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冶金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Ⅰ、基本概念

一、动量传输

1、流体;连续介质模型;流体模型;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式粘度;压缩性、膨胀性

2、表面力、质量力;静压力特性;压强(相对压强、绝对压强、真空度);等压面

3、Lagrange 法、Euler法,迹线、流线

4、稳定流、非稳定流,急变流、缓变流,均匀流、非均匀流

5、运动要素:流速、流量,水力要素:过流断面、湿周、水力半径、当量直径

6、动压、静压、位压;速度能头、位置能头、测压管能头、总能头;动能、动量修正系数

7、层流、湍流;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8、沿程阻力、局部阻力;沿程损失、局部损失

9、速度场;速度梯度;速度边界层

二、热量传输

1、温度场、温度梯度、温度边界层;热流量、热流密度

2、导热、对流、辐射

3、导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辐射换热系数、热量传输系数

4、相似准数Fo、Bi、Re、Gr、Pr、Nu

5、黑体、白体、透热体;灰体;吸收率、反射率、透过率、黑度

6、单色辐射力、全辐射力、方位辐射力;角系数;有效辐射;表面网络热阻、空间网络热阻

7、解析法、数值分析法、有限差分法、集总参数法、网络元法

三、质量传输

1、质量传输;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相间传质

2、浓度、速度、传质通量;浓度场、浓度梯度、浓度边界层

3、扩散系数、对流传质系数

4、Ar、Sc、Sh准数

Ⅱ、基本理论与定律

一、动量传输

1、Newton粘性定律

2、N-S方程

3、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静力学基本方程

二、热量传输

1、F-K方程

2、Fourier定律

3、Newton冷却(加热)公式

4、Planck定律、Wien定律、Stefen-Boltzman定律、Kirchhoff定律、Beer定律、余弦定律

5、相似原理及其应用

三、质量传输

1、传质微分方程、Fick第一、二定律

2、薄膜理论、双膜理论、渗透理论、更新理论

Ⅲ、基本理论与定律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动量传输

1、连通容器

2、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的应用、烟囱计算

3、流体阻力损失计算

二、热量传输

1、平壁、圆筒壁导热计算

2、相似原理在对流换热中的应用

3、网络单元法在表面辐射换热中的应用

4、通过炉墙的综合传热、火焰炉炉膛热交换、换热器

5、不稳态温度场计算:解析法;有限差分法

三、质量传输

1、平壁、圆筒壁扩散计算

2、相似原理在对流传质中的应用

3、炭粒、油粒的燃烧过程

4、相间传质(气—固、气—液、多孔材料)

Ⅳ、主要参考题型

一、填空

1、当体系中存在着(、、)时,则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既可由分子(原子、粒子)的微观运动引起,也可以由旋涡混合造成的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引起。

2、连续介质模型是指()。

3、温度升高、压强减少,则液体的粘度();气体的粘度()。

4、流体静压强的特性为()。

5、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二种。

6、静止液体作用于平面壁上的压力P为(浸水面积)与(其形心的液体压强)的乘积。它的方向为受压面的(内法线)方向。

7、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二种。

8、流体运动要素不随时间而变化,只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称为( ).非稳定流是指()。

9、迹线是( );流线为()。.

10、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流断面的液体数量),有()、()、()三种。

11、对于圆管中的流体,流动状态的判据依据是()。

12、层流是();湍流是指()。

13、对于圆管中的流体,其流动状态为层流时的沿程阻力系数为()。

14、时均速度是();时均压强是()。

15、过流断面突然缩小、突然扩大的沿程阻力系数分别为(、)。

16、温度梯度、速度梯度、浓度梯度分别是指(、、)。

17、热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18、单色辐射力是指(),全辐射力又是()。

19、黑体、白体、透明体分别是指()、()、()。

20、热辐射中的Planck定律、Wien定律、Stefan-Boltzman定律、Kirchhoff定律分别为(、、、)。

21、角系数是指(),两相距很近的平行大平面的角系数分别为()、()。

22、有效辐射是指(),表面辐射热阻、空间热阻分别为()、()。

23、质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24、二元混合体系中,两组分的质量分数关系为();摩尔分数关系为()。

25、传质通量是()。

26、Fick第一、二定律分别为(、);Fourier定律为();Newton粘性定律()。

27、导温系数a=( );动力粘度μ=( )。

28、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分别是指( )、( )、( )。

29、Fo=( ) ,Bi=( ),Re=( ), Nu=( ), Pr=( ),Gr=( )。

30、Sh=( ), Sc =( ), Ar=( )。

二、计算

1、 一滑动轴承,轴与轴承的间隙0.1cm ,轴的转速2980r/min ,轴的直径D=15cm ,轴承宽度b=25cm

2、一沿着涂有润滑油的倾角为300的斜面等速向下运动的木板,其底面积为50×50cm ,其质量为

5千克,速度为1m/s ,平板与油斜面的距离为δ=1mm 。求润滑油的动力粘度系数。

3、如图1为水管路系统,已知D1,D2,L1,L2,H ,λ1,λ2,ξ1,ξ2。求出口流速υ,并

绘出其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示意图。

4、如图2为一喷嘴,出口直径D1=10 cm ,管端直径D2=40 cm ,流量Q=0.4 m 3/s ,喷嘴和管以法

兰盘连接,共用12个螺栓,不计水和管嘴的重量,水流水平射向一垂直壁面,试求壁面所承受

的水平推力及每个螺栓受力。

图1 图2

5、如图3 小管直径D 1=0 .2 m ,大管直径D 2=0.4 m 。P 1=70 KN/ m 2,P 2=40 KN/m 2 ,2-2断面流速为

1 m/s 。1、2断面高度差为1 m 。试判断水在管中的流动方向,并求水流经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

6、水箱侧面壁接出一直径D=0.20m 的管路,如图4所示,已知H 1=2.0m ,H 2=3.0m ,不计任何损失,

求A 点的压强及出流流速。

7、某冶金炉墙分别由耐火砖、硅藻土砖、保温板、金属薄板组成,厚度分别为125, 125, 60, 4 mm ,

导热系数分别为0.4, 0.14, 0.10, 45 W/m.℃。已知炉内、外侧壁温分别为600℃,50℃,求炉墙

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及炉墙的温度分布。

8、某热风管道的内、外径分别为200、220mm ,管外包扎厚度为50mm 的隔热材料,管壁与隔热材

料的导热系数分别为50.6 , 0.2 W/m.℃。已知管内、外表面温度分别为250℃,50℃,求通过管道的单

位长度上的热损失及两层接触界面的温度。

图3 图4

9、空气流以3.1 m/s 的速度平行于水的表面流动,水的温度为15 ℃,其饱和蒸气压为1705 Pa ,

空气温度为20 ℃,求表面长为0.1米范围内水的蒸发速率。已知空气中的水汽分压为777 Pa ,总

压为98070 Pa ,空气粘度系数为15.5×10-6 m 2/s ,水汽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7.25×10-2 m 2/h 。 提示:)(Re 036.0)(Re 664.0318.031

