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疲劳及疲劳统计

金属疲劳及疲劳统计
金属疲劳及疲劳统计

金属疲劳及疲劳统计 2

1金属疲劳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 (3)

1.1 交变应力 (3)

1.2 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 (4)

1.3 循环应力-应变滞后回线(滞后环) (5)

1.4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7)

1.5 疲劳曲线 (8)

1.6 完整的疲劳曲线 (9)

1.7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和条件疲劳极限 (10)

与材料静强度ζb的关系 (11)

1.8 疲劳极限ζ

-1

1.9 不同应力状态下疲劳极限的经验关系 (12)

1.10 非对称循环条件下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图 (13)

1.11 平均应力为压应力条件下的疲劳图 (16)

1.12 Miner线性疲劳损伤积累理论 (17)

1.13其它类型的疲劳 (18)

2金属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2.1 应力集中的影响 (22)

2.2 尺寸因素的影响 (23)

2.3 表面加工状态的影响 (23)

2.4 加载经历的影响 (23)

2.5 化学成分的影响 (24)

2.6 热处理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24)

2.7 夹杂物的影响 (25)

2.8 表面性能变化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26)

3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 (27)

3.1 母体、个体、子样和子样大小 (28)

3.2 观测数据的特征值 (28)

3.3 正态及对数正态频率分布函数 (29)

3.4 威布尔频率分布函数 (31)

4疲劳数据的统计推断 (34)

4.1 检验一个子样是否来自已知平均值的母体 (35)

4.2 检验两个子样母体平均值是否相等 (37)

5t分布和F分布及其在疲劳检验中的应用 (39)

5.1 检验一个小子样是否来自已知平均值的母体 (40)

5.2 正态母体平均值的区间估计 (41)

5.3 一定误差限度下的最少试样个数 (41)

5.4 检验两个小子样是否来自标准差相同的两个母体 (42)

5.5 疲劳对比试验 (42)

6 疲劳极限测试 (44)

6.1 疲劳试验机 (44)

6.2 疲劳极限测试方法 (44)

金属疲劳及疲劳统计

金属的疲劳是指金属材料或零(部)件在变动载荷的作用下,经过较长应力循环周次运转后发生突然失效或破坏的现象。

据统计,在各类零(部)件的失效中,大约有80%是由于疲劳破坏引起的:如各种轴类、齿轮、弹簧,飞机上的螺旋桨、机翼、框架等等等等。

如果从1858年(19世纪)W?hle在严格控制载荷情况下,完成第一个金属试样的疲劳试验算起,人们对疲劳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疲劳破坏的宏观规律方面,而对于疲劳机理的研究,由于受到试验手段的限制,则主要是通过金相显微镜,对金属表面在交变载荷下的滑移过程、滑移带及驻留滑移带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各类电子显微镜及其它先进测试仪器的出现和完善,大大促进了疲劳机理的研究。位错理论的发展对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张的研究提供了微观理论依据,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电镜观察到疲劳过程中金属内部位错结构的变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断裂力学在疲劳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裂纹亚临界扩张),是对经典疲劳宏观规律研究的补充和重大发展。它一方面为评定和选择材料提供了新的性能参量,同时它所提供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与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因子(ΔK)之间的关系,又是新的“有限寿命疲劳设计方法”的计算基础,比起以S(应力)-N(寿命)曲线为基础的“安全寿命设计”,“有限寿命设计”则更加合理和经济。当然,对于我们汽车设计而言,“安全寿命设计”比“有限寿命设计”更加实用。

目前,人们普遍注意和感兴趣的则是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对疲劳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更有利于深入了解疲劳问题的本质和防止疲劳断裂问题。

本讲座主要介绍疲劳的一些宏观规律以及疲劳统计方面的有关问题,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金属疲劳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2 金属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3 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4 疲劳数据的统计推断;5 t分布和F分布及其在疲劳检验中的应用;6疲劳试验设备和方法。

1 金属疲劳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

1.1 交变应力

如果载荷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则称这种载荷为变动载荷,相应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机械零部件所承受的交变应力是多种多样的,从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看,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无规律的,从波形看,可以是正弦波、锯齿波、矩形波及随机波等。从循环应力的对称性来看,又可分为对称应力和不对称应力(如图1)。

图1常见应力波形

在各种循环应力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是正弦波形的对称循环应力,它在材料疲劳试验中应用最多,这是由于许多实际零件所承受的就是这种正弦波形应力,一些复杂的波形(包括随机波)的应力又可视为多种正弦波形应力的叠加。在试验技术上,正弦波也是最易实现的。

正弦波循环应力可以用最大循环应力ζmax、最小循环应力ζmin和循环周期T(或

加载频率f=1/T )来描述(如图2)。循环应力的特性则由平均应力ζm 、应力半幅

ζa 和应力比R 决定。

2min max σσσ+=m 2min max σσσ-=a max min

σσ=R

图2 循环应力参数

其中,平均应力ζm 是不随时间而变的常量,它相当于循环应力的静载分量,

而应力半幅ζa 则是循环应力的交变分量。

如果应力循环中应力半幅ζa 保持不变,这种疲劳便称为恒幅疲劳。应力比R

表征循环应力的不对称性,也称应力不对称系数。

造成机械零部件疲劳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承受的应力中存在有交变分量,当然,静载分量也对疲劳破坏产生重大影响。

1.2 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

通常将断裂周次小于104-105次的疲劳问题称为低周疲劳,而将断裂周次大于106-107次的疲劳称为高周疲劳。这样的分类方法仅仅是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实际上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的主要差别在于塑性应变量大小的不同,低周疲劳时塑性应变占主导地位,因此低周疲劳也称应变疲劳,而高周疲劳时是弹性应变占主导地位,称之为弹性应变疲劳或应力疲劳。

低周疲劳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低周疲

劳的问题是从生产实践中提出来的。工程中有些结构和零部件如压力容器,高压管道,飞机起落架,核反应堆外壳等,在服役过程中,应力水平很高,甚至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经很短的循环周次后即可能发生疲劳破坏。有些零件在其服役过程中,还会受到瞬时温升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在起动、停车或加速、减速过程中,快速加热引起的循环热应力和从静止进入全速状态引起的各种瞬变机械应力迭加在一起,构成严重的周期性的复合应力循环,致使零件的关键部位进入塑性应变范围内工作。此外,还有很多零件往往有缺口、孔洞、拐角、沟槽和变截面等,因此尽管从总体上说,材料是处于弹性范围,但在这些存在应力集中的部位,材料却已进入塑性状态,此时,应变就已成为控制材料疲劳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低周疲劳的研究,不仅对承受低周疲劳零件的寿命估算,而且对了解应力集中零件的应力应变行为均有重要意义。

1.3 循环应力-应变滞后回线(滞后环)

在高周疲劳条件下,外加循环应力ζ低于屈服极限ζs,即材料处于弹性范围,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符合虎克定律。在低周疲劳条件下,由于外加循环应力ζ高于屈服极限ζs,此时,除产生弹性应变外,还会产生塑性应变(如图3),当从原点O加载到A点(1/4周)时,材料产生的总应变为弹性应变与塑性应变之和。从A点开始,经过C、B、D并回到A点的一个应力循环,由图可以看出,当经过上述一个应力循环后,在应力ζ-应变ε坐标上就形成了一条闭合的应力-应变曲线,这便是应力-应变滞后回线(滞后环)。

图3 应力-应变滞后环

实际上,金属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是亚稳定的,当承受反复塑性应变时,金属的应力应变特性可能发生激烈的变化。根据材料原始状态以及试验条件的不同,金属可能表现出循环硬化,循环软化,循环稳定以及以上几种现象的混合特性(即因应变幅的不同,可表现为硬化或软化)(如图4),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循环加载的初期,应力-应变特性是变化的,滞后回线也不闭合,随循环周次的增加,变化幅度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或饱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得到前述的一个闭合的滞后环。

