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生物圈教学设计

了解生物圈教学设计
了解生物圈教学设计

标签:

分类:生物教学设计论文

杂谈

《了解生物圈》教学设计

1、教材与学情分析

1.1 教材分析

地位: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涉及了科学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初中生物的第一堂实验课。

内容: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②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③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实验)。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物圈的概念;②能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③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④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目标:①搜集资料的能力;②训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③用自己语言清晰表述;④小组式分工合作能力,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①知道自己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学会积极主动保护生物圈;②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1.3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单元的概念和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是学生们好奇心强,大多数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对于很多自然现象有印象能理解,不过却难以系统的思考和表达,对很多概念模糊不清楚,一知半解。若老师与学生能经常互动,给他们比较多的思考和发言空间,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出发,各抒己见,则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生物知识。

2 教学策略与方法

1 、以讲授法和谈话法相结合,通过对话、分析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掌握关于生物圈内各种生态因素分类

2、不从生物学的角度直接出发,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尝试和其认知水平来激起学习欲望,从而掌握本科要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注入情感目标教育

4、分为两节课上,第一节理论课,第二节实验探究(本教案主要为理论课)

3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章节的学习,大家都懂得区别非生物与生物了吧?今天,我想和大家来探讨一下生物的家。我们大家也是生物,我们有自己的生物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别的生物也是如此,它们和我们一样,通过各种方式生存。大家能够说出生物都生存在哪些地方吗?

生1:嗯,生物生存在空气中。

生2:不对,水中的鱼儿不是生存在空气中的,但是鱼儿也是生物呀。我认为有水才有生物,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水是生命的源泉嘛。

生3:有的生物在空气中,有的在水中,还有的寄生在别的生物体上。

学生热烈发表中。。。

师:好啦,安静同学们。其实刚才大家讲的都对,但是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生活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特点,除了最基本的水和空气以外,有的生物还对温度、湿度、食物等等有要求。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环境。那么环境加上生物,他们的总和我们称为:生物圈(黑板上列出:生物+环境=生物圈)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能明白生物的生活肯定是和环境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那我们有没有办法将“环境”这一个大概念里面的内容区分开呢?请大家翻开书本第12页。

(趁大家翻书期间,打开PPT显示资料:“1983年夏季,四川岷山和邛崃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积开花枯萎,500多只大熊猫大祸临头,这一年,在野外发现246只大熊猫尸体。竹子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竹子六七十年开一次花,开花后死亡,同时由于当时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了竹子数量急剧下降。大熊猫在这一年数量下降了很多,树林里常见饿死的熊猫尸体。如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的国宝。”)

(学生阅读资料中)

师:看完这则材料,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1:我觉得因为竹子没有了,导致大熊猫没有足够食物而饿死了

生2:我觉得人类因破坏了大熊猫的家、大熊猫生存的环境,导致大熊猫大量死亡。

生3:大熊猫在我国分布的地区不多,这些地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熊猫无法适应而死。

师: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的保护动物,他们憨厚可爱,非常受大家的喜欢。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和山西的周边山林里,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竹林,竹子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但是由于某些自然原因,例如竹子开花,和人类破坏的原因,大熊猫数量急剧下降,野外的环境十分不适合大熊猫生存了。我们把影响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在这个案例中,影响大熊猫的最主要因素是?

生:竹子!

师:对。从上一节课我们可以得知,竹子属于生物,对吧?那么我们就把属于生物的生态因素称为:生物因素。以此类推,非生物的影响因素就是非生物因素了。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吗?

生1:在下雨天过后,泥土里面会看到很多蚯蚓钻出来!这时属于非生物因素。

生2:有一种农田灾害是由蝗虫引起的,蝗虫把作物吃光,这是属于生物因素的影响

。。。。。。

师:嗯,很好,看来大家都能清楚掌握这一个知识了。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1:老师,我看到书上说水质好坏影响鲤鱼的生活,但是我知道有一种影响水质的原因是由于水中藻类过多引起的,藻类是生物啊,那水质好坏属于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呢?

