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胎骨比较厚重。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

这里所说的夏周三代,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时期,从公元前二千年到前四百七十五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器时代。奴隶制生产关系优于原始社会,而青铜器时代又较石器时代有很大进步,所以这个时期的漆工艺,加速了前进的步伐,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漆器生产,古籍中开始有了记载。如夏商时期,《韩非子·十过》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於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处,而朱画其内。”西周春秋时期,《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周礼·地官司徒·载师》:“唯其漆林之征,二十有五”。《庄子·人世间》记载楚昭王(公元前512年-----前489年)时,楚狂接舆对孔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上述古籍记载表明,这个时期的漆工艺有了很大进步。如新石器时代的漆,是来自野生漆树,而商周时期,已开始人工种植漆树,到春秋时期,种植漆树非常普通,故“割漆”已成为人们普遍而又经常性的生产活动了。

考古发现夏代的漆器,主要有二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鼓、盒、觚、匣、缽等漆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出土了两件朱漆器。这时期的漆工艺,从地域讲,已从长江扩展到了黄河、辽河等流域;从装饰艺术讲,出现了雕刻新工艺,发现了雕花漆器。

商代漆器发现二十多处,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地。漆器品种也大大增加,除了生活用具外,还有兵器、车马器和葬具等。

商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经济很发达,漆工艺取得了很多新成就:

(一)除木胎和陶胎外,出现了铜胎和皮胎漆器。

(二)青铜刀具车旋木胎的新工艺。河南罗山天湖商墓一件漆木碗,是取板材车旋而成的。

(三)用绿松石、牙、龟甲、角片和石片镶嵌漆器,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说明商代漆器装饰,已开始由实用向审美意义的方向发展。

(四)金箔贴花新工艺。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一件漆盒上,贴有半圆形的金箔片。

西周春秋时期的漆器,出土地点主要在湖北、河南、陕西、安徽、山东、北京等地。漆器数量和分布范围均超过前代。

西周漆器突出的成就是蚌泡和蚌片镶嵌技术的广泛采用。如河南陕县上村岺虢国墓地、洛阳庞家沟和西安张家超坡西周晚期墓,都出土了嵌蚌泡的精美漆器。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嵌蚌片漆器令人惊叹:蚌片表面光滑平整,边缘整齐。蚌片之间接缝十分紧密。专家认为,“蚌片的磨制和镶嵌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准,绝非螺钿初始阶段所能及。”

春秋漆器则以漆绘为主要特点。大多数漆器均有线条流畅、构图精美的各种漆绘图案和纹饰。

夏商周三代漆器艺术,已经不再像新石器时代那样朴素、单纯,而变得神秘、庄严和狞厉了。奴隶制时代是宗教、神灵、奴隶主统治前广大劳动人民,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充满暴力的社会,但文明又是在暴力中诞生的,古代文明是通过血与火、凶残、野蛮、恐怖和力量来开自己前进的道路的。商周漆器上大量的饕餮纹、去纹、雷纹、窃曲纹,以及龙纹、凤纹、夔纹、虺纹等等,就是奴隶制意识形态在漆器艺术上的表现。它是一种充满了神秘、威严和庄重的艺术。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的漆器上,就已经有了饕餮纹。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漆器上,有大量的饕餮纹。北京琉璃河西周墓的漆器,“用蚌片嵌出眉、目、鼻等部位,与朱漆纹样组合成饕餮图案。”

饕餮是一种凶残的怪物。《左传·文公十八年》:饕餮“贪于饮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饕餮形象以头部为主。《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已身,以言报更也。”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动物在抵御处敌进攻时,总是用带角的头部正对前方,所以,它又是威猛、勇敢的形象。

去纹是天上的云彩,天上是上帝、神仙居住的地方,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雷纹也是一种神秘纹饰。《说文·雨部》:“雷,阴阳薄气,雷雨生物者也。从雨、雷象回转形。”人们把夏商周三代大量的回转形几何纹称为雷纹。夔、虺龙、凤等也都是神物,它们是力量、神秘、庄严的化身。

根据上述分析,夏商周三代漆器装饰艺术,其宗教意义是大于审美意义的,它是超人的历史量与宗教神秘观念结合的产物。但是,今天我们从纯粹欣赏的角度去看,它们仍然有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三、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的漆器艺术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1年,共1056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由于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这一时期的漆工艺突飞猛进,进入了中国漆工艺的巅峰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国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钢制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考古发现战国的漆器,遍及全国各地,以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山西等地出土最多,其中湖北、湖南、河南、均属楚地,说明楚国的漆器制造处于先进地位。例如,考古工作者在楚国腹地湖北江陵,发掘了数千座楚墓,其中许多墓都有漆器随葬。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漆器,有六七千件之多,近百个漆器品种,说明漆器已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

战国漆工艺有许多新成就,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夹纻胎新工艺

由于工具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夹纻胎新工艺。这种工艺是先作胎骨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层层裱褙麻布和涂上漆灰,干固后脱出其模,便形成了漆器的胎。由于麻布夹在漆灰中间,人们便称其为夹纻胎,它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始祖。夹纻胎漆器有许多优点,除了牢固和轻巧之处,随气候变化失水和吸水的能力比木胎小得多,很少收缩和膨胀,很少变形,更不易开裂,比木胎好得多,这无疑是漆器制胎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夹纻胎漆器最早在湖南长沙、常德和四川新都等地的战国墓中发现。

(二)扣器的发明

从战国至秦汉,木胎漆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厚木胎向薄木胎发展,漆器变得越来越轻巧和精致。但是,虽然轻巧了,却变得不那么牢固和结实了,人们必须采取加固的措施。于是,人们在容易磨损和开裂和口沿处,用金属进行加固,这种用金属加固器口和漆器,当时叫扣器。《说文·金部》:“扣,金饰器口。”用金饰器口的漆器,既牢固又美观,是漆工艺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扣器产生于战国晚期,最初主要是铜扣。

(三)漆器从木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过去是漆工为木工服务,现在却出现了木工为漆工服务的新格局。

秦代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考古发现的漆器不少,而且,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上,有“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说明漆器制造已有了初步的明确分工。

汉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长达四百多年,经济非常发达,在战国秦代漆工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把漆工艺进一步推向顶峰!

汉代文献有大量关于漆工艺繁荣的记载。《史记·货殖列传》说:全国各地市场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盐铁论·散不足》说:“今良民文杯画案”、“彩画丹漆”。漆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汉人崔寔《政论》说:“农夫掇耒而雕镂”。广大农民丢下农具,纷纷去当漆工。所以扬雄说,汉代成都的漆器作坊,“雕镂扣器,百伎千工”,生产规模巨大。

《盐铁论·散不足》说,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人们不仅生前大量使用漆器,死后还要用大量漆器随葬。漆器是汉墓的主要随葬品,一般墓随葬几件、几十件不等,最多的有一墓千余件。全国汉墓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根据汉代文献记载,全国最著名的漆器产地有蜀郡、广汉、河内、颍川、南阳、济南、泰山、武都等八个郡、但考古发现,“蕃禺(今广州市)、布山(今广西桂林市)、莒市(今山东省内)、广陵国(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等地,也都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制造中心。”

汉代漆工艺有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

(一)西汉初期发明了锥画漆器,西汉中期又在锥画的线条里填金彩,这是后代“戗金”的先声。

(二)以前虽然有镶嵌漆器,但嵌料多是单一的,西汉出现了“七宝”、“列宝”、“杂宝”漆器,即是用许多宝贵材料,杂嵌于一器之上,这是后世“百宝嵌”漆器的始祖。

(三)战国晚期刚刚出现的扣器,在汉代大量流行,并且有金扣、银扣、铜扣等许多品种,风行一时。

(四)在战国还处于试制阶段的夹纻胎漆器,汉代不仅大量生产,而且技术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在麻布外再裱缯帛,或干脆用缯帛制胎。这样,漆器表面更加光洁,造型更加美观。

