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44个常见疑问解答

工业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44个常见疑问解答
工业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44个常见疑问解答

工业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44个常见疑问解答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工业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核心,包括无线数据采集网关、无线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无线测控终端rtu、智能环境监测终端rtu、智能转换器、组态上位机软件和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等,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各种疑问,这里总结了44个常见的问题及解答。

1、无线传感器什么牌子好?

答:大品牌不一定就好,小品牌也有自己的优势。建议选用专业点的品牌,比如深圳信立等等!现在常用的无线传感器包括无线气体传感器,无线压力传感器,无线温度传感器,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等。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您。

2、无线传感器有哪些牌子比较好?

答:无线传感器,其实就是一个无线数据采集通讯终端RTU。深圳信立针对不同的采集对象,设计出相应的无线传感器。比如无线气体传感器,主要是采集气体。无线温度传感器,主要是采集温度。采集的数据精确度,信号传输的抗干扰性,设备功耗度,使用寿命等是选择无线传感器的主要标准。

3、无线传感器哪个牌子好?评价比较好的有哪几家?

答:在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家啦,做无线传感器设备的有深圳信立这些,做环境监测传感器探头的比较常见的是炜盛、昆仑海岸等这些。如果是做大型工程的,建议找这些靠谱一点的商家会比较好。

4、哪个品牌的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比较好

答:具体要分情况而定。如果大棚、养殖、机房、粮仓,车间,图书馆、实验室,药房等温湿度、温度、压力、光照、气体等无线远程监控方面,可以考虑深圳信立。如果是视频监控,可以考虑华为,大华,海康威视等。

5、什么牌子的无线传感器厂家好?

答:专业一点、做的比较久的,深圳信立;如果要求不高的,可以看其他的。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有很多答案,根据个人实际需要来选择。别人的推荐不一定就好,只有符合自己需

要的才是最好。

6、无线传感器应买什么品牌好?

答:成立年限,研发团队,生产实力,产品质量,合作案例,售后服务等,在选购无线传感器,认准这几点就够了!深圳信立的就不错,十二年了。

7、国内有哪个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品牌比较好的

答:其实判断它好不好,哪个更好,主要看跟哪些公司合作过。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广泛应用在智慧水务、智慧水利、智慧管网、智慧农业、智慧养殖、智慧照明、智慧馆藏、智慧仓库、智慧工厂,智慧储罐,智慧实验室等领域。目前国内在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做的好的不是很多,屈指可数。深圳信立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方案,有用在华为,深圳水务,上海迪士尼,北京故宫,深圳清华研究院,美的集团等公司。

8、无线测控终端RTU什么品牌好一点,而且价格要实惠?

答:过去很多人比较认可进口品牌的无线测控终端RTU,现在国产品牌的也不错,质量、服务都上了档次,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推荐下深圳信立。热爱国产,人人有责!支持国产,义不容辞!

9、无线数据采集的好处和应用范围是什么?

答:无数数据采集,比较传统数据采集,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需布线,安装调试灵活方便,而且成本降低不少。在一些特殊或恶劣环境下,无线数据采集是比较好的选择方案。深圳信立无线数据采集方案,主要应用于馆藏仓储环境监测系统、石油化工储罐环境监测系统、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农业大棚环境监测系统、重大危险源环境监控系统、石油、供排水、供热管网管道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电力(用电、配电)监控系统、生产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等

10、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方案有哪些?

答: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方案有以下3大种类供你选择:WIFI 无线数据采集传输,2.4G无线数据采集传输,433M无线数据采集传输,GPRS 无线数据采集传输。深圳信立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制定可行的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方案。当然,除了这些,还有490M,CDMA,3G,4G,5G等无线数据采集传输方案。

11、有没有智能测控终端RTU可以采集多个环境监测传感器的数据?有的话推荐一下?答:有的。XL68智能环境监测装置RTU ,是一款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的无线数据采集通讯终端,自带显示屏,实时循环显示各项监测数据,支持手机WiFi现场调试设备。

一台智能环境监测装置RTU,可集中采集CO(一氧化碳)、H2S(硫化氢)、O2(氧气)、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NH3(氨气)、CL2(氯气)、HF(氟化氢)、O3(臭氧)、H2(氢气)、PH3(磷化氢)、PM2.5粉尘、温度、光照、温湿度等多种环境因子,支持2.4G、433M、GPRS 无线数据传输,适用于搭建各种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平台。

12、智慧养殖、智慧农业大棚环境组态监控软件,选择哪种比较好些?

答:XL.view组态监控软件是基于SQLServer 数据库的系统控制中心,负责系统历史数据存贮,更高层级的数据计算、统计、分析,数据展示、发布、推送等,支持XLPS、MODBUS TCP、MODBUS RTU、OPC等通信协议,可按用户要求提供定制协议,支持Mssql、Mysql、Access 等数据库接口,支持Active/Com/Dll,并通过Java Script调用,支持Windows、Android、iOS 平台访问,适用于Window XP,Windows 7,Windows Server 2003/2008 操作系统。

该组态软件,读取XL90、XL91智能网关,以及XL65、XL68通过GPRS上传的数据,生成历史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用户所需的各种报表、曲线、图形,技术指标;实时显示、发布各种环境参数数据等;自动推送通知、报警信息,提醒相关人员进行支援;PC、移动终端,依据访问权限,查询、浏览相关数据;通过PC或移动智能终端,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支持百度地图和视频图像显示。

13、XL.VIEW智能环境监控系统软件有什么特点?有人用过吗?

答:XL.VIEW组态上位机软件,无需安装APP软件,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查看数据。适用在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比如农业智能大棚种植,智能养殖,智能管网,智能仓库,智能车间等环境监测领域。

14、信立智能环境测控终端RTU怎么样?支持哪些通讯方式?

