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简答论述题

中传简答论述题
中传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练习题

三、简答题参考要点

1、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西方学者主要有哪些概括,请简要说明?

基本要点:①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共用。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②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中说:“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也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③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文化的涵义是很广泛的。

④蔡元培在湖南演讲《何谓文化?》,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事。

⑤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有价值的共业也。”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目录》中,指出文化包括朝代、种族、政治、法律、教育、交通、国际关系、饮食、服饰、宅居、考工、农事等,认为文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

2、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有哪些?

基本要点:①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以人文中心的文化,以人的主题的文化,以文伟核心的文化。②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③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注重和谐的文化。④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第二章练习题

三、简答题参考要点

1、试述人类文化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因素

基本要点:①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生存方式而影响人类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群体不同的谋生方式:如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产生农耕生产方式;水草丰盛的高原或草原地区产生畜牧生产方式:江河湖海地区产生鱼业生方式。地理环境通过决定人类谋取食物的经济活动或生存方式,决定着各类文化现象的产生形成。)②地理环境提供了各类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特殊物质空间场(不同的文化活动产生,往往需要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某一类文化现象如果没有某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往往不可能产生。)③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影响人类文化的变化发展(地理环境对生产工具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科学技术传播的影响。)④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和心理影响而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气候冷热、土地肥瘦及资源构成等等,对人的群体性格和心态气质的影响。文化是人创造的,创造文化的人,其思想气质、心态性格都必然要反映到所创造的文化之中,有什么气质性格的民族,就会产生什么气质特征的文化。)

2、试述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基本要点:①中国总体地理环境的特征:疆域辽阔,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区域地理条件差异明显,整体地理环境相对独立封闭。②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海拔高度以及降雨量的差别,必

然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别区域,产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与多元性格局的存在形态。)③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国土四周天然的地理障碍,把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文化发展出现巨大的传播障碍和输入障碍,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封闭性。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远离世界其它文明中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小,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文化体系的孕育发展必须自我中心,独立完成。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是由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所决定的,而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则是由中国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所造成的。封闭性与独立性,既是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④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地理环境广阔,对各种文化有着巨大容量的承载空间,容易形成一种大肚能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与相对封闭,有效地隔绝阻碍了外部大规模军事行动对中国文明进程的摧毁中断,保障了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几千年未曾中断连续传承。⑤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传统主体文化(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北温带和暖温带气候,其次为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非常适合农耕生产。中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温湿暖润,土地肥沃,形成了中国农耕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农耕地理环境优越,农耕生产必然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农耕文化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3、简述农耕地理环境支配下的中国“天下中心”文化观

基本要点:①中国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封闭隔绝以及农耕社会安土定居,世世代代固守一隅绝不轻易转换地域空间的生产方式,是“天下中心”。文化观念得以产生形成的地理因素和生产方式因素。②“中国”一词,寓意在地理空间范围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中心”。③传统“天下中心”地理观,包括这样几层含义:其一,中国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其二,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偏僻荒芜,助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就越低;其三,周边手术民族必须向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原王朝也就是接受中国的制约与管辖。④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第一张西洋世界地图,引起中国人传统“天下中心”极大的思想震撼。⑤清代中后期,中英之间两次外交跪拜礼节纠纷,反映了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下中心”地理文化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华夷之辨”等级秩序与国际工业文明的外交观念,已经形成严重冲突对立。⑥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不再把外国对中国的关系,定位在向中国“称臣”、“纳贡”、“朝觐”等一系列妄自尊大的思维模式之中,传统“天下中心”文化优越心理彻底崩溃瓦解。

4、简述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

基本要点:①安土重迁,定居封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②居安求稳,和谐有序,防守心态,不尚武力,热爱和平③以土为本,稳定性强,依恋乡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容纳性④勤劳务实,自给自足,无求于人而安于现状。

小结:中国农耕社会文化特点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中国古代农耕地理环境和农耕生产方式决定的。

