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

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其歌诀如下:

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其歌诀如下:

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其歌诀如下:

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

一、采求乾三连

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上丹田位于两眼两眉当中的玄关窍水平往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相交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前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当中的会阴穴。歌曰:

乾属老阳体内藏,三田合一下连上;

入地吓坏地藏王,上天惊呆君玉皇。

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是立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太极八法中的采法,就是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左旋或右转,即玄关找左肩井,向左采;玄关找右肩井,向右采。

采破肘。设对方进右肘顶我前胸时,我一侧身以左前臂竖直,与击来之肘的大臂交成十字,左大指尖对正鼻尖,以右手扶住其右手背随以玄关找右肩井,彼必倾,跌,若以玄关找左肩井则彼必仰跌。无论向左采或向右采,左拇指尖与鼻尖的前后关系不变,方为有效。

二、捌行坤六段

运用腾挪捌去,要求自身的肩、肘、腕、胯、膝、足六大关节都松开。每个大关节间都要很松活,即如卦象(三三),这样,运用捌法才便利从心。坤六段的内在系统是两眼球,两内肾(腰子)、两睾丸(女子为两乳头)。两眼球的开合,管两手腕、两脚腕;两腰子的开合,管两肘、两膝;两睾丸的开合,管两肩、两胯。六球开则大关节紧,六球合则大关节松,即以六球开合来操控上下肢各大关节的松与紧。

歌曰:

坤属老阴体内长,穴球体内动无常。

扭转乾坤四球掌,上有两球佐朝纲。

捌破靠。设对方进左肩靠击我胸部,我左手捋其左臂,右手按其左肩,随抽提左脚以腾挪避闪,使彼靠劲落空。按照“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法则,随发棚手将对方发放出去(此处专指腾挪酬法)。

三、搌要离中虚

“据要离中虚”,是指应用太极据手时,要求自身的中盘,即腰腹间要松活,腰间好像安装了一盘大轴承似的,转动十分灵活,实际是活带脉。只要你的眼睛从左眉梢看到右眉梢,或从右眉梢看到左眉梢,你就会感觉到带脉在绕腰间来回旋转,见其卦象(三)则一目了然。歌曰:

火化万物火为离,手臂奇阳胸隙隙。

调来坎水落火济,阴阳相济互相依。

掘破拥。当对方发右棚手攻击我时,我以左手粘其肘,右手粘其腕,随以右手食指从左眉梢划到右眉梢,带动腰部向右一转,使彼棚手落空,化解来劲。

人的面部有两道眉和鼻子、两只眼睛,合起来是个头朝下的“火”字(婴儿在母腹中,火字头朝上)。火能化万物,所以搌可破拥,亦可化解其它来手,即凡是对方击来之手,可把它比作送货上门,一律接收,来就要,要即是打。我用刁捋手法向左右上下引进落空,使对方跌跌扑扑,不能稳定重心,处处暴露被动挨打之机而心惊胆战,暗自认输。

四、捌填坎中满

“拥填坎中满”指在发手时,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之胯侧的环跳穴,就好像是从命门往环跳划了一横道(—),形似坎卦卦象,上下虚,中盘实。发棚手用的

就是腰胯劲,即进腰胯。意想手臂长在腰胯上,棚劲自然来。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歌曰:“忘掉手(上盘虚),忘掉脚(下盘虚),只想命门找环跳(中盘满)。”即如卦象坎中满。命门在右肾的左上角(左肾右命门)。肾在人体之内五行中属水性,八卦的坎为水。掤劲也属水性,即出手如水六面劲,见缝就钻,水能浮舟,也能段舟。捌劲贯穿于一切动作之中,它是一种暗劲,是一种弹性力,太极拳的八手功夫中,都暗含着棚劲。歌曰:

水容万物水为坎,手脊偶阴胸中满。

设炉安鼎离火燃,坎离移位循周天。

拥为进攻手。如与对方右手腕相搭,随翻掌心向前,以食指尖指向对方的左眉梢,拇指肚对准对方的鼻子尖,我之鼻尖对准对方的右鼻孔,我之右脚找右手(意念找)后手追前手(前手进,后手追,等距离等速前进),意在命门找右环跳。如此,拥劲产生,向前、向上而将对方掤出

五、挤是震仰盂

“挤是震仰盂”主要指孟子贴地的底部的一条连线。在人体则是指两脚底贴地的脚底板。当以挤手来攻击对方时,把意念放在脚底板,先想后脚,再想前脚,然后默念“前脚,前脚”,则挤劲产生,便将对方轰然挤出,势不可挡。注意,默念只是两句,不可念三句,若念三句,则挤劲浅。

挤是进攻手,且易于进手,搭手就挤,左右交替打挤,不容对方还手。

前面歌诀中所说的“脊背找前脚”,那是另一种意境,即意想前脚与夹脊合,也产生挤劲,叫寅与卯合,是人体十二地支相合、相冲所产生的劲力。太极八法的每

一法,都有多种劲源,此文主讲八法与八卦对应所产的劲别。

打挤时的震卦歌如下:

震如仰盂应体间,两足贴地如根连。

阴阳相激震电闪,无情雷公岂容犯。

六、肘是艮撰碗

肘法,是一种进攻手法。当与对方身体靠近时,可用肘法进行攻击。谚云:“远拳近肘贴身靠。”

当用肘法时,必须忘掉身体的中下盘,好像身体的中下盘被水淹没了似的,只有肩肘部露在水面上。进入此种意境,则产生肘劲。恰如艮卦的卦象(),上爻是连线(实线),中下爻是虚线。此时,右手劳宫与右肩井穴相合,后肘追前肘,右膝找右肘,如此则加大肘法的整体劲,又名“混元劲”。此劲势不可挡。

肘法多种多样,可以伤人,也可以发人。

艮卦歌诀如下:艮如寝碗应体间,又如大山势巍然,山崩地陷非等闲,蚍蜉撼树难煞难。

七、按是兑上缺

“按是兑上缺”,如卦象(三),即上爻是虚缺的。在

人体取按式时,则意想胸部膻中以上是空虚的,如此手上则产生按劲。

按破挤。设对方以挤手攻击我时,我则空胸虚腋,眼神俯视如凭拦下望,以下手扶彼肘上,上手粘其肩后,并以下手追眼神,后手(上手)追下手按之,即可使彼挤劲落空而倾跌。

兑卦桩法歌诀如下:

兑在卦位体上阴,两臂泽水滋我身。

任你相欺难容忍,我行我素显奇神。

八、靠是巽下断

“断靠是巽下断”如卦象(三)。当以肩打靠时,意想脚底板一空,则靠劲顿生。脚底空是先空后脚,再空前脚。后脚为虚脚容易空、前脚为实脚难空,但只要意想前腿欲提膝走路,就够了,就要这实中有点虚(连中有点断),阴中有点阳,这就等于是太极图

之阴有一点阴暖。脚底太极图一出现,身手太极劲产生,打击力量自现。所谓巽断,并非双脚离开地面,而是形连意断,“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巽卦巽为风。取靠势时,意想脚底生风,靠劲自来。若在“风”字上再加一“旁,那样人就像疯了似的,如“天马行空”勇往直前,铜墙铁壁也难以遮挡。但我仍是有意无形,只让对方感觉到我靠劲不可阻挡。歌曰:

巽在体位巽下阴,两足生风踩祥云。

任你侵口进吾身,望风扑影形无真。

靠击也是进攻之法。靠有肩靠、背靠、胯靠,靠也叫靠打,属近身攻战的方法之一。谚云:“远拳、近肘、贴身靠”,贴近对方身体时,采用靠击之法。

巽卦可以当作桩功来练,练巽桩好养生。

巽桩养生歌诀如下:

脚踏祥云身自玄,玄妙之门身自寻。

寻元至身颜微笑,笑颜常开身自安。

巽桩练法,简单易行,见效又快,如立竿见影。首先,心情要安定下来,全身放松。意想脚踏祥云,或脚底生风,登萍渡水,如履薄冰,蹑脚潜踪,踏雪无痕。都是一种意境,只要能找到一种感觉就可以。久之,身体内部则起化学、物理的变化,手上六面劲产生。这是武术轻功的基本练习方法,或起步练法。太极八卦是一家,阴阳变化同一理。

太极八法之所以能和八卦相对应,是基于人体本身自来与八卦相对应的缘故。人体的表里,全是八卦组合体。人体以腰为太极,两内肾(腰子)形如蚕豆瓣,左高右低并拢在一处,酷似左阳右阴的双鱼形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即脊骨两旁的两股大筋。“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四肢。两仪之筋上通两腋大筋,发于胳膊;下通两胯后筋,发于两腿。“四象生八卦”,八卦即四肢八节。八八生六十四卦,即手、足指(趾)节的五十六节与臂腿八节合为六十四卦。内家拳劲力由

腰发于两仪筋,再由两仪筋发于四肢,此为心法;由四肢八节发于手足指(趾)节,此为用手(足)法,是以身法现四肢,此与旁门有别。

八卦的每一卦象都是由三条短线表示的,而人体周身皆如卦象。如人体分上、中、下三盘;四肢有根、中、梢三节(上肢为肩、肘、腕,下肢为胯、膝、踝);经脉在上下肢都各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恰如八卦的三条线或三节段。再以丹田与六球论,丹田有上、中、下三田,六球有上球(两眼球)、中球(两边肾)、下球(两睾丸或卵巢)。而三田为“乾三连”,六球为“坤六段”。人体身后还有“后三关”,即尾闾、夹脊、玉枕关。在人的面部口鼻间,也分三层,鼻通天(呼吸空气)口通地(一切饭食皆来自于地),口上鼻下中间水沟有一穴位叫“人中”,即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叫天、地、人三才,恰与卦象吻合。人体脐以上为天,脐以下为地,肚脐在中是谓人生之门,亦同卦象。

组成八卦的每一条线,叫做“爻”。其中的直连线‘—’称为“阳爻”;断成两个小节的线(--)称为“阴爻”。不论是单卦的三爻还是两卦下下重叠的复卦六爻,都是由阴(--)阳(一)二爻组成。而人体表里也都是阴阳爻的组合体。例如右阴左阳,下阴上阳,里阴外阳,五脏阴、六腑阳,静脉阴、动脉阳,血阴气阳等等。所以,人体即是卦象,卦象亦似人体,无非都是阴阳组合体。常言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什么相?卦象。例如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他中间是坐实的,头脚两头虚,显然是一个“坎卦”。与人交战前,首先应量敌,打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虚实状态。谚云:“行家一落眼,便知深

和浅。”看破对方的虚实所在以避实击虚。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动作姿势各不相同,就是因其所体现的卦象不同。这种变化是心法和身法(包括手、眼、步法)协调配合进行的,可以说,打拳即是“变卦”,推手也是“变卦”。

人体十二正经也是一阴一阳(一手一足,一脏一腑)交流循环的,十二经脉相互衔接,由阴人阳,由阳人阴(从表走里、从里走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阴阳相随,内外相贯。手三阴由胸到手,手三阳由手到头,足三阳由头到足,足三阴由足到腹,正是一个大循环。手三阴(三三)和手三阳(三)重叠在一起成为复卦(),其名为“泰”卦,即“地天泰”。而足三阳(三)与足三阴(三三)重叠为复卦(丢)名为“否”卦,即“天地否”。说来说去,人体也是一部天书,需要好好研究。武术不只是三拳两脚,蹦窜跳跃,它是文化,而且是很深奥的文化,应把武-术提高到文化的高度来看待,方可有望到达顶峰。

八法的内

涵与外延

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有丰富有趣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独特的科学外延。

(一)掤,在八卦中为坎中满,即表示发掤劲时丹田要沉实,上下要虚灵,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二便之间)。意想此穴裆胯自松,身体自然会形下劲上,如同注水下钻上浮,产生一种向上的漂浮劲、膨涨力。此乃掤劲之始的(意)蓄劲(以心行意)。掤劲的最后完成或生效,还要借助于十二地支中的子与丑合(以气运身),即腰(命门)与胯(环跳)相合。同时还配合科学规范的手法与身法。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掤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掤属水下钻上浮,

子丑合松裆翻手,

六面劲忘掉手脚,

主进攻上对下找。

意思是说,使用掤劲要效仿水的特点,先向下后向上,想会阴穴松裆,用命门找前腿的环跳穴(负重之腿),同时上手(前手)翻转,虚照对方脸面,下手前推。同时要把手脚忘掉,只想腰(子)与胯(丑)合,前手大指对鼻尖,眼看前手食指,心口窝追后手的大指。前手食指找对方左眉梢,鼻尖对对方右鼻孔,就可以像水一样形成六面合一之力上浮前冲,使对方拔根后仰(图1)。

(二)捋,在八卦中为离中虚,即表示发捋劲时下要沉稳,上要中正,中要虚灵。方位正南,五行属火,人体窍位是祖窍穴(两眉间向内,与囱门穴垂直的交叉点)。火有吞毁之力,能化万物。人的两眼和两眉形如一个倒写的火字,意想此穴,将对方栅力引到眼前,转身沿眉一画,可如火燃物,倾刻使敌力化为乌有。捋劲是通过十二地支中的午(两眉间的玄关穴)与未(肩井)合产生的。即遇到掤劲时,以手画眉的同时,想玄关(同祖窍)找肩井,配合步法,捋劲即可生效完成。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捋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捋属火能化万物.

破掤劲食指画眉,

午未合收玄(关)找肩(井),

想前手(心)动步移山。

意思是说,使用捋劲时要效仿火的特点,遇到对方掤劲,要收祖窍,对对方之掤力要有大火燃吞灰化之气势,收玄(关)转头、找肩井,午未相合,意想前手心,随之一撤前步,对方力量再大,也会随我移动前倾(图2)。

(三)挤,在八卦中为震仰盂,即表示发挤劲时要意在脚下,腰以上要虚灵,方位正南,五行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这里指的是两肩胛骨之间的部位。木属直性,想此部位可产生一种势不可当的冲撞之力,推手中遇捋用挤,意想此处可生挤劲。挤劲的产生还要与十二地支中的寅(前脚之涌泉穴)与卯(夹脊)相合,即在挤

时想夹脊往前脚上放,才能生效。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挤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挤属木直撞前冲,

想前脚再想夹脊,

寅卯合形同刹车,

主进攻状如雷击。

意思是说,使用挤劲要效法木之特点,如以绳系木向前平行撞击他物,势不可当,威力极大。在使用挤劲时要注意先想前脚之涌泉穴,再想夹脊上下一合,也就是寅卯一合,就会像刹车或若雷击,产生一种向前冲撞之力,威力无比(图3)。

(四)按,在八卦中为兑(兰)上缺,表示胸以上是虚灵的,中下部是沉稳的。方位正西,五行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意想此穴可如金克木,使对方挤劲落空。按劲是通过地支中的申(手之劳宫穴)与酉(膻中穴)合产生,再配以相应的手法和身法,对方会觉得如坠深渊。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按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按属金扶肘沾肩,

