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的做法是什么

双孢蘑菇的做法是什么
双孢蘑菇的做法是什么

双孢蘑菇的做法是什么

双孢菇不仅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也有很多的药用价值。双孢菇的营养价值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成分也含有许多维生素类的充分。其中的营养价值比蔬菜和水果高出很多。双孢菇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列为中药的成分了,对于关节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很多人也都会当它为保健的食品食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双孢菇的做法是什么。

双孢菇鹌鹑蛋:

原料:双孢菇150克、鹌鹑蛋15个、青菜心50克。

调料:油、料酒、盐、味精、水淀粉、高汤。

操作要点:蘑适合多种烹饪方法,搭配素菜能使菜品出荤感,搭配荤菜能使菜品出素味。

制作过程:

1、双孢菇洗净,对半切开;青菜心洗净,对半切开。

2、锅内放冷水、鹌鹑蛋,用小火煮熟,将鹌鹑蛋放入冷水中浸凉,去壳备用。

3、另起锅放油烧热,放入鹌鹑蛋炸至金黄捞出。

4、倒去余油,加高汤、双孢菇、鹌鹑蛋烧开,烹入料酒、盐烧5分钟,放入青菜心、味精,用水淀粉勾薄芡,翻均即可。

酱香双孢菇炒肉:

主料:双孢菇,猪肉

配料:豆瓣酱,葱,蒜,白糖,鸡精,水淀粉,香油

做法:

1、猪肉洗净切片,加入湿淀粉拌匀。

2、双孢菇洗净切片,葱蒜切片。

3、起油锅,油温升至五成热时,放入肉片滑散至肉片变色捞出。

4、锅内再放入少许油,烧热放入豆瓣酱炒香,再放入双孢菇略炒,之后放入滑好和肉片,加盐、白糖和少许水翻炒3分钟,放入鸡精、水淀粉勾芡,再淋入少许香油调匀即可。

以上的内容就是针对双孢菇的做法是什么的简单介绍,希望大家了解之后能够有效的利用双孢菇。因为双孢菇属于菌类,所以容易氧化有白色发黄,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种比较新鲜的,不要选择稍微有些变质发黄的那种。

动 物 学 研 究2013,Dec. 34(6): 549?555 CN 53-1040/Q ISSN 0254-5853 Zoological Research DOI:10.11813/j.issn.0254-5853.2013.6.0549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缪泸君,李言阔*,李佳,谢光勇,袁芳凯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26 摘要:该研究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 探究了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的温度可能影响东方白鹳选择鄱阳湖作为长期越冬地的决策,而增加对长江中、下游其他湿地的利用。同时,越冬地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初期以及越冬后期的气温变量与2~9年后的种群数量显著正相关。尤其是越冬初期10月份的气温变量与2~5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极显著相关,越冬后期2月和3月的气温变量分别与8年后和3年后的种数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2年前的3月平均最高 气温、4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4年前的3月平均气温是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9.2% (R2=0.792,F=20.901,df=26,P=0.000)。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个体迁飞后补充能量和迁飞前积累能 量的关键阶段,适宜的气温有利于成体的能量积累和幼体的存活,且东方白鹳性成熟年龄为2~6年,因此,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将会在2年后体现。 关键词:鄱阳湖;东方白鹳;种群数量波动;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Q9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4-5853-(2013)06-0549-07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opulation of Oriental white stork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u-Jun MIAO,Yan-Kuo LI,Jia LI,Guang-Yong XIE,Fang-Kai Y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22,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 boyciana) wintering in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LNNR) from 1985 to 2011, to see if there was any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Testing of several climate variables—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monthly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s well as monthly precipitation—indicated that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in the PLNNR was 1,340±178 ind., with significant linear increase and drastic annual fluctuation. Every single year, the population size on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Nov. In theory, the low temperature of Nov. could drive individuals to choose other wetla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stead of the Poyang Lake as wintering habitats. Meanwhile, temperatures in wintering areas also showed a carry-over effect on subsequent population size. Temperatures in primary stage and later stage of wintering period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size 2?9 years later, while the temperature of Oct. was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size 2?5 years after. Temperatures of Feb. and Mar. in the later stage of wintering period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size of 8 and 3 years after,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Oct. and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Mar. 2 years ago, as well as the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Oct. an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Mar. 4 years ago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 factors of the population size fluctuation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which totally accounted for 79.2% of the population size change. Keywords: Poyang Lake; Oriental white stork; Population fluctuation; Climate change 收稿日期:2013-09-27;接受日期:2013-10-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00019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环保重大专项,STSN-7)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liyankuo@https://www.360docs.net/doc/e217852085.html,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菇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目前我国栽培的双孢菇都是白色变种,主要适用于卖鲜品,或加工成罐头。 双孢菇的菌肉肥嫩,并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所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干菇中含蛋白质36—40g、脂肪3.6g、碳水化合物31.2g、磷718mg、铁188.5mg、钙131mg、灰分14.2mg、粗纤维6g,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Vc,尼克酸等,由于它的营养比一般蔬菜高,所以有“植物肉”之称。 双孢菇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对病毒性疾病有一定免疫作用,所含的蘑菇多糖和异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胆固醇,对降低血压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均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中医认为双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降血压的作用。 双孢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距今约有300年。我国人工栽培在1935年开始试种,栽培1m2双孢菇需要投入10元左右,可产双孢菇5—8kg。经济效益很好。 双孢蘑菇的栽培工艺流程为:栽培季节和菌种准备→菇房与菇床设置→配料→前发酵→后发酵→铺料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一)栽培季节安排 我国的蘑菇生产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十分明显,因此,合理地安排栽培季节是生产成功的首要条件。确定蘑菇的栽培季节,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要根据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所要求的最适温度范围;第二,要根据栽培地区全年气温的变化,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气象条件。 (二)菇房设施 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菇房,其基本条件都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菇房应具备良好保温﹑保湿性能和通风换气条件;菇房大小要适宜,使之能合理利用空间,便于管理,并可避免室外气温变化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的波动;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便于拆卸﹑清洗﹑消毒,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床架要南北向排列。菇房栽培体积(空间)的利用率约为10%~11%,菇房面积的利用率约为20%~22%。即1000 m3体积的菇房,有效栽培面积在200~220m2。床架不论采用何种材料,均应方便生产结束后进行处理。每季菇结束后都要彻底清理和消毒,特别是老菇房尤为重要。 (三)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的配方 双孢蘑菇是典型的腐生真菌,通常发生在腐熟的粪草有机质上,因此又被称为草腐菌或草生菌。但严格地说,它不是草生菌而是粪生菌,畜粪的含量和质量则是决定双孢蘑菇产量至关重要的因素。蘑菇培养料的重要构成是畜粪和草料,培养料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良好的质量。从理论上讲,生产1000g蘑菇需要220g干物质,其中90g干物质构成蘑菇子实体的组成部分和残留在堆肥内的菌丝,130g干物质作为能源被消耗。在高产菇房中,培养料中畜粪、草料一般每平方米约35~45kg,培养料的厚度要达到18~20cm。培养料的质量主要

