑实证 B.小肠蛮热证

第一章先秦文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先秦文论 概述 第一节儒家的文艺观 一、“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形态:礼乐歌舞,诗乐不分家。 ●功能:乐教——教育胄子,表达生命、和合群体、沟通神人 ●审美理想:和 ●诗“以声为用”(诗歌生命的功能活力通过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而发挥体现。比较:以义为用。)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1)《诗经》《楚辞》作者的自述 “惟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心之忧兮,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九章·悲回风》) (2)在先秦,“诗言志”是普遍的观念。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言志”的内涵不仅包括作诗明志,还包括朝政上献诗陈志、外交上赋诗言志,官府采诗观风,士大夫观乐观志、讲学教诗明志,著述引诗证志等。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参考书:朱自清《诗言志辨》 二、孔子的文艺思想 (一)兴观群怨——论文学功能 《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志意”。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马一浮:兴是“人心的苏醒”,“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论语大义·诗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容与形式关系

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东汉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

先秦文学精彩试题与问题详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诗出自燕人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批评史复习考试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先秦文学批评总的特征。 2、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3、清代有哪些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章诗论 一、名词解释(5×4=20) 1、“兴、观、群、怨” 2、“知人论世” 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温柔敦厚” 5、“坐忘”“心斋” 6、“滋味”说 7、“风骨” 8、《诗式》 9、“象外之象” 10、“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11、“妙悟”12、“以意为主” 13、“才、胆、识、力” 14、“神韵”说 15、“性灵说” 二、翻译题(2×10=20)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4、“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5、“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尽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有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6、“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泝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王士祯《渔洋诗话》) 三、简答题(3×10=30) 1、简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歌艺术特征。 2、简述叶燮《原诗·内编》的诗学思想。 3、试述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的文学思想。 4、简述袁枚“性灵说”的涵义。 四、论述题(2×15=30) 1、论述“诗言志”的诗学主张。 2、试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思想。 3、论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