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思考题答案(1)

心理学思考题答案(1)
心理学思考题答案(1)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具体内容细化一些)

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内容:1、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2、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3、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2.请说明科学心理观的主要内容。

答: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

(1)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现代科学表明,那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2)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内容和源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3)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附于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第三,心理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最后必须指出,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

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强调内省法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

观点:强调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连续(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维特海默、柯勒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形式支配人的行为(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7)、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4.试析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答:观察法,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难以重复验证

难以精确分析

研究现象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实验法,优点: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缺点:

?人为性太强,

?生态效度不理想

?

测验法,优点: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5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答:(1).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对象的特点,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活动任务

?个体经验

?情绪状态

( 2 ).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客观因素: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主观因素: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

6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1.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7感觉现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1.感觉的后像: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像。如电影技术。

2.感觉的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如嗅觉的适应表现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感觉的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如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绿;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红。

4.感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官的感受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的现象。如微痛刺激、某些嗅觉

刺激,都可以使视觉感受性提高。

8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何?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由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知觉较为复杂,它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意义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2.知觉的完整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不变。

9表象和想象的特征有哪些?想象的种类有哪些?

答:表象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表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的种类: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10、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编码方式

特征:感觉记忆的容量比较大,保持时间短(大约有0.25秒—2秒),保存的信息没有受到注意,会很快丧失。

2、短时记忆:是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

特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保持时间短(大约5秒—2分钟),得不到复述会随时间自动消退。

3、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加工的信息的记忆。

特征: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长(1分钟、几小时、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长时记忆的容量巨大。

1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2)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及时复习

(5)选择适当的复习方式

上述为正确答案。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为了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学习的消极作用,要指导学生采取

各种措施,控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避免先后学习的相互干扰。首先,要让学生将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安排在邻接的学习活动中,并使中间有一定的信息时间,这样对记忆材料是有益的。

其次,复习时应注意排除记忆的干扰,如不把相似科目的内容放在一起记忆。对学习材料中间的部分应采取多复习几次的办法,或采用分散记忆上网方法来加强这个部分的记忆。

第三,早上与晚上的学习时间由于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应有有效利用这两段时间记忆材料。

12、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繁荣解决。例如,学生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容易找到思路,使问题解决。

2、对问题情景的知觉: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景。

3、定式:定式使人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会影响问题解决的倾向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思维定式有积极作用,在条件变化的条件下,会表现出消极的影响。

4、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启发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

13、解释下列名词:需要、动机、情绪、意志、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

答:1.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

双避冲突:指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又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出现。

趋避冲突: 指个体的动机为满足某一需求指向一个目标的同时又受威胁而需要回避。

14、简要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增加理论的内容、不同需要发展的规律)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与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者、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

1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 (1)学习动机的培养

首先,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学习的自觉性。

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适当开展竞赛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6、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通常情绪是指情的各个方面: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2、情绪可用于动物和人类,情感只用于人类。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3、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即时性、冲动性、外显性,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內隐形。

1、情绪的种类:

?心境: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

?激情: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17、简述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生的情感教育

1、了解自我

强化自我觉知,能识别并明确不同情绪感受及其代表意义,并能清晰理解自我的思维、情绪感受、行动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理智地作决策还是任凭冲动情绪主宰;能够预见不同选择方案的可能后果;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缺陷,积极而现实地看待自我。

2、管理自我

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找出情绪表现所掩藏的真实感受;掌握消除焦虑,抑制愤怒,缓解悲哀的情绪技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自己的选择与行为承担责任。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意味着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能做到坚忍不拔,依然满腔热情,继续努力。善于自我激励的人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热情与毅力,能经受住诱惑,抵制冲动,延缓满足,并能保持稳定的乐观态度。

4、识别他人情绪

识别他人的情绪是移情能力的体现,移情能力是在情绪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通过一些倾听与提问的技能技巧提高。

5、处理人际关系

能够调控他人的情绪是把握人际关系技巧的核心,它要求其他两种情绪技能达到成熟:自我管理与移情。

·18、什么是能力?能力有哪些种类?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孟昭兰)

