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管理模式和应用

事业部管理模式和应用
事业部管理模式和应用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前提:必须确保总部的三大权力

为了保证“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的实现,首先明确总部必须拥有哪些基本权力。为了保证总部在管理模式中对各个事业部有效控制,我们认为,总部基本权力应包括:

重大决策权、合理监控权、高层人事权。

1、重大决策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在战略方向、重大战略性项目等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上的决策权力。

2、合理监控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合理的监控权,主要体现在财务监控与业务监控(业务监控权,指对业务经营状况的知情权、整体经营业绩的考核权等)。

3、高层人事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高层管理人员(包括事业部的财务人员)的任免权、奖惩激励权等。

该三种权力不仅是总部所拥有的核心权力,而且是总部所拥有的最底线的权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总部对事业部的管理就不会出现失控的问题。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三大核心――组织结构、权限划分、控制体系

通过实践总结,我们认为设计事业部制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三个核心内容――组织结构、权限划分以及控制体系。(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所谓组织结构(设计),即设计总部、事业部组织结构,包括部门构成、确定部门职责以及相关岗位设计。

所谓权限划分,即具体集权和分权的内容,是指对具体的管理内容,总部与事业部各自行使的权力。

所谓控制体系,是指总部对各事业部管理进行有效计划、监督、控制与激励的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是设计管理模式的基础工作,它不仅是权限实现的载体,而且是控制体系得以顺畅执行的平台;管理模式本质上界定清楚总部与事业部之间的权限划分,因此权限划分是整个管理模式得以成功的保障;控制体系则是管理模式内容的核心。

图1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图

1、组织结构设计

首先,明确总部和事业部各自的定位。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对总部和事业部各自的定位体现出“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具体定位参见下表2。

需要说明的是,战略管理中心、财务控制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分别是总部“三大权力”的具体体现,此处不赘述。经营协调中心是总部在各个事业部之间充当协调人和服务者的角色,这样降低了事业部之间协调成本,实现公司资源的充分利用。

表2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下的总部/事业部定位

其次,根据定位设计相应的部门。

在明确总部与事业部的定位后,需要设计有关的部门实现职责定位。这里以案例中的盛荣物流公司为例,设计相关的部门。具体内容参见表3。

表3 部门设计举例

第三,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即编写各个部门详细的《部门职责说明书》,以明确各个部门具体的工作内容。

第四,设计实现部门职责的岗位。

即该部门内的定岗定编工作,通过岗位设计完成部门的工作职责。

2、权限划分设计

设计总部与事业部之间权限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核心管理内容,即总部有权参与进行管理的内容;第二步,确定主要集权与分权的权力形式;第三,进行管理内容与权限的匹配,制定权力分配表。

第一步,根据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我们认为核心的管理内容应从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包括投融资管理)、人事管理以及经营协调四大方面进行细化,具体如图2:

图2 核心管理内容

第二步,主要集权和分权的形式,具体职权以及解释如下:

图6-3 总部及事业部职权定义

其中,审批权、监控权和奖惩权属于总部集权的体现,而提案权、执行权则体现事业部所拥有的权限内容。

第三步,管理权限与具体权限进行匹配,并最后编制企业使用的管理权限表。

其中,对于所列出的核心管理内容,需要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而对于一般的管理内容,比如产品管理、定价、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务等等则在分权的范围之内,本文就不一一列述。总体来说,总部和事业部之间的集权与分权框架如图4所示:

图4 总部与事业部间权力分配框架

在该框架的指导之下,编制各项管理内容的权限表。下面以事业部的人事权力权限分配为例。(见表4)

表4 举例:人事管理权限列表

建立各个管理内容的权限分配列表后,就完成了事业部制管理权限的划分体系的内容。

3、控制体系设计

管理控制体系本质上是执行PDCA的循环系统,其中包括了从计划、执行、监控、完善的过程。这种思想体现在事业部制管理控制体系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构建出管理控制的模型。如图5所示,该模型涉及四大方面:战略决策方面、业务管理方面、财务控制方面以及辅助支持。并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中的管理思想:第一层面,即指战略决策方面,是从决策层面解决事业部“(P)做什么”的问题。

第二层面,即包括业务管理方面(D&C)和财务监控方面(C)的内容,主要是从执行层面解决事业部“怎么做”的问题。

第三层面,即包括总部对事业部经营状况的业绩评价以及高管人员的激励内容,主要是从支持层面解决事业部“改进和提高(A)”的问题。

图5 事业部制管理控制模型

首先,战略决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调研和战略审核,如图6所示。战略调研的目的在于保证公司以及各个事业部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目标。在确定公司总体战略规划和总体投资规划之后,事业部将在总体战略方向的指导下进行分解,从而形成事业部的发展战略以及投资计划。最后由公司总部进行审核,保证事业部战略方向与总部保持一致。

图6 战略决策管理主要工作内容

其次,对于业务管理和财务监控方面的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事前计划、事中监控指导,以及事后分析总结的整个过程。其中,财务管理是管理控制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需要通过设计财务管理系统来细化其中的内容。简单来讲,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审计、以及财务分析。具体内容见列表5:

表5 业务管理与财务监控的管理内容

第三,有效的考核和激励设计是管理体系良性运转的动力。辅助支持层面主要从考核与激励两个角度进行。其一,考核部分包括总部对事业部的业绩考核,以及对事业部高层的考核。也有些企业将事业部总经理的考核成绩等于事业部的业绩结果,也是可以的。对于事业部业绩评价是考核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再乘以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而来。目前较为通用业绩评价方法有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等等,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具体使用方法。其二,关于事业部高层的激励体系设计。一般来讲,基于事业部业绩评价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目前各大企业与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年薪、奖金、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方法中进行组合使用。

总结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是事业部组织结构下的管理方式。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因此,事业部制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总部最基本的三大权

力(重大决策权、合理监控权、高层人事权),然后在最大程度增加事业部经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明确以上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设计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的三个核心内容:组织结构、权限划分、控制体系的设计。组织结构是管理体制的基础,权限划分保障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建立,而管理控制体系是管理控制体制的核心。三部分内容构成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的“三足”,同样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支持,互为体现。总之,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否则难以成功,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应用介绍

(1)企业背景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A公司先后进入了三块业务领域。但从市场特点、业务流程、设施设备等方面来讲,每个业务之间很难进行资源共享。因此,A公司领导决定对各个业务板块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方式。A公司领导层认为事业部业务发展仍不成熟,这就需要总部多方面扶持,因此总部对各个事业部采用了集权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初期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随着各个事业部的不断成熟,总部与事业部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a.事事请示汇报,决策效率低下。

在事业部经营管理中,无论大事小情都需要事业部总经理层层向上汇报,最后由总裁审批。事业部总经理经常由于总裁“签字”不及时,眼睁睁看着失去到手的机会,而对于员工的不解和抱怨,自己也觉得苦恼万分。

b. 事业部内个人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员工保持“观望”心态。

事业部内员工普遍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也一样”,工作缺乏了热情和积极性,很多人开始消极怠工;一些高薪“挖”过来的事业部高层领导观望公司下步态度,并“积极”物色合适的下家,准备伺机跳槽。

c. 资金链条脆弱,事业部基本经营出现告急。

总部认为财务预算永远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于是经常无计划的在各个事业部之间拆借资金,经常造成事业部资金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并拖欠合作伙伴的项目款项,这都直接影响了事业部的业务量和市场信誉度。

(2)问题诊断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上述案例中公司出现的“事业部”的管理症结所在有以下几点:

a.总裁事必躬亲,大权在握;事业部作为独立的责任中心,但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权力与责任不对等。

b.总部缺乏对事业部以及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体系缺失。

c.总部缺乏制定有效的资金预算与计划,各个事业部缺乏基本的资金调度权限。

以上问题的根源只有一个:企业缺乏一套成体系的事业部制管理体系,以平衡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保证经营过程的循环良性运行。

(3)方案设计与实施

根据A集团现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我们认为公司需要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经过咨询公司与客户双方讨论,我们完成了对A集团下属的三个事业部的管理模式设计工作。经过试运行阶段之后,总部和事业部的运行均进入正常轨道,公司的整体面貌出现了较大的转变。首先,公司总裁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发展战略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开发上;第二,公司总部经过人员调整,提拔、外聘了一批高级管理人员,并组成了公司高级核心的管理团队;第三,公司实施的财务预算与计划管理,保证了事业部在预算范围内能够自由支配资金;第四,事业部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大大提高了业务决策效率;第五,事业部的业绩状况与事业部负责人、事业部员工的个人收入挂钩,极大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鼓舞了员工的士气。

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管理模式

余律师谈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地管理模式 作者:余炳荣广东中大中律师事务所律师 一般来说,国内多数地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是由原来单一地房地产开发公司逐步发展成为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物业管理以及商业地产开发等为一体地综合性房地产集团公司.这时候,集团公司同时有数个楼盘在动工、多个二级公司在运营,其内部管理非常复杂,如果还按照公司发展阶段那种单项目运作地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由集团公司直接指导二级公司乃至项目地现场工作,高层管理者成天应付公司日常性事务,无暇进行长期战略性问题地思考,最终将会削弱集团公司地长期竞争力.因此,如何建立适应新地市场环境、有利于公司发展地组织结构,是摆在房地产集团公司高层管理者面前非常重要和迫切地任务.本律师在长期地执业过程担任多家房地产公司地常年法律顾问,对房地产公司地管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现就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地管理模式提出一些粗浅地见解,与各房地产集团公司作一些交流: 一、单一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存不适应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规模化发展 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权力集中与高层为特征地组织结构,它地基本运作规则是房地产公司地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功能划 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如市场调研、策划、开发、销售、物业管理等,每一个部门又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公司最高层地领导对各职能部门直接进行直线管理,各职能部门在进行业务主要决定时,必须有高层主管和职能部门地同时介入才能作出.这种直线职 能制管理模式地优点在于:企业老板同时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这样双权合一地结果便是各部门之间地紧密协调、工作效率高、对市场应变能力强、发展速度快. 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初期发展阶段,因公司业务职能相对还比较简单,适合采用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由公司按照项目开发、销售地需要设置财务部、行政人事部、合同预算部、地产部(或开发部)、销售部、工程部、物业管理部等职能部门,公司最高层领导通过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垂直管理,调动各职能部门地协调配合,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随着公司业务地进一步发展,公司逐步将自己发展成为集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物业管理以及商业地产开发等为一体地综合性房地产集团公司.这个阶段,集团公司同时有多个楼盘开工、多个二级公司同时运作经营,集团公司已逐步成熟,并开始向规范化运作发展.这时候,集团公司因内部管理十分复杂,组织结构也作出一些调整,增设了总裁办公室、市场部、等部门,设立了若干二级公司,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包括技术部、开发部、营销部、项目部)、商业经营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物资公司等.从表面看公司已经是集团管理模式,但实际上却仍旧是单一地项目运作模式.这种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集团公司地发展和市场竞争地需要,体现在: 第一、管理者错位.集团公司最高层领导者凡事事必躬亲,陷入了日常经营活动,过多地涉及原本应是中层管理者地业务工作,无暇进行集团公司长期战略性问题地思考,最终也将会削弱集团公司地长期竞争力.如一家上海著名开发企业地董事长说:“公司

