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

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

(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这是一种现实。”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

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

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

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

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

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 “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 (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 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值几块大洋?”横向跟别的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比一比,纵向跟先辈同行比一比,我们的付出与所得匹配吗?

有一个大学校长面对台下500多位中学教师说:“师范生的水平太差了,比你们还差!”这话引起了台下的公愤。作为大学校长,不了解中学的实情,讲这话有其不严肃处,但关起门来,我们老师应反思自己,我们究竟如何?

最喜欢讲的三句话:

我是犯过很多错误的教师;

我是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改正错误的教师;

因此,我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对于名誉,那些我毫不在意,我唯一看重的是,学生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教育不是工业、商业,教育是农业、林业,我常说我是一个农夫。作为农夫,我要抓住农时,对天气特别在意,最后才能收获果实。在我的土地上,我可以做什么?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在社会中,有很多不平等的关系,如官与民,但在教室里,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从事的是理想化的职业,因此每个教师都应有理想。我们的教育口号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我们更应该办对得起民族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我现在的理想是什么,我这样跟他说:早晨

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嘴里哼着歌,一路上还可以停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在学校里跟老师同学们愉快地呆在一起,课堂里积极地探讨问题,有许多收获;下午四点钟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向妈妈深情吟诵今天刚学会的诗歌,跟她谈论自己的理想。(大意如此)其实这不能算理想,在我们的过去,这些都是真实有过的生活,怎么就成了理想呢?

小学教育研究专家于永正(音)说,教了50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起先不懂这话的意思,但忽然有一天领悟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个吃馒头但不做诗的民族。教师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在理想中提升自己。老师有理想了,学生才会有理想。

我有这样一段经历:

有一天遇到一个学生,跟他说,你最近语文成绩好像没有提高啊!学生回答道,老师,我现在不一样了,我看世界的眼睛变亮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听到这话多么令人欣慰啊!

我有一个课代表,长得高大帅气。有一年的12月13日,学校要搞一个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活动,要排诗歌朗诵节目,物色人才,我这个学生朗诵普希金的《致大海》,一个历史老师听了几句之后,就非常激动地说,“就是你了!”学生对他说,请别打断我,诗是不能打断的! 我们如今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让这样的学生更多一点。

教师职业的危险之二,是当下老师们把教育当作名利场。

我们有一套独特的制度,评职称,非常详细,且等级分明,在世界上恐怕不多见。我主张取消职称和各种荣誉,一切归零。这话以前不敢说,怕别人说我“酸”,现在得到了那么多荣誉,也就可以大胆地讲了。

许多老师的名片上有一大串头衔,我不会记住他那许多内容,只知道他是哪一个县的老师。教师只要刻苦钻研,把课上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有一个老前辈说:“我得到过所有的荣誉,现在退休了,把所有的还给社会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情’字”,多么感人的话啊!

我有很多次路过杨浦高中,看看校园中蓊郁的树木,就想到于漪老师,想她在这里度过的那漫长的岁月,她刚来时,这些树应该还是小苗吧?如今大树参天,它们都是见证。

在今天这个名利场中,年轻教师都把目光盯着考试成绩,在那些微小的分数和名次上斤斤计较。评职称时,材料里无一例外会提到成绩,

说“高考成绩名列年段前茅”,其实分数就差0.2。这有意义吗?

你是不是好老师,要看的是:

其一,学生是否喜欢你的课?你上课前,学生是以期待的心态还是以恐慌的心情等你到来?课堂中,学生是不断地看表,还是不知不觉又一节课过去,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其二,学生是否喜欢语文?只有真正让学生喜欢上了这门学科,语文老师才算是成功的;

其三,由于你的教育,学生是不是养成终身学习祖国语言的意识? 我有一个女学生,嫁到了日本,回来后跟我说了这样的事。有一天她在家里接到丈夫的外婆打来的一个电话,老人家92岁了,一个人固守在老家的一亩地的茶园边,她打电话给外孙,是要告诉他,自己新得了一句诗(日本俳句):“薰风里,茶道已万事俱备了。”而这个女学生的72岁的婆婆,在家里做完家务,闲坐着时,也不时感慨道:“啊,那逝去的岁月!”这是明治以来,日本的教育在国民的心中播下的种子还在发芽。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老师和学生都在追求着分数,而背后还有大量“卖狗皮膏药”的高考专家。

