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

一、选择题

㈠根据功能主治证,选择代表药

1、用于外感时疫,憎寒壮热,头痛无汗,口渴咽干,瘟毒发颐,大头瘟

清瘟解毒丸

2、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

九味羌活丸

3、用于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或痰饮咳喘不能平卧,肢

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小青龙颗粒

4、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银翘解毒片

5、用于血虚便秘,腹胀少食,消化不良

五仁润肠丸

6、用于胸腹胀满,大便不通,饮食无味,烦躁不宁等证

麻仁软胶囊

7、用于风热上饮,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黄连上清丸

8、用于火热毒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牛黄解毒片

9、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咽喉肿痛

清胃黄连丸

10、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赤便秘,

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三黄片

11、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龙胆泻肝丸

12、用于湿热凝滞引起的里急后重,腹痛下痢

香连化滞丸

13、用于咳嗽(痰多,色黄,质稠)咽喉肿痛,口鼻生疮,衄血,大便干燥

清肺抑火丸

14、用于脾胃虚寒,腕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附子理中丸

15、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协助疼痛,腕腹胀痛,大便秘结

当归芦荟丸

16、用于胸中烦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

朱砂安神丸

㈡根据药物组成选择代表药

1、方歌清瘟解毒芷黄芩,淡竹天花草元参,桔蒡赤芎大青叶,羌防柴葛引姜临

清瘟解毒丸

处方组成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牛蒡子、羌活、防风、葛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赤芍、甘草、淡竹叶共16味

2、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芥牛豉薄荷,柑橘芦根谅解法,轻宣风热煮勿过

银翘解毒片

处方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芦根共10味

3、方歌龙胆泻肝栀芩草,生地车钱泽泻饶,木通柴胡当归入,肝胆湿热力能消

龙胆泻肝丸

处方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甘草、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柴胡、当归共10味

4、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湿力量雄

九味羌活丸

处方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共9味

5、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薄荷饶,散郁调经功最捷,除蒸丹栀效更高

加味逍遥丸

处方组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牡丹皮、栀子共9味

6、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清轻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桑菊感冒片

处方组成桑叶、菊花、桔梗、连翘、苦杏仁、甘草、薄荷、芦根共8味

7、方歌牛黄解毒大黄草,黄芩冰雄桔石膏,清热泻火消肿痛,三焦实热大便燥

牛黄解毒片

处方组成牛黄、大黄、甘草、黄芩、冰片、雄黄、桔梗、石膏共8味

8、方歌参芩白术用扁豆,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姜枣煎汤益脾神

参芩白术丸

处方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甘草、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共10味

9、处方组成高良姜、香附共2味良附丸

10、方歌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宜,枣仁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丸剂去姜枣元肉,再加党参附陈皮

人参归脾丸

处方组成人参、白术、黄芩、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党参、香附、陈皮共12味

11、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攻独崇,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大补丸

处方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黄芩、肉桂共10味

12、方歌五芩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芩散

处方组成猪苓去皮、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共5味

二、问答题

1、以麻黄汤为例说明组方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如麻黄汤中的麻黄

臣药:一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二是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如麻黄汤中的桂枝

佐药:一是佐助药,辅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二是佐

制药,用以消除活缓解君药的毒性或能抑制其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因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一般用量较轻。

如麻黄汤中的杏仁

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

如麻黄汤中的甘草

2、六味地黄丸与防风通圣丸的来源,组成,方解,主治

六味地黄丸

处方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来源: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共6味

方歌: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

方解:组方特点三开三合,三补三泻,补肾阴泻虚火,补泻兼施,其药性甘淡平和,滋而不腻,补而不滞,为中医滋补肾阴的基础方。

本方治疗脾阴不足诸证,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填精补髓,山茱萸酸温补肝益肾,涩精秘气。山药补裨益气固肾,佐以泽泻熟地泻肾降浊,牡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渗利脾湿。

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防风通圣丸

处方来源:《宣明论方》

处方组成: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共17味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滑石膏,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疮疡总能清

