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张永存

摘要:由于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子女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消极和抵触情绪,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缺失和断层。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传承;断层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家庭教育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和其他成员对个体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影响。不过单就本文主题来讲,家庭教育则是以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影响为主。所以,以下就从父母、长辈对子女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向来叙述。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载体。家庭的社会功能除了繁衍后代、绵延种族这一人口再生产的功能能之外, 就还要承担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因此, 只要家庭存在, 家庭教育就会存在。而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一代与另一代之间的传承。可以这样说,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文化载体,因此,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和长晚辈之间固有的文化传递性,家庭教育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传递与传承的重要环节。在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 虽然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类教育都确实同时在进行着传统文化各个要素的传承,但却各有侧重。而家庭教育, 自教育形态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分化之后, 其职能似乎更

趋向于日常行为教化, 这一点, 不管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子女“自律、责任、社交、服从”的强调, 还是犹太人的母亲在孩子懂事时就让他们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抑或如今美国的父母令其子女从事做饭洗碗、洗衣扫地等家务, 都足以表明其传承都是最直接、最简单、和倾向于行为方面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简单性和直接性以及行为倾向性,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深刻的和长远的。

当前许多子女并不知道传统“五伦”, 亦不懂得“尊亲莫大乎孝”这一道理, 在父母生日、传统节日时鲜向自己的父母慰长道暖, 却能为一网友奔赴千里之外, 不仅将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几经遗忘, 还对中国传统家庭亲情伦理观念大加挞伐, 昔日那种强烈的家庭荣誉感和一体感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灵魂的归宿,家庭观念应该是一种很强烈的思想支撑。其次不少家庭中的子女缺少生活理想与目标, 意志薄弱、毅力不足, 一事当前, 以利己和眼前得失为重, 缺乏社会公德和品格修养, 同情心和责任感差,而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国际性”特征。再次, 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许多子女在父母的娇溺宠惯下, 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处处依赖他人, 而且生活杂乱无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缺乏最起码的生活技能与劳动习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对子女的上述行为, 许多父母不仅不以为然,还有意袒护。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记重击。第三,家长的传统家庭教化意识淡薄。长期以来, 中国传统家庭教化都十分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作用和家长对子女的教化责任, 由此,“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的故事才会至今传为美谈, 而“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亦几近家喻户晓。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认同并予以践行的家长教化及责任意识, 随着现代进程的纵深推进已愈发淡薄,现代许多家长似乎已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化子女的责任推向他人,加之, 家庭教育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终身化, 使得家长将教化子女的责任推向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所固有的教育和传承功能正在被不断弱化和代替。第四,长期以来, 中国传统家庭教化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亲情伦理之孝悌为先、生活习惯之克勤克俭、个体人格养成之重志尚谦, 在教育方式上强调总体原则之严慈相加、具体方法上之深入实践、率先垂范。然而,上述传统家庭教化内容及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似乎已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 部分曾被认为是传统美德的东西也遭到了不应有的“扬弃”。再加上许多家长并未认识到自己身体力行的模范作用,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特征等方面本身也存有不良习惯和行为, 导致子女在家中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产生诸如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反社会倾向。

既然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如此重要, 那么, 如何加强其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呢?转变家长对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的认识, 拓展家长的家庭教育文化传承时空内容观,必须做到家庭教育的“终生教育”。细化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内容, 锁定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应重视对儿童进行“孝道”的熏陶, 使其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也要从小培养自立的理念,树立自理的意识和培养自立的能力,要教育子女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使子女

形成不恃门第、自食其力的思想, 培养其独立生活、学习、交往的能力。还要培养坚韧的品质和受挫的能力,放手让子女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挫折, 通过真实的挫折及其感受来提高其耐挫、抗挫能力。否则,当子女进入到社会环境中,往往容易因迷茫和不能承受而走极端。当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对传统东西的尊重和兴趣,才能激发子女的热情和意识。父母要做到身教先于言传和言传身教相结合,搞好家庭氛围,让子女在生活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蕴涵,培养子女对传统的理解,而不是象某些信息载体宣传的那样,只是一味的对“封建”东西的批判和摒弃。培养子女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缺乏对事物最起码的分析和判断,盲目排斥传统文化而追随外来文化。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在家庭教育充当传统文化传承重要角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改变某些大众媒体的宣传和社会主流意识,让“理智”回归主流,否则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出现更多的错误、缺失和断层。

