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多断型的含油气盆地中。断层对油气藏中的作用,表现在油气生(成)、排(烃)、运(移)、圈(闭)、聚(集)、保(存)的各个环节。

1、对生烃的作用

a、控陷断裂控制源岩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的控盆断层控制着盆地的物源,水体深度,以至于控制了盆地的沉积环境,从而影响了烃源岩的分布

b、活动断裂促进有机质演化,在活动断层带附近,尤其是深大断裂带区域,下部热流沿断层向上运移,使得区域地温剃度较高,同时由于断层作用,使得盆地沉降较快,使埋深较大,得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

2、对储集的作用

a、断裂伴生或派生裂缝为油气聚集储集提供场所,断层油气藏等均是由于断层的作用,为油气提供了聚集的场所

b、裂缝可改善储集性能,尤其是对于致密储层地区,断层及由断层所产生的裂缝可以为油气提供储存空间,增加致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极大的改善储层的性质。

3、对油气运移的作用

a、连接烃源岩与圈闭。

b、断裂延伸层位控制油气运聚层位

c、断裂活动时期应为油气大量运聚时期

4、对运聚的作用

提供圈闭a、活动时期形成挤压背斜或同生背斜b、静止时期断块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封闭

5、对油气保存的作用

a、断裂直接断穿地表破坏油气藏

b、未断至地表的对油气藏形成起调整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断层对油气的聚散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连接烃源岩与圈闭,聚集成藏;又可以与地表相连造成油气的逸散,破坏掉整个气藏。

(1)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连接烃源岩与圈闭;它可以使纵向上距离烃源岩较远的圈闭连接起来,特别是起到穿层系源岩与圈闭连接的桥梁,是油气垂向上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断层可以使许多小规模的断层油气藏通

过断层的垂向运移通道而形成更就有规模的断层封闭性油气藏。(2)油

气藏形成以后,由于后期构造运动在油气藏部位产生新的断裂,切割油气藏,打破原来油气藏的物理化学平衡,油气将沿断裂面(带)这个相对低

势区迅速扩散,油气藏遭到破坏。①断层断至地表对油气藏的破坏:由

于地下深处高压条件的油气藏与地表常压环境相连通,巨大的压力差将使油气沿纵向开启的断层通道迅速逸散到地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油气沿断裂逸散到地表并不是永久的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断裂活动的减弱以及逸散到地表的油气分异、氧化作用而形成沥青塞重新封闭,下顷方向未逸出的油气得到保存,从而形成沥青型封闭性油气藏。②断层未断至地表时:断裂作用使油层的一部分与上方储层连通时,可使原有油气藏圈闭容积变小,使溢出点以下的油气沿断裂向上方储层移动,在新的圈闭中重新成藏。

上面均是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内容很多,部分地方可以适当详细一点,但字数有点多。。。写不完。。。主要着重红色字体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 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的基本概念 1.圈闭的概念 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圈闭是由三部分组成:(1) 储集层; (2) 盖层;(3)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它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另外的遮挡物,如断层、岩性变化等。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其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1) 溢出点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圈闭的溢出点(图5-1)。 (2) 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也愈大。圈闭面积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3) 闭合高度 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闭合高度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大。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闭合高度的测量,是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为基准。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同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区域倾斜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高度。 (4)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电、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5)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其具体确定方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V=F·H·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第六章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 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摘要: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陆上油气勘探总体从构造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转变,岩性地层大油气田目前已进入发现高峰期,相继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发现了多个亿吨级以上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展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目前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中国陆上最重要的勘探领域和储量增长的主体,2003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比例已达到60%~70%。其中连续型油气藏将是今后该勘探领域的