图4恒定应变幅条件下的循环硬化和软化现象

1.4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同一材料,应变幅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滞后环,所谓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就是这些滞后环的顶点的连线(如图5)。它表征材料在循环载荷下达到循环稳定或饱和状态条件下的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直接与静载下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比较的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从这两条曲线在同一张图上的位置,便可容易地看出材料的循环硬化或循环软化的特性。

图5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确定材料的周期屈服强度。如图所示(如图6)为不同类型的钢中周期屈服强度和静屈服强度关系的试验结果。

在双对数坐标下,循环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一直线,表明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和静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类似,也遵循幂乘规律。即

n p a k '???? ???'=2εσ 或 ()n p a k ''=εσ

图6周期屈服强度和静强度的关系

通常周期屈服强度和静载下的屈服强度是不同的,图中数据点处于45度线上方的所有状态均是循环硬化的,反之则为循环软化。由图6可以看出,铁素体-珠光体组织是相当稳定的,低中硬度的马氏体和马氏体时效钢则表现为明显的循环软化,而刚转变的或轻微回火的马氏体组织则和亚稳定的奥氏体不锈钢一样,显示出稳定的硬化倾向。材料所表现出的这些不同的循环特性,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都有其重要意义。例如,对于一个有缺口的构件,如果在缺口根部能产生局部软化,就能使应力重新分布,从而减轻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对于需经表面处理的构件来说,则理应采用高强度的循环稳定的合金才能得到最高的有利残余应力。

1.5 疲劳曲线

最早的经典疲劳试验结果是德国科学家W?hle在1858-1871年得出的,他制作了各种类型的疲劳试验机,并在严格控制载荷大小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一批金属试样的疲劳试验,首次用循环应力――疲劳寿命曲线的形式来描述材料在循环应力下的行为,这种曲线至今仍广泛使用,并被称之为W?hle曲线。

疲劳曲线通常是用一组试样,在平均应力保持恒定,改变应力半幅的试验条件下测定。也可以在固定应力比R或固定最小应力的条件下得到。疲劳曲线一般采用单对数座标ζ-lg(N)。有时也采用双对数座标lg(ζ)-lg(N)或常规座标ζ

-N。

1.6 完整的疲劳曲线

如图7所示为从抗拉强度到疲劳极限的疲劳载荷范围的完整的疲劳曲线示意图。全部曲线首先可分为两个主要区域:低周疲劳区域和高周疲劳区域。

低周疲劳区

低周疲劳区为ζb>ζ>ζ2的应力范围,即图中的ABCD折线区。低周疲劳断裂试样断口的主要特征是最终的韧性断裂位于中心,这是因为许多源发性的疲劳裂纹具有同等的扩展条件。在高于动屈服强度的应力作用下进行试验时,试样的疲劳断口具有较不平坦的特征,并带有明显的台阶。

图7完整的疲劳曲线

低周疲劳区域有三种区段

准静载断裂区段(第Ⅰ区段):出现在那些没有循环蠕变倾向、能发生强烈循环硬化的材料的疲劳曲线上。

循环蠕变区段(第Ⅱ段):这个区段的特点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出现不

断增加的塑性应变积累,直到试样断裂为止,滞后回线永远是开启的。仅循环软化和循环稳定的材料才出现循环蠕变区段,特别是能够造成最强烈的应变积累的情形,对于循环硬化的材料来说,因为没有应变积累,并不存在循环蠕变区段。

疲劳曲线在以上两个区段的断裂具有准静载性质,并且形成颈缩,从外观上看这种断裂似乎与单向一次加载的断裂没有什么差别,不过,这样的断裂在颈缩的断口上已经可以看到疲劳裂纹的核心。

宏观循环应变断裂区段(第Ⅲ区段):与循环蠕变时相比,在这个疲劳断裂区段不发生强烈的塑性应变积累,经一定周数后滞后回线封闭起来,而断裂之前形成疲劳裂纹。只有不出现循环蠕变的循环硬化材料才具有这个过程。

高周疲劳区

在临界应力ζk与疲劳极限ζw之间的应力区为高周疲劳区,此应力范围内的疲劳过程由四个基本阶段构成。一是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晶体的畸变逐渐增加。二是亚显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在此阶段金属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亚显微裂纹逐渐扩展为显微裂纹。三是显微裂纹发展到临界尺寸的宏观裂纹阶段,在这个阶段,显微裂纹穿过晶界,在裂纹顶端为平面应变的应力条件下,裂纹在垂直于外加载荷方向的平面上扩展,并在断裂表面上形成条纹状特征。四是最终的断裂阶段,当裂纹扩展使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达到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时断裂就发生了。

低于高周疲劳区(ζ<ζw)的应力区域是无危险的损伤区域,这个区域可以再分为两个特征应力ζ4和ζ5,分别称为循环屈服强度和循环弹性极限。

1.7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和条件疲劳极限

材料的疲劳强度一般是指在给定加载周次下不发生断裂时材料所能抵抗的最大循环应力。疲劳强度的数值和断裂周次有关,当采用疲劳强度时必须说明其周

数。

各种材料的大量疲劳试验表明,某些材料(如常温大气环境下的钢铁材料、钛合金)在循环应力低于某一极限值时,便不发生疲劳断裂,将这一极限应力值定义为材料的疲劳极限。而对于大多数有色金属材料(如部分铝合金、镁合金和铜合金材料)则不存在这一现象,没有明确的疲劳极限,即使应力降低,当循环应力达到一定周次时,仍会发生疲劳断裂现象,对于这一类材料,则人为规定将在某一适当循环周次(一般为108周次)下的疲劳强度定义为条件疲劳极限。

除了温度和环境介质的影响外,就材料本身而言,为什么有的材料有明确的疲劳极限,而有的材料又没有呢,这就涉及到材料极限本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有过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凡是具有应变时效能力的材料均有明确的疲劳极限,而没有应变时效能力的材料,就没有明确的疲劳极限。

1.8 疲劳极限ζ-1与材料静强度ζb的关系

早在1938年,Baliens便建立了钢材光滑试样旋转弯曲疲劳极限ζ-1与材料静强度ζb之间的经验关系。一般说来,当抗拉强度低于某一值时,只要强化过程不引起开裂,不管是通过合金化、热处理、还是通过形变强度来提高抗拉强度,疲劳极限都随抗拉强度的提高而提高。

试验结果表明,在钢中,当抗拉强度低于1250MPa时,ζ-1/ζb的平均值约为0.5,有70%的比值在0.4至0.55之间,有95%的比值在0.35至0.6之间。当抗拉强度超过1250MPa时,ζ-1/ζb的变化范围变大,平均值降低。当抗拉强度超过1570Mpa时,由于钢中夹杂物对裂纹萌生产生影响以及相变时奥氏体-马氏体之间的反应引起局部高应力的影响,ζ-1便不再随ζb的升高而升高,甚至出现下降

的趋势(如图8)。

图8锻钢弯曲疲劳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关系

铸铁、锻造及铸造铝合金、锻造铜合金和钛合金,存在着类似钢中ζ-1与ζb 的关系,且比值均在0.35至0.5之间。钛合金ζ-1/ζb=0.5的关系保持得更好。1.9 不同应力状态下疲劳极限的经验关系

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疲劳极限是不同的,在对称拉压疲劳试验时,由于材料截面均匀受力,在最大主应力相等的情况下,拉压疲劳载荷下的破坏概率比弯曲疲劳大,因此拉压疲劳极限比弯曲疲劳极限低。而扭转应力更易使材料产生滑移从而造成损伤,因此扭转疲劳极限也低于弯曲疲劳极限。

