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瑞海黄晓玲赵薇

英国的教育结构复杂。其义务教育年限5-16岁共11年。大多数是公立学校或是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除了公共教育制度外,还有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私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

一、学制和学校

英国的教育管理高度分权。

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和预备学校教育,小学的第一阶段在幼儿部学习,第二阶段在初级部学习(学制4年),初等教育从5岁开始至11岁,属义务教育的开始阶段。公立初等教育又成两个阶段: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幼儿学校或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收5-7岁的儿童,学制2年;初级学校招收7-11岁儿童,学制4年。英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除小学上述的2个阶段外,还包括独立学校系统的预备学校。预备学校是一种私立的贵族学校,招收8-13岁儿童,学制5年。预备学校下接私立幼儿园,上接公学。自成一个独立体系,一般社会阶层的儿童不能进入这种学校。其教学目的完全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学生毕业后需参加普通自学考试,才可升入公学。

英国中等教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变化很复杂。中学包括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两类,学校的种类之多,在其它国家是难以见到的。经过多次变革英国现行的中等教育主要有:公立中学的文法中学、综合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中学学制一般为7年,其中最后两年称为第六学级,有大学预科性质。中学教育中的私立学校是公学。

英国的中小学体制比较复杂。首先,在小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公立学校和国家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是六年制小学,学生5岁入学,11岁毕业。六年分为两个基本学段;第一、第二年为小学的第一基本学段,第三至第六年为小学的第二基本学段。学生毕业后,或升入综合中学再读5年,完成义务教育;或升入七年制的现代中小学、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等中学,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综合中学也有五年制与七年制两种学制,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也可续读两年,以便将来升入大学。

1.文法中学

文法中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中学之一。她历史悠久,教学条件最好、水准最高。招收的是11岁考试中的优胜者。其教材和教学重点与其它学校不同。侧重于人文学科,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而不是实用技能,主要为以后升入大学做准备。

文法中学学制5-7年,前两年是基础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该阶段的基础训练,然后在后两年进行分科,有侧重地进行培养。前3年的课程为英国语言及文学、外语、古典语言(一般为拉丁语,有时也有古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宗教、体育、木工、金工、家政等,其中金工专为男生开设,家政专为女生开设。从四年级起,开始为学生增设选修课,相应地减少必修科目。选修

课有计算器、建筑、工艺学、经济、制图、工程、商业等。有些文法中学还开设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偏重于社科一类的课程。文法中学常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组织各种活动,如辩论会、集邮协会、自然科学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组办管弦乐队进行演出等等。

文法中学分完全独立和半独立两种,其中半独立学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准,它接受政府资助,地方教育当局不得加以干涉。英国文法学校中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多属于这类学校。这类学校升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比例远远高出普通文法中学。

目前,英国的城市里一般拥有一两所文法中学。由于文法中学的地位较高,而数量又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能升入文法中学又意味着与大学无缘,所以政府对文法中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大部分文法学校为综合中学所取代。目前,文法中学在英国整个中等教育体制中所占比例很小。

2.综合中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口增加,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按照公众和执政当局的要求,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合并在一起,组成综合中学;有的按照当局的要求重新建立了综合中学;有的在现代中学中开设文法中学和技术学校开设的课程,将现代中学扩大为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是目前英国中等教育中学校种类的主要形式,在校人数正超过全部中学生人数的90%,凡是完成了初等教育的适龄儿童不管成绩如何、智力高低,均可进入综合学校读书。在综合中学校里,其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前3年学习基础课,第4、5年开始选修课,注重实用性。学生对未来的道路选择也有很大自主权,可以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参加公共考试,进入大学;也可以在经过了技能性课程的培训后,直接就业。这种学校的建立,得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是六七十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并得到迅速地发展。

3.现代中学

现代中学是中等智商的孩子就读的学校。因这种中学是战后才出现的,又具有浓郁的现代办学色彩,所以被称作现代中学。经过11岁考试,没能进入文法中学而又不能进技术中学的学生,可以选择现代中学。现代中学的学生均是来自下层社会的子第,实际是一种三类中学,所以进入现代中学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卑感。

现代中学重视实用性技能培训,所学科目也贴近社会,为学生出校后就业而设,注重实际操作。学校的课程很多,所学课程包括,航海技术、电子技术、汽车工程、建筑工艺、烹饪、服装裁剪、工艺美术、保育、木工、速记、打字、农业科学、园艺、插花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均与英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接轨,学完这些课程只能直接就业,若想继续学习可进入六年级,再学2年,学三四门课程,或转到六年级中学,毕业后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成绩优良者可进入大学学习。

