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

浅谈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
浅谈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

浅谈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

发表时间:2018-05-24T14:00:22.68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作者:白红利

[导读] 本文将社会学、经济学等科学的有关成果与相关理念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

平昌县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四川平昌 636400

摘要:到目前为止,低碳的理念才刚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因此,关于低碳生活的理论体系目前仍然处在初始的阶段,还亟待发展。目前更没有一套完整合理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关于城市的规划,所以还需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完善。本文将社会学、经济学等科学的有关成果与相关理念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对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规划从经济、自然以及空间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引言

现代的城市规划理念中,对于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的组织来讲,紧凑型的城市形态可以有效地限制城市的蔓延,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城市形态。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碳排放与城市的紧凑度是有很大关联的,相关的研究人员通过对马来西亚的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以及能源的消耗等问题之间的关联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城市的紧凑度高时,小汽车的使用就会相对减少,因此,温室气体以及交通能耗得以降低;另外,紧凑型城市也大大减少了地区的供暖以及冷却系统设置距离,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消耗。经过研究发现,关于碳排放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的规模越大,人均的碳排放量越大,因此,如果城市不断扩张,就会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升高,而紧凑型的城市形态越普及,更严格地规划城市形态以及限制土地的使用,可以显著地减少碳排放水平。

1.“紧凑型城市”的理念

“紧凑型城市”一词最早出现是在1963年,是由丹齐克和艾萨克在《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的著作中提出的。他们提出的这一理念十分具有预见性,然而,在当时的学术界,并未对此进行广泛充分的关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某些西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欧洲的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学者才开始对此进行关注,紧凑型城市的规划理念才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一些建立在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规划方案才逐渐被探讨重视,土地功能、生态环境与城市形态的问题才开始得以解决。

之所以要建立紧凑型城市,主要是为了抑制由于城市的边界持续延伸,而导致的大量的城市出现无序蔓延的现象,紧凑型城市是一种文化与社会多样性兼备的,多用途、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在现有的边界内解决城市问题,而不是依赖于无限地扩大城市,这种城市应该来源于传统的欧洲城市,

2.“紧凑型城市”的特点

关于紧凑型城市的理念,西方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由于阐述的角度不同,很难达成一致,但是,关于这一理念的理解,最终仍然求同存异,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紧凑型城市”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紧凑型城市的理论认为,城市不应该是具有单一功能的用地组合,而应该进行不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混合,最终成为多种功能的集合体。

(2)戈登·理查森对紧凑型的城市概念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中的概念做了总结以及划分:从围观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要具备一定的建设密度;从宏观角度,建立高密度发展的城市群,而群内的城市之间通过合理的交通费体系来连接彼此,以具有比较强的连通性,单个城市中,建立一个发展中心,而并不是分散的甚至多中心的空间组织结构,以高密度、高强度作为城市形态的组织模式,以此来合理地发展城市空间,以高密度高强度模式组织城市形态,发展城市空间;紧凑型城市提倡的就是这种高密度开发的方式。

(3)在理解紧凑型城市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念强调的不是城市的高密度,而是在这一前提之下,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对此瓦利德等人对一些国家的生态足迹的情况做了合理的计算,除了瑞典、加拿大等几个国家仍有生态盈余之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家,都出现了生态赤字的情况,这一研究表明,人类目前对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目前的生态资源的承受范围,目前的现状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模式。因此,传统的高能耗、低密度的城市规划理念已经不能在当前的资源环境下继续使用,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低能耗、高密度的紧凑型城市是现今应该被推广使用的规划理念,因为,这一理念正是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如何更加高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而不是单纯地建设高密度城市集合体。

3.紧凑型城市对碳排放的影响

3.1有利于提高土地承载力

紧凑型城市通过对城市开发的密度的控制,来提高所建设土地的承载能力,这样就可以对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能够在相同的用地情况的基础上,容纳更多人口,从而保护更多的林地、草地以及农业用地由于城市建设而被破坏。另外,这样还可以将城市郊区的闲置以及荒废的土地加以利用,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

3.2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紧凑型城市还对减少城市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推动作用,根据研究计算得出的结果,近年来,全球的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77亿吨,占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二十五,而其中,小汽车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群体,每人每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自行车出行的近200倍,相当于公交车出行的近7倍。因此,如果城市的尺度不再基本由几公里的大街区组成,而是将日常所需的服务设施以及单位都更靠近日常生活的区域甚至在此区域内,各种配置合理分配在居民通过自行车甚至是步行可以到达的范围内,那大多数人的生活将会更加便利,出行方式也会因此得到改变。人们的出行距离如果被缩短,公交和步行等环保的交通方式就会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和使用,甚至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小汽车就不再是出行的首选。紧凑型城市的建设,就是通过合理地开发使用土地,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集中开发以及混合使用,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幅度缩短,因此,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低碳的目标。