21湍流层流Sc Sh Sc Sh ==

10、由组分A (O 2)和组分B (CO 2)组成的二元一维稳态扩散体系,c A =0.0207kmol/m 3,c B =0.0622

kmol/m 3,u A =0.0017m/s,u B =0.0003m/s,试计算其主流速度和传质通量。

11、某炉气温度为1627℃,炉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

,炉外大气温度为30℃,试求 当

距炉门坎高2.0m 处,炉膛相对压强为12Pa 时,炉门坎处是冒烟还是吸冷风

12、烟气平均温度为1300℃,烟气在标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烟囱底部要求的负压为100Pa ,

周围大气温度15℃,试求烟囱高度(不考虑烟气的流动)。

13、两块平行放置的大钢板,其间距远小于长和宽。已知钢板的温度分别为727℃、27℃,黑度

均为0?.8。若视钢板为灰体,试计算其自身辐射、有效辐射及净传热量。

14、有一管径为10 mm ,长为10m 的小水平直管,管中水流速为0.131m/s ,室温下水的粘度为

1.31×10-6 m 2

/s ,试判定其管中水的流态并求其能量损失

15、已知空气流动速度场v x =6(x+y 2),v y =2y+z 3,v z =x+y+4z,试分析此流动状态是否连续 三、 问答与分析

1、 试述三种传输现象的普遍规律。

2、 简述流线的特点.

3、 试说明串联、并联管路的特点,并分析减少流体阻力损失的途径

4、 试分析影响对流换热、对流传质的主要因素。

5、 试分析某平壁炉墙的综合传热情况。

6、 简述对流传质中的薄膜理论。

7、 试比较相似原理在对流换热、对流传质中的应用。

8、 试简单说明速度边界层、温度边界层和浓度边界层。

9、 简单分析自然排烟烟囱的工作原理。

10、 利用传质有关理论,分析炭粒、油粒的燃烧过程。

Ⅴ、部分参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当体系中存在着(速度梯度、温度梯度、浓度梯度)时,则发生动量、热量和质

量传输,既可由分子(原子、粒子)的微观运动引起,也可以由旋涡混合造成的流体

微团的宏观运动引起。

2、连续介质模型是指(不考虑分子之间的间隙,把流体视为无数连续分布的流体质

点组成的连续介质)。

3、温度升高、压强减少,则液体的粘度(减少);气体的粘度(增加)。

4、流体静压强的特性为(方向与作用面垂直并指向作用面;任一点上的压力在各个

方向上是相同的)。

5、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表面力、质量力)二种。

6、对流传质薄膜理论、渗透理论、更新理论的结论分别是(i i i D k δ'

=

)、(πτD k i 2=)、(DS k i =)。

7、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拉格朗日法)、(欧拉法)二种。

8、流体运动要素不随时间而变化,只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称为(稳定流).非

稳定流是指(流体运动要素随时间而变化,且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

9、迹线是(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线);流线为(同一瞬间各流体质点运动方向的总和

(速度向量所构成的连线))。.

10、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流断面的液体数量),有(体积流量)、(质量流量)、

(重量流量)三种。

11、对于圆管中的流体,流动状态的判据依据是(Re c =2300)。

12、层流是(所有流体质点只作沿同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湍流是指(流体质点

作复杂的无规则运动)。

13、对于圆管中的流体,其流动状态为层流时的沿程阻力系数为(Re

64=

λ)。 14、时均速度是(瞬时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时均压强是(瞬时压强在一段

时间内的平均值)。 15、过流断面突然缩小、突然扩大的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 ?

?-=

12121A A k 、22121211???? ??-=???? ??-=A A k νν )。 16、温度梯度、速度梯度、浓度梯度分别是指(温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速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速度变化率、浓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

17、热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传导传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

18、单色辐射力是指(若辐射能力仅指某波长λ下波长间隔d λ范围内所发射的能

量),全辐射力又是(发射物体每单位表面积、单位时间内向半球空间所发射的全部

波长的能量)。

19、黑体、白体、透明体分别是指(吸收率等于1,反射率、透过率均为0的理想物

体)、(反射率等于1,吸收率、透过率均为0的理想物体)、(透过率等于1,反射率、

吸收率均为0的理想物体)。

20、热辐射中的Planck 定律、Wien 定律、Stefan-Boltzman 定律、Kirchhoff 定律分别为(12

5

1-=-T c E e C b λλλ、λmax ·T =2897. 6、4)100

(T C E b b =、εa =)。 21、角系数是指(任意两表面所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表面所发射的辐射能投射到另

一表面上的能量占发射总能量的百分数,称为第一表面对第二表面的辐射角度系数),

两相距很近的平行大平面的角系数分别为( 011=? 022=? 112=?

121=? )。

22、有效辐射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射离的辐射能 ),表面辐射热阻、空间热阻分别为(222111A 1A 1εεεε--或 )、(12

1A 1?)。 23、质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分子扩散、对流传质 、相间传质)。

24、二元混合体系中,两组分的质量分数关系为(1=+B A ωω);摩尔分数关系为(1=+B A εε)。

25、标态下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系数的数量级分别是(10-5-10-4 m 2/s )、(10-10-10-9 m 2/s )(10-14-10-10 m 2/s )。

26、Fick 第一、二定律分别为( n C D J i i i ??-=、22x C D C i i i ??=??τ

);Fourier 定律为(n t q ??-=λ);Newton 粘性定律(dy

d dy d )(ρυνυμτ-=-=)。 27、导温系数a=(λ/(c ρ) );动力粘度μ=(ρν)。

28、运动粘度、热扩散系数、扩散系数的单位分别是(m 2/s )、(m 2/s )、(m 2/s )。 29率单位体积物体的蓄热速率单位体积物体的导热速的总时间温度扰动传播整个物体物体加热或冷却时间====τρλτ///22c L a L Fo ,

阻物体表面以外的传热热物体内部的导热热阻===∑∑αλλα1l l Bi , μρυνυL L ==Re , λhl Nu =,

a ν

=Pr ,t gL Gr ?=23νβ

30、i i D l k Sh =, i D Sc ν=, ρρρν

023-=gL Ar 。 二、计算题

1.一沿着涂有润滑油的倾角为30°的斜面等速向下运动的木板,其底面积为100×100 cm ,其质量为10 kg ,速度为2 m/s ,平板与油斜面的距离为δ=1 mm 。求润滑油的动力粘度。

