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五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五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五章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1.结构鉴定的研究程序

2.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3.常见天然活性成分的特性及测定方法(自学)

第一节结构研究的程序

一、化合物纯度的判定方法

1.结晶均匀、一致。

2.熔点明确、敏锐(0.5~1.0℃)

3.TLC (PPC):三种以上不同展开剂展开,均呈现单一斑点。

4.HPLC、GC也可以用于化合物纯度的判断。二、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分子量和分子式的确定

推断可能含有的官能团、结构碎片和基本骨架

测定分子的平面结构

推断并确定分子的构型、构象等的主体结构

第二节四大光谱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UV -VIS)——共轭体

系特征

分子中电子跃迁(从基态至激发态)。

n-π*、π-π* 跃迁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见光所引起,吸收光谱将出现在光的紫外

区和可见区(200~700nm)

200nm 400 700nm 紫外区(UV)可见区(VIS)

应用:

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共轭系统。

取代基团的推断。如加入诊断试剂推断黄酮的取代模式(类型、数目、排列方式)

用于含量测定(以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进行含量测定)。

红外光谱(IR)

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所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称为红外光谱。

4000 3600 3000 1500 1000 625cm -1

特征频率区指纹区特征官能团的鉴别

化合物真伪的鉴别

羟基(酚羟基、醇羟基)3600~3200 cm -1

游离羟基~3600 cm -1

氢键缔合羟基3400~3200 cm -1羰基1600~1800 cm -1酮~1710 cm -1

酯1710~1735cm -1

芳环1600、1580、1500cm -1 有2~3个峰

双键1620~1680 cm -1

两个化合物完全相同的条件1、特征区完全吻合2、指纹区也需完全一致

1H-NMR (核磁共振氢谱):

信息参数:化学位移(δ)、峰面积、峰裂分(s 、d 、t 、q 、m )及偶合常数(?)

(1)化学位移(δppm): 与1H核所处的化学环境(1H核周围的

电子云密度)有关

电子云密度大,处于高场,δ值小 电子云密度小,处于高场,δ值大

~0.9-C-CH 3

~1.8-C=C-CH 3

~2.1-COCH

3

~3.0-NCH 3

~3.7-OCH 3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COOH

-CHO

Ar-H

-C=C-H

常见结构的化学位移大致范围(要求熟记)

(δppm)

推断化合物的结构(含1H核基团的结构)

(二)峰面积: 磁等同质子的数目——用积分曲线面积(高度)表示(三)峰裂分及偶和常数:

磁不等同两个或两组1H核在一定距离内相互自旋偶合干扰,发生的分裂所表现出的不同裂分符合n+1 规律

( n = 磁等同质子的数目)

用偶合常数(J)表示

峰裂分的数目

峰裂分的距离

不同系统偶合常数(J Hz) 大小

s 单峰d 双峰t 三重峰q 四重峰m 多重峰

芳环

J 邻6~10Hz J 间0~3Hz J 对0~1Hz 双键

J 顺7~11 Hz J 反12~18 Hz

饱和烃类相邻碳原子上质子偶合常数的大小与两个氢原子之间的立体夹角θ有关

θ=60°

J = 2-4 Hz

θ=180°J = 9-10 Hz

环己烷及其类似物相邻碳原子上质子的偶合常数

Jaa 10-13Hz ( θ=180°) Jae 2-5Hz ( θ=60°) Jee 2-5Hz ( θ=60°)

1H-NMR核磁共振辅助技术:(1)重氢(D 2O) 交换——推断活泼质子(羟基)的存在与否

(2)核增益效应(NOE):指在核磁共振中选择性照射一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立体空间位置上接近的另一或数个质子信号强度增高的现象。

(3)溶剂位移:苯诱导位移——由于溶剂分子(苯)的接近,对化合物将发生不同的屏蔽及去屏蔽作用,使质子化学位移发生变化的现象。

13C-NMR(核磁共振碳谱):

FT-NMR: 即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其装置原理为采用强的脉冲照射使分子中所有的13C 核同时发生共振,生成在驰豫期内表现为指数形式衰减的正弦波信号(自由诱导衰减;FID)经傅里叶变换即成为正常的NMR 信号。

随着脉冲扫描次数的增加及计算机的累加计

算,13C信号将不断增强,噪音则越来越弱。

经过若干次的扫描及累加计算,最后即得到

一张好的NMR谱。由于该装置的出现及计算机的引入,才使得13C-NMR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成为可能。

信息参数:化学位移(δC)、异核偶合常数

(JCH)、驰豫时间(T 1)

(1) 化学位移:大致范围(δC )0-200ppm

不同13C 核δC大小与13C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周围电子云密度)有关

用于13C 核类型的推断

( δC ppm )

150~220( c=o)

200 150 100 50

c=c Ar

50~80 (c-o)

饱和碳原子(0~60)

主要结构13C 核δC的大致范围

( 要求熟记)

常用13C-NMR测定技术及其特征:

(1)质子宽带去偶(BBO): 也叫全氢去偶(COM). 噪音去偶.

