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一、光谱法基础知识 1、光谱法定义或者原理

答: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电磁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2、光谱法的分类

二、原子发射光谱

1、原子发射光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答:(1)当气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层电子获取足够的能量后,就会从基态跃迁到各种激发态,处于各种激发态不稳定的电子(寿命<10-8s)迅速回到低能态时,就要释放出能量,若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即得到原子发射光谱。(2)因为各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能级不同,所跃迁产生光谱线的波长也不同,所以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2、影响原子发射光谱的谱线强度的因素是什么?产生谱线自吸及自蚀的原因是什么? 答:(1)谱线强度的基本公式:i i KT

E i i h A e

g g N I i υ-=0

N 0—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gi ,g0 —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Ei —激发电位; K —Boltzmann 常数;T —温度/K ;Ai —为跃迁几率;υi —为发射谱线的频率。主要影响因素为统计权重、跃迁几率;激发电位、激发温度;电离度、蒸发速率常数、逸出速率常数。 (2)谱线自吸:某元素发射出的特征光由光源中心向外辐射过程中,会被处于光源边缘部分的低能级的同种原子所吸收,使谱线中心发射强度减弱,这种现象叫自吸。(3)自蚀:在自吸严重情况下,会使谱线中心强度减弱很多,使表现为一条的谱线变成双线形状,这种严重的自吸称自蚀。

3、解释下列名词:

(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

激发电位:低能态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时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电位:每个气体化合物被离子化的能量称为电离电位。

(2)共振线、原子线、离子线、灵敏线、最后线。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时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线。

原子线:原子核外激发态电子跃迁回基态所发射出的谱线。M * → M

离子线:离子核外激发态电子跃迁回基态所发射出的谱线。M+* →M+ ;

M2+* → M2+

灵敏线:由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L1 。第

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L1。

最后线:当该元素在被测物质里降低到一定含量时,出现的最后一条谱线,这是最后线L1。

4、摄谱仪的类型及分光原理

答:摄谱仪的类型有棱镜摄谱仪和光栅摄谱仪。

棱镜摄谱仪分光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分光。

光栅摄谱仪分光原理:利用光的衍射现象进行分光。

5、内标法定量分析的基本公式

答:logR=log(I

分/ I

)= blogC+log A

三、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

1、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是如何产生的?

答:(1)原子吸收光谱:当光源发射出的具有待测元素特征光辐射的光通过样品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由辐射特征谱线强度的减弱程度来测量样品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原子荧光光谱: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回到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辐射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即原子荧光。原子荧光为光致发光,二次发光。

2、解释下列名词:⑴ 谱线轮廓;⑵ 积分吸收;⑶ 峰值吸收;⑷ 锐线光源。

(1)谱线轮廓:当频率为0υ时,透射光强度最小,吸收最大,即原子蒸发在特征频率0υ时有吸收线,此外,透射光强度与吸收系数υK 及原子蒸气宽度L 有关。当燃烧器的缝长一定时,L 为一定值,而吸收系数υK 随入射光的频率υ而变化,但吸收线并不是只有单一波长的非常细的谱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通常称为吸收线的轮廓。

(2)积分吸收: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能量。公式:

Nf mc

e

d K 2

πυ

υ=

?

(3)峰值吸收:原子蒸汽在谱线中心频率时的能量吸收值。

(4)锐线光源:与待测元素相同的纯金属或化合物制成的空心阴极灯。发射光的中心频率等于吸收光的中心频率,且发射光的半宽度远远小于吸收光的半宽度。

3、 表征谱线轮廓的物理量有哪些?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表征谱线轮廓的物理量有:(1)谱线中心频率ν0:吸收系数极大值时的频率。(2)峰值吸收系数K 0:吸收系数的极大值。(3)谱线半宽度?ν:吸收系数等于极大值的一半 (K 0 /2)时,吸收线上两点间的距离。

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多普勤变宽和压

力变宽(碰撞变宽)。

4、原子吸收光谱仪与原子荧光光谱仪有何不同?

答:荧光仪与原子吸收仪相似,但光源与其他部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900

直角,为避免激发光源发射的辐射对原子荧光检测信号的影响。

5、标准加入法定量分析中,工作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是什么? 答:操作过程:

(1)取至少四份体积相同的样品溶液,从第二份开始分别按比例加入不同量C s 的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稀释一定体积。

(2)加入标准溶液后样液的浓度分别为C x 、C x +C 0、C x +2C 0、 C x +4C 0 ,分别测得吸光度,以A 对C s 作图。其中A 为吸光度,Cs 为待测元素的浓度 (3)延长直线A-C S ,与横坐标的交点即为待测元素质量分数。当A=0 时,Cs= - Cx 即,Cx= - Cs

6、三种原子光谱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及各自的应用特点。

稀释后体积

标样体积

标样浓度?=

S C

答:

应用特点: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灵敏度高,准确度较高;样品用量少(只需几毫克~几十毫克);可对样品作全元素分析,分析速度快(光电直读光谱仪只需1~2min可测20多种元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元素微量和超微量分析),准确度较高;不能作定性分析,不便于作单元素测定;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灵敏度高;可采用非色散简单仪器;能同时进行多元素测定;痕量分析新方法;不如AES、AAS应用广泛。

7、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效应及消除方法。

答:

(1)光谱干扰:①待测元素自身的吸收线重叠,狭缝较宽时出现同时吸收。②待测元素分析线与阴极灯内杂质元素的吸收线重叠。③待测元素分析线与基体中其他元素的吸收线重叠。

④灯内杂质气体或阴极上有氰化物造成的连续背景发射。消除方法——减小狭缝、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更换其它分析线、更换灯内惰性气体或缩小狭缝。