重中之重。随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实践中迫切需要针对湖盆中心大规模连片厚砂岩形成机制与分布,大面积低渗透率背景下有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定量评价方法,大型地层油气藏成因类型与成藏机制,大范围连续型油气藏形机理、富集规律与储量规模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连续型油气藏;大型浅水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成岩相 1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大型浅水三角洲连片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连片大油气区的地质基础。随着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坳陷湖盆的深入勘探,浅水三角洲及湖盆中心砂体已成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大型浅水三角洲形成所需的条件有:相对较浅的水体、稳定的构造背景、平缓的坡度及充足的物源。例如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青一段沉积期湖相面积可达8. 7×104km2,嫩江组一段湖相面积可达15×104 km2,且最大湖扩期深水区的水深仅30~60m。浅水三角洲的主要特征是:①水体相对较浅;②砂体宏观叠合连片,大面积分布;③水下分流河道很发育,延伸较远;④河口坝被后续河流冲刷而不易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8段是较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在盆地周边露头剖面上可发现长8段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规模较大,连片发育(图2)。大规模连续分布的长8段砂体为油气富集的基础,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有利目标区。湖盆的敞流性是湖盆中心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的重要条件,敞流通道对湖盆中心砂体分布及方向有

油气成藏名词解释

地研12-4 王景平 S1******* 名词解释: 1、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能否成藏,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的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圈闭和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关系。任何油气藏的形成和产出都是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而且缺一不可,归结为4个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就油气藏来说,充足的油气来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效的圈闭是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 2、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是对尤其在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对于特定的沉积盆地, 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3、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研究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组类似的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演化历程等要素单一模型或者多要素复合模型的概括。一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是建立在典型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的,需要研究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特征、温度压力特征、储集层特征等因素;明确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相对位置关系、油气运移的方式与通道、油气的注入期次、保存条件等。之后才能准确建立起油气成藏模式。 4、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的规律,一般通过对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后得到成藏规律,具体表现为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时期和演化等方面。从研究区域内沉积相带的展布分析油气储集空间;研究区域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结合构造应力场分析反演盆地演化形成;对区域输导体系研究找出油气聚集带;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得出控藏的认识,对成藏体系分析,建立输导成藏模式,确定油气藏类型。油气运移既有缓慢的以富力为主的渐进式,也有以高压为主的运移式,圈闭中储层的低势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5、油气成藏特征:“求同存异”,把某一个或某一类油气藏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突出来,可以是油源,可以是储层,可以是圈闭,可以是成藏条件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值得突出的特征。

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地质历史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产物。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是生、储、盖层和生、运、聚等静动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机配合形成的。 第一节油气的聚集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第三节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 第四节含油气系统概述

第一节油气的聚集 油气二次运移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运移过程中无盖层阻挡,油气将一直向上倾方向运移,直至散失到地表;另一种是运移过程中遇到合适的圈闭,油气将停止运移,在圈闭中聚集起来。 油气聚集:就是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一、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原理 1、渗滤作用:Cordell(1977)、 Roberts(1980)等人认为含烃的水或随水运移的油气进入圈闭以后,因为一般亲水的、毛细管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水可以通过盖层而继续运移;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在水动力和浮力的作用下,水和烃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并最终导致在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2、排替作用:Chapman(1982)认为泥质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是难以通过盖层的。另外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上,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多断型的含油气盆地中。断层对油气藏中的作用,表现在油气生(成)、排(烃)、运(移)、圈(闭)、聚(集)、保(存)的各个环节。 1、对生烃的作用 a、控陷断裂控制源岩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的控盆断层控制着盆地的物源,水体深度,以至于控制了盆地的沉积环境,从而影响了烃源岩的分布 b、活动断裂促进有机质演化,在活动断层带附近,尤其是深大断裂带区域,下部热流沿断层向上运移,使得区域地温剃度较高,同时由于断层作用,使得盆地沉降较快,使埋深较大,得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 2、对储集的作用 a、断裂伴生或派生裂缝为油气聚集储集提供场所,断层油气藏等均是由于断层的作用,为油气提供了聚集的场所 b、裂缝可改善储集性能,尤其是对于致密储层地区,断层及由断层所产生的裂缝可以为油气提供储存空间,增加致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极大的改善储层的性质。 3、对油气运移的作用 a、连接烃源岩与圈闭。 b、断裂延伸层位控制油气运聚层位 c、断裂活动时期应为油气大量运聚时期 4、对运聚的作用 提供圈闭a、活动时期形成挤压背斜或同生背斜b、静止时期断块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封闭 5、对油气保存的作用 a、断裂直接断穿地表破坏油气藏 b、未断至地表的对油气藏形成起调整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断层对油气的聚散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连接烃源岩与圈闭,聚集成藏;又可以与地表相连造成油气的逸散,破坏掉整个气藏。 (1)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连接烃源岩与圈闭;它可以使纵向上距离烃源岩较远的圈闭连接起来,特别是起到穿层系源岩与圈闭连接的桥梁,是油气垂向上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断层可以使许多小规模的断层油气藏通

