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电图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耳蜗电图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耳蜗电图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7, 7(5), 299-305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2677/acm.2017.75050

Electrocochle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ly Certain Meniere’s Disease

Wanlei Chi1, Jing Zhou2, Huifang Zhou2*

1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2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Nov. 23rd, 2017; accepted: Dec. 6th, 2017; published: Dec. 13th, 2017

Abstract

Meniere’s disease is a progressive, idiopathic inner ear disease resulting in hearing of loss. Cur-rently, diagnosis for Meniere’s disease largely relies on the hearing function tests, due to the lack of direct pathological basis and atypical symptoms. Man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cochleo-graphy is the most valuable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on the diagnosis for Meniere’s dis-ease. This review will briefly summarize the useful components of the EcochG for the diagnosis of Meniere’s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and discuss the effect of electrode placement on AP and SP size and the merits of tone burst stimulatio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P/AP area ratio compare with amplitude ratio will be also discussed which hopefully c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ymptomatic and functional findings of cochlear, and be helpful in diagnosis for Meniere’s disease.

Keywords

Meniere’s Disease, Electrocochleography, Electrode Placement, Tone Burst, SP/AP Area Ratio

耳蜗电图在梅尼埃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池万磊1,周婧2,周慧芳2*

1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天津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3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6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3日

*通讯作者。

池万磊 等

摘 要

梅尼埃是一种进行性、特发性、能导致听力致残的内耳疾病,但病人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很难及时确诊,目前梅尼埃的诊断范畴,由于无法直接获得病理学依据,很大程度上依靠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相关听功能检查,耳蜗电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电生理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综述将简要总结用于诊断梅尼埃病的耳蜗电图的检查发展。将讨论电极放置对AP 和SP 数值的影响、SP/AP 振幅比及面积比的灵敏度比较和短纯音刺激的优点,以期加强耳蜗电图异常在识别梅尼埃病中的敏感性,为梅尼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关键词

梅尼埃,耳蜗电图,电极放置,短纯音,SP/AP 面积比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本病多发生于40~60岁的人群,儿童少见。发病率为(10~157)/10万,女性多于男性,双耳患病者占2%~78%。主要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免疫反应学说等[1]。有研究统计在梅尼埃病患者中完全存在三种特征性症状(耳鸣,听力损失和眩晕)者仅占40% [2]。临床上大多患者症状不典型,特别在疾病早期,症状特征不清晰,常常表现出前庭症状与耳蜗症状分离的现象,如部分患者以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眩晕的症状,或出反复的耳闷胀感。症状的不典型也使临床医师很难及时作出确诊。一些研究发现梅尼埃患者早期的毛细胞的功能并未受到损伤,耳蜗毛细胞会随着病程的进展和症状的反复发作开始出现损伤并逐渐加重,直至出现无法恢复的听力或前庭的损伤[3]。因此,有必要对梅尼埃病早期识别做出正确初步症状评估。使得梅尼埃在变成慢性疾病之前得以治疗,降低致残率。目前大多数听力学测试(纯音测听、甘油试验、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对诊断梅尼埃灵敏度不高,受多种因素限制:例如患者检查中出现阴性率,存在共存疾病,梅尼埃的急性发作期与间歇期检查判断尚不准确[4]。耳蜗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可以识别膜迷路积水方法,不受患者主观心理影响,被认为可以运用于梅尼埃患者的诊断且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耳蜗电图对梅尼埃病诊断

2.1. EcochG 的组成部分及技术的发展

耳蜗电图是通过声刺激后记录耳蜗及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检测方法,分为3个部分,包括耳蜗微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 CM),和电位(summating potential SP)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耳蜗微电位:最初由Wever 和Bray 在猫中发现[5]。产生于耳蜗Corti 器外毛细胞,主要反应耳蜗受声音刺激后的瞬时运动情况,是一种感受器交流电位,认为是由远距离电极记录的许多毛细胞的总和微电位。刺激Open Access

池万磊等

频率越低,在相同阶段产生CM的毛细胞数越多,CM越大。虽然CM在听觉测试中有许多新的应用,但是其常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远程电极发生的信噪比的限制[5]。动作电位:也称复合动作电位,代表许多听神经同步放电的总和反应,并且首先通过Saul和Davis在猫的耳蜗神经和脑干中首次证明[6]。由于担心对正常听力的个体耳蜗直接记录是危险的,Ruben等经鼓膜在听力损失的患者的圆窗龛处放置银球电极测量AP,并完成了第一例镫骨切除术并提高了听力[7]。在第一次使用远程电极的时候,Yoshie 等人用通过皮下注射针头插入麻醉后耳道皮肤,在正常听力人中测量AP。同年,Portmann证明,经鼓膜电极从圆窗龛记录是安全的[8]。有研究将100毫秒click刺激整个基底膜,选择性屏蔽频率实验表明,随着行波向顶点行进,来自click的主要刺激从基底转向了耳蜗,从10 kHz到4 kHz逐渐减弱[9] [10]。此外,沿着基底膜的行波的速度随着接近耳蜗顶点而减慢,导致每个单位时间的毛细胞发射电位减少,使得研究者在寻找另一种能代替“click”的刺激,具有特定频率且能引起更早回应的刺激[11]。由于信号生成需要靠近记录电极,所以记录AP时不需要掩蔽对侧耳。总和电位:SP是AP的直流成分,主要成分来自于耳蜗Corti器毛细胞的运动,它反应了耳蜗基底膜非线位移特征,体现了基底膜位置-时间模式,SP的振幅于基膜位移成正比,是一种整流的直流电位,特征是具有频率特异性,时程与刺激声的持续时间一样,由Davis等人在豚鼠中发现[12]。von Bekesy认为SP是CM的转变,认为是从外毛细胞衍生而来的,而SP是内毛细胞产生的。随后它被发现于缺乏内毛细胞的鸽耳中,现在SP被认为是耳蜗微电位转变的结果[13]。CM记录接近于毛细胞的最大位移,而SP记录是基底膜的总和位移。在膜迷路积水中,基底膜的向下振动受到拉伸限制,因此基底膜位移不对称性增强,导致SP的振幅增大[14]。

2.2. 电极放置对AP和SP数值的影响

电极放置:主要有两种记录方法:跨鼓膜法(transtympanic TT)和鼓膜外法(extratymanic ET),ET记录方法是将电极植入鼓膜表面或者耳道皮肤,鼓膜表面记录法也称为TM-ECochG,TT法则是将针形电极穿透鼓膜,把电极置于圆窗龛处或者鼓岬处。先前国外报道的click刺激梅尼埃病人患耳的病例大多数是由听力学家使用远距离电极,由于距离远,它们需要更多的信号来消除噪声带来的影响,并产生更精确的结果。Ferraro比较了三种耳道电极的反应和舒适度。这三者之间舒适度没有差别,认为一次性软绝缘耳道泡沫塞电极设计与中央听导管是最容易放置并且能给出更好的结果。Sohmer和Feinmesser在圆窗龛和耳鼓处放置银球电极的和从耳垂皮下埋针和夹子记录AP。他发现从圆窗龛所记录的AP幅度比其他三个站点记录的AP的大10~25倍[15]。Roland比较了19例健康志愿者中经鼓膜电极(TT)与耳道电极(EAC)的测试结果。TT电极click刺激引出的波形振幅是来自EAC电极的7倍[16]。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听力学家通过分别采用TT法和ET耳蜗电图对50例梅尼埃患者进行测试,结果得出TT法和ET法耳蜗电图诊断梅尼埃病之间的统计学无差异[17]。

2.3. SP/AP振幅比及面积比的灵敏度比较

耳蜗电图技术最初由Eggermont的听阈检测演变而来。Gibson等人称总和电位(SP)与动作电位(AP)的比值是膜迷路积水的指标,并将SP/AP比> 0.35作为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但人们对该指标提出质疑。随后,Gibson通过大量测试得出SP/AP比> 0.4是膜迷路积水的诊断标准并提出短纯音刺激使测试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观点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18]。Claes对21例梅尼埃患者进行耳蜗电图检查,并指出SP幅度的增大与膜迷路积水的严重程度有关。因而利用SP与AP的幅度比可以评估梅尼埃,且SP/AP 幅度比越高,患有梅尼埃病可能性越大[19]。在文献报道中,由短声诱发Ecoch G的SP/AP幅度比方法检出梅尼埃的阳性率各不相同,在20%~70%间,甚至有在90%以上,其原因可能为记录方法、参数设置、电极位置以及设定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所引起[20]。在梅尼埃患者中,除SP幅度的增大及SP/AP幅度比