(五)虽然商代就发明了金箔贴花,但只有到汉代,金、银箔贴花才大量流行,并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六)堆漆是汉代漆器装饰的新创造,它使图像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七)采用了专业分工很细的流水作业的先进生产方法。一件漆器,一般要经过素工、髹工、上工、黄涂工、画工、工平、清工、造工等八道工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这是汉代漆工艺空前发达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漆工艺的发展也一样,在高峰过去后,必有低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的战争年代,加之瓷器迅速兴起,漆工艺进入了低谷时期。但即使如此,漆工艺仍然在发展。

三国漆工艺基本上承袭了汉代的传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安徽马鞍山三国东吴朱然墓的犀皮漆耳杯,是前所未有的新工艺。过去认为犀皮漆器最早不会超过唐代,现在去提前了约六百年。犀皮的制作方法,是在漆胎上涂上厚厚的高低不平的色漆,干后,再分层涂上各种对比鲜明的色漆,然后打磨,呈现出片去、团花、松鳞等美丽纹理。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的产物。这种新工艺,为后代所继承,江苏镇江一座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墓中,发现有犀皮漆器。

戗金在三国也有所发展。朱然墓出土的戗金黑漆盒,虽然内容和手法,大体是承袭汉代的,但是,汉代初创的戗金漆器,金线稀疏,而朱然墓的戗金漆盒,金线繁密,流光溢彩,灿烂夺目,有巨大的美学魅力。

考古发现两晋南北朝的漆器,主要有江西南昌市晋墓、山西司马金龙墓和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漆器为其代表。

两晋南北朝漆器也有新创造,这主要表现在夹纻胎空心大佛像的制造,用氧化铅倾入油中煮沸,然后作画的所谓“密陀绘”,以及斑漆和绿沉漆等。

夹纻胎空心大佛像是在东汉以后,佛教兴盛的右史条件下出现的。梁简文帝《为人造丈八夹纻金箔像疏》说:“某甲久发誓愿,遍为六道四生造夹??丈八佛僧一躯”,知当时已能造高及层楼的贴金脱胎大佛像。这种佛像,比铜佛轻便,比泥佛坚固,便于装在车上游行,称之为“行像”。晋代漆艺雕塑家戴逵,便是一个制造夹纻漆行像的大师,他为南京瓦官寺制作夹??佛像五躯,被称为“瓦官寺三绝”之一。六朝时期夹纻空心大佛像的制造,是漆器制造结构上的大突破。

晋以前的漆器,多以朱、黑色为基调。从晋朝开始,出现了以暗绿为底色的所谓绿沉漆,其色深沉静穆,使漆器一改旧貌,面目一新。如梁简文帝有绿沉漆书案,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绿沉漆笔管。

斑漆是用两种以上色漆交混髹涂,自成斑纹,或单色漆显出深浅不同的斑纹,这应是后来变涂技法的前身。

以上所说的漆器新工艺,多见于文献记载。实物则我们寄希望于今后的考古发掘。

战国至南北朝的漆器装饰艺术,从其内容讲,已逐渐从夏商周三代的神秘、威严、庄重的庙堂,走向人间的现实生活,因此,虽然有虚幻飘渺的天堂神仙世界,但也有人间的现实生活,况且,天堂世界也多是人间现实世界的模拟。

云气纹是战国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漆器装饰题材。到汉代,云气纹已成为漆器上压倒一切的装饰内容:或作主题纹饰,或作非主题纹饰,完全没有云气纹的漆器是很少的。有的在云中穿插神仙、神兽、神禽等,汉代称作“云气纹”。云气纹漆画是人们幻想中的仙境,它被描绘得非常神奇美妙,但幻想中的仙境,只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如狩猎、音乐、舞蹈等声面,都充满了人情味,它完全不同夏商周漆画沉重、庄严的艺术风格,而表现出一种轻快的调子,给人以轻盈、飘逸的美感。

漆器云气纹画延续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隋代还有这种漆器装饰画。《隋书·礼仪志》:“画……(车)牙、箱、轼以云气文,云内画以杂兽”。文通纹,“云气文”就是云气纹。

从战国时期开始,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狩猎、车骑出行以及人物故事等叙事纹饰,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器上,三国朱然墓漆器、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墓漆器和山西北魏司马金龙墓的漆屏风是其代表作品。

总的说来,生前追求美好生活,死后进入天堂极乐世界,是这一时期漆器装饰的灵魂和主题,它们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或者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四、唐宋元明清面向自然、面向生活的漆器艺术

唐至明清,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11年,共1293年。这是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在这期间,漆工艺仍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隋朝统一了全国,但它只有短短的37年,之后,就出现了长达290年的世界强国——唐代。隋唐和秦汉的历史是多么相似,都是在长期分裂后出现一个短暂的统一国家,然后就是一个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大国。前面已经介绍过,汉代漆工艺如日中天,它的灿烂光辉沐浴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同样是世界文明大国的唐代,漆工艺会不会再现辉煌呢?可异的是,考古工作者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实物资料。站立于当时世界高峰的唐代文明,虽然各种工艺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唐代漆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反映当时的盛况。

唐五代漆工艺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用窄长的木片,圈叠胶粘成胎,这是唐五代漆工艺的一项新技术。这种胎骨,具有不易豁裂,不变形,胎体轻薄,造型丰富的许多优点。我国最早的

圈叠木胎漆器,是在湖北监利唐墓和扬州唐城遗址、宁波和义路遗址唐文化层中发现垢。

(二)金银平脱是唐五代漆工艺的一绝。唐五代的金银平脱,是从汉代金银箔贴花发展而来的。但唐五代金银平脱用料较厚,镂刻较深,纹饰较细腻,纹样而积也较大,在工艺水平上,比汉代的要高一个档次。考古发现了许多唐代金银平脱漆器精品,如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银平脱朱漆镜盒、金银平脱天马鸾凤漆背镜、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漆背镜,银平脱舞禽花树狩兽神仙纹漆背镜,以及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平脱漆碗等,它们工艺精美,富丽豪华,光彩灿烂,是我国古代金银平脱漆工艺的精尖产品。

(三)嵌螺钿漆器。嵌螺钿漆器在西周就已经有了,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到唐五代才渐入佳境。如河南洛阳、陕县出土的嵌螺钿人物花鸟纹漆背镜、嵌螺钿去龙纹漆背镜,浙江湖州飞英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说法图经函和江苏苏州市瑞光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花卉纹经箱等,镶嵌技术精湛,刀工娴熟,构图生动,物象清晰,螺钿花纹密布,宛如繁星闪烁,是我国嵌螺钿工艺的代表作品。

(四)雕漆新工艺。唐以前的雕漆,是在木胎上先雕,然后上漆,而唐代的雕漆新工艺,则完全不同:是在胎上髹漆数十层以上,待漆达到一定厚度,再行雕刻。雕又称剔,如雕红漆,称为剔红。雕漆除剔红处,还有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和剔犀等不同品种。但目前尚未发现唐代雕漆实物,只是明代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明代离唐代相去不太远,髹漆巨匠黄成的话,又讲得明明白白而且很具体,应是亲眼见过唐代雕漆实物的。

(五)《漆经》问世。五代以前,漆工艺虽然经过了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却未曾有关于漆工艺专著的出现,直到五代,才有朱遵度的《漆经》问世,可惜此书早已失传,令人惋惜!