师:嗯,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问得非常好,看来这位同学课外知识很丰富。水质的好坏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因为工厂污水引起水质变坏,也可能是因为藻类过多,吸收了本来可以让水中鱼儿生存的氧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是工厂污水导致的,那么算是非生物因素;若是藻类导致的,则属于生物因素呢。

师:好了,今天同学们掌握的都不错,下面是一个考察大家学习能力的时候了。想一想,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各抒己见,来一场头脑风暴吧!

(下面是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想法时间,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本堂知识的检验)

3.1 实验前准备

在第一节理论课结束前,布置一个为下一节实验课做铺垫的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泥土中常见的小动物。去生物园翻动泥土,观察小动物的表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 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3.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 提高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观看照片和课件。 2.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1.生物圈的范围。 2.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1.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收集生物圈的资料,制作上课多媒体课件 2.准备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图片等资料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现在老师播放几段歌曲,你猜猜歌曲中唱到了哪个生态系统? 歌曲片段:大海呀故乡,赤足走在田埂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森林之歌;崔健摇滚这世界变化快――城市生态系;洪湖水浪打浪――湖泊生态系。

(用音乐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师:歌里唱到的这些生态系统都有什么特点呢?比如说……(抓住每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特色进行提问) 生:依照预习内容能回答出每年能为地球提供70%氧气的是海洋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生态系统等。 师:虽然各个生态系统特点分明,但是这些生态系统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生:阅读P30资料分析,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 (教师重点引导:河流蒸发的水分可以飘到森林形成降雨并被森林强大的根系留住――生态系统之间有物质循环;河流中的水草等植物和森林中的各种植物还可以被其他动物利用,也可以被人类利用――生态系统之间有能量流动。) 师:假如农田过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污染的只是农田生态生态系统吗? 生:被农田污染的粮食、蔬菜等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同时污染还会造成河流的水质下降甚至变臭,影响河流中的生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食物链,可以展开讨论)生存,污染物随着雨水进一步还会污染海洋,最终造成恶性循环,使整个地球都会受到影响。(形式: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师: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传递物质和能量。 (以课本上的资料分析作为切入点,以农田生态系为特例,避免了学生在讨论时观点过于分散。以点盖面,帮助学生通过深思和探讨,形成观点: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为突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做好铺垫。)师:就我们之前关于生态系统的学习,加上今天讨论的话题,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不仅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师: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孙悟空本领很大,能七十二变,关键时刻都是他战胜妖魔,救出唐僧。但是有句话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孙悟空再有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想问问大家,如果孙悟空七十二变变出来的是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的话,那你们知道如来佛的手掌心指的是谁吗? 生:经过思考能答出是整个地球。

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稳态

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 学习目标 1生物圈的概念。能说明生物圈的组成。 2.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阐明生物圈稳态得以自我维持的原因。 3.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描述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阐明引起酸雨的原因和危害。 学习重点、难点 1.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及生物圈稳态得以自我维持的原因。 2.硫循环。 学习过程 一、生物圈的稳态 1生物圈 (1 )概念: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总和是地球上 的生态系统。 (2)范围:_______________ 的底部、______________ 的全部和_____________ 的上部。 (3 )形成:是地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 共同进化的产物。 2、生物圈的稳态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态的概念:生物圈的和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原因: a.能量角度:_________________ 是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能量基础。 b .物质方面: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 ____________ ; 这是物质基础。 c.自我调节:多层次、多方面的。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表现:土地_____________ 、森林植被遭到 _________ 、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温室效应、臭氧层______________ 、酸雨。 (2)酸雨 a.成因:________________ 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S02到大气中,S02过多, 超过了生物圈的________________ 能力。S02与水结合,形成硫酸,随降水落下。 b .危害:直接伤害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水体_________________ ,严重影响鱼类