膻找大指手追眼,

中酉相合中旋转。

破挤令其入深渊。

意思是说,使用按劲时要效仿以金克木之特点,把对方挤劲视同直木,我欲以斧锯将其

劈折或截断。其方法是一手扶其打挤之肘,一手沾其肩,想膻中穴与前手心相合,眼神向下看,如同凭栏楼下瞧,手追眼神,胸肩要虚活,重心要稳,腰胯要随视线旋转,就可把对方的挤劲引入深渊(图4)。

(五)采,在八卦中为乾三连,表示上、中、下三田一线。方位隅西北,五行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穴和肺俞穴。意想此穴,可如金削木,使对方直进之肘势偏倾落空。采劲是通过地支中戍(胯之跳穴)与亥(足之涌泉穴)相合而产生。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采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采属乾老阳内藏,

三田合一上连下,

垂肘大指对鼻尖,

戍与亥合破肘打。

乾卦在自身的表现是上、中、下连成一条线,上丹田位于两眉之间的玄关穴向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交叉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之间的会阴穴,这三者之间连成一线就形成一个无形的立轴,对方的肘向我进攻时,我侧身垂肘,大指对鼻尖,以三田连线为轴,左右旋转看肩井,就可轻易使对方进攻之肘落空而倾跌(图5)。

(六)挒,在八卦中为坤六段,方位隅西南。五行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上、中、下之三部丹田。坤六段的卦象,在人体是指两眼球、两肾球(腰子)和两睾丸。两眼球的开合管两手、两足之松紧、刚柔。当意想两眼球内合,看两大眼角,即向上丹田靠拢时,两手、两足自

然是松软无力的;当意想两眼球外展,看两小眼角,即离开上丹田时,两手两足自然是膨胀有力的。

两肾球(腰子)的开合管两肘、两膝之松紧、刚柔。当意想两肾球内合向中丹田靠拢时,两肘、两膝自然是松软无力的;意想两肾球外展离开中丹田时,两肘、两膝自然是膨胀有力的。

两睾丸的开合管两肩、两胯之松紧、刚柔。当意想两睾丸内合向下丹田靠拢时,两肩、两胯自然是松柔无力的;意想两睾丸外展离开下丹田时,两肩、两胯自然是膨胀有力的。

肩、肘、腕、胯、膝、足六大关节(即人体坤卦之象),练得开合自如,挒劲才能便利从心。

挒法有上挒、下挒、腾挪挒。

上挒是右手前伸,手心向上,右膝前弓,左足蹬力。地支中为寅(右手心)、申(左涌泉)

相冲(左式姿势相反)。

上挒的劲源或着意点在中丹田,即在右足前迈时,先要想两肾球向内合于肚脐,肘、膝自会相合内收产生蓄劲。发劲上挒时,先想两肾球外展,向后离开肚脐去找命门,左膝、右肘自然产生一种相冲之力,下传于左足,上传于右手,产生下蹬、上提之挒劲(图6)。

下挒是左足前迈,意想右手心往左足心上按,地支中为已(右手心)亥(左涌泉)相合(左式姿势相反)。

下挒之劲源或着意点在上丹田。即在左足前迈、右手上举蓄劲时,先要想两眼球向内合于两大眼角,手足自然松软无力。发劲下挒时,先想两眼球外展离开大眼角,看两小眼角,左足、右手自会相合,产生下挒之劲(图7)。

腾挪挒是右膝上提,两手一致向右膝外侧下按,地支中为未、丑相冲。

腾挪挒的劲源或着意点在下丹田,即在蓄劲时,先要想两睾丸松垂合于下丹田(会阴穴),肩胯自然松软无力。提膝腾挪挒时,先想两睾丸上提离开会阴穴,小腹自收,右膝自提,右膝、左胯自然会产生一种相冲之挒劲(图8)。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挒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挒属坤老阴内长,

六球体中动无常,

肩胯肘膝与手足,

全靠六球佐朝纲。

意思是说,坤卦属老阴,在人身上就是两个眼球、两个肾球、两个睾丸球(女子为两卵巢),这六球的动静是变化无常的,它在意念的指导下,能决定两手、两足、两肘、两肩、两胯的开合、刚柔。化解对方的来力,主要靠两肾球和两睾丸的操纵;打击的力度和发放对方之远近,主要靠两个眼球来掌握。眼是心之苗窍,是五脏精气之巢,体内能量出入之窗口,素有“心劲”“眼力”之说。

(七)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表示肩肘露出水面,打肘时忘掉中、下盘。也就是肩肘是

实的,中、下是虚灵的。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打肘时意想此穴,劲力圆整,气势磅礴,伤害力极大。肘劲是通过地支中的辰(右肩井穴)与已(右手劳宫穴)合产生的,在地支中重心在右脚时右肩为辰,右手为已。打肘意想右肩井穴与右手劳宫穴相合,肘劲自会产生。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肘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肘法浑圆用法多,

如山没水半山突,

劳宫肩井意想合,

膝找肘追命呜呼。

意思是说,肘是近击之法(远拳近肘贴身靠),用法很多,但都是浑圆发力,不用分力,就像全身都在水中,只有肩、肘露在水面上,恰如艮卦的卦象。右肘进击时是想右手劳宫穴与右肩井合,右膝找右肘,后肘追前肘,全身之力灌冲于肘,伤害力极大(图9)。

(八)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断,表示上、中实,脚下要虚空。方位隅东南,五行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靠劲在右肩打靠时,意想右肩井与左环跳相合为肩靠,意想右环跳与左肩井合为背靠,打靠时还要先想后脚空一下,再想前脚空,前脚为实脚不能空。只要一想欲提膝走路就够了,脚下想踩空或想脚踏祥云靠劲自生。如“天马行空”勇往直前,并且还有很好的健身作用。王老作有“巽桩养生歌”一首如下:

脚踏祥云身自玄,

玄妙之门身自寻,

寻之至身颜为笑,

笑颜常开身自安。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靠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以肩打靠想足空,

前脚难空想前行,

踩云踏雪全身松,

靠劲自强还养生。

意思是说,以肩打靠时除要注意肩胯之外,在意念上还要特别注意两脚踩空离开地面,或想脚踏祥云,或想踏雪无痕,或想登萍渡水,或想脚底生风,种种想法、意念都可以,只要这么一想,不但靠劲很大,还能起到养生保健之作用(图10)。

5、捋手

①由预备式开始,以左手食指之肚触摸右眉梢至右眉攒。然后两眼注视左手食指肚,这时手眼之间的距离便会自动拉开(图45、46)。

②左手食指肚转向外,以食指指甲盖对正左眉攒画到左眉梢,眼神随移到左食指指甲盖上。与此同时右手自动抬起,使右手中指指尖与左手拇指尖相平,两手间隔一掌宽。右脚朝后撤一大步,左腿屈膝,右腿伸直,重心在左腿,两腿成左弓步(图47)。

③两手向左后落下,眼看左后下方(图48)。

④上体向右旋转,双手向右横摆,右腿自动向左腿靠拢,两膝相贴,两腿并齐,随之再左右旋转摆动,渐至身体直立,两臂放松,意想自己是在水中潜游之后冒

出水面,身上似有水珠向下流淌之感,恢复预备势(图49、50、51)。

以上为左捋手,练完此式,再如是练习右捋手。动作要求相同,惟姿势相反(图略)。

6、按手

①由预备式开始,双手抬起向左后摆动(图52)。

②双手复转于胸前,手心朝下,左手拇指和膻中穴相平,右手拇指与肚脐相平。同时左脚向左后撤一大步,右腿屈膝,成右弓步,两眼顺右食指尖内侧往下注视,意欲入地三尺(图53)。