4.城镇的发展模式

城市的增长,应该是服从市场规律、尊重生活习惯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城镇提出的“精明增长模式”,作为对紧凑型城市这一理念的肯定与支持,首先指的是对经济的增长效益的保证,其次是城市的增长途径。对于城市开发,最为正确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对现有城区的填充、完善基本设施、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区域性开发、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的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归纳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归纳 磨建功董欣 【摘要】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市空间形态向来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分析归纳影响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构建的因素,是构建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在分析碳排放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接着依据城市规划的属性,分别分析归纳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政策层面和规划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剥离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的政策属性和技术属性,并对归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做了分析,建立了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影响因素;空间形态;低碳城市 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所达成的共识。城市空间形态向来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之一,构建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城市要完成低碳转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1]。基于城市规划的属性,本文从政策和规划技术两个层面分析归纳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低碳城市政策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试图为这一空白的填补做些贡献。关于低碳城市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多数是介绍国外先进的政策经验和分析对我国的启示:王新等(2010)[2]、黄伟玲(2010)[3]等人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日本低碳城市的政策,廖红英等(2011)[4]、杨锐(2011)[5]、林姚宇(2010)[6]等人综合介绍和比较了国外多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低碳城市政策,任力、华李成(2010)[7]等介绍了英国低碳城市政策、高雅(2011)[21] 介绍和评析了温哥华的低碳城市政策、崔健(2011)[8]等人比较了中日低碳城市政策。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率先行动起来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5]以及中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5]。在城乡规划技术层面,马强(2007)[9]、陈秉钊(2008)[10]、潘海啸(2008)[11]等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分析了影响城市形态的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密度控制与功能混合方面的因素。赵民、韦亚平(2008)[12]、李翅(2006)[13]、仇保兴(2006)[14]、丁日成(2005)[15]等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适合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 目前,对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因素分析中,只停留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或是交通

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型孵化器建设运营方案

众创空间规划建设及运营 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最近召开的两会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空间”战略,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着力解决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实现我市十三五“激活存量、扩大增量、调优结构、培养龙头、做精产品、延长链条、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的奋斗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建设如下方案,请领导审核。 一、建设众创空间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围绕“三三”发展战略、“六大发展”发展重点,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随着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加快,经济发展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一批企业家主体(包括企业中层管理、营销、科技人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等等,设立

综合创业孵化与实训基地的各项要素已经完全具备。但是创业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产业层次低、用地难、融资难、应对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为解决创业主体创业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等措施,建立我市综合创业孵化与实训基地,为广大创业者开辟一片“试验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创业者走合法、优质、高效的创业道路,储备一批成长性中小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创新企业,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对提升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指导思想是探索创新创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新途径。通过激发民众、大学生和企业高科技人才为主的各类创业者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以市专利转化促进会为依托,建设创业实训众创空间,孵化一批自主创业实体,以点带面推进我市“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新型战略和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以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谈谈低碳型城市规划

谈谈低碳型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8-09-04T11:08:26.3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符开春 [导读]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当前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大量化石燃料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CO2等温室气体,这就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基于此,本文在低碳城市规划实施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动低碳型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低碳型;城市;规划 引言: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其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精神上加强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物质上逐渐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高循环的新型城市运行模式。 1、低碳城市的定义 1.1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实质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城市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1.2低碳城市的关键是低碳排放 低碳城市主要要求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关键在于控制城市碳的排放,通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控制高碳产业发展、引进低碳技术等措施来实现。 1.3低碳城市的实现在我国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我国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理论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建设低碳城市时慢慢探索,不断寻求更好的建设模式。同时,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同,自身条件也不相同,由此造成建设低碳城市基础上的差异,要消除这些差异并最终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1.4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是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国,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不仅有GDP的增速,还包括了能源消费量的全球比例,以及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后两个方面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迫切需求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 2.1在空间规划上 城市中的空间规划对其生存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还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对于城市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积极地意义。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由于缺乏良好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和交通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严重影响了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城市环境问题的加重,我国应结合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加强对它们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从而促使城市能够真正地实现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的空间规划主要可以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城市密度和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当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采用了图状发散型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布局由于过于集中使得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大。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将城市的交通布局状况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去,通过交通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城市为了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常常盲目扩大建筑用地,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这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我国低碳城市的具体规划实施中,还要注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以确保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在产业规划上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与路径。由于传统产业中的重工业大都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等问题,使得这些产业在生产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也给城市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城市中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而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中小企业则需要强制关闭或者整顿。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积极建设和培养一些新型的低碳产业,创新产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的过渡,以达到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2.3在交通规划上 交通布局对于城市中的空间格局有重要的影响,而城市中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优化城市自身的空间格局,从而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道路堵塞现象,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交通规划的失衡而导致的城市道路过于繁琐和密集。因此,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情况而对城市交通进行的合理规划,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的宽度,同时还可以采用环形立交的形式来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而在居民出行上,政府部门要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提倡居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来代替私家车,从而减少各种汽车尾气的排放,促使城市交通运营系统的完善。 3、城市建筑的绿色生态建设 绿色建筑设计要求以最低的能耗,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利用全局的观点去解决问题。进行建筑室内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室内环境要不受到周围噪声、光辐射以及热干扰等,同时,还要有着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合适的温湿度等。要多关注环境,再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保护环境,还要保护使用者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受到伤害,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3.1设计师丰富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师不断的更新设计观念,要能够引导建设者的不良思想,引导全社会接受绿色设计风格。设计师还应当提倡符合环境保护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版教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 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 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 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 团式、条带 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 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承转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 利用和功能 分区 1 城市土地 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 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 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 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 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 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 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

