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发奖。

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奥地利)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1926年:斯维德伯格(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维兰德(德)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英)、汉斯?奥伊勒-克尔平(瑞典)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1939年

1930年:汉斯。费歇尔(德)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铁原卟啉IX的合成。

1931年:卡尔?博施(德)弗里德里希?柏吉斯(德)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兰格缪尔(美)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哈罗德?尤里(美)发现了重氢(氘)。

1934年:弗列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5年: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荷)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6年:沃尔?霍沃思(英)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

1937年:理查德?库恩(奥地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8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对性激素的研究。

1939年:利奥波德?雷吉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1949年

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匈)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奥托?哈恩(德)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阿图里?维尔塔南(芬)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詹姆士?萨姆纳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那斯罗蒲,温德尔?斯坦利(美)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英)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1959年

1950年:奥托?狄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1951年:埃德温?马蒂松?麦克米伦(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发现了超铀元素。

1952年: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英),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

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德)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

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化学键的研究。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美)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年: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苏)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英)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加洛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方法。

1960年—1969年

1960年威拉德?利比(美)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美)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英),约翰?肯德鲁(英)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德),居里奥?纳塔(意)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英)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

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美)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德),罗纳德?乔治?雷福德?诺里(英),乔治?波特(英)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

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奥德?哈塞尔(挪威)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

1970年—1979年

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加)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美)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美)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美)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

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澳)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对硼烷结构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

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乔治?维蒂希(德)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980年—1989年

1980年保罗?伯格(美)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1年: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年:亚伦?克拉格(英)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

1983年:亨利?陶布(美)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

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

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美),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1987年:让-马里?莱恩(法),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

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姆特?米歇尔(德)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

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00年—2016年

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8年:美国Woods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2009年:英国生物学家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Ramakrishnan)、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斯泰茨(ThomasA.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学家约纳什(AdaE.Yonath)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该奖。

2010年:美国德拉威尔大学的RichardF.Heck、普渡大学的Ei-ichiNegishi 以及日本仓敷艺术科学大学的AkiraSuzuki,他们发明了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2015年:托马斯?林道尔(Tomas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2016年: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 奖理由盘点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20)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20)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 理由盘点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7) 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 1901年J.H.van't Hoff 范特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E.Fischer.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 1907年E.Buchne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 1910年O.Wallac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 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 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R.Willst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未颁奖 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W.Nerst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颁奖 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H.Wielan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A.Windau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A.Harden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H.von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 1930年H.Fische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F.Bergius贝吉乌斯德国 1932年https://www.360docs.net/doc/e019034017.html,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未颁奖 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 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I.Joliot-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 1936年P.Debye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修订稿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 获奖理由盘点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 的发展。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贡献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贡献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当地时间7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曼纽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A.Doudna),以表彰她们“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的方法”。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曼纽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A .Doudna) 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截至2019年,共颁奖111次,有183人获奖。 其中,最年轻的化学奖得主是法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他在35时与其妻子因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最年长的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他因对锂电池研发领域做出的贡献,在97岁时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古迪纳夫也是目前所有诺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以下是近1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19年: 约翰·古迪纳夫(美)、斯坦利·惠廷厄姆(美)和吉野彰(日),因在锂电池研发领域做出的贡献分享诺奖。 2018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弗朗西斯·阿诺德(美)、乔治·史密斯(美)