③并步合掌,左脚蹬地,顺势上前一步,与右脚并拢,两掌内合向上,合并于胸前,目视前方(图54)。

④双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下,两腿直立(图55)。

⑤两臂向体侧平展,与肩平,中指指尖意念无限长,两眼向前远方平视(图56)。

⑥两手自然向体侧落下,恢复预备式(图略)。

以上是左按手,练完后再如是练习右按手,动作要求相同,惟姿势相反(图略)。

7、采手

①由预备式开始,左脚向后退半步,脚尖虚着地面,两臂向前后伸展(图57)。

②左脚收足跟并踏实,与右脚成90度,左腿屈膝,略蹲,使膝尖与脚尖垂直。右膝内侧边沿与脚腕内踝骨相对成垂直。右臂松肩坠肘,手指尖朝天,大拇指与鼻尖对正,中指尖与肘成上下垂直。左手虎口贴于右肘外侧之曲池穴外,两眼顺左手食指、中指缝隙往下注视,意欲入地三尺(图58)。

③上体向左旋转,右手拇指尖与鼻尖相对之关系不变,玄关与左肩井意欲相合,即以天目看肩井(图59)。

④上体向右转,重心向右移(图60)。

⑤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相接,松肩坠右肘,右肘尖意欲贴地面。左脚向右腿靠拢、并齐,两膝相贴,眼看食指尖(图61)。

⑥身体直立,两臂松力自然下垂,手心仍回贴于大腿两侧,目视前方,恢复预备势(图略)。

以上是右采手,练完后再如是练习左采手。动作要求相同,惟姿势相反(图略)。

8、挒手

①腾挪挒

A、由预备式开始,左手在身前,自左向右移到极限时,拇指靠于右肋处。右手亦随之向右上方抬起到极限(图62)。

B、右手绕过脑后向左脚方向按压。左手向身体左侧移至极限,使两手虎口遥遥相对,手心向下。左脚在两手下落同时,蹬地抽提,移置于身前偏右侧,左膝与右胯平,左脚悬垂不落,右脚单腿支撑体重。目视右手食指尖。肩、肘、腕、胯、足各大关节放松。肚脐回收,尾骶骨前钩(图63、64)。

c、两手拇指、食指、中指于胸前相接,两臂环屈,食指收于鼻尖下方,低头注视食指尖。左脚落下与右脚靠拢并齐(图65)。

D、两臂松力,自然下垂,两手心仍贴于大腿两侧,身体立

直,目视前方,恢复预备势(图略)。

以上是左挒手,练完后再如是练习右挒手,动作要求相同,惟姿势相反(图略)。

②上挒手

A、由预备式开始,意想右肩井与左环跳合,左腿同时退一步,重心自动移到左腿,身体亦随之略蹲。再意想右曲池与左阳陵泉成上下垂直,右臂微屈,手心向天。同时左臂亦微屈,并使左手心扶在右臂弯处。目视右手食指肚(图66、67)。

B、左腿向下蹬地,直到蹬不上劲为止。右腿借此自动向前迈一步。右膝微屈,左腿直伸,成右弓步,前手心向上与后脚相互分拉(图6 8)。

c、虚腿向实腿靠拢并齐。同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相接,两臂环屈,使两手之食指尖往回收至鼻尖下约30厘米处,两眼注视食指尖(图69)。

D、两腿慢慢直立,眼神向前远方平视,随之松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使两手心贴于大腿两侧,恢复预备式(图略)。

以上是右上挒式,练完后再如是习练左上挒式,动作要求相同,惟姿势相反(图略)。

③下挒手

A、由预备式开始,右手向右后上方举起,出左腿,脚跟着地,目视前方(图70、71)。

B、右手找左脚,左腿屈膝前弓,意想右手之劳宫穴与左脚涌泉穴相合(图72)。

c、右脚向左脚靠拢,身体立直,恢复预备姿势(图略)。

左右式动作相同,惟姿势相反,可左右反复交替练习(图略)。

收式:

虚腿向实腿并拢,脚底虚着地面,两手拇指、食指、中指相接。食指尖回收至鼻尖下约30厘米处,低头看食指尖,以打开玉枕关。之后意想两手无名指指肚,无名指肚轻向下按压,身体逐渐自然直立(图73、74、75、76)。

抬头内视玉枕关,用眼神迎接督脉至百会、前庭,之后松肩坠肘,想两胯如泥皮下落,两手分开垂直于体侧。气脉自百会向前、向下运行。两眼向前平远视,竖腰立顶。然后想两手拇指指甲盖脱落,继之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甲盖依次脱落。再想一下手心,使气血归梢(图77)。

最后两手心紧贴于股骨两侧,至大腿发热发烫时,中指尖复点按风市穴,肚脐自然回抽。此时收小腹松胯,意想环跳穴落于地面,身如席地而坐。此时提膝找小腹,小腹亦找膝盖,落步前进,开始散步,使宗气不散(图略)。

上述是吴式太极拳之八法的单式练法,如时间允许,每式左右可交替练习20次,对于祛病强身和提高推手功夫,提高抗暴能力有极大功效,且简单、有趣味。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 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基本,便是八法五步。 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五步呢,就是左顾、右盼、进、退和中定。 八法五步合起来就是太极所说之十三式也。不管是陈式也好,杨式也好,里边的不同招式的基本成分都是由十三式出来的。就比如,单鞭:勾手-上步(进)-推掌(挤),吴式的斜飞式:向左(右)开步(左顾、右盼)-两手打开。。。。在上边的手就含掤和靠;虽是这样说但也有部分如分脚,蹬脚,就比较难看的出来,杨式分脚,蹬脚先成十字手(掤),分脚,蹬脚两手打开(挤),陈式的野马分鬃,先上步,一手前穿(靠),另一手回收(捋)。 不同八法,强调有不同的劲,不同的感觉,不是光作动作而已,而五步就没那么讲究。我将八法强调的不同的劲与感觉分别排列: 棚:相弹簧一样,相有一股能量向外张开,向外展,如水负舟行。相似想抵抗水的力量一样。“掤”也有化解按劲。“棚”不代表只有向前,“棚”也有向上的,如起势,两手向上向前平举就是含“棚”劲。 捋:如顺着力引进落空,舍己从人。随波逐流。将敌之来劲,顺着他力,加上转腰动作,并且保持“虚灵顶劲”的要求。看虽容易但用者需要董劲,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做到敌不之我,我独之人必须练习推手,则练成听劲(用皮肤触碰而知其劲的方向)。而且敌之虚实变化要注意。 挤:似将一物挤出去,若敌“捋”,则以“挤”破解,似球撞必还的感觉,劲向前而进中寓后坐之意。 按:主要与化解挤,肘,靠。以阻截敌功,向下引而化为无形。就如水下瀑

布一样。必须有下沉的感觉,如起势中的下按动作一样,有往下沉的感觉。 采:一种变守为攻的方法,配合沾粘(tie1)劲,综合运用刁,拿,切,缠等技法,引其失式,逼其跌倒。须直中求曲,点中含面,以顺为主,随曲就伸。采多数运用在敌的关节部位。 挒:有带一点缠劲。旋转手臂,注意旋转时须以肩带臂,将对方缠住后,侧向内或外横向前牵动,逼其就范。牵动时以腰发力。旋转之劲,先松后紧,迅猛快脆,如飞轮扬水。 肘:集中力于肘部,包括挤,撞,点,压等法。讲究要有爆发力,寸劲。力道充沛饱满。 靠:运用任何一个部位来靠敌人,有肩靠,背靠,胸靠,胯靠。。等。此须静持机会,一旦得机,就猛力一靠。中心要十分留意。不能靠而失其中心。靠须用上全身之力,集于一处。 在八法里,每一法都有属于他的卦位,五步则是五行。掤属坎、捋属离、挤属震、按属兑、采属乾、挒属坤、肘属艮、靠属巽。进属水,退属火,顾属木,盼属金,中属土。乾、表示刚,硬和力量。坤、柔,曲折。艮、表示庄功,内守,浑厚。巽、运化,外架。坎、外实内虚。离、迅猛,快速。震、发劲,刚决,攻进。兑、表示防守,引进。进如涛(如滔滔大浪)。退如火(比喻火速)。顾如木(如木在树林里,好似在观察,照应,而且站似树立于地)。盼如金(有呼应之意,眼随身走,活而不飘)。定如岳(不管任何情况,都稳如山岳,保持平衡)。

