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人小组”看钱学森对航天工程人才的培养

从“四人小组”看钱学森对航天工程人才的培养
从“四人小组”看钱学森对航天工程人才的培养

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考试题题库

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结构检测方法按其检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非破损检测法、半破损检测 法_____ 、破损检测法_______ 0 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裂缝的方法有平测法、对测法、斜测法。 3. 防止钢筋锈蚀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混凝土的保护层 厚度。 4. 在砌体结构检测中,当采用原位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筒压法时,要求每个测区的测点数不应少于—L个。 5. 在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中,当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 o 6. 对钢结构强度及变形的检测,常用的有电测法、机测法和表面硬 度法。 7. 静力载荷试验目的是确定地基土的临塑荷载、极限荷载,为评定地基土的—承 载力提供依据和估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 8. 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最关键问题是钢筋锈蚀。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 非破损检测法 答:所谓非破损检测法,是以某些物理量与混凝土标准强度之间得相关性位基本依据,在不破损混凝土结构的前提下,测得混凝土某些物理特性,并按相关关系推算出混凝土得特征强度作为检测结果。 2. 混凝土碱骨料反应 答: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外加剂、掺合料和拌合水中的可 溶性碱(钾、钠)溶于混凝土孔隙中,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活性氧化硅)在混凝土硬化后逐渐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反应生成物吸水膨胀,使混凝土产生膨胀压力, 导致混凝土开裂和强度降低,严重时会导致混凝土完全破坏的现象。

3.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答:混凝土冻融破坏是指在水饱和或潮湿状态下,由于混凝土正负变化,建筑物的已硬化混凝土内部孔隙水结冻膨胀,溶解松弛,产生疲劳应力,造成混凝土由表及里逐渐剥蚀的破坏现象。 4. 回弹法 答:回弹法是指在结构或构件混凝土上测得其回弹值和碳化深度来评定该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的非破损检测方法。 5. 静力载荷试验 答: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物场地上,在挖至设计的基础埋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在其上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分析研究地基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求得地基容许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等力学数据。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钢筋锈蚀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影响钢筋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钢筋锈蚀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存在氧气和水份。(2.5 分) 影响钢筋锈蚀的主要因素有: (1)PH值(1.5 分) (2)Cl-含量(1.5 分) (3)氧(1.5 分) (4)混凝土的密实性(1.5 分) (5)混凝土保护层(1.5 分) 2. 在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中,当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终止加载的条件是什么?答:在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中,试验加载方式有慢速维持荷载法、快速维持荷载法、等贯入速率法及平衡荷载法。(4分)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读书笔记

《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读书笔记,卢明森,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 P19, 一般系统论这一学科来源于生物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发展,王兴成同志在介绍它时,把其基本原则归纳为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相互联系的原则,三是有序性原则,四是动态性原则。既然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一二两天基本原则是容易理解的。三、四两个基本原则有些新鲜:它们来源于观察生物和生命现象。生物有一个有条不紊的构造,而且能有目的地生长和演化。这看来是生命所特有的。生物一死,构造立即开始破坏,生长和演化也理解停止,转入分解。所以一般系统论的核心是这后两条基本原则。贝塔朗费等人,首先认识到这个生命所特有的现象与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不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个封闭系统(同周围环境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有限大的系统)的熵只能增加,看来越变越无序,而不是走向有序。抓住这一点,一般系统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要同周围环境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心得: 传统网管是相对的封闭系统,缺乏信息交换,所以系统只能在功能层面有限扩大,而在整个层面来看变得越来越无序,支撑越来越困难。智能网管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智能网管要同周围环境有信息交换,包括与人的交换,与系统的交换,这种交换会让系统功能、数据、逐渐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转变,包括识别核心能力、感知数据价值、学习专家能力。 如下图,对外的开放,会暴露网络的不足,发现支撑的短板,继而提升支撑能力,提高运营质量和客户感知; 开放性1:能力开放让日益支撑扁平化;同时扁平化会让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尽量暴露,继而我们也可以最快的完善;所以开放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升华。 开放性2:与人的交换,规则能力可以让业务专家参与到运营中,让网管变为一种动态完善的过程,不断把抽象、总结出来的业务规则贯入系统,达到人机的合一支撑,这种开放手段会让网管逐渐具备抽象能力;把专家价值逐步沉淀到系统,即使某个专家离职以后,其知识也可以变为系统的一部分,降低人的负面影响。 标准化1的思考: 标准化是稳定的点或体系,是盘活原有网管投资的有效途径,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标准化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过度,可以让我们逐步把握网管的重点,让网管支撑从整体上逐渐走向一种有序的结构。 P19 第三段

