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教师课程领导力:角色与任务

【观点】教师课程领导力:角色与任务
【观点】教师课程领导力:角色与任务

【观点】教师课程领导力:角色与任务

随着我区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逐渐深入,学校的领导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师在这次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角色是什么?任务是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笔者参阅大量国内

外相关内容后,基于基层学校的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供大家借鉴。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应该有七项角色,即:理念的更新及主动践行;课程的创新推动及支持;课堂的改变及自觉实践;学生学习的引领及合作;同伴的互助与共进;资源的整合及使用;人际的沟通及协调。实现五个任务,即:通过各种途径,自觉生成鲜明的课程意识;在实施与开发课程中,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程开发与创造;实施有效教学与发展性学习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实质性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他教师一起创造学习共同体。同时,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教师还是主动、自觉践行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最核心力量。一、教师何以会成为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领导在区域课程领导力中,我们认为课程建设是课程领导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的角色、他们的可能作为和他们的现实作为都决定了教师会成为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领导。(一)从课程领导

力建设理念定位教师的角色“课程领导力是指按照一定的办

学定位、培养目标所进行的学校课程开发建设与实现全面提

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课程领导力的内涵要素主要包括: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能力;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学校课程实施能力;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决策、引领和调控能力。”[1]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线执行者和实施者,在学校课程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关系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之一,不是被动地执行学校的课程计划,而是以专业者的角度,推动学校的课程发展。教师有权利参与学校课程发展决策,通过教学和反思,来达成学校课程目标。这里就涉及教师对自身专业角色的定位问题。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研究人员,以认同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的理念为前提,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施贯彻,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目标的落地。当然,教师在实施中也有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他会从学生的现状和专业的认知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加工、补充和完善,从而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实施。其实也是解决课程应该由谁来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的问题。让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建设中成为一种现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课程决策到课程实施,教师始终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必然成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领导者。(二)从可能作为提升教师

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来提高专业水平,从

而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进行课程领导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促进自我专业发展及学校课程发展为目的,表现出来的个体参与和设计课程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决策和实施课程的能力。”[2]由此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应有之意。教师课程领导力是通过教师参与课程领导以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专业能力,在团队协作下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最终达成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过去,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主要思考“怎么教”,而对“为什么教”以及“教什么”这些更深层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思考。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就要站在课程的立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更广阔的视域来回应这些问题,不再是稀里糊涂地教,而是要明明白白地教。教师思考和发展的空间更大,由此带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大有可为的。教师在课程领导中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三)从课程改革实践重视教师的现实作

为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实施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学习、总结、完善,以适应新课程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践重视教师的现实作为,教师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与课程领导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努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师在课程领导中

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找到自己应该和可能的发展,把课程

建设作为自己研究和实践的“实验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重视教师实践,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教师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及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基于行动的课程领导的实践研究和基于校本的课程专业研修,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提升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能力和品格。当前,教师需要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实施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思维中,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实施。但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成为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践行者、课程创新的推动和支持者、课程改变的自觉实践者、学生改变的引领及合作者,教师间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互助与共进者、资源整合的利用者和人际沟通的协调者。这些角色的决定,确定了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理念的更新及主动践行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思考,提高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积极投身到学校课程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中来,共同建设具有个性化的学校课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课程意识,明确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教师

作为课程的领导者,要有自主发展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引领自我专业发展,通过角色的重新定位,淡化职业倦怠,让自己的职业生活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田慧生在谈到学校课程创新时对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有一定阐述:“教师必须树立学科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学科课程与学科活动课程相统一的开放的大学科课程观,为学生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开发自主发展所需要的校本课程,教师要负起重要的指导责任。”“过去中小学开设的课程都预先规定好了,教师和学生没有‘越雷池一步’的权力;而创新教育课程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开发。”[3](二)课程的创新推动及支持学校的课程创新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田慧生认为学校课程创新要实现五个转型:从国家课程到学校课程;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从知识课程到实践课程;从教师课程到学生课程;从预设课程到生成课程。[4]教师要明确在学校课程领导中作为创新者和开拓者的角色定位,推动学校课程的转型。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深入领会学校的教育哲学,在分析校情、学情的基础上,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育现场,推动学校课程的发展。教师要推动学校课程创新,要培养自己的两种能力:一是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丰富庞杂,教师既要敏锐