宋元两朝漆工艺,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漆工艺进一步专业化,产生了各种专业性的漆行和店铺。北宋时的开封,宋元时期的嘉兴、杭州是著名的漆器产地。宋元漆工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雕漆。

目前我们能够见到最早的雕漆实物是宋代的。张应文《清秘藏》记载:“宋人雕红漆,多以金银为胎,妙在雕法圆熟,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俨然若图画,为绝佳耳。”说它们“俨然若图画”,是指其所雕景物,有远近层次的纵深处理,这是“画”与“雕”相结合的艺术。据文献记载,宋代“剔红刀法圆熟,藏锋不露”,与唐

代“刀法快利”,锋棱毕露的风格迥然不同。元代雕漆大盛,尤其是晚期,把雕漆艺术推向顶峰。

宋元现存的雕漆实物,主要有剔红、剔黑和剔犀。宋代的剔红和剔黑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世品桂花纹剔红盒和日本收藏的黄地剔红后赤壁赋图盘、朱锦地剔黑赤壁赋盘、楼阁人物堆黑盒、醉翁亭朱锦地剔黑盘是其代表作品。元代浙江嘉兴雕漆名家辈出,其中张成与杨茂两位巨匠所制的剔红尤负盛名,并有精品流传至今,如张成的“剔红曳杖观瀑图”、“剔红栀子纹圆盘”、“剔红牡丹纹盘”、“剔红花鸟纹盖盒”,杨茂的“剔红花卉纹尊”、“剔红梅花纹圆盘”、“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等,都是传世剔红漆器中的精品。考古发掘的剔红,有甘肃漳县出土的元代早期剔红龙纹图长方案和上海市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也都是非常精美的作品。

剔犀是用二色或三色漆相间涂漆,再雕花纹,花纹斜面呈现二色或三色相间的线纹。雕刻的纹饰有云纹、回纹和卷草纹等,但以云纹多见,故又称“云雕”。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福建、四川、山西等地的宋、金墓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剔犀,有镜箱、圆盒、方盒、碗、

六角形奁、扇、执镜盒、菱花形奁等,这些剔犀,已经具备了《髹饰录》所列举的朱面、黑面、紫面,二色、三色漆层更叠,峻深、仰瓦的剔法和云钩花纹等。它们除两件出北宋墓外,其余均出于南宋墓中,说明剔犀在南宋时期比较流行。元代剔犀,有雕漆巨匠张成造的剔犀云纹盖盒。此盒漆色光亮温莹,堆漆极肥,刀法深峻圆润,是宋元剔犀中之最佳品。

(二)金漆

金漆是用金粉作漆器的装饰,主要有戗金和描金等品种。

戗金始于西汉,至宋元开始进入最佳状态。1978年江苏武进南宋墓葬出土戗金漆器四件。1991年江阴夏港宋墓又出一件,均极其精美。如江阴出土的酣睡江舟图戗金长方形黑漆盒,采用细钩纤??的技法,运刀流畅,物象之间,一一划丝,金光灿烂。武进出土的柳塘图戗金朱漆斑纹长方形黑漆盒,除用戗金线条钩勒柳塘景物外,还密钻细斑,填衬朱漆,整个器身布满花纹,不留空地。宋代戗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元代戗金漆器继续保持很高水平。嘉兴彭君宝的戗金负有盛誉。《格古要论》说他“戗山水、人物、亭观、花卉、鸟兽,种种臻妙。”

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又称泥金。浙江瑞安慧光寺塔出土的北宋早期描金舍利函、描金经函,广东阳江南宋墓出土的描金漆盒是其代表作品。

(三)螺钿漆器

据文献记载,宋代螺钿漆器是很发达的。《西湖游览志》记载:“马天骥为平江发运使,独献螺钿柳箱百支,理宗为之大喜。”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有“螺钿桌面屏风十副”的记载。据现有资料,宋代开始有薄螺钿新工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画《秋庭婴戏图》中的开光螺钿黑漆坐墩,正如王世襄先生指出的,乃是薄螺钿漆器。但考古发掘和传世的薄螺钿实物罕见。

元代薄螺钿工艺走向成熟。1966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二件嵌螺钿漆盘残片,可以看出元代薄螺钿工艺的水平很高。该盘的螺钿图案,为掩映在祥云、茂树和繁花丛中的三座亭台楼阁。宫殿的细部,如翘角飞檐,宽敞的回廊,团花形窗户,清晰可见。该图是用夜光螺精制成薄如蝉翼、长宽仅毫米的螺片,在黑漆盘上点粘而成的。

明代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货币交易频繁,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漆工艺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生机勃勃。漆的原料供不应求,促使漆树种植业的大发展,原先盛产漆的长江中上游各省,漆的产量大增,就是长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园,种植漆树千万株,以供需求。在漆器制造方面,则出现了如明代髹漆巨匠黄成所说的:“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的漆器繁荣新局面。清朝是一个长达二百年的中央集权大国,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漆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漆工艺的成就,王世襄先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知文万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漆器品种唐、宋、元时期已基本齐备。髹漆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随之而来的多种髹饰技法的相互结合和多方变化了”。真是一语道出真谛!

(一)一色漆

一色漆是我国最原始的髹漆法,也是我国七千年漆工艺使用最多的髹漆法。一色漆器不仅长盛不衰,到明清时期更加繁荣,如有黑漆、朱漆、黄漆、绿漆、紫漆、褐漆和金色等一色漆器。一色漆器能在数千年里为人所喜爱,原因是这种漆器,有它自身优点,有彩漆所没有的独特的魅力:它们像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那样,给人以素净、典雅和宁静的美感!

明清的一色漆器,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经过退光和揩光的红色漆器,或红润如珊瑚,或如跳动的火焰;黑色漆器,则或光莹如墨玉,或古色如乌木。它们以素、雅的特质,傲立于明清繁花似锦的漆器之林!

(二)彩绘

自春秋战国以来,彩绘就是最常用的髹饰技法,但发展到明清两代,彩绘有许多变化和创造性发展。

明清彩绘有描漆、漆画、描油、描金、描金罩漆和识文描金等多种髹法,其中描金漆器尤其突出,不仅花色甚繁,而且数量很多。明清彩绘不同于秦汉以来的漆绘,以前的地色单调,一般为朱色和黑色作地色,而明清的地色,除红、黑之外,又有黄、紫、白色,以及锦地。描金在战国就已经有了,如长沙战国墓中曾发现两块描金雕花版(苓床),但那时极其稀少,经二千年的漫长岁月,至明清才进入佳境,描金漆器大量流行,并且又有新的创造,如有描金罩漆、识文描金等新方法。

(三)雕漆

雕漆始于唐,成熟于宋元,到了明清更是多彩多姿。明代永乐时内府开设了官营的“果园厂”,由元代著名漆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掌理制漆工艺,专门生产各种漆器,但以雕漆最有特色,制作最精美,称为“厂制”。

明代的雕漆工艺,有风格不同的两种艺术流派,这是由两个地区形成的。一是元代著名雕漆作者张成、杨茂的故乡,即浙江嘉兴。果园厂的张德刚、包亮和《髹饰录》的作者黄成,均属这一流派。这一派的风格是浑厚圆润,讲究磨工。另一地区是云南,其风格是刀法棱线清楚,不藏锋、不磨熟棱角。这两个流派,又先后成为明代雕漆的主流,大抵是以嘉靖吸收云南艺人入京后为分界,以前,即永乐、宣德时,剔法以浑厚圆润为主流;以后,即嘉靖、万历时,以锋棱外露的剔法为主流。这种变化,我们从传世的大量明代雕漆中可以看出来。前期,即永乐、宣德时期,雕漆题材十分广泛,花卉有水仙、牡丹、海棠、玉兰、杏花、牵牛、梅花、竹、菊花、茶花、石榴、莲花、芙蓉、葡萄、桂花等,动物有芦雁、狮球、龙、凤、孔雀、锦鸡、喜鹊、晴蜓、牧牛、燕子等,此外还有山水、人物等题材。后期,即嘉靖、万历时期,多用情节性题材。如聚宝盆、龙舟竞渡、货郎图、双龙捧寿、龙捧乾坤等,大抵前期不刻锦地,宣德以后,多刻锦纹为地。

清代雕漆,仍继承明代后期剔法,即运刀如笔,显示出锋棱美。但清代的雕漆,与明代有显著不同之处:明代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较为繁缛纤巧;明代一般为木胎,清代则兼作其它胎质,并且与其它工艺结合,如镶上鎏金铜饰件、珐琅、镌玉、雕牙等。

