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荨麻疹经验_周宝宽

辨证论治荨麻疹经验_周宝宽
辨证论治荨麻疹经验_周宝宽

14

第14卷 第6期 2012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6 Jun .,2012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损——风团。相当于中医的瘾疹。《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瘙痒性皮肤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易治,慢性难疗。治疗荨麻疹有多种方法与方药。笔者临床30年,接诊皮肤病患者20余万人次,其中荨麻疹1万余人。本文就荨麻疹的辨证论治进行经验总结。

1 禀赋不足 风寒束表

案1 吴某,男,35岁。2008年5月13日初诊。病史:皮肤起瘙痒性风疙瘩伴恶寒3天。3天前,先在面颈等暴露部位起风团,色淡,忽起忽落,瘙痒,继而前胸及四肢均出现散在风团,遇寒加重,怕冷,大

便通畅,未服用任何药物。刻诊:前胸后背四肢均

散在风疹块,色淡,恶寒怕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风寒束表。治法:疏风散寒止痒。方药:自拟疏风散寒汤。药用:桂枝10g,防风10g,荆芥10g,白芍10g,羌活10g,生姜5g,生甘草5g。水煎服。二诊:上方口服7剂,风团消散过半,已无新起风团。上方继续口服7剂而愈。

按 本案属急性寒冷性荨麻疹。风团忽起忽落,色淡,瘙痒,怕冷,遇寒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病因多属禀赋不耐,风寒之邪外袭,客于肌表,营卫失调而发。证属风寒束表,治宜疏风散寒止痒。桂枝辛甘温,甘温通阳扶卫,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防风、荆芥辛,微温,均有发表散风止痒之功,防风功善疗风,散肌表风邪,可治风寒表证;荆芥长于发表散风,表寒表热皆可用之;生姜辛、温,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适于风寒轻证;羌

辨证论治荨麻疹经验

周宝宽,周探

(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部,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荨麻疹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

方药。结果: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为禀赋不耐,卫表不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胃肠湿热,复感风邪;病程日久,血虚风燥;肝肾不足,冲任不调。治疗原则为:疏风散寒,疏风清热,通腑利湿泻热,养血润燥,滋补肝肾。自拟疏风散寒汤,疏风清热汤,疏风通腑汤,祛风养血汤等。结论:辨证论治荨麻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周宝宽;辨证论治;荨麻疹;临床经验;医案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6- 0014- 03

收稿日期:2012-01-13

作者简介:周宝宽(1955-),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皮肤病。通讯作者:周探(1982-),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皮肤病。E-mail :zhoutan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e07384930.htm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nidosis ZHOU Bao-kuan,ZHOU Tan

(Shenyang Huanggu Xie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00036,Liaoning,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ummariz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nidosis in clinic. Methods :Discuss etiopathogenisis,pathogenesis,pattern of syndrome,method of treatment,formulas and medicinals based on medical records. Results :Etiopathogenisis and pathogenesis were complicated,causes of cnidosis include natural endowment weakness,defense-exterior insecurity,wind-cold fettering the exterior,wind-heat invading the exterior,gastrointestinal dampness-heat,disease secondly induced by wind evil ;long course of disease,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 dryness ;liver and kidney insufficient,disharmony of the thoroughfare and conception vessels.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cnidosis are expelling wind and cold,expelling wind and heat,clearing heat and drainning dampness and dredging Fu,moistening dryness by nourishing blood,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Formulas for cnidosis are modified decoction of expelling wind and cold,modified decoction of expelling wind and heat,modified decoction of clearing heat and drainning dampness and dredging Fu,modified decoction of moistening dryness by nourishing blood,modified decoction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Conclusio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how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cnidosis.

Key words :

ZHOU Bao-kua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nidosis ;clinical experience ;medical record

14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活辛、温,气雄而散,发表力强,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白芍酸苦而凉,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须为用,调和营卫;甘草甘温而益气和中,兼调和诸药。荨麻疹急性易治,慢性难疗。初发荨麻疹要彻底治愈,防迁延。笔者经常用桂枝、防风二药治疗风寒束表性寒冷性荨麻疹及类似皮肤病,疗效明显。有些轻型寒冷性荨麻疹,只用3剂就可治愈。

2 禀赋不足 风热犯表

案2夏某,男,45岁。2008年2月16日初诊。病史:全身起风疙瘩伴发热5天。患者5天前起红色风团,先在腰部,后发展至前胸及后背,忽起忽落,剧痒。刻诊:全身均可见鲜红色风团,腰部尤重,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减轻,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风热犯表。治法:疏风清热止痒。方药:自拟疏风清热汤。药用:牛蒡子10g,荆芥10g,蝉蜕10g,浮萍10g,金银花10g,连翘10g,桑白皮10g,苦参10g,当归10g,胡麻仁10g,甘草5g。水煎服。二诊:上方用7剂,诸症减轻已无皮疹,二便通畅,有轻度口干,上方去苦参,加生地黄10g,麦冬10g,继续口服14剂愈。