地挖掘新的课程资源,又要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分辨、梳理、选择、整合,建立学校的课程资源库,为学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二是要有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要有团队意识,以问题为中心,与合作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高效的团队动作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诊断能力,发挥团队效益的最大化。当然,教师在推动学校课程发展中,作为学校就要建立一定的创新机制,鼓励教师创新,为教师的探索提供支持和保障。(三)课堂的改变及自觉实践课堂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课堂的改革者,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要有清醒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很大程度上就会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甚至让学校的课程改革功亏一篑。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实践都要进行自觉的反思,在感悟、积累、超越中找到课堂变革的突破口,将新课程的理念自觉地转化为实践,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旨归,让学校的课程蓝图变为现实,这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堂改革中老师们热情很高,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很多教师受分科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新课程理念下从学科本位出发进行探索,课程意识不足,视野还很局限。教师要站在课

程领导者的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便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四)学生学习的引领及合作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决定了课程实施中的生态。教师角色的转型将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从而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校文化生态。教师要彻底抛弃传统教学的“三中心”观念,教学的重心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学习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首先要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心理氛围。在具体实施策略上,有人提出:“第一,真实或真诚,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表现真实的自己,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第二,尊重、关注和接纳。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注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现。第三,移情性理解。也即,教师能够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5](五)同伴的互助与共进同伴互助是教师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展开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提升、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而进行的小组学习研究活动。他们形成“研究共同体”,反思共同面临的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一起成长。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被普遍认为是新课程校本研修的三大途径。由于同伴互助的自身优势和在教师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必将成为促进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应就

课程领导的问题展开合作,促进学校课程的良性发展和自身课程领导力水平的可持续性提升。在同伴互助中要营造良好的合作互助氛围,自觉构建合作互助的研究文化。教师间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帮互助、尊重、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在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中思想相互碰撞,情感相互鼓励,改革学校的课程领导。在同伴互助中同样要重视个人的反思,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自助助人,否则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发挥教师智慧,创新互动形式,探索互动的领导策略,将会伴随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整个过程。(六)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当前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时都注意到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对不同的资源,需要进行价值厘清。不管是教育教学外部课程资源还是教育教学内部课程资源,对现有可开发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整合,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升,要把握课程设计的背景,理清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不能只凭个人喜好或理解代替学校课程思想,在资源选择与整合中体现课程的价值。在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升过程中,教师面临如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问题。这个过程考验教师的知识面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也是教师进行资源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有整体思维,打通点与点之间、新与旧之间的资源关联,提高资源利用的素养。整合提升课程资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形成新的课程知识、认识和结构,为每一个学生

感受学校课程的价值和魅力,激发自主探索的精神动力。(七)人际的沟通及协调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良好人

际关系的形成和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起

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人际关系的失调影响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教育成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管理者、课程专家等的沟通与协调,对教师课程领导力有着重要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系论教育“突破了二元论思维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摈除了控制兴趣的渗入,张扬‘主体间性’

理念,尊重每个个体的主体性,在彼此交往对话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视界融合’。在这种教育视域内,教师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6]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开放、民主、平等、融洽的关系体现在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建立和谐、尊重、宽容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激励、鼓舞,实现教学相长,互相影响,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建立相互支持、帮助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达到共同成长。建立相互理解的教师与管理者的平等关系,达成学校的共同愿景。建立真诚的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关系,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有效的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对话关系,实现课程决策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的结合。三、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任务笔者认为,在确立了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角色后,就应该明白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任务。即,教师要知道自己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应该做些什么?可以

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一)通过各种途径,自觉生成鲜明的课程意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一种专业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是对课程的缘由、价值和存在形态的思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就要摆脱过去仅仅局限于“怎么教”

的技术路线,而要基于一定的教育信念、理论知识和教育理想,通过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指导自身课程实践的、关于课程的本质、功能及特征的体认;是教师自觉地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有机统整,进而追求真正教育意义上的有效课程实施,走向理性课程实践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和敏感性等特征的实践性专业智慧的集合。

[7]教师要在课程领导中生成课程意识,指导日常课程与教学活动。笔者认为教师要自觉做到课程知识和课程实践的同步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课程意识。教师只有树立课程意识,才能有效地实行对课程的领导,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当然,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二)在实施与开发课程中,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程开发与创造在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中,优秀的骨干教师是学校重要的资源,要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实现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师要有主动发展意识,在开发和实施课程中

