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文学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文学翻译中的合作原则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摘要:文学翻译不只是“译味”,还要“译意”,要“味”“意”兼顾。为达到此目的,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加注是有必要的。加注不但不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反而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张祥麟先生的《sol—diets’Home》中译本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张先生在翻译这部作品时适当对原文加注,使读者豁然开朗,轻轻松松地理解了此短篇小说的震撼力量。这是众多译本中的独到之处。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必要时加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文学翻译;加注;必要性;《soldiem’Home》 翻译界一致认为文学翻译难。作品愈是富于文学性,翻译起来,也就愈是困难。一直以来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把“译意”与“译味”作为区别科技翻泽和文学翻译的准则。可见人们认为“译意”比“译味”容易,或者说“译味”比“译意”难。文学翻译就是要“译味”,科技翻译就是要“译意”。事实上,文学翻译不光要“译味”,还要“译意”。要二者兼顾。为了能译好文学作品,加注有时是非常必要的。张祥麟教授在他的《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恰当运用加注的方式使得译文意味兼顾。《soldier8’Hone》是海明威(Hemingway,1899-1961)这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于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中的海明威自传式短篇小说。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Soldiers’Home》描述了主人公退伍兵克莱勃斯(KrebB)返乡后得不到家乡人们和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因而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仍阴魂不散,他仍坚守着“战争情结”,不能及时地调适自己来适应家乡的新生活,倍感生活百无聊赖,所以他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该小说从而揭示了战争给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是医治战争心理创伤的良药这一主题。短篇小说《soldiers’Home》自出版以来,以独特的魅力,不但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引起极大的轰动,还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而且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可谓各有千秋。张祥麟教授在他的译本中适当加注,使得他的译文显得更加出色。 一、张样麟教授的译本中加注的体现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翻译具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在我国百年前,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之后,又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瞿秋自的“不增不减”,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等说法的提出。小说的翻译要求遵循“四化”原则:形象化、通俗化、个性化和风格化。这些标准及原则皆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语言剖析的准确性和风格移植的贴切性,才能达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也即既译了意,又译了味。在《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张祥麟教授在必要之处用到了加注,起到了预料之外的好处。在这里一一举例来分析:

说明书的翻译技巧与翻译原则.

说明书的翻译技巧与翻译原则 说明书(又称使用手册是“介绍物品性能、规格、使用方法的实用应用性文 体”。按其用途可分为家用电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化妆品说明书、食品类说明 书、机械装备说明书、仪器器械说明书、书籍说明书等。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以 及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国内各品牌产品纷纷抢滩国际市场。这一过程中,说明书的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广大翻译研究者对说明书的英译似乎认识 不足,说明书的翻译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译文不够精准,译语不够地道等问题时有发生。有鉴于此,通过汉语说明书英译准则研究,希望对说明书翻译实践有所裨益。 一、说明书的文体特征与翻译目标 从遣词造句方面来看,说明书频繁使用祈使句、无人称句,十分讲究逻辑性。从语气上看,说明书的语气通常较为正式,用语严谨规范、客观公允。从修辞角度来说,说明书文风一般比较质朴,避免铺叙婉曲,特别是很少使用不必要的修辞格。不过说 明书与纯粹的科技类文章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例如,说明书“较少使用复合性扩展句, 刘宓庆,1998:443,句子结构也简单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为而代之以宽展的简单句”( 了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某些说明书(如化妆品说明书有时大量使用华丽语言,富于修辞手段和艺术特色。 由于说明书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主要起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指导消费者顺利实现消费行为之功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说明书时主要不是原封不动地 移植原文信息,而是实现纽马克(2002所说的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即通过译文的激励,使读者(潜在消费者采取消费行动,进而促使厂商获得所追求的利润。鉴于说 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标,我们以为好的说明书译文不仅要准确、客观,还必须保证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并激发他们的购买行为。这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说明书时至 少要坚持“忠实、准确”与“可读性”  这两项基本原则。 二、“忠实、准确”原则