解:N

F F mg 495.08.910sin =??==α 2.某流体的密度为1000kg/m 3,粘度为0.01cm 2/s,在水平板上流动,距板端长度1m 时的速度分布υx =2+3y-y 3.试求在空间点(x=1m,y=1m )处x 方向的动量通量。

解:物性通量:

对流通量:

3.如图小管1截面积A 1=0.1m 2,大管2截面积A 2=0.2m 2。已知P 1=100 kPa ,P 2=50 kPa ,管中水流量为0.4m 3/s 。1、2断面高度差为1 m 。试判断水在管中的流动方向,并求水流经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

解:1-1、2-2断面流速分别为:

将基准面取在1-1水平面上,则1-1、2-2处的总水头分别为:

因为E 1>E 2,所以流动方向是1-1面流向

2-2面。

1-1面流向2-2面间的水头损失:

H w =E 1-E 2=4.6m

4.某炉气温度为1300℃,炉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炉外大气温度为30℃,空气在标准

状态下的密度为1.293kg/m 3。当距炉门坎高2.0m 处,炉膛相对压强为12Pa 时,试问

炉门坎处是冒烟还是吸冷风

解:炉气密度 30 1.30.225/1300

11273

t Kg m t ρρβ===++ 空气密度 3'0'/225.1273

151293.11m Kg t =+=+=βρρ

把基准面取在炉门坎水平面上,则炉门坎处的炉膛的相对压强为:

所以炉门坎处是吸冷风。

5.烟气平均温度为1300℃,烟气在标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

,烟囱底部要求的负压为100Pa ,周围大气温度15℃,空气在标态下的密度为1.293kg/m 3,试求烟囱高度(可不考虑烟气的流动)。 解: 炉气密度: 30

/225.0273

130013.11m Kg t g g +=+=βρρ 空气密度: 30/225.1273

151293.11m Kg t a a =+=+=βρρ 烟囱高度:310225

.0225.110/1001m g H H g a t =-=-=ρρυ 6.有一管径为10 mm ,长为10m 的小水平直管,管中水流速为0.131m/s ,室温下水的粘度为

1.31×10-6 m 2/s ,水的密度为1000kg/m 3。试判定此管中水的流态,由已有条件是否能求其沿程能量损失如果可以,其能量损失是多少

解: 水的雷诺数:

属于层流

沿程损失: 2222640.0552Re 25502L L L L h mH O d g d g

L Pa d υυλρυλ=====或p

7.某冶金炉炉墙分别由耐火砖、金属薄板组成,厚度分别为125mm, 4 mm ,导热系数分别为0.40, 40 W/m.℃。已知炉内、外侧壁温分别为850℃,50℃,求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及中间温度。 解: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

中间温度:

8.某冶金炉炉墙分别由耐火砖、保温层、金属薄板组成,厚度分别为125, 125,5 mm ,导热系数分别为0.40, 0.10, 40 W/m.℃。已知炉内、外侧壁温分别为850℃,50℃,求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及炉墙的温度分布。

解: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

中间温度:

1112120.1258505126900.400.1250.125850512+510.400.10t t q

t t q δλδδλλ=-=-==-=-=2131(+)()℃ 9.两块平行放置的大钢板1、2,其间距远小于长和宽。已知钢板的温度分别为727℃、27℃,黑度均为0?.8。若视钢板为灰体,试计算两钢板的自身辐射及其间的辐射热交

换量。

解:钢板1自身辐射:244

11/10536.4100m J T C E b ?=??

? ??=ε 钢板2自身辐射:2422/416.367100m J T C E b =??

? ??=ε 板间辐射热量: 242

12112/1075.3111m J E E Q b b ?=-+-=εε 10.一加热炉炉墙由耐火粘土砖(1120δ=mm ,93.01=λW/m ℃),硅藻土填料层(250δ=mm ,14.02=λW/m ℃),红砖层(3250δ=mm ,7.03=λ W/m ℃)三层组成,炉墙内外壁温度分别为w11080t =℃,804w =t ℃,求通过炉墙的热通量及红砖层内表面温度3w t 。

解:炉墙的热通量:

34.1091843

.0920==W/m 2

红砖层内表面温度:

3w3w 430.251091.34804700.7

t q t λδ=+=?+=℃ 11.计算直径d=1m 的热风管单位长度上的表面辐射热损失。已知热风管为裸露钢表面,黑度0.8,外表面温度为227℃, 此管置于断面为2×2㎡的砖砌沟槽内,砖槽内表面温度为27℃,黑度0.9。

解:可视为非自见表面热风管A 1被可自见表面沟槽A 2所包围,则

12.炉壁由三层组成,粘土砖δ1=0.23m,λ

1=1.2W/(m. ℃);石棉粘土砖δ2=0.03m,λ

2=0.1W/(m. ℃);红砖δ3=0.24m,λ3=0.5W/(m. ℃)。炉墙内烟气侧换热系数40 W/(m 2. ℃)、烟气

温度1020 ℃;炉墙外空气侧换热系数15 W/(m 2. ℃),空气温度20 ℃;试求通过该炉墙的热损失及炉墙外侧的温度。

解: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

炉墙外侧的温度:

422943208315

w f q t t h =+=+= ℃ 13.一滑动轴承,轴与轴承的间隙δ=0.1cm ,轴的转速n=2980r/min ,轴的直径D=15cm ,轴承宽度b=25cm 。求轴承所消耗的功率。润滑油的粘度为μ=0.245Pa.s 。

解:轴表面的圆周速度: u=3.14nD/60=23.4m/s

轴承间隙里流速呈线性分布,速度梯度 :du/dy=23400

内摩擦力: F=0.245×3.14×0.15×0.25×23400 =675N

滑动轴承所消耗的功率: KW 14.已知空气流动速度场

v x =6(x+y 2),v y =2y+z 3,v z =x+y+4z,试分析此流动状态是否连续 解: 15.如图为一喷嘴,出口直径D 1=10 cm ,管

端直径D 2=40 cm ,流量Q=0.4 m 3

/s ,喷嘴和

管以法兰盘连接,共用10个螺栓,不计水

和管嘴的重量,水流水平射向一垂直壁面,试求壁面所承受的水平推力及每个螺栓受水平拉力。 解:如图取1-1、2-2断面,并列B.E. 设喷嘴对水流的水平作用力F ,列动量方程:

三)问答题

1、试分析串、并联管路系统的特点,并说明减少管路系统阻力损失的途径。 答:1)串联管路特点:各段流量相同,阻力叠加;

并联管路特点:各支路阻损相同,流量叠加

2)减少流体阻力损失

A )改善固体边界状态 a) h r ? 尽量减少局部管件或截面变化,改善局部管件结构

90??圆转弯 突然?逐渐扩大(收缩)

b) h l ? 尽量L ? ;D ↑;选用光滑管

c) “经济流速”的选择:??