人力资源模式图

人力资源模式图 一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把选人招聘、工作分析、工作设计、员工开发、绩效管理、薪酬开发、激励保障和员工退出等环节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和细化,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控。它将确定一个企业如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进行战略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提供了依仗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的优势的发展思路。 二组织并构与整合 企业并购与整合,不仅仅是企业业务的整合,同样涉及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整合,进而达到企业文化的整合。华信博达顾问在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运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设计高层治理结构;分析企业运营的流程与核心能力,帮助企业设计组织结构,整合内部管理体系,再造工作流程,进而重塑企业文化,达到企业购并中多方面的统一并快速融合的效果。华信博达经过长期的咨询实践,已经在企业的购并案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们为企业购并设计的企业融合四层次模型,被我们的客户的实施实践证明是具有实操性与严谨性结合的执行流程

三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一个建立或改造企业组织的过程,是把任务、流程、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华信博达的组织结构设计通过综合考虑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组织的任务、流程、权利和责任的优化。以适应组织的现实状况,同时,考虑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结构应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四业务流程 以公司的战略为基础,从客户满意与需求、竞争标杆与最佳实践、技术机遇、财务绩效考虑,提炼出战略目标的关键领域和过程绩效目标和核心原则,建立所需的业务流程。

五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是实现整个组织战略规划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起点,为配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达成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的选择、配置、使用、开发和管理的规划。其侧重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重心和指导方针的确定。通过统筹协调、综合运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来保证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实现,从而为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本世纪20年代初,通用汽车公司购并了许多小公司,企业规模急剧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而内部管理却很难理顺。当时担任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阿尔弗雷德?P?斯隆参考杜邦化学公司的经验,于1924年完成了对原有组织的事业部制改造,使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和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事业部制管理的基础,因此事业部制又称“斯隆模型”。 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中,多数事业部是靠公司母体自己“孕育”出来的新业务形成的,这就需要企业花相当长的时间培育新业务,使之逐渐成熟以准备将来能“自立门户”。很多企业在新业务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将新业务组建成不同的“事业部”,实际上,事业部仍然由总部实施集权式管理。但是随着事业部的不断成长,“翅膀硬了想分家”,总部却苦恼该不该分家。这样的矛盾成为事业部管理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我们认为造成这类管理问题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企业在对事业部制管理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第二,企业对于构建事业部制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设计。本文作者通过归纳咨询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 理解事业部制管理:首先回答三个问题 理解事业部制管理的概念可以通过回答这样三个问题来理解: 第一,事业部制管理是否是对事业部的管理, 第二,采用事业部组织结构中,事业部的定位是什么,总部和事业部的关系怎样, 第三,事业部制管理的最核心原则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事业部制管理就是对采用事业部组织机构的管理。因此事业部管理是否合理,首先取决于事业部的组织结构是否正确。那么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什么特点,这涉及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组织结构实际上是责权分配的载体。那么在事业部组织结构中,一方面,事业部应该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能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核算,是“独立的职能集合体(设计、生产、销售)[1]”因此事业部是作为利润中心来体现自身在整个公司中的价值。而事业部又非绝对完全独立的单位,事业部的经营活动是需要在总部控制、监督下进行。另一方面,总部的定位是监控、协调与服务的主体。事业部组织结构实际上“将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区别开来,并细化了二者在整个组织结构中的位置[2]”。总结内容见表1。 表1 事业部组织结构中事业部与总部定位表 第三个问题,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改革指导性文件――《组织研究》中,对事业部制管理实践进行了研究。其中,斯隆提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是“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的概念。具体来讲,斯隆提出事业部制管理有两条原则: (1) 每一作业单位的主要经理人员的职责应该不受限制。――作业单位分权化 (2) 某些中央组织职能对公司活动的合理发展进行恰当协调。――参谋服务部门集中化 因此,“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为事业部制管理的最核心原则。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前提:必须确保总部的三大权力 为了保证“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的实现,首先明确总部必须拥有哪些基本权力。为了保证总部在管理模式中对各个事业部有效控制,我们认为,总部基本权力应包括:重大决策权、合理监控权、高层人事权。