池万磊等

增加外,其SP-AP复合波异常增宽和延长。尽管对SP-AP复合波异常延长的机制目前没有明确定论,但Morrison等认为梅尼埃患者的SP-AP复合波异常延长归因为内淋巴水肿造成的耳蜗微音电位“后效应”

[21]。

Ferraro最先将以测量SP/AP面积的方法与SP/AP振幅进行了对比,结果90%梅尼埃病患者SP/AP 振幅比增大的同时,SP/AP面积比也增大,在可疑诊断的梅尼埃病患者中,约有一半的患者SP/AP振幅比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测量SP/AP面积比的方法引入时就会发现其比值增大,结果提示在诊断梅尼埃病中,SP/AP面积比相对于SP/AP振幅比敏感性更高[22]。随后Devaiah对可疑梅尼埃病患者进行耳蜗电图测试,发现SP/AP面积比较幅值比更敏感,但测量对侧耳SP/AP面积比值时其阳性率也增高,是否为假阳性反应还需增加样本量验证[23]。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梅尼埃病确诊病例SP/AP振幅比阳性率高于面积比,但在可疑病例中,无论仍为未确诊病例还是最终随访发展成确诊病例,SP/AP两种比值计算结果均无明显差异[24]。近期国内学者也通过临床研究证明,梅尼埃患者除了SP/AP幅度比值增大以外,SP/AP面积比也变大。在部分疑似MD的患者中,即使SP/AP幅度比正常,但是SP/AP面积比却在异常范围内。因此,可以通过其面积比来提高耳蜗电图诊断梅尼埃的诊断率[25]。

2.4. 英短纯音刺激与Click音刺激的比较

除Gibson等人对84例患者双耳进行click音刺激耳蜗电图对比分析,包括44例梅尼埃患者患耳及40例神经性耳聋者患耳,这些人平均听阈超过了40 dBHL,结果当规定SP/AP比> 0.30为阳性时能将梅尼埃与神经性耳聋患者区分开来[26]。先前一段时间用click刺激得到的SP/AP比值作为梅尼埃病的诊断测试一度成为世界公认的耳蜗电图诊断标准。Camilleri和Howarth之前的研究规定SP/AP比> 0.33为阳性时,诊断梅尼埃达到85%的灵敏度[27]。相反,Gibson等人报道了当规定SP/AP比> 0.47时,其灵敏度只有40% [28]。除了click刺激得到SP/AP比,Ferraro和Tibbils还使用ET电极记录了AP,主张使用SP/AP面积比,分别将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到92%和84% [29]。然而,Marcio等人和Ikino等人采用click刺激得到的结果无法确认该数据[30]。

短纯音刺激的发现使用于诊断梅尼埃的耳蜗电图的灵敏度得到提升。最初Dauman等经鼓膜测量了甘油对耳蜗电图影响时,在90 dB HL强度下,分别采1、2、4、8 kZ频率短纯音对45例患者(包括明确诊断梅尼埃患者和未明确诊断梅尼埃患者)测试时,产生了更大的SP振幅。用短纯音刺激测试的梅尼埃病患者的SP振幅明显大于对照组的SP振幅,大多数梅尼埃患耳在脱水后观察到SP振幅降低[31]。1990年,Dauman和Aran比较了click音与10毫秒的短纯音,提出在1,2,4和8 kHz频率刺激音中,1 kHz 和2 kHz刺激音得到的结果是指标中最灵敏的[32]。之后Gibson分别采用1 kHz频率click和短纯音刺激42例梅尼埃患者和48例感音神经耳聋患者,在90 dB HL强度下,1 kHz频率短纯音得到的SP振幅更大,测验更敏感,而且大部分梅尼埃患者被检测出来。试验得出短纯音的假阴性是click的一半[33]。在第一届国际耳蜗电图,耳声发射会议上,Gibson报道了更多的实验例数,通过耳蜗电图对1101例有膜迷路积水患者的检查,证实了短纯音优于click,并且在1 kHz短纯音下还发现10%的梅尼埃患者对侧耳有积水

[34]。2011年,Claes等人使用了100 dBHL强度下的短纯音耳蜗电图,对91例明确诊断的梅尼埃患者(症

状符合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诊断标准)测试,达到91%的敏感性,当1 kHz下SP振幅超过了?3 mV,而且其他3个频率的短纯音得到的SP振幅超过?2 mv [35]。在大多数关于梅尼埃耳的耳蜗电图研究中,对照耳是梅尼埃患者的对侧耳,或是具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为了得到更可靠的实验结果,吉布森用click 和短纯音刺激2717例同等听阈的梅尼埃患者,对于click刺激得到的SP/AP比值,梅尼埃患耳和非梅尼尔对照耳之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6]。在进一步的分析中,规定SP/AP > 0.47为阳性时,用click刺激得到的只有35%的诊断敏感性,SP/AP比值的特异性为91%,当结合1 kHz短纯音或其他频率

池万磊等

短纯音刺激得到SP/AP比值的诊断灵敏度是95、79% [37]。后研究发现梅尼埃的膜迷路积水最先发生在耳蜗顶回,随着病程发展,水肿逐渐延展至整个蜗管,甚至球囊。因此可以推断,早期梅尼埃,内淋巴水肿发生在耳蜗较高回区域,即低频区域。短纯音的优点是其频率特异性,可以反映耳蜗特定范围内内淋巴积水的程度;而click刺激声频谱范围广,声刺激激动整个耳蜗,刺激音能量最大值主要集中在3 kHz 等区域,因此短纯音比click更灵敏,即可以更灵敏地检查出耳蜗顶回膜迷路积水的病理状态。

由于梅尼埃病的内淋巴积水始于耳蜗,近年来研究通过鼓室内注射钆造影剂行内耳MRI扫描,成功的对膜迷路积水行半定量显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多次对比钆内耳MRI扫描与耳蜗电图在诊断梅尼埃疾病的辅助价值[38]。Hornibrook等人比较了钆磁共振显像与短纯音耳蜗电图的敏感性,通过检测57例可疑,疑似或临床诊断的梅尼埃患者。在30例临床诊断的梅尼埃病患者检查中,短纯音诊断阳性率为83%,click为30%,钆磁共振为47%。虽然内耳MRI扫描实现了90%成像,但是对于临床诊断确定的梅尼埃病以及耳蜗积水而言,短纯音耳蜗电图是更敏感的测试。短纯音耳蜗电图在诊断可疑和疑似梅尼埃病时也比MRI更敏感,在某些情况下,耳蜗电图确认耳蜗积水相比MRI显像的膜迷路积水对诊断梅尼埃更可靠[39]。Ziylan等人重复并证实了本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用于检测梅尼埃病中的膜迷路积水时,与钆内耳MRI成像相比,click刺激耳蜗电图具有相对较低的灵敏度和预测价值,而短纯音刺激耳蜗电图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40]。

3. 单耳蜗电图的局限性

尽管耳蜗电图的敏感性有显着进步,但是梅尼埃病的官方诊断分类依然是基于临床症状。先前Nguyen等人对美国耳科学会和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成员进行了一项调查,就他们对耳蜗电图诊断梅尼埃病的疗效提出了意见,其中57%的人选择冷热试验,27%的人选择VEMP(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只有45%的人使用了耳蜗电图。选择耳蜗电图中,约70%成员表示,耳蜗电图会得出与临床印象相矛盾的结果。总体结论认为,EcochG被认为具有较低的临床使用和可靠性,这可能是由于测试参数的设置、电极位置的放置和正常临界值大小不同所致[41]。Kim等人对97例疑似梅尼埃病患者进行了一项click刺激的耳蜗电图研究,规定SP/AP > 0.4为阳性,在60例的梅尼埃病患者中(症状符合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诊断标准),明确诊断者中67%及不明确诊断(疑似和可疑)者中53%使用耳蜗电图检查诊断为阳性。他们得出结论,由于缺乏敏感性,耳蜗电图不应在确诊梅尼埃病中决定性作用[42]。Hornibrook及其同事随后对确诊的梅尼埃病患者进行了多次耳蜗电图研究,为click和短纯音刺激的耳蜗电图收集了客观证据,提出只有采用1和2 kHz频率短纯音刺激,以SP/AP比值> 0.4为标准,有较高的灵敏度[40]。

4. 总结

梅尼埃病是一种听力致残性疾病,耳蜗症状在梅尼埃病患者具有很强的特征性,但早期的诊断依然存在困难。目前随着耳蜗电图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研究发现短纯音耳蜗电图是迄今为止用于检测耳蜗内淋巴积水以确定梅尼埃病诊断的相对更简单、更灵敏的技术,其1 kHz和2 kHz短纯音刺激及SP/AP面积比作为评估参数的方法更具有诊断优势、较高灵敏度及临床应用价值。但短纯音耳蜗电图在梅尼埃诊断中依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钆造影剂综合评价,相信将来其在梅尼埃诊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灵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梅尼埃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年,

武汉)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 52(3): 167.