传统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

传统吴式太极拳 太极内功健身八法 战波老师亲传 有病要治疗,调心最重要; 功能要恢复,太极运动好。 第一节全身放松 口诀:舌顶上颚松净站,调息搅海任督通;真气运行通周天,气沉丹田归关元。 1、放松: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面带笑容,目视前方。要做到虚灵顶劲,舌顶上颚,沉肩坠肘,两腋悬空;用五线放松法来调整自身各部位(具体做法:从头顶百会穴经面部、前胸、腹部一直到脚心涌泉穴;再从头顶百会穴经后脑、脖颈、后背、腰部、臀部、大小腿后侧一直到脚心涌泉穴;然后再以头顶百会穴起经头两侧到脖颈、两肩、两肘、两手;再从两腋下、腰、跨、腿的两侧一直到脚心涌泉穴;最后再从百会穴经大脑、五脏六腑、会阴穴、两大腿内侧到脚底涌泉穴)。确实做到“送”“静”“空”,把全身的骨骼放开,肌肉松弛的敷贴在骨骼上。静要静到无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空要空到全身都没有了的感觉(图一——1)。做此节放松法时,如有血压高的患者,视线调整在五个自身高的距离以外;血压低的患者注视三个字身高的距离以内。

图一——1 2、调息:调息的目的主要是把真气送入丹田,基于呼气时真气沿任脉下入丹田的生理活动,这就给调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调息时只注意呼气,用意念引导真气下行,便可以如期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吸气时把周身的毛孔打开,用鼻子自然吸入,意想气贴脊背即可。因为呼出多少浊气,就会吸进多少新鲜空气。这就是顺乎生理的自然呼吸调息法。 3、搅海:目的是打通任督二脉。原姿势不变,用舌细细搅拌口腔,包括牙齿牙龈各部位。同时意守海泉穴,把自身的唾液调动起来,然后咽到胃里,用意送到丹田。唾液里面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元素,有活性酶、氨基酸等成分。唾液能分解糖分,帮助消化和吸收,所以前人把唾液称为金浆玉液。 4、收功:两手臂由两侧自然抬起,然后屈臂下落经胸前落至脐平时,两手往里一合,气沉丹田,然后自然垂落两侧。收功时要外导内行,自己体会气沉丹田的感觉,(图2、图3、图4、图 5、同图1一)

太极拳理论考试复习题

1、太极拳的五大流派: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2、“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千年的古书《周易》。这本书内容分“经”和“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主要是占卜、说卦,以八卦符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形、挂名、卦辞,用_____________ 以判断凶吉祸福。相传为周文王之作;“传”是对“经”的解释说道,包括多篇文章,作者 并非一人。“太极”一词出自“传”部分的“系辞上”篇。其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生大业。” 3、太极的名称,又叫十三势、长拳、软拳、柔拳、沾绵拳等名称。 十三总势—指太极拳的八种基本手法和五种基本步法,即:棚、捋、挤、按、采、挒、肘、______________ 靠和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俗称八法五步,总称十三势。 4、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套路、功法、推手 5、手型是指手的造型。太极拳有三种主要手型:拳、掌、勾。 6、剑的长度与重量:一般以反手垂臂持剑,剑尖高不过头、抵不过尔为准。太极拳竞赛规则规定:剑长度以直臂反手持剑姿势,剑尖不得低于本人耳上垂。剑的重量男子不得轻于0.6千克;女子不得轻于0.5千克。剑硬度以见垂直剑尖触地时,剑身不得弯曲。 7、名称24式太极拳:动作名称《三》白鹤亮翅《四》左右搂膝拗步《九》单鞭《二^一》转身搬拦捶。 8 24式太极拳1-6动作名称: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 左右倒卷肱 9、32式太极剑:第六式《独立抡劈(探海势)》第九式《虚步下截(乌龙摆尾)》拳:四指并拢卷握于掌心,拇指扣压于食指、中指的第二指节上。 掌:五指微屈,舒展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撑圆。 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伸直捏拢成勾,屈腕使勾尖朝下。 云手:两手掌上下交错经体前向左右侧往复划弧运转。运行轨迹成两个相交的立圆。云手是 要与转腰协调一致。上手高不可过头,下手过低不可过裆,两手边云手边翻转。 撩剑:立剑反手由下向上撩出,力点在剑下刃前部。 点剑:立剑用剑锋向下点啄,力达剑刃前端。 10太极拳的运动特点:①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 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 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11、太极拳对身型的要求 A悬定正容:悬顶是指头、颈自然竖直,微有向上顶悬的意念,有利于姿势稳定,精神振奋,意气运用。B沉 肩坠肘: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肩,也不可故意前扣或后张。肘 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防止扬肘,直臂等毛病。这样可以使姿态自然、沉稳、柔和。C展臂虚腋:太极拳上肢无论是曲臂还是直臂,都要充满膨胀的内力,太极拳称为“堋劲”。屈臂时不可松软扁瘪,要保持成弧形,向外展放,直臂时要前伸后拉,肘部下坠,仍要屈微成弧。这样就使得上肢即柔和自然又沉实有力。虚腋是腋下保持一定空隙,不要将大臂与肋部加紧,使动作失去圆活自然。D舒指塌腕:太极拳掌型应做到五指自然舒展分开,虎口撑圆,掌心内凹成球面,腕部下塌,使劲力贯注于掌、腕、指各关节。当然,随着动作的虚实变化,贯注力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动作招法,手的着力部位也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变化,指、腕关节都不能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拳的理论很深奥,功法很完备,结构也相当严密,八法、五步合称“十三式”,就是太极拳表示的方位、运行的劲路和有效的技击手段。 所谓“八法”,亦称“八劲”,即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它含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四正是北、南、东、西,四隅是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这正合于后天八卦图,北掤、南捋、东挤、西按、西北采、西南挒、东北肘、东南靠。简言之,即使拳路和劲路照顾到四面八方,而不偏向于某一处。 “五步”,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就五行说,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其中又有五行生克说: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因此《杨谱》有“怀藏八卦,脚跐(踏)五行”之论,后来又有拳家加上"头顶太极”一说,也很有道理,太极拳本来处处不离阴阳,因此“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的概括与说明,

是合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太极图与地图方位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太极图是上南、下北、右西、左东。二是太极拳的技法千变万化,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生克关系来概括,只要时刻不忘阴阳变化的理论就行,然而五行步法却不可不知。 所谓五行步法,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步法。试以自身为中心,站立之处属土,由此向右行,右属金,此即土生金;由此向后走,后退属水,此即金生水;由此向左走,左属木,此即水生木;由此向前行,前进属火,此即木生火。这就是五行步法,一般称此走生门,走生门,则很顺畅,很快。现在散打与武术比赛,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左脚在前,固然这与个人习惯有关,但是却不合五行步法走,'--k f-]之意,很别扭,也快不起来!现将“八法”、“五步”分述如下,先述“八法”: 1、掤劲: 掤为八法之首,有撑开之意,《杨氏九诀》之“八要”:“掤要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述

