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知道的太极拳拳理

你必须知道的太极拳拳理
你必须知道的太极拳拳理

你必须知道的太极拳拳理

太极为家三大拳种(形意、太极、八卦)之一,之所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不在慢腾腾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在内含一套独具特色的拳学理论。归纳概括,即阴阳学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古人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无极,即迷迷茫茫,混混沌沌,在人则为腹内中和之气;所谓太极,即动静变化,开者为动,合者为静,在人则为伸缩卷放;所谓两仪,即阴阳二气,阴动阳静,阴息阳生,在人则为虚实变化;所谓四象,即前后左右,意注一向,防守四方,在人则为进退顾盼(对应金木水火土);所谓八卦,即太极八手,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在人则为攻防之法。

简而言之,阴阳学说指的是身体的虚实变化,八卦学说指的是手上俯仰翻转,五行学说指的是脚下进退闪躲。以上只是概说,内之精妙,不可尽言,望学者细心揣摩,心悟体会。

★阴阳学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相当于现在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古人根据阴阳、动静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无极的空圈内画了一对动静旋转开合对称的黑白鱼,分别代表阴阳二气,黒者为阴仪,白者为阳仪。黒中含一白点代表阴中有阳,白中含一黒点代表阳中有阴,这就是相传至今的阴阳太极图。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要想理解、掌握太极拳,必须掌握阴阳学说。太极拳吸收引进了阴阳的辩证哲理,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动静相兼。静是阴,动是阳,动从静中生,阳从阴中来。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求动,不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都以动、静二字为根本。

二是对立统一。太极拳每个动作中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柔与刚的变化,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运动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所以太极拳强调“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的对称平衡运动规律。

三是相互转化。阴和阳是矛盾的双方,以各自的对立面为条件,互相影响,阴阳互济,虚实互助,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互相转化。如太极拳中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开先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柔中有刚,刚中含柔,化中有发,发中有化等理论,都说明了太极的本质特征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

★八卦学说。是古代贤哲仰观看,俯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智慧和经验总结,是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进行哲学思辩后创立的“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的符号表述体系,包涵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用八种符号概括万事万物的存在、属性、状态和转化,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物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卦序数,即1、2、3、4、5、6、7、8。古人兴南子曾云:宇宙虽大,不离其数,万物虽多,不离其旬。明象数者,知宇宙万化,通天下万变。

关于八卦的图式,古人留下了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传说先天八卦图为伏羲所画,故称“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为文王所制,故称“文王八卦图”。

太极拳用的是先天八卦图,即挤东、按西、捋南、掤北、肘东北、靠东南、采西北、挒西南。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是: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覆碗。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劲源心法要诀”明确如下:

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画眉毛;

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登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构成的。古人把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影响、互为相生的关系,而且是不断变化与运动的。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助长;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步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进步为坎为水,方位正北;退步为离为火,方位正南;左顾为震为木,方位正东;右盼为兑为金,方位正西;中定五行为土,方位正中央。

拳诀有云:

进时火燃起,处处喷火苗。退时柔似水,风起漩涡妙。

左顾风摆柳,右盼似鞭稍。中土不离位,神仙也没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阴阳学说也好,还是八卦学说、五行学说也好,虽然有助于丰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加深对太极拳的技术理论的理解,但不能故弄玄虚,生搬硬套,还是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练习、练习、再练习,唯有如此,才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切不可本末倒置。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腿部缠丝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腿部缠丝 篇一: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求 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领 1、预备式 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合、顶劲要虚翎顶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3-5分钟 待四肢百骸感到荡然无存,气机移动时再进行起式动作,做起式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述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心意上棚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翎气虚虚上棚,形成棚劲,心意前趋劲惯指稍伸挤成挤劲,心意回引劲力从稍端返回两肘成捋劲;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翎气下按而形成按劲。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2、金刚捣碓 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要右膝是右手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振脚做好准备,振脚时切不可弩气用力使劲跺踏,不可为最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振脚是松气,松劲所至,是身静气俱松的表现,意到