[2]Belinchon, A., Perez-Garrigues, H. and Tenias, J.M. (2012) Evolution of Symptoms in Ménière’s Disease. Audiology

池万磊等

and Neurotology, 17, 126-13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59/000331945

[3]Enander, A. and Stahle, J. (1967) Hearing in Menière’s Disease. A Study of Puretone Audiograms in 334 Patients. Acta

Oto-Laryngologica, 64, 543-55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3109/00016486709139139

[4]Claes, G.M., De Valck, C.F., Van de Heyning, P. and Wuyts, F.L. (2011) The Ménière’s Disease Index: An Objective

Correlate of Ménière’s Disease, Based on Audiometric and Electrocochleographic Data. Otology & Neurotology, 32,

887-89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97/MAO.0b013e318219ff9a

[5]Wever, E.G. and Bray, C.W. (1930) Action Currents in the Auditory Nerve in Response to Acoustic Stimulation. Pro-

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16, 344-35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73/pnas.16.5.344

[6]Saul, L.J. and Davis, H.A. (1932) Action Current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 Action Currents of the Auditory

Tracts. Archives of Neurology & Pyschiatry, 28, 1104-111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01/archneurpsyc.1932.02240050140009

[7]Ruben, R.J., Bordley, J.E. and Lieberman, A.T. (1961) Cochlear Potentials in Man. Laryngoscope, 71, 1141-116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288/00005537-196110000-00001

[8]Portmann, M., Le Bert, G. and Aran, J.M. (1967) Potentiels Cochleaires Obtenus chez l’homme en dehors de toute in-

tervention chirurgicale. Revue de Laryngologie-Otologie, 88, 157.

[9]Teas, D.C., Eldrege, D.H. and Davis, H. (1962) Cochlear Responses to Acoustics Transient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hole Action Potential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34, 1438-145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21/1.1918366

[10]Zerlin, S. (1969) Travelling-Wave Velocity in the Human Cochlea.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46, 1011-101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21/1.1911792

[11]Chertoff, M., Lichtenham, J. and Willis, M. (2010) Click- and Chirp-Evoked Human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27, 2992-299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21/1.3372756

[12]Takeda, T. and Kakigi, A. (2010) The Clinical Value of Extratympanic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Me-

niere’s Disease. ORL, 72, 196-20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59/000315552

[13]Dallos, P., Schoeny, Z.G. and Cheatham, M.A. (1972) Cochlear Summating Potentials: Descriptive Aspects. Acta

Oto-Laryngologica, 302, 1-46.

[14]Gibson, W.P.R. (1978). Electrocochleography (EcochG). Essentials of Clinical Electric Response Audiometry, Chur-

chill Livingtson, London, 69.

[15]Murphy, F. and Ruth, R.A. (19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rodes Used in Extratmp Electrocohleography. Semi-

nars in Hearing, 7, 279-28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55/s-0028-1091464

[16]Roland, P.S. and Roth, L. (1997) Interinterpreter Variability in Determining the SP/AP Ratio in Clinical Electrococh-

leography. Laryngoscope, 107, 1357-136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97/00005537-199710000-00012

[17]Takeda, T., Sawada, S., Takeda, S., et al. (2003) The Effects of V2 Antagonist (OPC-31260) on Endolymphatic Hy-

drops. Hearing Research, 182, 9-18.

[18]Gibson, W.P.R., Moffat, D.A. and Ramsden, R.T. (1977) Clinical Electr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

ment of Meniere’s Disorder. Audiology, 16, 389-40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3109/00206097709071852

[19]Claes, G.M., De Valck, C.F., Van Heyning, P., et al. (2013) Does Cochlear Ménière’s Disease Exist? An Electrococh-

leographic and Audiometric Study. Audiology and Neurotology, 18, 63-7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59/000342686

[20]Katz, J.临床听力学[M]. 韩德民, 译.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17-234.

[21]Takeda, T. and Kakigi, A. (2010) The Clinical Value of Extratympanic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Ménière’s Disease. ORL, 72, 196-20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59/000315552

[22]Ferraro, J.A. and Tibbils, R.P. (1999) SP/AP Area Ratio in the Diagnosis of Ménière’s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8, 21-2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44/1059-0889(1999/001)

[23]Devaiah, A.K. and Ator, G.A. (2000) Clinical Indicators Useful in Predicting Response to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Meniere’s Disease. The Laryngoscope, 110, 1861-186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97/00005537-200011000-00018

[24]Baba, A., Takasaki, K., Tanaka, F., et al. (2009) Amplitude and Area Ratios of Summating Potential/Action Potential

(SP/AP) in Meniere’s Disease. Acta Oto-Laryngologica, 129, 24-2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80/00016480701724888

[25]王藁浴, 谢艳, 周慧芳. 耳蜗电图面积比对梅尼埃病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

14(30): 1142-1145.

[26]Gibson, W.P.R., Prasher, D.K. and Kilkenny, G.P.G. (1983)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ranstympanic Electrococh-

leography in Meniere’s Disease. Annals of Otology, Rhinology & Laryngology, 92, 155-15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77/000348948309200212

[27]Camilleri, A.E. and Howarth, K.L. (2001) Prognostic Value of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Me-

池万磊等niere’s Disease Undergoing Saccus Surgery.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26, 257-26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46/j.0307-7772.2001.00468.x

[28]Gibson, W.P.R. (2005) The Role of Transtympanic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Meniere’s Disease: A

Comparison of and 1 kHz Tone Burst Stimuli. In: Lim, D.J., Ed., Meniere’s Disease and Inner Ear Homeostasis Dis-orders, House Ear Institute, Los Angeles, CA, 140-142.

[29]Al-Momani, M.O., Ferraro, J.A., Gajewski, B.J. and Ator, G. (2009) Improved Sensitivity of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Meniere’s Dise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48, 811-81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3109/14992020903019338

[30]Ikino, C.M.Y. and de Almeida, E.R. (2006) Summating Potetntial-Action Potential Waveform and width in the Diag-

nosis of Meniere’s Disease. The Laryngoscope, 116, 1766-176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97/01.mlg.0000227976.43352.61 [31]Dauman, R., Aran, J.-M. and Portmann, M. (1986) Summating Potential and Water Balance in Meniere’s Disease. An-

nals of Otology, Rhinology & Laryngology, 95, 389-39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177/000348948609500413

[32]Dauman, R. and Aran, J.-M. (1991) Electrocochleography and the Diagnosis of Endolymphatic Hydrops: Clicks and

Tone Bursts. In: Arenberg, I.K., Ed., Inner Ear Surgery, Kugler, Amsterdam, 123-133.

[33]Gibson, W.P.R. (1991) Electrocochleography: A Comparison of Clicks versus Tone Bursts in the Diagnosis of Endo-

lymphatic hydrops. In: Arenberg, I.K., Ed., Inner Ear Surgery, Kugler, Amsterdam, 281-285.