全面提升自己课程领导力,争取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骨干力量。骨干教师是指在学校中教育观念先进,有鲜明的课程意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功底深厚,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与风格,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中成效显著,能起到指导、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一般通过专业指导、同伴互助、师徒结对等形式展开。骨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本身就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它会促进其他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主动发展。通过优秀课程案例的共享,分享课程建设中的智慧和经验,共同推动学校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共同面对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问题,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进行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研究能力,在研究中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让研究少走弯路,其他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研究的力量,获得成功的体验。骨干教师也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对徒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成为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坚强后盾,助推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三)实施有效教学与发展性学习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更好地达成课程的实施,这也是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陈厚德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条件,

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8]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发展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以动态的观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有效的学和有效的教统一起来,实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改革学生评价,探索实施多元与差异并举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建立科学、健康的学生评价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学习经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把学校课程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长完美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四)开展实质性

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一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通过不断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知识,我们倡导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不断累积实践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不再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以专业的立场主动探究,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和研究。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立足自身的认识与实践,成为“反思型

实践专家”。教师要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对经验的积累、反思、修正、整合,形成个体鲜明的实践知识体系。教师要明晰提高自身课程领导力与专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明确教师课程领导力是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对教师专业发展

的新要求,自觉投身到课程建设中来。面对看似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以更广阔的视野和专业觉悟,满怀探索的激情,享受职业成长的幸福。(五)与其他教师一起创造学习共同体要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学习。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以及团体的归属感而组织起来的学习团体就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围绕着共同的愿景,在成员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对话、分享、协商和反思等实践活动,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彼此共享教学经验,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9]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领导力对有些老师来说是新鲜事物,他们茫然无措,更需要团队的支持和合作。教师课程领导力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要建立课程领导的共

同愿景,培育合作的团队文化,通过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笔者建议在学习共同体中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主题学习和交流,以解决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迫切的问题为旨归,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是

许多一线教师所希望的。当然这里并不是提倡学习的功利性,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和持久发展动力,让教师学习共同体健康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真正提升。课程领导领建设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搞清楚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角色和任务,是推动和实施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关键的要素之一。只有弄清楚了教师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角色和任务,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让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实现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智慧分享最大化、文化环境最优化、实施建设最实化和团队集聚整合化。从而,让课程领导力建设真正成为推动区域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让区域教育在优质均衡中高位发展,让“书香南岸、幸福教育”愿景在区域中逐渐成为现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领导能力的展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领导能力的展现 教师这一角色在学生各个层次的成就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正如纳姆塞和弗洛德(Nemser 、Floden, 1986)所说,他们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思想专家。 尽管存在大量的关于教师的定义,但大部分包括三个特殊的特征:(1)作为行动的教学或系列的行为;(2)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教学,涉及一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动态的关系;(3)作为一个有着意向性过程的教学,也就是说,它是带有目的的。 教师的领导能力的特点是什么呢?他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1)有个人出众的品行。这些出众的品行使他们与普通人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他的权威; (2)有一个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并为此目标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3)自信,是激进变革的代言人而不是传统现状的卫道士 (4)有令人折服的远见和目标意识;能清晰地表述这一目标,使下属明 确理解; (5)提供远见和使命感,逐步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与信任。 (6)有感召力,传达高期望,使用各种方式强调努力,以简单明了的方 式表达重要意图。 (7)个别化关怀:关注学生,爱护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 培训、指导和建议。 (8)知识丰厚,能准确地传达人类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教师试图传授学生知识并增加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时,他们必须扮演各种身份与角色。简单反思你的学生经历,将会帮助你开始识别课堂中教师的多重身份。与教师相联系的最有代表性的角色是指导型专家(instructional expert).在这一角色中,教师负责制定促进学习行为的计划。教师的任务是在学习行为以及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指导学生。这个角色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学科专长,而且需要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h ul-man,1986)。教学法的知识是关于向学习者呈现信息的有效方法,这就需要认识到哪些因素影响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学生对于学习主题的难度认知。正如杰顿和亚历山大(Jetton&Alexander, 1997)所说,这种类型的知识不是自动伴随着内容方面的专长的。 除了这些教学职责,教师也需要承担管理者(manager)的角色。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引人指令和结构来发展学习过程。管理学习环境的任务把教师置于“监工”的位置,还有“社会心理学家”,甚至“环境的工程师”。最后,一个正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作为咨询者的教师(teacher-as-counselor)。专业的教育者理解这一现实,即教学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大脑”。学生把各种发展性的问题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在具体的课程运作过程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决策。课程决策是对课程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也是课程发展、创新和优化的过程,其关系到课程实践的成败。可以说,课程决策是基础,是关键。 1.把握课程编制的方向 课程编制是建立高品质课程的关键,直接影响到课程实践以及教师、幼儿的发展。同时,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要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体验和教学策略、课程媒介或资料、课程评价”等课程决策的内容要素既要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适合不同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并能通过课程的实施丰富本园的内涵。 2.赋予教师决策的权利 课程领导力的真正内涵在于激发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实现课程范式的转变。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能力与兴趣,因此可以作出最适宜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与状况的课程决策。为此,园长作为课程领导者,首先要努力营造宽松、有利于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开发的环境,让教师享有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决策权;其次,让教师作为主体共同完善幼儿园课程方案并参与课程决策。当教师拥有课程决策权时,将有助于幼儿园吸纳来自于教师课程实践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课程实践的变化完善课程决策。课程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面临的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课程决策内