参考文献:荣中奎:《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张洪文:《论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李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强调着继承与发扬,其实在青春叛逆的时期,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认为传统的文化在现今的社会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浅薄,真要去干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是不大的,就拿孔子的最经典的学说,仁者爱人的思想来讲,当今尔虞我诈的现状,社会真的还能有那些满怀仁义道德而不求回报的人吗?后来我明白了,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建设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动乱,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振兴传统美德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德育教学中开设修身课,撷取古文经典中的优秀篇章编制教材,恢复读诵经典的传统。读诵经典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一举多得,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时期德育教学中恢复读诵经典这一沿用千载的德育方法,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古为今用的好范例。笔者认为将读诵经典纳入德育教学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的好方法;第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经、史、子、集是德育的好教材。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古文经典集中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四书五经深刻地论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精辟地提出德育要从家庭开始,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良好家庭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伦理规范。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美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教学的好方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熏陶,从小开始,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因为品德教育的这些特点,古圣先贤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第一)因其简单易行,故能从小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自古就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蒙学理论,其中的许多观念至今仍然颇具启迪意义。古人提出“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清?陈弘谋《养正遗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在其《训蒙大意》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基于这些认识,古圣先贤选取故事、警句和嘉言懿行,以诗歌的形式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第二)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持之以恒经过蒙学经典的熏陶,儿童不仅初步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和悦的性情,而且还熏染了读书的意识。古文经典韵律优美,出口成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行住坐卧,随处可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往往手不释卷,兴趣盎然地学习更多经典,而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而成。《大学》有云:“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在人生旅途中,阅读经典不仅能启发美好的德行,而且还有净化心灵,抵御精神污染的功效。子夏曰:“博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 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 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 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 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 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 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 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 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 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 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 四年级二班家长熊俐华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时下,国学教育成为热议话题,家长对孩子的国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引导孩子学习国学,首先要有家长的支持。专家们认为,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情,孩子自己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国学教育在6岁前的坚持对孩子后来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幼儿阶段,作为家长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陪孩子温习诵读过的篇目,讲解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比如《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家长可以找来《孟母三迁》、《断机杼教子》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环境影响人和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再比如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孙康、车胤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勤学苦练才能有建树。这种通过故事熏陶学国学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段的孩子。 此外,家长之间还可建立起国学经典学习的组织,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热爱,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国学精神财富。家长可以经常与幼儿园、学校沟通,把孩子将要学习的国学内容先学习一遍,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可以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习。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由于信任教师和家长而产生的,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把国学知识作为基本修养,言谈举止间能够合理熟练地引用国学语句,孩子学习国学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并为之努力。 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家长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每天的同一时间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国学的内容,并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了解,给大家讲国学故事,这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可以慢慢提升。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孩子必背的古诗文,家长如果有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来读诵。有些家长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背课文,自己却全然不通,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家长熟练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孩子一定佩服不已,会更加信服家长,愿意同家长一起切磋。 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很关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书籍,这样的话,孩子在进行国学书籍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此外还可为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国学知识挂图,

