窣堵坡是印度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窣堵坡是印度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窣堵坡是印度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

窣堵坡是印度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但它对建筑的影响却远远超越了印度本土的局限。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东方,都或多或少地遗存着窣堵坡的印记。即使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之中,窣堵坡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关于窣堵坡的起源与发展,已有不少专门论述,惜由于年代久远,有很多说法尚难以得到验证,还需要深入探讨。李中伟的这篇文章,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尽管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亦可资参考。

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

──及以其为本相的现代设计对中国设计师的启发

作者:李中伟

摘要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佛教建筑乃至于佛教的认识总是不大客观的。甚至常常把佛教建筑窣堵坡误会成其他形式的建筑物,或是直接对它们充耳不闻。这样的误区近而影响到了我们对于佛教及佛教建筑(比如塔)的认识。这样对于东方古建筑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学生想通过对于佛教建筑窣堵坡的认识,进而使对于古建筑的认识与对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 窣堵坡佛教塔

一,窣堵坡的起源与发展

窣堵坡,又称窣堵波,音译自梵文的 stupa,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

关于窣堵坡的起源的说法是众说纷纭的,但是最为客观的就是以下的说法:相传,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化后,信徒就纷纷前往菩提树下朝拜,并将其用还一层一层的套了起来,但是怎奈和菩提树越长越大,环也越堆越高,在菩提树圆寂后就形成了窣堵坡的原形。之后也用此来盛放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这种形式在印度孔雀王朝时期达到极盛。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唐时译作窣堵坡或塔婆,实为古代印度之坟墓,佛教徒用以供奉佛陀舍利,其后则为佛教徒崇拜之对象它的形式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趋势发展的。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是空间性说法,窣堵坡是埋葬佛祖舍利的坟冢,它是半球形几乎没有内部空间的实体。它的中心象征着宇宙的轴心,祭祀从东面自东向西按顺时针路线环绕窣堵坡进行。窣堵坡的中心性和方向性是印度古代重要的建筑型制之一。所谓中心制,往往与佛教图案曼陀罗有很大关系。所以窣堵坡在后期从天空鸟看常是曼陀罗图形的放大版本。

另外关于窣堵坡的起源还有结构学性质的说法:圆形的穹顶象征天空,宇宙,包容一切,圆形的也象征着轮回与往生极乐,这与佛教的基本宗旨完全吻合。这些

说法包括一系列其他相关说法都无法找到确凿的证据,一切的猜想只能凭借关于或是文化或是客观的推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后者的说法与中国风水学中的“天地”概念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中国的风水理论强调天圆地方,负阴以抱阳,天空的圆形恰恰在印度文化中天空概念是截然相反的。

二,窣堵坡的形式

关于窣堵坡的形式,许多佛经都有记载,其中律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我今欲于显敞之处以尊者(指舍利弗)骨起窣堵波。得使众人随情供养。佛言长者随意当作。长者便念。云何而作。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著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长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堵波耶。为余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长者若为如来造窣堵波者。应可如前具足而作。若为独觉勿安宝瓶。若阿罗汉相轮四重。不还至三。一来应二。预流应一。凡夫善人但可平头无有轮盖。

由上文可见窣堵坡的外形就好象一个巨大的覆钵,其上有相轮,塔刹,外有围墙,内有石柱,其内常藏有佛或着高僧的舍利。外观极为厚重。

早期的窣堵坡的塔刹与塔心拄其实就如上文所说,意在表现菩提树的象征意义,所以它在下文中的异质文化交流中简化甚至消失了。

窣堵坡的形式相对于世界其他宗教建筑可以说是相对稳定的,这也恰恰是由于在孔雀王朝之后大乘佛教的衰落甚至毁灭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相继兴起造成的,由于这一系列变革,窣堵坡也就成了一个个历史遗迹,几乎无人过问。

可以说,位于世界三大教派之一的佛教对于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样,佛教的凝固形象窣堵坡也同样在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步。因为,它就是塔文化的原形。佛教的传播也将一个一个的塔文化带入了不同的国家民族。虽然它们外型不同,但是它们的建筑元素从窣堵坡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得上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对于中国的塔文化的产生发展,窣堵坡的作用可以说得上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以窣堵坡对中国的影响为例中来分析这种佛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