有一个校长说得好,一个愚蠢的教师,如果勤奋地工作,那将是教育的灾难。他该去吃喝玩乐。他勤奋的结果是,学生被迫害,被误导;学生不喜他,家长怕他,同事气他。他是一个奴隶式的人,站惯了就不敢坐。但校长喜欢这样的人,他会说勤能补拙,非常投入地做练习,也要学生跟他一样投入地做练习。但专业修养不够的教师,越努力结果会越糟糕,他越想弥补自己的愚蠢,造成的灾难就越大。

因此说,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除爱心之外,还需要智慧。学校里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老师管50个智力正常的学生。 如今又有新的灾难来临: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现在当老师了,他们之前所有的压抑现在终于有一个释放的渠道了。这些老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喜欢给学生排名次,而不问这样做是否科学。

我看过一张希特勒的照片,那是他从林茨小学毕业时的合影。老师按照学生的成绩排顺序,成绩好的学生站前排,越好的跟老师靠得越近,而希特勒的成绩很差,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进入中学,希特勒学的是文科,他成绩依然不好,有一个同学,是犹太人,叫维特根斯坦,成绩也不好,跟他同班,后来成绩好起来,跳级了,而希特勒依然

享受“差生”待遇。这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希特勒的孤僻和变态性格,跟早年受教育中形成的自卑不无关系。

于漪老师从不用“差生”这个词,我也不用。

中华民族是个残忍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自相残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相斫史”;而今天社会上屡见不鲜的“灭门案”,跟我们功利的教育有无关系?我们的文化大革命,跟教育有无关系?

我曾对大四的师范生讲,讲台并不神秘,却很神圣。它最适合有民主平等意识的人。

学校、教师都应该有精品意识,要严肃认真地从事科研工作。有的学校一年完成十几项课题,有的教师一年结两项课题,问他具体都做了什么,却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十年磨一剑的人是侠,一天磨十把的是菜刀。”

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一般都会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课题,然后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生子。而美国的学生,却很喜欢当博士后的经历,虽然收入不高,却可以呆上13年,做着枯燥却有意义的事。而十几二十年后,诺贝尔奖就会被这样的人捧走。我有一个学生留学美国,说自己正在做着一项研究,“不长,才做了五年”,他说再过个十三四年,就可以完成这项课题,将对攻克红斑狼疮有作用,他在其中有1%的贡献。他说人类真了不起,全球有5万多人在研究,不用多久,就可以攻克红斑狼疮了。我问还要多久,他说,大概也就七八十年吧!言语背后是如此真诚的理念。这话让我如何能不激动?让我如何不以他为骄傲?于漪老师说62届的学生是她的榜样,那么这样的学生也就是我的榜样了。

对于学生,我们的做法要改善的还有太多。

在加拿大,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3+5=6,老师说,了不起,你快接近正确答案了。而我们的老师很少能有如此的器量。

某学校有一个网络作文教学的经验,即把所有学生的文章传到网络上,处于公开状态,任何人可以看到任何文章,并作评论。我说这样不妥,因为“写作是一种私秘性的事”,学生有权拒绝把自己的文章公开,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该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以前我曾打算在课堂里朗读一个学生的作品,征求她的意见时,她拒绝了。她写的是悼念外婆,不想公开此种情感。这种文章只能给老师看,因为老师是学生最信任的人。

同样,学生的日记也不是教师可以随便翻看的,父母也没有这个权力。家长不该去撬孩子的抽屉,更不该偷看他们的日记。

西方的家长在进子女的房间前,轻轻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正是这轻轻一敲,诞生并延续了他们的民主传统,形成他们的民主社会。

下面要讲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一个,教师应该自觉地读书,沉潜下去。

看赵志伟、于漪老师的书,一个感触是我们教师平时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如今有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苏教版教材配备了全套的教学设计,每篇课文都有几套教学方案,教师上课前看一下课文,再参照这些设计,一堂课就能应付过去了。编写者说:“与其让他们瞎讲,不如让他们照着讲。”“这样教师能成长吗?”“管不了!”

