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

口蘑
口蘑

食用蘑菇的种类介绍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介绍 一、食用蘑菇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称为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现已驯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丽蘑、铆钉菇、粘盖牛肝菌、正红菇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销于国内外市场。 1、白黄侧耳 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菌盖直径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连。 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 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0%。 2、深凹杯伞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色。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4-8cm,粗0.4-1cm;菌盖色浅,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 3、玉米黑粉菌

又称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 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间,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长。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等处越冬,次年经空气传播到玉米株上发生黑粉病。此菌分布很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 幼嫩时,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别有风味。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玉米黑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孢子粉收集后炼成蜜丸做药用,其药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用孢子粉拌红糖可治神经衰弱和小儿疳积。 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业中的原料;有抗菌作用,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另外,此菌还可用于生产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的生长激素吲哚乙酸。 4、羊肚菌 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附几种常见的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介绍(图文) 一、食用蘑菇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称为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现已驯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丽蘑、铆钉菇、粘盖牛肝菌、正红菇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销于国内外市场。 1、白黄侧耳 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菌盖直径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连。 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 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0%。 2、深凹杯伞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色。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4-8cm,粗0.4-1cm;菌盖色浅,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 3、玉米黑粉菌

又称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 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间,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长。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等处越冬,次年经空气传播到玉米株上发生黑粉病。此菌分布很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 幼嫩时,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别有风味。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玉米黑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孢子粉收集后炼成蜜丸做药用,其药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用孢子粉拌红糖可治神经衰弱和小儿疳积。 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业中的原料;有抗菌作用,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另外,此菌还可用于生产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的生长激素吲哚乙酸。 4、羊肚菌 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

微量元素综述修改

药食真菌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及研究进展 李钰贾琳琳李志洲 (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简要介绍了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综述了微量元素的几种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在药食真菌发展中的应用,探论了其在药食真菌生产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量元素测定药食真菌发展方向 Progress Li Y u Jia Lin-lin Li Zhi-zhou (College of Chemical & Environment Scienc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China, 723001) Abstract: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was introduced briefly, Key words: trace element;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determination;progress 前言 药食真菌中所含多种的成分,如微量元素、多糖、生物碱、甾醇、萜类、苷类等,对提高人体抵抗力,治疗癌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好的功效,并且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其中微量元素对人体有较好的生理作用。药食真菌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以有机态和无机态形式存在,由于化合态的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着截然的不同。人体主要利用的是其中的有机态的微量元素。人体内微量元素占体重不足0.01%,却对人体却有重要生理功能,如铁、锌、铜、硒、锰、碘、钴、镍、钼、氟、钒、錫、硅等就对维持人体生命健康起着不可缺少作用。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锌缺乏可致厌食、矮小、免疫功能低下,皮疹及脱发等,缺铜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形成冠心病。还会引起贫血症、白癜风等疾病,碘摄入量不足会引起甲状腺肿、克汀病、流产、先天性畸形等。 微量元素在人体含量较少,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作为药品和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微量元素整合到药食真菌的有效成分中,将其作为其中的添加剂以提高其药用价值,使药食真菌在食用中既具有其自身的功效同时也能使微量元素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达到更好、更有效的保健作用,基于此药食真菌中微量元素分析与应用成为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对药食真菌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进行研究,探论了其在药食真菌生产中的发展方向 1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有资料[1]表明,微量元素参与人体内多种酶、辅酶、维生素、激素及核酸的形成,具有特异的生理功能,与机体细胞增殖、新陈代谢等密切相关,见表1所示。 表1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功能分类元素 参与人体各种酶的组成Fe、Cu、Zn、Mo、Se、Mn 具有催化作用I、Cu、Ca、Mn、Cr、Co、Ni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Zn、I、Se、Ti 有助于保护心血管K、Na、Li、Ca、Mg、Ti、V、Se、Fe、Cu、Zn、Na、Co 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协助体内物质运输,如含铁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构成,负体内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含锌碳酸酐酶参与CO2的运输等。②微量元素是体内多种酶的组分或激活剂,参与多种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如铁参与细胞色素类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合成,能防止血管里细胞被氧化,保证人体代谢活动正常运行;硒参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具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作用,与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具有协 作者简介:李钰(1987-),女,陕西安康人,大学本科生,环境工程专业061。