采用宽频电磁辐射照射所有1H核使之饱和后测得的13C-NMR谱(即去掉所有氢核对碳核的偶合影响)。

特征:图谱简化,每个碳原子都为单峰,互不重叠。

方便于判断碳信号的化学位移。

伯、仲、叔碳峰增强,季碳为弱峰(照射1H核产生核增益效应效应)

无法区别碳上连接的1H核数目。

(2)偏共振去偶:(此法现已基本上被DEPT(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法)所替代)仅保留直接与碳原子相连1H核对碳的偶合J

1

CH

(即去掉氢核对碳核的远程偶合J

2

CH J 3CH)

伯(-CH

3

) 表现为四重峰(q)

仲(-CH

2

-) 三重峰(t)

叔(-CH-) 双峰(d)

季(-C-)单峰(s)

碳核(伯、仲、叔、季)类型的判断

(3)DEPT (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法) :(为13C-NMR谱的一种常规测定方法)

通过改变照射1H核的脉冲宽度(或设定不同的驰豫时间)使不同类型13C信号在谱图上呈单峰,并分别呈现正向峰或倒置峰脉冲宽度峰的特征

Θ=450 CH3↑CH2↑CH↑(↑代表正向峰)Θ=900 CH ↑

Θ=1350CH3↑CH↑CH2↓(↓代表倒置峰)

可用于区别伯(CH

3

)、仲(CH

2

)、叔(CH)碳信号与质子宽带去偶谱比较,还可以确定季碳(-C-)信号

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谱)质谱(MS):

1.确定分子量(高分辨质谱可将分子量精

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计算分子式。

2.提供其他结构信息。如黄酮类,依碎片离

子峰可以确定A-环, B-环的取代模式。

3.与标准图谱比较用于化合物的鉴别(相同

条件下,其裂解是符合一定规律的)。

4.依裂解特征及碎片离子推定或复核未知

化合物分子的部分结构。质谱主要离子源的电离方式及特点:电子轰击质谱(EI-MS):目前常用。

但对于热敏成分及难于气化的成分

(醇、糖苷、部分羧酸等)

大分子物质(多糖、肽类)难以气化

测不到分子离子峰

亦无法测得分子量

电离新方法

(样品不必加热

气化而直接电离)化合物乙酰化或三甲基硅烷化(TMS化)

制成热稳定性好的挥发性衍生物进行测定

解决措施(1)场解析质谱FD-MS

(2)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

(3)化学电离质谱CI-MS

(4)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5)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 MALDI-MS )

(6)场致电离(FI-MS)

(7)串联质谱(MS-MS)

植物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直接测定

萘醌类

2、定性鉴别

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

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摘要:卷柏科卷柏属植物, 世界分布范围广,品种较多。除[5]中国药典[6]中卷柏项下收载的 2 个品种外,部颁和各地方标准及在现有成方制剂中有 1 2 个种被收载或应用, 此外还有20 个种在各地民族民间作为药用[2]。贵州民间将深绿卷柏( S . doederl ei n i i ) 称为多德卷柏, 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咳之功效, 用于风湿病, 风寒咳嗽。广西地区使用的石上柏来源为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 S . doederl ei n i i ) ( 别名: 大叶菜) 和江南卷柏( S. moel l end orf i i ) ( 别名: 地柏枝) , 具有清热解毒、抗癌、止血之功效, 用于癌症、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眼结膜炎和乳腺炎。金鸡尾( S. mv ol vens) 民间用于治疗脱肛下血、咳嗽、哮喘、黄胆、水肿; 翠云草( S. un c i nat a ) 治疗黄疸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肺结核咯血、风湿关节炎; 细叶卷柏( S. l abord e i ) 治疗伤风鼻塞、小儿疮积、口腔炎、月经过多、外伤出血; 蔓出卷柏( S. d a v i di i ) 治疗风湿关节炎、筋骨疼痛[2]。山东省有些地区使用中华卷柏( S . si n ensi s ) 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3]等。近年来, 随着卷柏植物资源调查新种的发现和药理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其抗肿瘤、降血糖作用对治疗癌症、糖尿病有效。卷柏属植物越来越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卷柏属植物; 化学研究; 进展;防癌治癌;抗炎;抗病毒;镇痛;降血压;水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肉瘤S 1 80;生长抑制作用 正文: 1 卷柏属植物化学研究概况 目前, 中外植物化学工作者已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出黄酮、木脂素、醇多糖、生物碱、脂肪酸、氨基酸、无机盐等化学成分。自19 71 年Ok i gaw a 等人从S. t amari sci n a 中分离出a ment of l avon e 到19 97 年国外工作者已分离出几十个黄酮类化合物, 且除芹菜素外均为双黄酮类化合物并大多是从植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国内对卷柏属植物研究相对要晚, 集中分离其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 并从垫状卷柏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出一个新化合物垫状卷柏胆甾酮;卷柏( S t amari sci n a ) 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卷柏苷B、卷柏苷C 两个新化合物。 卷柏属植物含有多种黄酮类以及其他类化学成分。

2021年生物课《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

生物课《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 生物课《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范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 ___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 ___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

超声雾化提取植物中化学成分.