英语翻译十大原则(下)

Test Bible 考试手册 T e s t B i b l e 考试手考考试试册 Ne N e w Or r O ie e nt t n al a l E g ng li i sh h s 51◎ 文 / 张驰新 在前两期(分别参见2010年7~8月合刊与10月号)的内容中,笔者与大家探讨了英译 汉的三大原则以及汉译英的三大原则,本期笔者将为大家呈现英汉互译中的其他四个原 则,希望能给喜爱翻译的读者朋友带来一定的启示。 时态原则 时态绝对不仅仅表示时间概念,有时还可以体现出感情因素,因而译者需根据时态体会出原文的感情,并将之适当地体现在译文当中。下面笔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例子,供大家细细品味。 1. She would spend hours dressing herself in ? ne clothes, and brushing her black hair. Then she would stand by the mirror and admire herself. 她总是要花好几个小时打扮:穿上漂亮的衣服,梳理乌黑的头发。之后,她还常常站在镜子前自我欣赏一番。 解析:这个例句利用过去将来时(would spend和would stand)来强调“she”所特有的行为,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不耐烦情绪,因而翻译时,加上了副词“总是”和“常常”来表达这一情绪。 2. As a result we were going to be living in a fundamentally unmanaged economic system. 因此,我们可能要生活在一个根本无法掌控的经济体制中。 解析:该例句也使用了过去将来进行时(were going to be living),不过此处并不表示“总是”的意味,而是表示一种“发生几率很小的可能”,因而翻译时增译了“可能”。 3.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自由与和平。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cherishing freedom and peace. 解析:这个例句如果翻译成一般现在时,即“The Chinese people always cherish freedom and peace.”便失去了对“中华民族爱好自由与和平”的赞美之意,而如果使用现在进行时,则能够体现出原句的“ 精气神”,突出“中华民族爱好自由与和平”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 4. 中国人民更加珍惜自由与和平。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cherished freedom and peace than ever . 解析:此句将“更加”译成“现在完成时+than ever”的句型,不仅加强了语气,而且表达了对自由与和平会“一直珍惜”的强烈情感。 5. a. 届时,请您着正装。 At that time, you will be wearing formal attire. Learning Corner 学习频道New Oriental English . 15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 谈到翻译,同学们常提的问题是“翻译有哪些标准?”其实,最常见的翻译标准就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个标准。 自严复提出翻译中的三件难事“信”、“达”、“雅”起,“信”、“达”、“雅”就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标准。什么是“信”、“达”和“雅”呢? 1 “信” “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首先要完全读懂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呢?下面我们介绍看懂原文的三个原则。 (1) 读取实义信息 这条原则的意思是,学生要从原句中尽可能多地摘出表达实际内容的信息。具体地讲,就是读取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义词。拥有了这些信息,原句大意就基本明白了。 【例】Symposium talks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overfishing to physical a 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species. 【译文】座谈会的话题涉及面会很广泛,包括过度捕捞鱼类问题以及影响不同物种数量的自然知环境因素等问题。 【分析】cover是关键动词,即谓语,译作“涉及”;另外,注意准确翻译出“overfishing”和“species”等名词的意思。 (2)参考上下文 翻译的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整段文章中。句子中很可能包含一些代词。我们很难判断这些代词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因此,参考前文是十分必要的。在段落中要搞清划线的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弄清代词it, they, them, this,that, these,those,other所指代的词或词组。这些词和词组有时在划线的部分就能找到,有时则要到前面有关的句子中去找,这样的例子在历年的试题中都是很多的。 (3)难句自主补遗 在翻译中,为了拔高,出题人经常设计一些难懂的句子。有些句子甚至违背英语的语法原则。因此,同学们在把握了句子的大意,基本翻译成中文后,应该抛开英文原句,按照中文的逻辑,添入一些欠缺的内容,以使句子完整。 2 “达” 在做到了“信”这一步之后,更高的要求是什么呢?这就是——“达”。 “达”主要是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拗口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译文不通顺,问题往往出在语言逻辑转换上。换句话说,英语句子结构和中文句子结构是不同的。举例来说,一个单词在句子中位置不同可以导致句子意思大相径庭。 3 “雅”

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翻译中误译