三,窣堵坡传入中国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1)窣堵坡第一次传入

佛教从东汉初年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传来的是佛像,此时佛像是从西域传入的,似乎是从印度延喜玛拉雅一带,再沿丝绸之路传入的。后来才传入佛经,据史书记载汉恒帝时,西域安息人安世高和月氏人之娄迦谶是来到中国内地译佛经最早的两人,从西汉到东汉,佛教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几乎都是带有一丝西域脉络的建筑。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战乱纷争,佛教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江南的仕族大量的信奉佛教,并经过儒家的文人与佛家的高僧共同制定了一个儒化的佛教—禅。当时的“青牛西去,白马东来”就是两种文化交流的最好的见证。

当然,随着佛教的改变,窣堵坡也相应随着思想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儒学思想的影响,原本明显的塔刹与塔心柱也变得不大明显起来,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塔心

柱。它与中国本土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塔,中国楼阁式塔的塔刹就是窣堵坡造型的。

再之后,塔在中国的宗教意义已不再明显,有的甚至只不过是风水塔,文笔塔,这也是佛儒文化间的相互影响造成的。

(2)窣堵坡的第二次传入

元朝时,随着佛教的又一次兴起,窣堵坡再一次传入中国,被称为覆钵式塔。当时窣堵坡的原形回归的时候也是由于蒙古族疆域的扩张和佛教密宗小乘教传入的。原本在周边国家境内的密宗的传入导致了中国佛教分为了两个流派:禅宗与密宗。所以,在之后的时期,窣堵坡的形式在密宗禅宗之间取得中和的形式并不少见。这,与中国儒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庸性是息息相关的。

(3)窣堵坡与中国南部的傣族佛塔

傣族佛塔与印度周遍的国家一样,它的形式往往是多塔式的,但是在塔的建筑文化上,外型,布置形式,也是受到了窣堵坡与印度曼陀罗图案的影响。将佛教的窣堵坡从形式上引入了另外一个境界。

四,现代以窣堵坡为源头的现代建筑设计作品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印度的现代建筑设计一直是我国建筑设计的荒漠,很多人也许对印度的古典建筑有一些了解。(如窣堵坡,陀兰娜等)。但是对于印度现代建筑设计,人们对它的了解是凤毛麟角。所以,敝人就以以下两个印度现代建筑设计为例。阐述其理论设计观点并归纳他们对我们的启发。

(1) Rej Rewai设计的印度国会图书馆

Rej Rewai充分利用了现代的方法与古典的元素,并使其有利结合。众所周知,印度曾经是一个佛教国家,所以Rej Rewai就将窣堵坡的内在含义-----包容,精神,曼陀罗中心-----完全的结合在了这个现代化的设计作品中。它的顶是用玻璃作成的,外型虽与窣堵坡不同,但是它充分的抓住了其内在的精神。绿化的台阶,露台的植树,通透的设置同样也将生态建筑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Rej Rewai对于窣堵坡的领悟,与借鉴能力。

(2) Tilonia的赤脚学院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度的生活节奏也在变快着,人们正在将传统渐渐以往,Tilonia的赤脚学院正式为了将印度的传统当成一种业余性质的教育种入民心。所以,赤脚学院的设计也就沿用了印度古老的建筑:窣堵坡的形式。虽然从照片来看与印度巴贾岩凿寺非常的相象,但是从内部规划上Tilonia将新型的建筑构造布局完美的融合到了传统的形式当中,这也是传统的符号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体现的很好的例证。

(3)印度现代建筑对我们设计的启发

就好象Rej Rewai和Tilonia一样,世界各地的很多设计大师都对于传统于现代的融合非常的热中擅长,而当今我国设计常常盲目的创新,屏弃传统,这样的结果就是丧失自我,或者是设计出的作品没有内涵。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借鉴,学习。就好象copy与learn的区别一样,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借鉴,才能够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做出超越时代的设计,反之,闭门造车,脱离现实。这样的设计只能够被历史淘汰。

五.结论

通过通过了解窣堵坡的背景与发展和它对中国社会与建筑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影响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那形形色色的塔,形成