超声雾化提取植物中化学成分 本论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提取方法——超声雾化提取法在提取植物化学成分中的应用,并将该提取方法与吹扫技术和液相微萃取相结合建立了多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利用超声雾化提取法提取大黄中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并利用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五种市售大黄样品中这些化合物的含量。采用超声雾化提取法提取八角茴香和小茴香中的反式茴香醚,以及花椒中的柠檬烯,优化了实验条件。在优化条件下测得9种样品中被测物的含量。经方法比较后,证实了超声雾化提取适合于提取香料中挥发性成分。将超声雾化提取与吹扫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在线提取-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了八角茴香和小茴香中反式茴香醚的含量。这是一种新颖的在线气相取样技术,可用于挥发性化合物的在线提取和测定。将超声雾化提取与顶空液相微萃取结合,利用超声雾化将香料中挥发性成分转移至气相,再通过顶空液相微萃取富集气相被测物后引入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最终在优化的条件下研究了孜然和花椒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与水蒸馏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提取时间短、能耗低等优势。 同主题文章 [1]. 王志刚,丁大成,任金莲,刘纯荣,吴胜举,兰涛刘学辉,赵永骞,王长京. 超声雾化法制取金属粉末方法的研究' [J]. 声学技术. 1994.(04) [2]. 王红斗,韦业成,郭煜,李霞冰. 文冠果种仁及其油的化学成分' [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1.(04) [3]. 向仁德,徐任生. 南五加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3.(04) [4]. 谭宁华,赵守训,陈昌祥,周俊. 太子参的化学成分'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04) [5]. 王葳,张秀珍. 我国枣树资源及其化学成分'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1.(04) [6]. 刘伯衡,李学禹,田丽萍,魏琳. 新疆产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干旱区研究. 1992.(01) [7]. 黎彤,李峰. 西藏地壳模型及其化学成分初探' [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1992.(04)

茎的结构

茎的结构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关于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的茎,因为茎的结构复杂,课前可以培训实验小组长,以便课上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显微镜幻灯机打出茎横切面的放大图像或挂出相应的挂图,帮助学生观察。关于树皮的外侧,只要看到一些个体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的细胞,能联系到树皮的保护作用就可以了,重点是观察筛管和韧皮纤维。显微镜下的形成层并不难看到。在木质

千斤拔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46 环球中医药2015年12月第8卷第1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ember 2015,Vol.8,No.12 四综述四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第十九次中泰科技合作项目(19?508J);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一般资助项目(2013YB289);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2602);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FPRU2014?8) 作者单位:530001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乔雪(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卓燊二秦海洸);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植物研究所(杨子明) 作者简介:乔雪(1989-),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药效研究三E?mail:1262840617@https://www.360docs.net/doc/e114868703.html, 通讯作者:秦海洸(1970-),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皮肤病二性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三E?mail:qhgwhy@https://www.360docs.net/doc/e114868703.html, 千斤拔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乔雪 卓燊 杨子明 秦海洸 【摘要】 千斤拔属植物在中国一直作为民族药及民间药被广泛使用,其中有六种有确切药用历史,在中医上此属植物具有祛风除湿二强筋壮骨二消炎止痛二舒筋活络等功效,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二腰腿痛二乳房疾病二牙痛及妇科病等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此属植物中含有糖类二黄酮类二氨基酸二甾体二生物碱二挥发油等其他化学成分,且具有类雌激素及抗雌激素样作用,以及良好的抗炎二抗血栓二抗氧化二镇痛二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等生物活性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近年来国内外所研究的千斤拔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此属植物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三 【关键词】 千斤拔;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12.038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plant Flemingia QIAO Xue ,ZHUO Shen ,YANG Zi?ming ,et al.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QIN Hai?guang ,E?mail :qhgwhy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4868703.html,.【Abstract 】 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a national medicine and folk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since antiquity,six of which have an exact and long history of medicinal use.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have the effects of dispelling wind and removing dampness from the body,strengthening the sinews and the bones,diminishing inflammation and relieving pain,stimul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and causing the muscles and joints to relax.Clinically,they can be used to treat the injuries from fall,fractures,contusions and strains,pain in the waist and lower extremities,breast diseases,toothaches and gynecological diseases,etc.Recently, scholars both home and abroad found that 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contain such chemical components as sugars,flavonoids,amino acids,steroids,alkaloids,and volatile oils,etc.In addition,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are anti?estrogenic effect and have the effects similar to xenoestrogen.Moreover,they are anti?inflammatory,antithrombotic,antioxidative and analgesic and have protective effects on nervous system injury.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Flemingia Roxb.ex Rottl,derived from our analysis of high?quality studies home and abroad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Flemingia Roxb.ex Rottl,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ts further study,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in the future.【Keywords 】 Flemingia Roxb.ex Rottl;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第四节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微课设计详案 津市德雅中学丁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区分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通过茎的输导功能实验,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4、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协作、分析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区分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植物茎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1、区分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木本植物茎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 PPT1 (大家好,《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是苏教版生物2015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内容) 一、创景导入 PPT2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是在采集橡胶。 被切割的橡胶树干是植物的茎,流出的白色液体在茎内是怎样运输的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二、实验探究 (一)认识植物茎的结构: PPT3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茎的基本结构。 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树皮内侧是韧皮部。在植物茎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里,分布着许多的导管和筛管,通过这些导管和筛管,让根、叶等器官相连通,也是植物体内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主要通道。 (二)PPT4实验探究1: 1、在盛有被稀释了的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插入几根带有叶片的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其中一根枝条浸泡在红墨水中的树皮剥掉,其他枝条不做改变),放置阳光下。 2、一段时间后,当叶脉有点发红时,剪掉沾上红墨水的枝条部分,将枝条其余部分分别横切和纵切,使用放大镜观察切面。 (三)PPT5(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现象: 1、在茎的横切面上,染成红色的是茎的木质部。 2、在茎的纵切面上,染成红色的是许多纵行排列的线条,这些线条就是导 管。 (四)实验结论1: PPT5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纵切面都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在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红墨水中还溶解了部分的无机盐。PPT6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从下往