弘扬钱学森精神

弘扬钱学森精神,培育爱国情操 人生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支撑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能够无怨无悔地生活,尽心尽力地奋斗,心甘情愿地付出。正确的价值观铸就人生道德的防火墙,可以让人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抵挡艰难困苦的打击。当今,各种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东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导致部分人价值观迷失,在此形势下,中央适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作为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形式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选择伟人作为榜样,让中学生欣赏他们精彩的人生演出,感受他们璀璨的精神光芒,体味他们为成功所辛勤的付出,羡慕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领略他们的博大精深,用典型而生动、鲜活而具体的事例去展示伟人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用心品读中,如坐春风,在熏陶渐染中,净化心灵,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人生价值观。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崇高品德和精神光照后人。虽然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精神永垂。继承和弘扬钱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弘扬钱学森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报效祖国,培养赤诚忠贞的爱国之情。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民族精神财富中最瑰丽的珍宝,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没有爱国精神,国家将缺乏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钱学森先生告诉我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就意味着要将毕生的心血和才华奉献给国家。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在美国学习、工作的钱学森先生,心系国家,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义无反顾地放弃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心早日归家,报效祖国。虽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甚至被投进监狱,失去自由,但他痴心不改,归心似箭。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钱学森先生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归国后,他带领老一代航天人,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在较短时间内铸就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丰碑,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晚年时,他密切关注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凸显出这位伟人的胸怀和眼界,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钱先生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他曾经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曾经坦率地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他曾经真诚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他曾经忧虑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爱国是钱学森先生终身不渝的情怀,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将个人前途命运深深融入国家、民族的复兴之中,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老先生以一生的成就和风骨树立了爱国的光辉典范,影响后人,烛照历史。在中学生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应该选择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伟人作为榜样,让学生志存高远,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他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中学生成长于国家繁荣富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注重实现自身价值,但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部分学生国家观念模糊,爱国情感淡漠,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空洞,方式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弘扬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务之急。中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聆听钱先生的故事,阅读有关他的书籍,观看他的生平图展,在谈心得、讲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激动的泪水凝固成爱国的磐石,将个人理想与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 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1957年前后正式定名。1960年左右形成体系。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等)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思想、理论、策略、方法等从横的方面联系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系统工程大致可分为系统开发、系统制造和系统运用等3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或步骤。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性能、费用和时间等)。系统工程的应用日趋广泛,至20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许多分支,如经营管理系统工程、后勤系统工程、行政系统工程、科研系统工程、环境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等。 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统称为系统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的需要.逐步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某些理论和策略、方法联系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解决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相控制问题,以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系统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涉及自然科学棚社会科学的多门学科。构成系统工程的基本要素是:人、物、财、目标、机器设备、信息等六大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系统工程大体上可分为系统开发、系统制造和系统运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若干小阶段或步骤。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相系统的综合评价。具体地说,就是用数学模型和逻辑模型来描述系统,通过模拟反映系统的运行、求得系统的最优组合方案和最优的运行方案。70年代以来,系统工程已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通讯、企业生产经营等部门,在体育领域亦有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前景。它的基本特点是:把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看待,要求对任一对象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做到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最常用的系统工程方法,是系统工程创始人之一霍尔创立的,称为三维结构图:①时间维。对一个具体工程,从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程序可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转和更新七个阶段。②逻辑维。对一个大型项目可分为明确目的、指标设计、系统方案组合、系统分析、最优化、作出决定和制定方案七个步骤。②知识维。系统工程需使用各种专业知识,霍尔把这些知识分成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津、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把这些专业知识称为知识维 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实际是系统科学的实际应用。可以用于一切有大系统的方面,包括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现象、组织管理等,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交通事故、军备竞赛、化工过程、信息网络等。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但是,系统工程又是一类包括了许多类工程技术的一大工程技术门类,涉及范围很广,不仅要用到数、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学,还要用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等与人的思想、行为、能力等有关的学科。系统工程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包括,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等。 系统工程的定义 1.[美]切斯纳(1967)

