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

解决方法

一、亲虾的消毒方法欠妥

常规的消毒方法是用3%浓度的盐水对克氏螯虾亲虾进行浸泡,以杀灭病菌,同时也有利于伤口的收敛和愈合,但对离水运输的亲虾而言,用盐水进行消毒将加重其脱水症状,不利于放养成活率的提高。

建议用高锰酸钾替代盐水进行亲虾消毒,此项改进不但可以解决盐水对亲虾的伤害问题,而且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可杀灭细菌和消除鳃部黏液,使亲虾的放养成活率得到提高。

二、亲虾放养时间不当

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进行虾苗自繁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不同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因气候和养殖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苗种的来源基本是相同的。即投放亲虾自繁或购买虾苗进行放养。由于虾农对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了解较少,因此在制订亲虾放养和苗种生产方案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如在上半年放养野生亲虾进行虾苗繁殖等错误的方法。

克氏原螯虾通常一年只产1次卵,其交配与产卵的水温为12—33℃,虽然3—5月份的水温均均达到产卵要求,但克氏原螯虾只交配,不产卵,其原因是5月份之前的亲虾

性腺尚未发育成熟,虾卵需经4—6个月的发育后才能进入IV期未,因此上半年放养的亲虾在下半年才能繁育虾苗。

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产卵和孵苗高峰期大多在下半年的9—11月,虾卵经9—15天的孵化,虾苗即可孵出。在我国华东地区80%以上的虾苗是在10—12月份被孵出。后期孵出的虾苗寄生在雌虾腹部度过整个冬天,也有部分亲虾抱卵越冬,并在越冬过程中孵出虾苗,这些虾苗是养殖生产所需苗种的主要来源,因此池塘养虾或稻虾同作养殖模式只要在8—10月份投放亲虾就可以通过自然繁殖,培育出供养殖所用的虾苗。而克氏原螯虾轮作的养殖和季节是在11月至翌年5月(江、浙、沪地区),水温相对较低,年底孵出的虾苗养至翌年5月底大多数只能长成15克/尾左右的小规格商品虾,因此养殖效果不十分理想,只有培育出大规格虾苗与稻虾轮作模式相配套,才能使养殖产量和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

加快亲虾性腺发育并实现提前产卵、孵苗是获得大规格虾苗的有效方法,而投喂优质饲料和提高越冬水温是促进新虾性腺发育的重要条件。解剖克氏原螯虾亲虾可知,3月份有部分雌虾的卵巢已民育至第Ⅱ—Ⅲ期,若能投喂优质饲料和提升越冬水温,就能加快雌虾的性腺发育速度,并实现提前产卵和孵幼。除此之外,提前育成的虾苗用于虾稻轮作、稻虾同作和池塘养殖,当年就可养成大规格商品虾,对提高

养殖产量和效益将十分有利。因此将亲虾的温室越冬技术与池塘养殖及稻田养殖相结合,可形成新的养殖模式,有利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虾池大量施肥造成水草死亡

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稻田养虾,水草移栽与投放对提高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则水草可作为克氏原螯虾的饲料,在养殖池中种植水草可增加虾苗植物性饲料的来源,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二则水草可以作为克氏原螯虾自由避同类残杀的隐蔽物;三则水草在夏天高温季节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四则水草在可以吸收水中的养分,有利于水质的改良和稳定。因此水草的多寡对克氏螯虾养殖产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在养殖生产中,通常认为水草主要起隐蔽物作用,其饲料作用不如浮游生物重要,因而当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减少时,往往通过施肥的方式来加以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也因此而大幅度下降。当透明度降至30厘米以下时,池中的水草会因光合作用受阻而难以生存。水草的死亡不仅减少了虾苗的饲料来源,还会导致水全自净能力的下降和水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得生物饲料培育效率及饲料作用率降低。这种养殖方式不但生态效应差,而且最终还将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克氏原螯虾的养殖过程中应当对水草的种植和利用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对鱼虾混养的互利作用认识不足