了亚洲乃至世界性的塔文化,这就是佛教的力量。

并且,每一种文化元素对于世界来说都是重要的,长期的发展与存在必定有他们存在的道理。所以,创新并不是否定,而是肯定利用后的超越。这就是通过对东方建筑的学习对我们未来设计的启发。

参考书目:

《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The Phaidon Atlas Of Contemporary World Architecture I》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方建筑》意) 马里奥.萨利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佛教故事》陕西旅游出版社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屋顶层次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屋顶层次类型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A、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 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 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 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 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kuàng]殿、曲 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 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 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 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B、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 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 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 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 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 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 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 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 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C、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 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 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 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 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 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D、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 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 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 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 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 间建筑。 E、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 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 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 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 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 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 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 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 单檐、重檐之分。 F、盝[lù]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G、卷棚顶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 房,多为此顶。 H、扇面顶顾名思义,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 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檐线呈弧形,弧线一般是前短后 长,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 山、悬山、卷棚形式。一般用于形体较小的建筑中,会 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可爱。

儒家与佛教在印尼的影响1

儒家与佛教在印尼的影响 摘要:印尼是个多XX的国家,政府实行XX信仰自由政策。目前印尼主要的XX可分成六类。包括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与Konghucu ( 儒家).XX在生活扮演主角在印尼。印尼XX受到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文化与想法的影响。儒家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而佛教受到了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儒家思想和佛教影响了在某些方面的印尼社会生活中。 关键词:印尼XX;儒家;佛教;佛教的影响 一、儒家在印尼的传播 儒家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的两个主要思想是礼和仁。第一个思想是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应当按照他的位置来持有适当的人际关系,而仁是指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孔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礼与仁是生活性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X,而仁是内心的道德自觉。两者的结合组成了儒家的理想原则。除了这两个思想,儒家思想中也有中庸、天命、五伦等等。孔子的所有思想都在《四书》和《五经》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传播,也蔓延到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在印尼儒学进入许多印尼人的生活,尤其是印尼的华人。 在印尼儒家开始发展是从中国商人在十八世纪来印尼开始的。1883年,在卡巴伞(kapasan)街131号泗水人们创立了一个名为“XX祠”的庙,后来称其为“文庙”。最先提到这个庙的是荷兰,称之为“孔子的教会”,或以荷兰语称为“De Kerk Van Confusius”。现在这个寺庙是儒家在印尼的XX崇拜的地方。在印尼,1886年由梨金鹤(Lie Kim Hok)首次发表儒学书《书经》。1897年在安汶发表《四书》,印尼人尼茹恩(Njie Tjoen Ean)把这本书翻译成印尼语言。1900年印尼人谭经厅(Tan Ging Tiong)把《大学》与《中庸》两本书翻译成印尼语言。1900年3月17日,由二十人领导的印尼华人成立了儒家社会机构叫做中华会馆,并在1955年4月16日成立印尼儒家XX高级理事会或者叫“印尼孔教总会”。印尼儒家XX高级理事会调节儒学在印尼的发展。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455032.html,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 作者:佚名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7期 性在印度一直备受推崇。在印度人看来,性是自然的、幸福快乐的,是人生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一。从印度人神圣的性生活方式中,就能清晰地看出他们圣洁的性观念。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 印度次大陆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自文明兴起初期,性与宗教便在印度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印度对宗教与性的密切关系描述得相当透彻,无论是西方还是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媲美。从印度人神圣的性生活方式中,就能清晰地看出他们圣洁的性观念。性在印度一直备受推崇,因此,在印度人的眼里,性生活几乎无一不是从神开始的。 印度的宗教传统主要有印度教和佛教。从总体上说,佛教一般比印度教更强调禁欲主义,但并非各个教派、各个时期都是这样。印度教本身不同教派中性观念也大相径庭,有的完全纵欲,而有的则绝对禁欲。 古印度性文化——生殖器标志物 很早以前,印度人就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十分发达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500~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从而使印度文明迅速衰亡。虽然人们对当时的文化不太了解,但在残存的古建筑遗迹中却明显地反映了性爱和宗教的关系。这些作品描写的信仰和事件,大多是印度教中心议题的初端。譬如,在一些古老的印度小雕塑中,人们见到雕刻着三个脸的有角人。他坐着瑜伽姿势,整个身子一丝不挂,阴茎直直地勃起,头部长得有些象植物,其它部位则类似动物。从图推断,他是一种有生殖能力的神,很可能就是后来印度教中传说的湿婆神。在其它一些古印度的雕塑中,时常也可见到各种“阴茎”动物,如公牛、犀牛、象等各种似牛的有角动物。这些男性生殖器官像,印度称之为呤咖莫。 在印度,还有一类与呤咖莫相对应的赤土小雕塑,称为瑜尼。瑜尼上雕塑着佩戴腰带、项链和漂亮头饰的裸体女人。她们有的身已怀孕,个个挺着大大的肚子;而另一些则胸前抱着一团代表初生婴儿的粘土。这些早期的母神雕像,象征着人类繁衍。雕像的女神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都是代表湿婆神之妻——帕威蒂女神。古建筑物上,圆锥形的物体的环形的石雕,可能也是呤咖莫和瑜尼的前身——即印度教中常见的阴茎和阴道的标志物。 吠陀传统——性是人世轮回的关键 公元二世纪,欧印语系的人侵入印度,摧毁了早期的古印度文明。他们在印度建立了新宗教文化和主教,并强化了军备。印度的现代宗教和历史,就是源于这种宗教文化——吠陀经的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分类