钱学森谈创新型人才培养

钱学森谈创新型人才培养 钱老非常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他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个基本途径在于实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因为创新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以及人类智慧中的“性智”和“量智”这两种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晶。 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钱老一直倡导和推崇创新精神,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动老,学到老”,他取得的杰出成就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的诠释。他晚年还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将此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2005年和2007年,温家宝总理两次看望钱老,耄耋之年的钱老都谈到了国家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并且指出“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平时,钱学森也就创新人才的培养多次强调,“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钱老强调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不人云亦云;就是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钱老对创新精神的切身感悟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是和他的教育经历密切 相关的。1935年,钱学森留学美国,先后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美国的这段时间对钱学森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加州理工学院这一阶段。加州理工学院崇尚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学术民主和创新之风尤盛,这令钱学森受益终身。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一生的道路上的两个高潮之一。钱老回国后身体力行,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这种作风,以教育中国学者和开创国内新的研究风气。无疑,这对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个基本途径 钱老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就要坚持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坚持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之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上下功夫。 创新型人才是人类不同思维和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晶 钱老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将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同时,他又借鉴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人类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但

系统工程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2.1什么是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试分别举例说明。 答:a.如果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的交换,也没有能量的交换,就称其为孤立系统。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隔绝的,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不能传至系统外,系统环境的能量也不能传至系统内,显然,客观世界是不存在这种孤立系统的;b.如果系统与其环境可以交换能量但不可以交换物质,称其为封闭系统。例如一个密闭的容器,可以与外界交换能量,但不能交换物质,可看作为封闭系统;c.如果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换,又有物质交换,就称其为开放系统。小至细胞、分子、大至生物、城市、国家等任何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都是开放系统。 2.2什么是系统自组织现象?试描述一个具体的系统自组织现象。 答:系统中的元素在环境作用下,不依靠外力,发展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称为系统自组织。19世纪末化学家利色根发现,将碘化钾溶液加入到含有硝酸银的胶体介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碘化银沉淀物会构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环状分布,这种有序的环称为利色根环。如激光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 2.3中国科学家对系统科学与技术有过哪些贡献? 答: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在力学研究所成立“运用组”,即后来“运筹组”的前身。到1980年成立“系统科学研究所”,1980年成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系统工程研究发展的重视。1986年钱学森发表“为什么创立和研究系统学”,又把我国系统工程研究提高到系统工程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体系的高度进行研究。我国学者钱学森于1989年提出“综合集成法”,是对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方面作出的新贡献。 2.4如何全面正确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和“1+1>2”表达式? 答:系统的首要特征就是其整体性,系统不是各孤立部分属性的简单叠加,它还具有各孤立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行为。系统的整体性质有时通俗地表达为“1+1>2”,但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也有可能等于2或小于2,这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各部分的属性及系统内协同作用的强弱。这主要是从系统的交通角度来理解的。 2.5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混沌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a.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系统总是朝着均匀和无序的平衡态发展,系统的熵不断增大,直至达到平衡态,此时系统的熵最大,但对于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熵却可能增长、维持或减小。b.协同学研究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并通过协作导致系统出现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c.混沌是由确定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随机运动。它不是简单的无序状态,在“杂乱无章”运动中又包含普适常数,包含自相似性。 共同点:三者讲的都是一个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不同点:混沌理论是从随机表象角度来讲的,耗散结构是从熵的角度来讲的,协同学是从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 3.0详细说明动态规划的中心思想。 动态规划是研究多段决策而提出来的一种数学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所谓的“最优性原理”,这个原理归结为用一个基本地推关系式,从整个过程的终点出发,由后向前,使过程连续地转移,一步一步地推到始点,找到最优解。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于求解具有某种最优性质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可能会有许多可行解。每一个解都对应于一个值,我们希望找到具有最优值的解。动态规划算法与分治法类似,其基本思想也是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然后从这些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与分治法不同的是,适合于用动态规划求解的问题,经分解得到子问题往往不是互相独立的。若用分治法来解这类问题,则分解得到的子问题数目太多,有些子问题被重复计算了很多次。如果我们能够保存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而在需要时再找出已求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节省时间。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来记录所有已解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总结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其中住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却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学期学习的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让我了解到一个建筑的来之不易,更让我了解到建筑质量的重要性。结构试验与检测是一项科学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研究和发展工程结构新材料、新体系、新工艺,也是探索结构设计新理论及验证实体结构的受力性能、承载力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建筑结构检测和试验的任务,目的,定义和作用,也了解到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的工具,比如重物加载的方法及相关的加载设备、液压加载的方法及相关的加载设备、加载辅助设备、试件支承装置。 结构试验是以工程结构、构件或者结构模型为对象,以试验仪器设备为工具,以各种测试技术为手段,通过试验方式量测结构受载后的各种参数(位移、应力、应变、裂缝、振幅、频率、加速度等),据此,对结构物的工作性能作出评价,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安全性能作出正确的评定,确定结构对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并用以检验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荷载性质、试验对象、试验场所、构件破坏与否、荷载作用时间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可以为研究性试验和检测性试验、静力试验和动力试验、实体(原理)试验和模型试验、试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破坏性试验和非破坏性试验,以及短期荷载试验和长期荷载试验。 1、研究性试验和检测性试验 根据试验目的,可分为研究性试验和检测性试验。 (1)研究性试验 研究性试验具有研究、探索和开发的性质。其目的在于验证结构设计的某一理论,或验证各种科学的判断、推理、假设及概念的正确性。或是为了创造某种新型结构体系及其计算原理,而系统地进行的试验研究。 研究性试验一般都是在室内进行,需要使用专门的加载设备和数据测试系统,以便对受载试件的变形性能作连续观察、测量和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变化规律,为验证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提供依据。这类试验通常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