方解:本方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方,具有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之功,表里双解法的立法精神是汗、清、下三法并用,解表通里扶正去邪,表里双解。方中以防风、荆芥穗、麻黄、薄荷辛温辛凉共用,疏风解表,使风邪从表而解。桔梗、石膏、黄芩、连翘、清解肺胃之热,大黄、芒硝、泄热于下,配伍栀子,滑石泻火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此则上下分消,内外通治,当归、川芎、白芍、和血祛风,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谓,使风去而正不份,白术健脾燥湿,令通利而不伤中,使以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之功。

功能与主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3、功效特点的区别

①清瘟解毒与九味羌活丸

清瘟解毒丸

功效特点:方中以羌活,防风,白芷,川芎,为君药。配伍黄芩、大青叶、牛蒡子、连翘、辛温解表,清热泻火解毒,用于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感冒及时疫感冒,临床

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渴,咽干痛,舌淡苔白,脉浮紧为辩证要点。

九味羌活丸

功效特点:方中以羌活为君药,配伍苍术、细辛、白芷、辛温解表。祛风除湿,用

于外感风寒夹湿感冒,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渴,咽干痛,头痛且重肢

体酸痛,舌淡苔薄白腻为辩证要点。

②龙胆泻肝丸与当归龙荟丸

龙胆泻肝丸

功效特点: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配伍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木通清热利小便导热下行,用于肝胆湿热证及妇女湿热带下,黄稠量多臭秽,阴肿阴痒,临床以头晕耳鸣,口苦肋痛。尿赤涩痛为辩证要点。

当归龙荟丸

功效特点: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配伍黄连解毒汤加青黛,清泻肝火解毒,芦荟,大黄泻下通便,导实火下行,用于肝胆实火证及肝胆阳上亢高血压病,临床以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苦胁痛,两胁胀痛,大便秘结为辩证要点。

③温经丸与艾附暖宫丸

温经丸

功效特点: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药,配伍四君子汤、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用于气虚子宫虚寒较重的月经不调,痛经。临床以面色苍白,经血暗淡,腹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带下清冷为辩证要点。

艾附暖宫丸

功效特点:方中以艾叶炭、吴茱萸、肉桂为君药,配伍四物汤散寒养血暖宫止痛,用于血虚子宫虚寒较轻的月经不调,痛经,临床以面色苍白,经期错后量少,少腹冷痛,喜温喜按,腰痛,舌淡略胖为辩证要点。