蘑菇种植技术 我国栽培的蘑菇多是白色双孢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其它营养成分,被誉为“人类健康食品”、内销、外销量均很大。因此,大力发展蘑菇生产,对发展农村副业,增加收入,有很大的作用。 一、菇房要求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环境清洁,房子朝南,顶上设风筒,墙壁上开设南北对称呈长方形的天窗和地窗。菇房要求防风防雨,室内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散射光),地面便于冲洗,或便于每次栽培加垫新土夯实。四周墙壁用石灰水消毒,房内每次可用药剂熏蒸消毒,防止杂菌感染。 菇床可用竹制,木制或铁制,床宽1.2米,横档以毛竹或杂木搭架,摊上芦垫等。床与床间距0.4-0.6米,底层距地面0.3米;层与层间距0.6米左右。床架四周留出走道。参考以上条件,各地可根据情况,利用简易房室加以修理利用,或因地制宜搭盖菇房。 二、培养料的堆制 培养料要经堆制发酵处理,分解为可供蘑菇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过去多采用一次发酵,发酵不甚完全,养分末得到充分分解,杂菌和虫害还有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发展了二次发酵(后发酵)技术。 蘑菇培养料主要是用家畜、家禽粪便和麦草、稻草等配制而成。约7月上、中旬开始堆制,粪草比例一般为7:3或6:4。稻草类要先晒干切断,粪便要晒干粉碎。其它配料为少量的石膏粉,过磷酸钙等。培养料用清水或尿液浸湿,一层草一层粪堆好,然后可覆盖草帘保温湿。建堆3-4天后可第一次翻堆,水份不够可加