清代雕漆,在乾隆年间有大的发展,这时的技艺,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超越了前朝。但自清中期以后,则过于纤巧,流于繁琐,艺术风格日趋衰落。

(四)填漆和戗金

《髹饰录》的“填嵌第七”首先说到的是“填漆”。填漆的做法,是在漆器上雕刻阴纹,在刻阴纹处填以彩漆。填漆有两种作法:一种是如《帝京景物略》所载:“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即磨显填漆。另一种是镂嵌填漆。戗金则是在阴刻线纹内填金,与填漆有相似之处。但在《髹饰录》中是归入“戗划”类中的。明清两代,多在填漆器上加戗金,这种髹法,《髹饰录》将它归入“斑斓”类,叫做“戗金细钩填漆”。

(五)螺钿和百宝嵌

螺钿有硬螺钿和软螺钿之分。硬螺钿即厚片螺钿,多用于大型家具,远观粗犷醒目;软螺钿即薄片螺钿,今称甸螺,做工极其精细。也有用螺片捣成甸沙,洒贴漆器上的。杨明说:“壳色有青、黄、赤、白也。沙者壳屑,分粗、中、细,或为树下苔藓,或为石面皴文,或为汀上细沙。”

硬螺钿与软螺钿同同时流行于明清两朝,但软螺钿的发展更大,并且推向了螺扣漆器的顶峰。明代著名嵌螺钿工匠江千里,就是站立于顶峰的巨匠。他是扬州人,号秋水,他作的嵌螺钿漆器,天下有名,称“江千里式”。他与著名画家查士标处于同一个时代,当时有“怀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誉。

百宝嵌在西汉就有了它的萌芽,不过那时文献记载的“杂宝”、“七宝”、“列宝”漆器,经考古发掘的西汉漆器核实,一器最多不超过七八种珍贵的镶嵌材料,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百宝嵌。经过一千多年,萌芽长成了大树,真正的百宝嵌漆器出现了。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记载说:“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密腊、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乾隆中有王国琛、卢映之辈,精于此技。今映之孙葵生亦能之。”

(六)髹漆工艺之经典:《髹饰录》

我国是发明漆器的国家,有七千年制造漆器的光辉历史。在这七千年里,成千上万的历代能工巧匠,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漆器作品,但数千年制造漆器的宝贵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靠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直到五代,才有朱遵度加以总结,写成《漆经》,可惜此书早已失传。到了明代,漆器“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漆工艺再次进入高峰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漆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诞生了。这是中国漆工艺只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这部著作虽然主要是对唐宋以来漆工艺的总结,但唐至明的髹漆经验和技术,却是以前一代一代积聚起来的。因此,它应是中华六千多年髹漆工艺的总结。

《髹饰录》至今天,应是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的。第一阶段是《髹饰录》的诞生,这是最重要的。作者是安徽新安平沙的黄成,号大成,是明代的著名漆艺专家,于明末写成此书。全书共分乾、坤两集,分利用、楷法、质色、纹??、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斑斓、复饰、纹间、裹衣、单素、质法、尚古等十八章。内容涉及髹漆历史、原料、工具、工艺技法、品种及漆工禁忌、过失等许多方面。它系统地阐述了漆工艺创作的基本原理,所谓“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这是说制造漆器,要以自然条件为依据,内质要像人的结构一样骨肉相联,胖瘦得体,文饰则像阴阳一样,虚实相生。该书总结的髹漆经验,已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它不仅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漆艺创作,具有启发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二阶段是明天启五年,嘉兴西塘著名漆工杨明,为《髹饰录》逐条加注,还撰写了序言,大大丰富了它的内容。第三阶段是现在的王世襄先生,用了二三十年时间,通过对考古发掘和传世的古代漆器实物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印证,用今天的语言,对不易读懂的原作,作了深入浅出的注释,讲解和研究,成为了今天研究漆工艺必备的工具书。

唐至清代漆工艺,从其装饰的内容讲,则是面向生活、面向自然的艺术。

(一)漆器装饰从商周秦汉至南北朝的神和宗教意识的束缚下,逐渐解放出来,追求清新、自由的装饰审美意向。

(二)从唐代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一变以前以几何纹、动物纹、图案化纹饰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装饰,开始面向生活,面向自然,让人们从漆器艺术中,尽情地享受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之美;过去那种神秘、威严、沉重、庄严、拘谨的图案纹饰,从漆工艺的天空中散去,而明朗、自由、清新、活泼的装饰题材,占据了漆工艺的广阔天地,那生气勃勃的盛开的花朵,如水仙、牡丹、海棠、玉兰、杏花、桂花、梅花、莲花、芙蓉、茶花、石榴、荔枝等,让人去尽情欣赏,那自由飞翔的禽鸟、啼鸣的喜鹊、飞舞的蜂蝶、丰满鲜美的卷草,还有观瀑、采菊、出游、婴戏、垂钓、访友、赏莲、龙舟竞渡、双龙戏珠、汉宫春晓、荷塘美景、岁寒三友,以及山水人物等,充满生活情趣,使人陶醉!

中国古代漆工艺的历史,是一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漆器刚刚来到人世间,它像刚生的婴儿,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是那样的纯真和朴素。夏商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受血和火的洗礼,它变得神秘、威严和庄重。战国至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它开始走下神坛,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怀。唐宋元明

清时期,它面向生活,面向自然,表现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花鸟山水的大自然之美。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演变,漆器的发展日趋多样化,任何时期的漆器都是社会文化和创作情感的结合,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古代漆器;纹样;研究;几何 一、前言 在漆器的发展历史中,纹样一直是创作者倾心研究的重要对象。所谓纹样,是花纹和装饰的统一体,也有花纹、纹饰或图案之称。勾勒在漆器上的纹样,多为象征或装饰之用。纵观漆器的历史,秦汉时期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漆器纹样的选材、绘制样式基本定型。可以说,这段时期是中国漆器发展罕有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秦汉时期为例,就中国漆器纹样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漆器纹样特征,以此还原我国古代漆器之美。 二、中国古代漆器纹样的类型 1.几何纹样 在漆器的装饰纹样中,几何纹样不仅是漆器中最早使用的纹样,其应用也最为广泛。漆器中的几何纹样简单明晰,具有鲜明的符号性特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制国家。早在秦朝时期,中国漆器几何纹样的发展就已经趋于成熟。从秦墓出土的各式漆器纹样中研究发现,秦代漆器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点、圆、方格、菱形等。秦汉漆器中,多数漆器上的几何纹样与其他的花纹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图案。而也有少数漆器上的纹样呈单一的几何形,这些几何图案经过相互变换构成简单的几何图纹。在秦代,几何纹样的差异多与绘制器具的不同、区域的不同直接相关。如在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的一只耳环,其上的几何纹样为点纹,而且大小不一。而在汝阳官庄出土的秦墓中的一个漆圆盒,其上的纹样则以卷纹为主。 中国的汉代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但在漆器纹样 方面,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汉代漆器风格独特,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主要涉及菱形、三角形、圆、直线等等。几何纹样虽然在汉代漆器上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就目前来看,单纯的以几何形为主的漆器纹样相对较少,多为一些造型简单的耳饰等物。在该时期出土的漆器中,几何形多与其他纹样配合在一起,相辅相生。从几何纹样的形式上来看,连续纹样的漆器更为常见。一般来说,这类连续纹样多呈对称图形,常见于耳杯、盘、方壶等漆器上。 2.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主要是以各种鸟兽虫鱼为原型所创作的漆器纹样。通常可分为夸张和写实两大类。 在秦墓中出土的各种秦代漆器中,主要的动物纹样有马、龙、鸟等。这些动物纹样大多由匠人直接绘制在器具上。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动物纹样的器具不在少数,如凤形勺以及各种鸟云纹器具等等。在这一时期的漆器动物纹样中,纵然是同一种动物纹样,在各种不同的器具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鸟云纹是秦代漆器纹样的一大突破。该时期的鸟云纹有的线条流畅,有的复杂多变;有的为主要纹样,而有的则为辅助纹样。 及至汉代,漆器中的动物纹样更为生动丰富。从出土的汉代漆器中可见,这个时期动物纹样已经发展成为漆器纹样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虎、龙、鱼、鸟等纹样尤为匠人偏爱。 这些动物纹样大多是匠人在器具上利用色彩绘制而成,也有少数是在漆器上镂刻形成,如龟盾。汉代漆器动物纹样的内容更为宽泛。很多漆器上都绘制有瑞兽,如龟、龙、鹤等。这与当时上层社会追求长生不老的意识是相通的。与此同时,汉代的漆器纹样中也有大量的兽面纹、蛇纹等。但这些动物纹样作为图腾的作用已经弱化,它们更多的是以装饰的作用出现。 3.植物纹样 一般来说,漆器纹样中的植物纹样多是以各种树木花草为原型的图案装饰。秦汉时期, 在