翻译中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简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11104086 徐维 摘要: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完成原文的全程转换,有时需要译者的一些创造性发挥,这就容易在翻译出来成品中出现一些错误,简称为误译。误译指的是译者部分扭曲了原文某些内容的深刻含义甚至重新创造了与原文不同的另一种意向的一种翻译。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大类。 关键词:有意无意误译 一、有意误译的概念界定 有意误译是指:“译者为了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的需要,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文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有意误译是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用不正确手段进行翻译的一种方式。 二、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用内涵相似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含义。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 例1:美国诗人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Fletcher的译文为: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原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而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首先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 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此外memories与eyes还达到了押韵的效果。因此译者故意犯了这样的错误。 例2:想是这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It's all the fault of this rascal(流氓,无赖) chai.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s 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and he must have scared this painter fellow out of his wits. 此处的译文中,中文的“狐假虎威”在英文中译成“披着狮子皮的驴”,表面上看来驴唇不对马嘴,然而熟悉中西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人眼中“虎”是森林之王,而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在中文的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翟家的这个奴才仗着主人的权势恐吓乡下人,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形象地勾勒出这个奴才飞扬跋扈的嘴脸。“狐假虎威”原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却很陌生,用“lion”这个象征“权势和力量的”动物,就能够真实传达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例3:在汉民族文化里,“狗”总是一个受到鄙视、诅咒的对象,与“狗”相关的词语几乎都带有贬义,诸如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Ξ 谢 梦1 涂 靖2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 摘 要: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有三大作用,即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完整性──目的语读者根据已有文化体验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有效性──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译作,时代背景赋予不同译作以新的生命,使各译作相对原作来说均具可读性;目的性———文化预设使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三大作用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文化;文化预设;文学翻译;作用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6)01-0107-03 1 文化与文化预设 1.1 文化的界定 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英国学者泰勒(T yler, 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侧重研究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2 文化预设的内涵 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可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很大。因文化差异,译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真正传递源语文化,诠释作品的文化因素。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引起了极大关注。奈达(Nida,1981:14)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文化预设可理解为文学作品在孕育、诞生过程中的文化大背景,包含该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等。例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a)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第一卷第90页) (1b)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霍克斯译第一卷第152页) 两个译本对“天”的不同处理表明杨与霍持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对同一词“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生命。此例表明,文化预设直接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目的语自身传情达意 和遣词造句的方式应能折射源语民族的表层文化信息,而对目的语的组织结构和使用规则的运用应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民族的价值判断、社会观念等深层文化信息的了解。且看例(2): (2)Mammy emerged from the hall,a huge old w oman with the small,shrewd eyes of an elephant.(G one with the Wind P29) (2a)(傅东华译)嬷嬷从穿堂里出来了。她是一个魁梧的老太婆,一双眼睛却是细巧而又乖巧,很像是象眼。 (2b)(何碧译)黑妈妈从堂屋里走出来,她是个老婆子,身材高大,那双眼睛像大象的一样细小而机敏。 