太极拳基本手法 2011-08-14 19:42:50 太极拳也称十三势,因为它掌运八方,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足行五步,即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也就是太极拳术在技击中的基本方法。其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是步法,步随身换,步法要与身法协调一致,灵活稳重。 手法也称为推手八法,即: 1.掤:在太极拳法中,将向上向外之力称为掤。双方搭手,对方进身做攻势,以手前进;我则逆敌方向,承其劲力而含有向上向外的劲力,使对方的劲力既不能到达我的胸部,有不能随其意而下降,即所谓掤劲。 掤劲在太极拳法中极为重要,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掤劲都不可丢失。这里应注意之处有三:第一,掤劲使沾住对方,而不是与对方向对抗;第二,掤劲要保持自己臂肘有一定的弧度,而不使自己的小臂靠近腹部;第三,掤劲要贯彻敌进我退的原则,而此处的进退都是腰腿的运动。这样,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成为我动作弧线上的切线,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极力将失去着力点,影响身体的平衡的稳定,并将受到我的支配。 2.捋:在太极拳法中,将向旁侧的横力成为捋。对方向我进攻时,我沾住其腕肘,顺其前进之势而领向我身体的左侧或右侧,即在对方劲力之上在略加向旁侧的小力,使对方身体受到更大的旁侧方向的合力。 关键:首先,要顺对方的劲力而动,略微改变其感想;其次,要转腰坐胯,含胸拔背而不得僵滞;再次,须连着对方腕肘,并防止对方受捋肩击胯打。这样,只要将自己先安排好,对敌人的劲力采取顺应而施力的原则,就能使对方失去平衡陷入被动。 3.挤:挤是压迫,有向外之意。在太极拳法中,将挤住对方,使其失去运化的外推之力称为挤,即以手、臂、肩、背粘住对方,从而向前推掷。 挤劲是进攻,其目的在于排挤对方失去平衡而离开原来的位置。因此,在挤法中,手臂要用力,而更重要的劲力却要来自腰腿,脚趾抓地,前腿弓,后脚蹬,腰部发力,直向对方中心,威力很大。 4.按:将劲力向下称为按。在太极拳法中,用手下按,以抑制对方前进的攻击。其实,按劲表现形式是以手向下,但是仍要贯以全身的劲力。如果同时含有向自身方向牵引的趋向,则按劲可使对方足跟离地;同时向一侧牵引,则可使对方身体倾斜;所有这些都为向前发放创造条件。 5.采:在太极拳法中,将采制敌人的劲力称为采。按照一般的理解,采劲应是一松即紧,或一落即拔,先沉后提,或先顺后逆,和采花摘页劲力相同。双方手肘相持,或腕腕向接时,下沉使对方反抗而上托,我则顺势提带使其足跟离地,就是采劲的应用。刺劲力的先决条件是对方由于上托的劲力,否则即不能采制。 6.挒:在太极拳法中,将转移敌方劲力还制其身称为挒。应用挒手时,既要承受又要转移对方的劲力。前者是从人,后者是从己。从人要顺遂,要顺应对方劲力的方向;由己应改变其方向,使动作成弧线形式。弯弓射虎的螺旋劲就是典型的挒手。对方向我进击,无论是单手或双手,我都可以用挒劲化界,但必须使动作与身体协调一致。此外,在太极拳法中,也将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

太极八法即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peng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lǚ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jǐ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àn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一.掤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重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

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的通知

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班的通知 各县(区)文广体局,各有关单位: 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做好我市健身气功、太极拳普及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精、工作作风实、年龄结构合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队伍。经研究,定于12月17-18日在AA市AA球馆举办2018年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和地点 (一)时间:2018年12月17日至18日。 (二)地点:AA市AA球馆。 二、培训内容 1.太极拳八法五步 2.健身气功五禽戏 三、培训师资 本次培训主讲老师由武术协会副主席杨喜凤老师担任,助教老师由武术协会副主席谢凤英及李修锦、蒋小芳、白仕芬老师担任。 四、参训人员要求 (一)思想政治好,热爱祖国,热爱健身气功事业,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潜心从事健身气功和太极拳科研教学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年龄在65岁以下(含65岁),在全市健身气功太极拳站点、各县(区)健身气功和太极拳骨干、高等院校等从事健身气功、太极拳指导、教学者。 五、考核办法

对培训学员进行技术考核,考核合格发放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证书。 六、报名办法 (一)请各培训单位于2018年12月15日前将报名表电子版,按要求填写《2018年AA市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法五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报名表》(见附件二)发送到武术协会邮箱:**********@******** 联系电话:****-*******,联系人:杨喜凤*********** (二)培训班学员名额分配如下: 1、AA市直老体协9名 2、AA市武术协会35名 3、八步区5名 4、平桂区3名 5、钟山县2名 6、富川县2名 7、昭平县2名 8、高校2名 一共60人 七、培训费用 (一)钟山县、富川县、昭平县派出人员培训期间培训费、资料费、食宿费由AA 市体育局承担,交通费自理。 (二)有关院校、市武术协会、八步区、平桂区派出人员培训期间培训费、资料费由AA市体育局承担,其他费用自理。 (三)如提前到达或滞后离会,食宿费自理。 八、其它事宜 (一)报到:2018年12月17日上午9点前到AA市贺达纸业球馆报到,18日下午6点离会。

宋谱《太极拳之真传秘要歌诀 》注解

宋谱《太极拳之真传秘要歌诀》注解 【题名解】 此“太极拳”乃指“三十七式太极拳”而说的,实际上包括世间流传的所有“太极拳拳种”。 而“真传秘诀”包括:“全体大用秘传歌诀”、“十三字行功歌诀”、“十三字用功歌诀”、“八字法诀(七言八句)”、“虚实诀(七言八句)”、“阴阳诀(七言八句)”、“乱环诀(七言八句)”、“十八在诀(四言十八句)”、“五字经诀(五言二十句)”、“太极拳真传秘法五要诀”,十项内容。 全体大用秘传歌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胸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锋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胯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题名解】 “全体大用”是说明三十七式太极拳拳术招式套路的演练,内中包含着有“体”、有“用”。太极拳的“体”,乃说的是“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道也”的攻防机体,及攻防机体的机制秩序;太极拳的“用”,即攻防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乃是驭静以动,以静用动,动静互为其根;阴收阳发,阴守阳攻,阴阳迭神其用。体现的是静以制动的“顺随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的攻防技术方法。 然而,这三十七式太极拳的攻防招式的实施,存在小成形拳招熟的艺境,中成气、意拳懂劲的艺境,大成神拳神明艺境,三个不同攻防层次的区别。而这“全体大用诀”,乃是以小成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之攻防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内容来论述的。虽然每个攻防招式的运用过程之始终,都贯彻落实到“五步、八法十三势”的内容上。五步者:进、退、顾、盼、定;八法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但是,在诠解具体攻防招式的用法上,都要以手法、步法、身法的用法来描述,也只有这种描述方法,才能将“全体大用诀”的具体攻防招式的曲化直发的基本运用方法阐述清楚,太极拳体、用内容论说的明白。兹逐句注解阐释如下: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 步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太极十三式的八法与五步 太极拳的理论很深奥,功法很完备,结构也相当严密,八法、五步合称“十三式”,就是太极拳表示的方位、运行的劲路和有效的技击手段。 所谓“八法”,亦称“八劲”,即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路,它含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四正是北、南、东、西,四隅是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这正合于后天八卦图,北掤、南捋、东挤、西按、西北采、西南挒、东北肘、东南靠。简言之,即使拳路和劲路照顾到四面八方,而不偏向于某一处。 “五步”,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就五行说,前进属火,后退属水,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其中又有五行生克说: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因此《杨谱》有“怀藏八卦,脚跐(踏)五行”之论,后来又有拳家加上"头顶太极”一说,也很有道理,太极拳本来处处不离阴阳,因此“头顶太极,身怀八卦,脚踩五行”的概括与说明,是合于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 需要说明的有二点,一是太极图与地图方位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右东、左西,而太极图是上南、下北、右西、左东。二是太极拳的技法千变万化,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