《中国漆器》教学设计

《中国漆器》的教学设计 一、题目 《中国漆器》 二、出自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1月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第19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前置模块《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它以图文形式着重描述了中国漆器工艺的种类、历代的漆器作品,而《中国漆器》一课,就承接着其丰富的学习内容; 2.该册教材出现了:唐代的螺钿[diàn]镶嵌、宋元时期的雕漆、明清时期的描金漆器和脱胎漆器。在《中国漆器》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评述,初步了解这四类漆器工艺; 3.该课中,典型的漆器作品,与日常生活用具的联系较为紧密(如碗、勺、鼓、箱、盘)。但是,在朝代的更替、民族的大融合的影响下,漆器显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因此,在造型工艺、纹饰设计方面,中国漆器留有历史的烙印,即“存在一定的变化”,教师需要从中提炼中国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年代的漆器。 4.《中国漆器》属于“欣赏·评述”课,要求学生学会从造型、工艺、历史的角度去欣赏,并学会运用简短的语言,评述一件或多件漆器作品。可见,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因此,教师需要编创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并在互动学习中渗透课内知识。 四、教学目标: 1.教师通过编创主题式美术情景剧,让学生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漆器; 2.教师通过搭设漆器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 3.教师通过归纳课内知识,设置情景信息反馈单,让学生从特定的角度去欣赏漆器作品; 4.教师通过提炼漆器中的文化元素,使学生对历代漆器的制作工艺、纹饰设计有所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演绎美术情景剧,学会从造型、工艺、历史的角度欣赏中国漆器,并完成情景信息反馈单的填写任务。 教学难点:学生在漆器信息交流平台中,比较不同年代漆器的制作工艺、纹饰设计,学会运用简短的语言评述漆器作品。 六、课前准备 教师:一本册页《中国漆器鉴宝·卷》;两幅手绘稿(适合纹样、风景画);课件;

《中国漆器》教案1

《中国漆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了解漆器工艺制作过程和种类,各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从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理解其精神领域的外在体现。 2、能力目标要求:通过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高超的漆器工艺,了解漆器工艺种类和发展,使同学们对漆器精湛的工艺产生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并紧跟着老师了解各朝代作品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对单色造型基础具有自己的见解,运用于今后的设计作品中。 3、情感目标要求:重点是对漆器工艺中各时代特征的了解和感悟。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体现,更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应当重视思考漆器发展的源流,感知时代情感体现。 教学准备: 准备漆器工艺现代作品,以便直观展现。多媒体课件PPT 课前了解古代文明起源直至明清时期的思想价值观,以便更轻松展开本课程的造型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漆器的起源。 2、了解漆器的发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导师生互动----吸引同学兴趣 演示图片观察研究----对历代漆器工艺进行观察鉴赏以及探讨,引发同学思考。 对此归纳讲述总结----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理解经过前几节课同学们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不难发现,在庞杂的美术体系中,工艺美术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艺美术在各个朝代都有其鼎盛代表,如商周的青铜、汉朝画像砖、明清的瓷器,等等。 当然这些工艺在各个历史时期也一定有其独立特点。这节课,老师就其中不为众所知的漆器工艺的朝代发展经行纵向评述,希望同学们能对此有所了解。 1、提问:同学们有谁了解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 我国古代漆器工艺是用漆涂在器物表面上所制的日常器具及工艺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2、提问:漆器是一种工艺美术,在中国古代有什么作用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 ----楚国的漆器文化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中国漆器制造业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一件朱漆碗,是已知中国使用自然生漆的最早例子,续后良渚文化发现漆器;商代墓葬里也发现漆棺彩绘,但棺木已朽,漆皮完好,可见漆的化学稳定性是惊人的。 距今7000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漆器的发现不绝如缕,但从未形成高潮,直至战国大为改观。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说:这个时期产量之多,品种之备,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前代,成为中国漆器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他根据出土文物还说: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故而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中国漆器第一个繁盛期,是由楚国漆器所构成的。 我们曾经说,欲全面了解中国先秦文化,则不能忽视楚文化;欲全面了解中国青铜时代,则不能忽视楚国青铜器。我们还应该说:欲了解中国漆器的发展,则必须了解楚国的漆器。这是历史事实留给今天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漆,又称大漆,因产自中国,又称国漆。具体地讲,漆液由漆树所分泌,收获漆液叫“割漆”,即在漆树上割一豁口,让漆液流入预先置放的容器中。漆树生长以及漆器髹饰,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 论漆艺与中国古代乐器