克氏原螯虾与鱼类混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这是因为鱼虾混养可以互利,鱼类吃剩的残饵和排泄物均可为克氏原螯虾所利用,因此饲料浪费减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试验表明,幼虾具有大量摄取藻类和水中悬浮有机质颗粒的能力,成虾不仅可以摄取鱼类粪便和水草,而且可以摄取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底泥中的腐殖质,因此利用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特性开展鱼虾混养,可以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养殖效益的提高。

五、对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特性的认识

克氏原螯虾的自相残特性是阻碍养殖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试验表明,亲虾对幼体和幼虾的残食率较低,这与其具有护幼特性有关,而亲虾对大规格虾苗的残杀率则较高。除此之外,幼虾之间的自相残杀率远高于成虾对幼虾的残杀,尤其是大规格虾苗对幼虾的残食率可高达60%以上。因此大规格虾苗及幼虾间的自相残杀行为是影响虾苗成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生产中应当重视人工隐蔽物的设置,如投放水草、石棉瓦、塑料管和竹筒等供虾苗和成虾栖息与隐蔽,以起到降低自相残杀率和提高养殖产量的作用。

六、施肥造成水质恶化

目前的克氏原螯虾养殖大多采用肥水的方式来培育浮游生物饲料,所施的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居多。施肥后水

体中的浮游生物大量孳生,水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明显增加。虽然施肥有利于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喂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施肥后水体极易缺氧,同时水体透明度的下降导致水草发生腐烂和死亡,并导致水域生态进一步恶化。在高温季节,水质恶化造成的缺氧靠换水效果并不是太好,因此克氏原螯虾一旦缺氧,就会爬上池坡或其它附着物,摄食率明显下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也随之降低。在生态条件恶化的水域中养殖克氏原螯虾,产量一般较低。合理的施肥方式是将有机肥埋入底泥中,并在池坡适量堆肥,这样即可培育出大量底栖生物供亲虾和虾苗摄食,而且水体肥度适中,透明度约为30—40厘米。当水草生长旺盛时,透明度可提高至60厘米以上。夏季水温较高,合理施肥可防止虾苗缺氧和养殖生态的恶化,因此目前全池泼洒的施肥方式应当予以改变。

七、不注意及时换水

通常认为克氏原螯虾可以在污水沟中生长,对水质的要求不会太高,事实上,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水质污染是造成克氏原螯虾发生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误认为克氏原螯虾右以在污水中生长而不换水,那么其后果必定十分严重。适量换水不但有利于改善水质,而且换水可以刺激克氏原螯虾蜕壳,有利于生长速度的加快和产量的提高。但过于频繁的换水也会增加电费或油费支出,不利于增收节支。合

理的方法是:高温季节每半月换水1—2次,每次换水1/4左右。若水质状况较差时,可以用生物有机肥替代普通的有机肥进行施肥,这样既样加了水体的肥力,又能够改善养殖水环境,有利于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稻-虾(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选择条件、工程改造与建设、水草种植、水稻栽培与管理、小龙虾繁养与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水稻收获、小龙虾苗和成品捕捞等关键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作的无公害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03)第[31]号 3水源水质 3.1产地选择 选择地块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土质优良,未曾有过污染,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土壤持水性高,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交通便利。稻田生产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的规定。 3.2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3.3土质 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 3.4稻田要求 根据田块面积大小,以40-50亩为宜,在稻田周边内侧距田埂1-2m处挖掘环沟,沟面宽2-4m,沟底宽0.5-1.0m,沟深1.0-1.5m,坡比1:2.5左右,沟占稻田总面积的10%,根据需要在稻田的一边留一段田埂不挖通做为小坝,方便水稻种植机械作业通行。挖出的泥土用于堆筑田埂或围堤,高于田面0.8m以上,顶部宽1.5-3m。 3.5防逃设施 在养殖稻田四周构建围栏(铝塑板、水泥板)防盗、防逃、防敌害。进排水口在斜对角口设置,进水口在河道的上游,排水口在河道的下游,进水口用80目的3m唱的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用80目的网片,防小龙虾流失,溢水口也需用密网过滤,防止小龙虾逃逸。 3.6稻田清整 在冬季或春季将沟中的水排干,清除一层污泥,修整田埂和环形沟,曝晒一个月。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属于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领域。其育苗方法包括:S1.孵化幼苗;S2.幼苗培养;S3.幼苗选育;S4.幼苗投放。通过分别对抱卵的雌虾单独培养、对离开母体的幼苗单独培养,并对由活动能力的幼苗进行选育,能够将不同大小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区分开来,得到优质的虾苗,也方便在投放时,将不同大小规格的分别投放至不同稻田内,有利于提高虾苗在稻田的存活率,减少不同规格虾苗间的相互自残伤亡,改善克氏原螯虾的单位产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孵化幼苗:将抱卵的雌虾养殖在孵化池内,维持水温18~25℃,投喂蛋白质含量大于 35%的复合饲料,投喂量为雌虾体重的6~8%,直至幼苗离开母体;