教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当前的课堂缺少创造,许多公开课听起来都似曾相识,都是重复的工作。

鲁迅的《祝福》,最初有人设计课堂思路:“二进鲁家,三幅肖像”,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延用这种上法。教第二遍的时候,我换了一种构思,鲁迅有很强的记财意识,我就让学生专门研究“钱”的问题,跟祥林嫂有关的各种各样的钱,包括每月工钱五百文,婆婆搜刮走的三个半月的全部收入一千七百五十文,被婆婆嫁进深山的“卖身钱”八十千,捐门槛的十二千(即十二元鹰洋)等,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祥林嫂的命运是跟四个方面相联系的。(钱理群概括为“四条绳索”的旧说,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活活勒死了祥林嫂。)

第三遍教《祝福》又换了一套思路,让学生读过一遍文章之后,写300字的《论柳妈》,思考:如果祥林嫂跟柳妈的遭遇对换一下,祥林嫂会说出人死了要进地狱、二婚的女人会被锯成两半这样的话吗?研究的结果是,祥林嫂不会这样说,因为她“天生善良”,以此为基础展开课文内容的研读。

教师应当不断有创造,我们不能把教研难题当作懈怠的理由。

应该从小事做起。

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大学刚毕业时任某饭店的卫生总管,有一天在检查工作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工人在清洗完便桶之后,随手舀起一

杯水喝下去,她很错愕。但后来她自己做卫生清洗工作时,她也这样做了。这是日本人留给世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可怕的认真!用一丝不苟还不足以形容。1962年,冰心挨批斗,被“罚扫女厕所”,后来人们发现,她打扫的厕所是最干净的。

关于教师的成长,有这么三个思考。

其一,教师是思想者。

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儿童读经这件事,如果出发点是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我是赞成的,但要说建立有道德的人格,我则是反对的。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格?英国哲学家罗素被人问到一个问题:英国的教科书说拿破仑是英国人打败的,德国的教科书说人拿破仑是德国人打败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罗素说,很简单,把两种说法都收入教材里。那人说,这不是要让学生疑惑吗?——我们正是要让孩子们产生怀疑的精神,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罗素的回答。 每个教师应该敢这样说:上出一个“我”来,要有自己的风格,要自信。

很多年前,有人听完我的课问,你属于京派还是海派?我说不懂是何意,他又说是北派还是南派?我说“初出茅庐,无宗无派”,但我的心里说:“老子是王派!”为何要强行把自己归于哪个门派呢?

要敢于怀疑权威,坚持自己正确的认识。

大科学家袁隆平,几十年研究农业,人长得像土地一样,但其实是公子哥儿的出身。他是南师大附中的校友,我曾问他在文革期间为何能够那么顺利,他说怎么顺利呢,也是有凶险的呀。毛泽东有农业八字宪法之说:“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袁隆平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有同事说,你要当心,这是毛主席说的!袁说,毛主席不是学农的。换作其他人,这句话在文革中早已足够给他带来灭顶之灾,可当时的湖南革委会作了批示:不要动袁隆平(因为革命也要吃饭)! 八十年代我教马识途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纪事》一文,这是一篇通讯稿,时间是下午第一节课,当时有来自山东某地的一个教师考察团听课,为了不让他们在辛苦的观光之后,在课堂里被催眠,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任务: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在严密的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你们把它找出来。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调动了听课老师的情绪。17分钟后,有一女生眉头一皱,要求

发言。她提出疑问:这场水灾,共造成多少人死亡?我回答说8100人。可为什么文章里没有提到?——这就是问题所在!