???↑↓↓投资增加d h v L 综合考虑 B) 添加减阻剂

添加减阻剂,改善紊流运动内部结构。三种添加剂:高分子聚合物(聚

氧化乙烯、聚丙烯酰胺);金属皂;悬浮物(泥、砂、纸浆、石棉)。

2、试分析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因素 ()?μρλυ,,,,,,c t f h =

1)流态和流动起因

2)流体的物理性质 热导率λ、热容c 、密度ρ、粘度μ、膨胀系数β

3)流体有无相变

4) 换热面的几何形状、大小及位置

3、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简单分析这些方法是如何求解对流换热系数的,并说明其适用性。

答: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主要有: 数学分析法、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类比法

(1) 数学分析法

精确解法:利用F-K 方程、N-S 方程、连续性方程、边界给热微分方程联立求解。适用简单问题。

近似积分法:取控制体建立能量积分方程,求得温度场的近似关系后,求解积分方程。适用简单问题。

数值解法:采用数值方法求解能量平衡微分方程,以确定对流换热系数。

(2)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

8.15602.2.===n D F M N πω该流动状态不连续

∴≠++=??+??+??,

0426z y x z y x

υυυ

根据相似原理做模型实验的求解方法。是应用最广,最实用的方法,适用复杂的实际问题。

(3)类比法

根据热量传输与动量传输的类似性,通过建立对流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求解对流换热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4、试论述高温炉气通过平壁炉墙至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过程,并简单说明如何减少通过炉墙的散热损失

答:炉墙的综合传热过程分三个过程:

1)高温炉气以辐射和对流方式传给内壁

2)炉壁以传导方式由内壁传到外壁

3)外壁以辐射和对流方式传给周围空气

对稳态q1=q2=q3=q

减少炉墙的热损失措施:降低空气与炉外壁的换热系数、降低烟气与炉内壁的换热系数、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增加炉墙厚度。

5、分析三种传输现象的普遍规律。

答:1)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通量,均等于各自的扩散系数与各自的浓度梯度乘积的负值,三种传输过程可用一具通式来表达,即: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2)、动量、热量和质量扩散系数具有相同的因次,其单位均为m2/s;

3)、通量为单位时间内通过与传输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动量、热量或质量,各量的传输方向均与该量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故通量的普遍表达式中有一负号。四)名词解释

1.粘性:实际流体流动时,阻碍流体流动的性质。

2.理想流体:没有粘性的流体。

3.可压缩流体:密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流体。

4.牛顿流体:流体流动过程中,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

5.自然流动:流体流动体系内,流体的密度不同而产生的浮力所构成的流动。

6.强迫流动:流体流动体系内,流体因外力作用所构成的流动。

7.层流:流体层与层间相互不干扰的有规则的流动状态。

8.湍流:流体层与层相互混杂、相互干扰的不规则的流动状态。

9.动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动量。

10.粘性动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粘性动量。

11.迹线:流体流动的轨迹线。

12.热量传输: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量传递。

13.温度梯度:温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14.导热系数:单位温度梯度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15.热流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16.热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17.辐射力:物体在单位时间由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量。

18.黑体:吸收率等于1,反射率、透过率均为0的理想物体。

19.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单位辐射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量。20.有效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射离的辐射能。

21.质量传输:物质从物体或空间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现象。

22.不稳定浓度场:随时间而变化的浓度场。

23.稳定浓度场: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浓度场。

24.浓度梯度:浓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

25.传质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即速度与浓度的乘积

五)选择题

1.扩散系数的单位是

A .W/m ℃

B .W/m 2℃

C .m 2/s

D .m/s

2.圆管中流体流动时其Re=10000,则其流动状态为

A .层流

B .湍流

C .稳定流

D .非稳定流

3.当圆筒壁长度远大于其外径,则沿轴向的导热可以忽略不计,则该圆筒壁的导热可视为

A .一维导热

B .二维导热

C .三维导热

D .非稳态导热

4.可描述自然对流的方程是

A .()Pr Re,f Nu =

B . (),Sh f Ar Sc =

C .()Pr,Nu f Gr =

D .()Sc f Sh Re,=

5.在研究流体运动时,根据粘性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可将流体分为

A .牛顿流体及非牛顿流体

B .可压缩流体及不可压缩流体

C .均匀流动及非均匀流动

D .理想流体及实际流体

6.流体运动要素不随时间变化,只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称为

A .稳定流

B .非稳定流

C .自然流动

D .强制流动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欧拉法是研究无数质点组成的质点群的运动

B .拉格朗日法是研究无数质点组成的质点群的运动

C .对流换热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传导传热

D .动量传输、热量传输、质量传输不可能同时存在

8.流线具有的特点为

A .稳定流动下流线与迹线不重合

B .流线不能相交或转折

C .各过流断面的流线相同

D .非稳定流动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9.圆管层流时,流体的速度分布为

A .过流断面上是常数

B .管中心轴线处是零,且与半径成正比

C .管壁处是零,管中心轴线处最大,并按抛物线分布

D .线性分布

10.常温下,固体导热系数的范围为

A .<0.006 W/m ℃

B .0.07~0.7 W/m ℃

C .0.006~0.6 W/m ℃

D .2.2~420W/m ℃

11.工程上,室温下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

A .0.1W/m ℃

B .0.2W/m ℃

C .0.3W/m ℃

D .0.4W/m ℃

12.当圆筒壁长度L 远大于其外径d 外,沿轴向的导热可以忽略不计,通常要求

L/d 外

A .>10

B .>5

C .>100

D .>50

13.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

A .惯性力与压力之比

B .惯性力与重力之比

C .惯性力与黏性力之比

D ..惯性力与表面张力之比

14.请判断拉格朗日法适合于描述下述哪一类流动

A .研究一污染物粒子在水中运动的轨道

B .研究无数质点组成的质点群的运动

C .研究一流动空间的速度分布。

D .研究一流动空间的温度分布

15.稳定流具有的特点

A .流动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变化

B .流场中任意空间点的运动要素不随时间变化

C .各过流断面的速度分布相同

D .各过流断面的压强相同

16.对流传质理论中的表面更新论的结论是

A . '=c D K δ/

B . πτ

D K 2= C . DS K = D .K = 17.固体的扩散系数的数量级为 A .10-14-10-10 m 2/s B .10-5-10-4 m 2/s C .10-10-10-9 m 2/s D .10-4-10-2 m 2/s 18.圆管流动的下临界雷诺数Re 为 A .300 B .1200 C .2300 D .3600 19.理想流体的特征是 A .粘度是常数 B .不可压缩 C .符合pV=RT D .无粘性

