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教育研究的思考

中职教师教育研究的思考
中职教师教育研究的思考

中职教师教育研究的思考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有质的区别,我们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而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教学的课程多以实践应用课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作为一名中专教师,应该学会草根式研究。

“草根式研究”就表明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种非专业化的,是一种扎根于教育实践,落实到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当中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教学推动研究,研究提高教学。也只有来源于实践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草根式研究”全新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大力提倡民主、开放、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高自身素养,形成有效的教师群体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从而在校园内部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持性环境,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开展“草根式研究”

1、扎根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的批判性探究,是对教育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自我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却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随时遇到许多问题,我们把这些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记下来,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

2、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中职院校教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就是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教学

实践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着重对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如: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特有的课程和办学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建设、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职业教学行动原则、职业教学内容排序、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职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融合、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技能-知识-态度)匹配等研究。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提中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职教师立足于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看,只有着眼于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互动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2、扎根于群体参与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单薄的,教学研究还应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让每一位老师参与到“草根式”研究中来。从“教学实际”出发,扎根于教师群体,从校本研究做起,让人人都成为科研者,就会消除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就会开拓出教育科研的新境界。可以这么说,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用心思考,探寻教育的本质,寻求教学的规律,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可以说是在搞教育科研。

校本教研能扎根于全体教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草根式”研究中,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联系得更紧了。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国中职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背景的简要分析,概括出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办出质量”和“办出特色”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与时俱进壮大自己,已成为学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充分认清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客观分析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选择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并付诸实施,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宏观背景 近几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形势喜人。在全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认清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客观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努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下降,招生混乱 过去家长送子女读职业学校是为了争取一个分配工作的指标,让子女早日抱上个“铁饭碗”,因此,过去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十分充足,生源质量较高。然而,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原来的“铁饭碗”被打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与此同时,用人单位过度追求实用高学历人才,使处于较低学历的中职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大大减弱。目前职业教育招收的都是普高的淘汰生,生源总体素质大大下降,这给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都增加了困难。 (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专业知识、新的加工工艺,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学习,自身的知识结构过于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有些教师只习惯教一门课,而对相近或相关的课程知识不加以学习,有的专业课教师只注重学习专业理论,对专业技能学习不够。有些职校在开设课程时,多开文化课,少开专业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最终什么技能都学不到。师资水平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实训经费少,实习设备落后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不同于普教,在给学生传授基本专业理论的同时,还应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靠强大实训设备的支持。一些职校一台数控车床都没有却招收数控专业,电子专业的学生只进行简单焊接实习。这样的实训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怎么能培养起来?如何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呢?只有有了强大的实训条件,学校才能真正实现产、教、研相结合,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前几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6年5月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理念。以任务为引领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在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综合、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活动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明确岗位及岗位群,并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能力: (一)岗位能力:掌握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 (二)方法能力: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社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正确

的价值观。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规范操作,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团队合作,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创新能力:即具备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藏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使用能力。 三、改革思路 以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资源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建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建立中首先注重“以岗位为目标”,教学的目标始终坚持以岗位的要求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工作的方法能力和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能力。在教学中“以任务为引领”把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实施任务驱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在教学设计中“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方案。 四、改革内容 1.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 与岗位方向相结合,要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与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层次要求,按照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参照企业车间布局,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广泛与市县内各大企业建立良好的

对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用性的专业,英语作为我国各教育教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外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英语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院校英语教学创新对策 就中职类教育而言,其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企业培育大量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英语作为中职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正是以中职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为主题展开论述,分析了英语教学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 一、当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一)就教学对象而言,基础薄弱 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笔者发现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艺考生或是未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水平良莠不齐,差距较大,整体的英语水平相对薄弱,这对于中职教师的英语课程教学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教学难度大大增