中医方剂学七版方歌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止嗽散 止嗽散用白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三.扶正解表 10.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四.寒下 1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五.温下 13.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六.润下 1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5.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七.逐水 16.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周四班级适用题库: 单项选择题: 总论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神农本草经》载药( ) (A)365种 (B)844种 (C)1892种 (D)921种 3. 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 .《新修本草》载药( ) (A)126种 (B)365种 (C)12807种 (D)844种 5.《本草纲目》载药( ) (A)240种 (B)365种 (C)921种 (D)1892种 6.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是( ) (A)《难经》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7. 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太平圣惠方》 8.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9.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10. 大黄配芒硝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1. 黄芩配大黄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2. 人参配莱菔子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3.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神农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本草纲目》 14. 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是(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咸味 15. 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是( ) (A)辛味 (B)酸味 (C)苦味 (D)咸味 16. 具有渗湿利水作用的是( ) (A)辛味 (B)涩味 (C)淡味 (D)咸味 17. 下列哪一组不属十九畏的内容( ) (A)官桂畏石脂 (B)水银畏砒霜 (C)芫花畏甘草 (D)丁香畏郁金 18. 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十八反的内容( ) (A)乌头反白蔹 (B)海藻反甘草 (C)甘草反甘遂 (D)人参反五灵脂 19. 宜文火久煎的药应除以下外哪一类( ) (A)解表药 (B)补益药 (C)贝壳类药 (D)矿物类药 20. 反映药物对机体脏腑选择性作用的性能是( ) (A)四气 (B)五味 (C)毒性 (D)归经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1.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 栀子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3.葛根芩连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4.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5.参苓白术散: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甘草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6.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症。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香砂六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生姜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8.黄芪汤:组成:黄芪陈皮麻仁蜂蜜 功效:润肠益气通便 主治: 9.健脾益气汤:组成:党参炒白术炒谷芽炒山楂炙黄芪炙升麻 炙甘草 功效:功能健脾益气,升举固涩。 主治: 10.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11.四物消风汤:组成: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勺川芎白藓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 功效:养血祛风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 文章目录*一、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二、常见补气补血的中成药有哪些*三、中药方剂有哪些呢 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1、中成药与方剂的区别 中成药是指用中药制成的药。方剂中方指医方。方剂与中成药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教材突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遵循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按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精选内容,主次分明,注重实用,讲求实效,并将现代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取得的新成果、新剂型引入到教材中,力求体现教材的先进性、前瞻性,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中成药的含义 中成药是指用中药制成的药。具体应用中分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医学上的用的,一种是广义的日常生活中用的。一种是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酒剂、酊剂、膏剂等等,这便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另一种是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药药材。狭义中成药也是有一定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成药成分组成、药量配比的一成不变上。由于配方既定,药已制成,故而成药往往不能像煎剂方药那样表现得灵活多变,随症加减,这使成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方剂的含义 方剂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现代科学技术为方剂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剂型研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 发病、常见病, 广泛使用古今方剂。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疾病以及传染病、肿瘤、艾滋病等都有较显着的疗效。 常见补气补血的中成药有哪些1、补中益气丸(片)为水丸或 洁剂,主要功用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由脾胃气虚引起 的气短懒言,身体倦怠,肌热有汗,头痛怕风,渴喜热饮,食欲不振,以及气陷脱肛,子官脱垂等。另外,此药对于固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等均有较好效果。凡一般慢性病,症见脾胃虚弱, 气短懒言,身体乏力,自汗,动则气促,食欲不振等症均可应用。用法为水丸每服6克,片剂每服6片,均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2、补益资生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开胃进食。适 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脘闷腹胀,不思饮食,呕逆,久泻 久痢,面黄肌瘦,精神倦怠等症。此药配伍精当,有主有从,凡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所致上述诸症均可应用。用法为每次服用两丸,

中药方剂汇总 四方剂学 P89-105为方剂表格字体缩小些后打印了用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中药性能理论: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据病症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燥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者损伤人体。 五味: 1)确定依据。古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川芎。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药物有木瓜、乌梅等。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药物有昆布、海藻等。脾虚便溏者慎用。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药物有猪苓、茯苓等。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3)气味配合的原则: 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有二: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4)气味配合的规律: 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5)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概括有二: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苦甘寒的药多能清热滋阴。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 升降沉浮: 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东汉____ 著《 _________ 》,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 剂 ___ 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 2.南北朝时期,____ 著《_______ 》,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 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 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 61739 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 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 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 ) A.《太平圣惠方》 B. 《普济方》 C. 《圣济总录》 D. 《外台秘要》 E. 《五十二病方》 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填空题 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___的体现, 2. 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 _、_____、__ __ _三种。 3. 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 在《____》中 说: “论治病之方 又以 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 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 ) A. 汪昂 B. 程钟龄 C. 罗美 D. 吴鞠通 E. 王孟英 2. 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 ) A. 《医学心悟》 B. 《医方考》 C. 《医方集 解》 D. 《古今名医方论》 E. 《医林改错》 第三章方剂与治法 一、填空题 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 ?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十种。”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经方的各种中成药 中成药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节省药材、口感易于接受等诸多优点,了解其组方、来源及功用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保障,更是灵活、扩展使用的前提。目前中成药组方来源有古方、验方、科研组方等几种情况。经方是方剂之祖,配伍精当,有诸多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可供临床选用。其中有的是原方原量,有的原方化裁,本文据其成分、药名与原方的关系,将源于经方的中成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原方原名,其功用、主治一目了然。如桂枝颗粒(桂枝汤)、葛根汤颗粒(片)(葛根汤)、小青龙颗粒(小青龙汤)、五苓胶囊(片)(五苓散)、茵陈五苓丸(茵陈五苓散)、麻仁丸(胶囊)(麻子仁丸)、小柴胡丸(颗粒、胶囊、片)、桂枝茯苓丸(胶囊、片)、理中丸、葛根芩连丸(颗粒、胶囊、片、口服液)、炙甘草合剂、小建中颗粒(胶囊、片)、黄芪建中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薯蓣丸等。二是忠实于原方成分和比例,但方名有变,如果了解了其组方渊源,功效和主治则豁然明了。麻杏止咳片是麻杏石甘汤原方,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咳嗽气急,口渴,鼻煽,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桂芍镇痫片是柴胡桂枝汤原方,功能和营卫,清肝胆,用于治疗各种发作类型的癫痫。寒喘丸即射干麻黄汤,止咳定喘,发散风寒。用于咳嗽痰盛,哮喘不止,咽喉不利,夜卧不宁。黄芪健胃膏即黄芪建中汤,补气温中,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拘急,心悸自汗,并用于胃、十二脂溃疡,胃肠功能紊乱。一清胶囊和三黄片是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原方,清热解毒,泻火通