Mammy一词的本义是:Negro w oman in charge of children”,即“照顾小孩的黑人保姆”。上文指郝思嘉的黑人保姆,一位刀子嘴、豆腐心,受到大家尊重的老保姆。从文化价值来说,“嬷嬷”是褒义词,传达源语作者对“Mammy”这位人物的尊敬与喜爱,因而傅译本“嬷嬷”较为恰当。而何碧的译文“黑妈妈”,将“Mammy”与“黑妈妈”等同起来,是对二者文化预设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后面“a huge old w oman”的译文“老婆子”处理不当,影响全句的感情色彩。由倍受尊敬的“嬷嬷”到带有贬义的“黑妈妈”,二者差距甚大。 2 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或人生观、民族性格、文化习俗等。文化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们从实践中探索出来并逐渐形成的生活准则与习惯。它用来规约人们的生活行为、生存方式。文化习俗是文化预设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使译者有时难以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平衡点。文化预设留给读者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译者在处理原作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思考。读者可体验到的文化习俗通常是原作者认定的文化预设,译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理解文学作品方能取得较佳效果。如: 第20卷 第1期2006年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 V ol.20 N o.1 Jan.2006 Ξ收稿日期:2005-11-21 作者简介:谢梦(1981-),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修辞语用学。涂靖(1963-),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比较文学、修辞语用学。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_方法及技巧.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里已经表达出来的事物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进行重新表达的过程。与其他题材的文章相比,科技专业文章在内容、表达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具有科技性强、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要求简练的特点,在翻译上力求准确全面、严谨明确和通顺简练。 1科技英语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科技文章的特点来看,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述说事理、逻辑性强、结构严密、术语繁多,语言严谨、数据精确。这就要求译文必须概念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正确、数据无误,尤其对定义、定律、公式、图表、结论等更应特别注意。科技英语作为特殊英语的一个分支,在词汇构成、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语法结构不十分严密、语言习惯和汉语也有不少差别、词汇量大、词语繁多,因此科技英语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另外,科技文章比较重视叙事逻辑上的连贯及表达上的明晰与畅达; 避免行文晦涩,避免表露个人感情,避免论证上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科技英语翻译力求少用或不用描述性形容词以及具有抒情作用的副词、感叹词及疑问词,而是大量使用科技词汇、专业技术用语,译者应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改动数据、回避不易翻译的文字,更不能加进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自由翻译。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准则一直为不少翻译工作者所接受。 “信”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指的是译文的用词修辞。三准则体现了译文和原文信息等值这一基本要领。 “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各种英语文体的翻译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是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科技文献的翻译。由于科技文章特有的文体特征,与其他类文章相比,其“达”和“雅”的内涵不同,它要求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简洁明快,流畅通顺。2科技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文体学,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 0 引文 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 “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流利、自然,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有关于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有关于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商务英语 1.准确严谨 由于国际商务合同的专业性和兼容性越来越强,因此,合同的内容也就日趋精确和完备。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把“准确严谨” 作为首要标准,尤其是合同中的法律术语和关键词语的翻译更应予 以特别重视,仅仅忠实原文远远不够,而应严格贴近合同所涉及的 专业性内容。以“offer”一词为例,将它翻译为“提供、提议”是 正确的,但在国际商务合同种,offer一般只能译为“要约、报盘”。此外,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有些词语的翻译必须保持同一种 译法,尤其是合同中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语都有着严格的法律涵义,翻译时一定要透彻理解原文的内容要求,准确完整地传达合同文件 的精神实质。以“exclusive”为例,exclusiveterritory应译为“独占区域”,表示许可方不得再把同样内容的技术许可协议授予 该地域内的任何第三方。但是,exclusivecontract则译为“专销 合同”,表示制造商与转卖商之间签订的专销协议,规定转卖商不 得同时经销竞争对手的产品。 2.规范通顺 所谓“规范通顺”,就是把理解了的东西,用规范通顺的、合乎合同语言要求的文字(中文)表达出来。因此,要使合同语言“规范 通顺”,译者就要特别注意合同的词语运用规范,符合合同文体中 约定俗成的含义。例如,将“documentarybillatsight”译为“即 期付有单据的票据”,虽然表达的意思符合原文要求,但概念并不 清晰,因为“票据”本身的涵义是广义的,在国际商务合同中的票 据主要指汇票,因此,应译为“跟单汇票”。此外,国际商务合同 的译文不仅要符合合同语言的要求和规律,还应做到通顺,着重体 现在条理清晰上。国际商务合同的条款往往比较繁复,翻译时应首