(2)背景干扰(分子干扰):火焰吸收、分子吸收与光散射造成光谱背景。一般使吸收值增加,产生正误差。校正方法——用非共振吸收线校正背景:用分析线测量原子吸收与背景吸收的总吸光度,因非共振线不产生原子吸收,用它来测量背景吸收的吸光度。两者之差值即为原子收的吸光度。例: 分析线(nm)非共振线(nm)Ag328.1Ag 312.3用连续光源校正背景。(3)电离干扰:在高温下原子的电离使基态原子数减少, 吸收下降。消除方法——加入过

量消电离剂(是电离电位较低的元素, 加入时,产生大量电子, 抑制被测元素电离),如:消电离剂: K—K+ + e;被测元素:Ca2++2e—Ca。

(4)化学干扰:共存元素与被测原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影响被测元素原子化效率,统称化学干扰,是选择性干扰,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消除方法——①选择合适的原子化方法,提高原子化温度,化学干扰会减小,在高温火焰中P043-不干扰钙的测

定。②加入释放剂如:磷酸盐干扰Ca,当加入La或Sr时,可释放出Ca。③加入保护剂如:EDTA、8—羟基喹啉等,即有强的络合作用,又易于被破坏掉。④加基体改进剂如:Al 干扰Ti的测定,但当Al大于200 g/ml时,测定Ti的吸光度稳定。⑤分离法:沉淀分离、萃取分离、离子交换等。

(5)物理干扰:指试液与标准溶液物理性质的差别而产生的干扰。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或溶液密度等变化,影响样品雾化效率和气溶胶到达火焰的传递等会引起的原子化效率与吸光度的改变。消除方法—配制被测试样组成相近溶液;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浓度高的溶液可用稀释法。

四、紫外光谱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答:紫外可见光谱是电子光谱,是材料吸收10-800nm波长范围的光子所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

2、什么是生色团和助色团,并分别列举两个例子?

答:(1)生色团:是指分子中产生吸收带的不饱和官能团;吸收带的λmax>210nm, 属于π→π*、n→π* 等跃迁类型,如C=C、N=O、C=O、C=S等;生色团吸收带的位置受相邻取代基或溶剂效应的影响,吸收峰会向长波或短波移动。

(2)助色团:是指分子中的一些带有非成键电子对的基团;本身在紫外-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但是当它与生色团连接后,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大。例如:-OH、-OR、-NHR、-SH、-Cl、-Br、-I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哪些应用,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应用,如结构分析和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

答: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分子量、配合物的配合比与稳定参数、酸碱离解常数、化学反应动力学常数等)。

书:(1)结构定性分析(有机化合物鉴定和结构分析);(2)(某些)有机化合物构型和构象的测定;(3)组分定量分析(单一物质,化合物组分,混合物组分含量);(4)化学和物理数据的测定(氢键强度、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等)。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微量和常量、组分定量分析;在有机化合物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时

有一定的局限性,常用于研究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可与IR 、NMR 等配合进行有机化合物鉴定和结构分析。

4、 排出下列化合物的及

的顺序:CH 3Cl ;CH 3Br ;CH 3I

答:λmax:

CH 3Cl

λmax

/nm : 173 204 258

5、紫罗兰酮有两种异构体,α异构体的吸收峰在228nm(ε=14000),β异构体吸收峰在296nm(ε=11000)。试指出这两种异构体分别属于下面的哪一种结构。

(Ⅰ) (Ⅱ)

答:I 为β,II 为α。这是因为(I )中含有三个双键的共轭体系,而(II )中含有两个双键的共轭体系,所以(I )的吸收峰波长较长,为β。

6、试比较下列各化合物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d > c > a > b

a :两个双键,两个共轭,

b :两个双键,无共轭,

c :三个双键,三个共轭,

d :三个双键,三个共轭 7、排出下列化合物的及

的顺序:乙烯、1,3,5-己三烯、1,3-丁二烯。

答::1,3,5-己三烯 > 1,3-丁二烯 > 乙烯

五、红外光谱

1. 红外吸收光谱法产生的原理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答:原理:红外吸收光谱是材料吸收了波长为0.75-1000μm 范围的光子所引起分子中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

产生条件:(1) 辐射能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2) 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产生偶极矩的变化,没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跃迁,无红外活性。

2. 影响化学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a) (b)

(c) (d)

答:分子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即吸收红外线的波长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和键力常数,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4. 影响吸收强度的内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

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I效应) —诱导效应

基团与高电负性取代基(吸电子基)相连,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蓝移)

(2) 中介效应(M效应)

不饱和基团与带有未成对的p电子基团(供电子基团)相连,形成p→π共轭,电子云平均化,不饱和键变长,使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红移)

(3) 共轭效应(C效应) π→π 共轭

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电子云平均化,双键伸长,单键缩短,双键键力常数减小,单键键力常数增大,使相应的双键谱带位移向低波数,单键谱带位移向高波数。

(4)氢键效应(X-H)

形成氢键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缔合态),使体系能量下降,基团伸缩振动频率降低,其强度增加,但峰形变宽。

(5)振动耦合

当两个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相邻并由同一原子相连时,两个振动相互作用(微扰)产生共振,谱带一分为二(高频和低频)。

(6)空间效应

由于空间阻隔,分子平面与双键不在同一平面,此时共轭效应下降,红外峰移向高波数。张力效应:环内双键的波数随环数的增加而升高,环外双键的波数随环数的增加而降低。外部因素:

(1)物质状态及制样方法

通常,物质由固态向气态变化,其波数将增加。

(2)溶剂效应

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通常随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

5. 不饱和度计算的公式?并说明公式中各量的含义?不饱和度为0、1、2或者4时代表什么?