中医基础理论 1.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3.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4.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5.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3-5)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1-3),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6.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8.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 9.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中药学 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3. 砒石:0.002-0.004g,雄黄:0.05-0.1g,巴豆:0.1-0.3g甘遂:0.5-1g,鸦胆子:0.5-2g,川乌:1.5-3g,雷公藤:10-25g,雷丸:6-15g,牛黄入丸散0.2—0.5g,麝香入丸散0.06—0.1g不宜入煎剂,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0.3—1g忌火煅,羚

精心整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着是()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下列不属于水火共制法的是() A蒸 八、 B、煮 C、水飞 D、炖 E、淬 3.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方法,称为() A、蒸 B、煨 C、润 D 炙 E、淬 4.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 \ . I \ w二—二丿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5.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6.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精心整理 D 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7.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8.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9.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10.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 \ I 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作用趋向性 D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I * . ■, I ; I ' E、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 1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 C、药物的五种滋味 D 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1.以下哪一种是中药的四气: A 寒、热、平、淡 B 酸、辛、苦、咸 C 升降浮沉 D 温凉沉降 E 寒热温凉 2.淡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活血解表 B tiao和补益 C 燥湿清热 D 软坚通便 E 通利小便3.酸味药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收敛、止泻C、收敛、止汗D、燥湿、通泄E、以上都不是 4.五味中具有渗湿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

5.性味苦寒的药物大都具有: 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作用D、利水渗湿作用E、祛除寒湿作用 6.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酸 D.苦 7.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 相须 B 相使 C 相杀 D 相恶 E 相反 8.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这种配伍关系: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9.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称为: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10.中药煎药用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选取的水质若不好,可先煮沸放冷后可用来煎药 B、药材倒入容器内,第一煎加水应man过药物3-5厘米处 C、煎药过程中,若水不够可随时加水 D、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泡药 E、一般复方药泡药需要30分钟到1小时