中国食药用菌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

中国食药用菌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 2004-10-08 15:32 我国食药用菌已知多达1,000种以上。能够人工培养子实体的近80种。食用菌能商品化生产的接近50种。药用和加工生产保健食品的接近30种。本文就部分食药用菌的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仅作介绍,以便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加工生产,促进食药用菌产业发展。 非褶菌(多孔菌)类(Aphyllophorales)食药用菌 1、猴头菌,别名:猴头菇、刺猬菌、猴头。英文名:Bearded Tooth,拉丁学名:Hericium erinaceus (Bull. : Fr.) Pers.。是我国著名食药用菌,生阔叶树杆或树桩上。子实体白色,长满下垂肉刺。目前已大量人工培养。 2、茯苓,别名:茯兔、松茯苓、茯灵。英文名:Tuekahoe,拉丁学名(以下拉丁学名,简写学名):Wolfiporia cocos (Schw.) Ryv. & Cilbn.=Poria cocos (Schw.) Wolf.。茯苓药用其菌核,呈球形或块状,生地下松根上,直径大者达50cm左右,是我国著名食药用菌,曾以“闽苓”、“安苓”、“云苓”著名。南方许多省区人工培养。 3、灵芝,别名:赤芝、红芝,古称仙草、瑞草、丹芝、灵芝草。英文名:Ling Chih,学名:Ganoderma lucidum (Leyss. : Fr.) Karst.。表面具漆样光泽。此种多生阔叶树桩旁,已人工培养。灵芝药用及文化历史悠久。 4、松杉灵芝,别名:铁杉树芝,赤芝,红芝。英文名:Hemlock Varnish Shelf,学名:Ganoderma tsugae Murr.。多分布北温带松、杉等针叶林区。生树木基部或根部。人工培养。与普通灵芝形色非常接近,多呈红色、赤红色、暗红褐色。菌管面多呈姜黄色,孢子刺点显著。而灵芝菌管面淡黄白色,后期带褐色。 5、紫芝,别名:紫灵芝、中国灵芝。英文名:China Ganoderma,学名:Ganoderma sinense Zho,Hsu et Zhang=Ganoderma japonicum(Fr.) Lloyd。自古药用历史悠久。表面漆样光亮,菌管面呈褐色。上述灵芝、松杉灵芝、紫芝已列入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6、树舌灵芝,别名:树舌、树舌扁灵芝、平盖灵芝、柏树菌。英文名:Artist誷 Conk,学名:Ganoderma applanatum (Pers.)Pat.=Elfringia applanata (Pars.)Karst.。子实体巨大,无柄或几无柄。生阔叶树桩或倒木上。多年生,盖多具明显环棱,无光泽。民间药用。可菌丝体发酵培养。 7、密纹薄芝,英文名:Tender Ganoderma,学名Ganoderma tenus Zhao, Hsu et Zhang。药用,人工培养。菌盖小而薄,具密环纹,暗紫红色,具光泽,有短柄。此种曾误定名薄树芝Ganoderma capense (Lloyd)Teng,目前所报告的药理药化研究,均属于密纹薄芝,包括学名均应更正。 8、樟薄孔菌,别名:樟芝、牛樟芝。学名:Antrodia cinnamoma T.T.Chang & W.N.Chou。生巨大的牛樟树木树桩腐朽洞内,多年生,平伏,子实体形状半圆,长形至不规则,边缘反卷后部分呈蹄形,木栓质或木质,硬,具强的苦味。初期褐红色、淡肉红色,后变褐色至黑色,平滑。菌管面新鲜时橘红色,淡肉桂色至赭褐色,单层。目前仅发现台湾。民间药用,