S2.幼苗培养:将步骤S1中离开母体的幼苗移至幼苗池,维持水温22~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pH值保持在6.8~8.2,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8~25%,培养时间为7~10天; S3.幼苗选育:将步骤S2培养的幼苗移入选育池中,维持水温25~30℃,水的溶氧量不低于5mg/L,所述的选育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池体(1)内沿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4),所述池体(1)的底面由进水口(2)向出水口(3)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4)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5),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5)相互平行;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根据各区的幼苗数量投喂幼虾饲料,投喂量为幼苗体重的10~15%,直至幼苗体长2cm以上; S4.幼苗投放:将距离出水口(3)至少三个分隔障碍带(5)的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分区投放至稻田,所述池体(1)内位于同一选育单元区(4)内的幼苗投放至同一块稻田内; 所述幼虾饲料包括豆浆、豆粉、鱼肉糜、螺蛳肉浆、蚌肉浆、轮虫、枝角类或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玉米粉14.8~15.4%、肉粉28.9~30.9%、浮萍粉7.4~9.3%、豆粕粉22.2~22.7%和鱼粉2 3.7~2 4.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幼虾饲料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豆粉17.7~21.4%、螺蛳肉浆32~35.5%、蚌肉浆32~35.5%、海带粉10.6~13.3%和壳聚糖0.7~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障碍带(5)为固定在池体(1)底部的带状障碍物,所述分隔障碍带(5)朝向出水口(3)的一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障