在中国,漆艺与古乐器有着不解之缘。早在《诗经》中就有琴瑟与大漆的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所谓漆艺,即漆工艺。中国大漆素有“国漆”身份,漆器艺术跻身“国粹”行列。在世界音乐史上,中国古代漆乐器是独一无二的。据考古发现,古代漆乐器有排箫、篪、琴、瑟、琵琶、笛、筑、虎座凤架玄鼓、竽、竽律、木编钟等种类。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过战国早期的13管漆排箫与两支漆篪,曾侯乙墓和长沙五里牌楚墓均出土过10弦漆琴,最为著名的要数出土的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唐代漆琴“大圣遗音”和“九霄环佩”。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漆瑟,目前出土最早的是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漆瑟,1957年信阳长台关出土绘有狩猎场面的漆瑟,虎座凤架玄鼓是典型的战国时期楚国打击漆乐器。漆瑟在两汉时期多见于画像石,唐代琵琶盛行,漆瑟只在民间流传,唐宋后漆瑟形制有所改变,与筝相似。琵琶大约在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我国,新疆尼雅汉代精绝国遗址中曾出土过漆琵琶残片,凡此不赘列。可见中国古代乐器多用大漆髹涂,漆艺赋予乐器之美,乐器也成就漆艺之韵,它们之间同理同性,相辅相成、互为反哺。 一、品性漆艺之道与乐器之理 大漆的品性是中国古代漆乐器制作的首选因素。大漆的黏性与防蚀、耐酸碱、防潮、耐高温等品性为制造古乐器提供物理依据。大漆之道与乐器之理的同构性,正所谓“道器不二”。 髹漆是制作琴瑟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漆面坚硬, 漆膜可以保护乐器外体免受侵蚀;漆膜有弹性,对于传音、共鸣皆有改善,更可衬出乐器音韵悠长绵远;漆膜温润含蓄,不仅使乐器卓显高贵典雅,更可烘衬乐器的东方传统韵味。大漆的黏性为乐器制作提供天然“乳胶”,成语“如胶似漆”道出天然漆的重要品性黏性。漆乐器正是利用大漆的附着力而使漆乐器稳固而美观,譬如战国时期彩绘竹胎排箫各箫管的排列边,就是利用大漆粘固。大漆有防蚀、耐酸碱、防潮、耐高温等化学属性,它为古乐器物理属性提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漆膜对乐器发音系统有一定改善作用,譬如排箫音色纯美,宛如自然流云清风,素有“天籁之音”的美称。大漆作为髹饰漆器外表的艺术,它具有音乐般的品性。漆色光泽静幽典雅,具有排箫音色之美。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竹胎漆排箫”,通体黑漆为地,用朱、黄色漆髹绘三角纹样,口沿髹朱色。以当今色彩学中图谱来分析,黑与红的搭配也是一种理想的搭配。红色波长最长,纯度最高;黑色波长最短,纯度消失。由此可见,古时漆乐器多以朱黑二色髹饰是符合色彩科学道理的。漆色的黑有其他黑色所没有的含蓄、蕴藉,给人以深沉内敛的美感,更烘托出乐器典雅深邃的传统东方文化意蕴。不仅是排箫,古代琴瑟髹漆也是如此,如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通体涂布厚黑漆。南北朝时期的古琴“万壑松风——仲尼式”,中层为坚硬的黑漆,表层为薄栗壳色漆。隋琴“万壑松——霹雳式”,面为黑及栗壳色间朱漆,底栗壳色漆。唐琴漆色也主要以黑色、栗壳色为主,朱砂琴较为少见。这些乐器之髹足以彰显中国古代乐器之韵。 漆艺材料之道与乐器之理也是同构的。材料美是古代乐器工艺美自身的必然选择,譬如大漆对颜料的选择,由于大漆含有漆酸,凡是含有锌、铜、铁、钙、钠等金属化合物与大漆之漆酸是相克的,一旦与漆酸起化学反应而变暗黑,则不能入漆。《淮南子?览冥训》曰“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同书《说山训》也曰“漆见蟹而不干”。“蟹之败漆”与“漆见蟹而不干”意思是蟹黄与大漆相克。现代漆化学研究表明,生漆主要成分有漆酚、树胶、水分等,主要成分为漆酚,漆酚遇到蟹黄后,甲壳素的水解产物壳多糖就产生了保湿作用,如蟹黄污衣,能以蟹脐擦之即去;同样漆毒患者,也可搽蟹黄治疗。“漆见蟹而不干”为同样道理,也就是漆酚遇到蟹黄后而生产过量水分而不干。说明古人不使用“蟹黄”入漆,其原因大概在

中国五大著名漆器

中国五大著名漆器 扬州漆器 江苏扬州的传统漆器工艺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发展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和地域特色,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千百年来,扬州漆器艺术逐渐形成了“胎形稳固,做工精细,光泽腆润,造型别致”的独特风格,和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周制)等著名品种,扬州漆器与北京漆器、福建脱胎漆器并称为中国“三大漆器”。 成都漆器 据史书记载,四川自古盛产生漆与朱砂,成都是中国漆器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000年,从成都出土的战国船棺中发现大量做工精细、纹饰斑斓、亮丽依旧的漆器,说明战国时期蜀人的漆器已非常发达。 举世闻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其中大多烙有“成市草”、“成市饱”(即成都造)等铭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那时期成都是全国漆器的制造中心。 成都漆器为手工制作,主要以木材、土漆为原料,根据设计要求将木材车制成型,再施以各色漆加工而成。其装饰技法有:雕、嵌、描、绘、堆、贴等。其中雕花填彩、银片丝光是成都漆器的独有风格,技艺在全国同行业绝无仅有。 北京漆器 北京的漆器最迟应该是在元代产生。在明清两代,一直是作为宫廷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北京的漆器可谓是品种繁多,除了常见的立体镶嵌、百宝镶嵌和彩绘等品种外,还有一些工艺也被应用在漆器的制作上,产生了雕填和刻灰等漆器品种。 雕填漆器是在木胎上,经过抹灰,多次上漆后进行彩绘。随后按照纹样,勾勒出浅细的纹路,再戗以金银粉或填彩漆而成。经过以上工序制作而成的雕填漆器在艺术表现上,要比在灰地上进行雕刻的刻灰漆器更丰富。雕填作为漆器一个重要品种,在明清的时候,存世数量就不是很多。流传到社会上的更很少,现在大多数被一些大的博物馆收藏,最近两年,随着收藏爱好者鉴赏能力提高,雕填漆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福建漆器 脱胎漆器为福州三宝之一,已有200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中国漆器_浙美版2014秋

中国漆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 感受漆器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单介绍漆器工艺。(图片展示) 漆器工艺: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漆器工艺的种类有哪些呢?请同学回答。 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二、主要作品赏析: 1.《木胎朱漆碗》(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 2.《彩绘描漆虎座双鸟鼓》(战国)战国,座长87.8厘米,高104.2厘米,宽15.9

厘米,此器是1965年在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时虎座、双鸟及鼓均已分散,并有残缺,拼合后经复制成了现在所见之物。它的造型新颖巧妙,极富想象力,运用漆、雕、绘三种工艺手段,创造了一个十分实用同时又非常美观的乐器,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 3.《彩绘人物故事图屏风(局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或称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北魏彩绘人物故事漆屏,该文物出土于司马金龙墓,该墓址坐落在山西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西南。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 该文物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彩画漆屏风大都已经朽散,从保存较好的两段看,绘画内容大部采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故事,绘画艺术和油漆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它继承了战国和两汉漆画的优良传统,在相当大的画面上以富丽的色彩描绘了真实生动的多种图画,而技法上却较两汉前进了一大步。 4.《车马出行图圆奁》(战国)1987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战国,直径27.9,通高10.8cm。 夹丝胎。由盖、器身相套合而成,整器呈圆筒状,平底,盖顶部隆起。奁里髹红漆,奁外髹黑漆,并在黑漆地上以深红、桔红、土黄、棕褐、青等颜色彩绘花纹。盖顶绘凤鸟纹、变形蝶纹、卷云纹等图案,奁底周边绘勾连云纹,器身外壁绘凤鸟纹、卷云纹。盖外壁绘车马出行图,共有26人、4辆车、10匹马、5棵柳树、1头猪、2只犬、9只大雁等。这幅车马出行图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场面十分壮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漆画艺术珍品。出土时,奁里放置有花椒、铜镜、搽粉饰、骨笄、木片饰、蛤蜊壳等物。 5.《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秦代)高22.8厘米、腹宽24.2厘米、厚7.8厘米1978年云梦睡虎地44号墓出土 盛水器,木胎,挖制。两腹一面绘雄壮有力的牛,另一面绘并肩前进的奔马和飞鸟。 壶体木胎髹漆,一侧绘牛,一侧绘奔马与飞鸟。此马奋蹄向前,尽管奔跑动态的表现不够娴熟生动,但飞鸟于马首之后,可见马奔之迅疾。

中国古建筑论文: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

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 以木结构为核心的建筑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成就。木结构建筑虽然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但木质结构的防潮、防虫、防腐蚀性较弱,大漆具有的防腐、防潮特性恰好弥补了木材的缺陷,又可以增强观感,所以髹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木料不能经久的原始缘故,中国建筑又发生了色彩的特征。涂漆在木料的结构上为的一是保存木质抵制风日雨水,二是可牢结各处接合关节,三是加增色彩的特征,这又是兼收美观实际上的好处,不能单以色彩作奇特繁华之表现。”[1] 1如胶似漆与漆瓦 大漆具有黏性,可以作为黏合剂使用,而人类对漆的认识应该是从其黏性开始的。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一书认为:“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天然漆的利用,最初应该是用于生产工具的粘连、加固,然后才发展到漆制日用品和工艺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大漆具有高度的黏合性,用漆液髹整的木器,不仅能防渗漏,还便于保存与清洗。到西汉初期,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伫与漆相结合的牢固性,《汉书?张释之传》记载,汉文帝视察自己的陵寝霸陵时说:“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漆其间,岂可动哉!用伫絮斩陈滓。”这说明伫与漆结合是非常牢固的,同时