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三章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一节六级翻译样题介绍及评分解读 一六级翻译样题介绍 【样题】 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即从农历(lunar calendar)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为驱厄运、迎好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人们还会在门上粘贴红色的对联(couplets),对联的主题为健康、发财和好运。其他的活动还有放鞭炮、发红包和探亲访友等。 注意:此部分试题请在答题卡2上作答。【参考译文】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n Chi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celebrations run from Chinese

New Year’s Eve, the last day of the la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o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I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ill fortune and to bring in good luck. And doors will be decorated with red couplets with themes of health, wealth and good luck. Other activities include lighting firecrackers, giving money in red envelopes, and visiti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二六级翻译评分解读 本题满分为15 分,成绩分为六个档次: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1) 现在虽然还没有整本的研究翻译原则的专书,可是论到翻译的短篇论文倒也不少,从这些论文里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的主张,有的以“信、达、雅”为标准,有的以“形似、意似、神似”为标准,有的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有的以为“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有的以为“不妨采用欧化句法”。各种主张,很不一致。其中有些说法并不是根本主张的差别,只定义和解释的不同罢了。例如直译和意译,除各种走极端的呆译和曲译外,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可是我们见了许多主张和说法,反倒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就大胆地拟出几条原则供同志们作个参考。 其实,我们不过把翻译界各人的主张收集起来(仅仅到1941年为止,以后的材料可参看人民出版社的《翻译通报》),经过一番讨论,把我们认为不大妥当的说法批判一下列为一组,把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说法另立一组,总称为翻译的原则。 一、消极方面 (一)不分裂翻译的标准 从严几道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口号以来,好多研究翻译的人以为翻译有三个标准。照严先生的说法,“信”是“达旨”,就是说明愿文;“达”是“前后引衬,以显其意”;“雅”是“尔雅”,据他老人家的说法,最好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太旧了,就另外提出三个标准来,就是:“忠实”、“通顺”和“美”。但又怕老派人反对,于是再下个注释说,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美就是雅。这么说来,名词是更通俗了,意义完全是一样的。陈西滢又提出翻译的“三似论”,就是:“形似、意似、神似”。“形似”的翻译就是“直译”,“意似”的翻译就是“要超过形似的直译”,“神似”的翻译“独能抓住原文的神韵”。 不论是“信、达、雅”,不论是“忠实、通顺、美”,不论是“形似、意似、神似”,说法虽有不同,把翻译的标准分裂为三,可是一样的,为什么把翻译的标准分做三个呢?也许是因为现代的人承袭了严几道的说法,而严先生的话又是从孔老夫子那儿引申出来的。严先生提出“信达雅”三个字,据他自己说,是有所本的。他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孔夫子虽然也编过书,可没念过a b c d 。现在我们研究英文翻译,把他的话东抄一句,西抄一段,作为翻译的标准和模范,这遣淮笸椎钡摹? “信”、“忠诚”或“形似”在翻译上自然有它的地位,可不能算是标准。“达”、“通顺”、“意似”或“雅”、“美”、“神似”,更算不得是翻译的标准,那是中文的语法问题。不懂得中文的语法根本就不能翻译外国语文。我们认为翻译要说有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译文必须正确。所谓通顺、意似、美、雅等,那是中文的语法和修辞问题。 (二)不分裂直译和意译 在翻译界中随着信达雅而起的争论,要算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了。可是真正主张直译的人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意译,而是胡译或曲译。同样,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我们认为正确的翻译就是直译,也就是意译;而胡译、曲译、呆译或死译都是错误的翻译。这一点可以从艾伟用答案求法的研究中《译学问题商榷》看出来。正确的翻译或称为直译或称为意译,并不是翻译的不同,而是界说的不同罢了。例如主张意译的人反对直译说: “直译即是拘泥愿文字句之构造,并不计及汉文之通顺或自然与否。”(孙贵定语) “一般人所谓直译,不但逐句译,简直呆照原有之clause或phrase之次序呆译,结果使人不懂,或者读者异常吃力。”(邹恩润语) “直译者初意欲使不失原意,故字句对照以此就彼,往往失之机械,不可卒读。”(余上沅语) 这是主张意译者替直译所下的定义或解说,可是主张直译的人并不承认这些话。他们认为所谓“拘泥原文字句之构造”,所谓“简直呆照原有之clause或phrase之次序呆译”,所谓“不可卒读”,这种翻译只可称为“呆译”或“死译”,不配称为“直译”。 主张直译的人反对意说: 意译界说:“注重大意,可删节之字句,则删节之。”(刘宣阁语) “直译才是翻译,意译是述意而已。”(董任坚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