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王琦

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摘要 自从80年代以来,中国以境外游为起点,开始引进了外国酒店集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国酒店集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如万豪集团(Marriot International),喜达屋集团(Starwood Group),四季酒店( Four season),喜尔顿集团(Hilton Group),香格里拉集团(Shangri-la Hotel)等,在中国境内都开设了不少的酒店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给中国酒店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挑战。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所管理的酒店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得不败之绩,除了在修建酒店时它的硬件设施、配套设施能根据当时客人的需要来设计与规划,采用最新技术及最先进的设备,在装修上独具特色外,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

是酒店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本文对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目录 摘要 (1) 引言 (4) 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4) (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4) (二)国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7) 二、中外酒店经营宗旨的比较分析 (11) 三、中外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 (13) 四、中外酒店竞争比较分析 (15) 五、中外饭店管理模式比较 (16) 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引言 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凭借他们强大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占领了中国酒店业的高端市场,而我国的酒店业从1997年开始亏损。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外来的企业在中国能生存,而本土的企业却水土不服。通过现象看本质,经营业绩只是一种表现,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不同。我们只有研究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我们研究西方的管理模式并不是要照办照抄,而是要师夷长计而治夷。 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其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以下是关于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介绍,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集团管控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总部在管理下属企业中的定位,其具体体现在通过管控部门的设置、管控流程设计以及集团文化的传播来影响下属经营单位的战略、营销、财务、经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第一种、财务管控型。 这是最典型的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的模式,它主要是对财务决策、资金运作进行全程严格的监控,最终目标是评价企业运营是否能达到制订的财务指标。而对企业的具体的运营及操作过程关注较小。此类集团管控模式在中国私营企业里最常用,也是针对中国特有国情、人情、人性进行分析的最终择选结果。同行业中多数如此。 优点:集中、严格管理资金,掌握企业的经济命脉。 缺点:缺少对其他管理环节的监控,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短板现象。 第二种、运营管控型。 运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对所有资料进行运营的全程关注,从产供销到人财物进行统一的安排与分配,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的模式分为:财务中心(部)、采购中心(部)、销售中心(部)、生产技术(部)、物流中心(部)等等,具体的决策权力全部上收,各分公司分部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它的管理模型就像一幢垂直高楼。 优点:控制力强,掌握集团的各项业务,权力高度集中。

决策快速,执行快捷。 缺点:管理维度广,缺乏主动性,难于发挥创新精神及业务上的突破能力。 第三种、战略管控型 战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只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决策,主要工作是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协调各下属单位之间的矛盾、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高级主管的培育、经验的分享等等。它的管理模型就是金字塔,上尖下大。在现有集团公司的成功案例中,有管理较好的A 公司,发展迅猛,增值极快,在短短十年间,做到行业第一,成功主要原因得益于其战略管控管理模式。他们主控产量,采用目标增效制,即是达到总部制定的目标就有奖,超过按大比例进行奖励。资金的处置由各分公司进行分配,总部不干涉,极大的发挥了各分公司的主动权。 简明扼要一句话就是:定目标、管主管。现今集团公司向这类管控模式发展。 优点:各级管理人员有极大的自主权,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缺点: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容易引起部门的矛盾。 第四种、混合管控型 混和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对各分公司的管理采用混和方式,主要方式为:主要集中管控财务、采购、销售,其他技术、人员、仓库、物流等权力其他分配相应的权限给相应的公司或人员。此方式能控制主要工作,又能给相关的公司或人员一定的主动权、决策权。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达到集团管控的目的。此类管控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中庸”之道。 从道理上分析利用此模式管理公司应该可以取得很好的成

最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发展命运,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员工是积极的,主动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

事业部制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

事业部制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 一、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事业部制是企业按照所经 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 (市场)等来划分部门,在企业内部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之间独立核算,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性,各事业部既是受集团总部控制的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管理的职能,又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每一个事业部就是一个利润点,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 事业部制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它的优点是: 1.充分授权,自主经营,增强产品专业经营力量。把最大限度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事业部,使他们能够依据企业的政策和制度,自主经营,有效调动人、财、物等资源,将个人技术和专业知识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得到最大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 2.纵向整合,快速响应,增强企业内部竞争活力。按产品、地区、 顾客(市场)等组建事业部,尽可能减少组织机构及业务界面,缩短办事 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3.横向协同,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集团内部资源最优配置及整体利益最大化。将职能部门与业务经营部门的明确分开,各事业部共同分享职 能部门的管理资源,促使集团效益最大化。 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发展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部分企业

开始尝试事业部制这种企业组织模式,以解决企业内部业务过多交叉、职能部门庞大、层次多等问题,都已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美的集团的巨大成功就是有赖于采用事业部制这种组织结构的创新。 二、事业部制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事业部本身并不具备法人资 格,但在财务上往往被作为“一级利润” 中心进行独立核算并自负盈亏。但从实际运作过程中看,事业部的独立核算具有相对性,诸如对资金运作、物资采购、法律咨询、公共关系等业务活动仍需由集团统一管理。为此,对于事业部财务机构的设置存在一定灵活性,如何对其进行财务职责定位、权限划分,将会直接影响事业部财务运作的效率及质量,进而影响组建事业部的成效。 (一)事业部财务机构的行政隶属问题目前事业部财务机构有两种模 式:集团财务委派制(以下简称委派制) 和事业部隶属制(以下简称隶属制)。第一种模式委派制下,财务机构隶属集团总部财务,财务经理由集团总部财务直接委派,财务人员在行政上直接接受集团总部财务的领导,但在业务上直接隶属于事业部部长,必须从财务角度协助事业部部长完成该事业部经营管理责任目标。第二种模式隶属制是指财务机构隶属事业部下属的职能部门,财务经理由事业部部长直接任命,财务人员在行政和业务上均受事业部领导。换句话讲,委派制仍保持了财务的一级核算模式。隶属制下则将财务一级核算模式改为财务二级核算模式。 通过调研及论证,笔者认为实行委派制要优于事业部隶属制。其理由