答:653214n n n n n n S P N O H C

651

3422

32

1n n n n n U ++

-+

+=

注意:二价的O 、S 不参与计算 U =0 分子呈饱和状态;

U =1 分子含一个双键或一个饱和环;

U =2 分子含一个三键、或两个双键、或两个饱和环、或一些组合; U =3 。。。。 U =4 分子含三个双键和一个饱和环--苯、或以上组合。

6. 指出下列振动是否具有红外活性?

(1)

中的C-C 伸缩振动

(2)

中的C-C 伸缩振动

(3)

(4)

(5)

无 (6)

无 (7)

(8)

《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列表说明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2、列表说明口腔的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3、胃由哪些动脉供血?这些动脉来源于何处? 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肝内的各级胆管流入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流入肝总管,未进食时则经胆囊管流入胆囊储存浓缩,当进食时,Oddi's括约肌舒张,胆囊平滑肌收缩,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流入胆总管,经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流入十二指肠腔。 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右心房的入口为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左心房的入口为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三尖瓣附于右房室口;二尖瓣附于左房室口;肺动脉瓣附于肺动脉口;主动脉瓣附于主动脉口。(下腔静脉瓣附于下腔静脉口;冠状窦瓣附于冠状窦口) 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别是哪些动脉?外耳门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下颌底、咬肌前缘可摸到面动脉;环状软骨弓后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摸到颈总动脉;锁骨上大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股二头肌内侧沟或摸到肱动脉;肘窝内、股二头肌腱内侧可摸到肱动脉;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摸到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处可摸到足背动脉。 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主的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向左侧偏斜,向上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它收纳左右腰干、肠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它收纳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部的淋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 由睫状体产生,从后房经瞳孔至前房,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经睫前静脉回流至眼静脉。 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叉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第1级纤维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内上行称薄、楔束;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第2级纤维在延髓的中央管腹侧

《系统解剖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 骨的基本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并不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1)密质致密坚硬,耐压性较大,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分布交织的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密质和松质的分布与骨的功能相适应 (2)骨膜: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感觉起主要作用。 (3)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分布于长骨骨干的髓腔内以及所有松质骨的骨小梁之间,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构成。 2椎骨的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一般椎骨都有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椎弓上有七个突。 ⑴颈椎:共7个,第1、2颈椎属特殊椎骨,将单独介绍。一般颈椎的椎体较小,近似长方形,其上面的左右两端上翘,与上位椎骨椎体侧缘构成关节,有病变时可致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症状。颈椎椎孔较大。横突生有横突孔,是颈椎最显著的特点。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走行。横突末端可分前后两个结节,特别是第六颈椎,前结节肥大,又叫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在其前方经过。颈椎关节突不明显,关节面近于水平位。颈椎棘突一般短而平,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不分叉且特长,在颈部皮下,容易扪到,故又名隆椎。 ⑵胸椎:共12个。从上向下椎体逐渐增大,横截面近三角形。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处有与肋骨头相接的半关节面叫肋凹。横突的前面也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形成关节。棘突长,伸向后下方,邻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叠。关节突明显,其关节面位于冠状方向。 ⑶腰椎:共5个。椎体大,约呈蚕豆形。椎孔大。棘突为板状,位于矢状方向平伸向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矢状方向。 (4)环椎atlas是第1颈椎,呈环形。分前弓、后弓和左右侧块。前弓较短,内面有关节面叫齿突凹。侧块上面有椭圆形关节凹,与枕骨髁构成环枕关节,下有圆形关节面与第2颈椎连接。上关节凹后方有椎动脉沟,椎动脉出横突孔经此沟而入枕骨大孔。后弓长,中点略向后方突起,叫做后结节。环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5)枢椎axis为第2颈椎。椎体上方有齿突,与环椎齿突凹形成关节。在发生学上齿突来自第1颈椎椎体。枢椎其余形态同一般颈椎 3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的概念 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钩椎关节是否一个真正的滑膜关节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近年来的观察多数学者认为不是恒定的典型滑膜关节,5岁以后随着颈段脊柱的运动而逐渐形成,是由直接连结向间接连结分化的结果。 钩椎关节的重要毗邻: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随年龄增长,椎体钩常出现骨质增生,可能压迫脊神经或椎血管 4胸骨的形态及胸骨角的概念 胸骨位于胸骨前壁正中,前凸后凹,可分柄,体和剑突三部 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仪器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答案 1.分子光谱: 由分子的吸收或发光所形成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molecular spectrum),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2.分子荧光分析: 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到单重激发态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3.气相干扰: 是指干扰发生在气相过程中(如电离干扰、激发干扰)以气相化学反应引起的干扰。 4.标记PCR(LP-PCR): 利用同位素、荧光素等对PCR引物进行标记,用以直观地检测目的基因。 5.毛细管电泳: 是指离子或带电粒子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 6.红外吸收光谱: 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 7.Fermi共振: 当一振动的倍频与另一振动的基频接近时,由于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很强的吸收峰或发生裂分。 8.荧光发射: 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多为S1→S0跃迁),发射波长为‘2的荧光;10-7~10 -9 s 。 9.原子光谱:原子的电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射或吸收的有特定频率的电磁频谱.原子光谱是一些线状光谱,发射谱是一些明亮的细线,吸收谱是一些暗线. 10.分子吸收光谱:分子对辐射选择性吸收使基态分子跃迁至更高能级的激发态而发出的特征光谱为分子吸收光谱. 11.内转化:处于相同的重态的两个离子间的非辐射跃迁. 12.宽带吸收: 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溶液中分子或离子的吸收,吸收宽带宽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是用的是连续光源,这种测量方法叫 13.塔板理论: 在每一块踏板上,被分离柱分在气液两相间瞬时达到一次分配平衡,然后随载气从一块踏板以脉动式迁移,经过多次分配平衡后,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离开精馏塔,分配系数大的后离开,从而使分配系数不同的组分分离。 14.高效液相色谱法: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中国医科大学系统解剖学复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1.板层Ⅸ A.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α运动神经元组成 B.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组成 C.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C.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D.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 2.膀胱的正确描述是 A.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B.空虚时全部位于盆腔内 C.底朝向后上方 D.在男性,底与前列腺相邻 E.在女性,后方与直肠相邻 3.鼻泪管开口于中鼻道后部 A.中鼻道前部 B.上鼻道 C.下鼻道前部 E.非上述各处 4.鼻旁窦开口于上鼻道的有 A.上颌窦 B.额窦 C前筛窦 D.中筛窦 E.后筛窦 5.薄束和楔束 A.是后根内侧部粗纤维的直接延续 B.薄束起自第5胸节以上的节细胞 C.楔束起自第4胸节以下的节细胞 D.终于脊髓板层I~V E.贯穿脊髓全长 6.不参加腕关节构成的骨是 A.月骨 .三角骨 .手舟骨 .豌豆骨 .桡骨下端 不含味蕾的结构是轮廓乳头 .菌状乳头 .软腭的粘膜上皮 .丝状乳头 .会厌的粘膜上皮 不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嗅神经 .三叉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副神经 参与跟腱形成的是比目鱼肌 .胫骨前肌 .胫骨后肌 .长屈肌 .趾长屈肌 成对的喉软骨是甲状软骨 .会厌软骨 .环状软骨 .杓状软骨 .以上均不是成对的 穿过茎乳孔的结构是面动脉 .脑膜中动脉 .面神经 .舌下神经 .副神经 穿过眶上裂的结构为视神经 .眼动脉 .滑车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穿四边孔的神经是旋肩胛神经 .桡神经 .腋神经 .肌皮神经 .胸背神经 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冲动的神经是第Ⅲ对脑神经 .第Ⅳ对脑神经 .第Ⅴ对脑神经 .第Ⅵ对脑神经 .第Ⅷ对脑神经 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展神经 大脑后动脉来自椎动脉 .分布于颞叶、枕叶及额叶 .中央支供应尾状核 .中央支供应间脑的大部分核团 .来自颈内动脉 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肝左管、肝右管与肝的脏面围成 .肝右管、胆囊管与尾状叶共同围成 .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 .胆总管、肝总管与肝的下面共同围成 .肝总管、门静脉与方叶共同围成骶管麻醉的穿刺部位正对骶角 .骶管裂孔 .骶前孔 .骶后孔 .骶岬 第Ⅰ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额中回后部 .额下回后部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窦房结位于下腔静脉口的右侧 .房间隔下方 .冠状窦口前上方 .界嵴处 .以上都不对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间脑和骶2~4脊髓节.脑干和胸1~腰2脊髓节 .脑干和骶2~4脊髓节 .胸1~腰2脊髓节 .脑干 腹膜形成的结构包括大网膜 .阑尾系膜 .肝胃韧带 .膀胱上窝 .以上都对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红外光谱分析复习资料