锦鸡儿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锦鸡儿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锦鸡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方法总结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结果至今已从豆科锦鸡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各类化合物,该属植物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值得深入研究。结论通过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系统总结,以期为该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标签:锦鸡儿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 豆科(Leguminesae)锦鸡儿属植物(Caragana Fabr.)全世界约100余种,我国共有84种[1]。锦鸡儿的药用部位为根和花。根,味甘,性微温,有补血、活血、祛风,清肺益脾的功能,用以治疗虚损、劳热咳嗽、高血压、妇科疾患、关节炎、黄疸型肝炎、水肿等;花称金雀花,性甘,味微温,有滋阴和血、健脾、祛风止咳的功能。用于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肺虚久咳、小儿疳积[2]。 1?锦鸡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目前,国内外已从锦鸡儿、毛刺锦鸡儿、红花锦鸡儿、和二连锦鸡儿等该属的14种植物中中分离鉴定了黄酮、二苯乙烯低聚体类、苯丙素、香豆素、萜类和甾体等类型化合物。 1.1?黄酮类 锦鸡儿属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4种骨架,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和紫檀素类[3]。 2?锦鸡儿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2.1?抗菌活性 从豆科植物白皮锦鸡儿(Caragana leucophloea Pojark)地上部分分离到的黄酮醇类化合物3—O—甲基山奈酚表现出较强的抗细菌活性[39],对大肠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9.00、7.42 μg/mL,最低抑制浓度均为12.5μg/mL。在鬼箭锦鸡儿中分离得到的5个紫檀烷类化合物均为有效的抗真菌成分,其中的高丽槐素对三种念珠菌菌株,显示出潜在的抗真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6.25~25.00 μg/mL[40]。 2.2?抗氧化活性 首次从豆科植物白皮锦鸡儿地上部分分离到的黄酮醇类化合物3—O—甲基槲皮素和槲皮素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39]。 2.3?抗炎镇痛作用 小叶锦鸡儿醋酸乙酯提取物对二甲苯、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炎症及棉球所致的小鼠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说明其醋酸乙酯提取物部位对小鼠的急、慢性炎症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41]。小叶锦鸡儿醋酸乙酯提取物能明显延长小鼠扭体和舔足潜伏期,减少扭体和舔足次数,提高电刺激痛阈。表明醋酸乙酯提取物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42]。 2.4?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 小叶锦鸡儿中分离出的3个异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雁靛黄素(Ⅰ)、高丽槐树—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和芒柄花素—7—O—β—D —吡喃葡萄糖苷(Ⅲ)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宫颈癌细胞株、人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Ⅰ、Ⅱ对两种细胞株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Ⅲ不具抗肿瘤活性[43]。对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的氯仿提取物中分得的化合物