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传统管理模式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智慧,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效率意识。文章对这两种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对,并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完善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现代;管理模式;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还是政府行政事务的办理都对管理这一手段产生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各种组织和团体增强自身运作效率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这种形势之下深入研究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优势互补成为现代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组织的管理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不能满足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不能体现时代精神,但是传统管理文化中的精髓仍然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各种事业单位及其他团体组织的管理,都有传统的管理与现代管理的区分。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渗透,信息技术逐渐引入到管理当中,而在这种新技术的影响下又形成了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截然而立。以企业管理为例,市场经济初期的民营企业家大部分采用传统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适合于规模小、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劳动密集度大的粗放型企业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企业管理以新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出现在企业管理当中。我国企业经历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信息管理的过渡。 1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管理之比较 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他们不仅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现代理念推动者管理科学的发展。现代信息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两者并不是完全断裂的,他们之间还存在一些必然的联系。传统管理的精华仍然在现代信息管理中有所保留并继续发扬,不同的是他们被现代技术进行了改造和再加工。在管理模式的创新中实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演变与碰撞。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管理,必须认真审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积极成份。认真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1.1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传统管理具有典型的传统历史文化特色,尤其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例如忠、诚、信、义等文化符号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较为浓厚,而且在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中这种文化底蕴仍然非常深厚,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说,在丰厚的传统文化沉淀中,很多因素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oc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将知识创新这一全新思想引入其中,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丰富,全面优化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为自主创新战略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规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知识创新作为研究背景,阐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关的内容,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知识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对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必须要借助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够增强预期管理的效果。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对知识创新理论的定义为,科学家与工程师基于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相关性研究与探讨形成研究结果,构建全新思想并创造全新文化,以保证新思想被应用在产品与服务中,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1]。在知识创新理论中,将企业知识创新模型细化成三个不同的部分,即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库与知识场。其中,知识库所指的就是知识运行形成结果,而知识场则是基于知识创新模式而实现运行的基本场所。以知识创新模型为基础,企业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就是通过外部获得知识,

在科学化筛选和融合外部知识的情况下,创造知识的全部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概述 2.1综合激励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在综合激励理论方面提出,要想满足企业员工需求并获得理想的综合激励效果,最关键的就是贯彻落实绩效管理工作,对员工激励结果加以合理化地安排。究其原因,只有企业员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够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职责。 2.2需要层次理论 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所指的就是针对人类需求加以细化并形成多个层次,针对诸多需求实施系统化的分析。简单地讲,指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员工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员工会追求更高层次满足。 2.3人本管理理论 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具体指的就是人类管理理念逐渐由物本管理转变成以人为中心。在人本管理理论当中,员工作为企业内部价值虽高且最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中,根据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特长、兴趣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将其安排至最佳岗位,确保在岗位中将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职业价值和自身修养水平得以提升[2]。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中的知识创新作用 近年来,市场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现代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会借助知识创新的方式不断优化竞争实力。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并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竞争方面,同样也必须要全面增强内部的软实力。目前阶段,原有以个体能力参与竞争的方式已经被摒弃,所以必须要借助科

事业部简介

一、关于事业部制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包括饭店集团)对事业部制又开始有所青睐,据笔者记忆,我国最早学习海外经验、实行事业部制的是天津新港船厂,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后来新港模式为国内敏感的企业家所关注,曾经风行一时。对于大企业来说,事业部制确实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为了充分发挥事业部制的优点和作用,有必要对事业部制有一个完 整的了解。 1、事业部制的起源 事业部制是从功能部制发展而来的。事业部这种组织形式最早出现于1924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斯隆创立,其起因是该公司当时合并和购买了许多小公司,规模急剧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致使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斯隆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事业部制的组织形式又被称为斯隆模型。 2、事业部制的划分原则 事业部制最常见的划分是以产品为原则和以地区为原则,有的公司还以细分市场的顾客群为原则。事业部实行独立经营和独立核算,统管一个方面的经营决策,负责承担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 3、事业部制的设立原则