它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动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二)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属于一般能力;而画家对的色彩鉴赏力则属于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imitative ability)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例如

儿童对大人说话、表情、动作的模仿。

?创造力(creative ability)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fluid intelligence)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

人的禀赋;其发展与人的年龄有密切关系。

晶体能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

19、解释下列名词:人格,气质,性格

答: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

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0.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人格具有整体性。

2.人格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

3.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2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a.情绪和动机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学生考试时情绪过分

紧张,会出现思路阻塞,影响问题的解决。若学生情绪积

极,则问题可迎刃而解。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若动

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问题解决的重要因

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

b.对问题情景的知觉

例如物体的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问题解决的线索有利

于问题解决,而另一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解决问

题的线索,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c.定势

例如一系列问题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前一部分问题只

能用同一种解决办法,但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另一种解决方

法,但人们在处理后一部分问题时,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

响,直接套用旧的思维模式,而不去变通,从而表现出消

极影响。

d.功能固着

在其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概念,因而

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的解决问题

e.原型启发

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瓦特从壶盖被

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

22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1 区别

A 从起源来看

性格——后天个因素和实践

气质——先天,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B 从可塑性来看

性格——易发生改变

气质——比较稳定

C 从内容来看

性格——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

气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2 联系

a 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b 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的某些特性。

23、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生理因素

a 遗传因素:“双生子的研究”

b 脑

(2)环境因素

A 地理和气候

B 社会文化因素

C 家庭因素

D 教师因素

①教师自身

②教师与学生

③教师的管教方式

(3)自我因素

主要是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4)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遗传、环境、自我因素对性格的影响是共同的。

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良好个人品质。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优点,有意识得利用其积极方面,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以防止个性品质向消极方面发展。

二.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三.由于气质特征影响智力活动特点、效率以及智力活动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特征,在学习途径、方式和方法,贯彻个别对待原则。

24、请简述能力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答:(I)区别:第一,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

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第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

知识的获得要慢的多,而且不是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发展的。

(II)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按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次,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25.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力类型的差异。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人们在知觉、表象、记忆、想

象、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差异。

(2)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存在水平上的差异,全球人口的智力差异从高到底有许多不同的层次。

(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人的能力显露有早晚之别,有些人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但也有人智力表现比较晚。

(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如男性和女性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上存在差别。

26简述几种重要的智力理论。

答:1.智力的因素理论。其一,单因素论。智力单因素论者认为,智力是指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认为,智力是是单因素的。其二,二因素论。二因素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都不同,即使具有同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会有差异。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互相联系,其中,一般因素是治理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2.智力的结构理论。其一,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阜南于1971年提出了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其二,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三维智力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操作为五种;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的第二个维度

是内容,即活动对象和信息材料的类型。内容有五种:图像、符号、语义、行为和听觉。智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产品,即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产品有六种:单元、分类、关系、系统、转换、推测,单元是最简单的产品,推测是复杂的产品。

27、有哪些因素影响智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这个题目和能力的影响因素是相同的。

28、影响知识学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一)学习者的态度、动机水平

(二)学习者的知识准备

1、已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如专家与新手

2、已有的知识结构阻碍新知识的学习。

3、已有的知识经验保持惰性。

29、请以概念为例,说明促进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适当的定义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1、以恰当的使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通过提供概念的各种具体事例来改变概念的无关变量

2、恰当地使用该娘的正例和反例

(3)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30、影响迁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两项学习具有共因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习的定势

(4)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5)学习的精熟程度

31如何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条件:

(1)有学习动机

(2)有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3)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4)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条件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进行适度的“过度练习”