例、某化合物分子式C9H10O,试根据其红外光谱图,推测其结构

1.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6H10O3,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试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 解:不饱和度为2,说明分子中含有C=O或C=C。核磁共振 谱中化学位移5以上没有吸收峰,表明不存在烯氢。谱图中有4组峰,即有4类H。化学位移及峰的裂分数目为δ4.1ppm(四重峰),δ3.5ppm(单峰),2.2ppm(单峰),δ1.2ppm(三重峰),各组峰的积分高度比为2:2:3:3,这也是各组峰代表的质子数。从化学位移和峰的裂分数可见δ4.1ppm和δ1.2ppm是互相偶合,与强拉电子基团相连,表明分子中存在乙酯基(-COOCH2CH3),3.50ppm为CH2,δ2.2ppm为CH3,均不与其它质子偶合,根据化学位 移δ2.2ppm应于拉电子的羰基相连,即CH3-C=O。结构为 2.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9H12,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试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 解:从化合物分子式C9H12求得未知物的不饱和度为5,说明分子中含有苯环。NMR谱图中有4组峰,各组峰的积分高度比为5:2:2:3,这也是各 组峰代表的质子数。 3.推测结构 解:UN=4有苯环,峰积分高度比为2:2:2:3,δ值6-7之间的4个峰为苯环对位取代产生的伪4峰,δ3.2的2H为活泼质子,应有-NH2,δ2.1的3H 为Ar-CH3,其结构为 解:UN=1,1、2、3三组峰H的数目分别为3、2、

3、1、2峰高应为-CH2CH3且连接有电负性基团应为,3峰应为-OCH3, 例1正庚酮有三种异构体,某正庚酮的质谱如图所示。试确定羰基的位置。 酮易发生α裂解,生成的正离子稳定,强度很大,是鉴别羰基位置的有力证据。三种庚酮异构体的α裂解比较:图上m/z57为基峰,而且有m/z85峰,而无99及71峰。图上虽有m/z43峰,但太弱,不是离子而是由b裂解产生的C3H7+离子。因此证明该化合物是3-庚酮。 例2 某未知物经测定是只含C、H、O的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显示在3 100~3 600 cm?1之间无吸收,其质谱如图6.9,试推测其结构。 解:第一步解析分子离子区(1)分子离子峰较强,说明该样品分子离子结构稳定,可能具有苯环或共轭系统。分子量为136。(2)根据M+1/M=9%,可知该样品约含8个C原子,查贝农表(一般专著中都有此表),含C、H、O的只有下列四