2012年第22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2No.22 收稿日期:2011-09-29,修回日期:2012-04-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技术科学的前沿技术知识图谱及强国战略研究”(7077301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河南省产业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2011-QN -090)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2.055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 ———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 陈立新 (商丘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技术科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克莱恩。受此影响,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 是科学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中间环节,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在钱学森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技术科学作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阐发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就是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对我国的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技术科学思想;钱学森;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2-0255-04 The Bridge berwee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 Hsue -Shen Tsien ’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CHEN Lixi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qiu 476000,China ) Abstract :Source of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mathematician Klein of Goettingen Universi-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Affected by this ,Qian Xuesen (Hsue -Shen Tsien )presents that technological sciences are the vital intermediate parts of modern sciences ,which is helpful to transform scientific basis theory in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It is the bridge betwee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Based on the Tsien ’s thought ,many scholars studied and developed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Tsien ’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is the road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country ;it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sciences ;Hsue -Shen Tsien ;natural sciences ;engineering sciences 1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技术科学思想是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克莱恩(F.Klein )。克莱恩的观点是数学要和实 际工程结合起来,要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2] 。1904年,普朗特(Ludwig Prandtl )提出了著名的边界层理论,引起克莱恩的注意,并将其聘请到哥廷 根大学[3] 。普朗特在哥廷根大学建立了应用数学与应用力学研究所,开创了应用力学学派,成为近代航空流体力学的奠基人。普朗特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如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 )、铁木辛柯(Stephen P.Timoshenko )、普拉格(Willia Prager )、邓哈托(J.DenHartog )、纳戴(Arpad Nadai )等。 1906年,冯·卡门进入哥廷根大学,在普朗特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冯·卡门是犹太人,1930年被迫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和铁木辛柯等人把哥廷根大学的应用力学引入美国,是美国近代应用力学的奠基人。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是我国学者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的导师。 1935年,钱学森通过庚子赔款奖学金从清华大学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1936年,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的指导下学习与航空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1939年,钱学森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冯·卡门把克莱恩的基础理论与工