不同材料对称拉压疲劳极限ζ-1p、对称扭转疲劳极限η-1、对称弯曲疲劳极限ζ-1之间的经验公式如下:

ζ-1p=0.85ζ-1(钢)ζ-1p=0.65ζ-1(铸铁)

η-1=0.55ζ-1(钢和轻合金)η-1=0.80ζ-1(铸铁)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疲劳极限和静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ζ-1p=0.23(ζs+ζb) (结构钢) ζ-1p=0.4ζb) (铸铁)

ζ-1p=(ζb/6) +7.5 (铝合金)

必须注意的是,这些经验公式只能提供在一定条件下疲劳极限的近似值,需要精确的疲劳极限,必须通过试验。

1.10 非对称循环条件下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图

大量的疲劳数据是在对称循环条件下得到的(即ζm=0 R=-1),然而许多实际机械零件却是在非对称循环载荷下工作的,它们所承受的应力是由一个交变应力分量和一个平均的或静应力分量叠加而成。例如齿轮承受的是脉动弯曲疲劳,内燃机连杆承受的是不对称拉压疲劳。此时,不能用材料在对称循环条件下的特性来衡量。因此需要研究应力比和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并且找出某些经验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能在已知材料的某些性能(如ζ-1、ζs、ζb等)的基础上,估算出材料在不同应力比和平均应力条件下的疲劳极限。

虽然通过试验可以求得在不同R条件下材料的真实疲劳极限,但是这种试验相当麻烦,根据平均应力或应力比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规律,可用作疲劳图的方法,估算出不同平均应力或应力比时的疲劳极限。

首先提出疲劳图的是Goodman(1899年),因此疲劳图也称Goodman图。疲劳图分两类,第一类疲劳图以平均应力为横座标,以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为纵座标,表示疲劳极限和平均应力间的关系。只要通过试验求出材料在对称应力循环条件下的疲劳极限ζ-1,以及材料静强度数据(ζs、ζb等),就可以作出疲劳图。如图9所示。

图9 第一类疲劳图

对称应力循环时,平均应力为0,因此ζ-1应点在纵轴上,此时最大应力等于

应力半幅等于疲劳极限,最小应力等于负的疲劳极限。分别用A 、B 点表示。静载荷时应力半幅为0,如果静载下的破坏是由于外加应力达到材料的抗拉强度引起的,则最大应力等于最小应力等于抗拉强度,在图上则为C 点。则AC 两点的连线表示最大应力随平均应力的变化线,BC 连线表示最小应力的变化线,而OC 线则是应力全幅的等分线且与平均应力轴成45度夹角。AC 线和BC 线之间平行于纵轴的距离随平均应力的增加而变小,正好反映了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半幅随平均应力增加而减小的规律。AC 、BC 用直线相连,构成疲劳图的所谓的Goodman 线。事实上,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随平均应力的变化并不一定遵循简单的线性关系,Gerber 建议把这种变化用抛物线来描述,即所谓的Gerber 抛物线。Goodman 线和Gerber 抛物线可用下式表达。

m x b m σσσσσ+???

????????? ??-=-11max 当式中的指数x=1时,就成为Goodman 线,当x=2时,就成为Gerber 抛物线。 这便是平均应力大于0的第一类疲劳图,图中E 点(BC 线与平均应力轴的交点)代表最小应力和应力比为0时的脉动疲劳,E 点右边表示应力比大于0的拉-

拉疲劳,E点与纵轴之间表示应力比为0到-1之间的大拉小压疲劳。因此,疲劳图包含了机械零件常见的应力循环特性。从这张图可估算出各种常见的不对称应力循环条件下的疲劳极限,同时,图中的最大应力线和最小应力线围成了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零件所承受的实际应力落在这个区域内,则这个零件不致在服役中产生疲劳破坏,这个特定区域称之为安全区。

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疲劳极限的材料,就必需作出一组不同特久值(如106、107、108)的条件疲劳图。

其他应力状态(如轴向拉压、扭转等)下的疲劳图,也可采用和上述弯曲条件相类似的方法作出。

第二类疲劳图以平均应力为横座标,以应力幅为纵座标,如图10所示。

图10第二类疲劳图

第二类疲劳表示了各种不对称应力循环条件下应力半幅和平均应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0)。和第一类疲劳图一样,第二类疲劳图也可以根据疲劳极限及静强度数据,方便地绘制出来。也可以根据第一类疲劳图的数据,经过坐标转换得到。第二类疲劳图中的三条线分别为Gerber的抛物线方程、Goodman线性方程和Soderberg线性方程。

Gerber的抛物线方程和Goodman线性方程表达式与前述的第一类疲劳图中

Gerber 的抛物线方程和Goodman 线性方程的应力半幅部分相同。具体如下:

???

????????? ??-=-x b m a σσσσ11 式中X =1,且用屈服极限代替抗拉强度,则为Soderberg 线性方程的表达式。 试验数据表明,对于韧性金属(钢、铝合金、镁合金和铜合金),有90%以上的数据处于第二类疲劳图中Goodman 以上,主要落在Goodman 线与Gerber 之间。在低平均应力水平时与Goodman 线接近,而在高平均应力水平时则和Gerber 线接近。有明显疲劳极限的材料较接近于Gerber 线,对于没有明显疲劳极限的材料,若条件疲劳极限是在较低的循环周次(如107)下得到的,则数据便落在Goodman 线周围,如果条件疲劳极限是在较高的循环周次(如108)下得到的,则数据趋向于逼近Gerber 线。

考虑到疲劳数据的分散性,Gerber 抛物线显得不够完全,况且计算复杂。尽管Goodman 线不是100%的安全,但比起Gerber 抛物线要稳妥得多,且计算方便。因此,在机械零件的疲劳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Soderberg 线可以作出安全的预测,在许多情况下它似乎显得过分安全了,所以使用得也不及Goodman 线普遍。但是,应该看到,对于许多零件来说,要求在服役过程中既不发生疲劳破坏,又不发生屈服,在这种场合下只有按Soderberg 关系设计,才能满足要求。

1.11 平均应力为压应力条件下的疲劳图

试验结果表明,只要试样在最大循环压应力作用下不发生屈服或弯曲失稳,材料的疲劳极限随压应力增加,至少不会低于甚至还会超过对称循环时的值。Forrest 把他自己及其他人所做的关于钢和铝合金的数据,整理在R -M (ζr /ζ-1-ζm /ζs )图上,发现疲劳极限随压缩平均应力增加呈线性增加(如图11),当压

缩平均应力在数值上等于屈服极限时,材料的疲劳极限约为对称循环时的1.4倍。

图11平均应力对疲劳极限的影响

疲劳图用简单的经验关系,明确表达各种应力循环条件下材料的疲劳极限与对称循环条件下疲劳极限之间的关系,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至今仍是无限寿命零件疲劳强度设计计算的主要工具。当然,在具体应用时,尚需考虑应力集中、表面状态等各种因素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1.12 Miner线性疲劳损伤积累理论

疲劳损伤积累理论认为,材料的疲劳破坏过程是一个在循环应力作用下,内部损伤积累的过程。在高于疲劳极限的载荷下,材料每经历一个应力循环都会造成一定损伤,随着循环周次增加,材料所受到的损伤也逐渐积累,当损伤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发生材料的疲劳破坏。现在已有多种关于损伤积累的理论,但其中最简单、应用广泛的还是Miner线性疲劳损伤积累理论。

Miner线性疲劳损伤积累理论认为,在给定应力下,材料的疲劳损伤随循环周次呈线性地增加。假定试样断裂时的总损伤以D表示,如果在某一应力水平下试样的总寿命为N i,而试样在该应力水平上经历了n i次循环,则试样在该应力水平上循环的损伤积累为D*n i/N i,对于经历多级应力水平循环而断裂的试样而言,其总的损伤积累应该为D,如是有如下关系:

D D N n D N n D N n i i =+++ 2211

即:

12211

=+++i i N n N n N n

虽然Miner 线性疲劳损伤积累理论和试验结果并不完全符合,这主要是由于疲劳损伤理论没有考虑不同载荷间的相互作用,即损伤不但决定于当前的应力情况,而且还与服役的应力历史有关。不同的应力经历,引起不同的应变硬化、应变软化和残余应力,使材料的性能和应力状态有所改变,从而影响后来的循环损伤。即材料以前的应力经历,对以后循环的损伤有干涉效应。由于干涉效应的存在,使得损伤的积累并不等于1。尽管有这种偏差存在,而且有时还偏于不安全,但该理论使用简单,一般说来也比较接近实际,所以在工程上至今仍广泛使用。

1.13其它类型的疲劳

1.13.1冲击疲劳

对多次冲击的研究迄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国内对材料多次冲击抗力的研究始于1958年。多次冲击不同于一次性摆锤冲击,二者的破坏过程是不同的。多次冲击是损伤积累所致的裂纹萌生和发展的过程,一次摆锤冲击则是一次冲击载荷下的弹塑性变形和撕裂过程。虽然多次冲击属疲劳的范畴,与一般静疲劳有着相同的破坏机制,但由于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在材料内部以波的形式高速传播,并在材料表面形成反射波,从而在材料内部产生应力叠加现象,形成很复杂的应力状态,对多次冲击载荷下的寿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多次冲击也不同于一般的静疲劳过程,它是一个主要取决于强度的韧度问题,而静疲劳几乎是一个纯强度的问题。与常规疲劳相比,多次冲击疲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相同的应力水平下,冲击疲劳寿命明显低于常规疲劳寿命,如图12。

图120.21%C碳钢的多冲拉伸疲劳S-N曲线

二是在较高周次范围内(小能量冲击载荷)材料的冲击疲劳寿命主要取决于强度指标,强度越高,冲出疲劳性能越好。而在低周范围内,材料的疲劳抗力主要决定于塑性(如图13)。

图13三种典型材料的多冲疲劳S-N曲线

三是材料在多冲载荷作用下有明显的不同于常规疲劳的体积效应,冲击应力的大小不仅与试样最小截面有关,而且与试样整体柔度有关,柔度增大,冲击应力减小,寿命增高,反之,刚度增大,冲击应力增加,寿命降低。

四是冲击疲劳的缺口效应更加明显。

五是一次冲击功(a k)对多冲抗力的影响与材料的强度水平有关,在低中强度范围内,材料的一次冲击功对多冲抗力影响不大,当强度大于1300MPa后,一次冲击功的提高将会对多冲抗力产生有利影响。

1.13.2接触疲劳

接触疲劳是一种接触应力作用下的表面疲劳破坏现象,零件表面在高的接触压应力作用下,经过长期应力循环后,表面局部区域便会产生深度不同的片状或块状剥落并形成凹坑或麻点,造成零件啮合情况恶化,磨损加剧,致使零件不能正常运行而失效。同一般疲劳一样,对于许多材料包括碳钢、合金钢、青铜、轻金属甚至非金属的塑料,都毫无列外地存在着明显的疲劳极限值。接触疲劳也是一个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张的过程,但也有其它疲劳中没有的特殊过程如摩擦、磨损、氧化、表层塑性流变以及热传导等。这些过程对接触疲劳均产生重大影响。

1.13.3腐蚀疲劳

材料在腐蚀介质和循环载荷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破坏称为腐蚀疲劳。和大气中的疲劳相比,腐蚀疲劳有如下特点:

腐蚀疲劳的S-N曲线没有水平部分,即没有明确的疲劳极限,一般均用指定周次下不断裂的应力作为条件腐蚀疲劳极限。

条件腐蚀疲劳极限和材料的强度极限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或者说,提高材料的强度水平,并不能提高它的腐蚀疲劳强度。

腐蚀疲劳强度对加载频率极限敏感,对应力集中不及大气中的疲劳敏感,对尺寸因素的影响则和大气中相反。

腐蚀疲劳条件下裂纹极易萌生,故裂纹扩张期占寿命的主要部分,这和大气中光滑试样的疲劳是相反的。由于裂纹扩张,相对疲劳裂纹在表面萌生来说,比

金属疲劳试验方法

铝合金疲劳实验 李慕姚 1351626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疲劳失效现象和断口特征。 2. 了解测定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疲劳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交变应力的应力循环中,最小应力和最大应力的比值 r=m ax m in σσ (2-16) 称为循环特征或应力比。在既定的r 下,若试样的最大应力为σ 1m ax ,经历N 1次循环后,发生疲劳失效,则N 1称为最大应力为σ1 m ax 时的疲劳寿命(简称寿 命)。实验表明,在同一循环特征下,最大应力越大,则寿命越短;随着最大应力的降低,寿命迅速增加。表示最大应力σmax 与寿命N 的关系曲线称为应力-寿命曲线或S-N 曲线。碳钢的S-N 曲线如图2-31所示。从图线看出,当应力降到某一极限值σr 时,S-N 曲线趋近于水平线。即应力不超过σr 时,寿命N 可无限增大。称为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下标r 表示循环特征。 实验表明,黑色金属试样如经历107次循环仍未失效,则再增加循环次数一般也不会失效。故可把107次循环下仍未失效的最大应力作为持久极限σr 。而把N 0=107称为循环基数。有色金属的S-N 曲线在N>5×108时往往仍未趋于水平,通常规定一个循环基数N 0,例如取N 0=108,把它对应的最大应力作为“条件”持久极限。

图2-31 疲劳试验曲线图 工程问题中,有时根据零件寿命的要求,在规定的某一循环次数下,测出σmax ,并称之为疲劳强度。它有别于上面定义的疲劳极限。 用旋转弯曲疲劳实验来测定对称循环的疲劳极限σ-1.设备简单最常使用。各类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大同小异,图2-32为这类试验机的原理示意图。试样1的两端装入左右两个心轴2后,旋紧左右两根螺杆3。使试样与两个心轴组成一个承受弯曲的“整体梁”上,它支承于两端的滚珠轴承4上。载荷P 通过加力架作用于“梁”上,其受力简图及弯矩图如图2-33所示。梁的中段(试样) 为纯弯曲,且弯矩为M=21 P ɑ。“梁”由高速电机6带动,在套筒7中高速旋转,于是试样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弯曲正应力,皆为对称循环交变应力,若试样的最小直径为d min ,最小截面边缘上一点的最大和最小应力为 max σ=I Md 2min , min σ=-I Md 2min (2-17) 式中I=64π d 4 m in 。试样每旋转一周,应力就完成一个循环。试样断裂后,套筒压迫停止开关使试验机自动停机。这时的循环次数可由计数器8中读出。 四﹑实验步骤 (1)测量试样最小直径d min ; (2)计算或查出K 值;

