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2.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有哪些?

4.如何实施幼儿的美育?

5.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有哪些?

6.幼儿德育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7.幼儿美感的特点有哪些?

8.幼儿美育的意义是什么?

9.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都有哪些?

10. 试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

1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

12.托幼机构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13.“幼教优先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4.日托中心的出现主要受哪两个因素的影响?

15、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包括哪些?

16.游戏具有哪些特征?

17.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18.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有什么意义?

19.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20.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21.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

22.什么是幼儿园的教育环境?

2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24.儿童心理的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25. 简述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26. 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把握哪些要点?

27.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应掌握哪些要领?

28.比较成型玩具和未成形玩具。

29.简述学前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30.简述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早期教育的贡献。

31.家园合作的必要性有哪些?

32.幼儿园环境的意义是什么?

33.学前教育学的特点有哪些?

34.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的意义?

35.学前儿童智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都有哪些?

36.创设儿童游戏场地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37.角色游戏的特点有哪些?

38.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幼儿的结构游戏?

39.简述埃里克森的理论对早期教育的贡献。

40.浅谈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2.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43.学前教育学的性质是什么?

44.什么是学前教育?

45.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46.教师应该如何指导角色游戏?

47. 结构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关系是什么?

48.简述智力游戏的构成。

49.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阶段有什么不同?

50.简述现代幼儿环境教育观。

5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2.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53.我国现代的教育观有哪些?

54.幼儿体育的任务是什么?

55.幼儿体育的内容和手段有哪些?

56.结构游戏的意义是什么?

57.教师应该如何指导玩沙游戏?

58.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有哪些?

59.说明影响儿童的基本因素间的作用及联系

60.幼儿德育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61.户外环境的作用有哪些?

62.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63.托儿所与日托中心的异同是什么?

64.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65.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66.角色游戏的意义是什么?

67.各年龄班应学会的结构知识与技能包括哪些内容?

68.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的关系是什么?

69.简述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70.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71.在布置幼儿园的

墙面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2. 考虑幼儿园户内环境的结构要注意哪些问题?

73.教育的生态环境的层次包括哪些?

74..儿童生理的发展都包括哪些方面?

75.学前儿童智育的任务是什么?

76.表演游戏的意义是什么?

77.教师如何指导智力游戏?

78.幼儿园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79.现代的游戏理论有哪些?

80.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法。

81.早期儿童教育基本理论的原则有哪些?

82.幼儿园制度生活制度的依据有哪些?

83.指导学前儿童体育工作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85.学前儿童都有哪些心理需要?

86.教师应该如何指导表演游戏?

87.简述我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88.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89.简述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

90.论家庭诸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91、小学与幼儿园相比,有什么不同?

9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

93、结构良好的户内环境的标准。

94、托幼机构教育的基本原则。

95、简介听觉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96.试述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要点有那些?

97、试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98.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从哪些方面尊重和满足了幼儿的基本需要?请举例说明。

99、试分析玩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00、幼儿教师备课工作包括的内容。

101.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是指哪些理论?你比较同意哪种理论?为什么?

102.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

103. 情景: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在逛街,迎面过来一位留着长发的叔叔,女儿害怕的告诉妈妈说:

“妈妈,那个人肯定是个坏人,咱们小心点儿。”看了这个片段后请你完成下面内容:

104.实践操作题:请为下面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105.简介《母育学校》的主要学说是什么?

106.简要介绍儿童观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是什么?

107、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与特点有哪些?

108、请结合图介绍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09.用学前教育理论及原则分析下列情景:

110、实践操作题:请为下面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111.简要说明幼儿空间知觉发展的特点有那些?

112.道德和品德有什么区别?

113.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114. 用学前教育理论及原则分析下列情景:

115、实践操作题:请为下面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116.我国革命根据地的幼儿社会教育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117.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118.简述视觉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119、简述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有哪些?