在综合中学迅速发展之前的几十年里,现代中学是占有学生最多的中学,几乎占英国全部中学生的70%。随着综合中学的迅猛发展,许多现代中学纷纷设置从前文法中学才准许设置的学术性课程。现在,大部分现代中学已成为综合中学,仅有一小部分现代中学还存在着,学生数量只占全部中学生总数的4%。

4.技术中学

进入技术中学学习的学生是经过11岁考试,证明智力优异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比较明确地考虑的学生。技术中学是低于文法中学,但却高于现代中学的中间型学校。但此类中学数量很少,在校学生的数量也就不足全体中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一。

技术中学的学制是5-7年,由于技术中学是技术学院的附属物,校舍、教师均由技术学院提供,所以技术中学也主要为技术学院提供生源。由于受到60年代开始的教育综合化运动的影响,使为数不多的技术中学一再收缩,不断减少,如今,技术中学在英国的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

5.公学

“公学”实际上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在英国中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名实脱离的事物是历史不断演变的结果。最早的公学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被称为public school,主要为了表明这类学校的招生对象没有任何限制,不是地方性的,全国各地的贫穷学生及富人子弟均可入校学习,目的是提高公共教育水准。这里pub1ic的另一层意思是相对于当时一些贵族家庭普遍聘请家庭教师教育子女的“私人”教育而言的。

14-17世纪,公学为英国来自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英国第一所公学——温彻斯特学院建于1382年,之后的伊顿公学更是公学的代表。但从18世纪开始,贵族学生日益增多,学费日渐昂贵,贫穷学生日益减少,公学对穷人子弟渐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也由原来的为社会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变为为未来培养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社会的领抽人物。19世纪上半期,许多新建立的公学明确规定生源限制在“绅士之子”,穷人子弟完全被排除在公学之外。公学完全为中上层特别是上层社会把持,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

公学是英国中等教育中远远高出其它类型中学的特殊的学校。是英国所有中学中教学水准和学业成绩最高的。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是名誉、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词。公学的入学年龄为13岁,与传统的11岁考试没有关系,修业5年,18岁时进入高等学校。公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传统,实行古典教育,所开课程均为学术性的,注重人文学科和宗教课程。19世纪后,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有所增加。这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必须的。公学以培养社会的领袖人物为自标,实行斯巴达式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社会一致性,忠诚可靠并绝对顺从,排斥个人意志,崇尚有组织的运动,极端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公学已变为为中上层阶级而设的学校,所以也就自然地成了特权的循环部分,上层社会的人使其子弟由公学迈入牛律或剑桥,主宰了英国的宗教界、法律界、政府高职和大学。上层社会人士的子弟透过公学占据了绝大部分高级的社会地位,又透过同学会或校友会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从而严密把持了英国的上流社会。

公学的出现是英国中等教育史上的大事,公学培养出的各方面的人才,为英国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学一度是英国精神和绅士风度的代名词,它的一系列传统被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保留下来,并对整个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使中学更好地与小学衔接,一些地区还设立了介于小学与中学之间的中间学校。学生5岁时先进相当于初小的“第一级学校”,读3至4年后升入中间学校,再读3至4年后升入综合中学。

在私立学校中,不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称“独立学校”,这类学校实行中小学一贯制,通常条件优越、教学质量较高,收费也较高。不过这类学校为数并不多,约占学校总数的5%。

英国多种多样的中小学学制,虽给管理带来困难,但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子女就学的不同需要方面有优越性。

二、课程与教学

(一)现行基础教育课程

1.课程结构

新国家课程以公立学校的适龄儿童为对象,由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12门必修学科组成。在12门必修学科以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性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形成及健康教育,这些作为横跨各门学科的学习主题。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上述各部分即构成实际的学校课程。新国家课程的实施日程见表一。

注:其中■、●和▲分别为实施新课程的起始时间。■为从2000年9月起;

●为从2001年9月起;▲为从2002年9月起。

基础教育由4个阶段(KS)构成,各阶段与年级的对应见表二。

2、课程目标

(1)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全部国家课程的科目都旨在为学生提供促进其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机会。此外,学校所进行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学校的文化氛围、有效的人际关系及其它的课程活动也都是指向于促进学生上述4方面的发展。