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知道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知道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措施的科学依据;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生物圈或者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等活动,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的技能,并发展探究能力; 2、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人体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尤其是三大类有机物质)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调节,弄清了解、知道、识别、说出、验证、理解相关词语的层次递进关系 教学方法 以知识点为基础,为主线同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增大课容量,图文结合,合作交流。教学策略 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性入手,以血液循环模式图为基点进入复习。如循环系统运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消化系统);运输的氧来源于呼吸;运输的废物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那么人体的这些器官、系统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协调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 生物圈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3、 生物之间的关系 4、 生物营养关系 1、食物链和食物网 重 点 2、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 3、生态系统的组成 【知识整合】 生产者一植物 生物部分r 消费者一动物 组成〔 \分解者一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合作关系 自养 生物圈 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范围 L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 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 学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程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f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实施计 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生物营养关系 腐生 异养 寄生 【典题演练】 一:选择题 1、 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青蛙 B 昆虫 C 水稻 D 泥鳅 2、 青岛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 往深处长红藻。影响海洋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D.含盐量 ,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 )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4、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 “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主要在于( ) A 、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B 、保护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 C 、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 D 、防止生物圈遭到破坏 5、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将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 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害虫适应能力增强 B 、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 、食物链被破坏 D 、网罩影响了才的光合作用 6、 “螳螂捕蝉,黄鹊在后”描述的是( ) A 捕食 B 、合作 C 竞争 D 、生物网 7、 由于能量的流动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 ( ) 鹰 B 、青蛙 C 昆虫 D 、草 &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A .减小 B .增大 C.不变 D .先减后增 9、 野兔、鼹鼠等具有挖洞习性的动物主要生活在 (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 .沙漠生态系统 10、 在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分别是( ) A .阳光 B.含氧量 C.海水温度 3、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 地方,则它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A 、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一、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如果以人类为中心,讨论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一样,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人类又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人是生物的一种。在生物分类学上,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与人类同处于哺乳动物纲的还马、牛、虎、兔、羊、猴、狗、猪等。他们都是胎生、恒温,以母乳哺育幼体,并且大都具有毛皮。与人类同处于灵长目的有猴子、猩猩、猿等。实际上人就是从猿演化而来的,人是动物的一种,与动物有着渊源的关系。尽管人类与一般的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能够制造工具,大脑发达,具有主观能动性等),但人毕竟是由动物演化而来的,人来自生物圈,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从生物链来说,人是杂食动物,是高级的消费者。要维持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足够的植物与动物为之提供足够量的食物。尽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地球能够养育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当人口的数量超过其负载量或者当生物的数量与质量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有人估算,地球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20 亿。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率,到21 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125 亿,接近或超过地球环境的最大人

口容量。人口的增加,将会给生物圈带来巨大的压力:更多的植物和动物将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生态系统将面临着失去平衡的可能。如果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末日也就距离不远了。 三、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 19 世纪末,英国的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十分忧虑地预言,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500 年以后,地球上的氧气将会被用光,人类将趋于灭亡。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发现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减少。这要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尽管人类、动物呼吸作用和工业生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由于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制造并放出氧气,从而保证了大气中氧气的相对稳定。如果没有植物或者植物数量不够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耗氧气的工业的发展,氧气的短缺不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某些局部环境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氧气缺乏的状况,在拥挤的商店或者会场,在空气污染严重的街道或者工厂,我们都或多或少感到呼吸不畅。在某些绿地缺乏和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否与正常大气一样,还值得分析研究。一些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的呼吸需要0.75 kg的氧气,每个城市人的生活与生产消耗的氧气总量平均为每天7.5kg,这些氧气40% 来自海洋,60% 来自城市绿地。由此计算,每个城市人需要61.5 m2的绿地,才能保证呼吸到的空气是新鲜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形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说出组成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正确的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描述生态系统组成。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认识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法,思考法,解释法。 教学工具:课本,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同学们想一想: 现在是秋天我们学校院子里的绿色植物掉落叶子的时期,我 们把院子里堆积的植物叶子要打扫处理。但你想一想在辽阔的 森林里树木落下的叶子跟着时间变长为什么不堆积而慢慢消 灭呢?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的同时也也会影响到环境。在一片草原中的