120.用学前教育理论及原则分析下列情景:

121、实践操作题:请为下面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 则探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3.学科知识 大学的课程内容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取向、依据及其环节 [摘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时都要面对的问题,其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依据和环节等问题尤显重要。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学科、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三种取向;选择的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几个方面。在明晰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应把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关键词]课程改革;内容选择;取向;依据;环节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渗透于专业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09333)系列成果之一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活动时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学者们在教育研究中大都关注“怎么教” 的问题,过于追求方法和效率,而对“教什么”这个体现课程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这就偏离了新课程改革宗旨和方向。我们知道,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先进的价值与有效方法的统一。鉴此,本文把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首先阐释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依据,最后,从操作层面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归纳,以期使我国的课程内容的改革能够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而达成学习者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自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围绕三种不同取向而展开。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这是产生较早而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课程内容在传统上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一定的科目。由于知识的传授往往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所以课程内容就被理所当然的视为上课使用的教材。 无论我国历史上的“六艺”,还是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等,都从实质上确定了课程内容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的观点。我国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基本上是把

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

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 体育教学体系包含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是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要素。《课程标准》在选择教学内容上给我们留有相当大的余地,这是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根本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过去的理解有所不同,体育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看作教科书,教师的职责是“教”教科书;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教学内容不等于教科书,同时教师也不只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就提高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学内容不是教科书上限定的某些内容,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可选择的,这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当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且要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必须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二,要根据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以水平来划分学段,给我们体育教师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同一水平阶段学生相似或相同的身心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达成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我们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设计和使用教学内容。例如,在《课程标准》水平四五阶段有发展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有条件(如有田径场)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耐力跑的练习,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跳绳、往返跑、追逐跑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第三,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高中时期,男女生均已进入青春发育期,对机体的影响比一生中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大,是人体形态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男、女生形态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各有侧重。女生这一阶段内脏器官发育落后于身高、体重的增长,同时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作用有所降低,宜进行一些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有氧练习,加强对胸部、腰背、大腿和臀等部位的练习,如形体操、韵律操、技巧、慢跑、跳绳、呼啦圈、游戏等。男生在这一阶段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应加强下肢肌肉、上肢肩带、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如具有挑战性的跳高、跳远、接力赛等田径项目;具有竞技性的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体操项目,还有趣味性很强的球类项目。

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袁海泉①刘电芝② (①苏州大学物理学院;②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以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从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发展性、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化与生活化、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分析了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内容;选择原则;课程实施 我国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颇有有争议性的问题。其中一些争议就是针对某一类具体教学内容的,如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是否应该削弱。这些争议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依据什么标准选择课程内容的问题,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必然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课程内容的概念在三个层面上使用,一是在课程标准的层面上,作为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二是在教材的层面上,作为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三是课堂教学层面上,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课程内容。也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区分,认为后两个层面上应该称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1]。我们认为三者的主体内容应该是相同的,三者之间的差异正体现了不同的主体(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者、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差异。针对课程内容选择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忽视三者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实用性与发展性、学科化与生活化、基础性与时代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四个方面,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过程探讨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选择某种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就存在争议。形式教育说认为,选择某种知识,是因为它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聪明,即具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而实质教育说认为,选择该种知识,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标。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又出现该取舍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兼顾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因为: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现实化,而课程目标中必定体现出一定社会的价值要求,即某一种文化,某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点、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塔巴(H. Taba)提出六项课程选择的原则中,包括了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2],当选择内容考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时就蕴涵了选择者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总体上体现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课程设置与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与社会价值要求相一致,而实践者由于多样的原因,致使真正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内容对主流的价值观点有一定的偏离[3],但是,两者相吻合,是课程内容选择者所追求的。