学生精神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随着渴望了解自身及在社会上地位需求的增加,学生会尝试着对一些基本生活问题自己寻求解答。他们发展建立内在生活和非物质财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道德的发展包括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他们能够也愿意去思考行动之后果,学会如何善待自己和别人。他们发展做出负责的道德决策并付诸实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社会的发展包括理解作为家庭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们协作的能力。他们表现出具有归属感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他们发展为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做出贡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文化的发展包括理解文化传统,具有欣赏和表达美的能力。他们尊重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表现出对别人行事方式的兴趣和对差异的好奇。他们发展为理解、欣赏和改善文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加强课程的衔接,建立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连贯、一致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做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健康、注意安全;认识成就与错误,制定个人目标,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关系,基本紧急援助步骤,青春期的变化,开发对抗压力的基本技能;善于管理个人钱财,做出实际的生活、学习选择,知道药物、避孕、艾滋病、性行为的基本事实和法规,了解偏见、歧视和陈规的影响,婚姻的作用与重要性,父母的责任与作用;自信、负责地交际,和平处理争议,挑战犯罪行为,实践对抗威胁自身安全和人类压力的方法。

(3)发展技能

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学生在各自的学习领域学习、实践、统整、发展、完善这些技能。有的技能具有学科特点,如艺术和设计学科中的绘画技能;有的技能是几门学科都有的,如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探究技能;还有的技能则是各学科共同的,如交流技能、改进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这些技能渗透于国家课程各科,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在所需学习的技能中,作为基本技能的是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6项,这里暂不展开,下面将专题论述。此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通过运用思维技能,重点把握"学什么"和"如何学",要学会学习。

3、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就业、培训、生活所必要的能力。基本技能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使青少年能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事件,成为负责有为的社会成员。

(1)交流

交流技能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即能听懂、理解,并能对别人的所说做出恰当的反馈,还能有效地参与小组讨论;说,即能对不同的听众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富有成效;读,即流利地诵读各种文学题材,小说的、非小说的,对所读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写,即熟练地就各种目的、各种题材和为不同对象写作,且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交流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英语科的教学,以及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等途径进行。

(2)数的处理

数的处理技能包括具备广泛的心算技能、在多种情况下的应用技能,以及对与数及其计算有关的数学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技能,以便学生恰当地处理数据、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并能解释所运用的推理。学生要能将计算技能及对数的问题的理解技能运用于国家课程的其它学科和实际生活情境。数的处理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数学科进行。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技能包括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运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技术工具寻找、分析、阐释、评价和展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对何时及怎样使用信息和交流技术才能在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益最多所作的关键和明智的决断,包括如何借助于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资源进行探究、决策、信息加工和创造性思维,还有运用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反馈、修正和评价。该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信息和交流技术科的教学,以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运用等途径进行。

(4)与人合作

与人合作技能包括能促进小组和班级的讨论,能与他人合作迎接挑战。若学生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则要有相当的社会技能和不断增加的对别人需求的认识和理解。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合作技能的发

展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学生不论在正式的场合还是非正式的场合都能有效地与人合作,欣赏别人的经验,思考不同的观点,从别人的思想、谈话、行动中获益。

(5)改进学习

这一方面的技能涉及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的反思和批判性评价,涉及到对改进自己的学习做出的相关方式选择。他们需要明辨学习的目的,反思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的结果,确定学习中的障碍或问题,计划改进学习的途径。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探讨改进学习的形式提供合适的机会。

(6)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技能旨在使学生具有有助于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和策略,包括区分问题、理解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检验解决问题的进程、评价问题解决策略。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在面临问题的挑战时能迅速做出反应,并能计划、检验、修正、评价获取特定结果时所需的进程。

4、基础学科

(1)英语(2)数学(3)科学(4)设计和技术(5)信息和交流技术(ICT)(6)历史(7)地理(8)现代外语(9)艺术和设计(10)音乐(11)体育(12)公民

(二)课程与教学

英国的幼儿学校的目的不是为未来传授某些专门知识做准备,而是重点开扩幼童眼界,养成良好习惯,为未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进行素质准备。儿童在课堂上学什么,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更没有正式的教学大纲,而是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更换教学内容,除了简单的读、写、算之外,还有音乐、舞蹈、绘画、手工以及开展各种儿童喜欢做的活动。

“开放教学”是英国幼儿学校的最大特色。这种教学方式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灵活的时间表,并向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材料,以培养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由于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来传授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成功的范例。具有独立自主权的教师们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垂直式分组”,校舍被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每个学生被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时间也更加灵活。儿童参与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在英国的初等教学中,尤其是在较低级的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初级学校招收完成幼儿学校教育的7-11岁的儿童,学制为4年,这一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获得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注重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和宗教情感。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多了起来,课程设置也较多,有英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美术、体育、手工、音乐、卫生等,宗教为必修课。还有些学校开设外语课,主要为法语。这时期实行分组教学,按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准分为A、B、C三组。每年再按考试成绩调一次组。在英国,幼儿学校实行的开放教学也曾影响到初级学校,很多学校采取个人和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由决定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三)学期安排