系统工程试卷及答案2006B

国防科技大学二〇〇六年春季课程期末考试 科目:系统工程原理试题(B卷) (可不抄题) 考生注意:1.答案必须写在统一配发的答题纸上,可不抄题! 2.考试时间为19:30—22:00,共150分钟。 3.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判断(10分) 1、现实世界中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封闭系统。 ( ) 2、系统工程属于系统科学体系的技术科学层次。( ) 3、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模式主要适用于研究良结构的硬系统。( ) 4、系统建模时应该把研究问题的一切细节、一切因素都包罗进去。( ) 5、在系统解析结构模型中,总是假定所涉及的关系具有传递性。 ( ) 6、正规马尔可夫链通过若干步转移,最终会达到某种稳定状态。 ( ) 7、评价指标综合的“理想系数法”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法加法规则的应用。( ) 8、在风险决策中,只要能获得更多的情报,就应该进行调查、试验等工作。( ) 9、结构化决策是指问题的影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 ) 10、网络图的关键路线就是路长最长的线路。( ) 二、填空(20分) 1、钱学森主张将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协同学等广泛学科成就进行全面总结后,建立系 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叫作( )。 2、霍尔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由( )、( )、( )组成。 3、指数平滑预测法中,平滑系数越( ),表明越重视新信息的影响。 4、层次分析法把影响问题的因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 )、( )和( )。 5、若系统组成元素为N{n j,j=1,2,…,n},且其可达矩阵M=[m ij](i,j=1,…,n),则元素n i 的可达集定义为R(n i)=( ),先行集定义为A(n i)=( ),底层单元集定义为B=( )。 6、如果在经济系统中,最终产量Y=(y1,y2,…,y n)T已经确定,且已知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 则总产量X=(x1,x2,…,x n)T=( )。 7、回归预测是一种统计方法,其预测结果有一定波动范围,这个波动范围叫做( )。 8、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Y=ALαKβ中,若α+β=1,称扩大再生产方式为( )型; 若α+β〉1,称扩大再生产方式为( )型。 9、在决策树中,由决策结点引出的分支称为( ),由自然状态结点引出的分支称为( )。 10、网络图中,某作业(i,j)的总时差R(i,j)=( )时,称该作业为“关键作业”。 三、简答(10分) 1、系统评价工作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2、构成决策问题的条件有哪些?根据人们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决策问题通 常可分为哪几种? 四、(20分)设某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因素集U={u1,u2,u3,u4}={思想修养,集体观念,劳动观念,遵守纪律},评语集V={v1,v2,v3,v4}={很好,较好,一般,不好}。设各考核因素