试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试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学前教育论文 试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赵海燕徐跃东 摘要: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直接取材于儿童多元文化背景,融合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内容选择应遵循价值性与效用性、公平性与全面性、针对性与普遍性、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选择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内容。 关键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雅斯贝尔斯说:“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1]课程内容指在特定形态课程中儿童需要学习和获得的事实、概念、原理、动作、技能、策略、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2]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是构成课程文本的重要部分,其优劣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高低。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是一项价值判断行动,是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需要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诸要素的过程,亟需制定相应的内容选择原则。 一、价值性与效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为儿童提供差异的课程,使课程对儿童个体具有意义应是课程进行内容选择的重要尺度之一。[3]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在多大程度反映儿童、社会生活及知识发展需要是判断课程内容是否有价值和效用的重要标准。课程目标必然反映课程价值选择,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最重要和核心的价值是促进儿童整体、和谐的发展,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应以此作为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标准,课程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及对儿童发展的实际效用如何等问题是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采用价值性与效用性相统一原则应注意:第一,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是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价值设想和价值追求,课程内容必须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才可能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课程目标统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个课程体系的最基础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第二,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保持一致。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是取材于一定社会现实状态下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的生活文化,既体现了民族、地方的文化传统,也是当下现实世界的生活文化,承载着民族主体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人类文化对真、善、美的普遍价值追求。社会发展也不断影响民族文化发展并对民族文化提出革新要求,因此,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筛选和价值判断,选择有价值且能有效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第三,遵循儿童兴趣和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是否有效,是否有价值最终必然体现为学习者的发展,课程内容适合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只有与儿童兴趣相适切的内容才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只有契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才能提升儿童的发展,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二、公平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课程内容是由社会特定结构所推动,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一旦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则很快会体现在课程中;反之,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群体的价值观念及生活经验,却无法出现在课程内容之中。[4]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倾向于对文化的境遇性思考,关注微观叙事,当然,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民族及文化的独特性应得到保护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应具备的正当权利。因此,多元文化课程认为课程内容应体现不同利益团体的文化,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文化,追求文化公平应成为多元文化课程的使命之一。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既是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目标是一定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 在人类知识范畴中,由于知识组织和分类的需要及知识自身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或领域。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这些学科或领域知识,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全都具有某种意义与价值,因此,或多或少地具有掌握的价值。但其范围极大,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时限都决定了这些知识不可能都进入课程之中。因此,教给儿童的知识必须是在广泛的知识中加以选择的。同一学科或领域的课程可在不同的年龄段教育中开设,但不同的年龄段课程的内容是有差别的。幼儿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不同于小学及其它年龄段课程内容的选择。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是具有启蒙性的、最基础的、最具体的及可直观化的。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知识: 1.社会学的知识:如社会机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社区、社会变迁,民族、社会制度等。 2.伦理学的知识:如基本的伦理关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 3.地理学的知识:如行政区划、国家、世界等。 4.经济学的知识:如商品、货币,价格、买卖,劳动与利益等。 5.文化学的知识:如风俗习惯、民间文化、艺术样式等。 6.心理学的知识:如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各种态度及情感、人的行为等。 7.历史学的知识:如人类生活的演进,民族、国家的发展,社区的发展等。 除了以上几个学科的知识外,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还涉及不少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此不一一罗列。这些学科的知识是以一种变化了的方式进入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中的。所谓变化了的方式,是指这些学科中最粗浅、最基本的知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重点,并且这些知识是以一种综合的、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在社会领域课程之中的,它们的学术性、学科性及理论性已基本隐去,形成一种科学性和启蒙性相结合的体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范围除了相关的学科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相互作用,它们对幼儿情感——社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生活当然地成了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 二、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如何选择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哪些问题?这就涉及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选择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除了前述知识体系(文化)上的考虑外,主要依据有: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精心选取课程内容(二稿)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精心选取课程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中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原则 山东沂南四中(276399)李树臣 【中学数学杂志2014.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了五条“课程基本理念”,并且对教材编写提出了“科学性、整体性、过程性、现实性、弹性和可读性”的具体建议。这些理念或建议从宏观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是我们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总原则。本文以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为例,就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原则介绍如下: 一、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课标(2011年版)》针对“课程内容”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可见,这十个关键词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突出它们的核心地位,以其为主线进行整体设计。 例如,模型思想是指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青岛版教科书十分注重对模型思想的渗透,可以说渗透模型思想的意识几乎体现在教科书的每一个章节里。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法则、知识等,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数学模型;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借助于数轴模型探索得到的;分式是表示两个整式相除的数学模型;方程及不等式都是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函数是表示两个集合之间对应关系的一个数学模型;三角形全等是描述图形重合的数学模型;相似形则是表示形状相同的数学模型;400个同学的学校里一定有两个同学是同一天出生的数学模型叫做抽贴原理;转盘游戏的评判与设计的关键在于建立概率模型;测量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通过建立全等或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加以解决的典型例子……。可见,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构建的一个一个的数学模型,并逐步形成模型思想的过程。 二、突出科学性,反映数学的本质 《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科学性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编写青岛版教科书时,始终把准确理解《课标(2011年版)》的精神、全面体现其基本理念和具体落实它的各项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选课程内容都是与数学有实质性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素材,这些材料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的实质,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1: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建立过程(七(下))。 零指数幂是在学生学过的正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对指数范围进行的第一次扩充。教科书巧妙地把一则国际象棋发名者的数学故事作为情境。通过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利用正整数指数幂,发现棋盘中从第2个方格开始,各个方格中麦粒数目的排列规律,然后提出挑战性问题:能把棋盘中第1格中的麦粒数写成底数是2的幂的形式吗?启发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教科书又通过卡通人物的对话,说出学生发现新知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困惑:“20=1,这在数学上合理吗?”从而转向数学自身对零指数幂产生背景的探索: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中,被除式指数与除式指数大小限制如果放宽,即在除式a m÷a n=a m-n中,允许m=n,将会得出a0=1(a≠0)的结果。经历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数学上指数概念是怎样扩充的,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能感受零指数幂意义“规定”的合理性。

