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第十章 自测题

毛中特第十章 自测题
毛中特第十章 自测题

第十章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

1.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C)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C.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兴起( A )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 C )。

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C.《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 B )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A、二○一五年

B、二○二○年

C、二○三○年

5.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6.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 C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A.继承者和弘扬者

B.传承者和发扬者

C.传承者和弘扬者

7.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的进一步延伸,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的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

A.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C.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8.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A )。

A.倡导者和发展者

B.倡议者和发展者

C.倡导者和创造者

9.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C )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A.经济

B.教育

C.文化

10.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哲理是(A)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 C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共产主义

B.民族精神

C.社会主义

12.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

A.改革创新B.为人民服务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13.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A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14.( C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1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16.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自觉把( B )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A.传统文化发展

B.文化繁荣发展

C.现代文化发展

17.( A )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A.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B.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普遍保障

C.经营性文化事业大发展

18.( C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A.共产主义先进文化

B.西方先进文化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B)

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20.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把( B )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持久效益

2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兴国之魂是( C )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2.( A )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个人英雄主义

23.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 B )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A.跨地区、跨行业

B.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

C.跨地区、所有制

24.要培养高度的( B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律

B.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律

2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 A )是关键

0A.人才 B.管理 C.市场

26.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 D )。

A.掌控权

B.主动权

C.控制权

D.主导权

27.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表述不正确的是(C)

A.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C.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决抵制外国的文化

28.党的十七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 A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A.“双百”方针

B.八字方针

C.十六字方针

2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A )

A.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B.培育“四有新人”

C.加大互联网络建设

30.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发挥( B )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A.政府

B.市场

C.企业

二、多项选择

1.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段话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BCD)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B.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C.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D.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 由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命题:(BCD)

A.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没有看到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必然决定了其一元性

C.实质上是在说“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

D.没有看到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论述正确的是:(ABCD)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BD )

A.揭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E.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5.我们党目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其中包括( ABCD )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6.创作生产更多(BCD )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A 无愧于国家;

B 无愧于历史;

C 无愧于时代;

D 无愧于人民;

7.(ABCD )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要坚持以人为本

B 贴近实际

C 贴近生活;

D 贴近群众;

8.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BCD )。

A 服务人民

B 源于人民

C 为了人民

D 属于人民

三、辨析题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答案要点: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但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道德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要提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之中。

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

(1)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3)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本命题错误。

这是对先进和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特别注意不要陷入这类认识误区。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第一,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超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先进文化。第二,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4.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本命题正确。

第一,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和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

化决定论”。

2018版毛概重点章节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5.1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5.2如何把握理论的主要容 1、解放思想、实事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5.3如何认识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8.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对社会主义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我国需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之间产生的矛盾” 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下面三个方面: ①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③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8.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的涵: ○1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注意伟大胜利的时代。 ○2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 ○3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新时代的意义 ○1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毛中特第七章自测题

第七章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A)。 A.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B.解放思想新时期 C.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 D.求真务实历史新时期 2.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 D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1992年南方谈话 3.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 D ) A.政治体制改革 B.科技体制改革 C.教育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 D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5.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 C ) 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6.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 C ) 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 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 7 ( D )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A.发展 B.改革 C.速度 D.稳定 8.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C ) A.发展 B.创新 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 D )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10.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开放新阶段的是( D ) A.兴办经济特区 B.开放浦东新区 C.大出口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完整系统论述的文章是( B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论联合政府》 1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 B )的深刻总结。 A.世界经济发展历史 B.中国发展历史 C.中国古代发展历史 D.中国近代发展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 AB )。 A.两个市场 B.两种资源 C.两套本领 D.两种优势 E.两种制度 2.改革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 ABCD )。 A.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B.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C.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 D.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E.一切根本制度 3.“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BCDE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 ABCDE ) A.坚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