答:你说的是XL68智能环境测控终端RTU吧。与同类产品相比,它自带显示屏,实时循环显示各项监测数据,支持手机WiFi现场调试设备,可集中采集CO(一氧化碳)、H2S(硫化氢)、

O2(氧气)、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NH3(氨气)、CL2(氯气)、HF(氟化氢)、O3(臭氧)、H2(氢气)、PH3(磷化氢)、PM2.5粉尘、温度、光照、温湿度等多种环境因子,支持2.4G、433M、GPRS无线数据传输,适用于搭建各种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平台。

15、物联网无线智能网关哪个品牌好一些?

答:物联网无线智能网关,分为工业用智能网关和家居用智能网关。首先你要了解工业用还是家居用。如果是工业用的智能网关,适合用在构建大容量的智能传感网络,广泛应用于机房、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低压配电监控系统,电能数据监控系统,工厂机器设备、生产线运行状态监控系统,生产信息采集系统等无线监测与预警。推荐深圳信立。如果是家居用的,不妨试试华为的,适合用在智能家居领域。

16、工业无线数据采集通讯网关XL90和XL91两者有什么不同?各自适用于哪些领域?

XL90智能网关,集通讯管理、数据接收、协议转换、数据处理转发等功能,支持手机WiFi 现场调试,可同时接收多个无线传感器数据,支持2路以太网口(Ethernet)、RS485和1路RS232串口、无线传输等上行方式,可选GPRS,433MHZ,2.4GHZ等无线传输方式。适用于构建大容量的智能传感网络,广泛应用于机房、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低压配电监控系统,电能数据监控系统,工厂机器设备、生产线运行状态监控系统,生产信息采集系统等无线监测与预警。

XL91智能网关,集通讯管理、数据接收、协议转换、数据处理转发等功能,支持手机WiFi 现场调试,可同时接收多个无线传感器数据,支持1路以太网口(Ethernet)、1路RS485串口、无线传输等上行方式,可选GPRS,433MHZ,2.4GHZ等无线传输方式。适用于构建小容量的智能传感网络,广泛应用于油田、油井、气田,蒸汽管道、供暖管道,水泵房,冷藏、仓储,农业大棚、养殖等环境数据实时监测与预警。

17、工业无线智能网关和家庭家居智能网关有什么区别?

答:工业无线智能网关,集通讯管理、数据接收、协议转换、数据处理转发等功能,支持手机WiFi现场调试,可同时接收多个无线传感器数据,可选GPRS,433MHZ,2.4GHZ等无线传输方式适用于构建智能传感网络,广泛应用于机房、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低压配电监控系统,电能数据监控系统,工厂机器设备、生产线运行状态监控系统,生产信息采集系统、油田、油井、气田,蒸汽管道、供暖管道,水泵房,冷藏、仓储,农业大棚、养殖等无

线监测与预警。

家庭智能网关是家居智能化的心脏,通过它实现系统信息的采集、信息输入、信息输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联动控制等功能。家庭智能网关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现在路由器和电视盒子集成的技术已经实现。

18、什么是XL.VIEW组态监控软件?适用范围有哪些?

答:XL.view组态监控软件是基于SQLServer 数据库的系统控制中心,负责系统历史数据存贮,更高层级的数据计算、统计、分析,数据展示、发布、推送等,支持XLPS、MODBUS TCP、MODBUS RTU、OPC等通信协议,可按用户要求提供定制协议,支持Mssql、Mysql、Access 等数据库接口,支持Active/Com/Dll,并通过Java Script调用,支持Windows、Android、iOS 平台访问,适用于Window XP,Windows 7,Windows Server 2003/2008 操作系统。

该组态软件,应用在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比如农业智能大棚种植,智能养殖,智能管网,智能仓库,智能车间等环境监测领域。通过读取XL90、XL91智能网关,以及XL65、XL68通过GPRS上传的数据,生成历史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用户所需的各种报表、曲线、图形,技术指标;实时显示、发布各种环境参数数据等;自动推送通知、报警信息,提醒相关人员进行支援;PC、移动终端,依据访问权限,查询、浏览相关数据;通过PC 或移动智能终端,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支持百度地图和视频图像显示。

19、工业无线数据采集传输模块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常用的工业无线数据采集传输模块,比如2.4G模块,433M模块,GPRS模块。其中2.4G 的传输距离在1.5公里左右,433M的传输距离在3公里左右,GPRS的传输距离没有受限制。

20、2.4G,433M,GPRS模块主要用在哪些通讯设备上?

答:无线传感器,XL68智能环境监测装置RTU,智能测控终端RTU等。知道的就这么多,其他的可以上网搜找,已经还有很多。

21、目前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可行吗?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工业4.0时代下,生产制造智能监控管理对加工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在技术管理发展趋势面前,谁迎合主动迎合趋势,谁掌握了主动权,谁也就更具竞争优势。生产制造监控系统非常受欢迎,许多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在引入到生产管理中,如东莞华为等,不

仅企业生产效率比以往得到成倍提高,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XLPS生产制造智能监控系统,是基于智能终端和平台分析软件,获取全面、准确、可靠的数据。它的功能十分强大,在实际使用中能够为加工企业带来许多创新性服务,可以说作用非常重要。通过XL90R网关,XLPS数据服务器接收来自XL69智能终端上传的数据,如设备运行状态,设备运行工艺参数以及设备能耗,同时下传生产计划信息到XL69智能终端,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生产监控系统服务器平台软件XLPS.View是系统控制中心,负责系统历史数据存贮,更高层级的数据计算、统计、分析,数据展示、发布、推送。

22、工业无线采集传输设备有哪些?