系统解剖学试卷与答案

系统解剖学试卷与参考答案(二) 一、填空题 1. 咀嚼肌有、、和。 2. 臂后群肌是,主要作用可肘关节。 3. 股四头肌位于,是有力的膝关节肌。 4. 食管的狭窄依次位于、和。 5. 痔以齿状线为界分为和。 6. 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凸向后方叫叫。 F部的凸向前方7. 壁胸膜依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和四部分。 8男性膀胱后面与、和相邻。 9. 女性膀胱后面与和相邻。 10. 子宫的形态由上而下可分为、和3部。 11. 静脉角是与汇合处的夹角。 12. 下腔静脉由与汇合而成,注入。 13. 大隐静脉起自,经前方上行,注入。 14. 肝门静脉在胰头后方由与合成。 15. 鼓膜位于与之间,呈浅漏斗形,凹面向。

16.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是,且接近位,所以咽部感染易引起 17. 胸骨角平面和脐平面分别是神经和神经分布。 18. 橄榄后外侧,由上而下有、和等三对脑神经根附着。 19. 直接分布于端脑的动脉是、和。 20. 分布于前臂肌肉的神经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 1. 当股四头肌麻痹时,主要不能(E) A. 伸大腿 B. 内收大腿 C. 旋转大腿 D. 屈小腿 E. 伸小腿 2. 属于大腿前群肌的是(B ) A. 股二头肌 B. 股四头肌 C. 半腱肌

D. 半膜肌 E. 股薄肌 3. 臀大肌(C ) A. 位于臀部中层 B. 使髋关节前屈 C. 使髋关节后伸 D. 使髋关节旋内 E. 使髋关节内收 4. 阑尾(C) A. 附于结肠起始部 B. 位于左髂窝内 C. 根部是三条结肠带集中之处 D. 属腹膜间位器官 E. 长度在10以上 5. 胃的四部是(C) A. 贲门部、胃底、胃体和胃大弯 B. 贲门部、胃底、胃体和胃小弯

人体系统解剖学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解剖学练习题 运动系统 (一)、名词解释 1. 骨髓 2.骨膜 3.椎间盘 5. 肋弓 8. 胸骨角 4.斜角肌间隙 (二)、填空题 1. 骨可根据外形分为()、()、()和()4类。 2. 骨质可分为()和()。 3.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和()3部分。 4. 每块椎骨由前方的()和后方的()构成。 5. 椎间盘是由周围的()和中央的()构成。 6.从侧方观察脊柱,可见它有()、()、()、()4个生理性弯曲。 7.骨从上而下可分为()、()和()3部分。 8.手骨由()、()和()组成。 9. 肩关节由()和()构成。 10. 骨盆借()、两侧的()、()、()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的界线分为上、下两部分。 11. 髋关节由()和()构成。 12. 脑颅骨中成对的是()和()。 13. 面颅骨中不成对的是()、()和()。 14. 颈静脉切迹位于()上缘,左、右锁骨()之间。 15. 胸骨角两侧平对()。 16. 肋弓最下点平齐()。 17. 肩胛骨下角平对()。 18. 膈上有3个裂孔,分别称()、()和()。 19. 腹直肌鞘的前层由()和()愈合而成。 20. 腹股沟管上壁由()构成;下壁由()构成。 21. 咀嚼肌包括()、()、()和()。 22. 大腿肌后群肌内侧为()和();外侧为()。 23. 手肌的中间群由()和()组成。 24. 小腿三头肌由()和()组成。 (三)单项选择题 1.胸骨角平对() A.第1肋软骨 B.第2肋软骨 C.第3肋软骨 D.第4肋软骨 E.锁骨 2.椎骨() A.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间孔 B.椎弓向上伸出一个上关节突 C.椎弓后部称椎弓板 D.第一颈椎椎体最小 E.成人有33块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一、光谱法基础知识 1光谱法定义或者原理 答: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 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电磁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2、光谱法的分类 鏗壮光耆 螯沪可31光需1纣刊羞 皆子黄光览薔] 转子光羞 分子曦光光蔓」 代学廣处光着 二、原子发射光谱 1原子发射光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答:(1)当气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层电子获取足够的能量后, 就会从基态跃迁到各种激发态, 处于各种激发态不稳定的电子(寿命<10-8s)迅速回到低能态时,就要释放出能量,若以光辐一射的形式释放能量,即得到原子发射光谱。(2)因为各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能级不同,所跃迁产生光谱线的波长也不同,所以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2、影响原子发射光谱的谱线强度的因素是什么?产生谱线自吸及自蚀的原因是什么? g i旦 答:( 1 )谱线强度的基本公式:I i N0-gL e KT A i h i, g o N b —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gi ,g0 —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Ei —激发电位; K —Boltzmann常数;T —温度/K ; Ai —为跃迁几率;u i —为发射谱线的频率。主要影 响因素为统计权重、跃迁几率;激发电位、激发温度;电离度、蒸发速率常数、逸出速率常 数。 (2)谱线自吸:某元素发射出的特征光由光源中心向外辐射过程中,会被处于光源边缘部 分的低能级的同种原子所吸收,使谱线中心发射强度减弱,这种现象叫自吸。(3)自蚀:在 自吸严重情况下,会使谱线中心强度减弱很多,使表现为一条的谱线变成双线形状,这种严