[34]Conlon, B.J. and Gibson, W.P.R. (2000)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Meniere’s Disease.Acta

Oto-Laryngologica, 120, 480-48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80/000164800750045965

[35]Claes, G.M.E., De Valck, C.F., Van de Heyning, P. and Wuyts, F.L. (2011) The Meniere’s Disease Index: and Objec-

tive Correlate of Meniere’s Disease, Based on Audiometric and Electrocochleographic Data. Otology & Neurotology, 32, 887-89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97/MAO.0b013e318219ff9a

[36]Gibson, W.P.R. (2009) A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of Using Transtympanic Electrocochleography for the Diagno-

sis of Meniere’s Disease: Click Summating Potential/Action Potential Ratio Measurements and Tone Burst Summating Potential Measurement. Acta Oto-Laryngologica, 129, 38-4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80/00016480902729843

[37]Iseli, C. and Gibson, W.P.R. (2010) A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of Using Transtympanic Electrocochle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Meniere’s Disease: Click Summating Potential Measurements, Tone Burst Summating Potential Measurements Amplitude Measures, and Biasing of the Summating Potential with a Low Tone. Acta Oto-Laryngologica, 130, 95-10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3109/00016480902858899

[38]Pender, D.J. (2014) Endolymphatic Hydrops and Meniere’s Disease: A Lesion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Laryn-

gology & Otology, 128, 859-86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17/S0022215114001972

[39]Hornibrook, J., Flook, E., Greig, S., Babbage, M., Goh, T., Coates, M., et al. (2015) MRI Inner Ear Imaging and Tone

Burst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Meniere’s Disease. Otology & Neurotology, 36, 1109-111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97/MAO.0000000000000782

[40]Hornibrook, J., Bird, P., Flook, E. and O’Beirne, G.A. (2016) Electrocochle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Ménière’s

Disease: The Wrong Stimulus. Otology & Neurotology, 37, 1677-1678.

[41]Nguyen, L.T., Harris, J.P. and Nguyen, Q.T. (2010) Clinical Utility of Elctrocochle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

agement of Meniere’s Disease: AOS and ANS Membership Survey Data. Otology & Neurotology, 31, 455-45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97/MAO.0b013e3181d2779c

[42]Kim, H.H., Kumar, A.K., Battista, R.A. and Wiet, R.J. (2005) Electrocochle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Meniere’s Dis-

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6, 126-13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10.1016/j.amjoto.2004.11.005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1-8712,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cm@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943638.html,

梅尼埃病病人的护理

梅尼埃病病人的护理

眼耳科业务学习讲稿首页 科 室 眼耳鼻喉科 题 目 梅尼埃病人的护理 主 讲 时 间 1、掌握内容: 2、 3、1.治疗要点。 2.预防护理。 3出院指导。 签名: 概念: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内耳疾病。首次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单耳患病者约占85%,累及双侧者常在3年内先后患病。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无定论,有以下几种学说: 1、 耳蜗微循环障碍 由于各种原因诱发的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膜迷路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内淋巴液渗透压增高,最终导致膜迷路积水。 2、 内淋巴液生成、吸收平衡失调 一方面,膜迷路中钙离子升高等因素可使分泌细胞功能亢进,内淋巴液生成增加。另一方面,内淋巴导水管狭窄、闭锁、前庭小管、内淋巴囊解剖与发育异常等均可引起内淋巴囊和淋巴管阻塞,内淋巴液吸收减少,两者平衡失调可造成膜迷路积水。另外,碳酸酐酶、腺苷环化酶等酶活性改变,也可致内淋巴液生成、吸收平衡失调,最终产生膜迷路积水。 3、 膜迷路破裂 炎症或外伤引起膜迷路积水,使蜗管、球囊、椭圆囊膨胀,螺旋器、囊斑、壶腹嵴受压,最终致膜迷路胀破,内外淋巴液混合,刺激神经感觉细胞导致眩晕、耳鸣、耳聋。裂口愈合时病变好转,而愈合后的膜迷路可以再次破裂。 4、 变态反应、免疫反应与自身免疫异常 内耳抗原体反应可引起内耳微循环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内淋巴囊沉积可影响其吸收功能,造成膜迷路积水。与梅尼埃病有关的免疫损伤包括变态反应参与的膜迷路积水和内耳自身免疫性膜迷路积水两类。 5、 其他学说 (1) 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学说: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可引起糖蛋白分泌或产生异常,导

综合护理措施对梅尼埃病的干预效果及影响分析

综合护理措施对梅尼埃病的干预效果及影响分析目的:观察和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对梅尼埃病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14 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梅尼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前庭症状指数(VSI)以及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干预梅尼埃病效果显著且全面,值得推广。 标签:梅尼埃病;综合;护理;效果 梅尼埃病作为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特发性内耳性疾病,对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职能等造成极大影响,严重干扰了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对于梅尼埃病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仅予以对症处理,合理、有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在缓解梅尼埃病患者症状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尤为重要[2]。本文进一步观察了综合护理措施对梅尼埃病的干预效果,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梅尼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梅尼埃病诊断标准[3]。 72例梅尼埃病患者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25~68岁,平均(38.50±6.00)岁,病程8~10 d,平均(4.00±1.00)d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或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52例。在患者自愿情况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例如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管道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则予以综合性护理措施予以干预,包括:(1)舒适护理。包括病房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定时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减少探视、保持病房环境安静、严禁喧哗,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发作期嘱患者可自选体位卧床休息,缓解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另外呕吐后,予以患者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且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被褥以保证床铺干净、整洁。(2)健康教育。利用板报、宣传手册、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梅尼埃发病诱因、机理、治疗及护理方法、预后注意事项,讲解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使患者对该病有初步性认识;同时根据患者具体发病诱因,重点宣教;另外于疾病发作期,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

梅尼埃病、BPPV诊断标准

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2006年,草案)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听力损失,耳鸣和耳胀满感。梅尼埃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 诊断依据 1.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m i 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 2.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一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重振现象。 3.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4.前庭功能检查:可有自发性眼震和(或)前庭功能异常。 5.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眩晕。 临床分期 早期:间歇期听力正常或有轻度低频听力损失。 中期:间歇期除2k H z外,低、高频率均有听力损失。 晚期:全频听力损失达中重度以上,无听力波动。 可疑诊断(梅尼埃病待诊) 1仅有1次眩晕发作,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和耳胀满感。 2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听力正常,不伴耳鸣及耳胀满感。 3波动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重振现象。无明显眩晕发作。 4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眩晕。 疗效评估: 1.眩晕评定:

用治疗后2年的最后半年每月平均眩晕发作次数与治疗前半年每月平均发作次数进行比较,按: 所得分值=治疗后每月发作次数/治疗前每月发作次数分为5级,即 A级:0(完全控制,不可理解为“治愈”) B级:1~40(基本控制) C级:41~80(部分控制) D级:81~120(未控制) E级:>120(加重) 2.听力评定:以治疗前6个月内最差一次的0.25、0.5、1、2和 3 kHz 听阈平均值减去治疗后18~24个月最差的一次相应频率听阈平均值进行评定。 A级:改善>30d B或各频率听阈<20d B H L; B级:改善15~30d B; C级:改善0~14d B(无效) D级:改善<0(恶化) 如诊断为双侧梅尼埃病,应分别评定。

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前言 梅尼埃病是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为规范和提高我国梅尼埃病的临床诊疗工作,1996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联合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标准,并于2006年修订为《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随着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进步和眩晕医学的蓬勃发展,原有标准已无法满足临床诊疗和研究的需要。同时国际上也多次制定或修订关于梅尼埃病的诊疗指南或标准。为此,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中国国情,出台了新版《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是在对梅尼埃病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谨慎、认真地分析与评估后,所做出的最佳临床决策。 临床定义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的梅尼埃病发病及患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率(10-157)/10万,患病率(16-513)/10万。女性多于男性(约1.3:1),40-60岁高发。儿童梅尼埃病患者约占3%。部分梅尼埃病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文献报道双