20.按连续介质的概念,流体质点是指

A .流体的分子

B .流体内的固体颗粒

C .几何点

D .几何尺寸同流动空间相比是极小量,又含有大量分子的微元体

传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吉泽升版) 2-1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分为质量力和表面力两种。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内部任何质点上的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由加速度产生,与质点外的流体无关。而表面力是指作用在流体表面上的力,大小与面积成正比,由与流体接触的相邻流体或固体的作用而产生。 2-2什么是流体的静压强,静止流体中压强的分布规律如何? 解: 流体静压强指单位面积上流体的静压力。 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的静压强值只由该店坐标位置决定,即作用于一点的各个方向的静压强是等值的。 2-3写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并说明其能量意义和几何意义。 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h P h P P P Z P Z γργ γ +=+=+ =+ 002 21 1g 或 同一静止液体中单位重量液体的比位能 可以不等,比压强也可以不等,但比位 能和比压强 可以互换,比势能总是相等的。 2-4如图2-22所示,一圆柱体d =0.1m ,质量M =50kg .在外 力F =520N 的作用下压进容器中,当h=0.5m 时达到平衡状态。求测压管中水柱高度H =? 解:由平衡状态可知: )()2/() mg 2 h H g d F +=+ρπ( 代入数据得H=12.62m 2.5盛水容器形状如图2.23所示。已知hl =0.9m ,h2=0.4m ,h3=1.1m ,h4=0.75m ,h5=1.33m 。求各点的表压强。 解:表压强是指:实际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差值。 )(01Pa P = )(4900)(g 2112Pa h h P P =-+=ρ )(1960)(g 1313Pa h h P P -=--=ρ )(1960 34Pa P P -== )(7644 )(g 4545Pa h h P P =--=ρ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面向对象技术考试要点

1.绪论 软件=程序+数据+文档;软件工程=过程+方法+工具(过程:when、in what order方法:what);软件过程:是指一套关于项目的阶段、状态、方法、技术和开发、维护软件的人员以及相关Artifacts(计划、文档、模型、编码、测试、手册等)组成。三种方法:UP(the unified process),The OPEN Process,OOSP(Th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rocess)。 2.软件工程模型回顾 软件过程的基本模型:线性顺序模型:瀑布模型(Waterfall);进化模型:原型法模型(Prototyping);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迭代模型:增量模型(Incremental);螺旋模型(Spiral)其他(Formal,RAD,4GT) 2.1瀑布模型(Royce,1970)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虽然Royce 提出的瀑布模型支持反馈环,但大多数使用该过程模型的机构均将其视为严格线性的过程模型。瀑布模型的流程(无反馈环):分析→设计→编码→测试。 缺点:①实际项目很少按照该模型给出的流程进行。虽然线性容许迭代,但这种迭代是间接的,且极容易导致混乱。 ②客户常常很难清楚地给出所有需求,但该模型却要求非得如此,并且不能忍受项目开始阶段自然存在的不确定性。 ③客户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软件产品的运行版本一直要等到项目开发周期的晚期才能得到。④如果直到检查运行程序时才发现大的错误,其后果很有可能是灾难性的。⑤线性顺序会导致“阻塞状态”,即等待时间> 开发时间。 2.2原型法模型(Bernard Boar,1984)帮助客户明确其需求(以增量方式进行)原型法模型的流程(环状)规格描述、开发和验证等阶段交织在一起;原型的本质:“口香糖+ 打包绳”。 优点①开发者与客户之间的误解,可通过对系统功能的“示范”而被识别出来。②客户在使用原型法模型期间,可以发现新的需求或找出未发觉的问题。③可大量节约开发成本,并可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 缺点①原型只包含局部功能,难以掌握系统的整体动态状况。②许多机构认为在原型上花费过多资源是一种浪费,因为原型一般(二般呢?……) 无法成为真正的系统而必须抛弃。③维护工作较为困难。 2.3基于构件的开发(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CBD)出发点:复用;基础:庞大的可复用软件构件库+ 构件的集成框架;CBD 的典型代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USDP)优点①能显著减少软件开发工作量(70%),从而能显著降低开发成本(84%) 和开发风险。②软件产品可以尽快交付客户。缺点①需求折衷无法回避,可能导致系统与客户实际需求背离。②当可复用构件的新版本不受开发者的掌控时,系统的演化能力将可能受损。未来:面向对象技术将使CBD 如虎添翼,因为面向对象技术能够开发出大量可复用的构件。 2.4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法模型的进化特征;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任何增量的处理流程均可以结合原型法模型;第一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 增量模型vs.原型法模型:与原型法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增量模型特别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亦即早期的增量是最终产品的“可拆卸”版本。优点①不必等到最终产品完成,客户便可以从早期增量受益。②客户可以把早期增量作为原型,并为后期增量提出需求。③尽管某些增量可能存在问题,但是整个项目的风险较低。局限性①增量不能太大②每个增量均应具备一定功能③客户需求与增量大小之间的映射应匹配。发展:极限编程。 2.5螺旋模型(Boehm,1988)吸收了瀑布模型和原型法模型的优点;增加了风险分析;使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优点①使用原型实现作为降低风险的机制。②在系统开发初期,风险性高的部分首先被考虑,从而能及早发现错误、降低风险并减少开发成本。③在编写软件时,已有产品可供运行或“示范”。 缺点①客户对该模型的可控性常常产生疑虑。②开发者需要具备和掌握较多风险评估的知识和技术。③如果某个大风险未被及时考虑,会给后续开发造成困难。 2.6形式化模型(Formal)的局限性:开发很费时、很昂贵。具有使用形式化模型所必需背景的开发者寥若晨星,尚需多方面的培训。当客户对形式化模型一无所知时,开发者无法将该模型作为和客户进行通信的机制。 2.7快速应用开发(RAD)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是线性顺序模型的一个“高速”变种;与增量模型具有相似性;通过使用基于构件的建造方法实现快速开发;RAD主要用于信息系统开发。缺点①对于大型软件开发项目必须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②要求客户和开发者均应在短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各自相应的快速活动,任何一方爽约均会导致项目失败③当系统难以模块化时,或者当高性能是系统的主要指标时,RAD 将可能失效④RAD不适合技术风险高的情况2.8第四代技术(4GT)是多种软件过程模型的综合;包含了一系列软件工具;开发者在更高抽象层次上描述软件规格;软件工具根据开发者的软件规格描述自动生成源代码。优点①显著缩短了软件的开发时间②显著提高了建造软件的生产率。缺点①目前的4GT 工具易用性不够高②目前的4GT 工具生成的源代码太低效③使用4GT 工具开发的大型软件产品的可维护性令人生疑。未来:4GT与基于构件的模型相结合后,将可能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