英国小学每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大致13周。每学年假期总共12周,暑假6周,圣诞节3周,复活节3周,每周上课5天。但每周学时数各校不一。根据1990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向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的公立学校发布的新的中、小学教学时间标准:5-7岁儿童周学时不得低于2l小时;8-11岁学生周学时不得低于23.5小时,12-16岁学生不得少于24小时。

(四)英国《1988年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1.在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1988年教育法规定,各学校必须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5-16岁)提供3门核心学科(英语、数学和科学)和6-7门基础学科(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和现代外语),这些学科的目标、内容及时间分配都有统一规定。公立学校所有学生都学习宗教和全国课程.统一制定了各学段的成绩目标和学习大纲,并成立了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对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审查,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控制。

2.加强学校自治

首先,鼓励公立学校脱离地方教育当局。1988年教育法赋予学生超过200名的中小学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地方教育当局提供的财政资源的权力。它还规定,如果大多数家长赞成且教育大臣同意,公立学校就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而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监督下的“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所有中学都可以直接申请资助,但小学需有300名以上的学生才能申请。为了与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家长选择原则相一致,直接拨款学校的身份通过家长们秘密投票来决定。

其次,允许公立学校实行地方管理。1988年教育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85%的预算经费直接下放到学校,由学校决定如何使用;地方教育当局以人均的方式给学校分配经费;所有地方教育当局将各种人事管理权下放到学校。

第三,开设城市技术学院。城市技术学院是1988年教育法中新创办的一种独立中等学校,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得到教育大臣的特殊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城市建立一种最好由私人基金维持的高质量的示范学校。这也是体现学校自治的一种重要措施。城市技术学院主要为城市地区11-18岁学生提供偏重技术等应用性学科的教育,与直接拨款公立学校一样,它也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其办学经费约80%来自中央,约20%由当地企业赞助,因而给了产业界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

3.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1988年教育法规定,在地方教育当局所辖范围内,家长有权选择子女就读的学校;学校董事会必须有选举产生的家长代表,校长必须向董事会负责;家长代表在学校董事会中的比例要占到五分之二。因此,家长代表成了学校董事会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利益集团”。

1988年教育法规定,学校实行“开放入学”,即要求所有学校在招生名额末满之前不得拒绝任何学生的求学申请,以此来加强家长的选择权。新保守主义者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的“消费者”,学校必须努力满足家长的要求。

4.建立直接拨款学校

1988年教育法规定,目前在地方教育当局控制下的公立中学和人数超过300名的公立小学或民办学校,如果大多数家长同意脱离地方教育当局,便可以向教育大臣申请直接转成接受中央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1990年10月,政府又宣布对小学不再做上述限制,允许所有小学申请成为直接拨款学校。

三、课程改革

(一)近年来的主要改革措施

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英国在基础教育管理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实行家长择校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早期,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颁布法律,强迫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的义务教育已普及到相当高的程度(11年)。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及教育自身的发展,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广泛认识,接受教育,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每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因此,普及教育的强制性大大减弱,人们更关心的是普及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都在经济政策上抛弃了凯恩斯主义,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依靠市场调节。反映在教育上,为提高教育质量也普遍在教育系统内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制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学生家长就是消费者,即顾客,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顾客,谁就获得较高效益。政府通过引进竞争机制,间接地对学校进行管理,学生家长可根据学校的质量、声誉及自己家庭情况自由地为子女选择学校。

英国在80年代以后,实行“开放招生制”。以首相撤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后,提出要结束国家对教育的垄断,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由此导致对教育的全面改革,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该法规定:(1)所有公立学校在其招生定额内,不得拒绝家长的要求;(2)最大限度地设定各学校的招生定额。这样,家长的择校自由就得到了切实保障,可以选择地方教育当局规定的学区以外的学校。进入90年代以后,家长的选择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1993年教育法》使家长获得了更多的择校帮助。该法要求地方教育当局要定期向公众公布更多的关于学校的信息,包括区内学校考试结果和其他行为指标,以帮助家长进行选择。实行家长择校,改变了以前公立学校高枕无忧的局面。以前是学校选学生,现在是学生选学校,这使学校会加倍重视自身的教学质量,以提高自己在社会和家长心目中的声望。

2、学校自治

实行家长择校,把学校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必须给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人们普遍认为,以前教育工作的一大缺陷是“外控”管理,权力过度集中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他们虽然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但与教育实践联系很少,这样的教育政策不能深入人心。应提倡学校自治,自定政策,自主“经营”,这可以使学校更加灵活,效率更高。8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即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校本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将权力下放至学校,即地方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校本管理采用一种集体管理学校资源的方式,集体的组成人员是学校委员会、学校监督、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家长代表以及学生。