答:无线传感器(无线压力传感器、无线气体传感器、无线温度传感器、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等),XL68智能测控装置RTU,智能环境监测装置RTU,智能转换器DTU等。

23、无线数据传输终端RTU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区别?

答:以XL68无线数据传输终端RTU为例,是一种嵌入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RTU。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包括2.4G模块,433M模块,GPRS模块等,还有4G,5G模块。

24、工业级无线数据采集终端RTU有哪些?

答:工业级无线数据采集终端RTU,包括XL61无线传感器、XL68智能环境监测装置、XL60智能测控装置等。还有很多,可以百度查找下。

25、工业设备运行状态无线远程监控有没有实际案例可参考?

答:这种方案已经很成熟了。以变频器和发动机为例。

变频器运行状态监测系统,基于XL.SN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搭建,选用智能网关、无线转换器等设备,采集变频器的频率、运行状态指示及其他设备485接口参数,通过无线的方式上传至智能网关,智能网关对收到的智能传感节点传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有线(ETHNET、RS232、RS485)或无线(WI-FI,GPRS)的方式将数据上传至监控中心服务器。

发动机运行状态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基于XL.SN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选用无线测控装置、直流电压智能数显表、油位传感器等设备,采集发动机设备的转速、温度、压力、液位、电压等参数,通过无线GPRS的方式上传至公网,通过域名解析将外网域名和端口映射到对应pc 内网IP和端口,然后运用组态软件将监控数据显示出来,以便对设备运行状况参数进行监控和数据统计。

26、如何实现温度,压力,气体、温湿度数据实时无线采集监控?

答: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采集层、传输层、监测应用层等。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其中采集层,包括深圳信立环境监测传感器、无线传感器、智能环境监测装置、智能测控装置;传输层,包括智能网关。监测应用层,包括XL.VIEW组态监控软件。

27、工业无线采集数据传输方案哪些?

答: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可以细分为馆藏仓储环境监测系统、石油化工储罐环境监测系统、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农业大棚环境监测系统、重大危险源环境监控系统、石油、供排水、供热管网管道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电力(用电、配电)监控系统、生产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等。深圳信立无线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采集层、传输层、监测应用层等。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其中采集层,包括环境监测传感器、无线传感器、智能环境监测装置、智能测控装置;传输层,包括智能网关。监测应用层,包括XL.VIEW组态监控软件。

28、手持式气体检测与无线气体监测哪个更好?一般要监测哪些气体?

答:手持式气体检测与无线气体监测各有优势吧。无线气体监测系统,区别于传统有线气体监测系统,是一种基于XL.S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的无线采集、传输。深圳信立无线气体监测系统,具有低功耗,无需布线,低成本,安装调试简易,维护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农业、电力、医疗、建筑、环保、制造业等领域。

29、无线气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防爆等级是多少?适用于哪些特殊地方?答:Ex是防爆电气产品的标志。深圳信立无线气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适用于石油、供排水、供热管网管道、石油化工储罐等,防爆等级要求很高,一般要达到T6左右。

30、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无线采集传输传感器有哪些?

答:防爆无线气体传感器,集气体采集、无线传输等功能,自动保存或恢复补传数据,支持手机WiFi现场调试,也叫智能气体传感器,无线气体采集器,无线气体采集仪,无线气体

监测器等,属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

XL61无线气体传感器,具有防爆、低功耗、高精度、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可选433MHZ,2.4GHZ,WI-FI等无线传输方式,可以采集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易燃易爆气体,比如磷化氢(PH3)、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氮(NO2)、氨气(NH3)等的气体参数。

无线气体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广,无需布线,减少运维成本,安装便捷,即插即用,适用于各种管网管道管沟、气象、农业大棚、养殖场、危险品仓库、仓储馆藏、实验室、机房、生产车间等环境的温度实时采集、无线传输、现场或远程监测和预警。

31、基于GPRS,433MHZ,2.4GHZ的智能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包括哪些软硬件部分,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答:智能环境无线监测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采集层、传输层、监测应用层等。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其中采集层,包括XL62环境监测传感器、XL61无线传感器、XL68智能环境监测装置rtu、XL60/65智能测控装置rtu;传输层,包括XL90/91智能网关。监测应用层,包括XL.VIEW组态上位机软件。在传输方式上,比较常用GPRS,433MHZ,2.4GHZ等三种无线通讯方式。

针对不同的应用,智能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可以具体细分为馆藏仓储环境监测系统、石油化工储罐环境监测系统、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农业大棚环境监测系统、重大危险源环境监控系统、石油、供排水、供热管网管道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电力(用电、配电)监控系统、生产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等。广泛应用在智慧水务、智慧水利、智慧管网、智慧农业、智慧养殖、智慧照明、智慧馆藏、智慧仓库、智慧工厂,智慧储罐,智慧实验室等领域。目前国内在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做的好的不是很多,屈指可数。深圳信立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方案,有用在华为,深圳水务,上海迪士尼,北京故宫,深圳清华研究院,美的集团等公司。

32、温度传感器厂家哪个好?

答:过去,温度传感器主要以进口为主,当时很多人也比较信赖国外的品牌,确实人家做的质量杠杠的,没的话说。现在,国内的温度传感器研发设计水平已经逐步起来,品牌,质量,服务也做的不错!

温度传感器分为工业用和民用两种。工业用的温度传感器要求相对比较高,特别是精确度,抗干扰性,稳定性等。民用的温度传感器,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目前新型的温度传感器,是一种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的无线数据采集通讯终端RTU,也称为XL6 1无线温度传感器,具有防爆防腐防潮、低功耗、抗干扰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支持手机WIFI现场调试设备,支持433M,2.4G无线传输通讯方式。与传统RS485有线温度传感器相比,后者无需布线,安装调试灵活,降低成本,提供工作效率。

33、有哪些好的压力传感器品牌?