最新最全众创空间2016-2020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众创空间2016-2020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推进思路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力实施“创业创新”行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联动,分工推进落实,集成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使各类创业主体各显其能、各展其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潜力、释放创业活力;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创业促创新,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动能。(二)实施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开放式、体验式创新为重点,加强协调联动和政策集成,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 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开放共享。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增值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构建开放创新创业平台,加强技术转移,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强化科技支撑,激发创业活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创新创

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组合、优化配置,降低创业成本,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科技资源协同支持创新创业,依靠大众创新创业推进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底,初步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呈现出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服务专业、市场活跃、资源开放、活动丰富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使XX 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业高地。 创业服务载体加快发展。建设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超过15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各类创业载体超过30家。 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集聚大学生等各类青年创业者、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海归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人才超过1万人;扶持2万名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 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新登记注册的初创企业户数、吸纳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10%以上;采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业企业不断涌现。 创业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建立一支超过100人的创业导师队伍;聚集一批天使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建设6家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保险支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科技贷

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3814795.html, 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 作者:李菁贺薪竹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 摘要: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越来越恶劣的地球天气使世界对可持续未来发展的意愿愈发强烈。本文从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入手,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系统梳理涉及低碳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系列问题,旨在较为全面的梳理空间结构所包含的设计因素,将研究框架变得清晰明朗。论文首先界定了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概念,其次梳理了低碳城市的国际国内发展理论与实践,从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入手探讨论文研究重点;涉及城市交通、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论文的最后,对前面做系统总结的同时,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与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作了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低碳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城市”相关基本概念 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低碳城市 所谓低碳城市,本质就是在城市实施低碳经济。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其概念就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动理念及行为指导、政府管理部门以创建低碳社会为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标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二、低碳城市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1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及实践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驱,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问题也较多,并且英国作为岛国,资源稀缺,深刻理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未来可持续的重要性。英国在 2008 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 2004 年,日本政府制定《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境》的研究计划;2007 年,美国发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2008 年,印度政府发布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3-17T15:36:34.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作者:姜广福 [导读] 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鸡西市规划设计院 158100 摘要:随着基本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负担一步一步的加重。这给了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一个警示,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如何体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理念;应用 一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与现状分析 1 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 对于低碳城市理论来说,其主要是指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主要的设计方向和目的,其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进行发展低碳经济,并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的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其是通过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利用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城市理论是一个结合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等众多的综合项目的总称。从居民的角度上来看,要提高居民对于低碳的认识和了解,从物质与技术的角度,就要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循环的城市的运行模式。 1.2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现状 对于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来说,其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对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还比较的粗放,没有在规划设计中融入低碳理论的设计与研究,这导致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大量的增加,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理论,就是以降低或者减少碳排放量为目的,或者以增加对带碳气体的消耗量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1 城市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限制作用。一个适合城市地理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引导城市理性生长,够使城市的交通出行趋于高效有序,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2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各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安排协调的过程,在现在国内进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往往容易出现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而不顾实际土地利用效率和居民便捷生活造成规划用地性质混合程度偏低的现象,还有些规划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开发区规划土地功能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这些都会使得城市中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量增加,同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为了配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政府及规划师应当让规划趋于科学合理。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各类用地的比例均衡,在城市每个需要集中建设的部分都应增加土地功能的混合度,另外,还应注意各类用地地块的尺度,使城市居民能够用最低碳的出行解决生活、工作、休闲的各种需求。 三城市交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如果发生变化,必然会引发交通方式也发生变化。每种城市空间结构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亦不例外。