收稿日期:2011-05-09 基金项目:江西省农业厅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E04723) 作者简介:黄羽(1986—),男,硕士生;通信作者:胡成钰(1964—),教授,博士生导师, hucy2008@21cn.com 。引文格式:黄羽,戴银根,毕成武,等.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33(3):243-247. 文章编号:1006-0456(2011)03-0243-05 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黄羽1,戴银根2,毕成武1,胡成钰 1 (1.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2.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西南昌330046)摘要:为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使用AFLP 标记,用5个EcoR Ⅰ-Mse Ⅰ引物从6个群体139个个体中共扩增出1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89,占68.99%,通过NTSYSpc 软件对统计的1/0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群体水平上,洪泽湖显示了最大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比例为75.74%,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181, Nei ’S 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829,Shannon 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441;群体间发生了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 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4186,群体的遗传变异91.20%来源于群体内,8.80%来源于群体间,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内的遗传分化大于群体间的分化;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可以分为3组,而鄱阳湖群体在这3组中均有分布。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AFLP ;遗传多样性;长江中下游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志码:A Assessment of 6Wild Crayfish for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UANG Yu 1,DAI Yin-gen 2,BI Cheng-wu 1,HU Cheng-yu 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China ; 2.Fishery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46,China )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 total of 129loci were generated with five EcoRI -MseI primer combinations and scored as bi-nary data in 139individuals.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was 68.99%.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by cluster methods in the software package NTSYSpc :Among the six populations ,the highest gene diversity was found within the Nanjing (HZ )population :PPB =75.74%,Ne =1.4181,Nei's (1973)gene diversity H =0.5829,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H pop =0.441;Similarly ,the estimated fxation index (G st )value averaged across all polymorphic loci across the four lakes was 0.4186,suggesting a high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demonstrated that most variation occurred within populations (91.20%);among populatiou (8.80%)The six populations are separated into three major clusters by 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A )and cluster a-nalysis (UPGMA ).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AFLP marker ;genetic diversity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是入侵物种的 典型代表,这与其r -型繁殖、成熟早、繁殖力高、生 境适应性广、生命周期短及生态可塑性大[1] 等生物学特征有关。近几年,克氏原螯虾已经成为长江中下游一种非常重要的渔业资源。然而,虾病、过度捕 捞、栖息地破坏和污染等因素极大地影响该虾在分 布区域的资源量。因此,为使克氏原螯虾资源得到持续性利用,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十分重要。分子标记是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一种有效的 工具[2] 。与其他分子标记相比,扩增片段长度多态 第33卷第3期2011年9月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Vol.33No.3Sept.2011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一)概述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 或 Red Swamp Crawfish。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全世界共有螯虾400多种,北美洲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多的大陆,约有300多种,其中个体较大(50~80克)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螯虾有原螯虾属、螯虾属、太平洋螯虾属、叉肢螯虾属的种类,其中克氏原螯虾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我国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四个种,克氏原螯虾、东北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螯虾,后三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和日本。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最早是从美国南部引种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中东、西欧、南亚和夏威夷。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先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引种到日本的本州,三十年代末,即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再由日本引到我国的南京、滁县一带,开始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70多年以来,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对水质要求不高,其生命力极强,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适宜生存的水温广(0℃~40℃),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特别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每年都会出现较大洪水,克氏原螯虾会随着洪水四处迁徒,再加上人为携带的传播,以及它极强的生命力,快速繁殖,很快发展到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南北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 淡水螯虾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虾类,在十八世纪未就成为欧洲人民的重要食物源。可以说,200年来螯虾在欧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其经济及营养价值被得到充分认识,在有些国家甚至形成淡水螯虾文化。从消费发展的历史来看,起初螯虾作为工作之余的观赏动物,后来用途较多的是做鱼饵。地处螯虾产区的居民,还从家园附近的小沟或沼泽地中捕获螯虾供自家食用。随着欧美工业的发展,在许多人口密集区,很多饭店用螯虾做菜,这样使天然的螯虾资源得到进—步开发,即从单纯的鲜活螯虾买卖发展为专门的螯虾加工业,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螯虾食品已普遍进入饭店、宾馆、超级市场和家庭餐桌。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已逐步形成螯虾系列食品,目前主要有:冻生螯虾肉、冻生螯虾尾、冻生整肢螯虾、冻熟螯虾虾仁、冻熟整肢螯虾、冻虾黄、水洗螯虾肉、副产品等。有些国家由于工业污染等原因,野生资源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 (一)概述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英文名Red Swamp Crayfish 或 Red Swamp Crawfish。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全世界共有螯虾400多种,北美洲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多的大陆,约有300多种,其中个体较大(50~80克)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螯虾有原螯虾属、螯虾属、太平洋螯虾属、叉肢螯虾属的种类,其中克氏原螯虾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我国是淡水螯虾分布最少的国家之一,仅有四个种,克氏原螯虾、东北螯虾、史氏拟螯虾和朝鲜螯虾,后三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朝鲜和日本。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最早是从美国南部引种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中东、西欧、南亚和夏威夷。我国的克氏原螯虾先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引种到日本的本州,三十年代末,即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再由日本引到我国的南京、滁县一带,开始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70多年以来,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无论江河、湖泊、池塘及水田均能生活,对水质要求不高,其生命力极强,pH值适应范围为5.0~11.0,适宜生存的水温广(0℃~40℃),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也能生活,特别是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湖泊、池塘、湿地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每年都会出现较大洪水,克氏原螯虾会随着洪水四处迁徒,再加上人为携带的传播,以及它极强的生命力,快速繁殖,很快发展到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南北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重要资源。 淡水螯虾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虾类,在十八世纪未就成为欧洲人民的重要食物源。可以说,200年来螯虾在欧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其经济及营养价值被得到充分认识,在有些国家甚至形成淡水螯虾文化。从消费发展的历史来看,起初螯虾作为工作之余的观赏动物,后来用途较多的