精心整理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 【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 弹到志在流水的 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 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 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 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 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 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 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 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 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 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篇二】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自古至今,由中到外,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家风的,例如说,傅雷家书就是傅家家风的传承及对后代们的教诲的 家风的典例。还有的比较熟知的,那大概就是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个赫赫大字警示自己及子孙,他一生忠于国家和自己的子民,从不做违心的事,他本身的修养就极高,在朝中享有盛誉也因 此才委以重任。他对家族每一位成员严苛以待,这也是曾家在后清长盛不衰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3、家庭教育善于运用体罚的方法 古代家庭教育中盛行体罚, 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之我见 渴望儿女成才是每位家长的殷切希望,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把握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教育引导子女健康成长,成为广大家长探讨的重要话题。本人从以心育人、智慧育人、行为双育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个心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个方面谈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以心育心,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点,高尚的人与卑贱的人,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其本质差别就在于个性心理的不同。心态决定命运,说明个性心理决定着人是否能成功。作为孩子,其心灵是稚嫩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用心育心,以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心理。 1、自尊心。人都要面子,小孩也是人,也要有面子。经常“扫面子”,就“没脸见人”,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暴自弃”,“自己不把自己当人”,那就什么恶俗、低级的事情都得出来。很多当家长的,没有“给面子”的意识,无意中扫了孩子的面子。比如别人问你的孩子多大了?“才9岁”,孩子肯定高兴下起来,因为他体会出来这言下之意是“小屁孩一个,啥也不懂。”假如你说“12岁了”,孩子暗暗高兴,“家长把我当大人看了,多有面子!”。有的家长,总爱拿孩子伙伴的优点来跟自家孩子比,其甚至当着两个孩子的面数落:“你看你呢?”孩子心想:“以后打死也不让玩伴来家里了,这简直是自讨没趣!”家长啊,你一片望子成龙之心,却净干扼杀孩子自尊心的蠢事,要知道,“孩子是夸大的!” 2、自信心。有了自尊,就有了自信,就会心里一片阳光灿烂,说话做事都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相反,没有自信心,就会畏首畏尾,眼前只有困难、只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第三段是什么呢?第三段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些书本上的、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但是我们想想今天的日子呢?大家都是倒过来,一个小孩子,家庭教育,社会的学习都没有接触的时候,可能小小年纪就去学文了。小孩开始被背诗词了,写写字了,学那种学前班了,一直上完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被社会修理,一个人言语不谨慎了,不守信用了,然后再去逐渐学习。而最后忽略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最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恰恰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这一段没有了。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800字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 言传身教让孩子理解国学 古文艰深难懂,很多家长怕孩子年龄小弄不明白,其实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在给孩子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的表现。 国学教育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孩子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孩子做事。因此,让孩子跟读、听爸爸妈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弟子规》中所说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教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脱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乱扔乱放,以免污损褶皱,用的时候找半天。如果平常父母这样以身作则,在教孩子的时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再比如,当孩子说话不算数时,答应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来教育孩子,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 通过环境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尤其是民俗和节日,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更是一方水土的标志。孩子学习了解这些风土人情对于将来融入社会,尊重多样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于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 教育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2010年10月05日17:33腾讯教育我要评论(2) 字号:T|T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资料图) 于丹: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读英语(论坛),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 一、背景介绍: 中高职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落榜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选择职业教育本来就是无奈之选。他们文化知识基础差,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好多学生在初高中就是学校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能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能否掌握与和能否顺利就业。因此,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工作中最头痛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下面是我教学工作中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改变行为习惯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 [行为表现]: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每一届都会遇到那么几位“调皮捣蛋”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父母离异或家庭教育缺失。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一届音乐专业班上有一位名叫俞馨茹(化名)的女生,很有缘,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我学校舞蹈队的队员,歌也唱得很好。因此,我建议她转报音乐专业。她中等个子,性格活泼,个性张扬,情感丰富、待人豪爽,不拘小节,给人一种假小子的感觉。如若单是和她交流,给人的感觉是调皮、可爱。根本没有什么异样感觉。在入校一个多月后,专业课也学得很好,专业老师也都很喜欢她。我也感到很欣慰。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化妆,脸涂得很白,把眉毛画得上翘,感觉很另类。我还教育了她几次,她也能认真接受,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还是很融洽。后来发现她开始出现各种各样令所有任课教师和同学都头疼的情况:上课旁若无人地聊天,睡觉,玩手机;有反映她上课喜欢钻到课桌下面吃东西的;有反映她脾气暴躁和同学、任课老师吵架的。有一天,班主任在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叫家长,我看到她居然和班主任吼,对年迈的奶奶大喊大叫地吵架,话语中没有一丝尊重,当时我就制止了她。再到后来,我没收了她在琴房充电的手机。我正准备和她谈心时,她突然就歇斯底里的冲我发火,又吼又叫,语言骂得非常难听。我没有吭声,等她发泄完------

教育部要求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一直以来被社会普遍关注,教育改革中对于这部分也是相当重视。对此,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历史和文化的品质。 《指导纲要》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教授孩子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指导纲要》则提出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小学思想品德学科预计会做出相应的教学纲要、教学内容等方面调整,以积极响应教育部的此项政策。 郭振有: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 《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想讲三个问题:一、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二、汲取教育改革的思想智慧,三、向传统文化学习人

浅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自古以来,人们对那些“满腹经纶、饱读经书”之士都是推崇备至,“家和唯孝友,养性在读书”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家长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 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读私塾。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集交流、沟通、开放于一体的课程特点,因人而异的灵活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因为首先,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关于伦理、价值,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