水增温。7-8天以后第二次翻堆,每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千克石膏粉。11-12天后可第三次翻堆,100平方米培养料中加入150克过磷酸钙。堆制后约13天,即完成前发酵。趁热将料搬进菇房,在菇床架上摊开,密闭房内窗户,迅速将室温提高到60℃左右,保持2-3小时,而后可降低到52℃左右,保持4-7天。室内加温可用煤炉或蒸汽管道,并维持室内一定湿度,这就是后发酵。后发酵是蘑菇培养中一项新技术,有杀虫灭杂菌的效果。并使培养料中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氨味完全排除。由于嗜热性微生物的活动,大大地改善了培养料的质地,蘑菇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了。 三、播种及覆土 料温下降到28℃以下时,即可开始播种。将培养料整理成平面,厚度12-15厘米,采用穴播,株行距约9×9厘米,每瓶菌种(750毫升)约播1平方米,若要发菌快,可多播一些。播种后需注意保湿,菌丝开始萌发生长时,要逐步加强通风,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并控制杂菌生长(发现时可挖去)。菇床上要覆盖细泥团,蘑菇子实体正常形成,生长。可用晒干的菜园土上豆类土等肥土块过筛,大泥团约鸽蛋大小,小泥团约花生仁大小。当菌丝体发满表面,并已深入培养料之大部份时即可进行,先盖粗土,(约2.4厘米厚,含水量20%),后盖细土(约1.2厘米左右,略干)。 四、水份管理 蘑菇的水分管理要做到少喷勤喷。培养料和覆土层基本是底湿上干,内湿外干。温度保持在10-18℃,最适宜于实体形成生长。发现粗细土层上有小菌蕾时,要喷施出菇水,当子实体发育到有豆粒大小时,可多喷水,以利发菇。出菇期间,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俗称圆蘑菇、洋蘑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双孢菇是一种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麦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肥(如牛、鸡粪),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蘑菇栽培是人为控制蘑菇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以满足蘑菇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水、温、气的需求。 关键词:双孢菇菇棚培养料发酵草预湿粪预堆翻堆接种 正文: 一、双孢菇特性 双孢菇俗称圆蘑菇、洋蘑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我县麦草丰富,夏季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生长,种植反季节双孢菇具有很大发展潜力[1]。 二.蘑菇生长的条件 1.培养料: 双孢菇是一种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麦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肥(如牛、鸡粪),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2]。 2.生长温度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4 ~ 32 ℃;双孢菇长温度范围5 ~ 25 ℃[3]。 3.生长湿度 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覆土的含水量16%~ 20%。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温度60%~70%,双孢菇生长阶段85%~ 95%,过干或过湿对菌丝体生长都不利[4]。4.酸碱度(pH) 双孢菇宜偏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双孢菇生长都不利,而且容易产生杂菌[5]。菌丝生长的pH 值范围是5 ~ 8,最适pH 7 ~ 8,进棚前培养料的pH 值应调至7.5 ~ 8.0,土粒的pH 值应在8.0 ~ 8.5。每采收完1 期菇喷水时,应加少许石灰,以保持pH 值,抑制杂菌滋生[6]。 5.空气 双孢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6.光照 双孢菇和菌丝的生长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生长的,但不能强光照射。双孢菇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表面硬化,畸形菇多。 三、生产季节安排 利用秋季自然气温播种是我区目前栽培双孢菇的主要方式。根据对我区历年双孢菇生产调查,较早出菇的菇房一般在10 月上中旬即开始采收,由于这时气温还不稳定,正在出菇的菇房常遇到偏高气温,致使成批死菇,而且高温高湿条件,极易导致杂菌侵染[7]。另外,早出菇的菇房即使没有发生死菇或杂菌,但由于在高温影响下,健壮旺盛生长的菌丝体往往加速衰老,前期产菇虽多,到中后期产量急剧下降,这是造成双孢菇不能稳产高产的

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状况及发展建议 孟宪明 近年来,我国的双胞蘑菇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为活跃的产业,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财政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栽培双孢蘑菇的主要原料是麦秸、稻草、鸡粪、牛粪等农牧业废料,大力发展蘑菇产业,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成高营养的蘑菇,栽培后的废料可作为改良土壤的有机肥料,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农业。既可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还可带动加工、包装、出口贸易等周边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因此,近几年我国的蘑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全部国产化的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企业已经在国内建成并投入生产,为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的工艺技术状况 目前我国双孢蘑菇的栽培方式正由顺季节“土法”栽培向工厂化周年栽培发展。在山东九发、辽宁田园、山东澳登等引进设备的大型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龙头企业取得成功之后,又涌现出山东普泰贝尔、天津金三农等一批全部国产设备的中小型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企业。其主要区别是引进设备的双孢蘑菇栽培企业,设备配套完善,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在工艺技术、生产操作正确的条件下,产量、质量都有保证。但存在的问题是投资过大,设备折旧费用造成工厂生产成本很高,投资回收周期长。而采用全部国产设备的中小型双孢蘑菇栽培企业,只配套了关键工艺设备,投资比较少,在工艺技术、生

产操作正确的条件下,产量、质量都能达到进口设备水平。但存在的问题是许多环节还是采用人工操作,劳动强度较大。 从工艺技术方面看,我国现有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企业的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施、设备也各有不同。根据工艺流程顺序,按工序特点归纳,基本情况如下:

世界十大致命毒蘑菇世界上最毒的蘑菇排名 周末到了,很多人喜欢郊游,可能会遇到野生的蘑菇。很多蘑菇既美味可口,又赏心悦目。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提防自然界这些美丽的“诱惑”。接下来将要介绍10种毒性超强的蘑菇,切记一定对它们敬而远之。10【毁灭天使】主要在欧洲出没,与北美有毒的双抱鹅膏和赭鹅膏同源性极高,以一种难闻的气味告诫人们不要靠近。这并不能阻止一些人品尝其白色的肉。但是,这种蘑菇在幼年看上去像鸡蛋,识别起来更加困难,因为人们常常会把它同另外两种食用蘑菇混淆。9【死亡天使】是最常见的蘑菇杀手之一。人们很容易将白色的死亡天使与可食用的蘑菇混淆,包括草菇和洋蘑菇。死亡天使含有鹅膏毒素,可阻止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杀死细胞),通常始于肝和肾;几天内可致人于死地。8【秋日小圆帽】世界各地气候温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纹缘盔孢伞(即秋日小圆帽)的身影。它表面看似光盖伞属的致幻真菌,事实上却具有相当大的毒性。与本属中的深褐色或淡紫色袍子不同,纹缘盔孢伞的孢子是淡棕色。7【毒鹅膏】在全球范围内,这种看似无辜的真菌可是多数与蘑菇有关的死亡事件的罪魁祸首。毒鹅膏含有鬼笔毒素与鹅膏菌素两种毒物,仅仅食用30克便足以致人于死地。症状可能会在食用以后8到12小时才出现,但可以在一周内引起肾功能衰竭,致人死亡。