一篇报道自然灾害的新闻稿,居然只字不提人员伤亡的情况。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作者却把它“忽略”过去了。这节课就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我说总有一天我们的报道里会提到人员伤亡情况的,到1994年,一篇有关灾害的新闻在财产损失之后,报道了人员死伤的数目;1999年,人员伤亡被作为最重要的信息加以报道。 92年我教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这是一篇难上的课文。我对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文章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邓小平说毛泽东最讨厌别人引用他的话,可自己在全文引用了多达16处,这是为什么? (此时王老师提到一篇文章《史可法上多尔兖书》,我怀疑是自己听错了,存疑。但他引出了一个结论:实力不够,不能强攻。)

邓小平在1978年3月为了扳倒以华国锋为代表的继承毛泽东遗志的保守势力,批驳“两个凡是”的荒谬,实力尚不足,只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这篇文章就定位在两方面的解读:学习任何文章都应了解其背景;了解政治家的智慧。

作为思想者的语文教师,应该有反思自我的能力,对传统语文教育要有所认识,要了解百年语文教育史。

其二,教师是学习者。

“把学习当作智慧的酵母。”

“一个老师应当在没有行政命令和社会压力下自觉从事教学研究。”

一个年轻教师问我:“一年写了80多篇文章,读了7本书(实则有数十本),难道不浮躁吗?我三年都没读完一本书。”

如果他这三年里读的不是《资本论》,这句话真难以理解。整年读不了一本书的教师,还成其为教师吗?

南京的一家饺子店,环境干净,饺子也好吃,但最值得称道的是店里的一景:老板办了个墙报,让员工们每个月写一篇作文,抄在上面,那天我看到他们作文的题目就是《说说我的家乡》。

一个当大老板的大学同学,布置公司里的中层以上的干部每人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可以让他们“少做坏事”。

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希望。

按江苏省的规定,像我这样的人(教授级中学教师)可以干到65岁,但我到60岁必定要退休。人生很短,剩下来的时间我要学习,学数学,学理化,学外语。我身边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在学习写作,写读书笔记。有个历史老师写《我与地坛》读后感,比很多语文老师都深刻。《新语文学习》杂志上也发表数学、化学老师研究语文的文章,给我们语文教师增添一点压力。

俞正声到上海履新时,视察某报社,说报纸也要有文学性,趣味性。他在去湖北前,读过池莉、方方的小说,到了武汉一看,果然如此。来上海前,他已读完《长恨歌》,到了那些弄堂里,才明白王琦瑶之所以会是王琦瑶的缘故。

读书要博,也要杂。但书是读不完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

1997年江苏某报采访我,题目叫《我的读书很可怜》;2007年《中国教育报》采访我,题目叫《我的读书仍然很可怜》。

在无书可读的时代,我读《联共(布)党史》,从中学到了表达的方式;跟陈白尘读《太平天国史》,学到了方法。学习是无处不在的过程。

其三,教师是一个实践者。

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有没有一双善于倾听学生的耳朵?

能不能尽可能准确、优美、生动地表达?

能不能不用教参而读深读透文本?

写作水平如何?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吗?

从85年到87年,我每天坚持写两则笔记,一是教育笔记,记下当班主任的趣事,记录教育过程中的失误。再是写一些自己的东西。

要敢于面对学生的挑战,跟学生写同题作文。学生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谈谈错误这东西》,我一口气写了两篇,以后让他们写文章,就再也没有情绪了。

陈桂生教授搞了个调查,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大概要经历60-90位老师,当他们毕业之后,真正能记住的有几个呢?你是不是属于学生能记住的那个行列?而我记住了我早年的一个老师,他在我写不出文章的时候,亲切地拍着我的脑门说:“你一定会写好的!”此后我果然就会写起来了。

让我们和学生一道成长吧!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李明新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评估院特聘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联委员,曾被授予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实践研究》,致力于语文教育与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曾于1995年获全国首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二十年来形成其“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其中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今年以来多次积极、认真参与对全国各地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中华慈善总会等组织者的称赞。 2007年主要讲学: 2月,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语言发展(新加坡后港学区) 4月,执教《趵突泉》(新生代语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4月,执教《趵突泉》;讲座《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江苏泰兴黄桥)5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6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辽宁建平县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7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8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河北邯郸市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8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讲座《怎样上好语文课》(参与教育部组织实施