容教师要进行再判断和选择。在这期间,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关系是:前者是导向、服务和激励,后者是开放、对话和重构;帮助教师明确课程选择的方向,引领教师基于新课程的“研究性”“生成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边进行课程实践,边进行课程决策,激励教师在课程活动的实际情境中自主、灵活地决定和开发课程。 二、组织架构。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点是如何重构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实践生态环境和氛围,创造“智慧共享”的条件,使幼儿园成为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的场所。在这里,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是开放、合作和平等的。 1.建立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 矩阵组织是一种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既讲分工又讲协作,将集权化与分权化结合起来,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中,纵向为领导层面的信息流,横向为教师研究层面的信息流。纵向的领导信息流一方面体现为领导层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支持和服务的功能,努力为课程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为那些面向问题的课程专题项目研究创造良好的平台。横向的研究信息流则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标,有机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从事课程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2、形成课程项目实践研究团队 为了避免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的课程决策带来的课程实施整齐划一的弊端,我们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经验、特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中心稿)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把新课程各该改革的教学历年真正落实到位,关键是要广大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变革自己,定好自己的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反省自己在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角色、作用,他与新课标的要求有什么不同,需要如何改变才能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笔者拟对教师作用的传统理解做一些分析,以求就教于方家。一、教师是园丁社会一直歌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知道,园丁的作用是培土施肥,修枝剪叶,而在这过程中园丁是主动的,而园中的花木始终是被动的。园丁有怎样的审美标准,那么他对花木就会做怎样的修枝整形,所以花木的生长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园丁审美情趣的雅俗、审美能力的高低。而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它特别强调学生应能独立地、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因此教师不是园丁,而应是根雕艺术家。对待雕的根必须是因势就形。它本身具有什么形体特征,艺术家的任务就是使它能更好地凸显其个性特点。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引导、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地发展他们的个性,更好地成才。有文学天赋的就发展其文学素养,有艺术细胞的就发展其艺术禀赋,擅长理性思维的就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擅长动手的就培养操作实践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二、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这一观念把教师的工作职责定位在给学生的是具体的东西,即一碗水。也就是教给学生的是死的知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只是你的知识大于课本知

识就行。这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教给学生的如果仅是一碗水,远没有达到社会对一个人才的要求。社会是发展的,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仅有老师教的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在终身工作、生活中使自己的水源源不断的能力。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一种探求水源、汲取水流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水就是活水就会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要能达到这一目的,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第一,一桶水有量的局限性。第二,一桶水有质的怀疑。如果一桶水长期不动,它就会是死水变质的水,这样的水交给学生,只会贻害无穷,如果那样,教师岂不就无异于扼杀幼苗的刽子手。话虽然说得重一点,但理确实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始终坚持自我知识的更新、理念的更新,要力争把自己的一桶水变为活水、长流水。三、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过去为了强调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就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但我以为这还是有局限性的。我以为应该是师傅指指门,入门在自身。严格地讲,师傅是很难把学生引进门的,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老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找门、入门的能力。要真正达到进门的目的,达到进门后能够识宝、取宝的目的,这都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否则,学生尽管可能会进得门去,但不一定就能真正体味到门内的精彩,不一定能取到其中的精华。我一直认为教师不应是放牛娃,而应是牧羊人。小时侯放牛时,总要拉着缰绳,走在牛的前面,不然,要吗它不走,要吗它不按你的意图走。以故就常常羡慕牧羊人,