5、简述中国古代游牧文化的基本特征

基本要点:①流动外向,开拓进取(游牧文化通常也称为草原型文化,生产方式最本质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的群体,流动性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游牧文化的外向性与开拓性。)②强悍好勇,崇尚武力(狩猎活动及畜牧业生产,随时与动物野兽或暴风雨进行博斗,生产活动紧张、惊险,充满拼搏和危险,养成了游牧居民强健的体魄和强悍的性格,形成了游牧民族讲究体力,重视骑射,争强斗勇,崇尚武力的尚武精神。)③扩张进攻,掠夺性强(流动性与外向性,必然导致扩张性与进攻性。扩张性是外向流动的延伸和结果,进攻性是开拓空间区域过程中的主动手段,往往带有军事进攻性质。)④地域转换频繁,文化有缺稳定(游牧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地域空间,它的文化处在不断的地域迁转流动中,没有像农耕文化那样牢固的乡土地缘根基,不能形成自己稳定的体系,容易被其它文化类型所吸收,或者被农耕文化所改造融合。)

6、试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途径、规律及其历史意义

基本要点:①民族融合的途径方式A、生产方式变革实践途径(游牧民族接受农耕生产方式,过去流动性的部落组织结构必然解体,以地著定居为标准的郡县编户制度必然应运而生。马克思语:“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所面临的生产力水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7页)B、婚姻关系途径(游牧民族和农耕汉族通婚,这是最为直接的血缘关系融合途径。婚姻混血从血统稀释或体质进化的角度,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

C、权力推动途径(指在汉族地区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统治者,采取种种强制措施,强迫本民族

成员统统汉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汉化融合,是古代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②民族融合的“永恒规律”马克思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

征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247页

③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A、极大地丰富了农耕汉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游牧民族大量“胡物”或胡文化元素,通过民族融合被汉民族采纳吸收,为汉文化带来新的特色和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农耕汉族的衣、食、住、行物质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B、推动了古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完成,都推动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都给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繁荣。)C、源源不断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民族,促进了汉族共同体的混血发展毛泽东语:“汉民族人口多,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278周恩来语:“汉族所以人数这样多,就是因为它吸收了别的民族。”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第10页

结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历史上的游牧少数民族,他们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对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作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和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三章练习题

二、简答题

1.周文化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影响?

2.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贡献?

3.孔子思想有哪些基本内容?

4.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5.孟子仁政说与民本思想及其评价。

6.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什么?

7.比较程颢、程颐在思想上的异同点。

8.朱熹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9.陆九渊思想渊源是什么?陆九渊思想有什么影响?

10.王阳明以心为主体的学说有哪些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11.简述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显著特色。

第四章练习题

三、简答题参考要点

1、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有哪些共同点?

基本要点:①宇宙观方面:均认为道乃宇宙之根,是衍生万物的本体。其特性是超乎物外的,并超越时

间、空间而无所不在,而且超乎一切认知绝对性的,即本性是人的五官所不能认知的。因而

这个本体是绝对的无差別的。

②认识论方面:均认为要放弃知识。认为知识文明是使人丧失自然本性的根源,故此反对

一切后天知识的追求。

③处世态度上:均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反等级、反宗法、反专制,崇尚个体精神

的自由和超越,均幻想社会向原始纯朴状态的回归。

④相对性问题:均认为現象界的事物是相对的。老子认为事物由矛盾对立的要素构成,

矛盾对立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庄子则把这种相对性绝对化了。

2、简述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

基本要点: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可以概括为“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

黄老之学虽然钱财百家学说,但仍以道、法两家学说为主,其学说的就是为法家的政治主

张寻找哲学依据,用道家的哲理论证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简述道教的基本特征。

基本要点:道教作为宗教的一大派别,具有宗教的一般特征。他所信仰的和崇拜的神仙,实际上就是支配者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自爱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和反映。然而,道教毕竟生长

于中华文化土壤,具有与作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大不相似的本土性特征。

①思想渊源与宗教内容的本土性。道教的思想渊源“杂而多端”:道家哲学、儒家思想、

墨家思想、巫术、神仙方术、谶纬之学

②神仙世界的本土性。道教的主神在早期具多元化性,实际上是人间皇权的投影。主神以

下的道教诸神许多来自汉民族的古代神话传说,也有古代贤哲与著名方土,还有修道者,

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英雄。

③教旨上的本土性。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表现出人的生存欲望。

第五章练习题

三、简答题参考答案

1、简述佛教“四谛”基本教义。

基本要点:四圣谛简称“四谛”,是佛教关于人生为什么会有痛苦和烦恼的“四条真理。”谛为真理之意,“四谛”分别是苦、集、灭、道四条真理。

苦谛指社会人生充满各种痛苦,人的生命与各种烦恼痛苦相始相终。

苦谛把世俗社会生活看成一场永恒的苦难,表明佛教对现世人生持悲观消极态度。集谛也称“因谛”,指造成人世苦难的原因,是佛教对人生痛苦原因进行探讨的真谛。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的贪欲,是人性贪婪造成自身的种种烦恼。集是苦因,苦是结果,这个真理叫做集谛。