气到,气到劲自然到,集柔而成刚,定式时复归太极原象,心内一片太和, 3、懒扎衣 做懒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部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引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预开先合,合之再合的开合续合式,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要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 4、六封四闭 两手环环形旋绕时要靠胸部的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园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气机更流畅,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到、脚到、身体到,一到全到一气呵成。 5、单鞭 ,做单鞭式时胸部常常兼有棚捋之意,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右勾手伸展时形如抽丝,一挥而就,并与左手对拉相开。左手围绕肚脐旋转时是在丹田内转带动下完成的,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左手开展时,肩、肘、手依次相开,最后意惯指稍,整体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 6、白鹤晾翅 白鹤晾翅上合下开时,左手护胸护脸,右手护腹护裆,上下护住中线,左右两肘护两肋,这是对己言,左手暗藏催心掌,配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2012 年第·5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130期 M ay2012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太极拳 “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哲理”的桥接部分进行论述,指出“太极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以及“大众在练习太极拳时根据哲理的启示所应该重点认识到的地 方”,并在此结论上提出“太极拳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的观点。[关键词]太极拳;拳理;哲理;儒学;道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5-0077-0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LX529);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C025)的研究成果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张元驰功1,翟虎翔2 (1.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0;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得最为紧密,其理论主要借鉴于儒家和道家,并融合古代导引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等。例如,太极拳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中庸、和谐、仁义等,道家的无为、养生、静虚等。据此,太极拳所蕴含的众多哲学思想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例如“功防、虚实、动静”等,便是阴阳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等,便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大众在太极拳实践中,如果能通过拳术来感受传统哲学的奥妙所在,不仅能加速提高自身的太极拳水平,而且也能在有意或无意间将传统哲理作用于生活实践。 一、太极拳“拳理”和道家“哲理”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思想派别,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要观点是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而“依乎天理、道法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等既是道家对“道”的描述,也是道家据此对世人的要求,更是道家对成道之人的形象描述。 太极拳理首先要求习练者要自然放松,是提醒习武者要通过对“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强制模仿来逐渐达到较高的境界,以至于自己练习太极拳日久能自然排除或包容外界的影响,做到内心安静、精神集中到运动中,即以一念代万念;其次,太极拳理中所述的“松柔、动作圆活轻灵”,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外在肢体的运动节奏要符合内心的精神波动,即“以意导体”,从而逐渐随心境达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全身肌肉放松、骨骼犹如节节松开、不顶不抗、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外在运动特征,强调习武者要顺遂自己个性、性情等心理特征来习练太极拳,并据此掌握太极拳运动的节奏快慢,即要求习武者在习练太极拳时速度不能千篇一律,这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一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随着习武者超验心的不断彰显以及经验心的磨灭与超越,习武者自身的太极拳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而太极拳运行的规矩和节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充分说明了拳理要合于“道”;另外,“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强调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若能懂得此理,不必刻意追求什么,日久坚持下去便能自然流露出水滴石穿的巨大力量和不争而善胜的品格,这与《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相合,从而据此鲜明地凸显出太极拳“道法自然”的特点。所以练太极拳者必须要顺应自己的心境去练习,以至于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征途上逐渐进入“无”的最高境界。 二、太极拳“拳理”和儒家“哲理”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性与人性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之性善有天为据”,这也是太极拳拳理借鉴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仁、义、礼、忠、恕和不偏不倚等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伦理教育和道德范畴内的自我修身养性,这也为太极拳不同阶段的训练方式和内容等提供了颇多的参考。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观点主要是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 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儒家 的仁爱思想表现在舍己从人上,其主要内容从生活层面的忠恕之道的“金银规则”以及“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逐渐过度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以至于其在理论的层面上体现出儒家中庸的精妙之处,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和不偏不倚。 太极拳拳理中要求“用意不用力,不可有力,不可无力,折其中而已”,以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后人发而先人至”,不仅是高阶武术人武术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也是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拳理解“效法天”后在生活中宽厚、谦让的表现;“听劲、懂劲、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不仅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训练指导思想,更是习武者通过太极拳掌握太极之理以至于逐渐运用到生活层面的具体表现,即体现为武术人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方面力求达到“能屈能伸、荣辱不惊、不以物喜”等,以至于其在“仁” 77··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