克氏原螯虾布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克氏原螯虾(Citrobacter braakii)俗称小龙虾,于1929年由日本传至我国的南京一带,因其肉味鲜美,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经济养殖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包括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和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2017年,全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达95万t,面积达60万hm2,预计2018年全国养虾面积可突破66万hm2,产量将达到100万t。 克氏原螯虾的养殖量逐年递增,却一直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目前已报道的克氏原螯虾常见病原主要有螺旋体、对虾白斑病毒、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维氏气单孢菌等。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普遍存在于土壤和水等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同时也是动物和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该属细菌可引起人和陆生动物的感染发病及食物中毒,也已明确是某些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菌。2017年,安徽某养殖场养殖的克氏原螯虾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本实验室从养殖场用冰盒带回12尾病虾,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对病虾的解剖发现头胸甲下方有大量腹水、肝胰脏水肿、颜色变深。从病虾肝胰脏中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株AX1707。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其氧化酶阴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与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最接近。通过对AX1707菌株的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等操作,结果显示AX1707与布氏柠檬酸杆菌(GenBank序列号:CP022049.1)聚为一支。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强致病性,LD50为4× 106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

(4)媒介:强调整合与交互 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数字电视实现了多媒体领域的综合,将电视网、电话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网络发展走向网格化,将网络管理的更加井井有条,资源高度整合和共享。 尽管远程教育不排斥短期的面授教育,但是远程教育中多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通过媒介来实现的。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分离 的本质特征。在师生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因此新型的远程教育-数字电视远程教育,必须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媒介正好能提供条件,比如数字电视远程教育中,应用了双向交互技术,进行实时交流,图像和声音都更加逼真,师生虽然异地,但是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与协作。 2、数字电视远程教育系统结构的构想 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心站部分、远端教学中转站站和单个用户部分。 (1)中心站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教育资源的采集、教育资料制作和教学节目的播出,全网接收小站的监控等。 (2)远端教学中转站:主要是电信局的计算机局域网,同时将资源存储到视像服务器中去备份,并可以实现与中心站的信息交互;学习资源通过有线电视网发送到每个学员家庭,对学员进行监控,辅导,并和他们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 (3)单个用户:学员在家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电视机接受,不受时间限制,采用定制方式及时地和电信局中心服务系统进行交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学员通常和当地电信局取得联系就足够了,必要时可以通过地面网和远程教育中心取得联系。 五、结语 萌芽于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的终身教育,迄今已成为国际思潮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终身学习、人人学习已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应更适于社会成员的个别化学习而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选择。”现代远程教育就必然要担负起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重担。远程教育的发展的几十年,它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它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而媒介的发展一次又一次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远程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弗洛特.罗杰斯.技术革新的特征[M].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钟志贤.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数字电视介绍[J].http://www.heshan.net/ethernet/ethernet2.htm [4]黄小慧.对数字电视改变媒介形态的思考[J] [5]陈吉利.网络时代电视的发展趋势[J].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10月 [6]马成志.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位与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2月/上 [7]网络学院怎样才能保有学生?--来自"人大网院"的调查分析[J]. http://www.open.edu.cn/ycjy/zx/baogao/2.htm [8]王涛.远程教育系统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应用[J]. http://www.wx800.com/msg/snapshot.php?doc_seq=11137 [9]冯秀琪张冬玉.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中国远程教育[J]. http://zhaosheng.cer.net/20031119/3094574.shtml 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分析黄婷吴志强肖英平邹琦胡向萍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本文对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因子有温度、溶解氧、耗氧率、pH值、盐碱度、氨氮、重金属污染等,并针 对当前克氏原螯虾养殖现状,指出了关于养殖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又称克氏螯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opoda),螯虾科(Cabaridae),俗称淡水小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后由美国移植到日本,20世纪30年代末期,再由日本引入中国南京,现己分布至国内十几个省市。近十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兴起了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热潮,并已逐渐成为我国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养殖品种,产量一路飙升,2006年,其年产量达到了一千万吨。但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重金属污染水体,导致重金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富集;水体溶解氧过低,导致大量虾死亡。本文拟就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中的一些主要因子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1、温度 水温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很强,能在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甚至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中生存,成体能耐40℃的高温及-15℃的低温,但其生长适宜水温为20℃~32℃。 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32℃时,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率显著下降。低温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体生长比较缓慢,但成活率较高,而高温则可以明显促进其幼体的生长,可是在31℃时死亡率很高[1]。对于约1月龄的幼体,考虑到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两个方面的因素,25℃较适合其生长发育,不适合30℃以上的高温和5℃以下的低温,最适宜温度为23.4℃。因此在我国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幼体均能自然越冬,而北方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幼体在越冬期间就应当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同时,水温也是影响孵化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在17℃~32℃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在水温低于17℃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很低,在24℃~32℃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较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有实验表明水温在18℃~20℃时,孵化期为30~40天,在25℃时,则只需15~20天。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孵化的最适宜温度 为159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 解决方法 一、亲虾的消毒方法欠妥 常规的消毒方法是用3%浓度的盐水对克氏螯虾亲虾进行浸泡,以杀灭病菌,同时也有利于伤口的收敛和愈合,但对离水运输的亲虾而言,用盐水进行消毒将加重其脱水症状,不利于放养成活率的提高。 建议用高锰酸钾替代盐水进行亲虾消毒,此项改进不但可以解决盐水对亲虾的伤害问题,而且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可杀灭细菌和消除鳃部黏液,使亲虾的放养成活率得到提高。 二、亲虾放养时间不当 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进行虾苗自繁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不同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因气候和养殖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苗种的来源基本是相同的。即投放亲虾自繁或购买虾苗进行放养。由于虾农对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了解较少,因此在制订亲虾放养和苗种生产方案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如在上半年放养野生亲虾进行虾苗繁殖等错误的方法。 克氏原螯虾通常一年只产1次卵,其交配与产卵的水温为12—33℃,虽然3—5月份的水温均均达到产卵要求,但克氏原螯虾只交配,不产卵,其原因是5月份之前的亲虾