灭谛指消灭烦恼与痛苦,获得彻底解脱与自由的真谛。

灭的意思是指欲念的寂灭。消灭欲念途径:用佛教修行方式保持内心的平静,断灭引

起烦恼苦的各种心理欲望,使心灵处于熄灭一切烦恼的“涅槃”状态。

道谛指灭除烦恼的修行之道,是揭示灭苦的具体方法即通向涅槃或达到涅槃境界的正道。灭除烦恼必须修道,这个真理叫做道谛。

2、对佛教“戒、定、慧”三学的基本认识。

基本要点:释道安《比丘大戒序》:“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戒:指佛门僧人的自我节制或强制性约束,包括用戒律戒条对僧人的行为、语言、思想进行种种规范。戒律分类:按数目分类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等;按修行对象分类: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

定指禅定,是一种要求修行者思虑集中,凝心入定,以消除内心杂念烦恼的具体修行方法﹙这种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打坐”﹚。

慧是指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体悟佛理的智慧。

佛门僧人从其独特的宗教立场出发,用理性的态度,对世俗生活,对人生因果关系以及大千世界本来面目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达到一种洞察世俗人生、洞察宇宙世界的宗教理性认识。

小结:一切佛教的教理教义,其核心本旨,是教人如何解脱人生苦海,而“戒定慧”三学,则是具体解脱的理论方法或实践修行途径之一。

3、从儒家传统伦理观念角度,对佛教“因果报应”宗教伦理作简要评析。

基本要点:佛教的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原有的信仰观念相比,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区别:

其一,传统儒家文化把社会成员个人的命运好坏归结为“天命”所致。即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而佛教则把个体社会成员命运的好坏归结为其个人所作所为的善恶“业因”

所为。两相比较,佛教自我行为决定自身命运较之儒家人生命由“天”支配,更具有

人伦思想的进步意义。

其二,中国传统思想观念认为,祖先积德或作恶的种种行为,将会影响殃及后代子孙即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佛教因果报应的作用或影响只涉及本人,

与他人无关,并不株连后代或殃及他人。两相比较,佛教因果报应强调个人对自己的一

切行为负责,强调靠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比之中国传统文化靠天命、靠祖宗改变命运

的观念,更具有人格独立的伦理价值意义。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没有关于灵魂去向的明确说法,而佛教则把灵魂去向导入一个清晰明白的投胎转世、生死轮回的生命循环过程,彻底解决了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中没能解决的

关于灵魂的归宿、灵魂的安放问题。佛教把个人生前的善恶行为与身后的灵魂走向归宿

密切联系,其一系列关于灵魂转生的宗教观念,不仅给中国传统信仰文化带来强烈的思

想震撼,而且对古代社会民众的心灵意识及行为规范,均产生了极为深刻广泛的重要作

用或影响

4、隋唐佛教繁荣鼎盛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基本要点:①隋唐佛教繁荣鼎盛的原因

其一,隋唐封建国家在政治上较为长期的稳定统一以及社会经济的兴盛繁荣,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

其二,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文化的长期积累,留给了隋唐社会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民间社会奉佛成风的潮流趋势,推着中国佛教文化迈向隋唐时期鼎盛发展的历史高峰。

其三,隋唐封建国家兼容并包,相对宽松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利于促进隋唐佛教文化的发展

②隋唐佛教繁荣鼎盛的表现

其一,宗门林立,流派众多,理论丰富,名僧辈出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

净土宗、密宗等等。

大德高僧众多:智顗、吉藏、法琳、玄奘、道宣、窥基、神秀、慧能、吉藏、一

行、神会、鉴真、义净、不空、道一、宗密等等。

其二,佛教中国化基本完成

具有中国理论特色的诸多佛教宗派尤其是禅宗的产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在隋唐时期大体巩固定型,佛教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藏传佛教的兴起