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注:张三丰系是明朝初年,道教武当派著名道教人士。也是太极拳家,太极拳创编者。本人史考,至今无从查证。唯留下此一篇拳论,为后世公认。在上世纪后期,此拳论被人为删改、腰斩、张冠李戴,使之论文不完整。至今在许多书籍中还被误编。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附文。经论证后才确定。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要点提示 一、无极起式 无极式站立时,要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和. 顶劲要虚虚领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 如此三至五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蘯然无存,气息移动时,再练习起势动作. 做起势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 心意上堋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领气虚虚上堋,形成堋劲. 心意前驱,气贯指梢伸挤,而成挤劲; 心意回引,气从梢端返回两肘,形成捋劲; 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领气下按,而形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预备式要求无极站桩,意守丹田,太极起式,要求圆活流畅.所画之圈要大一点,要有深拔之意, 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要掌握阴阳的对称,统一和互为转换.由下向上堋,有上必有下;由后向前挤,有前必有后;由前向后捋,有后必有前;由上向下按,有下必有上., 二、金刚捣碓 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右膝是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脚做好准备. 震脚时切不可努气用力,使劲跺它,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

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 震脚是松气,松劲所致,是身心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积柔而成刚. 定势时腹归太极元相,心内一片太和. 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水平圈实,与步伐调整要协调一致,圆活流畅,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 应匀速对称, 配合得当. 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步左右,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右脚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脚震落是松气,松腿,自由下落,不可跺脚,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脚还是震脚,右腿,胯,足,三节要放松,若断若连,以后动作均如此. 三、揽扎衣 做揽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腹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迎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欲开先合,合之再合的续合式. 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应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 本式的提腿,开手和缠腿合手,上肢与下肢运动,应协调一致,相反相成,同时完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圈,定势时手不能出圈,即手不能开过右腿,并保持周身的圆浑. 四. 六封四闭 六封四闭两手环形旋绕时,要靠胸腹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圆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气息更流畅. 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到脚到身体到,意到拳到,一气呵成.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由于现在武术不能当饭吃,所以习练武术的人少了,少数习练武术者也是将其当成锻炼身体的方法,几乎没有人追求武术真正的功夫。太极拳更是如此,习练太极拳需要师傅亲传,只靠自己悟性不可能练出太极功夫,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都当锻炼身体用,太极拳在人们眼中就是花架子,太极功夫被人们遗忘。个别追求太极功夫的人在没有真正懂得太极功夫的师傅指导下,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书籍中寻求太极拳的真意,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求。其实太极拳无论从理论还是习练方法上都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所以将太极拳搞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有些人按照流传的太极拳书籍习练,却不知道书籍中所写的都是大师们功夫成就后的感觉,而不是习练方法,按照书籍中所写习练,就是本末倒置,永远搞不明白的,我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的。正确的方法是按照我说的习练,逐步练出功夫后,书籍中所写的你就自然明白了。进一步说,不实战技击而只推手划圈、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寻求太极拳技击方法等等习练方法都是错误的。习练太极拳是分层次的,没练到那个层次,研究那个层次的问题就是缘木求鱼,没有一点成就的。我现在力图以最简单、直白、科学的方式说明太极拳,使大家对太极拳有个