11.下列药物不需要先煎特殊煎煮的药物() A、贝壳类B矿石类C泥沙多的药物D质轻量多的植物药E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的药物 12. 归经是指药物对()的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A、病邪 B、脏腑 C、疾病 D、证候 13. 在方剂组成中,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称为()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14. 用阴阳属性概括以下属阳的药味是()()()()()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方剂与中成药》期末试卷(A)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将正确选项的填入对应的表格内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40分)将正确选项的填入对应的表格内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以麻黄汤为例说明方剂的组成原则 2.写出防风通圣丸的处方来源、药物组成、方解、功能、主治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将正确选项的填入对应的表格内 1、某人,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痛,口苦微渴可选用中成药: A九味羌活丸B牛黄解毒片C黄连上清片D小活络丹 2、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肢面浮肿可选用中成药:A养阴清肺膏B小青龙合剂C知柏地黄丸D芎菊上清丸 3、外感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可选用中成药: A防风通圣丸B通宣理肺丸C活血止痛片D蛤蚧定喘丸 4、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尿赤便秘可选用中成药:A木香顺气丸B越鞠保和丸C人参健脾丸D三黄片 5、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可选用中成药: A补中益气丸B牛黄解毒片C八珍益母丸D七制香附丸 6、胃火牙疼,牙龈肿痛,口臭,大便正常可选用中成药: A人参养荣丸B四君子丸C清胃黄连丸D六味地黄丸 7、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胁痛,尿赤涩痛可选用中成药:A龙胆泻肝丸B消栓通络片C艾附暖宫丸D大山楂丸 8、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可选用中成药: A小活络丹B天麻丸C小儿感冒颗粒D香连化滞丸 9、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可选用中成药: A六味地黄丸B黄连上清丸C养阴清肺膏D十全大补丸 10、肺热咳嗽,痰黄稠粘,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可选用中成药: A八珍丸B杞菊地黄丸C清肺抑火丸D乌鸡白凤丸 11、外感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干可选用中成药: A清热解毒口服液B栀子金花丸C银翘解毒片D藿香正气水 12、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可选用中成药: A附子理中丸B清胃黄连片C清热解毒口服液D导赤片 13、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失眠多梦,精神恍惚可选用中成药: A银翘解毒片B朱砂安神丸C桑菊感冒片D清瘟解毒丸 14、老年人便秘,腹胀,食欲不振可选用中成药: A大黄清胃丸B安宫牛黄丸 C 麻仁滋脾丸D银黄口服液

中药基础知识总结 不属温热性能作用的是:D开窍 平性药的含义:D、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具有发散作用的药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痞块 属于“反佐药”范畴的是:防止邪甚而拒药 由大承气汤化裁为小承气汤属于: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不属于丸剂的特点:不易变质(服用方便、吸收缓慢、药效持久、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麻黄、杏仁同用的方剂是:麻黄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是:1:2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 败毒散是配伍人参的用意是:扶正鼓邪外出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治病证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温病条辨》所称“辛凉平剂”指的是:银翘散 不宜使用解表剂治疗的是:风邪初中经络者 败毒散的功用是: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发汗解表作用的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发挥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干姜、细辛 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的功用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气虚之体,外感风寒湿者,治宜选用:败毒散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者,治宜选用:九味羌活汤 济川煎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牛膝、枳壳 黄龙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桔梗、枳实 十枣汤服用的最佳时间:清晨空腹服 下列泻下剂组成中不含有大黄的是:济川煎 不列各项是对十枣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描述,其中欠妥的是:宜从大剂量开始 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清热解毒,攻下散结 黄龙汤的功用是: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黄龙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不属于济川煎证临床表现的是:舌燥少津 属于麻子仁丸主治病证的是:脾约便秘 不属于黄龙汤证临床表现的是:脉象沉实 治疗肾虚便秘,首选的方剂是:济川煎 治疗脾约便秘,首选的方剂是:麻子仁丸 蒿芩清胆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赤茯苓、生枳壳 下列方剂组中含有烧生姜的方剂是:逍遥散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黄芩、大枣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半夏、甘草 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用意是:散肝舒脾 逍遥散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疏肝散热 四逆散的功用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大柴胡汤的主治病证是:少阳阳明合病 小柴胡汤证的发热特征是:往来寒热 不属于蒿芩清胆汤证临床表现的是:手足不温 不属于逍遥散证临床表现的是:脉弦而数 不属于半夏泻心汤证临床表现的是:按之痛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下列不属于水火共制法的是() A、蒸 B、煮 C、水飞 D、炖 E、淬 3.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方法,称为() A、蒸 B、煨 C、润 D、炙 E、淬 4.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5.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6.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7.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 E、酸、苦、咸 8.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9.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10.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作用趋向性 D、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E、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 1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 C、药物的五种滋味 D、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