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地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一个人人格的铸就起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一切责任都在于他们的父母。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孩子的长项、短项是什么。 二、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一种游戏化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纵观古今,我国多少仁人志士之家庭,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人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教他们念叨一些中华经典诗词,正因为伴着经典边玩儿边学,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各种传统文化兴趣。所以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完全是一种游戏化的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她利用熟读成诵的“贤文”,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聪颖的岳飞渐渐领会了其中的真谛。在母亲的熏陶下,他格外严格要求自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漫谈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许多,大致上有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寓言、神话、小说、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等等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不过统文化并不代表思想保守,僵化。相反传统文化里面的积极因素非常崇尚知识更新进步,无不处处为大众服务,以此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混天仪的发明,地动仪的创造,农业种植和灌溉技术的不断创新,本草纲目的编写,四大发明,农历历法的完善和制定,中医理论,周易,陶瓷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文字的创造,书法和美术的丰富发展,等等等等,无不处处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文化方面更是百花其放,丰富了人民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纵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无不展示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吸取精髓,抛弃糟粕。加以吸收利用并发扬广大,才能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怎样在传统中进行家庭教育?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第三段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些书本上的、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第二方面,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孩子充分的想象和自信的地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可以说,个体差异有先天的气质,有后天的习惯,天渊之别。偏科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吗?我们今天面对的什么是人才?有的时候我很遗憾,单纯信任一种专业化教育,有的时候会把一个天才教成庸才。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带着他的奇思妙想。但是他的想象力受到鼓励吗?他的兴趣受到尊重吗?他个人的潜能被敏锐地发现了吗?指望着老师从一个班30、40个孩子去发现并且捕捉而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可替代的优点,这几乎是一种奢望。再好的班主任也做不到,但是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有理由把他当成世界上唯一的这一个。他的气质、他的兴趣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优势。 第三点,我认为家庭教育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使这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一个孩子有爱、有自信、有梦想,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轻易妥协,这种教育也许要伴随他终其一生。一个家庭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说家庭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是父母,甚至是祖母祖父都在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所以我说家庭教育是循环教育,它有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也有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晚辈处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处于一个超音速的时代,他们在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有他们的游戏方式,他们不应该紧紧承载大人的斥责,说现在的孩子没出息,一代不如一代,这只会形成一种逆反。为什么长

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教子有方》第一讲心得 家风——爸妈这样跟我说 ——.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勤劳厚道 我爸爸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没有上几天的学,若果用现在学历教育来划分的,我爸勉强算上是半个“小学肄业生”,他只念了三个星期的书,就被迫退学了。似乎上天对每个人的路都有“要求”一样,那几年正值自然灾害年头,爷爷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或许是爷爷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挨饿,或许是他实在是对当时的生活境遇无能为力了……从此爸爸接过了家庭的“接力棒”,担起了俺家的发展重任,接下来的日子,可想而知,只有给“富农”帮长工讨口饭吃,混得好,能生存下来,人家还会给点儿粮食什么的。(当时我国土地改革还不是很彻底,农民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三个等级) 几年、十几年、二十年过去了,我爸爸也算成家立业了,后来又有了我,我小时候的事情我记不得了,我只记得,我把总是给我说一句话“给人家放牛,就好好儿放,不要偷懒,不要耍滑,勤快人到哪儿都饿不着。” 耿直坦率 今天听蔡老师讲到一个孩子讲她小时候挨打的事儿,顿时,我脑袋里就浮现出了我小时候,爸爸打我的情景——就像纪录片回放一样清晰,那一刻我的心灵深深地又被触动了一回。我好像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开心的事儿,除了整天可以上山放牛、割草打柴外,莫过于碰上赶集(所谓赶集就是农村人约定在一定地点定期到集市上买卖东西,当时我的家乡是约定每月的含有3、6、9的日子为赶集天。),到街上买“好吃的”了(好吃的东西像糖果、柑子、甘蔗等)。可是往往就是这个简单的开心事儿有时候都是很难满足的,要不是农忙时节帮着父母忙农活儿,就是到赶集的日子没钱。 不过,我们也用不着没有“好吃的东西”犯愁,原因就是不同的季节在山里我们都会找到好吃的果子,没有甘蔗也没有关系,农村的孩子有“山寨甘蔗”玉米杆。我就是在一次砍邻家的“甘蔗”,被邻家向爸爸告状。在俺家屋前的晒坝

浅议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陈刚(湖北省竹溪县新洲镇中心学校)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形成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原则的形成,很重视对儿童施行早期教育,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重视做人真诚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家庭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对孩子品德培养,注重个性化教育,搞好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发展教育,成长胜过成功。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华夏文明。相传古帝尧曾说:“克明俊德,一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见,早在三代之前,人们就在兴国安邦上研究“道德”的力量。毫无疑问,这显然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方法、以“文质彬彬”的君子为培养目标,其实就是对教育本质要义的具体阐述,当然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做基奠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延续。 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其次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再者,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 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孩子充分的想象和自信的地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可以说,个体差异有先天的气质,有后天的习惯,天渊之别。 家庭教育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使这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一个孩子有爱、有自信、有梦想,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轻易妥协,这种教育也许要伴随他终其一生。一个家庭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环教育。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