生克关系来概括,只要时刻不忘阴阳变化的理论就行,然而五行步法却不可不知。 所谓五行步法,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步法。试以自身为中心,站立之处属土,由此向右行,右属金,此即土生金;由此向后走,后退属水,此即金生水;由此向左走,左属木,此即水生木;由此向前行,前进属火,此即木生火。这就是五行步法,一般称此走生门,走生门,则很顺畅,很快。现在散打与武术比赛,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左脚在前,固然这与个人习惯有关,但是却不合五行步法走,'--k f-]之意,很别扭,也快不起来!现将“八法”、“五步”分述如下,先述“八法”: 1、掤劲: 掤为八法之首,有撑开之意,《杨氏九诀》之“八要”:“掤要撑”,《十八在诀》:“掤在两臂”,《十三行功诀》:“掤手两臂要圆撑”,讲得都很清楚明确。掤的对应窍位为会阴穴,属肾经。太极拳走架子及推手与技击,无时无刻不可离开此劲。掤劲产生于气劲,使周身气满而圆活顺畅,则如同充气之橡皮轮,既有防御之能,亦有反动力之弹性在,则攻防两宜,粘走相随,运、接、蓄、发都能顺遂如意。掤犹如一道防线,进可攻,攻中有守,退可防,而退中有攻,并可借以探听对方之虚实,借以化人发人。掤劲

太极(八法五步)动作分解教案

太极(八法五步)动作 分解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太极(八法五步) 动作名称及分步教学 德姣太极拳馆张德姣编写 简介与学练要点: 太极(八法五步)是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着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的原则,从各流派太极拳中共性的、最为核心的“八法五步”技术入手,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以及进、退、顾、盼、定五步,进行了系统的提炼和整理,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文化性、健身性和简易性的太极拳普及套路。 它动作结构简单,数量合理,内涵丰富,易学易练,是继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的又一套更加简化的、较为理想的太极拳入门套路。 学习重点:了解太极拳三节三合的用意;理解太极拳对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基本要求;掌握太极(八法五步)套路名称的记忆和分动分步学练要点。 学习难点:动作的准确、沉稳、中正以及身体的柔、活、绵、劲力、虚实、精气神的综合表现水平的训练与培养。 预备势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百会穴轻轻上领,下颌微内收;舌抵上颚,胸腹放松,背部轻拔,肩臂松垂;两手垂于大腿外侧,身体上下对拉拔长; 上悬下沉,中节舒松,心静体松,气沉丹田;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目视前方。 一段静势01-09 01 起势 (1)垂手直立,全身放松,百会上领,眼见正前方; (2)屈膝松垮,重心右移,左脚跟提起,呼吸下沉; (3)吸气提膝,左脚开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微外棚;

(4)重心左移,两手松垂,落跨屈膝中定,全身放松,呼吸下沉; (5)吸气领劲,两手前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同宽,眼见右手中指方向; (6)呼气下沉,小指领劲,屈膝松垮下按,至腰胯前方,圆裆扣膝,眼见正前方。 02 左掤势 (1)身体右转,两手抱球,松肩坠肘松右跨,眼见右前方,左脚为实,右脚为虚; (2)左转棚手,左掌心朝里,右掌心朝下至右跨旁,眼见正前方,手向前掤,松腰落胯敛臀。 03 右捋势 (1)腰微左转两手前摆相合 (2)右转腰下捋 (3)松腰落胯松右跨,眼见右前方。 04 左挤势 (1)两手后摆,左转腰相合与胸前,两掌心朝内; (2)右掌逆缠,两掌相合前挤,松腰落胯敛臀,重心下沉,眼见正前方。 05 双按势 (1)穿掌平抹,两掌平开,眼见右手中指方向; (2)两手掌微合,双手后引,小指领劲下按; (3)吸气领劲,两手上提,胸前竖抱球,向前推按,松腰落胯敛臀,重心下沉。 06 右採势 (1)两手左缠握拳,左手拳心斜朝外,右拳拳心斜朝内,眼见左前方向; (2)两拳右缠,左拳心斜朝上,右拳心斜朝下,两拳相距肘的距离; (3)身体微右转,松右胯,两拳下采,左拳至右腹前,右拳至右胯旁,眼见右前方,余光看手。

八法的详细解释

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的详细解释 概论 百年太极,杨氏老谱及各家各派的太极拳理论推介中,均将“太极八法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列入首版头条或重要版面。在《吴家太极拳》专刊中称八法为《八法秘诀》,可见吴家对太极八法的重视。 太极八法每一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挤劲……这个说法延用至今。此“劲”非劲力之劲,“是精气之内壮也”。练家如果以“劲”实实在在用于“外操”,便不是“精气之内壮”,外力不是太极拳修为的大成。京城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大师说,在运用太极八法时,掤里有捋、挤、按、采、挒、肘、靠,挤里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拳内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综合功夫。太极八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招术,请同道辨别明理。 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大多都习练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根据我多年修炼传统太极拳对太极八法行功的体验,初探,现介绍如下: 一、掤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

太极八法

太极八法 一、八法的意义: 太极八法是本于阴阳学说中的八卦,讲的是内劲性质及变化,八卦本身并不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八法也不是那一种可以对付哪一种,之所以可以相互制约,是因为方位的改变导致了效果的不同,当然也会有人从哲学的角度赋予八法内在的含义,但那都只是一个方面,八法最本质的含义是根于八卦的方位变化 二、八法的实际用法: 1、棚:棚劲是天,是太极八法里面最重要的劲,与按(地)劲相对,天地可以花生万物,拳谱里面说“棚按象乾坤,捋挤似离坎。掤劲含刚健,乘龙欲上天。按顺坤柔德,从人自不难。捋是刚中柔,顾后更防前。挤乃柔中刚,发劲莫迟缓。知此四正方,不外太极拳” 2、捋:捋劲说的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像引导水一样,但又不单纯的依从于事物,要加上自己的意识,使其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3、挤:挤就是拥挤的“挤”,是拥出的意思,表现在劲力是对侧壁产生效果,判断一个劲力是不是挤劲,就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作用,这一点和肘是很容易混淆的,但肘是不具备这样的性质的。很多东西都来源于生活,太极拳也不例外,生活中有很多挤劲方面的例子,比如挤公交车,两个人夹在那里,我从中间挤出来,所以挤有两方面要注意的,一要守好自己的本位,不能因为挤别人而迷失了自己,而要对侧面发生作用。 4、按:按劲是地,与棚劲相对,按劲是在棚劲的基础,去做一件事情,至于做的是什么,那才是按劲的本质,所以说按劲是顺应和辅助棚劲的,它们在一起共同完成了“劲”的使命,至于其它六种劲,都跟这两种劲有内在的联系,也可以说是这两种劲衍生出来的六种形式。 5、采:许多人采和捋分不清,实际上没那么难的,“采”就是采摘的意思,“采花”、“采茶” “采果实”,所以说“采”的本质就是使事物与其的本体相分离,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说我拽着你的头发你跟我过来,这个叫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要是我一使劲,你的头发被我拽断了,这个就叫采 6、列:平时你在走路的时候,遇到了别人站在路的中间,你想过去,随口说了声,你给我“列”开,这个就叫列,下象棋的时候,有一招叫“列手炮”,就是类似的作用,“以车保马,以炮打车”,则对方的车自然要列开。其实列还有一方面的意思,拳谱说“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这个比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秘诀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秘诀 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采劲: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挒劲: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八法行功初探 一、掤 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吴氏太极拳45式口令