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1年7月刊 236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张艳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教育的中介是课程,课程的一个中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是否能够良性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和不满越来越多,素质教育的兴起让人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感兴趣。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够使学生觉得有用,能够真正学到东西,成为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本文就课程内容的选择加以简单的分析,列出了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内容;遵循原则;存在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curriculum selection),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等。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可以说,是斯宾塞在课程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的问题,选择学习经验成为"泰勒原理"的基本构成。自此以后,课程选择问题成为课程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都包括什么,不能盲目的进行选择。课程内容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它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当前主要有一下三种取向。 (一)教材取向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的知识,而知识体系就是教材,其代表首推夸美纽斯。从他的"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论出发,提出了百科全书式课程的观点。课程内容的教材取向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在这种取向下,师生的教和学都很明确,容易把握和评价,所以这种取向在在教学实践中最为盛行。但是对学科系统性的强调易导致对新知识的排斥和对学生要求的忽略。 (二)学习活动取向 学习活动取向的代表是杜威。他将课程内容看作是学习活动,认为"课程的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数学,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他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里,杜威实践了自己的信念。实验学校的学生不是学习传统的学科,而是要完成包括纺纱、织布、烹饪、木工等在内的"作业"。学习活动取向主张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习得知识,要求课程与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学习才有现实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将课程内容看作学习活动,往往使人们过于关注外显的活动,注意不到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另外,由于对系统学科知识的鄙视,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三)学习经验取向 学习经验取向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取向相比,经验取向更强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要求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这样虽能使课程关注到学生的兴趣、认知特征、已有认知水平等心理因素,但也加剧了内容选择的困难。实践证明,过于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于教育质量提高并无太大益处。 二、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颇有争议性的问题。其中一些争议就是针对某一类具体教学内容的,如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是否应该削弱;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否应该删掉;有关德育的课程是否应该增加或完善一些?这些争议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依据什么标准选择课程内容的问题,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必然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过程,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以良好的发展。因此,要从最基础的观念层面开始改变,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第一,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和全社会提供了积极乐观的和多元发展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智力之组合型,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其可取的方面,我们的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存在,只有在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各具不同的可造就的人才。重要的是在于教师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扬长补短,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英语学习来说,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发展的层次不同,英语学习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第二,多元能力的教学观。像其他学科一样,英语教学也应该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这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永恒的话题。其一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至少拥有彼此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而且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所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符合不同智能特点的需求。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才能,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有所不同,发展个性,实现差异教学。在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应转变观念进行差异教学。加德纳在谈到促进理解的方法时,呼吁教师能培养不同方式呈现知识的能力,以促成有效的英语教学。另外,教师要有想象力并力求多元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多元能力的要求。西方教学专家普遍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供助者或助学者,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作用,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成现实。 第三,多元智力的评价观。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慎重评价学生,讲究评价的全面性。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智力测验分数或书面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而智力测验或书面考试过分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仅难以反映学生的多方面智力,而且难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出客观评价。 多元智力理论不但符合社会的教育而且也给外语教育多元化提供新的启示。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对学生而言不仅找到了兴趣学习的新思路,而且促进学生的全身心的发展。它激励教育专家和英语语言专家以及教师寻求扩展其他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建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以适应不同智力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力岩等著.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吴志宏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林崇德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沛沛(1986.10.5-),女,河南省洛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教学论。