性腺尚未发育成熟,虾卵需经4—6个月的发育后才能进入IV期未,因此上半年放养的亲虾在下半年才能繁育虾苗。 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产卵和孵苗高峰期大多在下半年的9—11月,虾卵经9—15天的孵化,虾苗即可孵出。在我国华东地区80%以上的虾苗是在10—12月份被孵出。后期孵出的虾苗寄生在雌虾腹部度过整个冬天,也有部分亲虾抱卵越冬,并在越冬过程中孵出虾苗,这些虾苗是养殖生产所需苗种的主要来源,因此池塘养虾或稻虾同作养殖模式只要在8—10月份投放亲虾就可以通过自然繁殖,培育出供养殖所用的虾苗。而克氏原螯虾轮作的养殖和季节是在11月至翌年5月(江、浙、沪地区),水温相对较低,年底孵出的虾苗养至翌年5月底大多数只能长成15克/尾左右的小规格商品虾,因此养殖效果不十分理想,只有培育出大规格虾苗与稻虾轮作模式相配套,才能使养殖产量和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 加快亲虾性腺发育并实现提前产卵、孵苗是获得大规格虾苗的有效方法,而投喂优质饲料和提高越冬水温是促进新虾性腺发育的重要条件。解剖克氏原螯虾亲虾可知,3月份有部分雌虾的卵巢已民育至第Ⅱ—Ⅲ期,若能投喂优质饲料和提升越冬水温,就能加快雌虾的性腺发育速度,并实现提前产卵和孵幼。除此之外,提前育成的虾苗用于虾稻轮作、稻虾同作和池塘养殖,当年就可养成大规格商品虾,对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