油气藏开发地质

油气藏开发地质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石油、天然气的概念 石油:地下天然产出的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沥青)的烃类混合物。 原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依次为:碳、氢、硫、氮、氧、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构成石油的灰分),含量极微(万分之几),但可多至30余种,如:Fe、Ca、Mg、Si、Al、V、Ni……其中钒、镍含量及比值(V/ Ni)已用于石油成因及运移研究。 石油的化学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烃类和非烃两大类,其中烃类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石油非烃组成—S、N、 O化合物。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是由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演化而成,因此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标志化合物—“指纹”化合物。 3.石油的主要馏分和组分 馏分:根据沸点范围的不同切割而成的不同部分。 轻馏分:碳数低,分子量小的烷烃、环烷烃组成。 中馏分:中分子量和较高碳数的烷烃、环烷烃,含有一定数量的芳烃及少量含N、S、O化合物。 重馏分:大分子量和高碳数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和含N、S、O化合物。 组分:对不同有机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而分离出来的产物。 油质:饱和烃+芳香烃,溶于有机溶剂,硅胶不吸附,荧光天蓝色。

胶质:芳香烃+非烃化合物,部分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含量与石油密度有关,荧光黄色、棕黄色、浅褐色。 沥青质:脆性固体物质,稠环芳烃+烷基侧链的高分子,少数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荧光呈褐色。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4.天然气的主要赋存形态 气藏气(干气,贫气):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气顶气(湿气,富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溶解气(dissolved gas):地层条件下溶解在石油和水中的天然气。 凝析气(condensate gas):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湿气,采出过程中反凝析出凝析油。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水合物,高压、一定温度下:甲烷分子封闭在水分子所形成的固体晶格中----冰冻甲烷。 水溶气:天然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地层水大量存在,水溶气资源不可忽视。 5.干酪根的概念和化学分类 干酪根: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Ⅰ型干酪根:单细胞藻类(海藻)残体组成,富含脂类化合物,H/C高,O/C 低,含大量脂肪族烃结构(链式结构为主),少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生成液态石油潜力大,油页岩属此类。典型腐泥质类型(sapropelic)。最大转化率 80%。

浊积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

浊积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 摘要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特征;油气成藏 0引言 在晚三叠世的初期,受海扩张与华北地块逆向旋转影响,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南陡北缓、南浅北深的坳陷地貌,地层厚度超过1.4km,呈现不对称形状,在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目前发现的几处油田,都具有上亿吨的储量。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1 地质情况与浊积岩特征 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北临阴山,南抵秦岭,东至吕梁山,西抵腾格里沙漠,面积约为3328平方公里。是该盆地的主要地质变化时期是晚三叠世,经历了“发育一发展一全盛一衰退—消亡”的完整的演化过程。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作10个油层组(长1一长10)。湖盆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分别为长7期、长9期、长4+5期,就湖侵范围而言,长7期的最大,因此沉积了优质的中生界烃源岩。其后,盆地断裂活动加剧,基底整体下沉,大量的沉积物随洪水沉入深湖一半深湖中,形成湖泊浊流沉积。经地质勘探得知,该地区的浊积岩厚度达到1m,砂岩厚度平均为10m~20m,最厚的地方达到了50m。沉积构造为泥底构造、粒序递变层构造等,粒度较细,块状结构均匀。 2浊积岩特征 2.1 浊积岩的岩石学特征 浊积岩的岩石类型受物源区成分的影响,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间多呈点线、线线接触方式,分选中等,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岩屑长石,就整体特性而言,浊积岩具有正粒序性,粒度较细,块