的全国农村教师课改培训工程) 9月,《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贵阳年会) 10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青岛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11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广东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2007年主要著述: 1.《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3月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从中间人到中坚力量》(5月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杂志) 3.《没有终点的追求》(9月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 4.《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10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特级教师李明新对此有明确的回答。他说:“我力求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现两点基本的思想:一个是…实?,一个是…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从这个界定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明新的语文教学是求真、求实、求新。求真,就是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循着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求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求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墨守成规,强调在继承中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实”与“活”语文教育思想是在李明新老师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有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与“活”,强调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充分体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强调突出语文的性质。正如李明新所说“…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曾多次深入课堂听李明新老师讲课,也曾多次和他面对面地切磋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我认为,李明新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他深知“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在李明新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基本思想,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李明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科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还有“教学论”等理论依据。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 “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核心在思想,重点在实施。没有思想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李明新在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主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比如,他在《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曾写道:兴趣是怎样流失的?主体是怎样丧失的?“儿童”是怎样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十王栋生(吴非): 我的教师生涯及对教师发展的思考 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 (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这是一种现实。”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 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 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 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 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苏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

《致青年教师》感悟

品读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第三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来看一眼第三辑的题目:心里装着学生的心。我就在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有一颗怎样的心才能时时装着学生的心?读完了这一辑,我感受到了吴非老师对学生的那一份耐心、细心、信心、爱心和责任心。他也在用一个个比较接地气的例子来引导我们也做这样一个“五心”老师。 在《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吴非老师告诉我们。。。。。。确实,往往在上课时,有的孩子支支吾吾,会不耐心等待他的回答,而匆忙的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如果能够耐心的等待他,让他把话说完整,我们就可以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思维的走向,寻求他发言中的合理部分,适时地加以引导,会出现好的结果。 在《教学楼里有多少洗手间》吴非老师关注孩子们去洗手间这个事!足见他的细心。他在真诚地告诫老师们:。。。。。。 在《你一定能写好的!》中说:。。。。。。 在《作业评价未必要用统一标准》中说: 我觉得吴非老师的这种对学生的信心就是体现在他尊重孩子们之间的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说到小处就是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让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和他自己比,寻求他的进步点,多鼓励,其实这样老师的心态也会放平和,就不会太着急,也就有了耐心。 充分了解能够尊重孩子们的感受,尊重隐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心里装着学生的心》中他提到自己。。。。。 我感受到他在告诉我们在两方面要有责任心,首先,得对自己的教学负责任,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他在《多让学生说说话》中带给我们很多关于课堂的反思。。。。。。确实,设计怎样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都有表达的欲望,创设怎样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对于课堂孩子们的生成与预设不符时,应如何进行课堂评价,在保护参与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加以引导,这些都需要我在每节课中去积累经验。 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他在培养孩子方面强烈地责任心。在《这样的学生可爱吗》他说:。。。。。

小学《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小学范文:《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暑假我把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一书读了几遍,感触很深,我想把它 与我们青年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 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 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 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 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 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 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 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 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更多的.是为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当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自己的想象,加之经济大潮席卷下,对教育工作得过 且过,内心里想着能跳出这一行,彻底翻身解放。然而这个身真那么容易就能 翻的吗?不准备做教师,你准备做什么?考公务员?办公司做生意?竞聘做电 视主持人?做一番深思后就会发现,这些梦想的岗位往往只是个梦想,这些梦 想的存在除了继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到任何推动人生的作用。 生气的时候也想随便做什么反正没做教师这么窝囊,上面有领导得罪不起,下 面有学生稍一越界跟你人民来信。可气过之后还能怎样。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 种目标混乱的无谓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及至过了浮燥岁月,安静下来了,却也再没有青春活力,再没有奋斗的勇气,一切就在表面的 安逸中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样一来,教育没做成什么,自己的生命也没做成什么。