生物中昆虫吃草,有的鸟吃昆虫,吃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比如草原生存的鹰和狐被大力捕杀他们的数量逐渐减少了,但吃草的昆虫数量逐渐增多,草原上的草被破坏草原的面积逐渐减少。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提出了两个重点词汇,一个是生物,一个是环境。我们以前学过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而环境是生物生存空间及其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胡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中我们看到各种花草,树等植物,各种昆虫,蛇,鸟等动物。偶尔看到树叶上滴落的露水等非生物。在森林中还有些我们肉眼很难看到的细小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另一个是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机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树会落叶,动物会死亡,从书上掉落的水果和叶子,它们时间变长

人与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习目标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列举生物多样性具有的三方面的价值。 3.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列出我国生物多样性四方面的特点。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 学习过程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Y 的_________________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包括: ____________ 多样性、____________ 多样性、_____________ 多样性。 I保护多样性就是在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 _______ 价值、_________ 原料、具_______ 价值、______ 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具有重要的 _____________ 功能。 潜在使用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1)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多, 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丰富, _________________ 多样。 (2)面临着威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临威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迁地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人”是生物《课标》确立的一级主题,共包括五个二级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由来,它回答的是“人类从哪里来?”,第二部分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它包括人的营养、人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部分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不断地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而吸收的这些营养物质又必须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这些生理活动之所以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是由于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因此以上五个二级主题便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描述人体血浓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教学重难点 人体的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调节。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生物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 标版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这里的家,运用得比较贴切、形象,让学生知道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学生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感性的,知识影响是理性的,理性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所以情感培养应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弄清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才能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所以“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以及“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应该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而“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到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各方面的资料,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开展探究活动,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四、教学策略

生物圈》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 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教学策略: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生物圈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生物圈精品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生物教案《生物圈》。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次的单元设计是为初二结业考服务,考虑到参加结业考的学生要复习八个单元的内容,而每个星期只有两节生物课且有些单元的重点知识都很多,在这种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本人采用的是抓主干去枝叶的复习思想。知识点的确定参考《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见附件1、2)。题目来源于《中考总复习》及历年的初一测试试卷,在题目的选取上以精简、典型及涵盖主要考点相对多为原则。复习策略先复习各知识点,然后再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分两章,其中有两个对照实验。由于对照实验既是生物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故本人将这两个实验放到对照实验专题复习课,这样处理,使本单元的复习时间为两节课。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本课时的复习知识点: 1.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4.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6.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9.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0.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1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先复习此知识块。边提问复习边由教师构建此知识框架。或给出框架的局部(组成学案的一部分),在教师引领下,红色部分学生完成。 (2)此知识框架操作的顺序 先复习生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生存所需条件。 接着指出生物所需要条件由生物圈提供,再进入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的复习。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几种常见的现象,进入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复习,明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第四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最大的生态系统)及组成。 第五步由生物的捕食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让学生加强对食物链的数法和写法、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捕食过程中能量的流动的掌握,其中还贯穿着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种理念,让学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 相应练习: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1.2了解生物圈复习名师精选教案新人教版

了解生物圈 课 型:复习课 主备人: 课题: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复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人: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举例说明生物之 间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能写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 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些? 重点: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教学 策略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 PPT 、知识回顾(约5分钟)。 卢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 范围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 气、 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 <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 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 重难点 难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 学 教 暗的 1: ■ -:达 生物 靈所有生r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 环境中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和交流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 湿度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植物能增加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一植物 消费者一动物 分解者一细 菌、真菌 阳光、空 气、水等 生态系统中的