也说明在建筑中也普遍利用漆的黏性来牢结各处接合关节。到了秦汉,漆的产量大增,秦二世胡亥曾计划将咸阳城的满城城墙涂上大漆,漆产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汉代建筑上的髹漆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汉代漆艺的鼎盛。据汉代的文献记载,富贵人家住宅的壁、柱、丹墀、殿门、门户等皆髹漆彩绘。《汉武故事》中还提到了一种罕见的漆瓦:“汉武帝起神明殿,砌以文石,用布为瓦,而淳漆其外,四门皆如之。”汉代神明殿的瓦,是以夹纻为胎并用漆反复涂刷表面而成的漆瓦。到魏晋时期,后赵武帝石虎“于襄国起太武殿……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枝巧”。全殿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极尽华丽之能事。这里的漆瓦也应该就是延续汉武帝时期所使用的淳漆布瓦。唐武则天时,在洛阳的乾元殿旧址上建造的明堂用到的漆瓦应该也是沿用了汉武帝的旧制,先以木瓦为衬,再覆夹纻漆瓦。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层为圆顶亭子,上立高一丈的涂金铁凤,屋顶铺木胎夹纻漆瓦。 2丹楹与画栋 古代建筑讲究装饰美,大漆的光泽使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独具魅力。“雕梁画栋”既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的法则,也是辨明等级的礼制。商代建筑装饰已经十分发达,一般是于墙面上涂刷彩绘,于木结构上施加漆饰。据《礼记》记载,周代依据等级制度对建筑色彩做过详细的规定,如针对柱子:“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国语?楚语》记载“彤楼为美”,[2]即髹丹漆之楼,

潘 垒 - 中国传统漆器文化网

10.3969/j.issn.1000-7067.2013.02.008 明代的漆工艺* 潘垒 (东方大学院大学校,韩国首尔) 摘要:漆器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漫长,漆工艺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进步。在明朝,漆工艺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和登峰,特别是《髹饰录》的出现,探究明代的漆工艺对漆艺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漆工艺;《髹饰录》 Abstract:lacquer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long,paint process is continuous developing and progress-ing.In the Ming Dynasty,lacquer craft reached a climax and form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especially the"appear Xiushi Lu",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lac-quer of lacquer. Keywords:the Ming Dynasty;Paint technology;“Xiushi Lu” 对现代人来说漆文化是一部天书,它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却又很少有人能够懂它,我们一次次的感受到它的美,它的魅力,却又无以言说。明代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条件,漆工艺成为我国漆工艺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1明代漆艺的发展背景 明代在政治上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大的战乱,政治基础稳定,重视发展手工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治阶级对漆器的需求推动了漆器工艺的发展,明代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措施及其极度奢靡的生活增加了对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手工艺人进行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艺术品创作,使明代的漆艺美术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精品,成为了漆艺发展的动力。 2)明朝的漆艺逐渐走上了单一的发展道路,明朝建立了官方的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制作“填漆”和“雕漆”两种类型的漆器,在这种宫廷风气的指引下,民间开始纷纷效仿,制造雕漆,其他的传统制漆工艺要么被摒弃,要么因为受到发展的抑制而慢慢衰落。雕漆和填漆成了明代漆器的特色品种。明代官营的漆器制作机构———果园厂的设立和民间漆艺作坊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漆艺的发展。明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城内的果园厂建立的皇家专用的漆器生产作坊,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同时漆器的制作除了官方的果园厂外,在西南、闽浙皖等地区的民间漆艺作坊也很繁荣,生产的漆器达到了100多种类。 3)明代文人的闲适生活为漆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追求。明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绘画、小说及小品文方面,表现了新的成就。明代文人的生活主要追求“闲赏”“风雅”的心灵风格,特别是对于晚期的明朝文人,对于物质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对物质生活出现了高标准的追求,成为明朝文人的独特特征。文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家具以朴素、淡雅为主,和文人本人的礼仪、闲赏、精神理念等融为一体,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使用的家具成为了文人 第32卷第2期2013年6月 中国生漆 Journal of Chinese Lacquer Vol.32No.2 Jun.2013 *收稿日期:2013-05-28 作者简介:潘垒,男,生于1982年,籍贯:山东潍坊。200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同年出国留学韩国。就读于韩国大田培材大学,漆工艺专攻,获得硕士学位。后就读于韩国首尔东方大学院大学校, 东方文化学科造型漆艺专业,博士课程。现任职于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韩国造型漆艺家会员,山东 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完整版)中国古代漆器剖析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胎骨比较厚重。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

漆器文化

中国漆器文化 一说起中国文物,人们一般只会想到玉器、青铜器和陶瓷,很少有人会提起漆器来。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木筒和漆木碗证明漆器的历史我国已有7000年。而西方,要到17世纪以后才生产漆器。 殷商西周时期的漆器出土的极少,但从《书经》“厥贡漆丝”、《周礼》“漆车藩蔽”、《诗经》“椅桐梓漆”等语来看,漆的使用已多见。那时,漆还用来书写文字,称为“漆书”。战国时漆器开始大量生产,西汉时达到鼎盛。由于漆器轻便耐用,防腐防潮,加之表面光滑,色泽纹饰华丽,故深受皇室和贵族的喜爱,遂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青铜器。西汉时的日用器皿如盆、匜, 各种盒子、酒具等,都制成漆器。就连棺木也髹漆绘画,十分精美。当时名贵的漆器价格要比青铜器高十倍以上。西汉晚期,漆器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中下阶层的人也可以使用漆器了。东汉晚期,瓷器兴起,取代了漆器的地位。于是漆器很快衰落了。汉代漆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有两种:黑底上描以红色、金色花纹,或红底上描以黑色花纹。所绘几何云气纹比较多见,线条流畅飞动,气势不凡。唐代,漆器再度勃兴,发展出雕漆、平脱等新工艺。宋元时期,漆器以螺钿、金箔嵌贴技法为特色。漆器工艺在明清两代发展到巅峰,髹漆技法达14类之多。明代果园厂制造的漆器专供皇宫使用。永乐时所做小漆盒“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深者五色灵芝边,浅者回文戗金边”,后人把它看得和永宣名瓷、成化鸡缸杯一样珍贵。明清时的漆器以剔红最为名贵。制法:在器胎上刷一遍红漆,待阴干后再刷第二遍,如此要刷上几十遍,使漆层很厚,然后用刀在上面雕刻图案,形成浮雕的效果。黑漆嵌螺钿已广泛流行,使用于家具和日用器皿。制法:把贝壳磨成薄片,刻成人物、花鸟、禽兽等形状,再嵌于漆器表面。贝壳本身有红、蓝、黄等颜色和光泽,巧加利用,画面色彩斑斓,凸显富贵气。晚清以后,中国漆器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的漆器制造工艺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就传入日本,唐代漆器对日本的影响更大。日本在学习中国漆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明了以金银作为装饰花纹手法的“莳绘”。后来,精致美观的日本漆器返销中国,大受欢迎,被称为倭漆。日本的漆器生产至今仍很繁荣,他们的许多餐具、茶具等日用品还经常使用漆器,并且大量出口。在世界上,日本漆器的影响远远超过中国,以至日本的英文Japan,意思就是漆器。 目前中国的漆器主要是作为工艺品,装饰上繁琐俗艳,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喜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向汉唐和日本的漆器学习,并进行创新,做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漆器来。我期待着中国漆器的复兴。 汉代是中国漆艺史上继战国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代,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漆器纹样在继承战国和秦代的装饰纹样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漆器纹样艺术价值而言,汉代属于一个繁荣时期,汉代出土的漆器以其简约的造型、丰富的图案、灵动的线条而令后人叹为观止。无论是生活中的覆盖面或者影响力,还是艺术成就或装饰技法的水准,在中国乃至世界漆艺史上都占据了极为重要极为辉煌的地位。 漆器的造型限制了装饰纹样的形式,汉代漆器的纹样除了继承汉以前的漆器纹样的特点,还结合了自身的造型特点,表现出独具一格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大气磅礴以及浪漫风格。汉代漆器装饰纹样形式的流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汉代阴阳五行的思想、厚葬之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推动了汉代漆器的空前繁荣发展,为汉代漆器装饰纹样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6期 总第116期 72 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 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 陈丽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具款漆器的详尽梳理,根据漆器款识 的发展规律,将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划分为三大阶段,并对各阶段不同历 史时期的款识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对漆器的生产和管理制度等相关历史问 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就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于漆器断代和辨伪的重要性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漆器 款识 风格 演变 辨伪 我国制漆工艺历史久远,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实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纵观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可知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渐臻成熟和完善,主要体现为漆器品种、造型、纹饰和胎质的不断丰富以及工艺技法的不断提高,这些均可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发展变化、对漆器进行断代与辨伪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在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漆器上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记录性文字,内容涉及漆器的制作年代、制作地点、制作工序、制作工匠的名姓等,此类文字习称为款识。它是漆器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工艺美术等发展成熟的一项标志。漆器款识既是我们今天研究确定漆器产地及其制作年代的依据,同时对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漆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相关制度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款识作伪通常也是漆器作伪者惯用的手段之一,这无疑给漆器的断代和辨伪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需要谙熟不同时期漆器的品种、造型、纹饰、胎质、工艺技法等基本特征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外,正确认识和了解不同时期漆器款识的内涵及其风格特征,把握其规律,娴熟于心,更是漆器断代与辨伪的关键所在。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教案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 艺教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课题: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课时: 1课时 课型: 工艺课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教材分析: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 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 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 法上。 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大量收集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材料深入研究和学习。 1.教法:从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的基础知识慢慢地学习,由易到难。 2.学法:认真理解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知识。 教具准备:教材、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制作的图片仔细观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学习和了解古代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让同学们知道我国工艺艺术博大精深。 二:引入新课:(5分钟)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而且最 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玉器工艺: 1: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2: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 (二)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