最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最新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韩军清华附中教学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语文领军人物。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每每读这本书时,不自觉地有一种“厚重”在心底萦绕……吴非老师在书中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四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 静态的语言在脑中不自觉地生成动态的画面。爱好学习、图书馆查阅、实验室研究,我看到孩子们自发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有趣的问题、球场的奔跑、诗集的朗诵,我看到孩子们热情地诗意地生活着;阳光、歌声、笑声,更为这幅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动……可是,为什么在不画面里,这些原本“免费“的阳光、歌声、笑声,竟变得有些昂贵和奢侈。美好的画面,

有一种越走越远的感觉,也许我的小时候还有些许的影子。在读这篇之前,你若问我想过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吗,我会说不敢,感觉有那么点不真实。一个在做梦年纪的女孩认为过于理想化的情景,却成为已近花甲的老教师的坚定期盼,不得不有些伤感。现在,若你再问我一遍,我要说,我想过并且坚信,因为在我的前面将见证并参与一段很长的教育发展之路。如果作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都没想过、不敢想,那么还如何希望这样的教育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 从这篇,或者说从这个教育理想,我想到吴非老师的《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一文,这个学生没能在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尽管他很希望这样做,也会读得很好听。因为社会、父母,也许还包括老师教导他以后的“生涯规划”无非是勤奋读书,选择一所名校,进入热门专业,以后就业顺利,拥有一份高薪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父母没有兴趣听他读诗,这不能让他们感到喜悦,宁愿希望他能利用这些时间多做些竞赛题。 应该说,不是我们没有物质提供给他们诗意的土壤,更何况很多的诗意根本无需金钱。为培养学生特长,家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学乐器、下棋、跳舞……很多新鲜的玩意儿可能听说的都不多,比如冰球、国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多篇)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金塔县第四中学马维萍 最近,我拜读了吴菲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 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 从一言一行做起。

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你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了没有?学生这节课有发展吗?这种隐性的服务理念应该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二、要学会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具有奉献爱心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应感谢社会给予我的这个崇高而又伟大、稳定而又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令所有人敬佩,要感谢我们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感谢我们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边的每一个人。 三、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多读书。魏书生初中毕业,却达到了融合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培养他的是书籍;李镇西在被问及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说:我就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 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 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 而言的。 “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

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 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吴非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吴非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一) 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 1、教师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或伤感,那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吧。让学生看看,老师和自己的母亲、父亲一样,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悲伤,甚至会感到绝望。 2、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我不在乎学生说老师多愁善感,但我在意自己教出的学生能不能成为情感健全的真人。 3、不要忍,就让你的眼泪流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流下来。我宁愿他们面对你的眼泪感到惊愕或尴尬,也不愿意他们那样木然地面对人间的一切。 4、青少年能被感动,除了天赋善良,更需要在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一点点地获得良知,而家长和一些教师却只在意他们的考试成绩,没有意识到教育的欠缺。 5、作为指引者的教师,应当引导他去关注,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的经历,他的阅读如果是有效的,能孕育人文情怀的,他的情感就能被唤醒,也就一定会有感动。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志趣 1、原谅他们,不是所有的水都要流向一条河的,也不是所有的河都向着大海的。你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热爱”。 2、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飞翔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徜徉在理性思考的乐园中的。我们没有权力要求所有的人和自己持一样的生活观。坚持自己的追求,尊重别人的选择,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这是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的素养。 3、当然,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会有影响,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生活志趣,关注教师应当具备的情感与情趣。因为我们的学生时时都在看着我们。 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 为了你的学生,你应该首先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长空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 1、其实,不管是什么地方,每个中国人的根都在农村,我们的祖先都是农民。小农意识哺育了民族性格,也或多或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致青年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致青年教师》 △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 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 △ 在和钱理群教授讨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 质时,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三个关键词——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 △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 阴暗。 △ 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我们教育 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 △ 他的阅读如果是有效的,能孕育人文情怀的,他的情感 就能被唤醒,也就一定会感动。 △ 言行的底线,是不妨碍他人。 △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 △ 如果教师辛苦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 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 △ 一节语文课后,学生或感动,或激动,或疑惑,或感概,