答:品牌的不一定什么都好。要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选择适用,安全,稳定,可靠的,才是物有所值。选择压力传感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RS485有线压力传感器,无线压力传感器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无线压力传感器是一种嵌入无线模块的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的无线数据采集通讯终端RTU.不妨推荐深圳信立,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34、2.4G,433M,GPRS无线通讯方式分别可以传输多远?主要常用在哪些地方?

答:2.4G的传输距离在1.5公里左右,433M的传输距离在3公里左右,GPRS的传输距离没有受限制,适用在基于深圳信立XL.S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馆藏仓储环境监测系统、石油化工储罐环境监测系统、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农业大棚环境监测系统、重大危险源环境监控系统、石油、供排水、供热管网管道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电力(用电、配电)监控系统、生产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等。

35、智能传感器厂家,哪个比较好?

答:大陆这边的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大多集中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很多厂家都做的比较好,用户也很广。深圳信立,以前有买过他们家的东西,已经用了四五年了,除了有几次找他们技术处理一些故障问题,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感觉还可以吧。

36、比较好的智能传感器品牌,有哪些?

答:智能传感器种类很多,各种牌子也不少,整个市场良莠不齐。总的来说,用户还是比较热衷进口的。当然,不是说国产的不行,也有不错的。像深圳信立,就还可以。其他的,不妨多上网搜索,多打听了解。总之,货比三家,总有一个是最适合你的!

37、智能传感器有哪些种类?与无线传感器有什么不同?

答:智能传感器(intelligent sensor)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带有微处理机,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结合的产物。深圳信立智能传感器包括智能气体传感器、智能压力传感器、智能温度传感器、智能温湿度传感器,智能液体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前者着重体现智能,后者突出无线的特点。

38、传感器的无线技术有哪几种?各自的优缺点?

答:传感器的无线数据传输可使用的技术包括WIFI,433,Zigbee,GPRS等方式;Zigbee、WiFi 和433MHz无线技术都属于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并且都使用ISM免执照频段,但它们各具特点。

ZigBee的特点是低功耗、高可靠性、强抗干扰性,布网容易。通过无线中继器可以非常方便地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至数十倍。但相比于WiFi技术,Zigbee是低传输速率的应用。WiFi的特点是数据传输速率高,并且支持"永远在线"功能。但功耗大可靠性及性能低。WiFi 设备的睡眠唤醒时间一般需要3~5秒。

433MHz技术使用433MHz无线频段,优势是无线信号的穿透性强、能够传播得更远。其缺点是数据传输速率低,采用数据透明传输协议,因此其网络安全可靠性也是较差的。

深圳信立无线传感器应是集成传感、无线通信、低功耗等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络产品,以电池供电,在工程实施中避免了大工作量的通讯线缆、管线、供电线路的铺设,用户也可根据现场实际使用情况,方便的调整安装的位置。

39、无线传感器有哪些应用实例?

答:无线传感器广泛应用在智慧水务、智慧水利、智慧管网、智慧农业、智慧养殖、智慧照明、智慧馆藏、智慧仓库、智慧工厂,智慧储罐,智慧实验室等领域,可以搭建基于深圳信立XL.S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馆藏仓储环境监测系统、石油化工储罐环境监测系统、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农业大棚环境监测系统、重大危险源环境监控系统、石油、供排水、供热管网管道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电力(用电、配电)监控系统、生产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等。

40、测量液位的传感器有哪几种?各自优缺点?

答:有线的,有雷达液位计和超声波液位计,他们都有需要布线。无线的,有无线液位传感器。作为一个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的深圳信立无线液位传感器,具有低功耗,无需布线的优势特点。有线还是无线的液位传感器各有优缺点,至于选择哪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41、工业物联网网关是什么?

答:工业物联网网关集通讯管理、数据接收、协议转换、数据处理转发等功能,支持手机WiFi现场调试,也叫无线网关,工业物联网智能网关,工业通信网关,无线传感管理主机等,属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

XL90工业物联网智能网关,可同时接收多个无线传感器数据,支持2路以太网口(Ethernet)、RS485和1路RS232串口、无线传输等上行方式,可选GPRS,433MHZ,2.4GHZ,WI-FI等无线传输方式。

工业物联网网关的应用范围广,无需布线,减少运维成本,安装便捷,即插即用,适用于机房、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低压配电监控系统,电能数据监控系统,工厂机器设备、生

产线运行状态监控系统,生产信息采集系统等无线监测与预警。

42、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功能是什么?可以支持几种无线传输方式,有哪些应用领域?

答:无线温度传感器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支持433MHZ,2.4GHZ,WI-FI等无线传输方式。

XL61无线温度传感器(管壁式)应用范围广,无需布线,减少运维成本,安装便捷,即插即用,适用于各种管网管道管沟、气象、农业大棚、养殖场、仓储馆藏、冷藏冰柜、实验室、机房、生产车间等环境的温度实时采集、无线传输、现场或远程监测和预警。

43、无线传感器网络支持哪些通讯方式,包括哪些设备,可应用在哪些环境?

答:无线传感器网络支持GPRS,433MHZ,2.4GHZ,WI-FI等无线传输方式。像深圳信立无线传感器,智能网关,智能环境监测装置,智能测控装置,智能转换器都属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设备,主要应用在各种管网管道管沟、气象、农业大棚、养殖场、仓储馆藏、冷藏冰柜、实验室、机房、生产车间等环境的温度实时采集、无线传输、现场或远程监测和预警。

44、温度传感器带无线数据传输功能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数据采集精确度怎么样?谁家有的?