关于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量纲和谐:一个完整的物理方程中,各项的量纲必须相同,因此方程才能用加减,并用等号联系起来,该性质即量纲和谐。P92. 2频响函数: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简称频响函数)是系统的响应与激励的复振幅之比,它是激励频率w(或f)的复函数P181 3自功率谱:单位频带的功率随频率变化的情况,称之为X(t)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简称自功率谱或自谱。P172 4相干函数:常相干函数用gxy2(f)表示,其定义是如果相干函数为零,表示输出信号与输 入信号不相干,那么,当相干函数为1时,表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完全相干。若相干函数在0~1之间,则表明有如下三种可能:(1)测试中有外界噪声干扰;(2)输出y(t)是输 入x(t)和其它输入的综合输出;(3)联系x(t)和y(t)的线性系统是非线性的。 5桩身截面波阻抗:Z=ρ.A.C是桩身材料密度、截面积、和桩身一维弹性纵波速的乘积,称为桩身截面阻抗。P277 6相似准数:相似准数π把相似系统中的各物理量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故又称“模型律”。P90 7传递函数: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定义为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如果把振动系统的激振力f(t)看作输入量,把振动的位移响应x(t)看作输出量,则振动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H(s)=X(s)/F(s)P219 8频率混淆:波形采样定理一般通过模数转换电路(A/D)来完成,采样率高,采样时间间隔小,如果缩短记录的时间长度,则可能产生较大的分析误差,采样率过低,即采样间隔过大,则离散的时间序列可能不足以反映原来信号的波形特征,频率分析会出现混淆现象P209 9正弦扫描激励:在扫描过程中,振动台的激励频率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从而结构响应中的频率成份也随着时间而不断地变化,即结构响应信号是非平稳的。这样,各种适用于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时频分析方法更加适合于正弦扫描振动试验结构响应分析。P231 10:传感器的频率响应:在理想情况下,当所测振动的频率变化时,传感器的灵敏度应该不改变,但无论是传感器的机械系统还是机电转换系统都有一个频率响应问题,即灵敏度K 随所测频率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个变化的规律就是传感器的频率响应。P53 11模态频响函数:Q?r为模态坐标q r处响应的复数振幅,P?r为第r阶模态频率的激振力分量的复数力幅。Q?与P?r 的比值,称为系统的第r阶模态导纳,或第r阶模态频响函数用H r(w)表示。P222 12采样定理:数字频率分析要求采样频率f s必须高于信号成分中最高频率f m的两倍,即f s=1/△t>2f m,△t为采样间隔,即采样定理。P209 13传感器的幅频特性:传感器对不同频率成分的正弦输入信号的幅值的响应特性,传感器中的质量块的相对运动振幅与振动体的运动振幅之比。P50 14自相关函数:P170 15导出量纲:在量纲分析法确定相似准数的方法中,选定一组彼此独立的量纲作为基本量纲,则其他由基本量纲组成的量纲称为导出量纲。P91 16模态变量:结构的动力特性取决于模态变量,每个模态的固有频率,主振型及阻尼比等,称为这个模态的模态变量。 17互相关函数:P169 18有效值(均方根值):P154 19第三相似定理:现象的单值条件相似,并且由单值条件导出来的相似准数的数值相等,

我理解的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

我理解的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 地科一班余滢2012013228 摘要: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世界力学大师。他不仅在“两弹一星”方面功勋卓著,而且在地理科学方面也建树颇深,我们从他的地理科学思想中可窥见一斑,在这里我想就钱学森老前辈的地理科学思想写一些个人理解。 关键词:地理科学思想大科学沟通桥梁三个层次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建设思想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生活,生产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分布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众说纷纭,从而对人与地理环境关系也莫衷一是,这样制约了地理学的发展,特别受苏联的影响,地理学被人为地分割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游离,难以全面研究人类的生活环境问题和发挥地理学的整体优势。在国家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科学的学科优势,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服务功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从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出发,在充分肯定地理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对地理学进行了重新建构和认识。 一.地理科学是一门大科学 由课本可知,钱学森思想中,地理科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他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它不同于传统的地理学和地球科学,而是把中世纪以来从地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测绘学,天文学,地质学等与地理学结合起来重新团结在大的地理科学系统之中,即钱老所提倡的大地理科学概念是以地理学为主体,横跨地质学,气象学,技术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多门科学,是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将其纳入他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中,并把它提高到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科学门类。 二.地理科学的三个层次 地理科学的三个层次依次是:基础科学层次,地理科学的基础科学就是地球表层学,就是对人在地球上进行活动的这个区域进行系统研究。技术科学层次,这是把基础地理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层次做准备的中间层次,如数量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国土经济学等。工程技术层次,这是地理科学在直接改造宏观世界方面的学问,带有工程技术性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震预报等。 三.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过去,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只局限在生物圈,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阐述成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钱学森在综合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人与生物圈(MAB)的概念是不够确切的,它不能把今天人活动的范围全部包括进去,倒是如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浦汉昕同志指出的,苏联科学家的地球表层或地理壳更准确,地球表层包括上至对流顶层(在极地上空约8公里,赤道下平均约17公里,平均10公里),下至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约深5~6公里海洋下平均深4公里) 这才是今天我们人在开发利用,并有很大影响的范围。因此,环境的含义,现在应该是地球表层,而不是什么MAB”。 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巨系统,除了地球表层内部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外,它还与外界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进来的东西不等于出去的东西。钱老指出,地球表层巨系统是一个具有功能性的层次结构,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最基层的一级