教师领导力主要内容

《教师领导力》课程核心内容 对领导力认识的发展中最具革命性的一点就是:从一种属于少数精英的能力到一种属于大众的能力。 (1) 前瞻力: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能力; (2) 感召力:吸引被领导者的能力; (3)影响力:领导者传达想法、获得认同并激励他人支持来实现想法的过程。是领导过程的核心部分; (4) 决断力:正确而果断决策的能力; (5) 控制力:控制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 具备领导力的人就是领导者。既然每一个人身上都具备领导力,那么理所当然,每一个人也就可能成为领导者。 权力性领导力(职位权):来源于教师由于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身份所拥有的权力 非权力性领导力(人格权):来源于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品格等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包括: 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合理期望的能力 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创造良好教与学氛围的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对教师教学领导力的认识有一种误区:教师紧紧控制住课堂,便是拥有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的影响因素: 对教师教学领导力的作用性质和大小产生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认识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个性品格,以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等,另外,教师的职称、资历,学校的文化氛围等也对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课程领导力就是教师在参与学校课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事务进行引领和指导,实现课程品质的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的能力。 班级领导力指教师或者班主任按照班级发展的目标,利用自己的职权与非职权影响力,挖掘各种资源,带领全班学生开展班集体建设、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进行纪律管理、开展文化建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等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放飞梦想,让心灵去旅行”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谭夏瑜 以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诸如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褪色。新课程在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尽快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以适应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放飞梦想,回归本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在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凸现其主体地位。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而更应该成为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建设者、研究者,故而,我认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是引导型、方法型、创新型、人格魅力型以及研究型的教师。 1、回归主权,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型的教师。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权威。而在新课程下,教师要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也由知识输出者的角色转变为给学生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候给予引导和支持的导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2、因势利导,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成为方法型的教师。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新知识以爆炸的速度更新和递增,人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得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因此,教师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把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更何况这些知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过时。这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进行终身学习,而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主人翁的过程中,新课程要求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的操作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解决问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中,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

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做专家型、学术型的专业化教师转变。 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交往互动、教学相长的协作关 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考试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做规划”° 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功能观: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由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知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

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校长的核心能力 ------英国基础教育启示之四 鲍成中赵丰平 在英国,我感受最深的是学校里没有使用统一的教科书。英国政府没有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教科书,而只是提供课程标准。每一所学校的校长,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和开发学校的课程,这就是典型的“一纲无本”模式,即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没有提供教科书,每个学校自由开发课程。这一点与我们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国家的教材是“大一统”的格局,即全国是一本教科书,但是,最近几年有所变化,已从“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纲多本”,即从全国一个课程标准和一套通行的教科书到目前的全国一个课程标准和多个版本的教科书,诸如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等。比较中英课程方面的差异,笔者想弄明白这里的原因,就向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unny博士咨询。sunny博士说:“英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之所以会出现“一纲无本”模式,这里面不仅有英国的传统的文化因素和教育理念,更重要的英国的中小学校长都具有很强的课程领导力。”这一点,与我在英国期间的整体感受是一致的。我在与20多位中小学校长接触过程中,“课程领导力”、“课程意识”、“多样性”、“创造力”等词汇频频出现于校长们的口中。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Mary博士后说,在英国,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如果校长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是不能够从事校长这个职业的。也就是说,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职业生涯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 一、英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学校是做什么的”的?Kaitti教授说:“学校是失败的教育的‘案发现场’,也是成功的教育的‘精神故乡’。失败的教育与成功的教育区别就在学校的课程。”她继续说:“学校其实很简单,就做课程。” 什么是课程?在英国的中小学,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开发课程就是开发学校的品牌,开发学校的未来,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知道,课程的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但是,作为一名校长,仅有这四要素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课程的开发能力、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之间的区别,不是考试分数的差距,而是课程的差距。而课程的差距集中反映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差距上。因而,一所学校要发展,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课程。 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学校组织获得发展的主要动力。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 作者:吴德华收录时间:2019-11-04 阅读次数: 1 关键词: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们必须把 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对 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的角色很单一。新时期教师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 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 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 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那么,在全面变革的教育环境中,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走进新的角色。 一、教师应当充满爱心、富于平等和民主。 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全部的精力,无怨 无悔地献给教育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这种爱 又是理智的,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心,但又不存在偏爱和溺爱,不存在迁就和姑息。只有 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和无穷的乐趣。在新课 程改革中,教师已经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 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传统师者总要塑造“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扮演了一个居高临下的圣 者角色,这样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尊下卑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 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的欲望,给思维 以动力。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 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促进者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 色转变的一个飞跃和突变。但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更何况“受之以鱼,不如让其创鱼”,从“授”到“创”,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也 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 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掼、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