6【大理石死亡帽】一般出现在夏威夷、澳大利亚和南非,与死亡帽是同属,也含有鹅膏菌素。这种伞状真菌常常生长在常绿乔木和桉树林。据说是同别的树种一道从澳大利亚被引入夏威夷。5【头套鹿花菌】学名赭鹿花菌,人们可能会将这种褐色鞍状蘑菇与一种美味可口的蘑菇混淆。赭鹿花菌含gyromitiri-n毒素,毒素在人体会转化为甲基联氨,甲基联氨是火箭燃料原料之一。赭鹿花菌吃进腹中一开始或许没有其他蘑菇那么致命,但它会逐渐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可能是一种致癌物。4【大脑蘑菇】因回旋状表面被称为“大脑蘑菇”。在西班牙、瑞典等地,仍有人将其煮熟后吃掉。鹿花菌通常被认为毒性不强。它还含有鹿花菌素,鹿花菌素可以产生甲基联氨。与其他许多种毒蘑菇不同,鹿花菌通常会引起神经性症状,包括昏迷和肠胃不适。3【毒蝇伞】游戏超级玛丽里的蘑菇就是它!又称毒蝇鹅膏菌、蛤蟆菌,是一种含有神经性毒害的担子菌门真菌,鹅膏菌属之一。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并且也无意间拓展到南半球毒蝇伞。主要著名在于它的幻觉毒性。2【秋生盔孢伞】又称焦脚菌、秋生鳞耳。菌盖宽1.3~4.5厘米,钟形,后渐扁平,中部凸起,初为黄色,后变深,中央褐色。无特殊味道,但极毒。病人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病死率达70%以上。1【致命白毒伞】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PDA版 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著 鸡形目 > 雉科 雪鹑藏雪鸡阿尔泰雪鸡暗腹雪鸡雉鹑四川雉鹑石鸡大石鸡中华鹧 鸪灰山鹑斑翅山鹑高原山鹑鹌鹑日本鹌鹑蓝胸鹑环颈山鹧鸪红喉山鹧鸪白颊山鹧鸪台湾山鹧鸪红胸山鹧鸪褐胸山鹧鸪四川山鹧鸪白眉山鹧鸪海南山鹧鸪绿脚山鹧鸪棕胸竹鸡灰胸竹鸡血雉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黄腹角雉勺鸡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原鸡黑鹇白鹇蓝鹇藏马鸡白马鸡褐马鸡蓝马鸡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白冠长尾雉雉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绿孔雀镰翅鸡柳雷鸟岩雷鸟黑琴鸡西方松鸡黑嘴松鸡花尾榛鸡斑尾榛鸡 雁形目 > 鸭科 栗树鸭白头硬尾鸭疣鼻天鹅大天鹅小天鹅鸿雁豆雁白额雁小白额 雁灰雁斑头雁雪雁加拿大雁黑雁红胸黑雁赤麻鸭冠麻鸭翘鼻麻鸭瘤鸭棉凫鸳鸯赤膀鸭罗纹鸭赤颈鸭葡萄胸鸭绿头鸭斑嘴鸭棕颈鸭琵嘴鸭针尾鸭白眉鸭花脸鸭绿翅鸭云石斑鸭赤嘴潜鸭红头潜鸭帆背潜鸭白眼潜鸭青头潜鸭凤头潜鸭斑背潜鸭小绒鸭丑鸭长尾鸭黑海番鸭斑脸海番鸭鹊鸭白秋沙鸭红胸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普通秋沙鸭 三趾鹑目 > 三趾鹑科 林三趾鹑黄脚三趾鹑棕三趾鹑 鴷形目 > 响蜜鴷科 黄腰响蜜鴷 鴷形目 > 啄木鸟科