加。 (二)就教学模式而言,相对单一 笔者发现,当前中职院校依旧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滞后性,并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的地位,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剥夺,难以激发起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就教学师资而言,有待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致使中职院校也走上了扩招的路子,生源的增多使得师资短缺问题日益明显,由于班级较多,英语作为必选课程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教学质量难以把控;同时,部分英语教师缺乏专业英语的教授经验,水平不高,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短板。 二、中职类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创新对策 (一)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中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需求成为教师教学的落脚点与出发点,这也是同教学大纲精神主旨相契合的,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其次,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向教学组织者与设计者转变,学生也由传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成为知识的自主探究者与思考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都离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会昌珠兰示范学校职高部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方案(初稿)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正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为把我校的职业高中办好、办精、办强,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的要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有效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的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操作流程) 此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四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四个阶段:“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培养能力)”。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布置预习任务 至少提前一天给学生划定各组预习任务,全组学生先各自完成任务,然后集体讨论交流得出最佳答案,完成老师指定预习任务。 (二)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导入(1—2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3)指导学生自学:布置本课任务,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自学; (4)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3—5分钟)。 (5)检测自学效果:学生(或小组)上台展示,每组展示完成要让其它组点评和补充(25—30分钟,根据各学科情况,时间可适当浮动); (6)教师精讲点拨(3—5分钟); (7)课堂巩固训练(3—5分钟,根据各学科情况,时间可适当浮动); (8)教学小结提升;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备课。备课做到四问: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oc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当前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法律教育开始于大学阶段,无论是本科院校亦或专科都设有法律类的专业,当然所谓正规的法律教育应该是在本科院校里进行的。在本科阶段,采取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堂下听课的这种板书式教学,属于一种“通识性”与“基础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外,毕竟学生是初涉法律领域,懂得的仅仅是一些杂乱的法律意识与心理,没有一套经过系统训练的法律思维和一定量的法律知识。但是如果经过了四年的大学法律教育进入研究生之后,还是依然如此哪就有点问题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吕忠梅教授,在其《从本科生到硕士生》一文中谈到:一般来说,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完成法律的“通识”教育或 “共性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从“知识”走向“能力”,它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完成法律的“专业教育”或个性养成,个人“学风”、“文风”初显。接着作者指出: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虽然进入硕士生行列,但各方面依然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理解为什么都是要给学生开列书单,满足于课堂上听课获得的知识,很少自己读书,从来不做笔记,更不动手写文章。其实这种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有我们国家现存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和导师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连连下降以及毕业生收入的减少,社会对大学生生, 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前途尤为关注。今年6月10日,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 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发布。报告介绍,2008 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就业率最差的专业是法律和哲学,更是将近几年的这种关注引向深入,从某种程序上讲,如果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低,还可以从专业理论性强方面寻找理由的话,哪作为一个实用性的法律类专业,法律是一门“世俗”的学科,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的大潮下,需求量必定大增,应该不至于此。 在我国高校一直以来是以扩招为总体趋势的,法律类专业更是如此,于是乎在经过了近几年短短的迅猛扩招之后终于“积劳成疾”,法律类专业已经连续两三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甚至倒数第一。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法律类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村的,不能是就业率论英雄,但如今的事实是在我国所谓的“社会精英”在经过了专门教育出了校门后,连工作都没有着落、成了问题,精英更是谈不上。于是法律专业就业的话题也就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容否认的是法律类专业的招生是很热的,但就业却十分不理想,这种热招生冷就业的局面,以致于在2006 年关于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说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学专业缘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造成这些困境的又究竟是什么原因?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曾说过,中国法学教育存在四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总体定位不清,法学教育到底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个定位没有弄清;第二,法学教育到底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个目标没有弄清;第三,法学教育现在的低起点与法律职业高素质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怎样克服这个矛盾还没有找到更好的道路来解决;第四,法学教育到底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或者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含混不清。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法学教育还存在两个根本性缺陷,一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司法伦理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很危险的;二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职业技巧培训。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就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普遍而言,在任何职业群体中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我国的法律类专业来说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都是缺乏或不足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一而足,笔者试图将近几年,社会学者、专家教授等关于我国法律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收入下降的几大原因予以总结并就此问题提出几点我个人的看法,以期能够对我们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高校对于法律类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我国法律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育模式缺乏 据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我们国家大学法律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很大的缺憾是:教学过程以及课下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其他人的世界上的唯一,而这种唯一性决定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某些特殊之外,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个人的特