和格雷戈里·温特利(英),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2017年: 约阿希姆·弗兰克(德/美),理查德·亨德森(英),雅克·杜博歇(瑞士)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结构。 2016年: 让-皮埃尔·索维奇(法)、弗雷泽·斯托达特(英)和伯纳德·费林加(荷)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 2015年: 托马斯·林达尔(瑞典)、保罗·莫德里奇(美)、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美),因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获奖。 2014年: 埃里克·贝齐格(美)、威廉·莫纳(美)、斯特凡·黑尔(德),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获奖。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美/奥地利)、迈克尔·莱维特(英/美)、阿里耶·瓦谢勒(美/以色列)分享诺奖,三人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190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诺贝尔化学奖历年得主(1901-2020) 1、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特霍夫 (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1852–1911) 国籍:荷兰 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 2、埃米尔·费雷 (Emil Fischer)(1852–1919) 国籍:德国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3、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国籍:瑞典 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4、威廉·拉姆赛 (William Ramsay)(1852–1916) 国籍:英国 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发现了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 位置。 5、阿道夫·冯·贝耶尔 (Asolf von Baeyer)(1835–1917) 国籍:德国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 6、亨利·莫瓦桑 (Henri Moissan)(1852–1907) 国籍:法国 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首次制得单质氟。 7、爱德华·毕希纳 (Eduard Buchner)(1860–1917) 国籍:德国 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发现无细胞发酵工艺,对制糖、酿酒工业产生重大意义。 8、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国籍:英国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成果为“人工核反应”技术奠定基础。 9、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F.Wilhelm Ostwald)(1853–1932) 国籍:德国 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为催化剂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10、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国籍:德国 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奖理由: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是每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国际化学奖项,以表彰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的化学家获得了这一荣誉。 以下是一些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成就: 1. 1901年:Jacobus H. van't Hoff van't Hoff因他在化学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首个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奠定了化学动力学的基础。 2. 1953年:Fritz Lipmann Lipmann因发现辅酶A和ATP的作用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对于了解细胞能量代谢和酶的功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1962年:Linus Pauling Pauling因他对化学键和结构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工作对于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本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1980年:Paul Berg Berg因为他在基因工程和DNA重组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为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5. 2000年:Alan J. Heeger, Alan G. MacDiarmid, Hideki Shirakawa 这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了导电高分子的电子传导性能而获得了诺 贝尔化学奖。他们的工作为有机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6. 2018年:Frances H. Arnold, George P. Smith, Sir Gregory P. Winter 这三位科学家因其在蛋白质工程和抗体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为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这些只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一小部分,每年都有新的化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获得该奖项的认可。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整个化学领域的推进和发展的认可和支持。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修订稿

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学奖项之一,每年由瑞典皇家科学 院颁发。该奖项旨在表彰对化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团队。自 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给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理由。 1.霍夫曼(1901):非天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这是第一次颁发的 诺贝尔化学奖,他以对合成尿素方法的研究成果获奖。 2.居里夫人(1911):对镭和钋的研究。居里夫人凭借其对放射性元素 的发现和研究,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 3.斯特恩(1933):分子束技术的开创性研究。他的研究对于研究分子 结构和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4.休斯(1951):电泳方法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和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他 的研究对于分离和鉴定生物分子具有重要意义。 5.巴西德(1952):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巴西德被授予这一荣誉是 因为他在有机合成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6.亨特(1969):横向拓扑结构的研究。他的研究对于理解DNA和RNA 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7. 萨特南(Duzhin和Wilson) (1985): 温和的氧化反应的研究。他 们的研究对于开发更环保的化学反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8.索斯特罗姆和维斯(2024):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他们开创了分 子机器领域,打下了用分子构建可控和可编程的功能化系统的基础。

9. 弗罗斯特尔(Lefkowitz和Kobilka) (2024): G蛋白偶联受体的 结构与功能研究。他们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胞信号传导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 意义。 10.克鲁特鲍姆(2024):酶表面展示法的发展。他的研究为开发能够具 备特定生物活性的酶提供了新方法。 以上只是少数获奖者的例子,诺贝尔化学奖赞扬了科学家对化学领域 的突出贡献。每个获奖者的研究都推动了化学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并为人 类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诺贝尔化学奖不仅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杰出贡献,也为更多 的研究者提供了鼓舞和动力,推动了世界化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通过回顾 历年来的获奖者和获奖理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学领域的进步和创新。希望诺贝尔化学奖能够继续激励和奖励更多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为人类 社会带来更多的科学突破和发现。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Nobel prizewinners in chemistry)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 1901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究,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 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 德国人(1852–1919) 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埃米尔·费歇尔,德国化学家,是一九零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提出电离学说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伦尼乌斯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阿伦尼乌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 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发现了稀有气体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氙、氩、氪。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零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冯·拜耳(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拜耳,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 法国人(1852–1907) 制备单质氟 亨利·莫瓦桑发现氟元素分析法,发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零六年荣获诺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X. 1% 、 ■ 、w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 奖理由盘点 文件编码(008・TTIG ・UTITD ・GKBTT ・PUUTI ・WYTUI ・ 8256)

1 9 0 1 年 2 0 16 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徳・贝恩哈徳・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 次。期间只有1916、1917> 1919、1924、1933、1940> 1941 和1942 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徳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儿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o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 年一1910 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徳)合成了糖类和瞟吟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徳)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与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局部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X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如此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开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与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开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别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与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响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与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与化学反响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开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开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