生物圈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 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教学策略: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本章主要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的动物资源、我国的动物资源保护三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则主要是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消费者、食物链的结构成分、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前两点是本节课的重点。本单元前两章阐述的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学习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必要基础。例如,动物的行为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在学生理解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后,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和植物是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不可缺少的成员,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由于学生不清楚食物链的形成以及书写要求,所以学生对动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它们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生物圈中的动物》这一章是综合性知识,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泛,课程资源也比较丰富,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现象也极为密切,有的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了解多、兴趣浓厚。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行为,如对动物的取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生活经验为基础,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学生能在相互讨论中归纳总结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注动物生存环境的意识,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观察思考、分析资料、应用实践、处理信息等形式展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探索新知——知识扩展,情感迁移——课堂小结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认识动物和植物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关注与动物有关的社会问题。 五、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六、教学难点 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2

《 生物圈 》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biosphere

《生物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 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 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 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 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 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 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 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 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

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 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 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 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 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 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 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第六章、人与生物圈

第六章、人与生物圈 教材分析 我们面对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又在以更大的代价遭受着环境的惩罚。人类社会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解决环境问题。教材以一定的篇幅介绍了生物圈的概念、现状、保护,教材从让学生了解环境的视角阐述人类面临的危机,使学生明确了肩负的历史责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面对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只有明确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主宰人类发展的未来。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站在了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角度阐述: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了生物圈稳态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主线,依次介绍“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典型的生态系统,将各种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中一个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来讲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生态学的意义。因此,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使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本章的主题,符合时代对学生认识发展的要求。 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生物圈的概念(理解);

(2)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理解); (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学习生物圈的概念,理解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习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理解生物圈稳态的原因,树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通过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拯救、优化环境的意识。 3.能力方面 (1)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回答阅读提纲中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生物圈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生物圈”是生物与无 机环境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统一整体,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是进一步学习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圈稳态的自我调节的基础。 (2)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本节以酸雨为例, 真切地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严峻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4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从而认识到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2.组织学生调查本村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枯竭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3.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努力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生物圈方面应尽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设计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城市、农村学生各占一半左右,故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城市学生,调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第二组为家在农村的学生,以村为单位,调查本村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城市学生,可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

〖课堂实录〗 师: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的共同家园,但是,人类活动强烈地干扰生物圈的自然发展,并逐渐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而且已经达到威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地步。因此,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甲)我们从网上收集到如下资料:一是地球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根据专家会诊地球已患有以下十种“疾病”: (1)土壤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在威胁着整个人类; (3)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病因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水污染有关; (6)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混乱的城市化; (8)海洋环境危机加重; (9)空气污染加重; (10)极地出现臭氧空洞,地球两极的臭氧空洞在扩大,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在50%以上。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乙)二是全世界每分钟发生以下环境灾难: 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损失2100万公顷; 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消失,每年损失1100万公顷; 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土地为600万公顷; 泥沙: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 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污水排放量为4500亿吨; 人: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 师:很好,请继续。 生:(第二组学生代表)我们调查了长江的水资源和古圣等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发现这些地方土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很多,土地破坏、污染严重,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长江水越来越浑浊;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有的村有些人已无地可种。(列举的具体数据略) 师:这些同学调查得很好!现在请大家讨论:目前生物圈的状况如何?要不要采取措施保护?我们铜陵的环境如何?母亲河长江的环境如何?是否亟待保护?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生:热烈讨论、总结。(具体内容略)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据课本第125页内容(具体内容略)总结,得出结论: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下面学习本节第二部分。 生:(第三组学生代表)人类有能力保护生物圈。生物圈保护的中心目标,在于保持各种生态环境的健康,维护人类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对生物资源的保护要加强法制管理和科学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大型生态工程是恢复、重建和改建生态环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