金属疲劳应力腐蚀试验及宏观断口分析

金属疲劳、应力腐蚀试验及宏观断口分析 在足够大的交变应力作用下,由于金属构件外形突变或表面刻痕或内部缺陷等部位,都可能因较大的应力集中引发微观裂纹。分散的微观裂纹经过集结沟通将形成宏观裂纹。已形成的宏观裂纹逐渐缓慢地扩展,构件横截面逐步削弱,当达到一定限度时,构件会突然断裂。金属因交变应力引起的上述失效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静载下塑性性能很好的材料,当承受交变应力时,往往在应力低于屈服极限没有明显塑性变形的情况下,突然断裂。疲劳断口(见图1-1)明显地分为三个区域:裂纹源区、较为光滑的裂纹扩展区和较为粗糙的断裂区。裂纹形成后,交变应力使裂纹的两侧时而张开时而闭合,相互挤压反复研磨,光滑区就是这样形成的。载荷的间断和大小的变化,在光滑区留下多条裂纹前沿线。至于粗糙的断裂区,则是最后突然断裂形成的。统计数据表明,机械零件的失效,约有70%左右是疲劳引起的,而且造成的事故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因此,通过实验研究金属材料抗疲劳的性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图1-1 疲劳宏观断口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2.掌握金属材料拉拉疲劳测试的方法。 3.观察疲劳失效现象和断口特征。 4.掌握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PLD-50KN-250NM 拉扭疲劳试验机。 2.游标卡尺。 3.试验材料S135钻杆钢。 4.PLT-10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交变应力的应力循环中,最小应力和最大应力的比值为应力比: max min σσ= r (1-1) 称为循环特征或应力比。在既定的r 下,若试样的最大应力为max 1σ,经历N 1次循环后,发生疲劳失效, 则N 1称为最大应力r 为时的max 1σ疲劳寿命(简称寿命) 。实验表明,在同一循环特征下,最大应力越大,则寿命越短;随着最大应力的降低,寿命迅速增加。表示最大应力max σ与寿命N 的关系曲线称为应力-寿命曲线或S-N 曲线。碳钢的S-N 曲线如图1-2所示。由图可见,当应力降到某一极限值r σ时,S-N 曲线趋 近于水平线。即应力不超过r σ时,寿命N 可无限增大。称为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下标r 表示循环特征。 实验表明,黑色金属试样如经历107次循环仍未失效,则再增加循环次数一般也不会失效。故可把107 次循环下仍未失效的最大应力作为持久极限r σ。而把N 0=107称为循环基数。有色金属的S-N 曲线在N>5×108时往往仍未趋于水平,通常规定一个循环基数N 0,例如取N 0=108,把它对应的最大应力作为“条件”持久极限。

德国MAG高频疲劳试验机技术说明.

10..德国SINCOTEC -100KN高频疲劳试验机技术说明 德国SINCOTEC高频疲劳试验机及参观人员 10.1 德国Sincotec高频疲劳试验机机器用途描述及工作环境 高频疲劳试验机被广泛用来测试各种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制品的抵抗疲劳断裂性能、S – N、da/dN-K等曲线,测试Kth和预制断裂韧性试样(如KIC、JIC 等)的疲劳裂纹等;选配不同的夹具或环境实验装置,被广泛用来测试各种材料和零部件(如板材、齿轮、曲轴、螺栓、链条、连杆、紧凑拉伸等等)的疲劳寿命,可完成对称疲劳试验、不对称疲劳试验、单向脉动疲劳试验、块谱疲劳试验、调制控制疲劳试验、高低温疲劳试验、三点弯、四点弯、扭转等种类繁多的疲劳试验。 高频疲劳试验机在各种类型的疲劳试验机中,具有结构简单、没有维护的液压源及阀门、泵或冷却系统、使用操作方便、效率高、耗能低等特点,所以它被广泛的应用在科研、航空航天、高等院校和工业生产等部门。 10.2 德国Sincotec高频疲劳试验机执行以下标准: GB/T 3075 金属轴向疲劳试验方法 ASTM E 467 轴向疲劳试验系统中等幅动态力的标定方法 ASTM E 739 疲劳数据应力-寿命和应变-寿命的线性或线性化统计分析 ASTM E 1942 用于循环疲劳和断裂力学试验的计算数据采集系统导则

GB/T 13816 焊接接头脉动拉伸疲劳试验方法 GB/T 15111 点焊接头剪切拉伸疲劳试验方法 GB/T 6395-2000 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 ASTM E606标准,ASTM E647标准,ASTM E399标准, ISO 12737-2005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度试验方法, ISO 12135-2002金属材料-准静态断裂韧性测试的方法 , ISO 4965轴向载荷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应变计技术, BS 7448-1:1991断裂结构韧性试验金属材料Kic临界CTOD值和J值得测试方法, BS 7448-2:1997断裂机械韧性试验金属材料Kic临界CTOD值和J值得测试方法, BS 7448-4:1997断裂机械韧性试验金属材料稳定裂纹延伸的抗断裂曲线和初始值得测定方法。 10.3 德国Sincotec 公司技术描述 德国SINCOTEC公司:公司位于德国中部工业区的Clausthal市。公司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专注于共振疲劳试验系统的研发和试验工程技术咨询。SINCOTEC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共振疲劳试验机制造厂商,拥有POWER SWING 品牌。德国SINCOTEC在共振试验系统领域是世界的领导者,不但在现有常规的电磁共振技术上优化改进控制和驱动技术,并且独创了领先的电动大位移(12毫米动态行程)共振技术- Power Swing MOT。在控制技术上Sincotec更

疲劳试验简介

疲劳试验(fatigue test)利用金属试样或模拟机件在各种环境下,经受交变载荷循环作用而测定其疲劳性能判据,并研究其断裂过程的试验,即为金属疲劳试验。 1829年德国人阿尔贝特(J.Albert)为解决矿山卷扬机服役过程中钢索经常发生突然断裂,首先以10次/分的频率进行疲劳试验。1852~1869年德国人沃勒(A.W hler)为研究机车车辆,开始以15次/分的频率对车辆部件进行拉伸疲劳试验,以后又用试样以72次/分的频率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进行旋转弯曲疲劳试验,他的功绩是指出一些金属存在疲劳极限,并将疲劳试验结果绘成应力与循环周次关系的S-N曲线(图1),又称为W hler曲线。1849年英国人古德曼(J.Goodman)首先考虑了平均应力不为零时非对称载荷下的疲劳问题,并提出耐久图,为金属制件的寿命估算和安全可靠服役奠定理论基础。1946年德国人魏布尔(W.Weibull)对大量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出对数疲劳寿命一般符合正态分布(高斯分布),阐明疲劳测试技术中应采用数理统计。 60年代初,从断裂力学观点分析金属疲劳问题,进一步扩大了疲劳研究内容。近年来,由于电液伺服闭环控制疲劳试验机的出现以及近代无损检验技术、现代化仪器仪表等新技术的采用,促进了金属疲劳测试技术的发展。今后应着重各种不同条件(特别是接近服役条件)下金属及其制件的疲劳测试技术的研究。 试验种类和判据 金属疲劳试验种类很多,通常可分为高周疲劳、低周疲劳、热疲劳、冲击疲劳、腐蚀疲劳、接触疲劳、声致疲劳、真空疲劳、高温疲劳、常温疲劳、低温疲劳、旋转弯曲疲劳、平面弯曲疲劳、轴向加载疲劳、扭转疲劳、复合应力疲劳等。应根据金属制件的服役(工作)条件来选择适宜的疲劳试验方法,测试条件要尽量接近服役条件。进行金属疲劳试验的目的在于测定金属的疲劳强度(抗力),由于试验条件不同,表征金属疲劳强度的判据(指标)也不一样。 高周疲劳:高周疲劳时,金属疲劳强度判据是疲劳极限(或条件疲劳极限)即金属经受“无限”多次(或规定周次)应力循环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以σr表示,其中γ为应力比,即循环中

金属疲劳试验方法

铝合金疲劳实验 李慕姚 1351626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疲劳失效现象和断口特征。 2. 了解测定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疲劳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交变应力的应力循环中,最小应力和最大应力的比值 r=m ax m in σσ (2-16) 称为循环特征或应力比。在既定的r 下,若试样的最大应力为σ1m ax ,经历N 1次 循环后,发生疲劳失效,则N 1称为最大应力为σ 1m ax 时的疲劳寿命(简称寿命)。 实验表明,在同一循环特征下,最大应力越大,则寿命越短;随着最大应力的降低,寿命迅速增加。表示最大应力σmax 与寿命N 的关系曲线称为应力-寿命曲线或S-N 曲线。碳钢的S-N 曲线如图2-31所示。从图线看出,当应力降到某一极限值σr 时,S-N 曲线趋近于水平线。即应力不超过σr 时,寿命N 可无限增大。称为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下标r 表示循环特征。 实验表明,黑色金属试样如经历107次循环仍未失效,则再增加循环次数一般也不会失效。故可把107次循环下仍未失效的最大应力作为持久极限σr 。