组织结构的设立方式是由公司的战略决定的。以产品为例,可以按不同产品设立;即使是单一产品,也可以按不同的档次设立,以服务产品酒店业为例,就可以按高、中、低星级酒店来设立。对多元化经营而言,则按不同产业来设立事业部,事业部制也往往被视作适应多元化经 营的组织形式。 4、事业部制的两种职能 一种事业部的职能是管理、协调型,对下属企业进行战略指导;另一种事业部则充当利润中心,这种事业部是强有力的,它可以让上级脱出精力,只需下达战略指令即可。它的职能是帮助公司增值、统一管理下属企业、制定战略计划供上级决策。 无论哪种事业部都不直接参与下属企业的日常运作,它的主要精力是战略层面、而非具体的战术,以充分发挥下属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事业部制的优点 事业部制由于专门针对某个主题,可以集中精力把握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对竞争对手能够了如指掌,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其应变能力加大、应变速度加快,优点是十分明显的。 6、事业部制的缺点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和模式,没有适用一切的最好办法,只有最适合的办法。就是对最适合的办法而言,也是优、缺点并存的。对事业部制来说,其优点明显,但缺点也是存在的。 事业部的数量增多,使公司总部的管理成本增加;事业部权力的不断增大导致了不同事业部之间的各自为政,总部要化费大量的精力进行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2)建筑工程管理(CM)方式 建筑工程管理方式(CM方式: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pproach)模式又称“边设计、边施工”方式或快速轨道方式,CM模式是由业主委托CM 单位,以一个承包商的身份,采取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即Fast Track 的生产组织方式来进行施工管理,直接指挥施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活动,而它与业主的合同通常采用“成本+利润”方式的这样一种承发包模式。此方式通过施工管理商来协调设计和施工的矛盾,使决策公开化。施工管理商早期介入工程项目,工程项目通过快速路径法,可以做到提前施工、提前竣工。它打破过去那种待设计图纸完全完成后,才进行招标建设的连续建设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由业主和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经理与工程师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完成一部分分项(单项)工程设计后,即对该部分进行招标,发包给一家承包商,无总承包商,由业主直接按每个单项工程与承包商分别签订承包合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缩短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交付业主使用的周期,节约建设投资,减少投资风险,业主可以较早获得效益。其缺点是分项招标导致承包费高,因而要做好分析比较,认真研究分项数目,选定最优结合点。这是近年在国外广泛流行的一种合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过去那种设计图纸全都完成之后才进行招标的连续建设生产模式不同,一般的招标发包方式与阶段发包方式的比较如图2。 图2 连续建设模式和阶段发包模式对比图 CM模式的两种实现形式:

图3 CM模式的两种管理方式 第一种形式为代理型建筑工程管理(“Agency”CM)方式。在此种方式下CM经理是业主的咨询和代理,业主和CM经理的服务合同规定费用是固定酬金加管理费。业主在各施工阶段和承包商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第二种形式称为风险型建筑工程管理(“At Risk”CM)方式。采用这种形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 集团公司作为包括多种组织形式和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构成的公司,其股权关系和管控模式复杂的特点,使得财务管理上与单一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别,呈现出财务管理多元化、立体化、分层化、复杂化的特性,其管理的关注点侧重于确保集团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集团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保障集团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 集团的财务管控包括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资金管理、报表管理等内容,也涉及下属企业业绩管理、财务负责人的管理、权限管理、审计管理等方面,可以说集团财务管控的到位与否,对实现集团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快速扩张的发展,集团面临的财务管控问题正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 集团经营决策者不能及时、准确的得到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 集团的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无法协同,缺乏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收集、分析和控制手段 , 集团下属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同,各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统一的标准, 使得集团对财务信息的再利用程度较低 , 集团预算缺乏有效贯彻的手段 , 集团资金管理分散,资金利润率低、风险大、成本高 上述集团财务管控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集团在稳健中高速的发展,使得集团经 营决策的风险加大。随着集团下属企业数量的不断壮大,各下属企业特性的差异及所处地域性的多样化更加加大了集团财务管控的难度,集团公司迫切需要在财务管理上实现高效率的集中化管 理,如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集团统一的账套核算体系、集团统一的财务报表

等,有效降低集团与下属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经营透明度的了解和财务活动实时监控的能力,以实现集团财务、业务流程管理的一体化。 不同集团管控模式下的集团公司,其财务管控的需求重点和关键控制点不同,对财务管控型的集团公司而言,其财务管控关注于通过集团的财务报表对下属机构的经营绩效和风险进行监控; 对战略管控型的集团公司,其财务管控在关注财务报表和经营绩效分析的基础上,还要依据全面预算和集团经营绩效管理对下属机构的战略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而对操作管控型的集团公司来讲,除了上述方面之外,需要对集团财务核算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对成本、价格、费用方面也需要实施管理。 为了满足上述集团财务管理的要求,需要集团公司在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集团对下属公司的财务控制体系和财务监管体制,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是通过建立集团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来实现集团财务的高效管控。 针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需求,以致力于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为己任的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积30年在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咨询、ERP软件开发、实施服务的经验,独立自主研发的RS10集团管理信息化系统,在集团财务管理系统方面,针对制造业的特点开发出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应收管理系统、应付管理系统、存货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集团财务管理系统、财务总账系统、弹性报表系统等集团财务管理子模块系统,提供了一整套实现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框架图如下所示: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迎来了发展高峰期,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市场中获得生产和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保证企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就現阶段来说,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尤其是对县乡企业来说,由于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竞争力不强,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多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的选择方式趋于多样化。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管理涉及到很多内容,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十分重要。但尽管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仔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最终促进企业全面进步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所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人力资源管理划分标准和依据也有所不同。现阶段,我国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 1.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划分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综合性、战略性、人事以及职业四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当然这四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模式主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断发发生改变,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主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而发生变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目标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化要以企业这些目标变化为主要依据和标准,据此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划分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多样性特点,不同管理内容采用的方法不一。其中包含了传统的管理方法,也包含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划分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性,主要可以划分为经验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发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数字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事业部制架构模式分析