侧梅尼埃病所占比例为2%-78%。 病因、发病机制及诱因 梅尼埃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免疫反应学说、内耳缺血学说等。通常认为梅尼埃病的发病有多种因素参与,其诱因包括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睡眠障碍、不良生活事件、天气或季节变化等。 临床表现 梅尼埃病是发作性眩晕疾病,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 一、眩晕 发作性眩晕多持续20min至12h,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无意识丧失;间歇期无眩晕发作,但可伴有平衡功能障碍。双侧梅尼埃病患者可表现为头晕、不稳感、摇晃感或振动幻视。 二、听力下降 一般为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早期多以低中频为主,间歇期听力可恢复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间歇期听力无法恢复至正常或发病前水平。多数患者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 三、耳鸣及耳闷胀感 发作期常伴有耳鸣和(或)耳闷胀感。疾病早期间歇期可无耳鸣和(或)耳闷胀感,随着病情发展,耳鸣和(或)耳闷胀感可持续存在。 诊断

梅尼埃病的护理

梅尼埃病的护理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非炎症性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儿童亦可发病。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为单耳发病。病 因未明,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 分泌失调、膜迷路机械性阻塞及内淋巴吸收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 1.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或 某一平面旋转、摇晃或漂浮,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迟缓、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症状,睁眼与转头时加剧,闭目静卧时减轻。 2.耳鸣:多在眩晕发作之前突然加剧。初为持续性低音调吹风声或流水声,后转为高音调的蝉鸣音或汽笛声。 3.耳聋:一般为单侧性,在眩晕发作期加重,间歇期好转,呈明显波动性 变化。 4.耳内胀满感:发作期患侧头部或耳内有胀满、沉重感。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了解其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询 问其患病前是否有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及听力障碍等病史,并了解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等。 2.专科情况 (1)评估患者眩晕的程度、性质。 (2)眩晕发作时是否伴有耳鸣、耳聋及耳内闷胀感。。 (3)评估患者是否有强度不一的眼球震颤。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纯音听阈测定:早期为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曲线呈轻 度上升型,无气-骨导差。多次发作后,由于高频区听力亦下降,故曲线呈马鞍 形或平坦形。 (2)声导抗测听:以226Hz频率声作为探测音所引出的鼓室导抗图正常;Metz试验示重振(+),音衰减试验(-)。 (3)双耳交替响度平衡实验:有重振现象,言语识别率降低。

(4)耳蜗电图:SP-AP复合波增宽,-SP/AP比值异常增加(>0.4),AP 振幅-声强函数曲线异常陡峭。 (5)甘油试验:阳性标准为服用甘油后患耳0.25Hz、0.5Hz、1.0Hz,平均听阈下降≥15的dB,或①单一频率听阈下降≥15dB;②相邻两个频率听阈下降≥10dB;③3个或3个以上频率听阈下降≥10dB。 (6)前庭功能试验:冷热试验早期患侧前庭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多次 发作后可出现向健侧的优势偏向;晚期出现半规管轻瘫或功能丧失。Hennebert 征出现阳性。 (7)眼震电图:发作高潮期可见自发性眼震,呈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 (8)颞骨CT扫描注意乳突气化情况及前庭水管宽窄。 [护理诊断] 1.舒适状态改变:与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及恶心、呕吐有关。 2.感知的改变:听力下降与膜迷路积水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突发眩晕时平衡障碍有关。 4.恐惧:与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有关。 [护理措施] 1.患者要尽量卧床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光线宜稍暗。向患者解释本病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之有良好的心态来配合护 理及治疗。 2.禁烟、酒,禁用耳毒性药物,给予低盐饮食,适当限制水分摄入。适当 使用镇静剂如异丙嗪、安定,血管扩张剂如丹参及谷维素等药物,以利于改善内耳微循环及自主神经功能。 3.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如20%甘露醇快速静滴、50%葡萄糖静脉推注等,以便能迅速消除或减轻内耳膜迷路积水,缓解眩晕等一系列症状。 4.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或山莨菪碱口服,以达到改善内耳微 循环或解除内耳微血管痉挛的目的。 5.妥善安排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听性脑干反应测听、 颅脑CT扫描或MRI,以除外听神经瘤。 [健康教育]

脑电图 EEG 和事件相关电位 ERP 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有什么区别?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二)脑电地形图(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输入电脑内进行再处理,通过模数转换和付立叶转换,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处理成为脑电功率谱,按照不同频带进行分类,依功率的多少分级,最终使脑电信号转换成一种能够定量的二维脑波图像,此种图像能客观地反映各部电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状态,其定量标志可以用数字或颜色表示,再用打印机打印在颅脑模式图上,或贮存在软盘上。它的优越性在于能发现EEG中较难判别的细微异常,提高了阳性率,且病变部位图像直观醒目,定位比较准确,从而客观对大脑机能进行评价。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予后的评价,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的研究,视觉功能的研究,大浮肿瘤的定位以及精神药物的研究等。 (三)脑磁图 电流在导体内流动进,导体周围可以产生磁场。同理,脑细胞的电活动也有极微弱的磁场,可用高灵敏度的磁场传感器予以检测,并记录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是即脑磁图,其图形与EEG图形相似。与EEG相比,优点是:可发现有临床意义而又不能被EEG记录到的波形,或检测到皮质局限性的异常电磁活动;此外,磁检器不与头皮接触,也减少了干扰造成的伪差。若与EEG同时描记,还可对不同物理方位的皮质群进行分析。但由于屏蔽、电磁装置以及其他设备复杂、昂贵,目前国内尚无此项设备。 (四)诱发电位 给人体感官、感觉神经或运动皮质、运动神经以刺激,兴奋沿相应的神经通路向中枢或外周传导,在传导过程中,产生的不断组合传递的电位变化,即为诱发电位,对其加以分析,即或反映出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状态。由于诱发电位非常微小,须借助电脑对重复刺激的信号进行叠加处理,将其放大,并从淹没于肌电、脑电的背景中提取出来,才能加以描记。主

美尼尔氏综合症护理教学查房

美尼尔氏综合症护理教学查房 时间:2012年12月3日15:00 地点:脑系科病房 参加人员:护理部主任、副主任、产科护士长、产房护士长、妇科护士长、骨科护士长、外一科护士长、手术室护士长,脑系科护士长、主管护师、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实习学生4人。 查房者(护士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下午好!现在我们要对16床杨秀梅的护理情况进行教学查房,此次查房的目的有: 1.检查患者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2.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协助责任护士解决护理问题; 3.通过查房掌握美尼尔综合症的相关护理知识。 (现在请大家到病房查看病人) 查房者开始查房:“杨大姐,你好,现在感觉怎么样?我们现在对你的护理情况进行护理查房,以便对您进行更好地护理,时间不会太久,大约20—30分钟左右,查房期间,如果您有任何不适,请您及时告诉我们。 现在请责任护士介绍病人的病情:脑系科,16床,杨秀梅,女,47岁,农民。患者因:“间断性头晕5年,加重1天”,门诊于2011-12-05 18:38以“美尼尔综合症”收住我科。平车推入病房,神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入院时T:37℃P:84次/分 R:20次/分 BP:120/80mmHg,自诉:头晕、感觉天旋地转,站立行走不稳,恶心呕吐,。遵医嘱执行一级护理,普食,给予5% 葡萄糖250ml+丹红注射液20ml 、5%葡萄糖250 ml+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60mg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10g,静滴 1次/日。 12月6日,10月1日患者神清,精神差。自诉:头晕、恶心无呕吐。遵医嘱停以上药物治疗,执行5% 葡萄糖250ml+长春西汀20mg静滴1次/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口服,2次/日。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甲肝乙肝丙肝三系统均正常。今天是患者入院第 3 天,患者神清,精神好,自诉:头晕减轻。今晨测得患者T:、P: R: BP: 现请护士根据患者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问题1:头晕与颅内外血管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有关 1.眩晕发作时,应立即卧床休息或就地坐卧,避免走动,下床时有人扶持。 2.给病人做各种操作时做到四轻,减少刺激。 3.介绍病房周围设施,让病人有亲切安全感。 问题2:焦虑与环境改变和不了解病情有关 1.向病人做好入院介绍,消除陌生感,减轻病人对住院的恐惧。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朱荣志 (一)刺激技术和参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测的刺激形式,临床常用为短声(click)刺激(click咔嗒声的实际频率取决于耳机、扬声器与患者外耳、中耳情况,常用耳机频率在2KHz或4-7KHz;人耳低强度短声兴奋区在2-4KHz,高强度者在2-8KHz)。短声的极性分为疏波短声和密波短声,临床常用疏波短声,因其I波较高,易于辨认。刺激强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为听力级(HL),是就一组听力正常青年受试者,对刺激声的主观反应阈的平均强度;二为感觉级(SL),是受试者单耳刺激的主观阈值强度。对于听力正常的人,同一声强的SL和HL所检侧的BAEP,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于听力不正常的人,则必须用SL校正。临床常用声强为60~80dB (Sl或HL)。刺激速率的范围应包括0.5~100次/s,常用11~31次/s。刺激顺序一般采用单耳分侧刺激。另外,临床上要用低于刺激声30~40hB声强的白噪声掩蔽对侧耳。 (二)记录技术和参数: 经频谱分析,BAEP的优势高频在1000Hz左右,因而滤波带通高频止点至少为2000Hz,最好为3000Hz;低频截止点用100或150Hz,以滤去背景慢波,分析时间10~20ms,平均叠加1000次,如在病理情况下波幅降低,则可增加到2000次或更多高。在电极安放上,记录电极一般采用表面电极,置于头顶(Cz)或前额(FPz)均可。以刺激的同侧耳垂(Ai)或乳突(Mi)为参考,导联组合法通常用两导:C z-Ai(Mi)和Cz-Ac(Mc),增加对侧耳部为参考的目的是,该导联可记录到II-V波,且波IV、V波分化比较清楚,有助于分辨Cz-Ai导联的V波,也可间接提示产Cz-Ai导联I 波可能位置。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发生源(附图-ABR各波来源示意图) 波I产生于与耳蜗紧密相连的一段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或为与毛细胞相连接的听神经树突的突触后电位。波II可能具有两个发生源,一部分与听神经颅内段有关;另一部分与耳蜗核有关。波III与内侧上橄榄或耳蜗核的电活动有关。波IV可能源于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桥中上段)。波V源于外侧丘系上方或下丘(脑桥上段或中脑下段)。波VI和VII,推测可能分别源于外侧丘系和听放射。当然,界面电位(junctionary potential)的理论和它在BAEP发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实验三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