吴氏太极拳45式口令 一.起势(面向正南) 1.并步直立(南) 2.(左)开步站立(南) 3.双臂上棚(上举(南)腕同肩高,手心斜向下 4.曲膝按掌(南)手按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二.右揽雀尾 1.(左)虚步棚手(南)左脚上步,脚跟着地,手向外划弧至腰 2.(左)弓步前挤(南)左手横于胸前,左手指向右,手心向内,右手指向上 3.(左)扣脚抹掌(右45度)左脚内扣45度,右手向前抹掌,手心向左前方,指尖向上 4.(左)虚步棚手(西)右脚跟内碾,提脚上步,脚尖翘起,指尖与鼻同高 5.(左)弓步前挤(西)同上2,方向相反 6.坐腿下捋右手收至胯旁,掌心向下,脚尖起

7.弓步前棚身体左转时,右手渐至胸高,成右弓步时,腕同肩高 8.座腿托掌身体左后转(面向南,左脚尖内扣,右掌向左前方按,指尖向上腕同肩高 三、左单鞭 1.撤步勾手(左脚撤步落点在左45度线上) 2.马步平捋(胸向东南)马步呈倒八字 四、提手上势 1.虚步棚手 A.上体右转时,左手举至左额上方,手心向前,右勾变掌落于右胯前。 B.重心移至左腿,右手向上至胸前,手心向上,虎口向上,右脚跟内收后向前上步,脚跟着地成右虚步 2.弓步前挤 3.开步撑按(胸向南) 五、白鹤亮翅 1.直立举臂(胸向南)

2.曲蹲垂肘六、左右搂膝拗步(东) 六.左右搂膝拗步 1.上步提按2.弓步搂推(东)3.提步摆挑4.上步提按5.弓步搂推6.提步提挑7.上步提按8.弓步搂推 七、手挥琵琶(东) 1.坐腿棚手2.弓步前推3.开步棚举 八、进步搬拦捶 1.屈蹬按抱两手心约10厘米 2.弓步平抹 3.坐腿回捋 4.立身拦掌(胸向东) 5.弓步打捶 九、如封似闭(东) 1.坐腿回抻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怎么练

太极拳基本八法五步怎么练 八门五步动作名称有起势、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收势

起势: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侧;面向南,目向前平视,心情宁静(图1)。 2、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距右脚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3、两手缓慢向前平举至与肩同高时,手心向下,两臂相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4、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要点:全身放松,舌顶上腭,呼吸自然。 一、棚 1、右转体的同时,左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右手翻转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手心向上,与左手相对如同抱球,重心移至左腿,右腿收于左腿内侧,面向西,目视前方(图2)。 2、右脚向前轻轻迈出一步,脚跟着地,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前棚出,臂 微曲,掌心向内,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前 臂(图3)。 要点:两手分开要保持弧形,体转要以腰为轴,弓步与分手的速度要一致。 用法:棚,两臂要撑圆,后手五指附在前手腕内,助力外撑。这是主动进攻的招式。 二、捋 1、上体微右转,右脚向右后退一步,脚前掌轻轻落地。 2、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后移到右脚,左脚收于右脚内侧,同时右臂外旋,右掌屈肘提至胸前横掌,掌心向外,左臂内旋,举于身体左侧,高与肩乎,掌心向外,面向北,目视前方(图4)。 要点:左脚收脚与两臂捋的动作要一致。 用法:捋是破棚的招法,两掌以感觉探知·对方虚实,一手接对方腕,一手附对方肘,顺力捋开对方臂,随捋进招进招。 三、挤

1、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上步,脚跟落地。 2、重心前移,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后方,脚前掌着地成右丁步;同时左臂屈肘横 于胸前,掌心向内,指尖向右;右臂内旋,掌心向外,指尖向上,掌指附于左腕内侧,面向南,目视前方(图5)。 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手臂动作与步法一致。 用法:捋开对方棚手之后,遂以挤手进攻,搭手后以手和臂向对方空隙挤按,两手合拢以增加力量。 四、按 1、上体左转,右脚向后退半步,双手臂向下按掌于身体两侧,双掌掌心向下,手指向前,同时动左脚,成左虚步,面向东,目视前方(图6)。 2、左脚向前上步,脚跟落地,重心前移,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后方,脚前掌着地,成右丁步;双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目视双掌(图7)。 要点:向前推按掌与上步要一致,两手相距宽度不要超过肩。 用法:按是破挤的招法,下按对方挤来之臂,使对方挤不得力,挤力落空。 五、采 1、上体右转,面向西南方,重心在右脚,同时,两手臂内旋抓握拳,左手臂伸直,右手臂屈肘在胸前,目视左拳(图8)。 2、重心移向左脚,退右脚,再退左脚成左歇步。同时双手臂由上向下采,目视右拳(图9、10)。 要点:双臂向下采时,腰必须向右转。 用法:用手抓对方臂时,力在十指才能抓实,由上向下采拿。

太极(八法五步)动作分解教案

太极(八法五步) 动作名称及分步教学 德姣太极拳馆张德姣编写 简介与学练要点: 太极(八法五步)是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着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的原则,从各流派太极拳中共性的、最为核心的“八法五步”技术入手,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以及进、退、顾、盼、定五步,进行了系统的提炼和整理,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文化性、健身性和简易性的太极拳普及套路。 它动作结构简单,数量合理,内涵丰富,易学易练,是继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的又一套更加简化的、较为理想的太极拳入门套路。 学习重点:了解太极拳三节三合的用意;理解太极拳对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基本要求;掌握太极(八法五步)套路名称的记忆和分动分步学练要点。 学习难点:动作的准确、沉稳、中正以及身体的柔、活、绵、劲力、虚实、精气神的综合表现水平的训练与培养。 预备势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百会穴轻轻上领,下颌微内收; 舌抵上颚,胸腹放松,背部轻拔,肩臂松垂;两手垂于大腿外侧,身体上下对拉拔长;上悬下沉,中节舒松,心静体松,气沉丹田;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目视前方。 一段静势01-09 01 起势 (1)垂手直立,全身放松,百会上领,眼见正前方; (2)屈膝松垮,重心右移,左脚跟提起,呼吸下沉; (3)吸气提膝,左脚开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微外棚; (4)重心左移,两手松垂,落跨屈膝中定,全身放松,呼吸下沉;

(5)吸气领劲,两手前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同宽,眼见右手中指方向; (6)呼气下沉,小指领劲,屈膝松垮下按,至腰胯前方,圆裆扣膝,眼见正前方。 02 左掤势 (1)身体右转,两手抱球,松肩坠肘松右跨,眼见右前方,左脚为实,右脚为虚; (2)左转棚手,左掌心朝里,右掌心朝下至右跨旁,眼见正前方,手向前掤,松腰落胯敛臀。 03 右捋势 (1)腰微左转两手前摆相合(2)右转腰下捋(3)松腰落胯松右跨,眼见右前方。 04 左挤势 (1)两手后摆,左转腰相合与胸前,两掌心朝内; (2)右掌逆缠,两掌相合前挤,松腰落胯敛臀,重心下沉,眼见正前方。 05 双按势 (1)穿掌平抹,两掌平开,眼见右手中指方向; (2)两手掌微合,双手后引,小指领劲下按; (3)吸气领劲,两手上提,胸前竖抱球,向前推按,松腰落胯敛臀,重心下沉。 06 右採势 (1)两手左缠握拳,左手拳心斜朝外,右拳拳心斜朝内,眼见左前方向; (2)两拳右缠,左拳心斜朝上,右拳心斜朝下,两拳相距肘的距离; (3)身体微右转,松右胯,两拳下采,左拳至右腹前,右拳至右胯旁,眼见右前方,余光看手。 07 左挒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