实行校本管理有以下优点:(1)对学生有利。学校可以按照学生所需,灵活配置学校资源.以符合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需要。(2)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由于学校决策是以集体的形式做出的,它给予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因而能够保证比较民主的、质量较高的决策。(3)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少了许多“婆婆”。教育行政机构的角色主要是执行中央、地方所制定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学校管理的具体责任就下放到学校。这样,学校可更有系统地计划各项工作,有更清晰的目标,教育活动就更有方向性。行政人员、校长、教师的分工就更为明确,学校教职工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更为顺畅。

(4)有利于调动学校员工的积极性。校本管理,赋予学校教职工以更大的职权,可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运用资源的效率。

3、课程和考试标准国家化

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学校可以自主办学,那么,国家如何控制和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呢?普遍的做法是实行课程和考试的国家化。

(1)规定国家课程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推行国家课程。以保证全国的教育质量和标准。传统上,英国是一个以分权为主的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小学设置统一“国家课程”,这在英国教育史上也是前所未的有。国家课程由10门学科组成,其中包括:英语、数学、科学三门核心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地理、历史、现代语言、音乐、体育、技术七门基础学科。

(2)实行国家考试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小学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年龄为5-7岁,第二学段为小学第三至第六学年,学生年龄为7-11岁;第三学段为中学第一至第三学年,学生年龄为11-14岁;第四学段为中学第四、第五学年,学生年龄为14-16岁。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16岁时进行全国统考,以测量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所确定的“成就标准”,评测教师的教学,并使家长了解其子女及学校的教育情况。

(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在二次大战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英国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文件,一个是《1944年教育法》,另一个就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而《1988年教育改革法》最大的改革,就是首次颁布和实施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首次实施与课程方案的执行有关的学生水平考试制度。

对于是否有必要凭借立法形式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中小学,由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性和没有明确的测评标准所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87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首次发布了与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有关的官方文件《5至16岁的全国统一课程:咨询文件》。同年11月,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教育改革议案》,进一步阐述了全国统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措施等。1988年7月,该议案由议会通过,并由女王批准,成为法律,这就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是该法最重要的内容。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全国应逐步实现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应通过全国统一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方面的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

该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应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三个学科;二是基础课程,包括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现代外语等七个学科;三是宗教课程。此外,在威尔士地区,还要另开设威尔士语课程。

这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地区;小学实际上要开设10门必修课程;而其它地区的小学,则要多开设一门民族语言课程、共11门必修课程。此外,完整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还包括家政、古典语文、职业教育与指导、经济与技术等方面的选修性质的科目。

《1988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小学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年龄为5至7岁;第二学段为小学第三至第六学年,学生年龄为7至11岁;第三学段为中学第一至第三学年,学生年龄为11至14岁;第四学段为中学第四、第五学年,学生年龄为14至16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并防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出现过大的差别,英国全国统一课程的每一学科,都有各学段所要达到的成绩目标。每一学段结束时,学生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水平达标考试。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共要参加四次这样的考试。

从1989年开始,这一全国统一课程方案,陆续在所有公立中小学付诸实施。1989年初,当时的教育和科学国务大臣贝克在一次大会上指出.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原因是;①激励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赶上较好的学校,并使较好的学校做得更好;②为教师提供详细准确的教学目标;③为家长提供明确真实的有关信息;④确保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连续性和渐进性;⑤帮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好成绩上。

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必须有成绩评价制度与之配套。为了推广全国统一课程,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英国建立了两个全国性的机构,即“国家课程委员会”和“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国家课程委员会”成员由教育与科学国务大臣任命,委员会由教育行政官员、教育咨询人员、中小学教师代表、高等教育界代表等组成。“国家课程委员会”必须对公立中小学课程进行检查,并就存在问题向教育和科学大臣提供意见,该委员会还负责发布中小学课程方面的信息。“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考试和评价的研究与实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已成定局情况下,该委员会曾组织各学科工作小组,制订了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包括10个级别的成绩目标体系。目前,各学段结束时的各学科标准化水平考试已经制度化。

为配合全国统一课程的实施,政府首次采用了全国统一的评估手段。1988年教育法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家长的选择手段来扩大市场力量。要选择好的学校,家长需要一种依据,而这种信息只能通过国家评定来提供,因为评定的结果可变成“学校排行榜”(League Table),家长根据排行榜上的学校名次便可做出最佳选择。这类评估在各主要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即“7岁考试”、“11岁考试”、“14岁考试”和“16岁考试”。为使公众了解一所学校和一个地方教育当局的成绩,考试成绩将公布于众,但7岁考试的成绩不予公布。