佛教在唐朝初期传入西藏地区,经过与藏区土著本教长达两个世纪的激烈斗争,最终扎

根藏区形成颇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兴起于唐代,是唐代佛教文化繁荣鼎盛的

重要表现方面。

5、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变化与皇权政治的关系。

基本要点:①佛教势力兴衰存亡受制于世俗皇权政治

②以儒释佛,接受儒家皇权政治思想的改造而不断儒化

③参与政治,服务世俗皇权

④佛门僧人被入世俗行政的严格监控管理

(要求:按教材内容对以上个点作简要阐述)

结论:政治支配宗教,皇权支配神权,这是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二者关系的基本性质。

这一基本性质不仅决定了皇权政治对佛教势力兴衰存亡的主宰作用,而且也决定

了中国佛教在其自身的变革发展中,呈现出依附政治,受政治支配,参与并服务

于社会政治的鲜明的世俗政治化特征。

6、禅宗“顿悟成佛”的禅法思想及其修心成佛的途径方法。

基本要点:①众生皆有佛性,皆可顿悟成佛

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可自修自悟成佛。《坛经》:“佛是自性,莫向身

外求”。成佛的关键就不是靠别人来拯救自己,不是靠他人普渡众生,而是自我解脱,

自我拯救,自己渡自己。《坛经》对“顿悟成佛”作了非常明确的表述:“一念觉,

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佛和众生之间的分水岭,全在于是觉还是迷,而觉和迷,

均可在“一悟”或“一念”的刹那间发生转换即“一悟即至佛地”。

②修心方式灵活,成佛途径简易

其一,“禅定”方式转变慧能之前,禅宗提倡“禅定”苦修,禅定被特定为打坐凝神的入定静思,达摩祖师打坐面壁九年,就是一种艰苦漫长的“禅定”修为过程。到慧能

时代,禅定内容变通延伸,只要不起妄念,不迷于执著,保持本性清净,无论行、

住、坐、卧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坐禅,即“坐亦禅、卧亦禅、静亦禅、动亦禅”,

禅的概念由此发生根本变化。

其二,修行方式简单易行,彻底世俗:各种世俗日常生活,均可以成为“禅悟”成佛的途径。《坛经》“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担水、砍柴这一类普普通通日常世俗生活

中,人们完全可以实现成佛的理想。由此一来,信佛之人出不出家都无所谓,“若

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印度佛教要求僧人出家修行的传统观念,由此

被禅宗彻底颠覆。

小结:禅宗提倡“顿悟成佛”,破除念经、坐禅、礼佛等一切外在佛法束缚,把成佛修行方法融入各种世俗日常生活,简单易行,没有条条框框束缚,反映出这一宗教派别具有一种

彻底世俗化的非宗教倾向。

7、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基本要点:1、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本原、宇宙本体之类的哲学探讨非常薄弱,对人死后灵魂的去向或灵魂的安顿问题缺乏神学论证。佛教传入中国,其哲学体系中的宇宙无限、时空无限、四大皆空、生死轮回、灵魂转世等系列概念,弥补了中国哲学关于宇宙本体、灵魂安顿研究方面的天然欠缺和不足。此外,佛教的般若学理论被魏晋玄学吸收,丰富了魏晋玄学的思想内容。佛教的心性学说与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相结合,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完成。

2、对中国文字、语言及文学方面的影响大量佛经的翻译、丰富了中国汉语的语言词汇,如世界、平等、刹那、现在、一针见血、天花乱坠等等,都是通过佛经翻译汇入汉语系统的重要文字语言。文学方面,包罗万象的佛经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戏剧、评书及民间文学制作,提供了丰富广阔的题材内容。如《西游记》就是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

3、对各类文化艺术的影响在建筑、雕塑、石刻艺术方面,全国各地的寺庙建筑,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其建筑雕塑、石刻、壁画艺术代表了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水平。此外,佛教音乐、佛教舞蹈、佛教绘画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内容。