或悲伤,或有不平之气,或有醒悟,或有疑问,等等,都是不错的结果,因为学习中有情感思维活动,这些,都会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如果学生听了一节语文课,做了作业,却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那是最糟糕的。 △ 刚刚立足讲台,为什么就要急于报名去参加“赛课”? △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 △ 教师的工作,很大意义上是留给未来的。至于我们的劳动价值,可能也得让后人去评说。为了明天的“不后悔”,今天就不要急。 △ 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 △ 想“以勤补拙”,想到要多流点汗水,想到要多花点时间,可是这样做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 △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不能“唯分数论”,比分数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学生,才会很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度。 △ 不会学习,是当今学生最大的学习困难。 △ 有一次我在学生作文后面批了一句“文章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纠正”,那位学生在我的批语后面写的是“我找到了四个”。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讲座材料集锦(教研资料经验介绍)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四川省乐山市教科所殷宗祥 发言提纲: 一、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二、新课程评价理念 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的内涵 1.绝对评价; 2.课堂即时评价; 3.作业评价; 4.形成性评价; 5.考试评价; 6.多元评价。

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范畴 1.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各种研究课的评价;对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新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 2.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 3.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五、新课程语文课堂的特点 1.学习语文的课堂: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2.灵动的课堂:充满灵气和智慧充满互动的气氛 3.创新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体验成功 4.平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之间的平等个体与群体的平等 5.有味道的课堂:充满趣味蕴含情味具有韵味 六对“评教”的认识 1.关注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发展中的需求发展中的尊严 2.对阅读教学评价的认识:读懂悟情学法积累

阅读教学“五要”:要读书要融情要议论要起伏要训练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有写有练) 3.对作文教学评价的认识: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习作教学“五要”:话要多情要真意要新文要美评要实 (下笔成文真情告白美观新颖评价有效) 七对“评学”的认识 1.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2.对学生学业的评价:(1)“成绩优秀”不等于“学业优秀”(2)学生“语文素养”靠长期的训练八教育形势对教学评价影响的反思 1.“均衡教育”的反思:教育硬件资源不能都均衡配置,教育软件资源不可能均衡配置。 2.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反思:人民会满意吗?满意的标准是什么?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导致新的“不公平”。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 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 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 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 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 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 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 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 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 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 在心间。 通读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 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 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 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 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 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 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访谈 1.您叫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有多长时间了?主要是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吗? 我教小学生读教材之外的古诗文由来已久。记得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就每周教学生读1至2首古诗。那时我教的班,从三年级带至五年级,学生背诵了几百首古诗词,积淀了丰富的古诗文底蕴。学校每次公开课都让我展示,我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开始教学生背诵古诗文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学校到了2009年时,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才有了我们自己的教材,解决了老师教学零碎性和没有系统性的问题。《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一共6册,每年级一本,教材一经教育科学社正式出版,就得到语文教师和家长的热烈欢迎。现在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200多所学校加盟“12岁以前的语文”团队,在全国共举办3场“12岁以前的语文”高层论坛。 2.在古诗文学习方面,您制订教学计划吗?是什么样的计划?怎么安排国家语文教材与古诗文教材的教学时间? 当然制订教学计划。 我个人认为诗歌教学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

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文、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经典诗文教育的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杏娥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两个月或三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的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挖过来挖过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

陈维贤语文课堂讲座材料

2018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讲座材料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老师 一、知规律转变思维有实招快速提升 1、题型突破 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 关乎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 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 做题方法或思路典型例子注意事项 2、化个为类:做一个题目,通一类题目 3、思维转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 学习:围绕提分研究方法 审题:与命题人对话 解题:用命题人思维 答题:与阅卷人对话 二、明考纲掌握方法抓根本提高能力 (诗歌鉴赏讲义) □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突破 一、训练读懂(读懂诗句和主旨) 读懂诗句: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理解能力)。 读懂主旨:把握类别,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借助技巧…… 二、研究题型(做题方法或思路) 常见题型做题方法以及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破。 由一个题走向一类题的归纳、梳理和研究。 三、精准表达(格式和专业术语) □典型示例 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二、【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致青年教师