按本案属于风热型荨麻疹,急慢性均可见到,急性多见,多由风热外袭,表虚不固,客于肌表。风疹色红,成片,灼热瘙痒,汗出受热易出。急性的忽起忽落,伴有热象,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证属风热犯表,治宜疏风清热止痒。牛蒡子辛散苦泻,寒能清热,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荆芥长于发表散风,表寒表热皆可用之;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又宣散透发止痒;浮萍辛寒,质轻上浮,有宣肺发汗、疏散风热之动,可用于风热表证而止痒;桑白皮性寒入肺经,能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与连翘、牛蒡子、荆芥、浮萍同用增加疏散风热之功;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苦寒主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品善解心火,解疮毒;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导湿热外出;当归和营活血;胡麻仁润燥养血;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有“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治风先治血”之意。共奏疏风清热祛湿、养血止痒之效。笔者体验:牛蒡子、蝉蜕、连翘三味药治疗风热型荨麻疹就产生良效。曾将60例风热型荨麻疹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用牛蒡子10g,蝉蜕10g,连翘10g,水煎服,日2次;对照组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日10mg口服。观察10天,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疗效多次经临床验证。

3 胃肠湿热 复感风邪

案3关某,男,27岁。2008年6月9日初诊。病史:全身起疙瘩伴腹痛2天。2天前先觉腹痛、恶心,自认为是胃肠炎,后全身起大片风团,色红,剧痒。刻诊:全身均可见风团,有的成片,色红,自觉腹痛,恶心,大便秘结,便常规无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胃肠型)。中医诊断:瘾疹。辨证:胃肠湿热。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方药:自拟疏风通腑汤。药用:防风10g,荆芥10g,蝉蜕10g,浮萍10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生大黄10g,芒硝5g,炙甘草10g。水煎服。二诊:上方服7剂后风团消,大便通,仍有轻微腹痛。上方去芒硝,加香附10g口服。三诊:上方服7剂,诸症消失,上方再去大黄,继续口服7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属于胃肠型荨麻疹。起风团同时伴有腹痛。其因为胃肠积热,复感风邪,既要疏风解表又要通腑泻热。防风、荆芥、蝉蜕、浮萍均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之功;生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的作用,适于热结便秘;芒硝咸苦寒,其性降泄,有较强的泻热通便、润下软坚、荡涤胃肠作用,与大黄相须为用;栀子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并有利湿作用;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与甘草配合有缓和疼痛之功;白术益气补脾,固表,燥湿利水。全方有疏风解表、通腑泄热利湿之功。笔者另有一方为行气止痛消瘀汤,由木香、枳壳、川芎、香附、大黄、防风、蝉蜕组成,专治胃肠型荨麻疹,疗效仍显著。有腹泻者去大黄,加秦皮与车前子;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心烦加生龙骨、酸枣仁。

4 病程日久 血虚风燥

案4徐某,男,31岁。2008年11月26日初诊。病史:反复发作性风疙瘩伴瘙痒2年。2年来全身皮肤反复起风疙瘩,时轻时重。口服中西药多种,未能痊愈。刻诊:前胸后背可见淡红色丘疹,隆起于皮肤,粗糙,皮肤划痕征阳性,剧痒,失眠,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血虚风燥。治法:祛风养血,润燥止痒。方药:自拟祛风养血汤。药用:荆芥10g,蝉蜕10g,浮萍10g,当归10g,胡麻仁10g,麦冬10g,天冬10g,白芍10g,生地黄10g,炒枣仁10g,夜交藤10g,生甘草10g。水煎服。二诊:上方口服14剂,皮损面积减少,症状有所缓解,瘙痒,睡眠差,皮肤划痕征阳性。上方加生龙骨30g,继续口服。三诊:上方又服14剂,丘疹消退,痒减轻。皮肤划痕征不明显,睡眠好,二便通调,无咽干及手足热。上方继续口服21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属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征阳性,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由急性荨麻疹迁延而来。证属血虚生燥,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中荆芥、蝉蜕、浮萍祛风止痒;麦冬养阴,清热,润燥,益胃生津还能清心除烦;天冬能滋肾阴,润肺燥又能补脾阴益脾气;当归甘温质润,养血活血;生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胡麻仁润燥养血;当归、生地黄、胡麻仁,三药有“治风先治血”之意;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止痒、养血润燥、滋阴生津之功。对此型荨麻疹用祛风养血润燥方药而不用止痒消疹中药,仍然可治愈,但需时要长些,治疗过程中瘙痒难止。皮损粗糙、肥厚而无出血倾向者可加三棱、莪术。也可用搜风通络之品,如全蝎、蜈蚣之类。

5 肝肾不足 冲任不调

案5宋某,女,36岁。2008年9月9日初诊。病史:起扁平疙瘩伴月经不调3年。3年来反复起扁

15

16

第14卷 第6期 2012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6 Jun .,2012

平丘疹,色淡红,瘙痒,腰骶及腹部明显,经前加重,月经量少色淡,曾用过多种药物,均不理想。刻诊:腰部及腹部均可见隆起风团,色淡红,瘙痒,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月经不准,皮肤划痕征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冲任不调。治法:疏风止痒,调摄冲任。方药:四物汤合消风散。药用:防风10g,荆芥10g,蝉蜕10g,川芎10g,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益母草10g,女贞子10g,丹参10g,炙甘草5g。水煎服。二诊:上方服14剂后,瘙痒减轻,还有少许风团出现,皮肤划痕征阳性。上方继续口服。三诊:上方又服14剂,已无新风团出现,偶有瘙痒,月经量接近正常,皮肤划痕征阳性,二便通畅。上方去熟地黄、防风,继续口服。四诊:上方又用14剂,除轻度皮肤