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明确职业教育的方向,搞好办学定位;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立足以地区服务为核心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计划,保证聘用质量,完善管理秩序;实行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一体化职业教育的管理,变横向管理为纵向管理,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变行政性管理为经营性管理等,是解决包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包头;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整个教育发展现状战略调整、劳动就业市场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同全国一样,其招生也呈下降趋势。这既有全国性大气候的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头市原有中等职业学校47所,其中职业高中 13所,有教职工1 265人,在校生9 116人;劳动技校17所,有教职工1 301人,在校生6 178人。全市现有中专17所,其中职工中专8所,教职工352人,在校生13 000人;普通中专9所,教职工1 206人,在校生13 855人,其中市属中专12所。包头市中等专业学校大都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一些部门、行业、大中型企业举办并管理的一批面向本部门、本单位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使包头市的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健康地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各个职业学校也在市政府的政策鼓励下,积极开展与企业以及区内、外的大学联合办学,还积极开展产教结合,开办校办工厂、公司,不但增加了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而且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为企业、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网络,初步建立起了布局合理、专业配套、管理科学、运转灵活、职前职后沟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在包头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职业教育呈滑坡趋势。1993—1998年,是包头职业教育的鼎盛时期,部分职业学校如财经学校、电力学校、轻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粮食学校等的新生录取分数线相当于自治区重点的分数线。但自 1998年以来,包头的职业教育开始滑坡,职业学校的平均录取分数降至280分左右。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后,包头市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又降至标准分180分左右,实际录取分数线更低,就连曾经辉煌一时的学校如不降分也招不满学生。 2.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优。从历史上看,职业学校历来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经济的调整而波动的。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着眼就业,强调职业定向性,培养技能型、技艺型人才;而现代社会要求兼顾就业和发展,强调职业适应性,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中职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诸方面实施变革。 [关键词]:职校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专业背景与现状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未来5年人才需求状况”,对北京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基础扎实,有一技之长的职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目前很多职校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因此,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学已和社会需求脱节,必须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朝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二、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与技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 伴随着数码设备走入普通家庭,大众对视频处理、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更加注重对外宣传,塑造企业文化,对多媒体制作人才需求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

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进行改革。

最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 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人口众多,很难实现真正的小班教学,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一名老师要负责的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同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最多的也只是尽力做到公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去重点关心那些成绩好的,讨老师欢心的同学。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在芬兰,没有平民和贵族学校之分,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配备一样的师资,而且他们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生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芬兰的老师说“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迟缓的人身上,不让一个人落后。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老师是放弃那些学习差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好的少数同学的身上。这样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传统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重视家庭利益,讲求尊重自己的祖辈,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学生在家里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过分依赖老师,崇尚老师的权威,一方面师生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固

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办学条件整体状况得到改善,但生均水平逐步下降 在经历了政策调整的低谷之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近年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的不断下降的办学条件不足问题。办学条件呈现出“中部凹陷”的局面。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日显不足,特别是中部地区办学条件尤其紧张,各项生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西部还要低,而中部六省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09%,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全国招生总数的31.39%,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29.63%,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生均办学条件全面下降的态势不容乐观 从生师比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和劳务输出较大的人口大省,这说明当地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初,广东出现的技工荒就明显地印证了这一问题。 2.专任教师素质不高 “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低。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12.45%,比2004年增长1.2个百分点,近3年来略有提高,但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市区,负增长的有5个省市区,其中,增幅在2%以上的有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青海、新疆等6省区;在比例减少的省市中,减幅在1%以上的有广东、西藏。 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缺少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由专业课,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水平来决定。而全国统计报表资料显示,200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12%左右;占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为23.0%,这说明我们中职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带领学生操作实践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构成偏低。与普通高中相比较,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本科以上专任教师数量明显低于普通高中的这一指标,所占比例低于普通高中约10个百分点。 从教师职称上看,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17.9%,中级职称占40.8%,与普通高中比较,副高以上职称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低1.4个百分点,中级职称比普通高中高6.8个百分点。从分区域的专任教师职称看,东、中部地区的高级职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从纵向看,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近几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全国只有71.84%,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3.46%。相差将近12个百分点。有些省的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主要是靠文化课教师的学历抬高比例,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很低,大约只有20%,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只有2%至5%.就近3年的数据比较,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而中等职业学校只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增