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立足资源优势,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 (一)充分认识我省野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目前,全世界已知食用菌种类约2000 种以上,中国已知有800多种,云南约有600多种。云南食用菌的种类约占世界的35%,占全国的75%左右。云南野生食用’菌自然资源量约为50万吨,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美味可口的珍贵野生食用菌现有50多种。可供大宗出口的野生食用菌有松茸、羊肚菌类、美味牛肝菌类、木耳、鸡枞、鸡油菌、块菌、竹荪、奶浆菌和珊瑚菌等数十种。许多县市野生食用菌资源都为丰富。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为我省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食用菌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现在全省注册野生食用菌贸易和加工的企业有300多家。已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菌约10万吨(鲜品),产值近20亿元,出口创汇约6000—7000万美元,仅松茸单项出口规模就约为1000吨,创汇最好年份超过5000万美元;美味牛肝菌类出口5600多吨,创汇1700万美元;其他菌类的出口也占一定份额。云南多样的生态气候条件为人工栽培珍稀高值的食用菌提供了周年生产条件,具有成本低和反季生产的竞争优势。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已经形成了—支学科齐全的科技队伍,食用菌产业科技力量的整合条件较好。加入wT0,为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二)高度重视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一是开发与保护不协调,资源破坏严重。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自然生长、自由来摘、自发交易的状态。近年来,冬虫夏草和松茸等一些珍贵野生食用菌出现了被无节制

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长柄口蘑Tricholoma longistiperum是云南热区发现的一种野生食用菌, 本文研究了该野生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最适宜该菌株生长的培养基 是CPDA,适宜的PH值范围为5~7之间,最适宜的PH值为6,适宜菌丝 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31℃是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最适宜的碳、 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 关键词:长柄口蘑生物学特性 长柄口蘑Tricholoma longistiperum是口蘑属的一个新种,长柄口蘑菌株属高温型野生食用菌,在云南的滇西多于夏季发生,此菌在农历的五月才出土所以当地农民又叫“五月鸡土从”。口蘑属始于邓叔群(1964),该属菌褶初呈白色,孢子透明,称白蘑;戴芳澜启用口蘑属(1979),或借用主产张家口及关外的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 为代表而沿用,口蘑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草原上一种野生的珍稀食用菌,历来以张家口为集散地,这一带俗称“口蘑”。云南省热区发现的“五月鸡土从”,经形态学的初步鉴定认为该菌属于口蘑属的一个种,经过两年的驯化研究,2001年在实验室栽培获得成功。该菌从分类上近似于印度发现的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和台湾的新记录种囊口蘑Tricholoma titans H. E. Bigelow & Kimbrough,但又有所不同。经过2002年进一步栽培和形态学比较鉴定发现,该菌显著不同巨大口蘑和囊口蘑的地方在于其菌褶离生,菌盖较小4~10㎝,且具有较短的侧生囊状体15~21×4.5~7.2μm(巨大口蘑的菌褶弯生,菌盖较大12~32㎝,无侧生囊状体;囊口蘑菌盖6~24㎝,侧生囊状体28~40×6~10μm)。据报道,巨大口蘑T. giganteum是Massee, G. 在1912年建立的新种,它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口蘑科)、白蘑属(口蘑属)的一个种。1970年Heim, R. 建立新种洛巴口蘑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 ,之后1973年Peerally, A. 和G. Sutra.又建立新种Tricholoma spectabilis Peerally & Sutra ,该种由于具有巨大的担子果而被Pegler, D. N. 等人在1998年新组合成Macrocybe gigantean (Massee) Pegler & Lodge comb. Nov. ,但我们不赞同此观点,因为Macrocybe内的Macrocybe gigantean和其它相关种的形态都很相似于口蘑属Tricholoma(Fr.)Kumm. 的种。因此,Tricholoma lobayense,Tricholoma spectabilis和Macrocybe gigantean都是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的同物异名。1990年印度园艺研究所的Girija Ganeshan在西孟加拉,用稻草作培养基袋栽巨大口蘑(洛巴口蘑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获得成功,之后在日本、香港和台湾已经栽培形成了商品(仁王占地,洛巴口蘑,金福菇)。另外,台湾的新记录种囊口蘑Tricholoma titans 也已经驯化栽培成功,它是Bigelow, H. E. 和J. W. Kimbrough在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