划痕征外,诸症消失。上方继续口服21剂,巩固疗效。

按 本案属慢性荨麻疹冲任不调证。多由肝肾阴虚外合风邪所致,治宜祛风止痒,调摄冲任。方中防风、荆芥、蝉蜕祛风止痒;熟地黄为滋阴补血之要药;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敛阴,与地、归相协则滋阴养血之功益著,并可缓挛急而止腹痛;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气;益母草活血调经;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散瘀;女贞子补养肝肾之阴;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止痒、调摄冲任之功。消风散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常用方,在此基础上加减可治疗多种皮肤病证。笔者临床加减曾治疗30余种皮肤病。对湿疹类、荨麻疹类最为理想。◆

壮医经筋手法是指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的指

导下,结合壮族民间“捉筋”方法,以“松筋解结”为原则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该法是壮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理论新、方法特、疗法佳、费用低等特色与优势。

经筋与经脉同源共渊,始载于《灵枢?经筋》,但经筋与经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隋?杨上善所著的《黄帝内经太素》已把经筋与经脉分立卷宗,并指出:“经筋与经脉各有其解剖实体与规律,它们有着质的区别”。而明?张介宾更直接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 虽然《灵枢?经筋》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与走向,描述了十二经筋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证候特征,提出“以痛为腧,以知为数”的诊疗

原则和“燔针劫刺”及膏熨、敷贴、导引、食疗等治疗方法。但没有经筋手法的记载。本文拟结合壮医“捉筋”方法探讨经筋推拿的理论指导及其临床应用。

1 经脉与经筋循行方向不同与临床推拿意义

十二经脉的走向是以脏腑阴阳相合规律定向。始于肺,终于肝,逐经相传,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即手三阴经脉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脉从手走头足,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足三阴经脉从足走腹。而十二经筋的走向,则遵循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的原则。十二经筋均呈向心性循行,即手三阳经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筋从手走胸,足三阳经筋从足走头面,足三阴经筋从足走胸腹。其中,有六条经筋走向与经脉壮医经筋手法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韦英才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文章就壮医经筋手法的十二经筋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松筋解结”手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为手法

治疗筋病痛证开辟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壮医经筋手法;理论探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6- 0016- 02

收稿日期:2011-12-20

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0116)作者简介:韦英才(1966-),男,广西南宁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壮医经筋疗法。

Theoretical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uscle Meridian of Zhuang Medicine

WEI Ying-cai

(Guangxi Institute of National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muscle meridian theory of Zhuang medicine was discussed to propos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 of the tendon-loosing practice,and it has opened a new way for the manual therapy and muscle pain disorders.

Key words :muscle meridian of Zhuang medicin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我家妞妞的荨麻疹经历0分作文被北大录取

我家妞妞的荨麻疹经历0分作文被北大录取 有的时候我总会跟大家说我是一个二胎妈妈,对于育儿经验,那可能比一般人更有发言权,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是还会有许多的问题,是我未曾涉足过的。一旦出现,真的有点手足无措,也幸亏周围有好多认识的宝妈,以及可以从育儿专家的讲座里面吸取到很多的经验,所以还是可以对症下药的,就比如说我妞妞前几天的一次荨麻疹经历。 周末趁着阳光正好,初夏有一点点微热,所以孩子穿上凉快的短袖,就走出家门了。孩子特别的开心,而且现在又是杨絮飘飞的时候,她一直跟我说,妈妈,你看是不是像下雪呀,都是白白的,我赶紧告诉她,这样的时候不要张开嘴巴说话,要把嘴巴闭闭紧,因为杨絮对于孩子的呼吸道以及我们成人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正好街道边上有一个千里香馄饨店,带孩子到店里面去吃份馄饨,也让她休息一下。 一份小馄饨,完美的吃下肚,我就带着她离开了,在路上孩子看到漂亮的月季花,非要让我给她折下一朵,好吧,看着孩子特别爱花的份上,我就答应了。蹦蹦跳跳的一路倒也开心,回到家里之后,她就告诉我说,妈妈我胳膊痒,我拿过他的小胳膊一看,真的起来了一个小疙瘩,当时我根本就没在意,以为她没穿长袖的衣服,或许是蚊子咬的,也可能是小飞虫叮的,哄了她两句,就让她爬上床睡觉。

可是一觉醒来之后,真的把我吓着了,丫头哭着跟我说,妈妈我痒死了,我一看她的胳膊都已经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红疙瘩,而且成片成片的。已经四周岁的她哪里找过这个东西,而且包括他的哥哥,从小到大也没有出过这样的东西。赶紧到妈妈圈里面问他们有没有见过,还真有。豆妈跟我说,她儿子前段时间也长过的,这种叫做荨麻疹,多半是因为孩子抵抗力变差,免疫力下降而导致的,再加上有一定的过敏原才会引起急性荨麻疹,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很容易造成终身性的皮肤过敏。 听她这样说之后,我仔细想一下,还真是,女儿有大概半个月一直不爱吃饭,而且挑食,平时特别喜欢吃的那些肉类以及豆制品,都不愿意下肚,水果吃的也不多。可能是因为刚刚变热的原因,食欲一点都不好。孩子现在正是身体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候,而且初夏又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细菌,再加上最近家里面又吃了好几次虾,也是一个过敏源,无巧不巧,又带她出去摘花,杨絮又是漫天飞,这些都有可能是引起荨麻疹的原因! 当时我就到药店里面找医师咨询,并把孩子发病的胳膊照片给他们看,于是一下子就断定,这就是孩子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的一种皮肤过敏症状,但是并不要太过于担心,因为有针对这种病的特效药。开瑞坦糖浆,就可以有效的针对这种皮肤病,达到很好的效果,再加上要多给孩子喝维生素c的泡腾片,这是增加孩子抵抗力最好的一种冲剂了。并且孩子在发病期间千万不能够吹