正确了解。如果大家读懂了这篇文章,相信许多缠绕大家许久的疑问就会迎面而解。先说太极拳原理:外家拳通过身体和四肢的肌肉紧张发力打击对手,这是无法发出人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力量的,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肌肉紧张除了能发出力量之外,还会相互干扰和阻碍,从科学上说,就是人的神经传导无法使所有肌肉在同一时间发力------并且在同一方向 上发力。太极拳则认识到了外家拳的不足之处,其基本原理就是:只用身体能产生最大力量的腰身部位发力,四肢则只作为力量传导的通道而不发力,就是松。所以太极拳练的就是腰身发力。腰身没有四肢那样的伸缩自如的肌肉,所以腰身发力的要件就是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先说上下贯通,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达不到上下贯通,你就无法再进一步练出其他功夫。人的一切力量来源于脚下,腿则是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的通道,腿脚如果肌肉紧张,则腿脚就是一个杆,是死的,无法将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你所感觉的脚腿一挺,劲力就传到腰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正力量的传导,只是将你的腿脚和腰身形成一个僵硬的杠杆,是死力,你无法利用这样的死力承接对方的力量,这种外家拳的力量传导其实就是在与对手拼体力。腿脚只有松了,才能在瞬间将脚下之力集存于腰身,集存于腰身的力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种活的力量能使腰身自由运用之,腰身利用上下贯通后脚下传导集存于腰身的力量做出旋转和压缩,再通过胳膊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尤其零基础学习者学太极拳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第一、端正。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二、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

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 文/汪荣安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我师父冯志强大师创编的。它融合了心意六合内功与陈式太极拳缠丝内功之精华,依据太极阴阳之理,以内外双修为核心,以心意行气及螺旋缠丝为法则,以修炼丹田内气为根本,以太极十三势为载体,达到内以修身,外以致用,拳功一体,炼成一粒混元气的上乘功夫。 ·修炼时要坚持: (1)三项原则: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内外俱练,以内为主。 (2)三个结合:拳法、功法、用法结合。 (3)四句真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为教学之方便,我根据师父《陈式太极拳入门》中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图解的说明,简化成此,如有差错请同道批评指正! 一、无极起式 说明:无极势:自然站立无极状态(略)在念止、心静、神宁、平和、体舒、形顺之中渐呈一片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空洞觉明景象全身放松,进入无极虚灵之境。 起势:划好三个圈,每个圈都有棚、捋、挤、按。棚劲的棚点在腕背;挤劲的挤点在指稍;捋劲的捋点在掌心;按劲的按点在掌根。整个动作要求连贯圆顺。注意:除顶劲不丢外,周身放松,松腕舒指,气归丹田。 二、金刚搗碓

··动势:欲右先左—双手右棚—回转立圆—松转斜捋—转身平捋—手足对开—立圆前捋—上步勾拳—反背拳、掌—举拳提膝—震脚下捣。 说明: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立圈450度要周身协调一致,混元一体,园活流畅。注意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全身形成对称的整体膨胀劲(注:以后的所有动势都应如此)。 向左大捋,向右转身时注意与步法配合得当。接下势铲脚与推掌同时完成,铲脚要贴地面,两手平捋伸展,眼神向左前方;注意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脚左右,以保持稳定。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注意后脚上步不要蹬地,要用前腿和腰跨拉动前伸形成虚步。右腿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拳高于耳平,拳背朝上;右脚松沉踏落,不可跺腳,注意两脚同肩宽;右拳松沉地向下一捣,注意手脚齐到方为真,重心仍在左脚。 三、揽扎衣 ··动势:松沉—抱拳右上棚—U形回转—转腰开臂—左右缠丝—提腿开臂—合手开步—揽扎衣定势。 说明:左手抱右拳向右前上方打出时:腰先微左旋再右转(欲右先左);拳高于鼻平,拳背皆朝外。右手向左上方穿出两臂双开时,胸腹同时折叠相开,寓欲开先合之意。两臂左右分别缠丝(乌龙绞柱),要周身协调俱动如拧麻花。下式的合臂、提腿、开臂,合手、右脚横开等上肢和下肢运动应周身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圏,,定势时右手不能出右腿外,沉肩坠肘,指尖上竖,成瓦拢掌;左手由右腹前拉到左腹前。此时气沉丹田,合于丹田,玄顶、松体。 四、六封四闭