关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中,加强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吸引生源,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教学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实施环节,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性,是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标签: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职业教育事业,许多中职学校抓住这一机遇,迎来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校专业建设趋同化,专业设置雷同跟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优势凸显不足等情况。如何凸显办学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是我们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育人员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人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从中学习积累了一些关于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环节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就如何做好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 找准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要确定特色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开展具体的教学改革工作,应先对相关专业作出准确定位。在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巩固现有专业优势、开发和拓展新兴专业,梯度推进专业发展,尤其是要树立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品牌专业之路,提升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根据我校所处区域环境,结合江西省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上级主管部门——江西核工业地质局“地矿立局”主战略的实施现状,在制造业大类专业建设中,我校以数控专业建设为特色教学和研究试点,逐步形成以江西省职业教育制造业实训中心为平台的综合实训特色;在电子信息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建设中,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放射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作为专业建设重点,逐步形成专业技能和校企结合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通过发展特色专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专业设置、建设及课程目标定位等进行研究,更主动、更好地为“地矿立局”服务、为“核电建设”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 完善课程体系,体现职业特征 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形成多种课程体系类别。教学课程严格按照颁布的江西省专业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设计项目活动组织教学,未颁布的课程按照校内开发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自主开发实训课程体系,明确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课程交流,服务于岗位需要,体现职业特征。 在课程建设中,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采用任务引领的课程开发模式,设计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的项目活动组织课程实施。在数控、计算机和放射性普查与勘探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管理队伍建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咨询和答疑,更好的服务于、中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将积极总结该课程的开发经验,努力探索和建构建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机制,拓展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道德。 3 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训 在特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追踪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就是社会资源与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与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就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

道精神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与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就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就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就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与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与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够造成的,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分析如下: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济南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等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我将我所认为的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汇总如下: 1、针对高考现状: (1)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的质量下降,人们对大学有点失望 (2)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 (3)有些人认为上大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不合算 (4)花四年时间上大学不如提前学得一技之长更有效。 2、针对小学等基础教育现状: (1)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弱,而学习负担沉重很容易使他们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的问题。 (2)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而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小学生压力。 (3)存在认为学习成绩高就行了,有了学习成绩就有了一切的错误认识。 (4)学校单纯为了更高的升学率而加大对学生的课内知识重视,只顾眼前学校利益,而不管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上原因只能称为直接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根本上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而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一下方面: 1、传统的高考模式使中国教育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屏障 这些年,虽然国家一直在喊着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因为考试评价机制没有先行改革,高考这根魔棒仍然迫使中小学校紧紧抓住应试教育不放。这就导致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以为中国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停留在嘴上,没有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就因为高考这个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丝毫改进。 2、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中西

对中职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对中职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当前黄冈市职业教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生源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流失严重,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严重失衡,为此黄冈市教育部门负责人曾遭到省教育厅领导严肃批评。为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一方面需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市场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内忧外患,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障碍;另一方面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改革和发展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将职业教育的社会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把职业教育做专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忧外患 所谓的内忧: 一、如何改变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固有偏见?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引导和实现教育分流,进而加速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建设人才形成了一定共识,人们普遍对发展职业教育、引导教育分流的理念和实践表示欢迎。据黄冈师范学院的老师曾经做

过的一个调查表明,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们,比较一致地意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分流的积极意义与价值,从而为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然而,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和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更是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其发展。在对251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214 名同学表示不愿意上中等职业学校,其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不正规的有 8 1人,感觉上中职学校对打工或务农帮助不大的 2 5人。学生们的这些感受,显然是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教育分流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人们教育意识和观念的局限,这种教育意识与观念的局限其主要表现依然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们的教育价值观的偏误。广大学生与家长作为教育分流的参与者,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想读书 - 升学、做官或做学问,农民热衷于让子女上普高-升大学 - 跳农门 - 找铁饭碗,无意学习职业技术。 此外,在应试教育模式的主导下,社会按照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学习形式的分流。在这种分流机制下,加之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承受着实际上的不平等待遇,进入职业教育行列的受教育者,他们既是被应试教育强制淘汰的对象,同时也在承受着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