蚁鴷斑姬啄木鸟白眉棕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小星头啄木鸟小斑啄木鸟茶胸斑啄木鸟纹胸啄木鸟棕腹啄木鸟赤胸啄木鸟黄颈啄木鸟白背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白翅啄木鸟三趾啄木鸟栗啄木鸟白腹黑啄木鸟黑啄木鸟黄冠啄木鸟大黄冠啄木鸟花腹绿啄木鸟鳞喉绿啄木鸟鳞腹绿啄木鸟红颈绿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喜山金背三趾啄木鸟金背三趾啄木鸟大金背啄木鸟竹啄木鸟黄嘴栗啄木 鸟大灰啄木鸟 鴷形目 > 拟啄木鸟科 大拟啄木鸟[斑头]绿拟啄木鸟黄纹拟啄木鸟金喉拟啄木鸟黑眉拟啄木鸟蓝喉拟啄木鸟蓝耳拟啄木鸟赤胸拟啄木鸟 犀鸟目 > 犀鸟科 冠斑犀鸟双角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花冠皱盔犀鸟 戴胜目 > 戴胜科 戴胜 咬鹃目 > 咬鹃科 橙胸咬鹃红头咬鹃红腹咬鹃 佛法僧目 > 佛法僧科 蓝胸佛法僧棕胸佛法僧三宝鸟 佛法僧目 > 翠鸟科 斑头大翠鸟普通翠鸟蓝耳翠鸟三趾翠鸟鹳嘴翡翠赤翡翠白胸翡翠蓝翡翠白领翡翠 佛法僧目 > 鱼狗科 冠鱼狗斑鱼狗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Imback ]又名蘑菇、洋蘑菇、白蘑菇等,在真菌分类学中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黑伞属)。双孢蘑菇的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14时代,距今约300年。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双孢蘑菇,世界年产量已由1982年的100万t增加到2003年的350万t,居各种食用菌之首。 我国人工栽培双孢蘑菇起步较迟,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等大城市只有少量人工栽培。现在双孢蘑菇栽培已遍及全国,2004年我国双孢蘑菇年产量已达156万t,产量较多的有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川、上海等省(市),其中以福建的产量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我国每年生产的盐渍双孢蘑菇罐头畅销世界各地,年出口量达20万t以上。 国外的双孢蘑菇生产,如法国、荷兰和美国等主要是工厂化栽培,一次性投资大,产量高、质量好;我国现阶段主要是利用废旧房屋、室外空地等进行棚架式栽培,以手工操作为主,虽然成本较低,但产量不高。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双孢蘑菇的菌丝体是由许多分枝的丝状菌丝组成。菌丝由担孢子萌发而来,呈蜘蛛网状,称为绒毛状菌丝体,如母种、原种、栽培种及培养料里的菌丝。绒毛状菌丝体进一步生长发育,覆土后在粗、细土间形成线状菌丝,线状菌丝遇到适宜的条件产生瘤状突起,称原基;而后发育成幼小子实体,称菌蕾;最后由菌蕾长大为成熟子实体。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环等部分组成。菌盖又称菇盖,白色或乳白色,直径5~12cm,表面光滑,初期半球形,后逐渐展开呈伞状;菌肉白色,肥厚。菌柄又称菇柄,白色圆柱形,长3~5cm,直径0.8~1.5cm,中实,基部较粗,着生于菌盖中央。优质双孢蘑菇柄粗短,无空心,生长不良的双孢蘑菇往往柄细而长。菌环白色膜质,是子实体开伞时菌盖与菌柄连接处的菌膜残留在菌柄上形成的环状痕迹。菌褶初期粉红色,后呈咖啡色,最后变黑色,每片菌褶的两侧生有许多担子和担孢子,多数担子上着生有两个担孢子,故称双孢蘑菇。蘑菇形态见图6—1。 (二)双孢蘑菇主要品种简介

——九种蘑菇 1.虫草 冬虫夏草又称冬虫草,虫草生长在高海拔森林,草甸,草坪上,高原草甸的草原虫草为土黄色,高海波阴山峡谷的高山虫草为黑褐色,以天然体质为贵,一旦染色或受到污染,就会失去价值。 冬虫夏草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与人参,鹿茸成为三大补药,它并非冬为虫夏为草,实质为真菌,主要功效成分为虫草素 按地区划分可分为青海草(青海省内)藏草(西藏自治区)川草(四川)滇草,甘肃草,灌草 北冬虫草:简称北虫草,用大米活体蚕蛹做培养基,在试管内模拟野虫草菌的生长条件培育出的虫草 作用:调节免疫,直接抗肿瘤,提高细胞能量,抗疲劳,调节心脏功能,调节肝脏,调节呼吸系统,调节肾功能,调节造血功能,调节血脂,美容,直接抗病毒,调节中枢神经 食用方法:蒸母鸭,清炖鸡,火锅,虾仁汤,鲫鱼汤,安眠茶,熬粥,(主要分为煲汤,泡茶,浸酒) 用量:保健每天1-2g, 治疗疾病3-5g 餐前30-60分钟老少皆宜 保存:阴凉干燥处 0-10摄氏度 与虫草有关的产品:虫草源菌丝胶囊(广州金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冬虫夏草口服液(湖北益民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茯苓 别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茯灵,是一种生长在松树根上的菌类食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产地:云南,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四川,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山西 味甘,淡,性平,具有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利水消肿,大便泄泻,入心,肺脾经,增强机体免疫,保护肝脏等功效,可配合治疗小便不利,水湿停滞,寒湿,湿热脾虚湿聚,咳嗽,痰饮,心悸,具有抗癌作用,茯苓粉可制成面膜,也可用于保健品添加剂 可分为云苓,白茯苓,土茯苓 土茯苓是一味免疫抑制药,用于治疗白班狼疮,田塞病,白癜风引起的炎症,疹子,溃疡,也用于治疗关节炎类的疾病 土茯苓慎用:阴虚但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用 可与各种药配伍: 偏于寒湿可与桂枝配伍 湿热可与猪苓,泽泻配伍 脾气虚可与党参,黄耆,配伍 虚寒可与附子配伍 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可与党参,山药配伍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可与半夏,陈皮配伍,也可与桂枝配伍 痰湿入络,肩背酸痛可与半夏,枳壳配伍 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可与人参,远志,酸枣配伍 与茯苓有关的保健品:全金常青胶囊茯苓糖口服液唐诺夫灵胶囊康特茯苓山糖尿病保健食品 3.香菇 别名:香蕈、合蕈、台蕈、台菌、雷惊蕈、戴沙、石蕈、椎蕈、香信、冬菇、菊花菇、香纹、椎耳、香信、冬菰、厚菇、花菇 在民间称山珍之一,也被誉为“菇中之王”“蘑菇皇后”“蔬菜之冠”“植物皇后” 香菇菌盖呈伞形,直径3-6厘米,黄褐色或黑褐色,菌褶为白色,菌柄为黄色,生有棉毛状白色鳞片 产地: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山林地带,在立冬后至来年清明前生长 香菇是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的菌类,香菇中含有一般食品中罕见的伞菌氨酸,口蘑酸,所以香菇的味道特别鲜美 香菇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消化不良,便秘有治疗的作用,香菇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防癌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香菇适用任何人,能够帮助治疗有贫血,抵抗力低下,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癌症,和肾炎的人群 与香菇有关的保健食品:香菇口服液(广州金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正老师讲课)香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只新生白鹳,在落日中起飞。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断后的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在大地上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封又一封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夏候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