毛概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由30年改革开放后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多媒体ppt教学、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确立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们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与国际差距明显拉大,我们只能通过改革带领人民追赶时代潮流。 2、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 改革的实质在于体制创新,而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改革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同时,改革引起了整个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也不能不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重大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也不能不是一场革命。 但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暴力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变

(精品)毛中特第十章 自测题

第十章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 1.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C)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C.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兴起( A )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 C )。 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C.《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 B )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A、二○一五年 B、二○二○年 C、二○三○年 5.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6.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 C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A.继承者和弘扬者 B.传承者和发扬者 C.传承者和弘扬者 7.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的进一步延伸,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的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 A.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C.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8.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A )。 A.倡导者和发展者 B.倡议者和发展者 C.倡导者和创造者 9.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C )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A.经济 B.教育 C.文化 10.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哲理是(A)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 C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共产主义 B.民族精神 C.社会主义 12.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 A.改革创新B.为人民服务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2018毛概)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目标)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1、五大发展理念(如何把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五大发展理念(作用和地位)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 1、新常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动力 2、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进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想不起来从经济新常态往回推)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个层面)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6 个举措)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目标)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注意点: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如何) 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 字方针)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如何落实) 1.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明确一国和两制之间的关系,在这个

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第七章

考研政治毛中特真题第七章

【1993年文】23.中共十四大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E.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答案】BCD 【解析】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准确认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重要讲话中提出著名论断,正确选项如知识类所示,是B、C、D。这是1993年文科(第23题)和理科(第26题)通用的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程度的差异。【1995年理】9.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技术引进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从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从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国际劳务合作的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进入90年代,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97年理】5.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地改革,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要求。但是这种改革不需要也不允许否定、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改变原有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以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认为改革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显然错误;B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社会主义改革不是

期末考试毛中特第十章试题

第十章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 培养“四有”新人 B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 弘扬民族精神 D 弘扬科学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指建设 A儒家文化B传统文化 C 中华文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A民主法制建设 B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中华文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7.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间 A 2005 B 2006 C 2007 D2008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A思想道德建设 B 教育和科学 C 文化体制改革 D 文化产业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代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A 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 B 精神动力 C 思想保证 D 物质保证 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B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民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知识点归纳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知识点归纳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纵横全图的经纬线,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 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科学内涵:(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 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以上六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当前,

毛概第7章试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单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 B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C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D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C ) A.国外经验的借鉴 B.领导的价值判断 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D.综合国力的竞争 6、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并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 D )。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7、科学发展观在( B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B.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应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挑战

D.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8、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A )仍然是时代主题。 A.和平与发展 B.战争与发展 C.革命与发展 D.战争与革命 9、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C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统筹兼顾 C.科学发展 D.以人为本 10、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 A )。 A.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D.维护社会公平 11、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 B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12、科学发展观强调,( D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A.以人为本 B.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D.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3、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C )。

毛概第七章知识点整理

毛概第七章知识点整理 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变、变的是具体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7、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依据/必要性/为什么? 1、实现党的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8、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两者的内容及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实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0、如何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1 1、必须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就是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

【毛概课程题库】第10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D )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A.文化 B.交流 C.外交 D.发展 2.( D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A.传统 B.政策 C.教育 D.创新 3.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 D )优先。 A.利益 B.速度 C.人才 D.效益 4.坚持协调发展,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 A )。 A.整体性 B.分散性 C.高效性 D.经济性 5.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 C )待遇。 A.教师 B.公务员 C.技术工人 D.工程师 6.经济改革的方向是要让( D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科技、 B.创新、 C.政府、 D.市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B )。 A.共同富裕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现代化建设 8.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推动( A )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 A.供给侧改革 B.产业结构升级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9.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第一道关是要完善( A ) A.社会保障 B.税收调节 C.公共服务均等化 D.市场经济 10.十八大进一步把( B )纳入到现代化建设布局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 A.社会和谐 B.生态文明 C.政治 D.文化 1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所在。( D ) A.一致愿望;根本利益 B.共同愿望;本质利益 C.一致愿望;本质利益 D.共同愿望;根本利益 12.( C )是最大的民生。 A.卫生 B.教育 C.就业 D.三农问题 13.( C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14.构建国家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题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 D )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A.森林公园 B.湿地公园 C.主题公园 D.国家公园 15.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 C )就业。 A.更高水平和更充分 B.更高水平和更平衡 C.更高质量和更充分 D.更高质量和更平衡 1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 B )作为主攻方