现代光谱技术——红外光谱及其应用

现代光谱技术——红外光谱及其应用 贾新建 学号B201309012 摘要:红外光谱技术已成为最有用的分析手段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原理、试样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自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Hershel 发现了红外辐射,1944年便诞生了第一台红外光谱仪。从此,红外光谱测试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现代实验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分析方法之一。 [1-2]红外光谱分析不仅可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与化学键,还可以作为表征与鉴别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前者主要包括: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以此推断分子的立体构型;根据所得的力常数得知化学键的强弱;由简正频率计算热力学函数,等等。但是,红外光谱最广泛的应用还是在于对物质的表征与鉴别分析,即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3]作为一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因其具有诸多优点:如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快速,不破坏检材,不污染环境等,红外光谱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常用的检测手段。[4] 一.红外光谱的原理 1.1 什么是红外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运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净变化,产生的分子振动和转动,造成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透射光线在吸收区自然有所减弱,从而形成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 红外光谱三要素:1.峰位2.峰强3.峰形。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只有偶极矩(μ)发生变化的,才能有红外吸收。H 2、O 2、N 2 电荷分布均匀,振动不能引起红外吸收,而H ―C ≡C ―H 、R ―C ≡C ―R 中的C ≡C 振动也不能引起红外吸收。 分子振动跃迁的同时往往伴随转动跃迁。因此,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但都是线状光谱。红外光谱的横坐标有2 种标度:波长λ和波数ν。所谓波数,是指每厘米长度上波的数目,它与波长成倒数关系,即:ν=1 / λ 。红外光谱的纵坐标是吸收量,用透光率表示。 1.2 红外光谱的振动形式 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分子。原子和化学键的振动类似于作恒定振动的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如图1),一般将该系统的振动形式分成两类: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 图1. 分子振动模型 a. 伸缩振动(νs /νas ) 原子沿键轴方向伸缩,键长发生变化而键角不变的振动称为伸缩振动。它又分为对称伸 δ

系统解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 专业______,年级_____,班级______, 学号____, 姓名___________ 填空题 (10) 单向选择题 (20) 多项选择题 (20) 名词解释 (20) 问答题 (30) 总分 一、填空题 1.运动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部分。 2.根据骨的外形,可将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类。 3.骨的构造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此外还有血管和神经等。 4.上、下牙弓将口腔分为前方_________和后方_________的两部分。 5.咽峡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围成的。 6.舌被_________分为前2/3的_________和后1/3的_________。 7.喉软骨包括单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成对的_________。 8.成人肾门约平第___________椎体,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一般在___________外侧缘与第___________肋所成的夹角内。 9.一般左肾上端约平___________椎体下缘,右肾上端约平第___________椎体。 10.射精管是由___________末端与___________的排泄管汇合而成。 11.右心房的出口叫____________,其与____________之间有冠状窦口。 12.右心室的入口叫____________,出口为____________。 13.左心室的入口称_____________,出口为____________。 14.房窒口的周缘附有_____________,各借_____________与乳头肌相连。 15.睫状体位于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之间,其内含有的平滑肌称___________,此肌的收缩与舒张有调节___________的作用。 16.视网膜视部由三种神经元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系解复习题答案

运动器部分 一、描述四肢几块长骨,还有肩胛骨、肋骨、胸骨、锁骨和椎骨的形态。 二、全身那些骨有切迹(注意切迹的名称与位置的矛盾关系)。 三、明确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都是哪些内容。 基本知识点: 尺骨(前臂内侧) 宏观:长骨。局部观:一体两端。微观:上端粗大,前有滑车切迹(半圆形深凹),其后上方有突起(鹰嘴),其前下方有突起(冠突),冠突外侧有桡切迹,其下有尺骨粗隆。外缘锐利。下端:尺骨头,头后内侧有锥状突起(尺骨茎突),体为三菱柱形三缘三面。上粗下细。 桡骨 宏观:长骨。局部观:一体两端。微观:上端(膨大,桡骨头)呈圆柱形,其上有关节凹与环状关节面,头下方有桡骨颈。颈内侧下有桡骨粗隆。内侧缘为骨间缘,薄锐。下端,内凹外凸,外侧有茎突(向下突),内侧有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体为三菱柱形有三缘三面。 肱骨 宏观:管状长骨。局部观:分一体两端。微观:上端:肱骨头(向内后方半球形),周围有解剖颈(环状浅沟)。外侧和前方有大小结节,各结节延伸成结节嵴。大小结节间成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接处稍细(外科颈)易骨折。体为上部圆柱形,下部呈三菱柱形,三面三缘。中部:外侧面有三角肌粗隆,后部有桡神经沟,内侧缘近中点处有滋养孔(开口向上)。下端:较扁,外侧前有肱骨小头,其上有桡窝,外侧有突起(外上髁)。内侧有肱骨滑车,其上有冠突窝,其后有鹰嘴窝,其内侧有突起(内上髁),且内上髁后有尺神经沟。股骨 宏观:长骨。局部观:一体两端。微观:上端有朝向内上前的股骨头。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大转子)和内下方的隆起(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股骨体略弓向前,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后面有纵行骨嵴(粗线)。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侧延续为耻骨肌线。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两线,二线间的骨面为腘面。粗线中点附近,有口朝下的滋养孔。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两髁后分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上方的有小突起(收肌结节)。 胫骨(小腿内侧部) 宏观:长骨。局部观:一体两端。微观: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内侧髁和外侧髁),上面各个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两上关节面之间有粗糙小隆起(髁间隆起)。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胫骨体呈三棱柱形,三面三缘。前缘较锐,内侧面平滑,外侧缘(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后面上分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鱼肌线。体后面上、中 1/3交界处附近,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方有一突起(内踝)。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腓骨(胫骨外后方) 宏观:细长的长骨。局部观:一体两端。微观:上端稍膨大(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窄(腓骨颈)。体内侧缘锐利(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体内侧近中点处,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窝,与距骨相关节。 肩胛骨 宏观:是三角形扁骨。局部观:分为两面、三缘(上缘、内侧缘、外侧缘)、三角(上角、下角、外侧角)。微观:腹侧面或肋面与胸廓相对有一大浅窝(肩胛下窝),背侧面有一横嵴(肩胛冈),其上下有浅窝(冈上窝,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延伸有扁平突起(肩峰)。上缘短而薄,外侧有肩胛切迹,更外侧有指状突起(喙突);内侧缘(脊柱缘)薄而锐利,外侧缘肥厚,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朝外侧