名中医治荨麻疹药方

名中医治荨麻疹药方 10.1荆防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丹 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衣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 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宜在表之风邪,用防风 必用荆芥;薄荷轻清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 其气清虚,善于透发。此四味合用,清热疏风、表散的作用较强,故为第一线药组;而牛 蒡子、浮萍、僵蚕为第二线药组,作用较强。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轻浮升散、 善开主窍;僵蚕祛风散结,单用也可治风疮隐疹。协助第一线药组以透达表热之邪。金银

花、黄芩解毒清肺热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地黄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 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止痒之功。本方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的,病程在1个月 内尤为适宜。 【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加减】若见恶寒重,发热轻,风团皮损偏白者属于风寒,本方去薄荷,重用荆芥, 加干姜皮也可使用;若服用一二剂后皮损逐渐消退,可以减去第一线药组,以免疏散太过, 大汗伤气。若兼见高热,可增加服药次数,即日服4次即可。若兼见吐泻、腹痛等胃肠道 症状时,可加服周氏回生丹,每次7~10粒,效果较好。 【疗效】屡试屡效,效果颇著。 10.2麻黄方 【来源】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丹皮、 白僵蚕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开腠理,和血止痒。

【临床指南】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_2014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 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刺激、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饭、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 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三、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消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

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不同类型荨麻疹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 表1 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

荨麻疹临床路径

荨麻疹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荨麻疹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荨麻疹(ICD-10:L50/L5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 1.皮疹为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的风团,发生突然,消退迅速。单个损害存在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 2.皮疹无固定好发部位,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少数伴刺痛感。 3.少数可伴胸闷或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 4.病程长短不一,病期在6周以内的为急性型,超过6周的为慢性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 1.组胺H1受体拮抗剂。

2.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 3.糖皮质激素及其辅助用药。 4.外用止痒药。 5.白三烯受体抑制剂。 6.免疫抑制剂。 7.免疫球蛋白。 8.拟交感神经药。 9.伴发症状的治疗。 10.其他特殊类型荨麻疹的治疗。 11.中医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50/L56.3荨麻疹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门诊期间检查项目。 1.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和隐血;

王玉玺教授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环球中医药2016年9月第9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 2016,Vol.9,No.9 1087  四名医心鉴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ZHY10?W40) 作者单位:150040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杨素清二安月鹏),彩超室(石光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赵海艳(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杨素清(1964-),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疑难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三E?mail:ysq _6410@https://www.360docs.net/doc/e07384930.html, 王玉玺教授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杨素清 赵海艳 安月鹏 石光煜 【摘要】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辨证治疗方面较为复杂,变化多端三经方是中医学的精髓,对于经方的深入剖析及病因病机学的深刻体会,无论内科疾患亦或是外科顽疾均可达到异病同治之目的三本文为王玉玺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三个病案分别从六淫二脏腑二气血三个方面结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表述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二真武汤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荨麻疹上的具体应用,方证相应,望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三 【关键词】 王玉玺; 经方; 荨麻疹; 经验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9.016 荨麻疹,中医又名 瘾疹” 风疹块”等,传统的中医外科学将此病分型为风寒束表二风热犯表二肠胃湿热二气血不足二 冲任失调等,在治疗上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选方用药三但在临床上,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多样的,王玉玺教授在总结传统医学及前人选方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运用经方在荨麻疹的治疗上更加独树一帜,效果显著[1],现将王老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三1 病案 1.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患者,女,34岁三2014年5月14日初诊三病史:患者数日前外出时受风,周身皮肤出现犹如蚊虫叮咬的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可自行消退,眼睑及口周轻度浮肿三刻诊:周身散见风团,以四肢为重,时隐时现,瘙痒剧烈,伴见因搔抓而现之抓痕二血痂,无汗,不惧热,心烦,口干口黏不欲饮,饮食正常,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脉滑三治法:疏风止痒,清利湿热三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10g二连翘20g二赤小豆30g二杏仁10g二桑白皮15g二白鲜皮15g二地肤子30g二当归12g二生地黄15g二川芎10g二牡丹皮10g二荆芥10g二防风10g二蝉蜕15g二甘草10g二生姜6片二大枣6枚, 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三 二诊:2014年5月21日三患者服用后丘疹未发,眼睑及 口周浮肿明显减轻,偶有瘙痒,伴口黏,大便不爽三继服前方加茯苓20g二苍术15g二徐长卿 后下 15g三服7剂三 三诊:2014年5月28日三症状基本消失,瘙痒大减,二便正常三继服前方7剂,巩固疗效三 按 该例从病因角度出发,定性为湿热内蕴二外感风寒,结合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即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湿热内蕴,或平素湿热体质,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三众所周知,本方是‘伤寒论“中外解表邪二内清湿热的代表方剂,以无汗方可用之三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可治疗内郁湿热二外有表邪的荨麻疹[2],疗效显著三王玉玺教授认为,外感是荨麻疹的常见病因,而夹湿或化湿正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辨证要点三 本案诊为荨麻疹,外感风寒, 风邪侵袭,上先受之”,故眼睑及口周浮肿,治宜疏风止痒,选用麻黄类方加减同时辅以白鲜皮二地肤子清热燥湿止痒;湿热内盛,蕴结肌肤,不得透达疏泄,营卫失和而致,故以生地黄二当归二川芎二牡丹皮配伍意在清热凉血活血,亦含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荆芥二蝉蜕祛风止痒三诸药同用,既发散风寒之邪而止瘙痒,又清解内源湿热而凉营血,如此内外同治,而一举见效三 从此病例可以看出,王老在临床治疗疾病中,时刻强调辨证之法,由症至证,无不细致入微,将传统中医经典之法运用到皮肤病的治疗中来,但其前提在于对病二证二法二方二药的深刻领会,方可信手拈来,而达效宏之势三1.2 真武汤案 患者,女,50岁三2013年4月1日初诊三病史:风团2年多,时隐时现,剧烈瘙痒,每遇冷水即发三刻诊:首次发病为游泳之后,出现周身苍白色水肿性风团,剧烈瘙痒,口服抗过敏药物后无明显效果,但风团可自行消退三之后每遇冷水即发,而遇冷风及热水未见发病三患者平素体型稍胖,怕冷,偶见头晕二胸闷二心悸,大便溏,小便短少,饮食欠佳,舌淡胖有齿痕,脉沉滑三治法:温肾运脾,运化水邪三方药:真武汤加味,附子先煎15g二茯苓30g二白芍15g二白术15g二白鲜皮15g二土茯苓15g二地肤子15g二生姜15g二车前子包煎15g二通草15g,14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三