实验三 人耳听觉听阈的测量 【实验目的】 (1)掌握听觉听阈的测量方法; (2)测定人耳的听阈曲线。 (3)了解人耳的痛阈曲线(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 【实验原理】 1.声强级、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包含听阈曲线和痛阈曲线): 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其频率范围通常为 20—20000Hz 。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常用声强和声强级两个物理量。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用符号I 来表示,其单位为W/m 。而声强级是声强的对数标度,它是根据人耳对声音强弱变化的分辨能力来定义的,用符号L 来表示,其单位为分贝,L 与I 的关系为: ()()dB I I dB I I L 0 0lg 10lg ?== 式(1)中规定 Io = 10-12 W /cm ; 频率为 1000Hz 。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一般来说、它随着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但两者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人耳中引起相等的响度时、它们的声强(或声强级)并不相等。在医学物理学中,用响度级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其单位为昉(Phon ),它是选取频率为 1000Hz 的纯音为基准声音,并规定它的响度级在数值上等于其声强级的数值(但是单位不相同),然后将被测的某一频率声音与此基准声音比较,若该被测声音听起来与基准音的某一声强级一样响、则这基准音的响度级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例如:频率为 100Hz ,声强级为 72dB 的声音,与 1000Hz 、声强级为 60dB 的基准声音等响,则频率为 100Hz 声强为 72dB 的声音,其响度级为 60 昉;1000Hz 、40dB 的声音,其响度为 40 昉。 以频率的常用对数为横坐标,声强级为纵坐标,绘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与 1000Hz 的标准声音等响时的声强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得到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图3.1 表示正常人耳的等响曲线。

梅尼埃病的诊治

梅尼埃病的诊治 一、梅尼埃病的历史 众所周知,梅尼埃病是由法国医生梅尼埃首先描述的:一年轻女士在数小时内出现耳聋,之前在很冷的夜里乘坐敞篷车。耳聋发生时并无其他耳部异常。之后不久,该女士病逝,梅尼埃在行颞骨解剖时发现迷路内有淡红色的机化的淋巴液。后来,梅尼埃又发现一相似病例。实际上,梅尼埃的真正贡献,是将这一疾病定位在内耳,此前,一般认为是卒中样大脑充血。梅尼埃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膜迷路积水且已经发现40余年了,但其病因还未定论。 二、典型梅尼埃病的临床表现 1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是典型梅尼埃病三种主要症状。 2 发作前常有耳胀满感,耳鸣增强、听力下降。 3 眩晕持续时间不短于20min ,不超过24h ,多见为持续数小时。眩晕可为旋转感、视物水平移动感或不稳感。 4 听力下降呈现波动性,发作时听力减退,早期可以完全恢复,但反复发作后听力逐渐下降。 5 听力下降开始为低频,逐渐累及高频,而成平坦型曲线,少数患者的听力为高频下降型或槽型下降。 6 耳鸣持续存在,但眩晕前耳鸣一般加重,早期以低频耳鸣为主,后期可以高频耳鸣为主。 三、不典型梅尼埃病的临床表现

1 蜗性梅尼埃病仅有耳鸣、听力下降、首次发作与突发性耳聋相似,但多表现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但可反复发作。 2 前庭型梅尼埃病仅表现为突发眩晕或倾倒。 3 Tumarkin 耳石危象这是一种患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出现的突发倾倒,由于发作突然,患者会出现头面部损伤。患者突感腿部无力跌倒,猝不及防,可以自行站起,且无眩晕、可见于梅尼埃病的早期或晚期。年轻、年长均可见。 4 Lermoyez综合征这是梅尼埃病的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先有耳聋、耳鸣,然后出现眩晕,听力在眩晕发作后好转。 5 Tullio现象梅尼埃病患者偶尔可见强声刺激出现眩晕或者倾倒。一般出现在梅尼埃病的中—晚期。 梅尼埃病首发症状耳鸣最常见,其次是听力下降。眩晕是第三位的临床表现,倾倒的出现率最低。由于很多梅尼埃病患者首发症状并无眩晕,可仅为耳鸣和耳聋,或者为平衡障碍或倾倒,据统计,首发症状累积耳蜗者占55.9%;耳蜗前庭同时受累占20.07%;首发症状眩晕占19.3%;首发症状为倾倒或平衡障碍占4.1%。这意味着梅尼埃病在疾病的早期已被误诊。 四、梅尼埃病的实验室检查 1 纯音测听是梅尼埃病患者必须检查的项目。 2 耳蜗电图选择性检查项目,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可以作为判断无症状耳有无积水的参考。 3 耳声发射选择性检查项目,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如果联合甘