个人愚见不外乎园林中的那几种造园要素,山石、园林建筑小品,水体,植物等等那些在学校已经让老师给耳朵磨出茧子的东西,且因势利导地将其组织在一起而创造出的一些景致,也可说是一种排列组合。这些要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尤其是植物。园林、园林,贵在其中有一个林字,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决不可缺少的、也是绝不能忽视的一部分(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现在的中国园林人要想在世界园林界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学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是不的两个体系,不同就不同在对园林的诠释上,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人定胜天,这也就造就出西方园林中的大的绿地模纹和类似凡尔赛宫的被剪成圆柱体的树木排成的树阵的出现,而中国的园林中出现大块的模仿山势的假山,曲折的小路,以及四季多变且模仿自然植物群落中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的植物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手法是西方园林所不能匹敌的,不光是造景本身,其中所蕴含的寓意也会让人有一番回味。像南方私家园林中最常见的竹与石的搭配,白墙上攀爬的枯藤等等,无一不让人觉得很有嚼头,还有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恭谦,松柏的傲骨,牡丹的富贵等等,植物在这里被古人们赋予了人性化的品质,是中式园林中的又一层含义,这是西方园林所欠缺的。 在九十年带初的中国园林建设中,我们看到了不少运用西方现代园林中有关平面构成技法所造就的一大批广场,游园,其中一广场为最。出现了中国园林所没见过的树阵,大草坪、大模纹、大面积广场铺装(据说还有能和天安门广场面积差不多的)等新的造景手法,并风靡一时,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开始纷纷效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技法却没了踪影,荡然无存。 好在这几年,中国的园林人终于有所醒悟,这还得亏是日本现代园林给我们提的醒。日本古典园林完全是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它不是单纯的抄作业,要不日本的现代园林很可能也是大广场,大草坪了。他兼收了中国园林中的造景意境,加入了西式园林中的平面构成手法,糅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现代园林景观 ,摒弃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小家子气,加入了西方园林中的恢宏大气(但不是傻、大、粗),很适合现代城市的口味,不显得十分突兀。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神、势、气,中国艺术历来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 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间与空间割裂开;这种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其艺术创造追求于象形、图解,追求"术而不作,慎终追远" ②。因此特别强调精神,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人的审美感知的形成就个体来说,有其生活经历、教育熏陶及文化传统的原由③。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一说最早可追溯至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到的"能指"与"所指"。但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④。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读《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 》后感

读《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后感 摘要: 这本书有助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印度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宗教,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只是灿烂一时都在这本书中有讲解。在以下的读书笔记中将会介绍本书的作者,以及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关键词:印度佛教印度教 我在假期阅读了马克斯·韦伯的《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 印度教与佛教》一书,感想颇多。首先让我了解了作者马克斯·韦伯,其次知道了尽管印度教与佛教都起源于印度,但他们之间是有很多的区别之处的。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更深一步的了解到了印度教和佛教的教义,联想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最后又做了一些资料搜集关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存在很大的冲突。 一、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