根据1993年教育法,原来的“全国课程委员会”和“学校考试评定委员会”合并为“学校课程和评定当局(QCA)”。1994年该机构提出的报告建议:减少国家课程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学习职业课程;每周有一天时间由学校自行安排;课程内容将更容易管理,并给教师更多业务上的自主权;内容减少后的国家课程将在1996年9月开始实施,并且5年内不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变动。

为减轻学生的压力,1990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宣布,取消小学低年级的某些法定的全国统考科目,如技术、地理、历史等,改由教师自行考查。但一些核心课程的法定考试仍然进行,学校可以不公布结果。

工党在1997年执政后,继续推行和强化统一主课程的制度。1999年,首相布莱尔在国会演说中呼吁扩大核心课程的种类。2000年,教育和科学部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的准备性计划,迫使各中学纷纷提前增设了数字应用、信息技术、沟通这三门新的技能性的课程。但这三门课程和其它各种花样颇多的课程目前还都不是法定科目。

素质教育概论 HY77分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 1. ()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教育学生做集 体的小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五爱”思想、 优良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A) 社会主义 (B) 个人主义 (C) 集体主义 (D) 人文主义 [分值: 2.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满足儿童 发展的需要。 (A) 人体需要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刚性需要 [分值: 3. ()问题是教育兴旺发达的永恒主题,是各级各类 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A) 学生成绩 (B) 素质教育 (C) 升学率 (D) 教育质量 [分值: 4. ()强调的是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在指导思 想上正确认识全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精心设计教学。 (A) 个别教学 (B) 个别化教学 (C) 单一教学 (D) 针对性教学 [分值: 5. ()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知真理和崇尚优秀文化过程 中积淀升华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精神审美素质 (B) 个人品德素质 (C) 独立人格素质 (D) 科学文化素质

[分值: 6. 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操作和理念的 ()。 (A) 共享性 (B) 公开性 (C) 发展性 (D) 同一性 [分值: 7. 人类一切文明进步都以文化成果的积累和()的提 高来体现。 (A) 文明水平 (B) 科学水平 (C) 教育水平 (D) 生产力水平 [分值: 8. 以现行教育()为基础进行改进,这是确定素质教 育内容的基本思路。

(A) 教案 (B) 经验 (C) 成果 (D) 内容 [分值: 9. 全面传授知识即()、方法和手段全面。 (A) 授知内容 (B) 授知途径 (C) 授知对象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 10.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 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 (A) 家庭生活 (B) 学校生活 (C) 社会生活 (D) 社区生活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英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师资政策、管理政策、经费政策在内的基础教育政策。正是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影响 在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学制、课程、师资、管理、经费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从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教育政策,而且不断地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修正。正

是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过程中,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学制政策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对英国基础教育来说,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从此以后英国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并在《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最终实行免费的中等教育。在二战后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坚持实行基础教育免费的政策。英国政府199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将继续负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时定时入学或另外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从1992年秋季开始,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在学校概况介绍和年度报告中公布没有正当理由的学生缺席的情况;从1998年起,这种学生缺席的情况将在地方发布的所有学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进中等教育综合化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三合一体制”(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阻碍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且不能适应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这种“三合一体制”开始解体。尤其是工党政府,更是积极推行综合学校的政策,并把它作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党上台执政后不久,就发布一份通告声明其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政

终身教育(理论基础)

2.1终身教育提出背景 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古今中外曾有不少思想家对此有过论述"如古希腊大家柏拉图认为,那些极有天赋的人,应受教育到35岁,然后再进行巧年的锻炼,才能成为最好的人才一-哲学王0"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人非生而知之0,而在于终身努力学习"他至晚年仍然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5易6,可以无大过焉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者将至".,l62但是,终身教育被正式提出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则是发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应该说,它的提出和发展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新技术革命"80年代的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讯技术!激光技术!宇航空间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学会生存6一书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0首先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1.3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一900件的专利问世"/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01刀美国有关部门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碎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一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8]其次,科技革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学科相互渗透性的特征"以前的技术革命一般是由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引起的"但是,此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无疑出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工程!宇航空间等等,都是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运用"2.社会政治的变化二战以后,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要独立生存,必先振兴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须要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己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建设人才"而科技与人才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但旧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不仅无法解决这些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偏差,数据显示:亚洲60年代的文盲率为55.2%,70年代为46.8%,非洲在这两个时期分别是81%和73.7%"所以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才可能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3.人口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平静时期"欧美及众多国家出于因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的补偿性增长考虑,这些国家的自然人口迅速增加"如1950年全世界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亿人,10年间净增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已达36.9亿人"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是这时期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的后果之一就是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换言之,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产生必须接受教育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生存感"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医疗技术!条件的先进,人的寿命得到不断延长"人口的变化要求教育的数量!教育的性质!职能!作用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英国教育史

