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模式



(二)中日关系的战略意义与未来模式
尽管当前中日关系面临诸多困难,但中方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希望中日两国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我们之所以能积极主动地发展中日关系,正是认识到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中日之间的和平友好相处对中国、对日本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它又是美国企图构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发展一要资金、二要技术、三要和平环境的情况下,无论是考虑到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都必须高度重视中日关系。具体来看,稳定友好的中日关系无论对日本还是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主要就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做简要分析。
第一,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可以稳定我国的周边环境。
未来一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过去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起来的物质基础上,进一步开创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代目标。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不仅要确保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而且要力争不被卷入任何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去。为此,我们需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需要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而这两条都与日本有关。
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最大又最重要的国家,都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邻国,只有与对方和睦相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相反,在现代条件下,如果中日两国间不和,甚至爆发战争,中国的和平环境也就难以实现,也将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和平现代化进程。因此,有个别的人提出不惜与日本一战的观点是极为荒唐的。
第二,健康友好的中日关系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往来,给两国人民带来经济经济实惠。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中国近在咫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所难以替代的。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双边贸易的扩大和直接投资的增加,已经使中日两国彼此都有求于对方,谁也离不开谁。中国需要来自日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同样,日本也有赖于中国的市场和来自中国的廉价优质产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明确表示不赞成“中国威胁论”,主张从积极的角度,以双赢的思想看待中国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进中日经济合作。在全球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在中日关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有些人提出了“抵制日货的口号”,这也

是相当不理智的。
第三,健康友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的安全也极为重要。
我们知道,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将需要处理好两件大事:一是进一步使中美关系朝向正常化的发展,这是带有全局意义的。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亚太战略中制定了联日压中的战略,因此一般认为美国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问题;二是阻止危险程度正在显著增长的“台湾独立”,并且大力争取基本和平地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但中国外交的这两件大事都与日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美日之间具有军事、外交同盟关系,同时日本与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中日关系处理的好,那么可能在中、美、日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战略三角关系,中国在中美关系中就可以增加谈判的砝码,也将会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同时也克利用日本来打压日益膨胀的台独势力。相反,如果中日政治关系今后严重恶化,这将给中国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增添重大困难,同时会使陈水扁之流和日本国内逐渐增强的支持“台独”的势力得到更加稳定的幕后支持。因此,在中美关系曲折起伏,台湾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稳定中日关系,对改善我国的安全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处理中日关系应有全局性的大战略意识,而不能仅看到一时的一个方面。
除了以上所谈的以外,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中日两国坚持睦邻友好,将有助于地区合作,有助于缓和“热点”,有助于本地区保持长期和平与稳定。例如,在当前全球地区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都认识到了增强地区多边合作对各自的重要性,因此,在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但只有良好的中日关系才能将这种利益和素求变成现实,中日两国只有通力合作,东亚经济才有实现区域化一体化的希望。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若真正关心并长远考虑考虑中国的未来和平崛起的环境、繁荣和安全,就能懂得日本对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正常的中日政治关系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日本的综合实力决定的,也是由日美军事、外交同盟关系以及日本与台湾岛的某种特殊联系所决定的。
未来的中日关系将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呢?换言之,未来的中日关系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到我在前面已经分析的一个重要前提,即东亚处在国际格局的转型之中,中日关系已经并仍在发生结构性的重大变化,这中结构变化表现中国正迅速走向强大,日本正急切地谋求“正常国家”

地位,争取政治大国地位和相应的“军事权利”。在东亚格局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可以预见,中日之间将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或者已有的战略性问题也已经或将会经历新的变化。
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不外乎3种可能的模式和走向:一是两国和谐合作模式,二是两国全面冲突模式,三是两国既竞争又合作模式。其中,既竞争又合作模式是比较现实的处理中日问题的模式。下面对每种模式的可能性做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日之间历史形成的相互不信任是很难克服的。加上一些日本右翼保守政治家小题大做,煽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中日之间的复杂的现实问题,使得中日之间建立和谐互信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和谐合作模式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将难以行得通。
那么,中日之间是否会走向全面冲突呢?一般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的迅速发展是通过和平途径的发展,我们在崛起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是和平崛起,因此,不会给他国造成任何威胁。另一方面,日本虽正在迈向“普通国家”,但是即便真的成为“普通国家”,也并不意味着日本将重蹈军国主义覆辙,与中国兵戎相见。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现在的国际秩序已经不是以前的国际秩序。在当今不断加速的全球化和地区化进程中,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大大增强了,中日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已经使得中日关系的恶化会对双方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两国既竞争又合作是未来中日关系最现实的模式,是东亚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两个大国谋求和平共存和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中日在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合作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相互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可能合作是主流,但不时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军事的。
之所以未来中日关系是这样一种模式,原因是,中日之间冲突是明显的,但又存在共同利益。中日之间的经贸,世界第一。中国如果抵制日货,日本也会抵制中国货,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中国有要求理性处理对日关系的声音,日本也有要求小泉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声音。最终,中日两国终将能够冷静地权衡战略利弊,促使两国关系走向相对协调与稳定。
建构未来中日之间的强强竞合关系模式的前提是日本必须承认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中国也必须认识到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必然性,采取的关键措施就是树立“共同发展,争取双赢”的观念,抛弃那种“一山容不得

二虎”的“零和”思维,做到相互容忍和宽容,自己求发展,也让对方得到发展。在观念认识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力求在东亚地区范围内建立和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边规则和机制,将中日关系发展纳入到机制化的轨道中。尤其是在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冷淡、民间交往活跃,中日双边关系降温、地区多边合作升温的特殊背景下,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必须借助于民间外交的力量和多边外交的优势。通过民间与政府的互动、双边与多边的结合,逐步建立多层次与多领域的协商与对话机制,提高对话与协商的层次和质量,在现有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的规范与准则,确保中日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