进行低碳城市的交通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时,其实用性应较强,以减少不必要干道,从而使城市中心区与主要生活区的支路有所增加,路网密度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对交通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并对道路的断面也进行确定;②对政府提出建议,应制定有关交通政策扶持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合理控制私家车的出行量,倡导步行与自行车出行,保证交通方式得到顺利衔接,实现无碳出行。例如: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TOP 模式,营造轨道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产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 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新型产业,要对城市产业的内涵进行不断拓展,然后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在进行升级改造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与技术,这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要加强完善与低碳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各企业、各行业设定一定数量的强制性目标,使之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完善,最终实现低碳化、清洁化生产;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与推广力度,并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总之,对城市产业进行规划,既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又要注重区域整体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发展。 五结束语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观点繁杂、理论纷争。而且低碳城市涵盖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交通体系、单体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现阶段的国情需要我们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实践多头并举。如何能从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王冬雪 20140803023 【一】课标解读及分析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材主要内容有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的说出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能够列举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四】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分析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空间结构。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几幅乡村的图片,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乡村” 再课件上展示上海、伦敦、悉尼、纽约、北京五个城市的图片 老师:这些地方都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说出“城市”两个字) 老师:大家都知道这些地方是城市,那谁知道到底什么样地方就是城市啊?城市的定义是什么?不知道也没关系,下面的学习告诉你答案。 二、讲授新课 (一)城市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通过同学们提前预习和课件展示,教授学生城市相关概念等知识。在学生阐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板书。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2、特点 (1)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 (2)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众创空间十三五规划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陈晴透露,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 发展规划》首次将众创空间、加速器纳入孵化器体系,完善多类型、多层次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具体来说,通过3882家众创空间培育创业团队,再通过8923家孵化器培育初创企业,进而通过3575家加速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和大企业,最终实现企业挂牌上市,形成产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从孵化器大国向孵化器强国迈进,全国孵化器载体建设将呈现新格局,创业孵化载体力争突破一万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突破3000家,国家级孵化器1500家(30%创业孵化链条,40%专业孵化器);孵化绩效要达到新水平,50%孵化器要具有创业投资功能,60%搭建公共技术平台,70%从业人员要接受专业培训,80%形成创业导师辅导体系,孵化器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合作中介服务机构2万家;孵化器服务能力要实现新提升,力争创造20万个创业企业和团队,5万家毕业企业,R&D投入1000亿元获得有效知识产权20万件,创造就业岗位300万个,吸纳大学生就业50万人,培育上市挂牌企业2000家;孵化器国际化迈上新台阶,引进海外孵化机构100家,建立海外孵化机构100家,留学生和海外创业者10万人。 国备众创空间 首批136家 第二批362家 第三批839家 【2017.9】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介绍说,全国众创空间经过近3 年的发展,已成为双创工作的基础抓手,全面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并呈 现出多方面特点。众创空间解决了创业早期孵化难题,与科技企业孵化 器和企业加速器形成了从创意到产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当前全国 4298家的众创空间,与3200余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余家的企 业加速器共同形成接递有序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2016年当年共服务 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00万人,实现了创 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众创空间打开了投资与孵化相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22 Nov. 2010 第27卷第22期 2010年11月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  周 潮1,2,刘科伟1,陈宗兴1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支撑因素。基于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的概念及二者的关联性,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低碳发展理念观的3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以促进城市低能耗发展,为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动力机制。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0.22.01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22–0056–04 0引言 人类社会正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城市正成为城市品牌的新亮点和新坐标,是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中即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建设和实现低碳城市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西方国家对低碳城市的研究较早,在实现模式、城市规划和政策研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1~4],如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在相应的城市进行了实践[5]。作为一个发展大国,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面向“后京都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国内学者也围绕低碳城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6~10],并在保定市和崇明岛等城市进行了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看来,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注重:①理论探讨,如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等;②技术革新,如新建筑材料和新交通工具使用;③策略研究,如加强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等,但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与低碳城市的关系涉及较少。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时期,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成为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资源节约利用、保证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本文将在分析低碳城市概念及影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因素的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对促进和实现城市低碳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低碳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 1.1低碳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心,但也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工业文明城市(特别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级政府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概念[11],但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进行了相关的论述[12~14],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归纳与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变,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低碳排放的宜居模式城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以市民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全球碳排放减少作出贡献。 1.2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合理的空间结构模式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城市空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