50种木本植物

50种木本植物 班级:环艺11 姓名:吴春培 学号:11109200122

001 五加科鹅掌柴属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Lour.)Harms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或灌木,枝条紧密。掌状复叶,小叶5~9枚,椭圆形,卵状椭圆形,端有长尖,叶革质,浓绿,有光泽。花小,多数白色,花期冬春;浆果球形,果期12月至翌年1月份。 生长习性鹅掌柴喜湿怕干。在空气湿度大、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茎叶生长茂盛。但水分太多,造成渍水,会引起烂根。如盆土缺水或长期时湿时干,会发生落叶现象。鹅掌柴对临时干旱和干燥空气有一定适应能力。 园林用途大型盆栽植物,适用于宾馆大厅、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博物馆展厅摆放,还能给吸烟家庭带来新鲜的空气。叶片可以从烟雾弥漫的空气中吸收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并通过光合作用之转换为无害的植物自有的物另外,它每小时能把甲醛浓度降低大约9毫克。 002 八角科八角属八角 icium verum Hook.f.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10-20m。树皮灰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水平伸展。单叶互生或3-6簇生于枝顶;叶柄粗壮,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和油点,下面浅绿色,疏生柔毛,叶柄短。花两性,单生叶腋或近顶生,花蕾球形,花被片7-12,数轮,覆瓦状排列,内轮粉红色;雄蕊11-19,排成1-2轮;心皮7-9,离生。聚合蓇葖果,多由8个蓇葖果放射状排列成八角形,红褐色,木质;蓇葖果先端钝尖或钝,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种子1,扁卵形,亮棕色。花期2~5月及8~10月,果实成熟期9~10月及翌年3~4月。 生长习性八角为南亚热带树种,喜冬暖夏凉的山地气候,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湿润,偏酸性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上生长良好;在干燥瘠薄或低洼积水地段生长不良。 园林用途属于药用植物。 文化内涵属于佛教圣花,在那庄重肃穆,香火燎绕的古刹寺庙入口处或大院里,人们经常就会见到树姿雄伟壮丽,枝繁叶茂,叶大浓荫,花大如荷,芳香馥郁的山玉兰树。6~7月份,在绿叶丛中开出碗口大的乳白色花朵,9枚花被片平展,中间直立着园柱状的聚合果,恰似释迦牟尼佛端座在莲座上,这大概就是山玉兰成为佛门圣洁之树的由来吧。 003 松科云杉属丽江云杉 Picea likiangensis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小枝淡黄灰色,有密毛。叶条行,四棱状或微扁平,四面有气孔线,球果柱形或卵状圆柱形,长4~9米,成熟前紫红色或紫黑色。种鳞薄,斜方状软形,边缘有波状缺齿。 生长习性产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在海拔2500-3800米、气候温暖湿润、冬季积雪、酸性山地棕色森林土高山地带,组成单纯林或与其他针叶树组成混交林。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园林用途可作为园林观赏树。是优良的用材和荒山造林树种。树姿雄伟,适于园林栽培。 004 龙舌兰科龙舌兰属剑麻 Yucca gloriosa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茎木质,干短,茎通常不分枝或分枝很少。叶质硬,叶片剑形而尖。顶端尖硬,叶缘光滑,稍扁平,粉绿色,螺旋状密生于茎上,叶质较硬,边缘光滑或老时有少数白丝(别于丝兰)。叶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革质,老叶叶缘有卷曲白丝。圆锥花序高1米多,自枝顶叶腋处抽出,高出叶丛,花荷花状,花朵下垂,花瓣肉质,6片,

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概述

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概述 作者:曹育超,邵长江,贺殿,贾忠 【摘要】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为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落叶乔木,全国几乎均有分布,野生或栽培,是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对其就有药用记载,可用于治疗炎症、病毒感染、跌打损伤等多种疾病。白花泡桐花的化学成分除挥发油部分外,未见报道。本文对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总结,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研究植物生物活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泡桐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全属共有7种,分别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兰考泡桐(P.elongata S.Y.Hu),椒叶泡桐(P.catalpifolia Gong Tong),台湾泡桐(P.kawakamii Ito),川泡桐(P.fargesii 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 Gong Tong),光泡桐[P.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 (Pai)Gong Tong]是毛泡桐的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作为一种优质木材,它不仅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用途,同时它还

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就有其药用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述:“桐叶……主恶蚀疮著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1]。”《药性论》也言:“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压止血,同时还具有杀虫作用。 1 化学成分 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学者最先对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1931年Masco Kazi等从泡桐叶的树皮和树叶中分离得到糖苷类化合物[2,3]。1959年,Kazutoru 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离得到了丁香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从泡桐属植物中不断发现新化合物。该属植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环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黄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许多化合物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 苯丙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在泡桐属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类):细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异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类: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第五章 植物器官内部结构

第五章植物器官内部结构 一. 单项选择题 1. 根的初生木质部分化成熟的方式是()。 A. 不定式 B. 不等式 C. 内始式 D. 外始式 E. 混合式 答案:D 2. 根的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称为()。 A. 中柱鞘 B. 中柱 C. 维管柱 D. 维管束 E. 异型维管束 答案:C 3. 通道细胞位于()。 A. 中柱鞘 B. 木质部 C. 韧皮部 D. 表皮 E. 内皮层 答案:E 4.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维管束类型为()。 A. 外韧型维管束 B. 双韧型维管束 C. 周木型维管束 D. 周韧型维管束 E. 辐射型维管束 答案:E 5. 跟的表皮具有()。 A. 气孔 B. 皮孔 C. 蜡被 D. 根毛 E. 腺毛 答案:D 6. 细胞壁的径向壁(侧壁)和上下壁(横壁)局部增厚,增厚部分呈带状,称为()。 A. 凯氏带 B. 凯氏点 C. 通道细胞 D. 细胞壁增厚部分呈U字形 E. 填充细胞 答案:A 7. 横切面观察,凯氏带呈点状,称为()。 A. 凯氏带 B. 凯氏点 C. 通道细胞 D. 细胞壁增厚部分呈U字形 E. 填充细胞 答案:B 8. 径向壁.上下壁和内切向壁显著增厚,称为()。 A. 凯氏带 B. 凯氏点 C. 通道细胞 D. 细胞壁增厚部分呈U字形 E. 填充细胞 答案:D 9. 位于木质部束顶端的少数细胞壁未增厚,称为()。 A. 凯氏带 B. 凯氏点 C. 通道细胞 D. 细胞壁增厚部分呈U字形 E. 填充细胞 答案:C 10. 周皮形成时,位于气孔内方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产生排列疏松.椭圆形.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称为()。 A. 凯氏带 B. 凯氏点 C. 通道细胞 D. 细胞壁增厚部分呈U字形 E. 填充细胞 答案:E 11. 由初生分生组织分化形成的组织,称为()。