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地而起。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养一冬。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望,果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终于在一个天空灰蒙蒙的日子,携手飞离了结了薄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那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她为张黑脸做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因为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辨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向南,走了很远很远。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的白雪地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

痛风病人能吃双孢蘑菇吗 痛风的病人病因就是嘌呤代谢异常了,所以出现了关节严重的疼痛等症状,对于痛风病人来说,治疗疾病和后期的护理同样重要,所以痛风病人要懂得如何选择养生的食品,用与护理自己的痛风,要不,乱吃东西一会关节又要痛了,那么什么东西痛风病人才能吃呢?痛风病人能吃双孢蘑菇吗? 双孢蘑菇有些地方又叫做白蘑菇或者蘑菇,全世界消费最多的菇类就是双孢蘑菇了,双孢蘑菇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大的,不仅仅可以用于药用,而且还能用于食用和在工业上的运用。 栽培方式有菇房栽培、大棚架式栽培和大棚畦栽等。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季节可采取适合自己的栽培方式。分布极广泛,中国普遍栽培。近年来由于深层培养的研究成功,人们还可利用蘑菇菌丝体生产蛋白质、草酸和菌糖等物质。 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喜生长在粪草发酵料上的一种伞菌,属蘑菇科(黑伞科)(Agaricaceae)蘑菇属。学名Agaricusbisporus,别名蘑菇、洋蘑菇、白蘑菇等。双孢蘑菇每100g鲜品中约含蛋白质3.7g、脂肪0.2g、糖3.0g、纤维素0.8g、磷110mg、钙9mg、铁0.6mg。双孢蘑菇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pp、维生素D原等。双孢蘑菇所含的酪氨酶有明显降低血压作用,多糖的醌类化合物与巯基结合,可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在医学上,有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作用。 可食用,味道鲜美,中国大批制做罐头行销国内外。该蘑菇

蛋白质含量高达42%(干重),氨基酸的种类十分丰富,核苷酸和维生素也很丰富,有5"-腺苷酸、5"-鸟苷酸、5"-尿苷酸及维生素B1、B2叶酸和维生素D原等。 尚可药用及工业用。其中含多量酪氨酸酶,对降低血压十分有效。还可以制成肺炎辅助治疗剂――健肝片。有的国家还发现含有抗癌物质和抗细菌的广谱抗菌素。近年来由于深层培养的研究成功,人们还可利用蘑菇菌丝体生产蛋白质、草酸和菌糖等物质。 上文我们介绍了痛风病人应该如何养生和护理,痛风病人是可以多吃双孢蘑菇的,因为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双孢蘑菇的作用非常大,不仅仅可以用于药用,而且双孢蘑菇还可以在工业上和食用上发挥它的作用。