宝宝荨麻疹一般要多久才会好

宝宝荨麻疹一般要多久才会好 什么是宝宝荨麻疹 宝宝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常伴瘙痒,其基本病变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暂时扩张和渗透性突然增加。本病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急性大多预后良好。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以成为过敏原,花粉,灰尘,化学物质,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 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在食物性过敏源中,除鱼、虾、蟹、贝类、蛋类、笋等常见的易过敏食物外,蔬果中的芹菜、香菜、辣椒、草莓、香蕉等也可诱发荨麻疹。还有如泥螺、苋菜、鸡毛菜、莴笋等食物也可诱发此病。因为荨麻疹患者对外界抵抗力差或还没有适应环境,因此对牛奶、黄豆、花生、鸡蛋等过敏的也比较多。 如果禁忌的食物过多但又是人体日常所需的,也可以通过少量渐次增加食用量来达到脱敏的目的。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 宝宝荨麻疹一般要多久才会好 宝宝荨麻疹多是过敏反应所致,可表现皮肤风团样皮疹,成片出现,痒感明显,可反复发作的。积极用健敏舒治疗的荨麻疹可在7-10天左右恢复的。不过要彻底扭转过敏体质,不然容易反复发作! 1,治疗一般以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片、葡萄糖酸钙为主。 2,痒感明显可辅以安抚止痒的外用药,如炉甘石。不过像1、2这两条的发副作用比较大,要慎重选择。 3,注意饮食,避免易过敏的食物,如动物蛋白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4,必要时可查个过敏原测试看看,弄清过敏原,脱敏治疗。 最后要注意卫生 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敬而远之。 生活规律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 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荨麻疹,应予避免。患寒冷性荨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场,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儿童荨麻疹几天能好

儿童荨麻疹几天能好 荨麻疹以其发作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病患者约占三分之一,通常是因食物过敏引起,对于妈妈们来说,宝宝们对身上的风团又抓又挠,心痛不已,都希望宝宝能快点好起来,那么,小儿荨麻疹几天能好呢? 需要注意:由于儿童年纪较小,对于治疗方式要特别慎重。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主任之前推荐过益生菌修复法,是没有副作用的。比如建敏舒,12岁以下专用,是获得抗过敏专利的益生菌。可以试试。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往往喜欢吃零食,零食种类及正餐食品较多,因此食物过敏的机会增多,诸如果仁、鱼类、蟹、虾、花生、蛋、草莓、苹果、李子、柑橘、各种冷饮、饮料、巧克力等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因。 2-7岁的小儿缺乏自治能力,到室外、野外、树丛及傍晚的路灯下,往往易被虫咬,或与花粉、粉尘、螨及宠物如猫和狗的皮毛等接触,它们均易成为过敏的原因。 儿童期及幼儿期的小儿抵抗力偏低,容易患各种感染,因此化脓性扁桃腺炎、咽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年长儿、青少年开始对药物尤其对青霉素容易过敏引发荨麻疹。 儿童荨麻疹几天能好 小儿荨麻疹发作大多数是急性荨麻疹,都是短暂性的。有时几个小时或者一周内就能好。而且发病与免疫性机制有关,有一些儿童发生小儿荨麻疹之后,自己会痊愈,但是也有的会持续很久,对于这些儿童,应该要积极的去医院治疗,详细的检查存在的病因。 若是小儿荨麻疹持续复发超过六周则成为慢性荨麻疹,致病原因则不一定和食物有关,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小儿慢性荨麻疹。如温度变化、物理变化(如搔抓)、灰尘、花粉、丝袜等对局部皮肤产生的刺激、情绪引起血管紧张等等。

荨麻疹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特征性皮肤反应性疾病,有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在特应性体质的患者中发病更为常见。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荨麻疹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荨麻疹是由数种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引起,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可以为下列四种发病机制之一:免疫调节性的;补体调节性的;非免疫调节性的;自身免疫调节性的[1]。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上的IgE与抗原结合引起的。见于药物疹、食物过敏等;补体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补体蛋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引起的,最常见的补体蛋白过敏毒素为C3a、C4a和C5a。见于血清病或输血反应;非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非IgE机制直接激活肥大细胞而引起的。见于机械刺激,酒精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由于循环的自身抗体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变化所形成,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特殊类型。 二、临床病情评估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