油气藏形成机理名词解释

1、泥岩涂抹:断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和重力作用,在两盘削截砂岩层上形成薄的泥岩层,这个层叫泥岩涂抹层,作用就称泥岩涂抹。 2、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藏破坏,散失,殆尽,油气藏变成稠油(水洗或者氧化)。 水力溶失:水将油藏中的氢带走,形成稠油。 3、包裹体:矿物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体缺陷中的那部分成矿流体叫包裹体。 4、均一温度:在冷液后,将盐水包裹体加热到由两相变为一相时的温度,这一温度为油气成藏均一温度。 5、油气成藏模式:以圈闭划分为依据,综合油气藏形成的生、储、盖、运、圈众因素的时空匹配关系,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动态过程中而得到的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模型。 6、含油气系统:一个自然系统,包括了活跃的烃源岩和所有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的作用 7、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用封闭层分隔的异常压力系统。 8、流体势:相对于基准面,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重力能:单位质量的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所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10、弹性能:单位质量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克服压力多做的功。 11、动能:单位质量的流体在流速为q时所具有的能。 12、郝石生教授的流体势概念:相对于基准面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总势能。 13、供油气单元:烃源岩产出的油气呈同一种运移形式的那一部分生油岩体叫做该圈闭的供油气单元。 14、聚敛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汇聚流运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5、发散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发散流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6、平行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平行流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7、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以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动力层系统和过程为核心,把油气的生、储、运、聚、散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18、相势控藏理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到相和流体势的共同控制,简称相势控藏理论。 19、深盆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封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由于分布在深部叫深盆气。 20、可燃冰: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碳氢气体分子水合组成的一种简单固体化合物。 21、凝析气:地下深处,高压高温条件下的气体经开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后而形成液态,这种气体叫~。 22、无机气:只不涉及到有机物质反应的一切过程作用产生的气。 23、生物气:在低温还原环境下,厌氧细菌对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形成的富含生物甲烷的气体。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的类型--伸展构造的模式--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是区域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套具有特色的构造系统。 马杏垣曾指出:“引张作用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至比挤压变动还要大。” 伸展构造是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构造系统。从全球构造及其演化的观点,挤压作用(如造山带)与引张作用(如洋中脊、拉张带)是构造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由于构造研究源于造山带,造山带又以挤压变形为特色,以致曾长期忽视引张伸展作用及其形成的伸展构造。关于伸展构造的重要性,马杏垣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其实,引张作用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至比挤压变动还更大”。 从构造应力状态和变形体制看,伸展作用和挤压作用可概括为“开”与“合”。“开”与“合”乃地壳的水平运动,在一定条件下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又相互转化。升降运动中的上升隆起往往导致重力势的变化和重力不稳,引起地壳表层的顺坡下滑而形成重力滑动构造。所以,伸展、降起与重力滑动具有相对统一性。 一、伸展构造类型 地堑和地垒--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 (一)(二)

--大型断陷盆地--裂谷--剥离断层 伸展区构造,以正断层为主构成各种组合类型。 1、地堑和地垒 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一个共同的下降盘(图A)。巨型地堑系称作裂谷。这里主要讨论一般规模的地堑。 构成大中型地堑边界的正断层常常是由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构成同向倾斜的阶梯式断层系列。两侧正断层可以均等发育,也可以是一侧更为发育。 地垒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图B)。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一个共同的上升盘。组成地垒的正断层可以呈单条产出,也可以是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组成的依次断落的阶梯状断层带。从区域地质构造看,地堑比地垒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 2、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1)