梅尼埃病综述

梅尼埃病治疗进展综述 摘要本文叙述了近5年来有关梅尼埃病治疗的比较重要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两个方面。 关键词梅尼埃病治疗进展 前言 梅尼埃病,曾称为美尼尔氏综合症,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耳鸣为典型的三联症状。西医称其为迷路积水,中医称其为眩晕证。此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梅尼埃病在临床比较常见,运用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中医治疗包括辨证论治治疗,方药治疗,针灸治疗三个方面,中西医治疗主要是从中药与西药结合进行治疗。本文就近几年梅尼埃病的中医和中西医治疗进行综述。 1中医辨证论治 1.1郭夕鹏[1]认为梅尼埃病主要分为三个类型 痰饮上犯型证见眩晕,动则加重,甚至如坐舟中,耳鸣、恶心、饮水则吐、舌淡苔白、脉弦滑或弦迟。治宜祛痰化饮,温阳化气,方用五苓散加味。五苓散加半夏、生姜、陈皮,加强除湿散饮之力。 邪滞少阳型证见眩晕,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心烦喜呕、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治宜和解少阳,通利经脉,方用小柴胡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小柴胡汤加丹参、桃仁、赤芍、红花等。 肝肾阴虚型证见眩晕日久,两目干涩、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若兼见恶心、呕吐,可加半夏、陈皮,和胃止呕;若眩晕耳鸣较甚,头痛且胀,肝阳上亢者,可加天麻、钩藤、白芍,平肝熄风潜阳;若失眠多梦,心肾不交者,可加阿胶、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1.2王珍棠[2]在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认为从调治脾胃之气机升降着手治疗梅尼埃病,把梅尼埃病总结归纳分型论治如下: I型:脾虚胃寒兼外感风寒,症见形体瘦消,面黄无泽,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畏寒肢冷,突发:天旋地转,头重如裹,伴恶心呕吐,吐势较甚,食入即吐,兼发热恶寒,周身酸困,舌淡苔白,脉浮紧,治以健脾温阳,宣肺散寒,方用“苓桂术甘汤” 加味,药用:苍术15g、白术15g、桂枝15g、泽泻15g、陈皮15g、枳实12g、肉桂l0g、云苓15g、麻黄l0g、荆芥l0g、甘草l0g、菖蒲15g,用此方者,内寒温阳则化,外寒发表则散,补阳则脾得运化,寒湿即散,清气上升,浊阴下降,眩晕自消矣。 Ⅱ型:脾虚、痰湿阻滞——此类患者,大多形体肥胖,面目浮肿,白或萎黄无光泽。症见:骤发天旋地转、眩晕欲仆,呕吐痰涎,白而浠薄,平素多感胸闷,气短,咳嗽痰多,身疲乏力,食少寐多,舌淡苔白腻滑,脉沉迟。治则:健脾益气,温阳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方药:半夏l0g、白术15g、天麻l0g、云苓15g、陈皮15g、桂枝15g、瓜蒌15g、薤白15g、苍术15g、甘草l0g、路路通15g、泽泻15g,用此方者,健脾益气水湿得以运化,断除生痰之源,既生之痰,温之得化,燥之能散,阻滞之气,行之则通,已生之风平降而熄。清阳升,浊阴降,不治晕而晕自瘥矣,立此法者仿古人“病痰饮者,当之温药和之。” Ⅲ型:脾胃气阴两虚,此类患者大多形体消瘦,面色潮红。症见:突发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多为干呕、素有心烦失眠、耳鸣耳聋、自汗盗汗、口渴不欲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以益气养阴,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用药:知母15g、黄柏l0g、山药15g、山芋15g、泽泻12g、云苓15g、丹皮l0g、女贞子15g、菊花12g、肉桂5g,此类患者,气虚补脾,阴虚滋阴,虚火不用寒凉药清之,取其:“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滋

耳蜗电图

第二节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agram ECochG) 耳蜗电图是属于快反应,是在刺激后0~4ms之间出现的一组反应波,产生于耳蜗,包括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 CM)、和电位(summating potentials, SP)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 AP)。 一、记录方法 1. 记录电极的位置:耳蜗电图是近场记录,记录电极接近于电位发生源。根据记录电极的位置分为经鼓室(transtympanic)和鼓室外(extratympanic)两种。由于记录电极的位置对所获得的参数影响较大,无论是经鼓室法还是鼓室外法,都应尽可能保持记录电极的位置固定。 经鼓室法:将记录用的针电极穿过鼓膜抵在鼓岬上,我们一般自鼓膜脐部与鼓环7点(左耳,右耳于鼓环5点)连线的中点穿过鼓膜抵于鼓岬上,这个位置比较安全,不会将电极插入变异的圆窗或卵圆窗(迄今未见经鼓室电极损伤的报道)。 鼓室外法:根据电极所置的位置又可分为:鼓膜电极、鼓环电极、外耳道电极、耳垂电极(效果很差)。 2. 记录电极:针形电极、球形电极、别针式电极、夹式电极等。参考电极和地极一般用盘形电极。 3. 声刺激的种类:记录耳蜗电图声刺激信号可用短声、短音、短纯音、滤波短声等。短声的能量分布较广,其实际的频谱依赖于换能器的特性和外耳、中耳的特性。来自对人的这种短声兴奋分布的研究提示低强度信号在2k~4kHz区域引起最大兴奋,在高强度这个范围被扩大到2k~8kHz或更多。其优点是提供了最好的单个纤维的同步活动,测试时间短,但缺乏频率特性。理论上讲短音、滤波短声和短纯音有较好的频率特性,但也各有其不足。 由于CM的临床应用价值仍在研究中,在临床记录耳蜗电图时多采用极性正负交替的信号,诱发的反应经过平均叠加,消除了CM,而获得了SP-AP的复合波形。 4. 给声方法 可经耳机或扬声器给声。 5. 重复速率:一些学者进行不同重复速率声刺激诱发的耳蜗电图结果比较,发现记录耳蜗电图声刺激的重复速率不应超过10次/秒,超过10次/秒会引起AP 的降低,从而引起-SP/AP比值的改变。 6. 分析时间:一般用10ms,也有用20 ms。 7. 平均叠加的次数:根据平均计算机提高信/噪比的公式,增加平均叠加的

梅尼埃病的手术治疗

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根据患者的纯音听力图及所测得的耳鸣的频率和响度,定制合适的助听器,可达到既能提高听力又能消除或减轻耳鸣的目的。 5 生物反馈疗法 采用电子仪器将人体内的生理机能信息加以采集,在监视器上显示,让患者根据这种反馈信号来训练自己,对体内的不随意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如放松肌肉、改变心率、镇静情绪等,重新建立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使耳鸣得到减轻。 6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顽固性耳鸣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耳蜗神经切断术。确诊为血管压迫性耳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神经血管减压术。鼓室丛切断术对重度耳鸣也有满意疗效。 7 其他治疗 包括高压氧、中药、针灸、催眠疗法、电刺激疗法、磁疗、颈上神经节封闭、膝状神经节封闭、离子透入疗法、超声照射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济南250012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许朝霞 突发性聋病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迷路窗膜破裂、血管机能障碍等有关。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国内主要采用扩血管剂、抗凝剂、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高压氧等治疗。治疗效果各家报道差别很大。 1 扩血管剂 内耳血液循环障碍被认为是突发性耳聋最主要的病因,它可以由内耳血管功能紊乱、痉挛、出血、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应用血管扩张剂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目前临床使用的扩血管剂种类很多,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烟酸、罂粟碱、盐酸培他啶、丹参、金纳多、杏丁、CO2混合气体、钙拮抗剂、65422等,可用一种或多种,文献报道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尚不能表明那一种扩血管剂疗效最佳。 2 抗凝剂及神经营养制剂 有研究表明,突发性聋患者血液处于高血凝状态。用抗凝剂可以降低血液黏度、抗凝、防止血栓形成。过去曾采用静脉用肝素钠、口服双香豆素治疗。为避免肝素的全身副作用,近年来已少用。目前多主张用肠溶阿司匹林。藻酸双酯钠具有肝素样作用,但无肝素的副作用,可以降低血黏度及血脂,抗凝和扩血管,与阿司匹林合用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 目前可以选择的神经营养制剂很多,如三磷酸腺苷、三磷酸胞苷、维生素类等。但上述制剂治疗突发性聋的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多与其他治疗方法合用。3 类固醇激素 类固醇激素是近年来被认为治疗突发性聋较为理想的药物。对可疑病毒感染致聋的患者,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发病后早期应用效果较好。用药方法为大剂量递减法,可以选用甲基强地松龙500m g递减,12天为一疗程,总量为2625m g,老年患者(70岁以上)从250m g开始递减。也可口服地塞米松,每次4m g,每天4次,连用14天,以后逐渐减量,7天后停药。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鼓室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式。具体方法为于局麻下切开鼓膜,经鼓膜切口放置通气管,经通气管注入药物(地塞米松25m g L或甲基强地松龙125m g 2m l)014~016m l。亦有报道将内耳微导管置入圆窗龛,通过微导管持续注药,对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仍可获得听力改善。 4 高压氧 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液中氧含量,增加组织储氧量,改善组织内氧的弥散,有利于突发性聋的治疗,对早期突发性聋的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吸入高浓度氧可使血液及细胞中溶解氧增加,产生过多氧自由基,加重内耳损害,影响高压氧的治疗作用,而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可以阻止钙高子进入细胞产生氧自由基,与高压氧同时应用既可巩固高压氧的治疗作用,又可避免产生大量自由基。50岁以下患者应推荐应用高压氧,对老年患者(尤其是60岁以上者)高压氧治疗意义不大,而且还有潜在并发症的可能。 5 星状神经节封闭 首先对第7颈椎横突进行定位,注入2%利多卡因5~7m l,如果注射部位准确,则迅速出现霍纳征。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同侧颈、椎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横截面积均增加,使耳蜗的血流状况得到改善,可有效地治疗突发性耳聋。但由于本术式可以引起气胸、迷走神经或喉返神经麻痹、食管损伤、空气栓塞等并发症,故应慎用。 6 其他 突发性耳聋伴有高脂血症者,应用降脂药物,可以提高突发性聋的治愈率。合并有低血压者,治疗低血压也可以促进耳聋的康复。 作者单位:济南铁路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01 梅尼埃病的手术治疗 韩 杰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首次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单耳患病者约占85%,累及双侧者多在3年内先后患病。 86 2005年第45卷第12期山东医药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有什么区别?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