植物化学成分数据库用户操作手册

3.2.22 植物化学成分数据库 数据库介绍:本数据库目前收录了上海有机所采集的植物化学成分数据,信息包括了植物分类信息、植物图片、分离出的化学成分、相关研究文献等。共收集化学物质8万种,用户可通过输入植物物种名称、植物科属描述信息、化合物检索数据库,并可用名录浏览部分蔬菜与水果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成分比较,可了解植物的共有成分。 图3.2.22.1 植物成分数据库首页 图3.2.22.2 从植物名称检索植物 本数据库所有的检索结果,都以植物列表显示。用户可点击植物名对应的超链接查看植物信息。 检索方式与示例:

可输入中文、拉丁文、英文名,例如“Amaranthaceae”,或者“Amaranth family”,或者“百合”,“相思子”,“丝瓜”等。对每一种名称均进行模糊检索。如图3.2.22.2,输入“丝瓜”模糊检索中文名包括了“丝瓜”的植物(例1),检索结果如图3.2.22.3,有丝瓜和广东丝瓜两个结果。 图3.2.22.3 从植物名称检索植物的结果 植物检索结果列表中包括植物名和链接、植物分级、缩微图片、化学成分的链接,并可将植物加入收藏夹。 鼠标放在缩微图片上,便可在窗口里自动放大图片局部。 图3.2.22.4 查看植物详细信息

物的成分。化学成分的信息,包括了有机所化合物登录号(点击号码链接可查看化合物详细信息)、结构、名称和分子式。 注意:本数据库收集的植物成分,并非植物的全部成分,只是文献研究提到的成分。 图3.2.22.5 植物的部分化学成分 图3.2.22.6 查看化合物的详细信息 图3.2.22.3中点击“广东丝瓜”的链接,便可查看广东丝瓜的信息,如图3.2.22.7. 广东丝瓜的化学成分如图3.2.22.8.

第五章 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第五章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1.结构鉴定的研究程序 2.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3.常见天然活性成分的特性及测定方法(自学) 第一节结构研究的程序 一、化合物纯度的判定方法 1.结晶均匀、一致。 2.熔点明确、敏锐(0.5~1.0℃) 3.TLC (PPC):三种以上不同展开剂展开,均呈现单一斑点。 4.HPLC、GC也可以用于化合物纯度的判断。二、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分子量和分子式的确定 推断可能含有的官能团、结构碎片和基本骨架 测定分子的平面结构 推断并确定分子的构型、构象等的主体结构 第二节四大光谱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UV -VIS)——共轭体 系特征 分子中电子跃迁(从基态至激发态)。 n-π*、π-π* 跃迁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见光所引起,吸收光谱将出现在光的紫外 区和可见区(200~700nm) 200nm 400 700nm 紫外区(UV)可见区(VIS) 应用: 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共轭系统。 取代基团的推断。如加入诊断试剂推断黄酮的取代模式(类型、数目、排列方式) 用于含量测定(以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进行含量测定)。

红外光谱(IR) 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所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称为红外光谱。 4000 3600 3000 1500 1000 625cm -1 特征频率区指纹区特征官能团的鉴别 化合物真伪的鉴别 羟基(酚羟基、醇羟基)3600~3200 cm -1 游离羟基~3600 cm -1 氢键缔合羟基3400~3200 cm -1羰基1600~1800 cm -1酮~1710 cm -1 酯1710~1735cm -1 芳环1600、1580、1500cm -1 有2~3个峰 双键1620~1680 cm -1 两个化合物完全相同的条件1、特征区完全吻合2、指纹区也需完全一致 1H-NMR (核磁共振氢谱): 信息参数:化学位移(δ)、峰面积、峰裂分(s 、d 、t 、q 、m )及偶合常数(?) (1)化学位移(δppm): 与1H核所处的化学环境(1H核周围的 电子云密度)有关 电子云密度大,处于高场,δ值小 电子云密度小,处于高场,δ值大 ~0.9-C-CH 3 ~1.8-C=C-CH 3 ~2.1-COCH 3 ~3.0-NCH 3 ~3.7-OCH 3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COOH -CHO Ar-H -C=C-H 常见结构的化学位移大致范围(要求熟记) (δ (δppm) 推断化合物的结构(含1H核基团的结构) (二)峰面积: 磁等同质子的数目——用积分曲线面积(高度)表示(三)峰裂分及偶和常数: 磁不等同两个或两组1H核在一定距离内相互自旋偶合干扰,发生的分裂所表现出的不同裂分符合n+1 规律 ( n = 磁等同质子的数目) 用偶合常数(J)表示 峰裂分的数目 峰裂分的距离 不同系统偶合常数(J Hz) 大小 s 单峰d 双峰t 三重峰q 四重峰m 多重峰 芳环 J 邻6~10Hz J 间0~3Hz J 对0~1Hz 双键 J 顺7~11 Hz J 反12~18 Hz 饱和烃类相邻碳原子上质子偶合常数的大小与两个氢原子之间的立体夹角θ有关