亚洲及欧洲国家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市场 时间:2008-11-20 09:38 来源:中国食用菌网责任编辑:刘琳 核心提示:日本: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栽培技术和设备已达到设施化、园艺化、机械化。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类,真姬菇、灰树花、毛木耳。此外还有双孢菇和松口蘑。1990年食用菌总产值(除双孢菇外)达2769亿日元。1987年以前,日本是最大的 日本:日本是亚洲食用菌生产大国,栽培技术和设备已达到设施化、园艺化、机械化。主要生产品种有香菇、滑菇、金针菇、平菇类,真姬菇、灰树花、毛木耳。此外还有双孢菇和松口蘑。1990年食用菌总产值(除双孢菇外)达2769亿日元。 1987年以前,日本是最大的香菇生产国(1987年中国的香菇总产以领先1.4万吨首次超过日本)。日本的香菇生产主要是段木栽培,但从1970年以后利用段木栽培的香菇数量逐渐减少,日本香菇出口的主要市场依次是香港、新加坡和美国,其次是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近年来,日本、香港出口量比高峰期的1986年减少五分之四,而且进口量不断增大。 但是日本的香菇质量和包装是一流的。在国际市场上,日本香菇每吨卖价2.8-3.2万美元(中国香菇每吨只有0.8-1.2万美元相差二倍多)。 日本的段木栽培香菇采用两场制,一个地方发菌(假伏场),另一个场地则进行出菇(被伏场),每年都有新的优良菌种产生。机械化程度很高,形成流水线工艺。经营者都是私人,且具有一定规模,设备健全,生产设备完善,作业规范化。日本也是白色金针菇的生产大国。利用空调菇房进行周年的专业化工厂生产金针菇,工厂设有调制室、灭菌室、接种室、发菌室、催蕾室、抑制室、出菇室、采用机械接种,栽培容器为专用塑料瓶,技术非常先进。金针菇产量约9万多吨,平均批发价格4-5美元/kg。 日本滑菇生产比较稳定,年产量2万多吨。日本的长野县是平菇的主要产区,年产量3万多吨。真姬菇连年增产,年增长20%,年产量在3万吨,主产区也在长野县。日本是松口蘑的主产国和消费国,每公斤价格200多美元,年产量500多吨,但每年还要从中国、朝鲜、韩国等进口松口蘑2000吨左右。 松口蘑是一种菌根真菌,只能用半人工自然栽培法,主产地在广岛县。日本还是灰树花的主产国,年消费量1万吨左右,主要销往北海道和东京一带。日本的灰树花栽培主要采用袋式培法,发菌不好的才采用露地栽培。 在日本,食用菌生产是农村和林区的一项重要产业。80年代以来,食用菌和年生产额始终占全日本特用林产品年生产总额的2/3左右。日本如此惊人的生产水平,除了日本气候好,菇农素质高以及设备先进外,先进的育种技术也是举足轻重的。日本的食用菌研究机构,除大学外,主要分布在林业系统。几乎在公立林业实验场中都有食用菌栽培和育种机构,研究内容主要是栽培技术、食用菌资源的收集和驯化、细胞融合技术、杂交育种技术、食用菌生

朱 鹮 ZHU HUAN 学名:Nipponia 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鸟纲鹳形目 科 分布于中国陕西省洋县。国外见于日本。 朱 (又名朱鹭)栖息于温带山林、丘陵近水处。成对(繁殖期)或结小群,日行性,夜间栖于大树上。性孤僻、沉静。留鸟。以小鱼、泥鳅、蛙、蟹、虾、昆虫、甲壳类及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繁殖期3—5月,亲鸟前半部羽色涂抹为灰黑色,营巢于高树上,每产2—5卵,孵化期28—39天,晚成鸟,3岁性成熟,寿命可达17年。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黑头白 HEI TOU BAI HUAN 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英文名:Black-headed Ibis 鸟纲鹳形目 科 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国外见于非洲、西亚和太平洋西南部(野生数量约8000只)。 黑头白 (又名白 )栖居在沼泽湿地、苇塘、河口湖泊边缘、海边等浅水水域,群居,日行性,常与白鹭混群,行动轻捷。候鸟(或留鸟<南亚、东南亚>)。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小鱼和两栖类等为食,偶食水生植物。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水边大树上或灌丛中,每产2—4卵,孵化期23—25天,晚成鸟,2—3岁性成熟,寿命可达17年。 中国Ⅱ级保护动物

隐 YIN HUAN 学名:Geronticus eremita 英文名:Hermit Ibis 鸟纲鹳形目 科 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 隐 栖息在高原、草原及半干旱地区的水域,单独或结小群活动,日行性,善飞行,候鸟。主要以鱼、蛙、蛇、鼠、昆虫、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为食。 繁殖期4—5月,营巢于水边的地面和岩隙,每产2—4卵,雌雄轮流孵化,孵化期28天,约50天离巢,寿命可达20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双孢蘑菇栽培新法 根据多年栽培双孢蘑菇的经验,我们将栽培技术进行了大胆改革,产量比原来明显提高,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双孢蘑菇属中温偏低型。菌丝体的适宜温度为6℃~32℃,最佳温度为20℃~28℃。子实体的适宜温度为8℃~22℃,最佳温度为14℃~18℃。最佳播种期应在9月5日~15日,以此推算,培养料发酵时间应在8月10日~20日之间。二、培养料配方(以100平方米计算):麦秸1500公斤、干牛粪100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32.5公斤、石膏粉30公斤、碳酸钙20公斤、石灰15公斤。三、培养料发酵:1.场所选择:应选择水源充足,排水方便,靠近菇棚的地方。2.建堆:麦秸在建堆前预湿2天,水分调节至70%~73%。先把预湿的麦秸铺在地面上,厚度为0.3米,宽1.5米,长9米,撒上1/7的尿素,1/7的牛粪。如此一层一层地建完,堆的高度为1.5米,层数为七层。3.翻堆:第一次翻堆:建堆7天后开始翻堆,加复合肥、过磷酸钙,麦秸的含水量为68%~70%。番堆结束后,四周撒上石灰粉。第二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后6天,加石膏粉,但宽度扩大为2米,高度不变,长度自便。如遇雨天及时盖好薄膜,雨停后马上掀开。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3天,翻堆时调节pH值为7.2~7.8,培养料含水量为63%~65%。四、整料接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搬进大棚,盖好塑料薄膜和草帘,待料温降到28℃时开始整料。把培养料在畦床上整成龟背形,每平方米1瓶的菌种搓好后均匀撒播,用木板轻轻拍实,盖上报纸3天,待菌种萌发后,将报纸掀开,每天逐步开始通风,温