《编译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编译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Compiling Principle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离散数学 后置课:无 学分:4学分 课时:7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54课时,实验教学18课时) 主讲教师:苏杭丽等 选定教材:吕映之,张素琴,蒋维杜.编译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介绍了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主要实现技术方法和一些自动构造工具,如:语言基础知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有限自动机理论、形式语言的识别、语义检查、运行时的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代码生成以及整个编译程序的构造过程。 教学目的: 掌握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主要实现技术和一些自动构造工具,巩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离散数学》等基础知识,能将编译程序中的概念和技术应用于一般的软件设计之中,能够独立完成小型编译程序。 教学方法: 理论讲课与上机实验结合。首先从剖析一个简单的编译程序(PL/0)入手,对编译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如有穷自动机、上下文无关文法等给予必要的介绍;对于广泛使用的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技术,如递归子程序法、算符优先分析、LR分析及语法指导翻译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对编译程序的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实现方法以及整体的设计考虑等给予描述。此外,还介绍了编译原理的构造工具。“编译原理”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中设置了实验课,强化对理论的理解。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编译程序概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编译程序;了解编译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编译程序 一、编译程序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编译过程概述 一、词法分析阶段 二、语法分析 三、语义分析阶段 四、中间代码生成 五、代码优化 六、目标代码生成 第三节编译程序的结构 一、编译程序的6个基本过程 二、编译程序的两个管理功能 第四节编译阶段的组合 一、编译的前端 二、编译的后端 第五节编译技术和软件工具 一、语言的结构化编辑器 二、语言的调试工具 三、语言的测试工具 四、高级语言之间的转换工具 五、并行编译技术 思考题: 1.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阶段? 2.介绍词法分析的概念。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UML面向对象技术期末复习整理

UML面向对象技术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 1、UML支撑软件整个生命周期 2、对象:面向对象系统的基本构造块,是一些相关的变量和方法的软件集 3、事件:指一种由系统预先定义而由用户或系统发出的动作 4、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抽象,封装,继承,多态 5、模型: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形状或状态的抽象模拟和简化 6、UML定义:是对软件密集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的一种语言,也是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产品进行说明、可视化、构造和编制问的一种标准语言 7、UML可贯穿软件开发周期的每一阶段,最适用于数据建模、业务建模、对象建模、组件建模 填空题 1、统一建模语言UML是绘制软件蓝图的标准工具语言,可以对软件系统产品进 行说明、可视化、构造和编制文档 2、UML在实际软件项目中,可以用于构造各种类型系统的业务模型和软件模 型。 3、软件的开发模式有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和XP方法。 4、面向对象程序的三大要素是多态、封装和继承。 5、瀑布模型的缺点是缺乏灵活性,特别是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或不准确的 问题。 选择题 1、对象程序的基本特征是:抽象、封装、继承、多态 2、类包含的要素有:名字、属性、操作 3、下列关于类与对象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有些对象是不能被抽象类的 4、面向对象方法中的继承机制是子类可以自动地拥有(复制)父类全部属性和 操作 5、建立对象的动态模型一般包含的步骤有:准备脚本、确定事件、准备事件 跟踪表、构造状态图 第二章 1、UML的概念和模型分为静态结构、动态行为、实现构造、模型组织和扩展机制这几个机制 2、面向对象的事物分为:结构事物、行为事物、分组事物、注释事物

北京邮电大学《编译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编译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1311020 二、课程名称:编译原理与技术(64学时) Compiler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三、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了解编译程序的构造方法;加深学生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做到触类旁通;使学生体会到其他专业基础知识如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对计算机的软硬件工作原理建立比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编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编译程序的基本组成、结构、编译环境等基本概念。 2.掌握词法分析的原理、词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3.掌握语法分析的原理和实现技术、简单的语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4.掌握语法制导翻译技术。 5.理解利用语法制导翻译技术进行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的实现。 6.理解程序运行环境、代码生成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 7.了解代码优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验) 第一章编译概述2学时 1.翻译和解释 2.编译的阶段 3.编译程序的前后处理器(预处理器、汇编程序、连接装配程序)第二章词法分析4学时 1.词法分析器的作用 2.词法分析器的输入与输出 3.记号的描述与识别 4.词法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5*.软件工具LEX(规格说明、工作原理)

1.语法分析器的作用 2.自顶向下分析(预测分析器、非递归的预测分析器) 3.自底向上分析(规范归约、移进-归约方法实现) 4.LR分析器(模型及工作过程、SLR(1)分析器、LR(1)分析器、LALR(1)分析器)5.LR分析方法对二义文法的应用 6*.软件工具YACC (规格说明、二义性处理) 第四章语法制导翻译技术8学时 1.语法制导定义与翻译方案 2.S属性定义的自底向上翻译 3.L属性的自顶向下翻译 4.L属性的自底向上翻译 第五章语义分析4学时 1.语义分析的概念 2.符号表的组织与管理 3.类型检查(类型表达式、类型等价) 4.简单类型检查器的说明(语言说明、确定标识符的类型、表达式及语句的类型检查) 5*.类型检查有关的其他主题(函数和运算符的重载、类型转换、多态函数) 第六章运行环境6学时 1.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组织 2.存储分配策略(静态存储分配、栈式存储分配、堆式存储分配) 3.访问非局部名字 4.参数传递方式 第七章中间代码生成6学时 1.中间代码形式 2.赋值语句的翻译 3.布尔表达式的翻译 4.控制语句的翻译 5.过程调用语句的翻译

冶金传输原理课后答案

1、什么是连续介质,在流体力学中为什么要建立连续介质这一理论模型? 答:(1)连续介质是指质点毫无空隙的聚集在一起,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介质。 (2)引入连续介质模型的必要性:把流体视为连续介质后,流体运动中的物理量均可以看为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函数,就可以利用数学中的连续函数分析方法来研究流体运动,实践表明采用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解决一般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1-9 一只某液体的密度为800kg/,求它的重度及比重。 解: 重度:γ=ρg=800*9.8=7840kg/(˙) 比重:ρ/=800/1000=0.8 注:比重即相对密度。液体的相对密度指该液体的密度与一个大气压下4℃水的密度(1000kg/)之比---------------------------------------------课本p4。 1-11 设烟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3kg/m3,试计算当压力不变温度分别为1000℃和1200℃时的密度和重度 解:已知:t=0℃时,0=1.3kg/m3,且= 则根据公式 当t=1000℃时,烟气的密度为 kg/m3=0.28kg/m3烟气的重度为 kg/m3=2.274kg/m3 当t=1200℃时,烟气的密度为 kg/m3=0.24kg/m3烟气的重度为 kg/m3=2.36kg/m3