1 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汗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3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4 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解表清热此为良。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5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丛,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6 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组成:柴胡,川芎,前胡,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7 香薷散: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8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经宣剂,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 草,苇根 9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 穗,淡豆豉,牛蒡子 10 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11 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组成: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12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组成: 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13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组成:薄荷,牛蒡子,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 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 马勃, 僵蚕,升麻 14 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15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渚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癸子,无灰酒 16 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17 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 生,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 升麻 18 苇茎汤: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 能, 组成:苇茎,薏苡仁,瓜瓣,桃仁 19 玉女煎: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 襄, 组成: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 20 白头翁汤: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21 理中丸: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新加香薷治阴暑。 风温咳嗽服之消。 清疏风热煮无过。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末成均胜任。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 胸痛较前减轻,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饮食不振,舌质暗, 苔白,脉沉细,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痹,方以血府逐瘀汤: 柴胡10g 枳壳12g 赤芍10g 甘草4g 桃仁10g 川牛膝10g 红花10g 桔梗10g 当归15g 生地15g 川穹8g 患者仍有言语不畅,无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饮食及睡眠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治以滋阴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5g 石决明30g 杜仲15g 寄生12g 牛膝15g 泽泻 30g 生龙牡各30g 丹参 30g 赤芍15g 郁金12g 甘草6g 患者左侧肢体仍活动不利,饮食可,舌质淡、苔白、脉弦滑主,于主任运用中医辨证为中风,证属风痰阻络,痰阻与脉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活动不利,舌脉从证,中医治以化痰熄风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 10g 白术 10g 天麻10g 云苓 12g 泽泻 30g 枳壳12g 南星 12g 生龙牡各30g 丹参 15g 菖蒲15g 郁金12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咳嗽咳痰,阵发性呼吸困难,于主任查瞧病人,患者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辨证为痰热阻肺,肺失宣发,则气短,失于肃降则憋喘,咳嗽咳痰,中医治 以清热宣肺平喘,方拟喘定汤加减: 麻黄03g 桑白皮15g 冬花15g 半夏10g 杏仁10g 苏子15g 黄芩10g 甘草06g 厚朴12g 葶苈子15g 地龙10g 中医治以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味: 党参10g 麦冬20g 五味子10g 茯苓10g 桂枝10g 生白术10g 甘草3g 玄参10g 丹参10g 中医治以化湿与胃,保与汤加减:

莱菔子15g 陈皮12g 云苓12g 连翘10g 炒麦芽30g 山药10g 神曲10g 枳壳15g 厚朴15g 内金10g 患者时有头晕,纳差,脉沉细弱,给予中药地黄饮子加味,滋肾阴,补肾阴,开窍化痰。 熟地12g 巴戟天9g 山茱萸9g 石斛9g 肉苁蓉各9g 附子6g 五味子6g 官桂6g 白茯苓6g 麦冬6g 石菖蒲6g 远志各6g 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阵发性头痛心慌,患者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思虑过度,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则头晕,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治疗上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方拟逍遥散加减: 当归10g 芍药10g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枳壳10g 香附10g 乌药10g 薄荷10g 患者仍有左侧肢体无力,口苦,纳差。舌苔白厚,脉滑。中药利湿化痰治疗,方药如下: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甘草3g 枳实12g 竹茹15g 全蝎6g 丹参20g 宣肺疏风,止咳化痰,止嗽散加减: 橘梗12g 前胡10g 紫苑12g 荆芥12g 陈皮15g 百部9g 双花15g 鱼腥草15g 杏仁9g 甘草3g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仍诉咳嗽胸闷。查体: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少量罗音。心音低,心律规整,未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淡,苔白,脉滑。 中医辨证为气虚水肿。治宜补气养心,利水消肿。方药拟生脉散合五苓散加减: 人参6g 麦冬10g 五味子6g 丹参12g 白术12g 茯苓15g 猪苓15g 泽泻15g 桂枝12g 甘草6g 中医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方拟清营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