4、佛教对社会民俗而影响饮食方面,佛教戒杀生,提倡吃素,大力开发植物饮食品种,推动传统素餐饮食的发展。丧葬方面,佛教提出火葬,有助于火葬习俗在古典民间社会的推行。婚姻方面,佛教禁婚,把信佛出家男女变为非婚姻人口,对传统生育文化及社会人口的增减,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此外,佛教形成的节日如“盂兰盆节”、“佛诞节”、“腊八节”等等,成为古典民间重要的宗教民俗节日。其他如求神拜佛、超度亡灵、慈悲放生等等活动,都是佛教影响民间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练习题

二、简答题

1、结合你所学内容,谈谈墨家的战争观。

2、结合你所学内容,比较一下儒家和墨家的用人原则。

3、结合本章内容,讨论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关系。

第七章练习题

二、简答题

1、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儒、道、法、释四家各有何特征?

2、简述儒家人格修养的方法。

3、简述道家的人格修养方法。

4、佛教的人格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表现在何处?

5、在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中,如何批判性地借鉴传统伦理道德?

第八章练习题

二、简答题

1.儒家追求内圣人格的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表现在什么

地方?

2.道家追求“逍遥”人生价值取向与儒家观点的区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

极影响?

3.儒家超越自然的价值取向有哪些基本主张?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4.道家回归自然的价值取向有哪些基本主张?对中国文化具有哪些影响?

5.儒家崇尚群体的道德价值原则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6.道家关注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哪些内容?有哪些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7.儒家重义轻利的经济价值观,有无积极意义?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哪些消极影响?

8. 法家以功利原则作为唯一的向导原则的道德价值取向,有哪些消极影响?

9. 儒家提倡“美善统一,文以载道”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产生了哪些影

响?

10. 道家“观照自然,物我一体”的审美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第九章练习题

二、简答题参考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性体现在那些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基本要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支撑和骨架是儒家道德,儒家道

德衍射到儒家文化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

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元化价值取向,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对政治、对法制以及对文学、

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包括法律道德化、政治道德化、人治代替法治,

经济道德化、文学道德化、艺术道德化等。

2、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基本要点: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

有扬有弃地吸收、整合。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①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长期以来民族间的不断融合,

形成中华民族的统一整体,而中华民族的形成正是因其持有的兼容精神所致。

②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对人的宽容,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以形

成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在处理思想文化方面:对于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新生事物,对于如

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等方面,要达到“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的和谐局面,

同样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坚持包容他者,兼容并蓄的态度。

3、俗话说“落叶归根”,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特征?它有哪些社会功能和社会表现?

基本要点: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性特征,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和表现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宗谱和地方志的发达最能表现中国乡土文化。

②方言是中国乡土观念在语言上的表现。会馆或同学会,老乡会起到维系乡土情谊和同乡

利益的作用。

③地方戏曲和田园文学,是中国文学中表现作家强烈、浓重乡土情怀的重要手段。

④乡土谚语和地方性的学术流派同样流露着浓厚的乡土情谊。

总之,中国文化的乡土特征,完全是走宗族乡党观念演化而来,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

济、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至民族情感、国民性情等,均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第十章练习题

二、简答题参考要点

1、简述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

基本要点:“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究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者说

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简述人本主义的特点和表现。

基本要点: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个性,它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民为邦本:“以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屡见不鲜,早在殷商时期就

有了以民为本的观点记载,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儒家学说更有集中突现,道家、墨家、法家

等等也都具有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对“人”的关注是中国的人本思想的根本。

②轻神重人,关注现世生活:西周时,人们就已重人轻神。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更是

以人本立场,称颂人性独有的尊贵与卓越。

③浓重道德伦理色彩的个体人格肯定:中国的人本主义从社会现实关系着手,把人放在一

定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中国历来是人治的社会,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意义。注

重人的道德修养,肯定个体的心性完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精神迥异于西方的表

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1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孔子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简述道教的思想渊源。

4、简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5、简述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儒家思想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思想则强调“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遥游”,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请谈谈你对儒、道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2、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是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统一性与延续性。具体表现为:1、政治的统一;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3、文化传统的承袭。(2分)第二,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具体表现为: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2分)第三,重群体轻个体。具体表现为:1、家族本位;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3、追求社会价值。(2分)第四,重人伦轻自然。(2分)第五,崇老尚古。(2分)