答:无线温度传感器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通过连接有线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的方式上传到智能网关。温度数据采集精度高,误差在0.1左右。市面上,有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厂家不多,可以查下深圳信立了解。

物联网简介及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物联网简介及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摘要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给IT和通信带来了广阔的新市场。积极发展物联网技术,尽快扩展其应用领域,尽快使其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将具有重要意义。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低功耗、低速率、低时延等特性,具有强大的组网能力与超大的网络容量,可以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品、家居与楼宇自动化、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领域。由于其独有的特性,ZigBee无线技术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首选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ZigBee协议标准采用开放系统接口(051)分层结构,其中物理层和媒体接入层由IEEE802.15.4工作小组制定,而网络层,安全层和应用框架层由ZigBee联盟制定。 本文首先从概念、技术架构、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介绍了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其中包括无线传感网简介、ZigBee技术概述和基于ZigBee的无线组网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

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最简洁明了的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技术架构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一般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类似。 感知层解决的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它首先通过传感器、数码相机等设备,采集外部物理世界的数据,然后通过RFID、条码、工业现场总线、蓝牙、红外等短距离传输技术传递数据。感知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检测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用于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网络层包括通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网络层解决的是传输和预处理感知层所获得数据的问题。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各类专网、小型局域网等进行传输。特别是在三网融合后,有线电视网也能承担物联网网络层的功能,有利于物联网的加快推进。网络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长距离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结合行业需求,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层是物

无线传感网络在物联网技术中的意义与应用

无线传感网络在物联网技术中的意义与应用 2009年在无锡成立“感知中国”中心,并且,目前针对物联网的《国家物联网“十五”发展规划》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进一步确定了物联网技术在新兴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位置。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中的核心产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以促进物联网的发展,使得物联网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 随着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物联网的而超悄然而至,得到了很多国家和人民的关注。物联网是基于现在已有的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它除了融合网络、RFID 技术、信息技术,还引入了无线传感器技术,使得2M M 型物联网有了更深的发展。而且无线传感技术结合了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所以它本身也是一个热点的研究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的简介 物联网技术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典型的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三层: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其中由大量的传感设备组成了感知层网络,定义为无线自组传感器网络,无线传 感器网络, 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是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以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最终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网络的所有者。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 大量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是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系统,能够通过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同地实时监测、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各种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再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网络方式传送给信息用户,以此实现数据收集、目标跟踪以及报警监控等各种功能。目前,传感器信息获取技术逐渐向集成化、微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其智能化的发展将会带来一场信息革命。无线传感器络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等先进技术,该技术具备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通信能力,给更多的WSN 应用空间和应用价值提供了可能性,是物联网当前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 WSN 的发展历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网络。最早的代表性论述出现。1999年,题为“传感器走向无线时代”。随后在美国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下一个世纪面临的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论述未来新兴十大技术时,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列为第一项未来新兴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信息传输、采集、处理方面的能力非常强。最初,由于军事方面的需要,无线传感网络不断发展,传感器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其应用的范围也日益广泛,已从军事防御领域扩展以及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全面描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过程、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影响传感器应用的若干因素。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限制因素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liu pe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3,china) abstract: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 tion,collecting,processing capacity is very strong.initially,due to the needs of the military aspect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progress its in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from military defense field to expand and spread to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V

(物联网)物联网应用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V

物联网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2010-10-12

目录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 4 - 1.1物联网的概念 --------------------------------------------------------- - 4 - 1.2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 6 - 1.3物联网的实现原理----------------------------------------------------- - 7 -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 - 9 - 2.1无线传感器网络 ----------------------------------------------------- - 10 - 2.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 10 - 2.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架构 ---------------------------------------------- - 11 - 2.4基于WSN的云计算“信息中心”----------------------------------- - 12 - 2.5信息中心框架图 ----------------------------------------------------- - 13 - 2.6软件平台------------------------------------------------------------ - 14 - 2.6.1信息中心应用层 --------------------------------------------------- - 14 - 2.6.2信息中心基础层采集和处理数据----------------------------------- - 17 -

物联网传感器word版

浅谈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等,赋予物体智能, 并通过接口与互联网相连而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连的巨大的分布式协同网络。 物联网技术涵盖范围极广,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 智能电网、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 使能”的,如贴上RFID、条形码标签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 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 营 运等模式,在内(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环 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 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相 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防、家居、 旅游、军事等二十多个领域。 物联网的RFID、无线传感网、视频探测三者均属于应用于物联网的末端感 知环节,且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和互补性,而且这种协作性和互补性将不仅实现 更为透彻的感知,而且将极大地提高信息感知的准确性。其中传感器技术是现 代科技的前沿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 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及触觉等感官来感知外界的信息,感知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再指挥人作出相应的动作,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具有的最基本的本能。但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外界的信息非常有限, 例如,人总不能利用触觉来感知超过几十甚至上千度的温度吧,而且也不可能 辨别温度的微小变化,这就需要电子设备的帮助。同样,利用电子仪器特别象 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装置来代替人的劳动,那么计算机类似于人的大脑,而仅 有大脑而没有感知外界信息的“五官”显然是不足够的,中央处理系统也还需 要它们的“五官”——即传感器。 人的五管是功能非常复杂、灵敏的“传感器”,例如人的触觉是相当灵敏的,它可以感知外界物体的温度、硬度、轻重及外力的大小,还可以具有电子设备 所不具备的“手感”,例如棉织物的手感,液体的粘稠感等。然而人的五官感 觉大多只能对外界的信息作“定性”感知,而不能作定量感知。而且有许多物 理量人的五官是感觉不到的,例如对磁性就不能感知。视觉可以感知可见光部分,对于频域更加宽的非可见光谱则无法感觉得到,象红外线和紫外线光谱, 人类却是“视而不见”。借助温度传感器很容易感知到几百度到几千度的温度,而且要做到1℃的分辨率轻而易举。同样借助红外和紫外线传感器,便可感知到这些不可见光,所以人类才制造出了具有广泛用途的红外夜视仪和X光诊断设备,这些技术在军事、国防及医疗卫生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感器是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它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是现代信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也是采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方法,对提高经济效益、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的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感器技术水平高低不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水平,而且还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传感器技术已渗透到科学和国民经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