1 事业部制集团架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随着公司的战略发展,集团化管控成为公司发展的必需,合理的管控模式可以为公司的起到助推 器的作用。公司依据战略需要,初步确定了基于相结合的复合集团管控模式。而为了适应这种集团管控模式,选择了事业部制集团架构模式,为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重要的集团发展模式。但是对于事业部的集团架构模式的内涵,大家知道的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对事业部的集团架构模式做一下分析。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 事业部制的好处是: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企业的内部协作;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这种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之间容易协调,不像在直线职能制下需要高层管理部门过问;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 事业部的缺点是: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一些业务联系与沟通往往也被经济关系所替代。 其次,我们看一下事业部制管控模式是如何实现的 第一、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前提:必须确保总部的三大权力 为了保证“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的实现,首先明确总部必须拥有哪些基本权力。为了保证总部在管理模式中对各个事业部有效控制,总部基本权力应包括:重大决策权、合理监控权、高层人事权。 1、重大决策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在战略方向、重大战略性项目等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上的决策权力。 2、合理监控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合理的监控权,主要体现在财务监控与业务监控(业务监控权,指对业务经营状况的知情权、整体经营业绩的考核权等)。 3、高层人事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高层管理人员(包括事业部的财务人员)的任免权、奖惩激励权等。 该三种权力不仅是总部所拥有的核心权力,而且是总部所拥有的最底线的权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总部对事业部的管理就不会出现失控的问题。 第二、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三大核心――组织结构、权限划分、控制体系 设计事业部制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三个核心内容――组织结构、权限划分以及控制体系。(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所谓组织结构(设计),即设计总部、事业部组织结构,包括部门构成、确定部门职责以及相关岗位设计。

集团公司管控的几种方式

集团公司管控的几种模式 集团公司是一种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的垂直型组织体制,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集团公司的整体权益主要是通过明确的产权关系和集团内部的契约关系来维系,核心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地位竞争中具有一定垄断和规模优势,一般都经营着规模庞大的资产,管辖着众多的生产经营单位,并且在许多其他企业中拥有自己的权益。 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是指企业集团公司总部对下属企业实施的管理控制及资源的协调分配的方式,其具体体现在通过确定公司的治理结构、划分总部及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选择公司的组织框架、确定集团的重要资源分配方式及建立流程和绩效管理体系等来影响下属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经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当企业发展到集团规模的时候,需要集团总部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其本质是界定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权限。管控关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内部的稳定,建立合适的管控模式是当前集团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般来说,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照总部不同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可以划分为“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 (1)操作管控型 操作管控型又称运营管控型。首先,采用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公司,其总部作为经营决策的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的中心,目标是对企业整体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追求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和最优化,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到位,总部从战略的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其主要特征表现在频繁地对下属单位同类管理领域的部门协调和集中化处理,例如在财务、营销、研发、市场等方面。其次,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公司中,为了保证集团总部能够正确做出有效的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对职能人员的人数要求较多,职能部门的规模会很庞大。如1984年以前的GE公司就是采用了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再如IBM公司,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子公司事业部都由集体总部进行集权化管理,所有计划都由集团总部来制定、下属单位则只负责保障计划的有效实施。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利弊深度解析

破解事业部制“方程式”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前提:必须确保总部的三大权力 为了保证“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的实现,首先明确总部必须拥有哪些基本权力。为了保证总部在管理模式中对各个事业部有效控制,我们认为,总部基本权力应包括:战略/重大决策权、合理监控权、高层人事权。 1、重大决策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在战略方向、重大战略性项目等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上的决策权力。 2、合理监控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合理的监控权,主要体现在财务监控与业务监控(业务监控权,指对业务经营状况的知情权、整体经营业绩的考核权等)。 3、高层人事权:即总部对各个事业部高层管理人员(包括事业部的财务人员)的任免权、奖惩激励权等。 该三种权力不仅是总部所拥有的核心权力,而且是总部所拥有的最底线的权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总部对事业部的管理就不会出现失控的问题。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设计的三大核心――组织结构、权限划分、控制体系通过实践总结,我们认为设计事业部制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三个核

心内容――组织结构、权限划分以及控制体系。(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所谓组织结构(设计),即设计总部、事业部组织结构,包括部门构成、确定部门职责以及相关岗位设计。 所谓权限划分,即具体集权和分权的内容,是指对具体的管理内容,总部与事业部各自行使的权力。 所谓控制体系,是指总部对各事业部管理进行有效计划、监督、控制与激励的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是设计管理模式的基础工作,它不仅是权限实现的载体,而且是控制体系得以顺畅执行的平台;管理模式本质上界定清楚总部与事业部之间的权限划分,因此权限划分是整个管理模式得以成功的保障;控制体系则是管理模式内容的核心。 1、组织结构设计 首先,明确总部和事业部各自的定位。 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对总部和事业部各自的定位体现出“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具体定位参见下表2。 需要说明的是,战略管理中心、财务控制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分别是总部“三大权力”的具体体现,此处不赘述。经营协调中心是总部在各个事业部之间充当协调人和服务者的角色,这样降低了事业部之间协调成本,实现公司资源的充分利用。