第八讲英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 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 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在严重残存着封建教育传统的情况下,17世纪后半叶,英国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许多受迫害的、不信奉国教的非国教派的大学教师创办了一种称为学园的新型学校,为非国教派培养人才,也招收其他学生。这些学园能享受办学的自由,它不像旧大学那样单纯强调古典教育,而是设置了自然科学、近代语和商业方面的学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期的学园,如伦敦的纽因顿·格林学园(1675)的课程除古典语外,还开设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逻辑和政治。后期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1757)学制为3年,开设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法语、自然科学、天文、化学、伦理、绘图和设计、簿记、地理等课程。1779年撤销了对非国教派人士办学的限制。在伦敦和一些大工业中心,创办了大量私立学校。他们仿效非国教派的学园,自由开设新课程,实验新思想,为以后中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从17世纪后期开始,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也有一定贡献。1698年,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成立。该协会在英国各地创办了不少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名儿童参加学习。这类学校的课程内容,有宗教教学和阅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 岑建君 https://www.360docs.net/doc/e13732671.html,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 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 权 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1988 年后,英政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创立了“公立自治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通过“拨款委员会”将教学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一切教学经费由学校校长支配,各级政府无权干涉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使学校在基建、招聘教师、教材选编等方面都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创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以扩大“生源”,真正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达到“优胜劣汰”之目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及教学质量监督。1992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和“英国教育标准局”,一方面力争使全国教学大纲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严格把握“产品进出”二大关口,对不达标的学校则勒令其整顿或停办。