光谱分析考试题

光谱分析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20分) 1.节日焰火有不同的颜色是由于: A,不同的物质在激发后会发射出不同波长的光; B,火药有不同的焰色; C,燃放的高度不同; D,温度的不同 2.下列辐射中,频率最高的是: A,X射线; B,远紫外; C,远红外; D,可见光 3.下列元素中,共振线波长最长的是: A,Cl; B,Mg; C,Rb; D,Si 4.当总角量子数L=1时,习惯上用哪个字母表示? A,S B,P C,D D,F 5.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成份复杂的废液时,应选哪种激发光源? A,火焰; B,电弧; C,等离子体; D,火花 6.原子发射光谱法中的三标准试样法的工作曲线的纵坐标-横坐标是: A,黑度差-浓度的对数; B,黑度差-浓度; C,相对强度的对数-浓度; D,黑度-浓度的对数 7.能够测量谱线黑度的仪器叫: A,阿贝比长仪; B,光谱投影仪; C,光栅摄谱仪; D,测微光度计 8.下列元素中,激发电位最低的是: A,Cs; B,Na; C,Fe; D,Cl 9.在下列激发光源中,电极头温度最高的是: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火花; D,等离子体 10.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下列元素时,灵敏度最高的可能是: A,C; B,Ag; C,K; D,Mg 11.为了增加火焰原子吸收中的试液提升量,可以: A,使用富燃焰; B,提高火焰温度; C,增加燃烧器高度; D,增大载气流量 12.引起谱线变宽最主要的因素是: A,自然宽度; B,同位素变宽; C,多谱勒变宽; D,自吸变宽. 13.当产生了1%吸收时,其吸收值为: A, 0.01; B,0.001; C,0.0044; D,0.44 14.为了使原子吸收的测量误差最小,试液中被测元素的浓度最好是特征浓度 的多少倍? A, 4; B, 10; C, 44; D, 100 15.原子吸收法中的物理干扰能用什么方法消除? A,加保护剂; B,加释放剂;

解剖学试题及答案

解剖学试题及答案--绪论 绪论 一、选择题 ( 一 ) 单选题 1.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是 B A. 水平面 B. 矢状面 C. 冠状面 D. 横切面 2. 判断内、外侧方位,以何为准C A. 体表 B. 四肢的附着部 C. 正中矢状切面 D. 腹、背 3. 以四肢附着为准的方位术语是C A. 内、外 B. 内侧、外侧 C. 近侧、远侧 D. 深、浅 4. 前后方向经人体的水平线称 D A. 垂直轴 B. 水平轴 C. 冠状轴 D. 矢状轴 5.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为D A. 正中矢状面 B. 矢状面 C. 水平面 D. 冠状面 6. 解剖学姿势中,不正确的描述是C A. 上肢下垂 B. 下肢并拢 C. 手掌相对 D. 足尖向前 7.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D A. 前后 B. 内外 C. 上下 D. 浅深 8. 上和下的方位术语也可分别称B A. 近侧和远侧 B. 头侧和尾侧 C. 内侧和外侧 D. 内和外 ( 二 ) 多选题 . 1. 解剖学姿势中不同于“立正”姿势的是DE A. 身体直立 B. 上肢下垂 C. 两眼平视 D. 手掌向前 E. 两脚尖并拢向前 2. 人体的冠状面ABCE A. 与矢状轴垂直 B. 与水平面垂直 C. 有冠状轴通过 D. 与人体长轴垂直 E. 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二、填空题 1. 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2. 人体九大系统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3.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4. 按解剖学方位,人体有三种互相垂直的轴,即(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常用的面有三种即(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器官的切面有(纵切面)、(横切面)。 5. 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切面称(水平面);前、后两部的切面称(冠状面);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称(正中矢状面)。 6.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病人仰卧在手术台上时,近(上)者为前,近(下)者为后;人在游泳前进时,近头者为(前),近足者为(后)。 三、正误判断、改错题 1. 描述空腔器官,近内腔为外,远离内腔为内。 1. 错,描述空腔器官,近内腔为内,远离内腔为外。 2. 通过人体正中线,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切面称正中矢状切面。 2. 错,经人体正中线,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切面称正中矢状切面。 3. 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组织。 3. 错,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四、名词解释 1. 系统解剖学 (systematic anatomy) 1. 系统解剖学: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局部解剖学 (topographic anatomy) 2. 局部解剖学:按照人体局部或器官,描述人体器官的配布、位置关系及结构层次的科学。