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二、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 尽管二者都产生于印度,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宗教。印度教是信仰多神,至少有三个主神,印度教有种姓制度,而佛教崇尚平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由于佛教教义一方面成为广大受苦难的人民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也符号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以此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发展很快,公元前三世纪时被定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东南传人东南亚,西北传人中亚细亚,公元前一世纪由克什米尔传人中国的于阗,以后在中国不断发展。 印度教于五世纪时出现,也产生于印度,它适应封建统一的思想,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教义而形成。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所谓“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所谓“业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一)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

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原因

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几个原因 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佛教一直面临着婆罗门教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印度教的强力挑战,此时又加上大小乘的内讧,使许多佛教小国也无所适从,更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后来从大乘佛教内部又分化出“中观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别,当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印度时,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经是“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大唐西域记》卷十)此时信仰小乘的国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争夺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佛教信徒也只占一半比例(据玄奘推测),更不用说其他地区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僧侣长期沉浸于哲学辩论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当然不可能赢得广大下层群众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分越来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严厉批判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此后婆罗门教经历了长期的渐变,从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三大主神崇拜,产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论雏形,在神学理论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宗教仪式上也做了较大简化,种姓压迫也有了一定松动(尽管是不情愿的松动)。虽然印度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甚至比佛教更加松散,但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习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这是佛教所无法比拟的。印度教还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外国古代建筑教案

课课课题:外国古代建筑艺术时: 1课时 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下期 教材分析 : 本课所讲的内容主要是从古代建筑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各种风格的建筑进行赏析、移情于景,增加学生对外国建筑风格,以及艺术表现的理解,以达到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通过对外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其艺术风格特征和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增加对外国古代建筑的认识,提升对外国建筑的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 对建筑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学会从多方位去欣赏建筑艺术,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外国经典建筑的欣赏能初步掌握其艺术风格理念,了解外国建筑的艺术语言,提升美术素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对外国古代建筑经典作品的欣赏、体验,以及风格的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外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 教法:讲述法 2. 学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配套图片等。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通过起立的形式上下课 二:引入新课:(5分钟)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说了中国的古代建筑,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代表性的 建筑《》(可由提问的方式激发大家的热情,由学生举例,再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那么大家又知 道哪些外国古代的建筑呢?学生甲:埃及的金字塔;罗浮宫;比萨斜塔??师:不错,这些都是 外国古代有名的建筑。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 像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那么建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三:讲授新课:(20分钟)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建立后开始。 (一):埃及建筑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埃及,在它建立了奴隶制以后,营造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 念性建筑物。除了被人们常提到的金字塔外,还有著名的卡纳克神庙,是世界最壮观的古建筑之 一。(播放关于埃及卡纳克神庙的幻灯片,及其简介,插入音乐)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 继埃及之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古希腊建筑最重要的类型是神庙。它创建并完善了以石制的梁柱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 柱子、梁枋和两坡顶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经过不断完善,形成“柱式”,创造了多利安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西方古典建 筑的艺术特点的重要方面。它经过古罗马的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建筑体系,即西方 古典建筑体系。古希腊最著名的典型事例是举世闻名的雅典卫城(播放关于埃及的柱式和雅典卫 城的幻灯片,及其简介,插入音乐) 2.古罗马的建筑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特别是古罗马时期,她依靠雄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 明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着《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 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2.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2.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 3.1园亭 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

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 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3.4园桥 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

(完整版)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我国《史记》称印度为“身毒”,《汉书》称其为“天竺”。至唐代,至唐代,玄奘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改译名为“印度”。古代印度系指现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它是古代这块大陆上各个部落或国家的统称。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精美,造型和装饰形式丰富多彩,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工艺文化,归纳起来有以下特征: 一.宗教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可以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宗教性可算作是其工艺美术最突出的特性。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证实这样一个规律,即古代印度的工匠们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工艺美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的信仰。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通常称他为释迦摩尼或佛陀,后来在恒河中游一带传教40多年,释迦牟尼死后,佛教继续传播,不仅一度在次大陆盛行,而且还传到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在佛教盛行的国风影响下,因为佛门以及佛教徒的需要,佛教工艺品的需求量很高,制造工艺品的工匠受佛教影响,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工艺制作都带有宗教色彩,代表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像制作亦相当盛行,梵天和湿婆等神像的制作随处可见,如:

舞蹈的湿婆 金制舍利容器

滑石舍利容器 二.丰富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表现出极度丰富的形式和内涵,有许多创作变现出一定的矛盾,我们既能看到他的单一性,比如同一时代,大多都是以宗教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又能感觉到它的多样性,在陶土,石头,金属上,各种材质不同艺术的表现。;在风格上,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浓郁的国际意义;众多美术工艺品随着人口流动,宗教迁徙和传播,战争地域版图的扩张,人口迁徙,工艺品所表达的思想和现象是具有国际化的。它既反映出禁欲的一面。又因其狂热不羁的手法体现。例如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因此,宗教的基本特征是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的社会,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一、宗教的起源与环境 宗教最初、最原始的起源因素是自然因素,即宗教起源的外在影响是自然界。由于各地的自然力、自然物是多种多样的,原始宗教把其神话的结果必然是出现多神崇拜。从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发展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宗教中的原始宗教向民族宗教、世界宗教转变中,有的从多神崇拜转向一神崇拜。这与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关系。实际上,一神教都是从原始的多神崇拜发展而来的。环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原始宗教有四大种:对自然的崇拜(雷公、太阳神阿波罗)、对动植物的崇拜(阿努比斯狼)、祖先崇拜(福建妈祖庙)、图腾崇拜(满族图腾柱)民族宗教有两种。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因受压迫,其民族领袖摩西以神的意旨为号召,带领下犹太人返回迦南,因此摩西是公认的犹太教创始人。 印度教亦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时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是在奴隶制中形成的,把社会的等级与种姓制度神圣化直接联系起来。印度教是多神教,内部派别林立,是多种宗教体系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复杂混合物。 世界性宗教指宗教所信的神灵被认为是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是着眼于全人类与各个民族,其神学体系、礼仪和组织规章都较复杂完善。通过教徒和神职人员有组织的向世界各地传播,因而信教人数多,包括各个民族,分布范围广,遍及世界。现今世界性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犹太地区。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残酷镇压犹太人。犹太人多次起义均失败,因此寄希望于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浅论 更古而今为宙,东南西北为宇。 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辉载大国。中国历史久远,文化深邃博大,华夏礼仪精神渗透细微。天朝上邦之名万国臣服,五千年中传奇神话无数。生息繁衍之处无不神秘莫测。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其本质上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和对世界的无尽探索。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样的魅力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每一处得以见证。而作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华文明的血统。 中华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或典雅古朴,或高贵出尘,或恢弘大气。从房屋的结构到装潢铺设都能诠释古代工匠技艺的登峰造极。古代建筑充分的结合了神话,宗教,古代美学等等文化因素,从门窗的赑屃、神鸟诸多神瑞雕刻到门前的镇宅石像无一不体现如此。空间艺术是诠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词汇,其布局讲究,建筑结构,文化应用都将文明在一砖一瓦中灌注。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体现广众,但其中以:道,佛两教文化为主。道教建筑为观,佛教建筑为寺。(道教建筑也称为宫) 佛教作为西汉末年随丝绸之路传来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立地扎根。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随之传入中原,也是中国寺庙文化的起源。中国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佛教文化与本土化结合的缘故,其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国传统特点。同样以木质结构为主隐于大山之中或现于街市之内。佛法讲究入世和清净,其寺庙的选址也突出了该寺立意的根本。 中国寺庙的布局优美独特,样式与宫殿相似。以门庭正中为山门,山门左右设有钟楼、鼓楼,从外进内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各殿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重要,也是寺庙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为大雄之名意为佛祖释迦牟尼。在寺庙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佛塔,这是历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庄严。也是中国楼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传入。梵文音译为窣堵坡,与中原重楼文化相结合有多种形式:阁楼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一般都建造在寺庙中部位置,因为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佛骨舍利都另辟别院建造佛塔。在西游记中唐三藏为表达对佛的尊敬发过誓愿道“见佛拜佛,遇塔扫塔。”佛塔也有浮屠的意思,俗语中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便是说救人于为难,比之你建造一座佛塔来彰显虔诚与祈愿善良更加重要。寺庙的布局俯瞰之下一般为:平面四方形,从山门殿中顺次进入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寺庙供奉主菩萨殿、讲法殿、藏经楼为主,南北纵贯对称。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中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次序稳定的审美中心,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寺庙建筑特色融入祭祀、观天的功能建筑。<注:现代寺庙中讲法殿与藏经楼合为一处名为法堂,又名藏经阁,此处不抄。> 由于佛教中佛法入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佛教中有许多为追求佛陀真谛的僧人发下宏愿而简居的建筑,称为佛洞。与道教中闭关参悟的洞府有类同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九华山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历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无底洞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就与印度有了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在我国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时,印度古人就用“秦” 来称呼中国,并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已从 印度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历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 看法,一般倾向于这两种意见:一则为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和尚摄摩腾和竺 法兰,“白马驮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不管怎么说,佛教在公元前后已传到我国是比较可靠的。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印 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到了我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与印度 的文化和贸易往来达到鼎盛期。 在中印文化的交往中,许多拜佛求经的香客和学者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中印之间。为求宗教真理,他们跋涉戈壁沙漠、穿越丛林峻岭、翻过喜马拉雅山,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这是一条十分漫长、艰苦而充满危险的旅程。不知有多少印度人和中国人未能达到 终点而死在途中,据说这些香客的死亡率高达90%。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有许多着名的佛教学者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在印度学者中,以摄摩腾(1世纪)、鸠摩罗什(5世纪)、 舍那掘多(5世纪)、菩提达摩(6世纪)为代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大量的佛教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同时还通过佛典把许多印 度教文化传入中国。在隋唐时代,大批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国,据 说在6世纪,单在洛阳境内就曾有三千行以上的印度和尚和一万户 印度家庭。可见,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 此外,在赴印度取经的中国佛教学者中,最着名的是法显(5世纪)、玄奘(7世纪)和义净(7世纪),他们不仅从印度带回了大批佛 教经典,而且也向国人大量地介绍了印度教的思想与文化。如,玄 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印度教的教育制度和各种古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测试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绪论 1【单选题】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大流域产生的文明是指() 文明。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西亚 D、古希腊 2【单选题】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文明是() 。 A、古埃及、古印度 B、古希腊、古罗马 C、古玛雅、古印加 D 、地中海、中国 3【判断题】建筑记录的历史往往比文字记录的历史更真实、更直观。平面布局 1【单选题】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 。 A 、独立单栋出现 B、立体布局 C、点景建筑居多 D 、平面群体的组合 2【单选题】中国古代最大的庭院是() 。 A、中和殿 B、皇极殿