1武警部队监控平台架构介绍与设计 1.1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 基站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如上图所示,主要由三个大的部分构成,分别是监控中心、监控站点、监控单元。整个系统从资金、功能以及方便维护性出发,我们采用了干点加节点方式的监控方法。 监控中心(SC):SC的定义是指整个系统的中心枢纽点,控制整个分监控站,主要的功能是起管理作用和数据处理作用。一般只在市级包括(地、州)设置相应的监控中心,位置一般在武警部队的交换中心机房内或者指挥中心大楼内。 区域监控中心(SS):又称分点监控站,主要是分散在各个更低等级的区县,主要功能是监控自己所负责辖区的所有基站。对于固话网络,区域监控中心的管辖范围为一个县/区;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其组网不同于固话本地网,则相对弱化了这一级。区域监控中心SS的机房内的设备配置与SC的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功能不同以及SS的等级低于SC,SS的功能主要是维护设备和监控。 监控单元(SU):是整个监控系统中等级最低的单元了,它的功能就是监控并且起供电,传输等等作用,主要由SM和其他供电设备由若干监控模块、辅助设备构成。SU侧集成有无线传感网络微设备,比如定位设备或者光感,温感设备等等。 监控模块(SM):SM是监控单元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作用监控信息的采集功能以及传输,提供相应的通信接口,完成相关信息的上传于接收。

2监控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及监控中心功能 基站监控系统的组网分级如果从管理上来看,主要采用两级结构:CSC集中监控中心和现场监控单元。CSC主要设置在运营商的枢纽大楼,主要功能为数据处理,管理远程监控单元,对告警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可实现告警查询和存储的功能。一般管理员可以在CSC实现中心调度的功能,并将告警信息进行分发。而FSU一般针对具体的某一个基站,具体作用于如何采集数据参数并进行传输。CSC集中监控中心的需要对FSU采集的数据参数进行报表统计和分析,自动生产图表并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直观,方便的可视化操作,为维护工作提供依据,维护管理者可以根据大量的分析数据和报表进行快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网络的故障点和优先处理点,将人力资源使用在刀刃上。监控中心CSC系统的功能中,还有维护管理类,具体描述如下: 1)实时报警功能 该系统的报警功能是指发现机房里的各种故障后,通过声音,短信,主界面显示的方式及时的上报给操作者。当机房内的动力环境,空调,烟感,人体红外等等发生变量后,这些数据通过基站监控终端上传到BTS再到BSC。最后由数据库进行分类整理后存储到SQLSEVRER2000中。下面介绍主要的几种报警方式: 2)声音报警 基站发生告警后,系统采集后,会用声卡对不一样的告警类别发出对应的语音提示。比如:声音的设置有几种,主要是以鸣叫的长短来区分的。为便于引起现场维护人员的重视紧急告警可设置为长鸣,不重要的告警故障设置为短鸣。这样一来可以用声音区分故障的等级,比方某地市的中心交换机房内相关告警声音设置,它的开关电源柜当平均电流达到40AH的时候,提示声音设置为长鸣,并立即发生短信告警工单。如果在夜晚机房无人值守的情况下:

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DOC)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 —读书笔记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学1402班 姓名:杨心 学号: S1407069 日期: 2015.7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课程综述 (3) 第二章. 学习笔记 (6) 2.1心得与体会 (6) 2.2发展与展望 (8) 2.3传感网与物联网应用实例 (10)

摘要 对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这门课程进行的研究综述分析。首先介绍了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起源、国内外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然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以及传感网与物联网在未来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最后给出了物联网成功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第一章. 课程综述 通过学习了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这门课程,了解到这课程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发展前景。传感网的定义为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它的功能在于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传感器测量周边环境中的热、红外、声纳、雷达和地震波信号,从而探测包括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质现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相隔的,在网络世界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很多事情还是不可能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传感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低功耗、通讯以及微机电等等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传感网络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而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

2013秋川大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第一二次作业答案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2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哪种协议不属于路由协议( C )。 A.地理位置路由协议 B.能量感知路由协议 C.基于跳数的路由协议 D.可靠的路由协议 2.ZigBee的通信速率在2.4GHz时为( D )。 A.40Kbps B.20Kbps C.256 Kbps D.250kbps 3.传感器节点( D )范围以内的所有其它节点,称为该节点的邻居节点。 A.视线 B.跳数 C.网络 D.通信半径 4.TinyOS是一个开源的( D )操作系统,它是由加州大学的伯利克分校开发, 主要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 A.桌面 B.后台 C.批处理 D.嵌入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42696.html,N技术使用了哪种介质( A )。 A.无线电波 B.双绞线 C.光波 D.沙狼 6.传感器节点消耗能量主要消耗在( A )上。 A.无线通信模块 B.处理器模块 C.传感器模块 D.管理模块 7.传感器最早起于二十世纪( B )年代。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8.定向扩散(Directed Diffusion,DD)路由协议是一种( B )机制。 A.能量感知路 B.基于查询的路由