员工管理晚年钱学森心忧人才培养

(员工管理)晚年钱学森心 忧人才培养

晚年钱学森心忧人才培养 https://www.360docs.net/doc/e17237529.html,2009年11月01日02:45重庆晚报我要评论(36) 温家宝来到钱学森家见望钱老(资料图片)新华社 钱学森回信 回顾钱老的壹生,不禁想起科学界流行甚广的壹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祖国不会忘记,于面对西方封锁、国家建设举步维艰的日子里,正是壹批又壹批钱学森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于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昨天,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的手机壹直处于繁忙中,不停的有亲友来表示哀悼。他表示,父亲走的时候很安详,壹家人均于身边。钱永刚今年5月曾对记者表示,钱老的身体只能是说对壹个90多岁老人仍能够。 钱家是个大家族,于江南有大量的族人,于海外也有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这样的亲属。钱永刚介绍,家人们均于忙于后事,目前仍没有通知他们外地、海外的亲友,因为父亲的身份,所以壹切后事,要等中央的统壹安排。家里会布置灵堂,今起接受公众吊唁。 钱学森同志的秘书涂元季少将的身边工作人员也表示,当下壹家人均于忙于后事,追悼会或纪念仪式的日期和形式均仍没有定下来,大家要耐心的等待通知。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登门见望

1955年9月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壹辈革命家的关怀下,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离开美国回国。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十分关心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钱学森,曾多次登门见望。 2008年1月19日,于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钱学森家中,亲切见望这位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代表党中央向他表示衷心的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年来曾四次见望钱学森。2009年8月6日,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温家宝冒着细雨,专程登门见望钱学森,向他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对这位“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温家宝始终心存敬意。 回应讲学邀请 钱老给重庆大学亲笔回信 “我1958年曾到重庆,当下已经88岁,行动不便,不能来参加校庆……”于重庆大学校史馆,珍藏着这样壹封钱学森的亲笔信件。 10年前,重庆大学70周年校庆,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吴中福,给钱老写了壹封信,希望邀请钱老来重大讲学。吴中福回忆,当时是重庆大学70年校庆之际,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商量,希望邀请钱老到重庆大学来,壹是参加校庆庆典,其次也希望能邀请钱老给我们讲讲学。“我们写好信后,托人专门交给钱老,没想到很快就得到回信了。” 当时钱老已经是88岁高龄了,但钱老仍是亲笔写了这封回信。记者昨日于校史馆里见到了钱老的真迹。信中写道:“我1958年曾到重庆,当时是47岁,当下已经88岁,已经

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学习心得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学习心得 本学期院内开设了一门《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的专业选修课,根据自身今后的目标工作定位和实际情况,我有幸选择了这门课程进行修读。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与现场试验的认知,感觉自己受益匪浅。通过课程学习,明白了结构试验的原理及不同情况下试验的基本方法和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通过现场试验的了解与认知,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的大致实际操作、分析方法。 结构试验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术,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重要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结构试验一般分为研究性试验和鉴定性试验。通过研究性试验,我们不仅可以验证结构计算理论或通过结构试验创立新的结构理论,还可以制定工程技术标准。而作为直接的生产性目的和具体的工程对象的鉴定性试验,我们通过结构试验检验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件的质量,确定已建成结构的承载能力,验证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故综上所述,我们从结构试验的目的了解到了其不仅为结构理论提供必要的依据,更为实际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度提供了直接的检测。 在课程理论学习方面,老师从结构静载、动载、非破损检验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而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我们从试验规划与设计、试验技术准备、试验仪器的了解、试验实施过程、试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加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通过近14周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我们有幸来到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结构试验室,参观、了解部分建筑结构试验仪器,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使用部分仪器。 结构实验室内拥有振动力学实验台、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混凝土回弹仪、单自由度振动台等结构试验仪器。以下就举两个例子做简要说明。 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为工程检测仪器,为了保证其测量的准确,在测量物表面涂上耦合剂,通过超声波传播的波速就能来进行检测。其主要用于检测岩体及结构混凝土强度、内部缺陷、损伤层厚度、裂缝深度等,可扩展为声波透射法桩基完整性检测仪及混凝土厚度测试仪。而我们通过现场对其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其工作机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如果将我们平时在其它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