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

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 通过观课,我认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确定教学内容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二是学生的需要。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三是编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的。语文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教什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那就是说,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详细的说就是以下: 1、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 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也就是指文本的最大价值。这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的。语文学科里选的课文很少有为教材而写的,它首先是一个社会文本,在社会上流行。它被选入教材是因为它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教学时应首先抓住它的这个突出的优点。比如曹禺的《雷雨》里的集中而鲜明的矛盾冲突、鲁迅的《祝福》里祥林嫂的典型形象、柳永的《雨霖铃》的富有感染性的情感和语言等等,在这些作品仅仅是社会文本时,这些方面就表现突出。当我们教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不可能绕开这些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优点。否则语文教学就是舍本求末,就不能承载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 2、教师想教什么 新课改教材的编排安排是有计划的,知识点是分梯度的。所以,在教一篇课文时,还要考虑该文本所处的位置——所属的学段、所属的单元等。学生感觉语文课一节不上,甚至一个月不上没什么影响。实际上语文课程也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和逻辑层次,当然这一点上语文学科还有待完善,还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但在新课程新教材中,编者已安排了已有的、公认的成果。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的教材编出来,语文老师翻过来看过去感叹道“不就把课文的顺序变一变吗”。这实际上是忽视了教材编写的知识层次,忽视了编者的主要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根据他们的语文经验确定的单元提示或单元目标,是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 3、学生应学什么 语文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无所不教就是无所教,一定要考虑“学生需要教什么”。说白了,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和“学生能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要考虑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教,有什么语文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当前的语文能力能学些什么。总体说来,太容易的不需要教,学生自会解决;太不容易的也不需要教,教了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就没有意义;非语文的也不需要教,自有各科在教。西方有谚云:美就是恰当。教学也是这样,最好的教学内容是最恰当的内容,最合乎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当然确定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能力不同的学生需要获得的学习内容必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还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因材施教。 4、自己能教什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语文能力和经验、情感价值观、个人气质、个人教学能力等,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所以教学时还应选择自己能讲的讲,能理解的讲,有深刻认识的讲,这样才不会使语文课堂空洞、乏味。以整合改造教材为例,教师要牢记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现在,“课时紧张”成为新课程“模块制”实行以来语

论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 原则与方法

论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毛振明李忠诚1.难问题: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是课程基础,更是课程研究的历史难题 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知识、体育原理、体育健身、运动训练、体育娱乐体育观赏可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后备军可谓浩如烟海。所以,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就必然地成为了体育教育工作的第一基础工作,成为了体育课程研究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换言之,如果没有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那么,科学的体育课程研究就无从谈起,体育教育工作也无从做起、体育教育的科学化无从说起、未来体育教师无从培养起。因此,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和方法是体育教育的永恒性课题、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体育教学内容的精选和优选更是非常重要的重大课题。 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是一个看起来不难,但却是很难的历史难题。在过去的体育课程建设中,我们不断遇到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困惑,在当前体育与健课程改革之中,我们依然深切感到来自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困扰。早在解放前,中国就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土洋之争?;解放后,也有苏联体育内容的争论和军事体育内容的进进出出;改革开放后,有?男拳女舞?和迪斯克进课堂的争论;上个世纪90年代?为什么要教背向滑步推铅球?的争论把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提升到了课程思想的高度;进入21世纪以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更是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上遇到前所未有困扰:多米诺骨牌、魔术杂技、电子竞技等非大肌肉群运动的内容进入了体育;扁担南瓜、白菜莴笋等非体育文化性内容进入了体育;自行车等纯生活的实用技能也进入了体育;劳作、手工、唱歌、情景剧等非体育内容进入了体育,体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与否成为了体育课程改革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至今天,我们依然在讨论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问题,我们依然不能完全说清楚这个问题。可见,体育教学选择的问题是一个大难题。 本文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之所以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1)体育教学内容的后备军太多,太纷杂;(2)人们判断好体育教学内容的视角和标准很多;