2、孔子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孔子提出了一个能够将诸德统摄起来、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最高的道德范畴,这就是“仁”。孔子认为,“仁”是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础,因此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学”。(3分)“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它至少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分)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杀身成仁”的观点,成为士大夫阶层以及许多封建知识分子自我完善的神圣节操。(2分)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观点。他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分)

3、简述道教的思想渊源。

答:道教的思想是多源的,我国的传统宗教和哲学为道教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第一,古代宗教和神仙传说。中国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它们成为道教滋生的温床。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3分)第二,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道教在理论上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崇尚的“道”,是一种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则,有神秘化倾向,很容易演化成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代名词。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3分)第三,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儒家思想的某些部分为道教所吸收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3分)道教思想来源虽多,但主要是以儒道两家为主,使这一宗教派别体现出儒道互补的特征。(1分)

4、简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哲学方面: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魏晋玄学、隋唐哲学、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佛教思想中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3分)

文学艺术方面:无论是文学、诗歌还是书法、绘画,都打下了佛教的深刻印痕。中国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等深受其影响;石窟壁画艺术也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诗、书、画都很注重“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中国的建塔造像也起源于佛教。(3分)

语言学方面:我们平常许多用语都来自佛教语汇,丰富了中国的词汇。中国古代的音韵学也是因佛教而发展起来。(2分)

社会民俗方面:民间的观世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源自佛教。一些佛教的节日和活动成为民间习俗,影响人们的生活。(2分)

5、简述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答:(1)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5分)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坚实基础,组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个严密体系,只有在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后,才逐渐瓦解,新时代的新文化才有可能形成。(5分)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儒家思想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思想则强调“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遥游”,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请谈谈你对儒、道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答:要点:1、儒家思想的特点: 重血亲人伦、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5分)2、联系实际谈个人对儒家思想的看法;(5分)3、道家思想的特点:主张“天道”、“无为”,“超世”、“顺世”、“游世”;(5分)4、联系实际谈个人对道家思想的看法;(5分)5、对中国文化中的儒道合流进行自己的论述和评价。(5分)

2、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答:要点:1 简要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对塑造国人心理性格、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功能;(8分)2 概括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景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方向;(8分)3 谈谈中国文化发展过程

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等几个关系的把握。(9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2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40分)

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特性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封闭性与独立性;(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传统主体文化。

2、孔子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孔子提出了一个能够将诸德统摄起来、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最高的道德范畴,这就是“仁”。孔子认为,“仁”是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础,因此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学”。“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它至少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杀身成仁”的观点,成为士大夫阶层以及许多封建知识分子自我完善的神圣节操。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观点。他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3、道教的基本特色有哪些?

答:作为宗教的一大流派,道教具有宗教的一般性特征。但它毕竟生长于中华文化土壤,具有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本土性特征。

(1)思想渊源与宗教内容的本土性

(2)神仙世界的本土性

(3)教旨上的本土性

4、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哲学方面: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魏晋玄学、隋唐哲学、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佛教思想中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文学艺术方面:无论是文学、诗歌还是书法、绘画,都打下了佛教的深刻印痕。汉译佛经的流传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语录体等新文体;中国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等深受其影响;石窟壁画艺术也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诗、书、画都很注重“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中国的建塔造像也起源于佛教。

语言学方面:我们平常许多用语都来自佛教语汇,丰富了中国的词汇。中国古代的音韵学也是因佛教而发展起来。

社会民俗方面:民间的观世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源自佛教。一些佛教的节日和活动成为民间习俗,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40分)

1、谈谈你所了解的宋明理学。

答:宋明理学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以“理”为世界本源,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

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二程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道德之理。“理”即能产生万物,又能统辖万物。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理是纯善的,是天命之性,而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气质之性,因此要用天命之性主宰气质之性,“去人欲,存天理。”

以下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分析、论述。

2、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答:可根据个人的不同理解,从各个角度进行阐述,只要言之有理,逻辑性强,语言通顺即可,最好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实证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他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中间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经济学常常需要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结果作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此时进行的分析为规范分析,其显著特点在于,经济学家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得出对还是错的结论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曲线图中,需求量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不同价格水平时不同需求量的总称,是一种关系,指整条需求曲线 需求的变动: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价格水平,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则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百分率之比 蛛网模型: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生猪等的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波动情况,该模型因所描述的价格运动图示形同蛛网而得名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价格效用: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使消费者为能够获得更多效用而增加其购买量的现象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正常商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 习题