而把N 0=107称为循环基数。有色金属的S-N 曲线在N>5×108时往往仍未趋于水平,通常规定一个循环基数N 0,例如取N 0=108,把它对应的最大应力作为“条件”持久极限。 图2-31 疲劳试验曲线图 工程问题中,有时根据零件寿命的要求,在规定的某一循环次数下,测出σmax ,并称之为疲劳强度。它有别于上面定义的疲劳极限。 用旋转弯曲疲劳实验来测定对称循环的疲劳极限σ-1.设备简单最常使用。各类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大同小异,图2-32为这类试验机的原理示意图。试样1的两端装入左右两个心轴2后,旋紧左右两根螺杆3。使试样与两个心轴组成一个承受弯曲的“整体梁”上,它支承于两端的滚珠轴承4上。载荷P 通过加力架作用于“梁”上,其受力简图及弯矩图如图2-33所示。梁的中段(试样) 为纯弯曲,且弯矩为M=21 P ɑ。“梁”由高速电机6带动,在套筒7中高速旋 转,于是试样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弯曲正应力,皆为对称循环交变应力,若试样的最小直径为d min ,最小截面边缘上一点的最大和最小应力为

常用的金属材料疲劳极限试验方法

常用的金属材料疲劳极限试验方法 疲劳试验可以预测材料或构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强度,一般该类试验周期较长,所需设备比较复杂,但是由于一般的力学试验如静力拉伸、硬度和冲击试验,都不能够提供材料在反复交变载荷作用下的性能,因此对于重要的零构件进行疲劳试验是必须的。 MTS 810 金属材料疲劳试验的一些常用试验方法通常包括单点疲劳试验法、升降法、高频振动试验法、超声疲劳试验法、红外热像技术疲劳试验方法等。 单点疲劳试验法

适用于金属材料构件在室温、高温或腐蚀空气中旋转弯曲载荷条件下服役的情况。该种方法在试样数量受限制的情况下,可近似测定疲劳曲线并粗略估计疲劳极限。试验所需的疲劳试验机一般为弯曲疲劳试验机和拉压试验机。 升降法疲劳试验 升降法疲劳试验是获得金属材料或结构疲劳极限的一种比较常用而又精确的方法,在常规疲劳试验方法测定疲劳强度的基础上或在指定寿命的材料或结构的疲劳强度无法通过试验直接测定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升降法疲劳试验间接测定疲劳强度。 主要用于测定中、长寿命区材料或结构疲劳强度的随机特性。所需试验机一般为拉压疲劳试验机。 高频振动疲劳试验法 常规疲劳试验中交变载荷的频率一般低于200Hz,无法精确测得一些零件在高频环境状态下的疲劳损伤。高频振动试验利用试验器材产生含有循环载荷频率为1000Hz左右特性的交变惯性力作用于疲劳试样上,可以满足在高频、低幅、高循环环境条件下服役金属材料的疲劳性能研究。

高频振动试验主要用于军民机械工程的需要。试验装置通常包括:控制仪、电荷适配器、功率放大器、加速度计、振动台等。 超声法疲劳试验 超声法疲劳试验是一种加速共振式的疲劳试验方法,其测试频率(20kHz)远远超过常规疲劳测试频率(小于200Hz)。超声疲劳试验可以在不同载荷特征、不同环境和温度等条件下进行,为疲劳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嘉峪检测网提醒超声疲劳试验一般用于超高周疲劳试验,主要针对10^9以上周次疲劳试验。高周疲劳时,材料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弹性的,所以在损伤本构关系中采用应力、应变等参量的弹性关系处理,而不涉及微塑性。 红外热像技术疲劳试验方法 为缩短试验时间、减少试验成本,能量方法成为疲劳试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金属材料的疲劳是一个耗散能量的过程,而温度变化则是研究疲劳过程能量耗散极为重要的参量。 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波长转换技术,即将目标的热辐射转换为可见光的技术,利用目标自身各部分热辐射的差异获取二维可视图像,用计

金属疲劳试验

金属疲劳试验主讲教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疲劳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疲劳极限、S-N曲线的测试方 法。

二、实验原理 1.疲劳抗力指标的意义 目前评定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试验测定其S-N曲线(疲劳曲线),即建立 最大应力σ max 或应力振幅σ α 与其相应的断裂 循环周次N之间的关系曲线。不同金属材料的S-N曲线形状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如图1所示。其中一类曲线从某应力水平以下开始出现明显的水平部分,如图1(a)所示。这表明当所加交变应力降低到这个水平数值时,试样可承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断裂。

这表明当所加交变应力降低到这个水平数值时,试样可承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断裂。因此将水平部分所对应的应力称之为金属的疲劳极限,用符号σ R 表示(R为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之比,称为应力比)。若试验在对称循环应力(即R=-1)下进行,则其疲劳 极限以σ -1表示。中低强度结构钢、铸铁等材料的S- N曲线属于这一类。对这一类材料在测试其疲劳极限时,不可能做到无限次应力循环,而试验表明,这类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如果应力循环达到107周次不断裂,则表明它可承受无限次应力循环也不会断裂,所以对这类材料常用107周次作为测定疲劳极限的基数。另一类疲劳曲线没有水平部分,其特点是随应力降低,循环周次N不断增大,但不存在无限寿命。如图1(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常根据实际需要定出一定循环周次(108或5×107…)下所对应的应力作为金属材料的“条件疲劳极限”,用符号σ R(N) 表示。

2.S-N 曲线的测定 (1) 条件疲劳极限的测定 测试条件疲劳极限采用升降法,试件取13根以上。每级应力增量取预计疲劳极限的5%以内。第一根试件的试验应力水平略高于预计疲劳极限。根据上根试件的试验结果,是失效还是通过(即达到循环基数不破坏)来决定下根试件应力增量是减还是增,失效则减,通过则增。直到全部试件做完。第一次出现相反结果(失效和通过,或通过和失效)以前的试验数据,如在以后试验数据波动范围之外,则予以舍弃;否则,作为有效数据,连同其他数据加以利用,按下列公式计算疲劳极限: ()11n R N i i i v m σσ==∑ 1