致青年教师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书中的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下面是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了一种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的冲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本书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读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或者是说教的印象和感觉,但是读这本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我以为一本好书不是故弄玄虚,让人难懂,也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应该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反思的书。这样的书才能发出启迪智慧的力量。无疑,王老师的这本书是这样的一本能引起人反思的好书。这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 王老师所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同事身上的教育的大事小事或者现象。伴随这些现象往往是我们通常的做法,然这

些做法是否是尊重学生的,是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王老师从他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读着王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教育实践,王老师所述的现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一页页地读,也跟着反思。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天天喊在口头上,写在墙上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很多都是徒有虚名的口号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王老师的教育实践,看得出他是在努力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的规律。和王老师相比,自己还相差的太远,自己要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努力做一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老师。 在书中,王老师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他还说,教师要有悲悯之心……我以为说的都很在理。一名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如果没有悲悯之心,恐很难教出一群知书达理又善良的学生。 王老师的书中还有许多好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与阐释,但是因为自己断断续续地读完全书加之自己的水平有限,实在难以将书中精华用简练的文字全部表达出来。 这本书的名字,王老师将它定为《致青年教师》,我想这是王老师的谦虚,选择了初入行的青年教师,希望能给他们刚刚开始的教育教学生涯有些指导和参考价值。我是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从

教师读书笔记《致青年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致青年教师》 一、书名:《致青年教师》作者:吴非 二、内容简介: 该书是吴非告别讲台之作。在书中,作者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训和盘托出。该书40余篇随笔文章,涉及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作者就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他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他推心置腹,现身说法。今天应该如何做教师,吴非以自己30年的经历作了回答。因为真实、坦诚,该书格外打动人。 三、内容摘录与感悟: 1、《珍视我们的专业》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释。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p16) 感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才能赋予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才能不用再谈“职业倦怠”。 2、《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

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之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的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也很难为人师表。(p74) 感悟: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 3、《这样的学生可爱吗》 应当说,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经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公民;我们应当珍视他们身上的那些值得爱的禀赋,不要轻易地让它们丢失。无论这样的工作有多艰难,我们必须去做,而且要抱着这样的信念: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可能就没有人做了。(p117) 感悟: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 4、《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p9) 感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5、《炸土豆条是哪里来的》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北京 宁鸿彬北京第八十中学。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65年毕业(进修)于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普教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顾德希北京四中。生,北京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李裕德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 陶伯英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赵大鹏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 程汉杰北京市铁二中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研室 陈天敏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长) 程翔北大附中(副校长)。1963年生。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 上海 于漪(女)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上海扬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评为特级教师。 朱泳燚1940年生,上海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中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常熟教师进修学校,常熟师范学校,常熟第二中学,常熟中学任教。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林炜彤1920年生,江苏如东人。193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教过几年书,

1939年到上海读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教至1992年10月离休。1981年评为特级教师。 钱梦龙1931年生,上海嘉定人。初中毕业后辍学,1951年到中学教美术,不久转教语文。1980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章。现为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经多年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 徐振维(女)1932年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西安第二女中、西安第三中学、上海五四中学任教,1977年调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员。曾主持“课时分段,扩大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大获成功。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始担任上海市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担任过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审查委员。1994年12月27日逝世。 张大文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方仁工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 陈钟梁上海东方教育中心(副主任)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 河北 时雁行1920年生,河北河间人。1950年任赤峰中学语文教师,1952年调河北师大附中。1986年评为特级教师。 李风平华北油田供应处中学。1956年生,河北人。全国优秀教师。 许建国河北黄骅中学(副校长)。1963年生。1993年起四年间从一级教师破格为高级教师,又破格为特级教师。 江西 张富1935年生,江西临川人。1955年当上乡村中学教师,1980年调南昌第三中学。1991年评为特级教师。1986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