中药化学——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学说

植物中众多的化学成分有许多已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其中不少已用于临床。这些成分中有的已可用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进行合成。但尚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何种物质、经过什么新陈代谢途径形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植物学、生物学、植物化学、生化学的研究工作者从可能的新陈代谢过程,生物化学反应等多方面地进行推测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这就是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学说(Biogenesis Biogenetic Origin)。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成分在体内生物合成的途径,各种酶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并测定它们的结构。生源的研究有多种设想与途径,因而也形成了多种学说,如异戊二烯法则、醋酸学说等已普遍应用于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途径。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生源研究的进展也更为迅速。生源研究的意义基本上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1. 了解了各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某种成分最初由何种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前体Precursors)形成和各种中间产物后,就可以人为地于植物中注入前体或中间产物来增加所需成分的积累和产量。达到人工控制、定向培育的目的。例如于枸椽酸的新陈代谢途径中加入乌头酶(Aconilase)就可以增加枸椽酸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因枸椽酸的生成过程中必须有此种酶的存在。这是研究植物生源最主要的目的。但是,前体并非一成不变,例如熊果甙在不同科时它们的生源就有可能不同。 2.从生源关系密切的成分中来扩大生物活性物质的资源。如三萜类与许多甾体衍生物类在生源上具密切关系,甾体衍生物类常具多种生物活性,三萜类成分在植物界分布广泛,故有可能从三萜类成分来寻找具广泛生物活性的物质。 3.从生源学说来确定某类成分的结构类别。如四环三萜类成分原分类不属于三萜,以后通过生源关系的探讨,才明确地将它们划在三萜范围内。 4.了解某类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原始状态与代谢途径后,就可以为进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规律,这将能更好地对生产与实践(如生药的采收时间与部位,有效成分的合成等)起指导作用。植物体内各种成分的生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本身必须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一类是植物次生物质,如生物碱、甙类、萜类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有关这些代谢途径的学说很多,其中不少还是设想,例如认为醋酸酯一丙二酸酯(Acetate-Melonate)途径合成脂肪酸、酚性化合物、蒽醌等成分,3,5-羟基一3-甲基戊酸酯(Mevalonate)途径合成萜类、甾类等成分,莽草酸(shikimicacid)途径合成芳香族氨基酸、有机酸及其他化合物;氨基酸途径合成生物碱等成分。 1.植物体内各类成分的生源关系 2.各类植物次生物的生源学说,列举数例说明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1)有机酸类:有14C可以说明许多较复杂的有机酸类由 CH3COOH形成,如上所述6-甲基不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2)生物碱:生物碱的生源学说曾有多种路线的设想,但目前己主要集中一种学说,即生物碱是由醋酸、单萜和多种简单氨基酸如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蛋氨酸(Meih1onine),鸟氨酸(Ornithine)等作为前体而形成的。这些理论因为标记化合物的发展已可用实验证实。方法是给予植株以一定的具标记元素的化合物为前体,(常用的为具14C的化合物),待植株经过一定时期的生长后,分离生物碱,从前体与生成物标记元素的位置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应用了这种技术,许多生物碱如烟碱(Nicoitine)、)吗啡(Morphine)、莨菪碱(Hyoscyamine)、秋水仙碱(Col一chicine)、罂粟碱(Papaverine)、芦竹碱(Gramine)等已证明是由氨基酸形成。有些简单的生物碱已可按生源学说途径在实验室里用氨基酸进行人工合成。目前关于生物碱的生源研究有一较大的突破,即认为除了上述各种前体外,还有许多特殊的中间物质参与了生物合成过程。(3)香豆精类(4)蒽醌类:许多蒽醌类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前体至今未完全确定。有的学者认为苔藓酸(Orsellinic acid,广泛分布于地衣和真菌)为一前体。由其形成蒽醌类成分的生源学说路线。(5)萜类:一般认为由CH3COOH与辅酶A(CoenzymeA,简作:CO.A)缩合成酯,再经过脱水、氧化-还原、环化、分子重排等反应形成C5——C10——C15——C20