1—6 答:绝对压强:以绝对真空为起点计算的压力,是流体的实际,真实压力,不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表压力: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用压力表进行测量。压力表上的读数(指示值)反映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比大气压力高出的数值,称为表压力。既:表压力=绝对压力-大气压力真空度: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时,采用真空表测量。真空表上的读数反映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低于大气压力的差值,称为真空度。既:真空度=︱绝对压力-大气压力︱=大气压力-绝对压力 1-8 1 物理大气压(atm)= 760 mmHg = 1033 2 mm H2O 1 物理大气压(atm) = 1.033 kgf/cm 2 = 101325 Pa 1mmH20 = 9.81 Pa 1-21 已知某气体管道内的绝对压力为117kPa,若表压为70kPa,那么该处的绝对压力是多少(已经当地大气压为98kPa),若绝对压力为68.5kPa 时其真空度又为多少? 解:P 绝=P 表+P 大气 =70kPa+98kPa =168kPa P 真=-(P 绝-P 大气) =-(68.5kPa-98kPa) =29.5kPa 1、气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作为不可压缩流体? 答:对于气体,在压力变化不太大(压力变化小于10千帕)或流速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复习试卷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期末考试试题(A卷) 考试时间:2014年11月9日班级学号姓名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册上,写明题号,不必抄题,字迹工整、清晰; ?请在答题册和试题纸上都写上你的班级,学号和姓名,交卷时请将试题纸、答题册和草纸 一并交上来。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25分。每个括号里的数字为该空的题号,从该题号对应的备 UML中有多种类型的图,其中,(1)对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分类,(2)显示了类及其相互关系,(3)显示人或对象的活动,其方式类似于流程图,通信(协作)图显示在某种情况下对象之间发送的消息,(4)与通信(协作)图类似,但强调的是顺序而不是连接。 (1) A. 用例图 B. 顺序图 C. 类图 D. 活动图 (2) A. 用例图 B. 顺序图 C. 类图 D. 活动图 (3) A. 用例图 B. 顺序图 C. 类图 D. 活动图 (4) A. 用例图 B. 顺序图 C. 类图 D. 活动图 下图属于UML中的(5),其中,AccountManagement需要(6)。 (5) A. 组件图 B. 部署图 C. 类图 D. 对象图 (6) A. 实现IdentityVerifier接口并被CreditCardServices调用 B. 调用CreditCardServices实现的IdentiyVerifier接口 C. 实现IdentityVerifier接口并被Logger调用 D. 调用Logger实现的IdentityVerifier接口

下列对状态图描述不正确的是(7) (7) A. 状态图通过建立类对象的生命周期模型来描述对象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行为 B. 状态图适用于描述状态和动作的顺序,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对象拥有的状态,还可与说 明事件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影响这些状态 C. 状态图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对象创建和撤销的过程中资源的不同状态,有利于开发人员 提高开发效率 D. 状态图描述了一个实体基于事件反应的动态行为,显示了该实体如何根据当前所处状 态对不同的事件作出反应 在ATM自动取款机的工作模型中(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资料,从银行取钱的过程),下面哪个不是“Actor”(8 ) (8) A. 用户 B. A TM取款机 C. ATM取款机管理员 D. 取款 (9) 反映类、接口或构件的内部协作,用于表达运行时的体系结构、使用模式及关系。(9)A. composite structure diagram B. deployment diagram C. use case diagram D. sequence diagram 在RSA中包含很多模型模板,供开发者在系统建模时选用。(10)不是RSA提供的模型模板。 (10)A. Analysis Model B. Service Design Model C. XSD Model D. Eclipse plug-in Model 在UML的各种视图中,(11)显示外部参与者观察到的系统功能;(12)从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角度显示系统内部如何实现系统的功能;(13)显示的是源代码以及实际执行代码的组织结构。在 ROSE中,时序图和协作图(或通信图)通常建立在(14)下的use case realization包中。 (11)A. 用例视图 B. 进程视图 C. 实现视图 D. 逻辑视图(12)A. 用例视图 B. 进程视图 C. 实现视图 D. 逻辑视图(13)A. 用例视图 B. 进程视图 C. 实现视图 D. 逻辑视图(14)A. 用例视图 B. 进程视图 C. 实现视图 D. 逻辑视图 在UML语言中,下图中的a、b、c三种图形符号按照顺序分别表示(15)。 a b c 15.供选择的答案: A. 边界对象、实体对象、控制对象 B. 实体对象、边界对象、控制对象 C. 控制对象、实体对象、边界对象 D. 边界对象、控制对象、实体对象 在建立系统的用例模型时,首先应该确定系统的参与者。以下问题中,对于确定参与者没有用处的是(16)。 16.供选择的答案: A. 谁是系统的主要用户,即谁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

编译原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西北师范大学在线教学系统

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师范类)课程教学大纲 编译原理(71022411)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编译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之一,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不仅应用于编译程序的设计,也广泛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和实现。(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编译程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初步分析实际编译系统的能力,并能编制和调试简单编译程序,为今后从事编译及其他有关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系统讲述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的概念、构造、以及实现的主要算法和技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透彻地理解编译程序的概念、原理,了解语言翻译的全过程(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掌握编译程序中常用的主要算法和技巧;并通过上机实习初步掌握编译器构造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时数 教学总学时数90,其中: 理论课54 实验课36 (五)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二、本文 理论部分 第1章绪论 教学要点: 1. 高级语言程序的执行方式 2. 编译程序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阶段的基本任务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引言 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与编译技术之间的联系 1.2 程序设计语言与程序(1学时) 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涉及到的四个方面 掌握:BNF范式 高级语言程序的两种执行方式 1.2 编译程序构造及有关概念(2学时) 理解:编译程序的功能 掌握:编译程序基本结构以及每一阶段的任务 第2章文法与语言 教学要点: 1、符号串和符号串集合及其运算。 2、文法和语言的形式定义。 3、文法和语言的分类 4、文法等价变换 5、语法树,句型分析。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2.1 符号串与符号串集合(1学时) 了解:符号串与符号串集合的定义,以及相关运算 2.2 文法与语言的形式定义(2学时) 理解:规则和文法的定义 推导和归约 熟练掌握: 句子与句型,短语与简单短语,句柄 语言的定义,由文法产生句型(句子),由句型(句子)确定文法难点:短语、简单短语、句柄的求法 由文法产生句型(句子),由句型(句子)确定文法 2.3 语言的分类(1学时) 了解: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掌握:Chomsky文法的定义 文法和语言的分类 2.4 文法等价于等价变换(4学时) 掌握:文法等价的概念 熟练掌握: 压缩文法等价变换 消去左递归的文法等价变换 难点:压缩文法等价变换 消去左递归的文法等价变换 2.5 语法分析树与句型分析(1学时)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面向对象技术Java-期末复习试卷(四)