C.地理位置路由 D.可靠的路由 9.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有方向性的。当被测量是单向量,而且对方向性要求较高时,应 选择在其它方向上灵敏度()的传感器;如果被测量是多维向量,则要求传感器的交叉灵敏度越()越好。 A A.小;小 B.小;大 C.高;高 D.高;底 10.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越(),则可测的信号频率范围就越()。C A.小;高 B.大;宽 C.高;宽 D.大;高 11.传感器的线形范围是指输出与输入成正比的范围。理论上在此范围内,灵敏度保持 定值。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越(),则它的量程就越(),并且能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D A.小;宽 B.小;高 C.高;大 D.宽;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7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节点数目的多少,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可以分为(AD)。 A.平面结构 B.网络结构 C.星形结构 D.分级结构 2.传感器节点消耗能量的模块包括(ACD)。 A.传感器模块 B.存储模块 C.处理器模块 D.无线通信模块 3.下面哪些属于数据融合的方法(ABD)。 A.模糊逻辑法 B.神经网络方法 C.优选法 D.综合平均法 4.目前人们采用的节能策略主要有(AC)。 A.休眠机制 B.定时发送机制 C.数据融合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分析解析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姓名XXX 学号34 班级电子S09-3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成绩 完成日期2011/10/26

摘要 传感器探测技术和结点间的无线通信能力,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赋予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感知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领域,这里主要对当前成功应用的一些领域进行简略介绍。 关键词:传感器;应用;领域

目录 一、前言 (4)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定义和优势 (4)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领域 (4) 1、军事领域 (4) 2、工业领域 (5) 3、农业领域 (5) 4、智能交通领域 (6) 5、家庭与健康领域 (6) 6、环境保护领域 (7) 7、其他领域 (7)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7) 1、网络内通信问题 (8) 2、成本问题 (8) 3、系统能量供应问题 (8) 4、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8)

一、前言 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微型传感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由这些微型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网络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种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通过协作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队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详细、准确的数据,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 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类已经置身于信息时代。而作为信息获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技术——传感器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感器信息获取技术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渐渐向集成化、微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并将会带来一场信息革命。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人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传送到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一代的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和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广泛使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革。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定义和优势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目的是协作地探测、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它的英文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 另外,从定义上可以看出,传感器、感知对象和用户是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统传感器和测控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采用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无线连接,大大减少了电缆成本,在传感器节点端即合并了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转换、数字信号处理和网络通信功能,节点具有自检功能,系统性能与可靠性明显提升而成本明显缩减。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领域 1、军事领域 信息技术正推动着一场新的军事变革。信息化战争要求作战系统“看得明、反应快、打得准”,谁在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上占据优势(取得制信息权),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在多种场合满足军事信息获取的实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等需求。

物联网与传感器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物联网与传感器的发展与趋势 姓名:沙海滨 学号:0907010419 专业年级:测控技术与仪器2009级

物联网与传感器的发展与趋势 摘要 文章概括地论述了当前IT 界和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物联网和传感器的产生、发展与趋势,阐述了物联网与传感器汇聚所引发的IT 第三次浪潮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文中提出了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的新理念,分析了物联网智能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出了传感器在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系统介绍了传感器的分类和原理,以及其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无线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传感器;应用;发展趋势

前言 (3) 一物联网的探究 (4) (一)物联网的概念与定义 (4) (二)物联网的发展史 (4) (三)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4) (四)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5) 二传感器的探究 (7) (一)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7) (1)电阻式传感器 (7) (2)电容式传感器 (7) (3)电感式传感器 (8) (二)生活中的传感器 (8) (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8) (1)微型化 (8) (2)智能化 (9) (3)多功能化 (9) (4)无线网络化 (9) 三结论 (11)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在生活节奏快捷以及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希望通过各类网络的接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面对各种各样海量的信息,不仅需要传感器能捕捉、识别各种物理信息,还需要网络层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和管理,更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为了这些应对问题,物联 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应运而生。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之后,蓬勃兴起的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 纵观全球,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 我国对“物联网”的关注和重视丝毫不亚于其他国家,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一物联网的探究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IT界专家认为,物联网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还极大的可能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信息技术正处于新一轮重大技术突破的前夜。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曾在2002年断言,IT时代正在从“Computer is the network”(计算机网络)向“Sensor is the network ”(无线传感网络)转变。物联网与传感网络技术已被世界各国当作振兴经济、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一)物联网的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是利用感知设备获取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的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支持智能的信息化应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二)物联网的发展史 1999年MIT Auto-ID Center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中南大学刘伟荣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班级:物联网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刘伟荣

实验时间: 2014年4月11日 目录 实验一基础实验(LED实验) ..................................................................................................................... - 1 - 1.1实验目的.................................................................................................................................................. - 1 - 1.2实验设备及工具.................................................................................................................................... - 2 - 1.3实验原理.................................................................................................................................................. - 2 - 1.4 实验步骤及结果.................................................................................................................................... - 5 - 实验二射频实验.......................................................................................................................................... - 6 - 2.1 实验目的.................................................................................................................................................. - 6 - 2.2 实验内容.................................................................................................................................................. - 6 - 2.3 实验设备及工具.................................................................................................................................... - 6 - 2.4 实验原理.................................................................................................................................................. - 7 - 2.5 实验步骤.................................................................................................................................................. - 8 - 2.6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 - 9 - 实验三 Zstack组网实验.......................................................................................................................... - 10 - 3.1 实验目的................................................................................................................................................ - 10 - 3.2 实验内容................................................................................................................................................ - 10 - 3.3 预备知识................................................................................................................................................ - 11 - 3.4 实验设备及工具.................................................................................................................................. - 11 - 3.5 实验原理................................................................................................................................................ - 11 - 3.6 实验步骤................................................................................................................................................ - 16 - 3.7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 - 17 - 实验四综合实验(传感器网络) .............................................................................................................. - 17 - 4.1 智能网关程序设计............................................................................................................................. - 18 - 4.2 Android 用户控制程序设计............................................................................................................ - 19 - 4.3 Zigbee 节点控制程序设计.............................................................................................................. - 29 - 4.4 平台控制操作 ...................................................................................................................................... - 33 - 实验一基础实验(LED实验) 1.1实验目的