金属疲劳试验机

一、产品用途: FLPL金属疲劳试验机主要用于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合金材料的耐久疲劳性能测定。配置FL高温炉系统可以试验高温疲劳的测试,配置FLWK高低温环境试验装置可以实现高低温疲劳性能的测定。 计算机控制系统疲劳试验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自动存盘,显示、打印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随机成组试验数据、S-N试验曲线、试验报告,广泛适用于科研院所、冶金建筑、航空航天、大专院校、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 二、疲劳机技术参数: 1.试验机型号:FLPL504、FLPL105、FL305; 2.动态试验力:±25KN、±50KN、±250KN; 3.试验力精度:±2%; 4.试验力测量范围:1%--100%FS; 5.伺服作动器的最大位移:±50mm/75mm; 6.试验频率范围:0.1-50 Hz; 7.框架形式:双立柱距离:≥500mm;上下夹头拉伸空间:50~600 mm按要求订制; 8.控制系统:动态闭环疲劳伺服控制系统; 9.控制方式:力、位移、变形控制; 10. 试验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斜波、随机波形以及外部输入波形;可实现多段不同频率或幅值组合的正弦波形;用户可以自定义参数的随机波形等; 11.配置FL1200度高温炉、FLWK高低温试验箱、高温变形引伸计、高温疲劳试验夹具等实现复杂的动态力学性能测定; 12.金属疲劳试验机控制系统设计有一套完善的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能实时对试验系统进行巡回自检,实时判断、报告系统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进程,具有自动监测、自动报警和自动停机功能; 13.试验控制软件FULETEST,在Windows 多种环境下运行,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能完成试验条件、试样参数等设置、试验数据处理,试验数据能以多种文件格式保存,试验结束后可再现试验历程、回放试验数据,试验数据可导入在Word、Excel、Access、MATLAB等多种软件下,进行统计、编辑、分类、拟合试验曲线等操作,试验完成后,可打印出试验报告。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金属材料疲劳研究综述 摘要:人会疲劳,金属也会疲劳吗?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也是会疲劳的,并且发现了金属疲劳带给人们各个方面的危害,所以研究金属材料的疲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国内外关于金属疲劳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金属产生疲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及金属材料疲劳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金属材料疲劳裂纹疲劳寿命 一.引言 金属疲劳的概念,最早是由J.V.Poncelet 于1830 年在巴黎大学讲演时采用的。当时,“疲劳”一词被用来描述在周期拉压加载下材料强度的衰退。引述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 ASTM) 在“疲劳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之有关术语的标准定义”( EZ06-72) 中所作的定义: 在某点或某些点承受挠动应力,且在足够多的循环挠动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时,材料中所发生的局部永久结构变化的发展过程,称为“疲劳”。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在材料结构受到多次重复变化的载荷作用后,应力值虽然始终没有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这种在交变载荷重复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就叫做金属的疲劳破坏。据统计金属材料失效80%是由于疲劳引起的,且表现为突然断裂,无论材料为韧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都表现为突然断裂,危害极大,所以研究金属的疲劳是

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由于但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2002 年 5 月,华航一架波音747-200 型客机在由台湾中正机场飞往香港机场途中空中解体,19 名机组人员及206名乘客全部遇难。调查发现,飞机后部的金属疲劳裂纹造成机体在空中解体,是导致此次空难的根本原因。直到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二.金属疲劳的有关进展 1839年巴黎大学教授在讲课中首先使用了“金属疲劳”的概念。1850一1860年德国工程师提出了应力-寿命图和疲劳极限的概念。1870一1890年间,Gerber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Goodman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简单理论。1920年Griffith发表了关于脆性材料断裂的理论和试验结果。发现玻璃的强度取决于所包含的微裂纹长度,Griffith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断裂力学的开端。1945年Miner用公式表达出线性积累损伤理论。五十年代,力学理论上对提出应力强度因子K的概念。六十年代,Manson—Coffin公式概括了塑性应变幅值和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Paris在1963年提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和应力强度因子幅值?k之间的关系。1974年,美

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指导书

一. 《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 实验指导书 飞机结构强度实验室 2007年3月

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 1 试验目的 1.了解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测定方法 3.掌握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测定装置的使用方法 4.掌握疲劳裂纹扩展数据处理方法 2 基本原理 结构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其使用寿命分为裂纹形成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两部分。裂纹形成寿命为由微观缺陷发展到宏观可检裂纹所对应的寿命,裂纹扩展寿命则是由宏观可检裂纹扩展到临界裂纹而发生破坏这段区间的寿命,裂纹扩展由断裂力学方法确定。 2.1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裂纹扩展速率dN da ,即交变载荷每循环一次所对应的裂纹扩展量,在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dN da 不断变化,每一瞬时的dN da 即为裂纹长度a 随交变载荷循环数N 变化的N a -曲线在该点的斜率。裂纹扩展速率dN da 受裂纹前缘的交变应力场的控制,主要是裂纹尖端的交变应力强度因子的范围K ?和交变载荷的应力比R 。线弹性断裂力学认为,在应力比不变的交变载荷的作用下,dN da 随K ?的变化关系在双对数坐标系上呈图1所示的形状。 Ⅰ Ⅱ Ⅲ log (?K ) ?K c ?K th log(d a /d N ) 图1 d d a N K -?曲线形状 K dN da ?-曲线分成三个阶段:低速扩展段I 、稳定扩展段II 和快速扩展段 III ,阶段I 存在的垂直渐进线th K K ?=?称为裂纹扩展门槛值,当th K K ?

金属疲劳试验方法

金属疲劳试验 金属疲劳试验大纲 1.通过金属材料疲劳实验,测定金属材料的σ-1(107),绘制材料的S-N曲线,并观察疲劳破坏现象和断口特征,进而学会对称循环下测定金属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2.主要设备: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游标卡尺;主要耗材:金属材料试样.(单点法需8-10根试样,成组法至少需20根试样.) 金属疲劳试验指导书 在足够大的交变应力作用下,于金属构件外形突变或表面刻痕或内部缺陷等部位,都可能因较大的应力集中引发微观裂纹。分散的微观裂纹经过集结沟通将形成宏观裂纹。已形成的宏观裂纹逐渐缓慢地扩展,构件横截面逐步削弱,当达到一定限度时,构件会突然断裂。金属因交变应力引起的上述失效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静载下塑性性能很好的材料,当承受交变应力时,往往在应力低于屈服极限没有明显塑性变形的情况下,突然断裂。疲劳断口(见图2-30)明显地分为两个区域:较为光滑的裂纹扩展区和较为粗糙的断裂区。裂纹形成后,交变应力使裂纹的两侧时而张开时而闭合,相互挤压反复研磨,光滑区就是这样形成的。载荷的间断和大小的变化,在光滑区留下多条裂纹前沿线。至于粗糙的断裂区,则是最后突然断裂形成的。统计数据表明,机械零件的失效,约有70%左右是疲劳引起的,而且造成的事故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因此,通过实验研究金属材料抗疲劳的性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图2-30 疲劳试样断口示意图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疲劳失效现象和断口特征。 2. 了解测定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疲劳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交变应力的应力循环中,最小应力和最大应力的比值 r=m ax m in σσ (2-16) 称为循环特征或应力比。在既定的r 下,若试样的最大应力为σ 1m ax ,经历N 1次循环后,发生疲劳失效,则N 1称为最大应力为σ1 m ax 时的疲劳寿命(简称寿 命)。实验表明,在同一循环特征下,最大应力越大,则寿命越短;随着最大应力的降低,寿命迅速增加。表示最大应力σmax 与寿命N 的关系曲线称为应力-寿命曲线或S-N 曲线。碳钢的S-N 曲线如图2-31所示。从图线看出,当应力降到某一极限值σr 时,S-N 曲线趋近于水平线。即应力不超过σr 时,寿命N 可无限增大。称为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下标r 表示循环特征。 实验表明,黑色金属试样如经历107次循环仍未失效,则再增加循环次数一般也不会失效。故可把107次循环下仍未失效的最大应力作为持久极限σr 。而把N 0=107称为循环基数。有色金属的S-N 曲线在N>5×108时往往仍未趋于水平,通常规定一个循环基数N 0,例如取N 0=108,把它对应的最大应力作为“条件”持久极限。