太极拳拳理探微(二)

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周易》 太极拳术“文修”、“武练”的基本法则,全都基于《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周易》的太极 阴阳学说,指导并规范了太极拳术的行功。《周易》是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 《周易》由《周易古经》与《周易大传》所组成。前者是一部占卜之书,成书于殷周之际。 后者为儒家学派所撰,是阐释《周易古经》的著作。《周易大传》把《周易古经》中所蕴涵 的义理精微挖掘出来,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而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使《周易》成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对我国的武学、医学、养生学、军事学、哲学、自然 科学…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大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 太极则是蕴含阴阳而阴阳未分之态。太极拳之所以最终这样定名,表明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是以《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 《周易》的阴阳,是一哲学概念,它泛指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的、两个对立着的东西。对太极 拳来说,就是指虚实、开合、攻防、进退…等。 《周易大传系辞》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它的意 思是:万事万物均是由相互对立的阴与阳所构成,它俩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并且还能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和统一运动,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北宋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对《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作了如下解释:“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他的意思是,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由它变演而化生万物。 更有学者认为,太极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根据“太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这一理念,创建和发展太极拳术的先贤们指出,人体亦太极也。并要求太极拳的盘架,应模拟宇宙的太极阴阳演变来运行。同时强调,无论练拳或技击,都务须遵循与运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互为其根;阴阳交感,相生相克”的易 理原则。《王宗岳太极拳论》正是依据这些易理原则,而对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提出了具体 要求,并成为太极拳术所必遵的规范。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简短 四句,就规定了太极拳整体的运行原则。它完全基于易理,非常重要!以其非常重要,让我 们予以详细解释: 对于演练太极拳来说,所说的“无极”,就是“空无所有,物我两忘”一片寂然的“静态”;这里 所谓的“太极”,就是“意方萌动,形犹未动”虚极静笃的“静态”,我们不妨称它为“准静态”, 以别于无极的“静态”。根据《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因太极为内蕴阴阳、阴阳未分之态,由它进而分阴分阳,以此称太极为“阴阳 之母”。“动之则分”,是说动则太极“一分为二”,为阴为阳。具体到演练太极拳,“动之则分” 的“动”,是指运行或开或合的拳势动作。“静之则合”,是说静则阴阳“合而为一”,成为太极,或进而归于无极。具体到演练太极拳,“静之则合”的“静”,既是指两动之间的似停非停的太 极态,也是指起始与最后的无极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这是实质上的内容。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一、大道论 (一)上篇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充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悟真篇》云:“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汞铅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阴,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呵嘘,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刀三十八式分解刀式谱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刀三十八式(分解刀式谱) 1起式震脚○1掤挤捋按○2混元圈○3提膝后捋○4上步撩掌○5震脚交刀2护心刀○1撤右步后撩左手逆缠平眼○2收左脚虚步前劈护心 3青龙出水○1逆缠右拨○2顺缠左绞○3进步抖扎(左手逆缠手心西)4风卷残云○1后坐缠头○2上左步左弓左斩○3后坐裹脑○4上右步右弓右抹5白云盖顶○1回身先横扫后上撩(西北)○2收左脚虚步架刀(身向西北)6黑虎搜山○1右卧按刀○2左转左脚换跳左挂○3上右步侧虚步右下扎刀7苏秦背剑撤右步横托刀(身东南)8金鸡独立○1转身托刀○2独立架刀9迎风斩草落左脚旋腕左砍 10腰斩白蛇○1扣左脚左拦刀○2右转身平斩11日套三环○1上步砍刀○2飞步劈刀○3歇步撩抹○4转身撩剌(重复3次)12拨云望日○1左转撤右脚回身左撩○2右转撤左步右拨刀刃右外身向东南13拨草寻蛇○1正竖推刀○2反竖推刀○3左平剌刀○4右横推刀 14青龙出水(同3式但无逆缠翻花) 15风卷残云(同4式)16力劈华山○1左手拨拦左回身上右步立劈合手○2步不动反身交臂摔劈分手17大雁别金翅○1右挎步左挂○2提右膝立刀○3上右步反撩刀刃上 ○4步不动反挂右手心内平扎刀刃南○5交臂左挂分手插腰崩刀18夜叉探海俯身左下反扎刀19翻身砍○1震右脚回身左劈西北○2上左步右砍 20回身再砍(只不震脚刀法同19式)○1跳右步回身左劈○2上左步左弓右砍21黄龙三搅水○1上右步右撩○2退左步左撩○3同○1○4同○2○5同○1○6退步分水刀22双震脚○1竖刀跃起○2震脚磕刀 23玉女穿梭○1蹬脚推刀○2平扎刀跳步24腰斩白蛇○1扣左脚左拦刀○2跳步右转身右脚横撤正东拦腰横斩身向北刀刃南25野战八方势○1左转顺缠下弧左挂○2右转翻身换跳空中右挂○3落步偏马步双按刀26连环刀○1提左膝撩拍刀○2行步平扫○3转身缠头○4右独立按掌捋刀西27前后撩阴刀○1落步后反撩○2行3步前撩侧弓马步 28护心刀(同2式)29白鹤亮翅穿心掌○1上步左弓立扎刀○2左弓螺旋左挂○3偏马架刀击掌30反背刀○1收右步收刀身向南刀刃东○2反背右脚开步下震右后下劈西南31独立式(类同8式)○1撤右步左转身左撩右抹○2提左膝独立托架刀斜刀过头32披身斜挂○1落左步左挂○2上右步劈刀○3撤右步提膝横托○4上右步右独立下扎33横扫千军○1落左步拨刀○2右转身右虚步身北横扫○3上右步跟左步立扎刀34指南针开合势○1坐腕侧崩刀○2搓步推刀 35夜叉探海(同18式)36白猿献果○1撤右脚右转身右下劈○2上左脚右脚跟步并步合握捧刀平剌刀刃北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太极拳理论--六式基本功法