C、太和殿 D、岳麓书院 3 【判断题】院落由若干单栋独立的建筑组成。√ 平面布局——中国建筑组群方式 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中轴对称式布局方式的建筑。 A、北京故宫 B、木府 C、私家园林 D、曲阜孔庙2【单选题】下面关于北京四合院描述错误的是() 。 A 、庭院较开阔 B、庭院中间可以种植植物 C、有较大的空间供人们活动 D、属于自由式布局结构3【多选题】下面属于自由式布局的建筑是 () 。 A、谐趣园 B、太和殿 C、上海豫园 D 、寄畅园 4 【判断题】天井院是北方常见的庭院建筑。× 5【判断题】皇家园林主要是自由式布局, 但中间也分布着轴线布局。屋顶式样

1【单选题】中国古代建筑的式样是指() 。 A、单体建筑造型 B、建筑屋顶造型 C、建筑外观风格 D、建筑装饰特点 2【单选题】北京故宫太和殿应用的屋顶式样是() 。 A 、单檐庑殿顶 B、单檐歇山顶 C、重檐庑殿顶 D 、重檐歇山顶 3【单选题】现存古建筑中() 是典型的盔顶建筑。 A、华严寺 B、北京天坛 C、北京太庙 D、楼 4【多选题】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的基本特点是() 。 A、大屋顶 B、斗拱 C、三段式 D、四段式 5【判断题】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是全国通用的屋顶式样。 6 【判断题】硬山屋顶和悬山屋顶都是两坡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