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进行角色的改变

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进行角色的改变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市的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市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也正因为如此,我市的音乐教育才真正肩负起了“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

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9481531.html, 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 作者:贾成净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18期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在中小学甚至大学课堂中都存在低效教学的现象。比如,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课堂到课率低,参与性意识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上课时看小说、讲小话、睡觉等[1]。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对于低效教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本文试图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领导力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2 教师领导力概述 2.1 教师领导力的内涵 美国领导力专家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C. Maxwell)认为:领导力即影响力。美国学者Chapman和O’Neil认为,所谓领导力就是一个人影响别人的能力,尤其是要激励别人实现那些极具挑战性的目标[2]。 由此可见,教师的领导力即为影响学生、同事、朋友等的能力,尤其是激励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甚至人生理想的能力。教师领导力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中,也体现在课堂外与朋友、同事、学校领导、家长的交流中。 2.2 教师领导力的组成要素 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课题组提出的领导力五力模型[3],可将教师领导力的组成要素概括为:1)教师的前瞻力,主要指教师把握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能力;2)教师的感召力,主要指教师在人格魅力与学科知识魅力方面吸引学生的能力;3)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指教师在人格、专业知识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能力;4)教师的控制力,主要指教师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已定教学计划的 执行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等;5)教师的决断力,主要是指教师在针对教学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而进行快速和有效决策的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2)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王国忠老师讲课十八:领导力修炼,必须提升五种领导气质

领导力修炼,必须提升五种领导气质 一、第一个气质:沉稳 第一个气质就是沉稳的气质,有些员工做事情不够沉稳,不够踏实,在平常领导交办事务的时候,他一手承担了,但是做不成结果,这样给领导的感觉就是轻浮,还有一些领导也是这样的,一个领导作为一个管理的干部也比较轻浮,不稳重,不沉稳,那么容易把你的情绪显露出来,而这都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特质。 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你情绪的管理,你不能随意表露低落的情绪,在你的团队里面,你永远是扮演一个正能量的角色,让你的员工深受鼓舞,能够在你的身上感到到正能量。作为一个员工也是一样的,你想成为领导,你需要训练你的沉稳,沉稳的气质给人靠谱的感觉。 比如说我曾经在辅导一些企业的时候,有时候他们的员工上台讲话,一上来讲话,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引人注目,他们引人注目的方式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方式,一上来就讲一些笑话,一上来就以一种开心果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别人容易记住你。 不好的地方就是你没有把握好火候,就会让人感觉到你这个人不够稳重,你这个人一出来就是非常的浮躁,而这些都会影响领导对你的认知,认为你可不可信,靠不靠谱。 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记住你的沉稳是非常重要的气质。

你的沉稳气质体现在你做事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所以你平常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今天宣布,明天推翻。 在这个层面上,一定要非常的慎重,所以在公司做决策也好,在给员工做晋升、加薪的时候,以及利益兑现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答应别人的一定要兑现。 不论是干部也好,员工也好,都需要去训练自己沉稳的气质,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 沉稳的气质还包括你穿衣服,作为一个管理者,穿衣服要像个样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职业化员工,未来想当领导,自己穿衣服就不能太随意,当然也不是说非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当官的样。 你的举手投足、你的言行、你的衣服都需要跟您工作的职务相匹配,这些都能衬托出你沉稳的内涵,一个人沉稳,让人家感觉你更可信,一个人沉稳,让人家感觉到你有内涵。 二、第二个气质:细心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气质就是细心的气质,作为一个干部,你一定要比员工更加的细心,你要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问题,这才是你的水平,看出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所以你一定要带着细心的这种心态和眼光来对待你的人和事。 比如说对待人,作为一个管理者,你细心对待人就是你察觉到你团队的情绪,作为一个管理者,你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作为团队的情绪管理人员,你能够发现员工的气势不行,发现员工的状态不行,发现员工的心情不行,你要及时的去调整,及时的去