度必须控制在27℃以下。五、覆土:从接种到覆土,一般在10天~15天左右,每100平方米需要肥沃土3立方米。先将土用2厘米的筛筛一次,加15公斤石灰拌匀,将含水量调节在16%~18%之间,然后覆土2.5厘米~3厘米。覆土后,每天通风,7天后增加通风时间,这时菇棚的温度要求在23℃以下,相对湿度在80%~85%之间。六、出菇管理:覆土后13天~15天左右,菌丝爬上土面在2/3时,按每平方米喷1.5公斤水,分二天喷完,每次喷完水都要通风1小时以上。5天~7天开始出第一茬菇,这时菇床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待子实体长到豆粒大时,每平方米再喷500克保质水,以勤喷、少喷为主。第一批采菇结束后,停水3天~5天,待菌丝恢复健壮后,同以上管理,第二批菇就能如期出土,一般到次年5月份结束采收,可收6茬~8茬菇。

蔬菜大棚蘑菇栽培技术 利用蔬菜大棚栽培蘑菇操作方便,大棚走道宽,进料便于操作;层数不高,凋水不用爬高爬低,简化了操作工序,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大棚保温性籽,秋菇结束迟,冬季可少量出菇,春菇出得早,易获得蘑菇高产,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以上,亩收入达数万元左右。 一、大棚结构及床架设置栽培蘑菇的蔬菜大棚长以15~20厘米最佳,管棚塑料膜上盖双层草帘遮光,棚内床架可设2床3走道,床宽1.6米,中间走道1米,两边走道0.9米,搭3层,面积在144~192平方米。也可设3床2走道,中间床宽1.8米,可搭3层,两边床宽1.1米,走道1长,可搭2层,面积147~196平方米。 二、生产时间安排因大棚前期温度高,整个栽培期应比常规推迟1~2周,如华北地区以8月底9月初堆料为宜。 三、培养料配方配方一:稻草1800~2000公斤,菜饼120公斤,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石灰40~50公斤,石膏粉75公斤:配方二:稻草1750~2000公斤,于鸡粪750~900公斤,尿素15公斤,菜饼7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氨水50公斤,石灰30~40公斤,石膏粉75公斤。 四、堆料发酵(1)室外前发酵。建堆前2天,将稻草切成2段,进行预湿,边翻边浇水,稻草堆积不宜太厚,中间、下部要湿透。建堆前3~4天,将配方中的料(除石灰、尿素)进行顶堆,湿度控制在55%左右,中间翻1次堆。建堆前1天,在混合料上喷0.5%敌敌畏液,然后覆膜12~24小时。建堆按常规,翻堆间隔时间按5、4、3天进行,翻堆时加入尿素、石灰。含水量掌握在65%~70%,pH值7.5~8。(2)室内后发酵。把料抖松后,用翻斗车搬运至床架上(架底层不放),用煤炉或柴油桶蒸汽炉加温,当料温升到60~62℃,保持6~8小时;适当通气,待料温降至48~52℃时维持4~5天。后发酵结束,料呈深咖啡色,很柔软,稻草有弹性,手捏不粘手,无氨味,有较浓香味.并有大量放线菌产生,料含水量在65%,pH值7.2~7.5。 五、翻格及播种待料温降至28℃及时翻格,料厚18~20厘米,上层可稍薄些,整平床面。用麦粒种撒播,用种量1瓶/平方米,轻拍让菌种与料充分接触,两边靠门口的地方盖上湿报纸。 六、播后管理及覆土播种后调节好棚内空气与湿度。如棚内温度超过28~30℃,应加强通风换气,白天背风,夜间将门全部打开。7~10天菌丝基本封面,此后可加大通风,昼夜开门。一般播后20天菌丝发到底。覆土材料为砻糠混合土,覆土前10天,每111平方米准备3500~4000公斤泥,泥糠比例1∶24,干砻糠100~170公斤、石灰50公斤。按比例把砻糠、石灰撒在空地上,然后用中型拖拉机打碎,颗粒比大豆大一点,过筛,堆垄后用甲醛消毒。覆土厚3.5~4厘米,覆好后随即喷水调湿至饱和状态。 七、秋菇管理覆土水调好后,关门吊菌丝,菇房温度控制在20~22℃,适当通风换气。覆土后6~7天,部分菌丝开始露出土层,此时覆1层大豆大的土粒,厚1厘米。当土层内菌丝长足长好即可喷结菇重水,每天喷2次,每次约0.9公斤/平方米,连续喷2~3天。当菌丝扭结成原基并长至大豆大小时,喷出菇水,一般喷5.4公斤/平方米,分3~4次喷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