定。持续时间:急性(几天-几周)、慢性(>6周)。具备“发病频率高、病情来去迅速和发病部位不固定”三大特点。该病反复发作,甚至于一日数次;儿童荨麻疹,通常发病和恢复都很迅速,且不会在体表留下疤痕;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众多,对于全科医生来说,评估与处理荨麻疹患者是有挑战性的。除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几乎没有其他方法让全科医生去发现荨麻疹的病因。这就给临床处理荨麻疹增加了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DLQI),1994年用于临床研究以来,被世界各国的皮肤科医生所采用,可供临床参考: UAS包括计算风团数量和瘙痒程度。具体评分方法如下: 根据风团数量计分1-3分: 0 –小于10 个小风团(直径< 3 cm); 1 –10 - 50个小风团或少于10个大风团(直径> 3 cm); 2 –多于50个小风团或10- 50个大风团;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荨麻疹, 经方, 寒冷, 验案1、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李某,男,35岁,1990年11月7日初诊。 自述1月前冒风淋雨后全身出现风疹团,奇痒难受,用热水擦洗、更衣后慢慢消失。之后每遇冷风则全身风疹团复发。经其他治疗仅获一时之效,再遇冷风仍复发。就诊时正逢天阴风冷,头面、四肢、胸背满布风疹团,色淡红,畏寒肤冷,口不渴,舌苔白,脉缓。辨证属风寒久郁肌表之寒冷性荨麻疹。治以温散表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桂枝15g,麻黄10g,白芍10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栆15g,防风15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3剂。每日1剂,水煎,温分3次服,首次服药后卧床覆被出微汗。 二诊:服上药1剂后风团完全消失,3剂尽,虽再遇冷风也未见不适。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乃用桂枝汤合玉屏散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寒冷性荨麻疹起于冒风淋雨,之后每遇冷风即发,兼见畏寒、脉缓,为风寒之邪久郁肌表,营卫失和,正气不能抗邪外出所致。《伤寒论》23条在论述太阳病表郁不解证的第三种转归时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调和营卫,以解除久郁之风寒,加土茯苓、白鲜皮、防风抗敏祛风止痒,邪去正安则愈。 2、当归四逆汤案 马某,男,32岁,1992年11月15日就诊。自述近3年来每到寒冷季节遇冷风、冷空气、冷水刺激时,四肢及头面等皮肤祼露部位随即起瘾疹团,瘙痒难忍,遇热可缓解,冬季早晚外出虽戴手套、围巾、口罩,也仍发病。经多方治疗无效。就诊时仅见颜面、指掌皮肤颜色略黯,触之冰凉(询知平素也如此),舌淡苔白,脉沉细而缓。诊为寒冷性荨麻疹,属寒凝厥逆之证。治以温经通脉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通草8g,辽细辛5g,附子15g(先煎1h),炙甘草10g,大枣30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全蝎6g。3剂。水煎,每日1剂,温分3次服。 二诊: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嘱服10剂,并在早晚洗手脸时,用冷水和热水交替擦洗,冷水不要太冷,逐步降低水温,以提高皮肤适应性而达到脱敏之目的。 三诊:10剂尽,上症已完全消失,虽接触冷水或冷风也未再发生痒疹,但手脚仍发凉,继用当归四逆汤原方送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荨麻疹以寒冷刺激为诱因,发病部位仅限于四肢、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 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今晨体温即复正常。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 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有高血压、肺心病史。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带状疱疹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概述】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本病传染性极强。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来6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终年均有散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

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 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 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 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 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 2)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 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 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X线摄片或

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病名为“风隐疹”。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始觉瘙痒,迅即出现扁平隆起风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肤色潮红、瓷白或无变化;无定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搔抓后随即起条索状疹块,消退不留痕迹。甚则剧痒。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咽喉不利,甚至胸闷气憋,腹痛,等全身症状。 运用经方桂枝汤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疗效颇佳,处方为: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 6g,大枣15g。剧痒难忍者加枳壳10g,风团暗红加当归10g。桂枝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消除水肿的药理作用,白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生姜之辛助桂枝之效。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相得宜彰。 总之,《伤寒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为治疗太阳之主方。“中风”具有广泛之意,荨麻诊病因在“风”,风善行数变。荨麻疹是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致。临床中凡属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滑,因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所致的皮肤病,均可用桂枝汤治疗。本方能治疗多种皮肤病,足见仲景组方用药之妙。 荨麻疹的中成药 本病可分风热、风寒和血虚3型辨治。 1.荨麻疹的中成药风热型发病急骤,风团泛发一身,颜色鲜红,自觉灼热,剧烈搔痒,或伴发热、畏寒,咽喉肿痛,或腹痛,吐泻,遇热皮疹加重、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可选:防风通圣丸、银翘解毒丸、浮萍丸等。 2荨麻疹的中成药。风寒型皮疹苍白荨麻疹的中成药,通风冷加重,口不渴,小便清,舌淡苔白见润,脉浮紧。治宜:疏散风寒可选用:秦九丸、通宣理肺丸等。 3荨麻疹中成药,血虚型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心烦易怒,口舌干燥,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治宜:养血疏风可选:秦九丸与二至丸或龟苓膏同服二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可单用或交替服用,每次1—2片,每日3次。①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可单用或交替服用,每次1—2片,每日3次。②息斯敏:每次1片,每日1次。③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每次2片,每日3次。④强的松:每次1—2片,每日3次。病情严重时用,或在医师指导下用。病情缓解后须逐渐停药。 荨麻疹常为皮肤风团样隆起的损害,可伴瘙痒,呈骤发性,迅速消失。以风热型最常见,夏季多发,系风热侵入肌肤所致,以下“防风通圣凡”适用于风热型荨麻疹。 防风通圣丸 本剂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芒硝、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炒白术所制成。其功能为清热解毒、解表通里、泻火通便。 主要适用范围:荨麻疹、接触性皮炎、风热感冒以及局部潮红、渗出、发痒的湿疹。 注意要点: 1.孕妇慎用。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