如何提高课程领导力

对课程的领导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师团队根据新课改的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新课程,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品牌的能力。新课程方案确定了与教育现代化相匹配、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吻合的顶层设计,但它必须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变为现实。因此,作为学校课程教学的领导者,校长肩负着引导全体教师尽力完成新课程目标的重任,必然应该走在新课改的前列。 一、增强课程领导力的意识 校长是学校课程教学的领导者,但由于教材、认识、政策、措施、队伍、教育的模式和理念等均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与发展的,并没有一次性成熟的、设定的模式,因此,校长一定要把自己从繁琐的事务堆中解脱出来,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捕捉课程教学新动态,留意课程实施与完善的新方法,从而正确把握对新课程的理解,把学来的理念通过内化,转变成自己的理念,从而使先进的理念贯穿在学校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平时我以读书为乐,肖川、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论述常使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觉;我也常在《学校管理》《江苏教育》《苏州教育》《吴江教育》《苏州日报》等报刊中汲取名校长成功领导课程的智慧,咀嚼柳袁照的“诗性教育”,揣摩李希贵的“管理沉思录”,摘抄精彩的段落,细细品味,并在校本教研培训会上与全体教师一起分享。 二、提高对课程领导的技能 首先,要提高课程决策能力,即构建一个整体的课程愿景,包括课程规划、设计、选择等。其次,要提高课程资源的统整能力,即不仅要充分利用、发掘校内优势课程资源,还要积极整合、开发校外资源,取长补短,争取课程资源的合理分配;再次,要提高课程评价能力,即通过对课程实施状况及时监测、评价,发现和反思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我校的特色教育是“崇本”教育,所以,“崇本”就成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在开发《醉江南》《吴宫老酒》《江南天池》等校本课程时,我们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生活和知识基础,内容不求奢华,力求朴实;立足本乡本土,汲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乡土味浓厚的内容;注重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整合,注重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探究创新、整理汇报等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了素质教育,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学生家长、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加强课程实施中的领导能力 学校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分析教学动态,抓住主要矛盾,摸清课堂真实情况;要抓住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技能。近几年来,铜罗中学每年都举行青年教师“崇本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金秋开课活动。校园内“以学论教,减负增效,让学生快乐地学,老师幸福地教”的横幅醒目地昭示着我们改革课程教学的决心和目标。作为校长,我坚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大家一起进行课堂观察。课后召开“课堂教学评估会议”,引导青年教师在开课过程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从而加快专业成长。 校长走进课堂不仅是对教师“教”的情况的了解,更需要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平时,我在听

教师领导力主要内容教学文案

教师领导力主要内容

《教师领导力》课程核心内容 对领导力认识的发展中最具革命性的一点就是:从一种属于少数精英的能力到一种属于大众的能力。 (1) 前瞻力: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能力; (2) 感召力:吸引被领导者的能力; (3)影响力:领导者传达想法、获得认同并激励他人支持来实现想法的过程。是领导过程的核心部分; (4) 决断力:正确而果断决策的能力; (5) 控制力:控制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 具备领导力的人就是领导者。既然每一个人身上都具备领导力,那么理所当然,每一个人也就可能成为领导者。 权力性领导力(职位权):来源于教师由于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身份所拥有的权力 非权力性领导力(人格权):来源于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品格等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包括: 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合理期望的能力 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创造良好教与学氛围的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对教师教学领导力的认识有一种误区:教师紧紧控制住课堂,便是拥有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的影响因素: 对教师教学领导力的作用性质和大小产生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认识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个性品格,以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等,另外,教师的职称、资历,学校的文化氛围等也对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课程领导力就是教师在参与学校课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事务进行引领和指导,实现课程品质的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的能力。 班级领导力指教师或者班主任按照班级发展的目标,利用自己的职权与非职权影响力,挖掘各种资源,带领全班学生开展班集体建

论述题: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问: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因此,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即发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是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的地位被动摇了。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处理各种的方法。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1.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从过去的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初等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