(3)合理分配练习时间。一般情况下,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

(4)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5)要及时反馈

32、什么是品德?试述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5 分,共20分) 1.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即通 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意志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6.简述思维过程。 答: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7. 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智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 ①家庭与智力发展; ②文化与智力发展; ③教育与智力发展; ④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8. 简述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答:性格与气质相互影响。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首先,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性格主要后天形成的。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具有社会道德含义。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影响,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1、术语解释: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 2、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3、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流派。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5、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名词解释:神经元反射反馈 2、如何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 3、突触传递是通过哪两个过程完成的? 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 5、如何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相互拮抗作用? 6、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7、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性。 8、简述内分泌系统及其机能。 第三章感觉 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2、识记视网膜的结构及其机能特点和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 3、利用感觉的一般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感觉现象。 第四章知觉 1、名词解释:知觉定势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双眼视差似动现象诱导运动 2、简述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3、单眼线索主要有哪些? 4、运用知觉的相关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随意后注意 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4、简述注意的基本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记忆 1、名词解释:记忆语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遺忘组块化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2、简述记忆系统。 3、简述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4、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5、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简述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7、遺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应该如何正确组织复习? 第七章思维 1、名词解释:思维表象想象概念推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性 2、简述思维的特征。 3、简述思维的分类。 4、如何理解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 5、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 6、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区别? 7、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和策略。

心理学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一、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确复习的方法是: 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发展? A、能力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条件: 1,素质;2,早期经验;3,教学和教育(包括环境);4个人的努力。 B、如何培养能力: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如何对待挫折? 挫折感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1、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升华、补偿) 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攻击行为、逆反、厌世情绪、倒退、固执行为) 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自我安慰、自我整饰、责任推诿) 挫折对待: 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以积极的归因代替消极的归因。 5、学会使用应付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 四、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和记录。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品行;父母关系的和睦程度。 2、学校环境 3、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 五、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一)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态度: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学的成果。 1、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尽可能保持教育周围环境的安静;要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处理好偶发事件;教师的教态要得体。 2、在教学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本身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发展心理学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的界定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言的发展 3.发展心理学中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包括: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4.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被认 为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将普莱尔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的理由?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儿童心理》内容最为系统全面 从影响上来看,《儿童心理》影响深远,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5.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6.霍尔提出了复演说,认为应该把个体心理发展看做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 进化历史的理论。 7.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8.洛克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而提出了(白板)说 第二章理论 1.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实质? 2.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频繁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超越具体实物或具体经验,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思维。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普通心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层次:专科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 1、B 2、D 3、C 4、A 5、D 二、填空 1、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4、1879 冯特 三、简答 1、个性简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并分别对此进行解释。 2、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分别进行解释。 第二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一、选择 1、B 2、C 3、A 4、D 5、A 6、C 7、A 8、C 9、D 10、A 二、填空 1、性格能力 2、需要动力 3、生物社会 4、生理性社会性 5、物质精神 6、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7、认知审美 8、正负 9、指引激励 10、生理性社会性 11、追求成就回避失败 12、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项活动 13、向往追求

14、信念最高调节器 三、简答 1、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基本特征。分别进行阐述。 2、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对此进行简单描述。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对此进行阐述。 3、动机是为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它引发、指引和激励人的活动。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前者是需要,后者是诱因。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第三章注意 一、选择 1、C 2、C 3、A 4、D 5、C 6、B 7、B 二、填空 1、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变化 2、无意有意 3、定向反射大脑皮层 4、熟练内在联系 5、经验知识 三、简答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注意具有三个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与监督功能。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 1、A 2、C 3、B 4、D 5、C 6、A 7、D 8、C 9、B 10、D 11、C 12、A 13、B 14、C 15、B 二、填空 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2、提高降低 3、明度饱和度 4、音高音响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分析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经科学 ( B )16、詹姆斯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结构主义 B. 功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 D )26、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A、韦特海默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 C)27、认知心理学源于对心理学的反对: A、格式塔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构造主义 ( D)28、受调查者在应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称之为: A、观察者偏差 B、拟人化偏差 C、默许偏差 D、社会赞许性 ( B)29、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如果要全面深入探讨某一种非人为引起的现象,最合适的方法为: A、观察法 B、个案法 C、相关法 D、调查法 ( C)30、有研究者发现,冰淇林销量和犯罪率相关显著,这种相关实质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虚假相关 D、无相关 ( A)31、下列哪种学派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C)3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创立者: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 C)33、和机能主义相比,结构主义更关心意识经验的:。 A.方式 B. 原因 C. 内容 D. 具体场所 (B)34、心理学的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一)彭聃龄修订版_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