第20卷第9期 2012年9月 Vol.20 No.9 Sep,2012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 ? 68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析 周郅轲 (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皮肤科,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指导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11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患者180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检测阳性120例,阳性率为66.7%,阴性60例,阴性率33.3%。阳性组与阴性组均给予自血疗法及氯雷他定治疗。结果 经过观察,阳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7%,阴性组为76.7%,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身血清皮肤试验方法简便快速,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常规检测方法用于指导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慢性荨麻疹;风团;红晕 中图分类号:R 758.24 文献标识码:B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过敏性皮肤病,在一般人群当中约20%的人都经历过荨麻疹发作[1]。在疾病机制上,本病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炎症介质等多种因素。过去一致认为荨麻疹是由肥大细胞释放白三烯、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所引起[2]。尽管抗原与结合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交联能激活肥大细胞,但是该机制无法解释所有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的发生。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是采集受试者的自体血清,然后在其特定区域正常皮肤做皮试,与阴性对照比较,观察是否引起风团及红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方法及其在慢性荨麻疹的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3]。本文具体探讨了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指导效果与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11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9例,女性71例,年龄19-65岁,平均(32.45±7.82)岁,病程6周-10年,平均(3.4±2.8)年,发病频率(7.6±2.4)次/月。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检测阳性120例,阳性率为66.7%。阴性60例,阴性率33.3%。 1.2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常规抽取受试者外周血3 mL,注入无菌试管中30 min 后血液凝固,离心分离出血清,取血清及生理盐水各50μL 用皮试针头注入该受试者的前臂屈侧真皮内,皮丘间距3-5cm,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30 min后由专人判读结果。 1.3 结果判读 用圆珠笔标明风团和红晕轮廓,再用透明胶带复制于报告单上。测量风团的最长径及中点垂直径,求出平均直径,自体血清皮肤试验产生的风团直径>阴性对照1.5 mm记为阳性,反之则记为阴性。 1.4 治疗方法 阳性组与阴性组均给予自血疗法及氯雷他定治疗,自血疗法每5-7d/次,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d,治疗周期为3个月。 1.5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有效:轻度红晕,瘙痒尚能忍受;无效:红晕明显,瘙痒不能忍受[4]。 1.6 统计学方法 两组治疗结果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 经过观察,阳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7%,阴性组为76.7%,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附表。 附表 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阳性组 120 77 39 4 96.7% 阴性组 60 26 20 14 76.7% χ2 8.214 P <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定义为风团和瘙痒每天或几乎每天出现,持续至少8周。约3/4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后者可由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复杂因素所引起。 荨麻疹的病理特征为真皮或皮下组织暂时性血管扩张和水肿,临床上表现为风团和红斑。荨麻疹的水肿多数发生在真皮浅层,消退较快,常累及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5]。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常规抗过敏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且其病情严重程度与自身抗体的滴度及组胺释放活性相平行。临床上需要一种方便、准确检测慢性荨麻疹的自身抗体的方法,以利于指导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达70%左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是采集受试者的自体血清做皮内试验,观察是否引起风团、红晕[6]。为进行有效的质控,在应用中,一般皮试部位多选择前臂曲侧腕关节至肘关节之间的正常皮肤。常规消毒后,分别做2个皮试注射点,即自体血清、阴性对照,皮试时选用无菌注射器,在进行皮试时须绷紧皮肤,皮试后用笔在皮丘边缘标记以便判定结果。本文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检测阳性120例,阳性率为66.7%。阴性60例,阴性率33.3%。 有研究通过免疫组化证实,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注射自体血清后皮损区真皮浅层和中层的血管周围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较非皮损区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还有研究发现,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注射自体血清后皮损区真皮层的血管周围也有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同样较非皮损区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7]。这与GRATTAN的研究结果一致[8]。提示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自身抗体促使了速发型红斑风团反应,且免疫细胞与免疫因子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学者发现,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组胺释放因子,释放炎症介质,产生临床症状,并与患者皮内注射自体血清后局部出现的红斑-风团反应有关[6]。笔者分析组胺释放可能为慢性荨麻疹的触发因素。 收稿日期:2012-07-22 临床研究? ? (下转第71页)

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诊疗指南 【定义】 该病是某些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由于食物、药物、各种感染、内脏疾患、昆虫叮咬等很多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清渗出而形成局部水肿(即风团)。 【病因】 1、食物:鱼虾,蟹,贝壳类,蛋类,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奶类食物腐败食品添加剂。 2、药物:青霉素,磺胺,呋喃唑酮,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咖啡,可待因,可卡因,奎宁,阿司匹林等。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幽门螺旋杆菌。 4、吸入物。花粉,动物羽毛及皮屑,粉尘,烟,气雾剂,挥发性化学品 5、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运动等。 6、系统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 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皮肤发生风团有免疫和非免疫介导两种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多数荨麻