系统解剖学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系统解剖学复习思考题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运动系统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 2、骺线 3、翼点 4、胸骨角 5、椎间盘 6、肋弓 7、骨盆 8、鼻旁窦 9、足弓 10、腹股沟韧带 11、腹直肌鞘 12、板障 13、颅囟 14、肌腱袖 15、骶角 二、填空题: 1、运动系统由___、___、___组成。 2、成人有___块骨,按基本形态可分为___、___、___和___四类。 3、躯干骨包括___、___、___。 4、椎骨由___、___两部分组成。 5、胸廓有__骨、__骨和__骨及其连结组成。 6、胸廓上口由___、___、___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下口由__、__、__、___、__围成。 7、胸骨角平对第__肋软骨,胸骨体侧缘接___肋软骨。 8、脑颅骨中不成对的骨有___、___、___、___。成对的脑颅骨有___、___。面颅骨中不成对的骨有___、___、___。 9、骨腭由___、___构成。 10、骨性鼻中隔由___、___组成。 11、骶管下端的裂孔叫___,其两侧向下的突起称___,为临床骶管麻醉进针的标志。 12、颅中窝与眶相沟通的结构有___、___,颅前窝与鼻腔相沟通的结构有___。 13、蝶骨体两侧蝶骨大翼根部由前向后各有3个孔,依次为 ___、___、___。 14、人体直立时最不易引流的鼻旁窦是___。 15、人体最大的籽骨是___。 16、___与___之间的较大凹陷称坐骨大切迹,___与___之间的较小凹陷称坐骨小切迹。 17、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3个向下卷的骨片,分别称___、___、___,它们下方的空间相应地称___、___、_ __。 18、肱骨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___。 19、开口于中鼻道的鼻旁窦有___、___、___,下鼻道有___的开口。 20、桡N沟位于___,尺N沟位于___。 21、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 22、腰椎穿刺时,由浅入深依次经过___、___、___韧带。 23、关节的辅助结构有___、___、___和___。 24、从侧面观脊柱,凸向前的生理弯曲有___、___。 25、具有关节盘的关节有___、___、___、___,具有半月板的关节有___,具有囊内韧带的关节有___、___。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刘老师讲课内容) 答疑地点:材料楼217房间 一、光谱法基础知识 1. 光谱法定义或者原理 2. 光谱法的分类 二、原子发射光谱 1. 原子发射光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2. 产生谱线自吸及自蚀的原因是什么? 3. 解释下列名词: (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 (2)共振线、原子线、离子线、灵敏线、最后线。 4. 摄谱仪的类型及分光原理 5. 发射光谱分析中,如何选择分析线和分析线对 三、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 1.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下列名词:⑴谱线轮廓;⑵积分吸收;⑶峰值吸收;⑷锐线光源。 3. 表征谱线轮廓的物理量有哪些? 4. 原子吸收光谱仪与原子荧光光谱仪有何不同? 5. 标准加入法定量分析中,工作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是什么? 6. 三种原子光谱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及各自的应用特点? 7.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效应及消除方法 四、紫外光谱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2. 什么是生色团和助色团,并分别列举两个例子? 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哪些应用,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应用,如结构分析和物理化学参 数的测定。 4. 排出下列化合物的及的顺序:CH3CI;CH3Br;CH3I 5. 紫罗兰酮有两种异构体,α异构体的吸收峰在228nm(ε=14000),β异构体吸收峰在 296nm(ε=11000)。试指出这两种异构体分别属于下面的哪一种结构。 (Ⅰ) (Ⅱ)

答案: I为β,II为α。 五、红外光谱 1. 红外吸收光谱法产生的原理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2. 影响化学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3. 各官能团所在的红外吸收波长的范围? 4. 影响吸收强度的内外部因素是什么? 5. 不饱和度计算的公式?并说明公式中各量的含义?不饱和度为0、1、2或者4时代 表什么? 6. 指出下列振动是否具有红外活性? (1)中的C-C伸缩振动(2)中的C-C伸缩振动 (3) (4) (5) (6) (7) (8)

解剖练习题及答案

系统解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一) 专业______,年级_____,班级______, 学号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运动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部分。 2.根据骨的外形,可将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类。 3.骨的构造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此外还有血管和神经等。 4.上、下牙弓将口腔分为前方_________和后方_________的两部分。 5.咽峡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围成的。 6.舌被_________分为前2/3的_________和后1/3的_________。 7.喉软骨包括单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成对的_________。 8.成人肾门约平第___________椎体,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一般在___________外侧缘与第___________肋所成的夹角内。 9.一般左肾上端约平___________椎体下缘,右肾上端约平第___________椎体。 10.射精管是由___________末端与___________的排泄管汇合而成。 11.右心房的出口叫____________,其与____________之间有冠状窦口。12.右心室的入口叫____________,出口为____________。 13.左心室的入口称_____________,出口为____________。 14.房窒口的周缘附有_____________,各借_____________与乳头肌相连。

《解剖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解剖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第一部分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为了准确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位置而规定的一种标准姿势,该姿势为:人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2、人体的轴:为了准确描述关节的运动,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作出相互垂直的3种轴,上下方向的为垂直轴,前后方向的为矢状轴,左右方向的为冠状轴。 3、人体的面:人体有三种面。沿矢状轴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得到的面为矢状面,沿冠状轴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所得到的面为冠状面,与水面平行的面为水平面。 二、简要回答 1、上和下:两者相比,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和后:两者相比,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3、内侧和外侧:两者相比,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距正中面远者为远侧。 4、浅和深:两者相比,距体表或器官表面近者为浅,距体表或器官表面远者为深。 5、内和外:两者相比,距腔中心近者为内,距腔中心远者为外。 6、近侧和远侧:在四肢,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 第二部分细胞和基本组织 一、名词解释 1、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两个1/2明带和1个暗带构成,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方式,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二、填空 1、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细胞器包括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中心体、微体、细胞骨架,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或染色体、核基质构成。 2、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特殊上皮三类,被覆上皮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六种,复层扁平上皮分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和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被覆在胃肠道内表面的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被覆在呼吸道内表面的上皮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被覆在输尿管、膀胱内表面的上皮是变移上皮,被覆在心脏、血管内表面的上皮是内皮,被覆在胸膜、腹膜等表面的上皮是间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其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或结构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3、结缔组织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四类。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白细胞七种,其纤维是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三种。软骨根据纤维成分的不同和含量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三种类型。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中细胞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含丰富的血红蛋白,细胞种类最多的是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