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深部和线部位的病变阳性率很低。须加指出的是,脑电图表现没有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然而对于癫痫则有决定性的诊断价值,在阗痫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有阵发性高幅慢波、棘波、尖波、棘一慢波综合等所谓“痛性放电”表现。为了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可依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电极放置方法。如鼻咽电极、鼓膜电极和蝶骨电极,在开颅时也可将电极置于皮层(皮层电极)或埋入脑深部结构(深部电极);此外,还可使用各种诱发试验,如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诱发、剥夺睡眠诱发以及静脉注射美解眠等。但蝶骨电极和美解眠诱发试验等方法,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损害,须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又有了遥控脑电图和24小时监测脑电图。 (二)脑电地形图(BEAM) 是在EEG的基础上,将脑电信号输入电脑内

豚鼠耳蜗电位实验报告

豚鼠耳蜗电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①学习豚鼠耳蜗电位的记录方法。 ②观察耳蜗微音器电位及听神经动作电位,并了解其产生机理。 二、实验原理 听觉的适应刺激是声波。外界的声波振动先经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传到内耳,引起耳蜗中的内淋巴和基底膜振动,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去极化电位,然后再通过突触传递使听神经纤维末梢产生类似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经听神经传导通路传向皮层中枢时,则产生听觉。 在实验条件下,从耳蜗中可记录到四种电位变化:①耳蜗内电位(EP),②耳蜗微音器电位(CM),③总合电位(SP),④听神经总合动作电位(CAP)。 在短声的刺激下,可记录到两种明显的电位变化,即耳蜗微音器电位(CM)及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AP)。记录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复合听神经动作电位有三种方法:(1)将记录电极放置在圆窗上,(2)将记录电极直接插入耳蜗内,(3)将记录电极插入颅骨表面的面神经孔内。本实验采用方法(1)进行记录。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 年幼豚鼠(体重300-400g、击掌反应呈阳性),常用手术器械(豚鼠类),钟表镊子,丝钻一套(钻头直径:1mm、0.5mm及锈花针型),扬声器,RM6240B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引导电极,手术冷光灯,20%氨基甲酸乙酯、纱布、棉球。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手术 (1)用20%氨基甲酸乙酯,按7.5ml/kg体重腹腔注射,将豚鼠麻醉。待动物没有明 显挣扎反应后,剪净一侧耳廓四周的毛,腹位固定在解剖台上。 (2)沿耳廓根部的后上缘切开皮肤,剪掉耳廓,暴露耳道孔。用双氧水或粗纱布将 耳道孔上部及后部的头骨上的皮肤及结蒂组织去除(注意:因皮肤较厚,去皮 时要注意止血)。先找到顶间骨、颞骨与枕骨粗隆,然后沿枕骨外缘下行,用 手指边探摸颞骨的乳突部,边做钝性分离,充分暴露颞骨乳突。此乳突部位在 枕骨粗隆的下方1.5cm左右,外耳道开口后方约0.5cm处。 (3)用丝钻在颞骨乳突靠近耳道孔处钻一小孔(直径约1mm)。此处骨质很薄,切 勿用力过猛而插入鼓室过深,伤及耳蜗。钻孔后,用钟表镊子尽力将孔扩展, 充分打开鼓室,以便暴露耳蜗。借助冷光灯照明,此时可见其耳蜗呈淡黄色, 壁上有细的血管走行。耳蜗底圈在外,正圆窗在底圈上方,可见其膜,卵圆窗 膜见不到。 (4)借助冷光灯照明,将银丝电极放置在圆窗上。 2.测试电极安放 将银丝电极放置在圆窗膜上,记录电极(红)与银丝电极相连,参考电极(绿)夹在耳廓皮肤创口上,地线(黑)插在背部皮肤上。 3.RM624OB生理记录系统参数设置 刺激器选择:同步触发,单刺激,正电压刺激,刺激强度3V,波宽0.1ms 记录通道参数设置。 4.观察短声(方波)刺翠下引发的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 5.语音刺激下,观察观察耳蜗微音器电位现象。

美尼尔综合症护理

美尼尔氏综合症护理 一、概念: 美尼尔氏综合症是以膜迷路积水的一种内耳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大多数病人单耳患病。 二、症状体征: 1、眩晕:往往无任何先兆而突然发作的剧烈的旋转性眩晕,常从梦睡中惊醒或于晨起时发作,病人自诉周围物体绕自身旋转,闭目时觉自身在空间旋转,病人常呈强迫体位,不敢梢动,动则可使眩晕症状加重,在发病期间神志清楚,发作时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颜面苍白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数小时或数天后,眩晕症状逐渐消失。 2、听力障碍:听立为波动性感音性耳聋,在早期眩晕症状缓解后,听力可大部或完全恢复,可因多次反复发作而致全聋,部分病人尚有对高音听觉过敏现象。 3、耳鸣:为症状发作前之可能先兆,耳鸣为高音调,可能轻重不一,在发作前病人可能耳鸣加重,发作停止,耳鸣可逐渐消失。 4、同侧头及耳内闷胀感,多数病人有此症状,或感头重脚轻。 三、并发症: 本病除了发作期旋转,呕吐,患者难忍的痛苦以外,还可以使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引起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还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从而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四、治疗方法: 由于对其病因论点不一,所以在临床上治疗方法也多。美尼尔氏综合症可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有时此病不治疗也可消失,但也可能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以至不得不作手术以破坏内耳结构。 1、一般治疗 发作时要静卧,戒急躁,进清淡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忌用烟、酒、茶。在间歇期要鼓励病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劳逸调度适当。 2、药物治疗 (1)保持安静,静卧 (2)对症治疗,使用镇静药:如安定,谷维素;配合非那根。(3)酌情选用血管扩张药:西比林,氢溴酸山莨菪碱(654-2)。(4)应用利尿药:双氢克尿噻,氨本蹀定。

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

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 前言 梅尼埃病是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为规范和提高我国梅尼埃病的临床诊疗工作,1996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联合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标准,并于2006年修订为《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随着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进步和眩晕医学的蓬勃发展,原有标准已无法满足临床诊疗和研究的需要。同时国际上也多次制定或修订关于梅尼埃病的诊疗指南或标准W】。为此,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中国国情,出台了新版《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是在对梅尼埃病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谨慎、认真地分析与评估后,所做出的最佳临床决策。 临床定义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的梅尼埃病发病及患病率差异较大, 发病率(10 ~ 157)/10万,患病率(16 ~ 513)/ 10万BE。女性多于男性(约1.3:1),40~60岁高发。儿童梅尼埃病患者约占3%o部分梅尼埃病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文献报道双侧梅尼埃病所占比例为2% ~78%O 病因、发病机制及诱因 梅尼埃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免疫反应学说、内耳缺血学说等。通常认为梅尼埃病的发病有多种因素参与,其诱因包括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睡眠障碍、不良生活事件、天气或季节变化初。 临床表现 梅尼埃病是发作性眩晕疾病,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 一、眩晕 发作性眩晕多持续20 min至12 h,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无意识丧失,间歇期无眩晕发作,但可伴有平衡功能障碍。双侧梅尼埃病患者可表现为头晕、不稳感、摇晃感或振动幻视。 二、听力下降 一般为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早期多以低中频为主,间歇期听力可恢复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间歇期听力无法恢复至正常或发病前水平。多数患者可出现听觉重振现象。 三、耳鸣及耳闷胀感 发作期常伴有耳鸣和(或)耳闷胀感。疾病早期间歇期可无耳鸣和(或)耳闷胀感,随着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