毛概第七章知识点整理

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 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变,变的是具体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 由之路 7.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依据/必要性/为什么?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3、抓住机遇、抢占未 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 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两者的内容及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实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 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0.如何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 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11.必须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1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 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毛中特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将答案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是(C)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表现在(C) A.两者互为目的,互为手段 B.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C.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 D.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目标和方向是(B)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育“四有”新人 C.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着力点,即我们常说的“三德”建设是指(C) A.政治品德、经营道德、思想品德 B.社会公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 C.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D.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5.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D) A.理想建设 B.道德建设 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思想道德建设 6.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八荣八耻” C.共产主义理想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D)”。 A. 综合国力 B.经济实力 C.文化竞争力 D.文化软实力 8.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A) A.民族精神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

毛概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基本概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指不依附于任何国家,不允许任何外来力量对本国的侵犯、控制、干涉和威胁,坚持主权的安全第一,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一切事物的权利。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3、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下,打破闭关锁国状态。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等一切进步的东西,不断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加入世界发展的行列。以促进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重点分析: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社会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给以高度的评价,同时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对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上的理论贡献,主要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敌我矛盾要用镇压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说服的方法。 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从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提出背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 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 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 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

考研政治《毛中特》选择题练习(第七章)

考研政治《毛中特》选择题练习(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2.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 ) 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 3.改革的性质是( )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4.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5.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 A.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D.设立经济特区 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 ) A.人民生活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D.实践标准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

A.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 B.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C.判断一切改革政策的标准 D.判断经济成就的标准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9.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 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 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 10.对外开放的开端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建设上海宝钢 C.吸收外资D.设立深圳特区 11.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概念是(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理论务虚会 C.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D.1982年十二大 12.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 ) 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13.新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毛中特毛概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重点: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①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

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的评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4)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5)改革开放的经验(2014年新大纲增加考点)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毛概课程题库】第10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docx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D)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A. 文化 B.交流 C.外交 D.发展 2. (D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A. 传统 B.政策 C.教育 D.创新 3. 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D )优先。 A. 利益 B.速度 C.人才 D.效益 4. 坚持协调发展,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A)。 A. 整体性 B.分散性 C.高效性 D.经济性 5.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 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C)待遇。 A. 教师 B.公务员 C.技术工人 D.工程师 6. 经济改革的方向是要让( D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 科技、 B.创新、 C.政府、 D.市场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B )。 A. 共同富裕 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现代化建设 8.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推动(A )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 A.供给侧改革 B. 产业结构升级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9.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第一道关是要完善(A ) A.社会保障 B. 税收调节 C.公共服务均等化 D.市场经济 10. 十八大进一步把(B )纳入到现代化建设布局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 A.社会和谐 B. 生态文明 C. 政治 D.文化 1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全体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所在。(D ) A. 一致愿望;根本利益 B.共同愿望;本质利益 C. 一致愿望;本质利益 D.共同愿望;根本利益 12 .(C )是最大的民生。 A.卫生 B. 教育 C.就业 D. 三农问题 13 .(C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14.构建国家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题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D )为主题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 A.森林公园 B. 湿地公园 C. 主题公园 D. 国家公园 15.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C )就业。 A.更高水平和更充分 B. 更高水平和更平衡 C.更高质量和更充分 D. 更高质量和更平衡

毛概第七章

毛概论第七章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为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 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