期末复习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静态变量的概念,下列哪一个正确 A. 一旦一个静态变量被分配,它的值就不允许改变. B. 一个静态变量在方法中被创建,它在被调用前保留上一次调用的结果. C. 在任意多个类的实例中,它们共享类定义的静态变量 D. 在任意多个类的实例中,它们各有自己的静态变量. 正确答案:B 2、选出下面不能作为void Med(int x)方法重载的声明。 A. void Med (double y) B. int Med (int y) C. double Med (int x, int y) D. public float Med (float x) 正确答案:B 3、下列哪一个不正确 A. 一个抽象类必须定义抽象方法. B. 定义了抽象方法的类必定是抽象类. C. 一个接口中,定义的每一个方法必须是抽象方法. D. 一个接口中,定义的每一个成员变量必须是常量. 正确答案:A 4、Circle是GeometricObject的子类。如果有语句:Circle circle = new Circle(1);GeometricObject object = new GeometricObject();那么下面哪个布尔表达式的值为false? A. (circle instanceof GeometricObject) B. (object instanceof GeometricObject)

C. (circle instanceof Circle) D. (object instanceof Circle) 正确答案:D 5、下列关于变量的叙述哪个是错的? A. 实例变量是类的成员变量 B. 实例变量用关键字static声明 C. 在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变量在该方法被执行时创建 D. 局部变量在使用前必须被初始化 正确答案:B 二、程序题 1、编写一个应用程序,模拟机动车的加速和减速功能。机动车类Vehicle的UML图如 下,其中speedUp()方法实现加速功能,速度上限为240 km/h;speedDown()实现降速功能,下限为0 km/h。 解题要求:编写测试程序,创建Vehicle对象,设置初始速度为100 km/h,调用speedDown()方法减速5 km,再调用speedUp()方法提速10 km,输出车辆的最终速度。

信息学院06版《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先不填) 英文名称:Compiler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16/3.5 授课对象: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编译程序的一般构造原理,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词法分析程序设计原理和构造方法。各种语法分析技术和中间代码生成符号表的构造、代码优化、并行编译技术常识及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等基本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它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实践性, 尤其是本课程的知识与计算机应用中很多领域有紧密联系与广泛应用。了解与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将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为培养计算机语言与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理论上主要叙述语言和文法的形式定义、自动机理论、词法分析、语法和语义分析、优化和代码生成等环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通过上机实习构造简单语言的编译程序等编辑器使学生掌握开发应用程序的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掌握形式语言理论与编译实现相关的基础概念, 了解与掌握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从形式语言理论的角度, 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程序设计语言及其与编译程序的联系。做习题是理解课程中基本概念、培养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方面,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习题, 并注意解题规范化。学生也应重视配合教学, 做好上机实习。 教学内容: 第1章编译程序概述(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编译程序 2)编译过程概述 3)编译程序的结构 4)编译阶段的组合 5)编译技术和软件工具 2、教学重点: 编译程序的结构 3、教学难点: 编译程序的结构,以及每一阶段任务 第3章文法与语言(6学时)

传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2-1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分为质量力和表面力两种。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内部任何质点上的力,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由加速度产生,与质点外的流体无关。而表面力是指作用在流体表面上的力,大小与面积成正比,由与流体接触的相邻流体或固体的作用而产生。 2-2什么是流体的静压强,静止流体中压强的分布规律如何? 解:流体静压强指单位面积上流体的静压力。 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的静压强值只由该店坐标位置决定,即作用于一点的各个方向的静压强 是等值的。 2-3写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并说明其能量意义和几何意义。 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乙E z2豆或P P0gh P0h 同一静止液体中单位重量液体的比位能可以不等,比压强也可以不等,但比位能和比压强 可以互换,比势能总是相等的。 2-4如图2-22所示,一圆柱体d= 0.1m,质量M = 50kg .在外 力F= 520N的作用下压进容器中,当h=0.5m时达到平衡状态。求测压管中水柱高度H = ? 解:由平衡状态可知:(F一mg2)g(H h) (d/2) 代入数据得H=12.62m 2.5盛水容器形状如图2.23所示。已知hl = 0.9m, 1.33m。求各点的表压强。 解:表压强是指:实际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差值。 P 0(Pa) P2 P gg h2) 4900(Pa) BP g(h3 hj 1960(Pa) F4 P3 1960(Pa) F5 P4 g(h5 h4)7644(Pa)J:u~ i 二 =■ ■_- i— 1 — 用 1.21 h2= 0.4m, h3= 1.1m, h4= 0.75m, h5 =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3、能力要求: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实际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通信的方式。 3.掌握通信系统性能度量的指标。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的方式。 2.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 3.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难点] 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及平均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度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3道 [课时] 3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巩固确定信号与线性系统,积分变换的内容。 2.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3.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 4.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5.掌握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教学内容] 1、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 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2、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3、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4.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5.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 6.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7.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重点难点] 随机过程的概念、窄带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高斯白噪声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6道 [课时] 9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理解频分复用(FDM)的概念 3.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教学内容] 1.幅度调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及频谱表示方法。 2.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oop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复习思考题.doc

OOP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复习思考题 %1.填空题 1.在C++中,函数的参数有两种传逆方式,它们是值传逆和I 。当一个成 员函数被调用时,该成员函数的I 指向调用它的对象。 2.拷贝构造函数使用I 作为参数初始化创建中的对象。 3.在公有继承的情况下,基类数据成员在派生类中的访问权限I o 4.用new申请某一个类的动态对象数组时,在该类中必须能够匹配到I 构 造函数,否则应用程序会产生一个编译错误。 5.静态数据成员在类外进行初始化,且静态数据成员的一个拷贝被类的所有对象 6.设"in ta=3,b=4,c=5;”,表达式”(a+b) >c&&b! =c”的值是I ° 7.在C++中,定义重载函数时,应至少使重载函数的参数个数或参数类型 8.动态联编要满足两个条件,它们是I 、I o 9.在C++类中,有一种不能定义对象的类,这样的类只能被继承,称之为 I ,定义该类至少具有一个I 0 10.举出C++中两神用户日定义的数据类型:I 、I 。 11.C++中没有字符串类型,字符串是通过I 来表示的,每一个字符串 都有一个结尾字符I 。 12.在C++中,虽然友元提供了类之间数据进行访问的一种方式,但它破坏了面向 对象程序设计的I 特性。 13.在C++中,构造派生类对象时,总是先从I 的初始化开始的。 14.类是用户定义的类型,具有类类型的变量称作I o 15.在5个运算符”*(乘号)、&&、v=、!、!= ”中,优先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16.在C++中,类定义一般用class关键字,不过用struct关键字也可以定义类, 它们定义类的区别在于I 。 17.静态的成员函数没有隐含的I ,所以,它们只能访问静态的数据成 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