植物化学成分测定

在植物组织或农畜产品分析中,样品经高温灼烧,有机物中的碳、氢、氧等物质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而碳化,残留物呈无色或灰白色的氧化物称为“总灰分”。它主要是各种金属元素的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氯化物等。 本章分为植物灰分测定、植物常量元素的测定、植物微量元素分析三节。由于植物的各种营养元素的分析测定方法在土壤分析部分大多已作介绍,学习的重点在灰分的测定,干灰化、湿灰化制备植物分析待测上,掌握分析待测液的制备方法和要点。 在植物组织或农畜产品分析中,样品经高温灼烧,有机物中的碳、氢、氧等物质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而碳化,残留物呈无色或灰白色的氧化物称为“总灰分”。它主要是各种金属元素的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氯化物等。动物性原料的灰分含量由饲料的组分、动物品种及其它因素决定,植物性原料的灰分含量及其组分则由自然条件、成熟度等因素决定。此外灼烧条件也会影响分析结果,而且残留物(灰分)与样品中原有的无机物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用干灰化法测得的灰分只能是“粗灰分”。总灰分含量是品质分析中经常测定的项目之一,它是产品中无机营养物质的总和。测定植株各部分灰分含量可以了解各种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器官中灰分及其变动情况,如用于确定饲料作物收获期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样品在适当条件下灰化后,除了测定“总灰分”,必要时还可以在其中测定各组成分——灰分元素,如:氮、磷、钾、钙、镁、钠和多种微量元素,它们也是评价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之一。 现在常用的灰分测定方法有下列几种[1]: (1)一般灰化法; (2)灰化后的残灰用水浸湿后再次灰化; (3)灰化后的残灰用热水溶解过滤后再次灰化残渣; (4)添加醋酸镁或硝酸镁或碳酸钙等灰化; (5)添加硫酸灰化。 前三种测定方法可以认为本质上相同,即均是“直接灰化法”,目前绝大多数农畜产品均采用此法。对含磷、硫、氯等酸性元素较多,即阴离子相对于阳离子过剩的样品,须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灰化辅助剂,补充足够量的碱性金属元素,如镁盐或钙盐等,使酸性元素形成高熔点的盐类而固定起来,再行灰化。如目前国际上将添加醋酸镁作为肉和肉制品灰分测定的标准方法[5]。而相对于以钾、钙、钠、镁等为主的样品,其阳离子过剩,灰化后的残灰呈碱性碳酸盐的形式,如:大豆、薯类、萝卜、苹果、柑橘等,一般还是采用“直接灰化法”,也可以采用通过添加高沸点的硫酸,使阳离子全部以硫酸盐形式成为一定组分进行定量的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糖类制品的灰分测定[2],此外通过测定食品中的电解质含量,即“电导法”,也可间接测定食品中的总灰分,但目前该法只应用于白砂糖的灰分测定。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 ( 第 3 单元 第 5 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重点) 2、区分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重点、难点) 3、通过茎的输导功能实验,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情感性目标: 知道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与难点: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带有芽的枝条。 2、各种类型芽的挂图;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挂图。 3、锯成小段的椴树茎;茎的横切面玻片标本。 4、导管、筛管的模型。 5、提前 1—2 天将冬青、月季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6、康乃馨若干枝,刀片,放大镜。 7、FLASH :(1)茎的结构及作用;(2)枝芽的结构及与茎的关系。 8、视频:(1)茎;(2)年轮。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 1 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小资料]:1.世界上最高的 树是澳洲的杏仁桉,高可达 156m 。 2.世界上最粗的树是生长 在西西里岛的一件大栗树,树干 的周长有 55m 左右。 3.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树是 生长在美国的一株巨杉,又称世 界爷。人们在它的树干下部开了 一个洞,可以通过汽车,或者让 四个骑马的人并排通过。 [提问]:从小资料中你发现 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小资料。 提出疑问:树为什么能长 得这样高大、粗壮?为什么巨 杉中间开洞,树却不会死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考]: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 [提问]:这说明茎具有什么 功能? [讲述]:在学习茎的功能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茎。茎是多数植物地上部分的枝干,连接着根和叶。茎也称为枝或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来的。迅速回答:茎。输导功能。 枝芽发育成茎 [出示]:带芽的枝条。 [自学]:P68页课文及枝芽 的结构示意图。 [思考题]:1.植物的主干和 侧枝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2.芽有几种类型? 3.枝芽由哪 些部分组成?它们将来发育成 什么? [出示]:各种类型芽的挂 图。 [观察]:悬铃木的芽。 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阅 读。 回答出植物的枝条无论 是主干和侧枝都由芽发育成。 说出芽有花芽、枝芽和混[讲解]:芽的外面覆盖着两合芽之分。 片鳞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 水的丧失和严寒的冻伤。用刀片 把芽纵切,可以看到中间有一芽 轴,芽轴的周围生有一些黄色的 幼叶,相互紧紧地挤在一起。用 镊子小心地摘去一片片幼叶,就 可观察到叶腋里的小突起—— 边解剖并观察枝芽,边听 老师讲解,认识枝芽各部分的芽原基;接近顶端的小突起——结构。特别是补充认识生长点叶原基;去尽所有和叶原基(书上没提到的结 构)。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