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2009年10月 第28卷第5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Oct.,2009 Vol.28No.5  收稿日期:2009?05?18  作者简介:王玉华,男,1963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三 E-mail:wangyuhuah@https://www.360docs.net/doc/e211617879.html, 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09.05.003 塔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王玉华1 蒙启安2 张 革2 杨步增2 张亚金2 王显东2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453;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塔南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三东断二西超的箕状断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二多凸多凹二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二多沉积中心的特点三铜钵庙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二南屯组水下扇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三在中二西部,断裂隆起区和陡断带易形成以构造控制为主的油藏,而缓坡区和洼槽区多形成以岩性控制为主的油藏三构造沉积背景二烃源灶二不整合面和不同级别的湖泛面控制了油气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三关 键 词:塔木察格;断陷盆地;烃源灶;水下扇;次生孔隙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09)05?0013?05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NRICHMENT RULE IN TANAN SAG WANG Yu?hua 1,MENG Qi?an 2,ZHANG Ge 2,YANG Bu?zeng 2,ZHANG Ya?jin 2,WANG Xian?dong 2 (1.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 .,Daqing 163453,China ;2.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 .,Daqing 163712,China ) Abstract :Tanan Sag is located in Tamtsag Basin of Mongolia ,being Mesozoic rifted basin.The half graben?like fault depression with east?fault and west?overlap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 source and multi depocenter ,with simple faulted texture ,and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multi depression?multi uplift and depression alternated with uplift.The fan?delta front sand?body in Tongbomiao Formation ,the subsea apron sand?body and fan?delta front sand?body in Nantun Formation provide good reservoir spac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In the central part and the western part ,the faulted uplifted area and abrupt faulted area tend to develop the reservoir controlled mainly by structure ,while the gentle slope area and trough area tend to develop the reservoir controlled mainly by lithology.Structural depositional setting ,hydrocarbon kitchen ,unconformable surface and various?graded flooding surfaces control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Key words :Tamtsag ;rifted basin ;hydrocarbon kitchen ;subsea apron ;secondary pore

地质构造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地质构造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 地质构造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1、引言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 如沉积岩体、侵入岩体、矿体等)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后埋藏在地下的形态。研究和实践综合表明,地质构造与油气藏的联系十分紧密,它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因而地质构造条件的优劣判断油气藏的重要因素。据此,勘探石油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是对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了解,而常见的地质构造探测手段主要为物探、遥感等,其探测结果可揭示是否存在油气藏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对地质构造与油气藏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各种地质构造存在油气藏的可能性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制约性,旨在探究该方向的重要意义。 2、地质构造与油气藏的影响和联系 2.1地质构造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地质构造背景在盆地演化、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效果等方面,有重要影响。板块构造规模大又稳定沉降、发育的大型盆地,往往形成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区。板块构造在地史中强烈的活动性,不利于古生界海相油气田的保存,但形成了众多的中、新生代陆相油田。盆地类型和沉积建造的多样性,导致中国油气资源在时代分布上的显著差异。 2.2地质构造与油气藏形成的联系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油气大多数是在海洋和湖泊中形成的,研究油气藏首先要研究沉积岩层,沉积岩层最原始的产状应该都是水平的。在地质发展历史中,地壳运动伴随着地震、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它们对地壳岩石进行改变并形成各类地质构造。因此,目前常见的沉积岩层基本上都不是水平的,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发生了倾斜,有的弯曲,有的形成了断裂,还有的的出现了倒置。上述沉积岩的原始产状和位置发生改变主要归因于构造运动,它们引起了地壳岩层的改变并导致油气藏的储存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这也对油气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查明地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六字诀”

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六字诀” 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地层。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另外,生油气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和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保存。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05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06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一、名词解释: 1、油气聚集作用 2、差异聚集 3、次生油(气)藏 二、综合思考题: 1、根据油气藏形成条件,谈谈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2、一个沉积盆地内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形成大油气藏? 三、选择性填空(每题选择一正确答案): 1、同生背斜圈闭形成的时间与储层形成时间相比较,一般认为。 A、同生背斜圈闭形成的时间更早; B、同生背斜圈闭形成的时间可早也可晚于储层形成时间; C、二者形成时间大致相同; D、同生背斜圈闭形成时间晚得多。 2、从溢出点到圈闭高点的高差叫做。 A、油柱高度 B、油藏高度; C、闭合高度; D、褶皱高度。 3、在系列圈闭中,从圈闭本身条件考虑,决定油气差异聚集分 布的因素是依次递增。 A、闭合高度; B、油藏高度; C、褶皱高度; D、溢出点高度。 4、聚集油气的圈闭,从理论油水界面至圈闭高点的高差叫做。 A、闭合高度; B、油气柱高度; C、褶皱高度; 5、与储层形成时间比较,透镜状岩性圈闭形成的时间。 A、早于储层形成的时间; B、比储层形成时间晚得多; C、几乎同时形成; D、在储层形成后某次构造运动之后。 6、与储层形成时间相比,不整合面下遮挡油藏的形成时间 储层形成时间。 A、早于; B、几乎同时; C、晚于; D、可早于也可晚于。 7、石油的氧化变质作用导致不断增加。 A、气态组分; B、轻组分; C、重组分; D、矿化度。 四、是非判断题:

1、在一系列礁块形成的圈闭中,只要条件适宜,同样可以形成差异聚集。 () 2、石油氧化作用的结果是轻烃减少,重组分增加,原油变质为稠油。 () 3、油气苗表明该地区有过大面积油气形成的过程,因此只要油气苗多,规 模大,发现大油田的希望就大。() 4、油气苗是常见的油气显示,在从未发现过油气苗的地区 找到油气藏的前景相当悲观。() 5、原油的热演化作用是指油气藏中的石油在热力作用下,原油一部分逐渐 聚合成固体沥青类矿物而析出,而一大部分则向低碳数烃方向演化。() 6、烷烃自由能随碳数的增加而增大,甲烷的自由能最低,稳定性最高。 () 五、简要回答: 1、为什么有的圈闭没有油气聚集,其原因何在? 2、列举哪些因素可以造成油气藏的破坏? 3、地层中可能出现哪些生储盖组合形式?绘图说明侧生式 生储盖组合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4、简述差异聚集过程及条件。 5、选择评价圈闭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9伸展构造-1

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是在岩石圈伸展变薄过程中形成的构造组合型式。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是全球构造中最为醒目的两大类构造型式,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广义的伸展构造包括地堑和地垒、断陷盆地、裂谷等。本部分重点讲授造山带的伸展拆离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参考文献: 张进江,2007,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地质通报,26(6),639-649。 王晓先,张进江等,2012,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体制的转换。科学通报,57(33),3162-3172. 幻灯片3 研究进展与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末Davis等在北美盆-岭区(Basin and Range province)确立大型伸展构造以来,造山带伸展构造引起了地质界的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有关伸展构造认识的新进展有以下方面: 1.观念转变:过去公认的高角度正断层构成裂堑式伸展构造只是局部的特殊地区,而大多数伸展构造 则是以上陡下缓的铲形(listric)低角度正断层(low-angle normal fault)和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 为特征。机制: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 1.伸展构造主要发育于造山带:就全球范围而言,造山带是伸展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因为: (1)陆壳厚度大;(2)重力势能大;(3)抗拉强度低;(4)构造不连续;(5)下部热活动强烈。这可能也是洋盆 多次开合于同一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乎所有的造山带均发育伸展构造: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几乎都发育伸展构造,南非太古代巴比 顿花岗绿岩带,欧洲加里东和海西造山带,北美科迪勒拉,欧亚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国天山-兴蒙、秦岭-大别山,以及板内的太行山、燕山等等 ●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于造山作用的各个阶段:既有同造山期的伸展构造,也有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 ●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于造山作用的各个方向:既有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也有垂至于造山带的伸展构造。发 育的机制也各不相同。 造山带的夷平作用:以往认为造山带的夷平作用主要是剥蚀,现通过对伸展构造的研究发现,伸展构造造成的构造剥蚀(拆离作用)更为重要,甚至起主导作用。 ●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既可以是伸展构造的起因和促成因素,也可以是伸展构造的产物。 标志着造山旋回的结束:造山后的区域性伸展构造运动标志着一个造山旋回的结束,进一步发展可作为下一构造旋回的开端。 造山带伸展构造是造山带地壳演化,乃至岩石圈演化的重要阶段,因此,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几何模式 B. Wernicke和B. C. Burchfiel (1982)根据断层面几何形态和位移特点将正断层分为两大类,即非旋转的高角度正断层和旋转的低角度拆离断层。重点讨论后者 几何模式(一) 多米诺式正断作用(Domino-style normal faulting): 平面状正断层旋转逐渐变缓,原来水平的地层发生旋转逐渐变陡。断层旋转,地层也旋转 几何模式(二) 铲形正断作用(Listric normal faulting): 断层面呈凹面向上的铲形,伴随由坍塌(collapse)引起的反向牵引(reverse drag). 几何模式(三) 叠瓦式铲形正断作用(Imbricate listric normal faulting): 一系列铲形正断层呈叠瓦式产出,同样具有反牵引。 几何模式(四) 铲形正断作用限定的平面正断层(listric normal faulting bounding a family of planar normal faults):铲形正断作用控制的多米诺式正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