4种典型员工管理方式对比分析

4种典型员工管理方式对比分析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严格督导型:敌意一控制 这种类型的领导特性由对人们负面的态度组合而成,包括操控与主导的行为。行为作风呈现此类型特色的管理者是个不折不扣的集权主义者,其行为受到操纵需求与强烈自尊心的驱使。由于保有权力对他非常重要,因此,他一直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表扬。他当然对分享权力没什么兴趣,既然他视别人为威胁他地盘的敌人,他必定积极地坚守其势力范围。 4种典型员工管理方式对比分析 我们通过观察经理人行事作风如何具体影响他工作时采用的技巧,进一步了解这种类型(和其他3种)的管理风格。 与人共事:由于风格属于严格督导型的经理人不看重人,因此他假设员工无能、懒惰且愚蠢。他早在指派任务之前就知道他必须亲自监督与控制工作。因此,他可能会有两种做法:即使他愿意授权,这类经理人也多半会指派低于员工能力的工作给他们,因为他相信自己才是惟一值得信任,而且会把事情妥善完成的人。或者,这种对员工的缺乏信任会反映在对员工进行“事必躬亲式管理”上,企图确保工作成果会以他想要的方式丝毫不差地完成。 作决定:这类管理者亲自作所有重要决定。对他而言,咨询别人的意见或请别人提供建议根本是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因为这样做等于

是打开大门欢迎大家分享权威与控制权。 沟通:沟通对这类经理人而言很单纯。他说、你听,就得了。如此瞧不起人的管理者怎会对其他人的意见感兴趣呢?为这类管理者服务的员工,其参与程度是很小的。 冲突管理:既然管理者瞧不起人,在工作场合中所发生的冲突也不会被解决,它只是被强行制止而已。只有一种观点起作用。因此,在未解决的争端所产生的仇视与;愤怒之下,紧张气氛通常也很高。这对员工士气可能有剧烈的影响。 取得员工的了解与承诺:这类管理者运用权力,以命令和执行的方式来管理员工,因此,恫吓与威胁将取代了解与承诺。此类型管理者追求的是员工的屈服、投降,而非承诺。在这类经理人的管理下,许多员工都会显得心力交瘁,而另一些员工则索性辞职,因为管理者并未试图争取他们的忠心或信赖。 严格督导型经理人对员工管理的影响 因为这类经理人与员工的沟通极为不良,所以他在指派任务方面表现差劲。他也未能充分运用其他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在指派工作时,大大降低了做到量才适用的机会。得到警告型或危险型任务的员工,通常在此类管理者身上得不到什么协助。这类管理者抱着“让员工自生自灭”的态度。当他指派纪律型任务时,他不会给予建议,也不会试图了解员工是否有使命感。 由于严格督导型经理人也会为了自己的荣耀私藏许多完美型任务,因此,即使他心不甘情不愿地指派其中一个完美型任务给员工,

集团公司管控的几种方式

集团公司管控的几种方 式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集团公司管控的几种模式 集团公司是一种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的垂直型组织体制,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集团公司的整体权益主要是通过明确的产权关系和集团内部的契约关系来维系,核心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地位竞争中具有一定垄断和规模优势,一般都经营着规模庞大的资产,管辖着众多的生产经营单位,并且在许多其他企业中拥有自己的权益。 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是指企业集团公司总部对下属企业实施的管理控制及资源的协调分配的方式,其具体体现在通过确定公司的治理结构、划分总部及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选择公司的组织框架、确定集团的重要资源分配方式及建立流程和绩效管理体系等来影响下属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经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当企业发展到集团规模的时候,需要集团总部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其本质是界定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权限。管控关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内部的稳定,建立合适的管控模式是当前集团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般来说,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照总部不同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可以划分为“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 (1)操作管控型 操作管控型又称运营管控型。首先,采用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公司,其总部作为经营决策的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的中心,目标是对企业整体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追求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和最优化,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到位,总部从战略的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其主要特征表现在频繁地对下属单位同类管理领域的部门协调和集中化处理,例如在财务、营销、研发、市场等方面。其次,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公司中,为了保证集团总部能够正确做出有效的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对职能人员的人数要求较多,职能部门的规模会很庞大。如1984年以前的GE公司就是采用了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再如IBM公司,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子公司事业部都由集体总部进行集权化管理,所有计划都由集团总部来制定、下属单位则只负责保障计划的有效实施。 可见,操作管控型是集权化程度最高的模式。它不仅要求企业遵从集团统一发展战略,还从资金、采购、销售、生产等多个环节参与企业的运营管控。这种模式下,几乎所有事务的最终决策权均收在集团,下属企业仅是集团决策的被动执行者。 (2)战略管控型 战略管控型主要取决于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首先,采用这种控制模式的集团公司,其总部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的中心,目标是追求集团企业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通过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体系进行管理。集体总部除了在资产上对下属单位进行控制外,还负责集团整体的财务、资产运营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