11通信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试题B卷答案

1.从无线联网的角度来看,传感器网络结点的体系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 议、 、 三部分组成。 2. 传感器一般由__________、敏感元件、__________组成。 3.传感器网络的无效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串扰、_________和控制开销。 4. 根据数据进行融合操作前后的信息含量,可以将数据融合分为 、 两类。 5. 通常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包括 、实验方法和、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谣传路由协议属于( )。 A. 能量感知路由协议 B. 基于查询的路由协议 C. 地理位置路由协议 D. 可靠的路由协议 2.下列哪一种类型的帧不属于IEEE802.15.4网络定义的帧( )。 A. 信标帧 B. MAC 命令帧 C. 数据帧 D. 超帧 3.下列定位算法中,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有( )。 A.APIT 算法 B. TOA 算法 C. RSSI 算法 D. AOA 定位算法 4.下列不属于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时需考虑的是( )。 A 、节能设计 B 、小体积 C 、高速率 D 、低成本 5.IEEE802.11MAC 协议规定的三种帧间隔的关系为( )。 A. SIFS >PIFS> DIFS B. PIFS > DIFS >SIFS C. DIFS> SIFS > PIFS D. DIFS>PIFS>SIFS 6.设计传感器网络的硬件结点,以下无需考虑的是( )。 A. 微型化 B. 阻抗匹配 C. 高速率 D. 稳定性 7.下列不属于IEEE802.15.4标准规定的物理层负责的任务为( )。 A. 信道能量检测 B. 信道频率选择 C.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D. 数据检测与压缩 8.下列不属于网络安全考虑的问题是( )。 A.机密性问题 B.低能耗性问题 C.完整性鉴别问题 D.新鲜性问题。 9.下列不属于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的作用是( )。 A.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B.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C.提高数据的实时性 D. 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10.下列不属于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机制的主要性能参数为( )。 A.最大误差 B.同步范围 C.可用性 D.鲁棒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无线自组织网 2.LR-WPAN 网络 3.传感器的灵敏度 4.战场感知 5. TODA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2.设计基于竞争的MAC 协议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传感器网络实现时间同步的作用是什么? 4. 如何对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进行分类? 五、综述题(共20分) 传感器网络的终端探测节点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组成模块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络与应用 B 1 3

传感网与物联网的区别及特点

传感网与物联网的区别及特点 什么是传感网 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由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 传感网的研究与发展 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起步于20实际90年代末期。从21世纪开始,传感器网络引起了学术界、军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了许多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计划。 1、在军事领域:美国国防部和各军事部门焦躁开始启动传感器网络的研究。 2、在民用领域:美国交通部1995年提出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预计到2025年全面投入使用。 3、学术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3年制定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计划。 4、我国2004年起有更多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到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去。 一文解析传感网与物联网的区别 传感网功能 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传感器测量周边环境中的热、红外、声纳、雷达和地震波信号,从而探测包括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质现象。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相隔的,在网络世界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很多事情还是不可能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传感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低功耗、通讯以及微机电等等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传感网络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网络,在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各方面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和特点,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瓦斯监测系统、智能家具,环境监测,农业。交通等方面的现有应用,最后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军事、瓦斯监测系统、智能家具,环境监测,农业。交通。 1.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背景以及发展现状 随着半导体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90年代末,美国首先出现无线传感器网络(WSN)。1996年,美国UCLA大学的William J Kaiser教授向DARPA提交的“低能耗无线集成微型传感器”揭开了现代WSN网络的序幕。1998年,同是UCLA大学的Gregory J Pottie教授从网络研究的角度重新阐释了WSN的科学意义。在其后的10余年里,WSN网络技术得到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政府的广泛关注,成为在国防军事、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建筑物结构监控、复杂机械监控、城市交通、空间探索、大型车间和仓库管理以及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安全监测等众多领域中最有竞争力的应用技术之一。美国商业周刊将WSN网络列为21世纪最有影响的技术之一,麻省理工学院(MIT)技术评论则将其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WSN是由布置在监测区域内传感器节点以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无线自组网(Ad hoc),其目的是协作的感知,采集

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是WSN的三要素。将Ad hoc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人们可以通过WSN感知客观世界,扩展现有网络功能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WSN技术现已经被广泛应用。图为WSN基本结构。 WSN经历了从智能传感器,无线智能传感器到无线传感器三个发展阶段,智能传感器将计算能力嵌入传感器中,使传感器节点具有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能力。而无线智能传感器又增加了无线通信能力,WSN将交换网络技术引入到智能传感器中使其具备交换信息和协调控制功能。 无线传感网络结构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现场数据收集处理决策部分及分散用户接收装置组成,节点间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传感器节点获得的数据沿着相邻节点逐跳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所得的数据可被多个节点处理,经多跳路由到协调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或无线传输方式到达管理节点,用户可以对传感器网络进行决策管理、发出命令以及获得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运用是推进农业生产走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最可行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十分关注WSN在军事,环境,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发展,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了WSN研究计划,我国于1999年正式启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5年将网络传感器中基础理论在一篇我国20年预见技术调查报告中,信息领域157项技术课题中7项与传感器网络有直接关系,2006年初发布的《国家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