太极六式形、意、理诠释 (太极原理基本功法)邓一琳整理 一.结露凝珠 1 形:全身自然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左脚轻轻向左开半步,重心随之缓缓移至两腿中间,全身保持自然、松弛、舒适之态;两手臂松缓向两侧抬起,至头顶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双手自体前约10公分距离松缓下行,掌心向下,渐至腹前缓缓恢复原位。(每式循环3次) 2.意:自然界四季之变化,昼夜之更迭,万物之生衍消亡,皆为连续渐变之过程,犹如露珠之凝结,渐生而渐长、渐盈而渐消,其渐变过程恒常不变。 3.理:太极运动所依自然匀慢之法,实为人体生命运动之形态与宇宙万物渐变法则之契合,而唯渐可知动之机,变之微。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这里的“几”,就是事物发展的萌芽状态和细微变化,认识把握这种动机和微变规律的能力就是“知机知势”。通过渐变过程的体验,逐步提高感知事物微变化的能力。 二.日月回环 1 . 形:右手臂由体侧向(左)内开始弧形运行,身体随之缓缓左转,至头顶前方,身体缓缓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行一个立圆,手臂下落并收于体侧,身体重心归原;左手臂由体侧向(右)内运行一个立圆(要点同前,意念一直向前)。 2.意: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两种矛盾着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犹如昼夜黑白之更迭,子时阴极则生阳,午时阳极则生阴,阳由阴中出,阴自阳中来,循环往复,而天长地久。 3.理:太极运动之变化持“圆”为宗,圆弧运动是宇宙自然运行之固有法则,天地万物在圆运动中实现阴极则必阳,阳极则必阴的自然变化,在阴阳互变中生生不息,化化无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确指出:物不可极,物极则必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 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太极拳是很多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但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学习方法,到底哪种太极拳能够改善人体体弱多病的状况,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杨氏太极拳是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体弱多病的状况的。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