举例说明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举例说明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2012021801 金慧 案例: 我的标记朋友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标记。 2.知道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专用的毛巾、茶杯。 3.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每人三张相同的标记图(分别用来贴在茶杯架、毛巾架、晨检袋上),全班每个幼儿的标记图都不同。 2.晨检牌人手一个。 3.小红星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标记图。 ★教师:洗完手后,我们用什么擦手? ★教师:这么多毛巾都是一样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条是自己的毛巾呢?(引出标记图) 2.实践操作,幼儿选择并粘贴标记。 ★介绍标记图,并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标记,教师帮助幼儿把标记贴在毛巾架的挂钩处。(分组进行) ★教师:小朋友的毛巾都有自己的标记图了,以后擦手就不会用错毛巾了。现在我们喝水的茶杯、早晨的晨检牌还没有标记,我们快快给它们贴上自己的标记吧。2.实践操作,幼儿选择并粘贴标记。 ★介绍标记图,并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标记,教师帮助幼儿把标记贴在毛巾架的挂钩处。(分组进行) ★教师:小朋友的毛巾都有自己的标记图了,以后擦手就不会用错毛巾了。现在我们喝水的茶杯、早晨的晨检牌还没有标记,我们快快给它们贴上自己的标记吧。 3.游戏“看谁找得快”。 ★让幼儿分组找自己的毛巾、茶杯、晨检牌的标记,并给找得又对又快的幼儿发小红星。★每人发放一个晨检牌,教师鼓励幼儿看清楚、记住自己的标记,再把晨检牌放到自己的标记处。教师这时要特别关注上个环节没得到红星的幼儿,帮助他们放对标记,并给予红星奖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教师小结,引导幼儿以后要用自己专用的毛巾、茶杯。 ★教师:小朋友刚才给自己的毛巾、茶杯、晨检牌贴了标记,这些标记大家要爱护,不能随便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物品,用自己的毛巾擦手,用自己的茶杯喝水,不会和别人的弄错。这样做,既清洁又卫生。 本活动是专门为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设计的一个基本生活常规(认识自己的标记)及生活习惯(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专用的毛巾、茶杯)养成的活动。为了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保证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了解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常规是必要的,通过标志来规范幼儿的生活,是让幼儿初步感受标志在生活中作用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体现课程内容选择的目的性原则与基础性原则和适宜性原则。 活动分四个环节进行。第1环节是通过谈话,引出标记图。第2环节是介绍标记图,教

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第五章 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以及组织原则和呈现方式。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样有多种观点,可以与第一章中对“课程”的不同理解进行比较认识。 要明确课程内容选择的几个主要方面的依据。 在组织原则中,连续性原则和顺序性原则都是课程内容在纵向上的组织原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合性原则是横向上的组织原则,是不同学科领域间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组织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起来学习。 第六章 不同的课程类型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其各自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类型课程在不同的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反映出不同课程体系的不同价值取向。从不同的价值层面或侧面看待课程,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因此,学习者要在同一划分标准下区分课程类型,把握其内涵。 课程结构则主要是不同类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分布。 目前,我国新课程结构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理解这一新课程类型的特点和内容。要掌握我国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反映出来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 对本章内容的学习首先要搞清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研究课程实施,要通过了解三种不同的课程实施研究取向来认识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重要性。 了解课程实施的层面和水平,了解课程实施的几种策略。 重点把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有关情况。 第八章 了解课程管理的几种主要模式和世界课程管理的特征与趋势。 重点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有关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校本课程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体现了课程设置要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也能体现出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或者说共同创生课程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