疹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荨麻疹。 【分类】 1、特发性荨麻疹: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2、物理性:分为冷性荨麻疹、迟发压力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征、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运动诱导的荨麻疹。 3、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 4、其他: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 【诊断】 皮疹主要表现是风团,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或瓷白色的水肿性隆起损害。 风团全身均可发生,有的局限于某些部位,如寒冷性荨麻疹,多由冷水或冷风接触而致,好发于面颈或四肢,压力性荨麻疹主要发生在受压部位。 常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消退,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疹又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病程6周以上称慢性荨麻疹。 自觉剧痒,少数有疼痛和触痛。 少数可累及黏膜出现腹痛、腹泻或胸闷、气紧。若喉头水肿,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荨麻疹的治疗】 荨麻疹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有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与进展-087-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 疗方案与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临证体会 1、慢性荨麻疹肝经郁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 D、疏肝清热[正确答案] E、解表散邪 2、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正确答案]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 D、疏肝清热 E、养血祛风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证 A、肝经郁热证 B、血虚风恋证 C、营卫不和证 D、肝旺风动证[正确答案] E、风湿热证 4、根据《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风团反复发生,至少每周发作2次,持续≥()周者,即可称为慢性荨麻疹 A、6[正确答案] B、4 C、5 D、3

E、2 5、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大便干结者,加() A、制附子 B、炒山药 C、生地 D、生大黄[正确答案] E、生牡蛎 6、慢性荨麻疹外风侵入常见()表现 A、恶寒、发热[正确答案] B、肢体震颤 C、偏瘫不遂 D、头目摇动 E、肢体瞤动 7、中医认为,内风的产生多与()有关 A、肝[正确答案] B、脾 C、肾 D、心 E、胆 8、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正确答案] C、养血祛风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9、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易感冒,畏寒肢冷者,加() A、蝉蜕、浮萍 B、当归 C、生牡蛎 D、生黄芪、桂枝、制附子[正确答案]

E、黄芩 10、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正确答案] D、疏肝清热 E、解表散邪 11、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剂是() A、荆防四物汤 B、桂枝汤[正确答案] C、散风除湿汤 D、丹栀逍遥散 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2、慢性荨麻疹血虚风恋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正确答案]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二)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技巧 1、荨麻疹疹及全身,日久难愈者选()治疗 A、半夏厚朴汤 B、过敏煎 C、玉屏风桂枝龙骨牡蛎汤 D、消风散[正确答案] E、茯苓杏仁甘草汤 2、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表现() A、裸出部位易发风团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 为了更好地指导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广大医务工作者并造福患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结合近年国内外荨麻疹研究的进展,在2014版指南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制订本指南。该指南以2014 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2014年及欧洲2017年版荨麻疹诊疗指南,先后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整理近5年内的高质量文献,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的几十位专家开展多次现场会议讨论而制定,有望为荨麻疹的诊疗提供更丰富、有效、权威的参考依据。本指南适用于中国成人及儿童荨麻疹患者,可供广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应用。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二、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饮料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等。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维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且很少由变应原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三、发病机制 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中关键的效应细胞,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被诱导活化。免疫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IgE依赖的Ⅰ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活化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细胞释放剂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肥大细胞脱颗粒后,导致组胺、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2、3、5、13以及白三烯C4、D4和E4等的产生,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使荨麻疹的炎症反应更加复杂,而组胺非依赖炎症反应是抗组胺药治疗抵抗的基础。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也被认为参与荨麻疹发病。少数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并不清楚,甚至其发病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形式多样,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能够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录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中间"黄"即黄疸,言主症,"瘀热"言病机,意即本方原为黄疸而设,本方在《普济方》就主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中医内合理将本方利用于湿热黄疸及肾炎"水肿"湿毒侵淫证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发觉,本方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疗效明显,反复率极高,能够说本方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古方。 《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录极端简约精练,给后世正确领会该方证重点指征及推行利用带来了必定的难度。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生梓白皮,不易采纳,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这里所注确为临床极有见解之舆论。由此可见,瘙痒、发热、喘咳、肿满、

反鼻为本方证辨认之重点。 此外,麻黄为方中君药,能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吉益东洞《药征》),以药测证,该药证或许见有咳喘,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肺气郁而不宣的指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传授在《药证与经方》中直接指出"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连翘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分散风热,以药测证,该药证也许见有皮肤疮疡腐烂,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等。赤小豆能够利水消肿,以药测证,该药证或许见有头面全身浮肿,皮肤腐烂流水等指征。生梓白皮不易寻找,刘渡舟、岳美中等老中医多以桑白皮代之,笔者平常去而不必,或治疗皮肤病时见患者瘙痒较重则以白鲜皮代之。生姜、大枣、甘草三药药证不再赘述。 合算留神的是,平常觉得麻黄为发汗峻药,辛热开泄,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因而临床多不必或许少用,畏麻黄"不啻猛虎"(章次公),但笔者以为方中麻黄尤为皮肤病治疗重点,因为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病机多有风邪客于腠理不散,使用麻黄发汗正可宣泄郁热,透散邪毒,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有邪者,渍形认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何绍奇先生临床也常将麻黄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的治疗,以为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