中国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护研究现状

中国出土漆器文物及其保护研究现状 摘要:介绍和总结了中国漆器文物的特点以及漆器文物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对漆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介绍了目前中国漆器文物的研究保护工作进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出土漆器文物是由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前人对其保护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迄今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根据复合材料的原理,采用新材料技术和方法,保持出土漆器文物漆膜和漆胎完整性和匹配性,将是出土漆器文物保护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漆器,出土漆器,文物保护 一.前言中国使用漆器源远流长,其使用漆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下限一直延续至今。战国时期,漆器的制作已经是相当的成熟①。由于漆所具有的优良耐水性和耐久性,在宋以前,漆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②。全国各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漆器,但由于漆器自身保存困难,长期以来,漆器的保护技术不成熟,使得我国古代漆器的考古研究相当薄弱。但是,漆器作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的发明,是中国极具特色的文化遗物,是文物中一个重要的大类,对研究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漆器的保护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二.中国的漆器文物漆器是指采用天然漆或者经过精制的天然漆所涂饰的器物,其胎骨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有木胎,夹纻胎,布胎,竹胎,金属胎,陶胎,皮胎等等。中国漆器制造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韩非子·十过》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在实际考古中,1978 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外表有薄层朱红色涂料,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漆器,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①。浙江余杭的瑶山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发现了漆碗和高柄嵌玉朱漆杯等;江苏吴江团结村和梅堰遗址发现漆绘彩陶杯和壶。到商代,漆器发现就稍多了,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发现了可能为盘、盒类漆器的痕迹;河北藁城台西M14中发现的一件漆器上贴有金箔,其上还刻有云雷纹。说明当时漆器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致。西周时期的漆器发现较多,在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发现有豆、壶、杯、盘、俎、彝等漆器,其中有些漆器上嵌有蚌片,蚌泡,并且用蚌片和漆绘构成纹饰。春秋以后,漆器的发现就多的不胜枚举了,南北方各地都有大量的漆器出土,但以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苏地区出土的数量多、保存好,北方地区的出土漆器数量少,而且保存状况不佳。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主要出土在湖北江陵楚郢都纪南城附近。此外湖南长沙,四川荥经、河南信阳等地也有较多墓葬出土漆器。汉代漆器主要出土在湖北云梦、荆州,湖南长沙、江苏扬州、连云港,安徽阜阳、天长等地。甚至有日本学者在朝鲜古乐浪郡汉墓中发现了战国秦汉漆器①。这些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标示着在古代生活中漆器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了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其纹饰器型中包含了大量的考古信息在里面,是文物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门类。但是由于漆器常用的胎料为木胎,决定了漆器在漫长的历史中必然遭受细菌分解、潮湿甚至水浸泡等不利环境影响,很多时候漆胎都已经因分解而不能起到支撑作用甚至只剩下漆皮了。但是,作为文物中一个大类,仅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就有四千多件,涉及的漆器种类几乎涵盖了已知的所有战国秦汉漆器类型,其中很多制作极其精良,对这些精美的漆器进行保护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三.出土漆器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漆器文物是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这二种物质在组成和结构上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对于有机物质类胎体(如木质等),长期的地下埋藏作用使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1.漆膜漆膜指的是漆器上所涂敷的生漆形成的薄膜。生漆是漆树经人工切割从韧皮层分泌出来的天然乳胶漆,未干燥时为白色粘稠液体。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漆酚是生漆成膜的主要成分,约占生漆总量的50~80%,是含有一个长侧链的邻苯二酚取代物;漆酶是存在于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欣赏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有所了解、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领会陶瓷、青铜、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对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突出成就的陶瓷工艺的发展概况、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进行深入的理解、概括。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对各类工艺品进行欣赏、体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我国文化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教材、图片等。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笔,有关古代工艺美术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以起立的形式上下课,并根据监控课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坐好,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有谁知道什么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定义: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实用美术,分传统工艺美术(特种工艺、民间工艺、文物修复、标本制作等)与现代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码艺术、工业设计、服饰设计等)两大类。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美术的有那些呢?有谁能主动的站起来说一下?

楚国漆器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楚国漆器作了简明扼要的描述: 1、楚人漆器的物品。 2、楚人漆器的胎体和制作工艺。 3、楚人漆器的髹漆特点、造型和绘画特。 4、古代漆器的辩为、脱水和收藏简述。 楚国漆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是与彩陶、青铜器、丝绸、玉石器等并存的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也是楚文化遗物中最具重要的组成部分。 楚国漆器的制作工艺精湛、绘画艺术丰富、抽象、粗犷。其绘画艺术也绝不于法国抽象派著名画家毕加索。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日常生活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器、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器。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栀、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工艺品有漆鹿、漆座屏;丧葬品有墓兽、漆木俑、漆馆等。 楚国漆器的胎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木胎。制法主要有斫木成型、卷木成型、镟木成型及雕刻、拼接等。所谓斫木成型是用斧砍刀削而成、如漆耳杯;卷木成型是将木板卷起来之后做成器物的胎体如漆奁、漆栀的器壁;镟木成型的如圆盒、樽等。在楚国木胎漆器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的拼合的器物、如虎座鸟架鼓、虎座飞鸟、彩绘木雕座崭屏、卧鹿等。 楚国漆器的髹漆特点: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并且在绘画中采用多种颜色的"色漆",其造型和绘画艺术的主要对象不外乎自然与神怪。楚国艺术家通过雕塑造型的手段逼真传神地摹写自然生灵、其形象个个都栩栩如生。楚国漆器是雕塑和漆绘高度结合的产物。胎体的造型和漆绘的图案与色彩都反映了楚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味。就漆绘艺术而言,楚漆器的漆绘既有装饰性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也有写实性的情景绘画:如装饰性的纹饰多为龙凤纹和云雷纹。其风纹变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些性,甚至符号化了凤头和凤尾。漆绘的内容也反映了楚国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如巫师图、燕乐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