1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法

为尽快解决国家标准时效性差和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自2003年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截止目前的21575项国家标准进行了清理,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2005年第146号公告,宣布通过清理后,继续有效的国家标准有44.2%,急需修订的有44.2%,废止的有11.6%。通过此次清理,国家标准总体数量将减少23%。请各有关方面停止使用已经废止的国家标准。有关废止的国家标准目录详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07556215.html,)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07556215.html,)。 经查阅,与钢结构检测有关的废止的国家标准有: GB/T 38-1976 螺栓技术条件 GB/T 61-1976 螺母技术条件 GB/T 89-1976 螺钉技术条件 GB/T 223.1-1981 钢铁及合金中碳量的测定 GB/T 223.2-1981 钢铁及合金中硫量的测定 GB/T 223.15-1982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钛 GB/T 223.35-1985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脉冲加热惰气熔融库仑滴定法测定氧量 GB/T 223.45-1994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铜试剂分离-二甲苯胺蓝Ⅱ光度法测定镁量 GB 2595-1981 冶金分析化学实验室安全技术标准 GB/T 2655-1989 焊接接头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 GB/T 2656-1981 焊缝金属和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法 GB/T 2971-1982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 GB/T 4158-1984 金属艾氏冲击试验方法 GB/T 4675.1-1984 焊接性试验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方法 GB/T 4675.2-1984 焊接性试验搭接接头(CTS) 焊接裂纹试验方法 GB/T 4675.3-1984 焊接性试验T型接头焊接裂纹试验方法 GB/T 4675.4-1984 焊接性试验压板对接(FISCO) 焊接裂纹试验方法 GB/T 4675.5-1984 焊接性试验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方法 GB/T 9447-1988 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 GB/T 12444.1-1990 金属磨损试验方法MM型磨损试验 GB/T 12469-1990 焊接质量保证钢熔化焊接头的要求和缺陷分级 GB/T 13321-1991 钢铁硬度锉刀检验方法 GB/T 13816-1992 焊接接头脉动拉伸疲劳试验方法 GB/T 13817-1992 对接接头刚性拘束焊接裂纹试验方法 GB/T 15111-1994 点焊接头剪切拉伸疲劳试验方法 GB/T 15747-1995 正面角焊缝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第八章 金属疲劳试验

第八章金属疲劳试验 1、实际工作中的许多机件均是在变动载荷下工作的。 2、失效形式:主要为疲劳断裂,占80%以上。 3、表现为突然断裂,危害极大。无论材料为韧材还是脆材均表现为突然断裂。 第一节金属疲劳现象及特点 一、变动载荷和循环应力 变动载荷是引起疲劳破坏的外力,所以有必要在研究疲劳时首先研究变动载荷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1、定义:是指载荷大小,甚至方向均随时间变化的载荷。 2、分类:分循环应力:大小或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变化。 交变应力:载荷大小、方向均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重复载荷:载荷大小呈周期性变化,但方向不变。 随机变动应力:载荷大小、方向呈无规则随机变化。 3、循环应力表示的表示方法:常用以下几个参量来表示:最大应力;最小应力;平均应力;应力半幅;应力循环对称系数(应力比)r(R)。见上图。 4、常见的几种循环应力有:对称循环应力(r=-1);脉动应力(r=0;r=-∞);波动应力(0

按断裂寿命和应力高低不同可分为(经常采用此方法): )>105,属低应力疲劳。 高周疲劳:循环周次(N f 低周疲劳:循环周次102~105,高应力疲劳或应变疲劳 2、疲劳断裂的特点 疲劳断裂与静载荷断裂或一次冲击加载断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①疲劳断裂是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即具有寿命的断裂。 ②疲劳断裂是突然断裂,即脆性断裂。断裂前没有明显的征兆。 ③对缺陷(缺口、裂纹及组织缺陷)十分敏感。

金属疲劳试验方法介绍

金属疲劳试验方法介绍 百若试验仪器服务范围:全系列电子萬能试验机、全系列电液伺服萬能试验机、全系列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全系列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机、应力腐蚀慢应变速率试验机、板材成形试验机、杯突试验机、紧固件横向振动疲劳试验机、多功能螺栓紧固分析系统、扭矩轴力联合试验机、松弛试验机、锚固试验机、扭转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压剪试验机、液压卧式拉力试验机、光缆成套试验设备等。 百若试验仪器就来说说金属疲劳试验方法介绍 金属疲劳试验 金属疲劳试验大纲 1.通过金属材料疲劳实验,测定金属材料的σ-1(107),绘制材料的S-N曲线,并观察疲劳破坏现象和断口特征,进而学会对称循环下测定金属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2.主要设备:纯弯曲疲劳试验机,游标卡尺;主要耗材:金属材料试样.(单点法需8-10根试样,成组法至少需20根试样.) 在足够大的交变应力作用下,于金属构件外形突变或表面刻痕或内部缺陷等部位,都可能因较大的应力集中引发微观裂纹。分散的微观裂纹经过集结沟通将形成宏观裂纹。已形成的宏观裂纹逐渐缓慢地扩展,构件横截面逐步削弱,当达到一定限度时,构件会突然断裂。金属因交变应力引起的上述失效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静载下塑性性能很好的材料,当承受交变应力时,往往在应力低于屈服极限没有明显塑性变形的情况下,突然断裂。疲劳断口(见图2-30)明显地分为两个区域:较为光滑的裂纹扩展区和较为粗糙的断裂区。裂纹形成后,交变

应力使裂纹的两侧时而张开时而闭合,相互挤压反复研磨,光滑区就是这样形成的。载荷的间断和大小的变化,在光滑区留下多条裂纹前沿线。至于粗糙的断裂区,则是最后突然断裂形成的。统计数据表明,机械零件的失效,约有70%左右是疲劳引起的,而且造成的事故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因此,通过实验研究金属材料抗疲劳的性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疲劳失效现象和断口特征。 2. 了解测定材料疲劳极限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疲劳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交变应力的应力循环中,最小应力和最大应力的比值 r= (2-16) 图2-30 疲劳试样断口示意图m ax m in σσ

金属疲劳及疲劳统计

金属疲劳及疲劳统计 2 1金属疲劳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 (3) 1.1 交变应力 (3) 1.2 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 (4) 1.3 循环应力-应变滞后回线(滞后环) (5) 1.4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7) 1.5 疲劳曲线 (8) 1.6 完整的疲劳曲线 (9) 1.7 疲劳强度、疲劳极限和条件疲劳极限 (10) 与材料静强度ζb的关系 (11) 1.8 疲劳极限ζ -1 1.9 不同应力状态下疲劳极限的经验关系 (12) 1.10 非对称循环条件下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图 (13) 1.11 平均应力为压应力条件下的疲劳图 (16) 1.12 Miner线性疲劳损伤积累理论 (17) 1.13其它类型的疲劳 (18) 2金属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2.1 应力集中的影响 (22) 2.2 尺寸因素的影响 (23) 2.3 表面加工状态的影响 (23) 2.4 加载经历的影响 (23) 2.5 化学成分的影响 (24) 2.6 热处理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24) 2.7 夹杂物的影响 (25) 2.8 表面性能变化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26) 3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 (27) 3.1 母体、个体、子样和子样大小 (28) 3.2 观测数据的特征值 (28) 3.3 正态及对数正态频率分布函数 (29) 3.4 威布尔频率分布函数 (31) 4疲劳数据的统计推断 (34) 4.1 检验一个子样是否来自已知平均值的母体 (35) 4.2 检验两个子样母体平均值是否相等 (37) 5t分布和F分布及其在疲劳检验中的应用 (39) 5.1 检验一个小子样是否来自已知平均值的母体 (40) 5.2 正态母体平均值的区间估计 (41) 5.3 一定误差限度下的最少试样个数 (41) 5.4 检验两个小子样是否来自标准差相同的两个母体 (42) 5.5 疲劳对比试验 (42) 6 疲劳极限测试 (44) 6.1 疲劳试验机 (44) 6.2 疲劳极限测试方法 (44)

疲劳分析方法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利用S-N 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1874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关系。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1937年H.Neuber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1945年M.A.Miner 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中国在疲劳寿命的分析方面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浙江大学的彭禹,郝志勇针对运动机构部件多轴疲劳载荷历程提取以及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等问题,以发动机曲轴部件为例,提出了一种以有限元方法,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疲劳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