教育概论复习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我国学者广义: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地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比较: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二、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学校教育:是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也被称为制度化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二者复杂关系:首先,两者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的复合主客体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此外,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是教育者是他认识、施加影响的对象。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全面的内部关系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而不能只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并把它凝固化、绝对化。 复合主体论和教育活动内部的多层复合主客体关系,十九及哦啊与活动内部的要素关系性质而言,他还不足以揭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为动态和内在的关系性质。 1.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2.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 3.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第一层:总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做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确定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第二层:把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第三层:是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第四层: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教育系统的功能 1 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转化之桥,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创生性再生产’’的作用。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体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即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具有政治功利性。此类政治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因服务的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不同,可能具有延缓或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功能。 2 教育具有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目标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生命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人生发展来说同样具有价值。每个人都只能在社会中渡过自己的人生。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优秀教育。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 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隐蔽 化。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学校教育的双轨制 是指自有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服务教育系统中并 存着俩个学校子系统:一个系统为资产阶级和 其他有产阶级服务,另一个系统是专供劳动人 民子女就学的,英国就是典型的学校教育双轨 制的国家。 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义 务教育社会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每个人必须接受 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义务教育包括三个不同的 方面,一是每人都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二是家 长、厂主、师傅等都有承担子女、工人、徒弟 受教育的义务;三是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 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保障的义务。义务教育 最早在德国提出。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 教育制度。(1)出现了幼儿园。(2)实验中学 与工科大学的创建。(3)职业、技术学校的开 设。(4)各种成人机构的出现。4.教育内容丰 富化。在普通学校中压缩了古典文科的内容, 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 求。另一方面增设了一些新的学科:在语言方 面,有本国现代语和外国语,这是加强人们国 内与国外交往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学科 中,增设了公民与道德、历史与地理等课程, 这对进行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民族主义的教 育和认识社会与世界是必须的;在自然学科方 面,增设了自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学科,这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剥削和 压迫的历史任务的工具。 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 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协调 提供条件。 3.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一、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趋势:1、第一个趋势:社会生 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和 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2、教育由 更多的成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创造 新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服务 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向普 遍化与直接化转型2、学校教育制度向梯形化、弹性化、 开放化和终身化转型3、学校教育以培养现代人为目 标,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转型 4、教育事业呈现加速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接 轨 三、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1、教育随 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 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社会政治的民 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 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 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3、教育对社 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进步的社 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越大。4、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5、自身的继承性 一、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 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 力。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摧动作用不是偶然的。社会物质 发展的趋势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对科学知识和人类 的智力、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直接劳动的要求上, 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由以消耗 体力为逐渐变为以消耗智力为主。社会物质生产变化的 第二个趋势是速度越来越快。2、物质生产发展的上述 两个趋势对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 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组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1提高对生产要求 过程的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 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实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 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3通过再学习 能力,有助于缩短掌握、运用或更新岗位新技术所需要 的时间。○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 管理的愿望与能力。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 术更新的有利新的有利因素。教育对生产中技术更新起 促进作用,还因为作为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科 学,技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再生产。 三、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1、社会 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1教育不 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与可能去发展。○2如果教育 超越或落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那么必须改造 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2、社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联系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而且教育就是生产力。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生产活动的对象是物:教育活动 的直接结果是人的成长,生产活动的直接结果是物质财 富的增长。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党 政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包括总的教育 方面的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其他领域的方针,政 策等手段来实现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 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教育者的公 民意识和行为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 路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 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第一种类型是把文化作文动词来解释,我国被汉代古问 经学家列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提到“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二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强 调文化的人为性,它反映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某一种具体的活动或 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 1.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 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第二,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 与形成问题。第三,教育学还需要研究个体发 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 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 问题。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 校亚文化”;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 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第三个 层次是直接对教育中的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式 产生影响。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 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 必不可少的一环。第二个作用是普及,教育是 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 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4.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 首先,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系并不在同一 层次上,从总体看,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 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其次,教育与社会各 子系统相互作用在性质与侧重点上,都是有区 别的。再次,社会各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 在被人们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 求,内化为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 式等后才能得以实现。最后,从发展的角度看, 教育往往落后于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 5.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我们把这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区别于其他生 物的类特性统称为人性。性善论者,他们关于 教育须顺乎自然,发挥人内在的潜力以及每个 人的个性应得到尊重与充分发展的教育理想, 也就积极意义。性恶论所持的性生来就恶的结 论与性善论者同样不准确,他们看到了人性的 自然属性中有物质需求这一最基础构成,是对 人性需要的一种唯物的态度,有其合理性。 一.个体发展观与相关教育:1.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 程还是生命的一段时间。2.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还是 源于外。3.个体发展的基本路线主要包括身与心。 二.人身心发展得基本规律:1.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与全 面性。2.顺序性和阶段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共同 性和差异性。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性质:1.环境对人发展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 定限制。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 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 的可能。 四.人的生命实践有三个层次构成:最基础的层次是常 态下自动化的生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二个层次 是个体内在精神层面上的生命实践;第三个层次是社会 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实践。 五.如何提高个体生命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 应”?1.个体生命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 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 展水平的相差度。2.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 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3.活动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4.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能否取得成效以及活 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受教育者 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 受教育者个体特质发挥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 展现。 引导作用的深层含义在于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 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 件。 学校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发挥引导作用?1.学校教育 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 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的一致。2.从学校教育内部 看,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 不够的,学校应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 活动,是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 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3.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 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 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 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 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 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 第四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通常为1年-2年,博士为3年-5年; 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Compulso ry Education),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英教育制度的差别使得两国的学生在年龄和学业程度上无法一一对应,因此中国的学生在考虑赴英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充分了解两种教育制度的区别,准确判定自己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处于英国教育体系的哪一个位置。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和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 一、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Form 1)到中五(Form 5)共五年的时间。 普通中学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指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GCSE的评分方法: Grade A* 杰出(A good result of exceptional quality) Grade A 进入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较佳成绩 (The higher grades needed for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Grade B Grade C Grade D 达到平均水平,是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成绩 (Regarded as average grades-a good base from which to grow) Grade E Grade F 成绩较低,总算有用。

2018年春季《比较教育概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教育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答:(1)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从研究的实践范围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是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的空间看,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比较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别国教育的对比分析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的教育、推动本国的教育改革、进而完善和发展本国的教育,因此借鉴是其根本目的。 2.简述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 答: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教育的主要变化为: (1)教育管理由中央集权向分级管理转变; (2)引入市场机制的教育经济化; (3)教育的非国有化发展迅速; (4)教育由同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5)教育组织活动中的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教学内容上的人道化、人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自主化等等。 3.简述“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撒切尔主义”在教育上的影响 (1)在教育上推行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即强调教育的标准、传统、秩序、权威和等级制度;(2)增强教育中的市场经济成分,如学校自治、多样化选择和教育的私有化等等。 “撒切尔主义”对英国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988年教育法》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出来。 4.概述世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世界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为: (1)幼儿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谋求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打下基础; (2)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和幼、小、中教育整体规划的趋势; (3)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民主化趋势; (4)广泛地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5)重视与家庭、社区的结合,以大教育观指导开放的幼儿教育; (6)幼儿园教育与生活越来越密切联系的趋势。 5.概述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世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师范教育的专业化; (2)师范教育的终身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