1、哪种类型的脱水渴感最明显?为什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渴感最明显。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下丘脑口渴中枢细胞脱水引起强烈的渴感。另外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也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枢。 2、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假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Nernst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3、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呈双相变化。当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后,[钾离子]i/[钾离子]e 比值减少,按Nernst方程静息电位(Em)负值减小。Em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Em下降到或接近阈电位,可因快钠通道失活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去极化阻滞。 4、试述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减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5、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各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 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机制为去极化阻滞,即高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Em负值减小,使其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少,故兴奋性增高;但严重高钾血症时,Em接近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反而使心肌兴奋性降低。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低钾事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Em负值变小,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故兴奋性增高。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2010级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1. 简述内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内皮是指被覆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内皮细胞较薄,利于物质交换。 2.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外基质极少;(2)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与深 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3)上皮组 织一般都附着基膜;(4)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 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 上皮组织的分类: (1)被覆上皮:细胞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及有腔器官的腔面; (2)腺上皮:有分泌功能,细胞呈团索状或泡状。 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3.简述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居细胞一侧,核内异染色质成块状,于核膜内侧呈辐射状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4.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组成及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白细胞七种。 ①成纤维细胞:细胞呈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胞体形态多样,核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常含吞噬的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可见较多的溶酶体和吞噬体。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作用;抗原提呈和分泌作用。 ③浆细胞:细胞圆或卵圆形,核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辐射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④肥大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抗凝血。 ⑤脂肪细胞:呈空泡状,核扁平位于细胞边缘。功能:合成、贮存脂类物质。 ⑥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具有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的潜能。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1.抑制腺体分泌 2.对眼的作用,包括散瞳、升眼内压、调节麻痹 3.松弛许多内脏平滑肌 4.对心脏的作用:治疗量的阿托品可使部分病人出现短暂的心率减慢;较大剂量可使心率加快;促进房室间和心房内的传导 5.对血管与血压的影响。大剂量时能扩张外周及内脏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 6.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 2.影响血栓形成 3.减少白内障的形成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 1.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第一、二代弱 2.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更强 3.对多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4.对肾脏基本无毒 5.较易通过血脑屏障,部分药物t1/2延长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和临床医用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书非特异性抗炎症作用2,免疫抑制作用:几乎对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3,抗内毒素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4,抗休克作用:对各种休克都有一定的疗效 5,血液及造血系统:影响骨骼造血机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白细胞、血小板数目增加,前卫蛋原浓度增高,使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凝血时间缩短6,中枢作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7,提高食欲,促进消化。 临床医用:1,替代疗法 2,严重感染 3,自身免疫性及过敏性疾病 4,休克 5,血液病 6,局部应用 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主要包括: 1,降低心肌耗氧量 1)舒张静脉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 2)舒张动脉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2,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1)选择性扩张动脉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对小阻力血管舒张作用弱 2)降低左室舒张压,增加心内膜血流量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举例 I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Ia,适度组织钠通道,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Ib,轻度阻滞钠通道,有利多卡因、苯妥因纳等 Ic,明显组织钠通道,有普罗帕酮、氧卡尼等 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有普萘洛尔等 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有胺碘酮等 IV类,钙通道阻滞药,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作用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多易挥发,脂溶性高,可进入机体内生成难以水解的拎酰化AChE,造成ACh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 Wangdi不要你钱!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动词大慈,动词大慈…… *******************************************************************************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Dx+Di)>1. 外汇: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债权债务结算的支付手段. 间接标价法:用1 个单位或100 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J 型曲线效应:在现实中,货币贬值导致贸易差额的最终改善需要一个"收效期",收效快慢取决于供求反应程度高低,并且在汇率变化的收效期内会出现短期的国际收支恶化现象. 这种现象用曲线表现成J字形. 自由兑换货币: 指该货币是国际交易中被广泛使用的支付货币; 该货币是主要外汇市场上普遍进行交易(买卖)的货币.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 IBF:是指国际银行设施,是在美国境内的美国银行或外国银行开立的经营欧洲货币和美元的账户,此体系资产独立于总财产分开. 欧洲货币市场:在一国境外进行该国货币借贷的国际市场. 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定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远期利率协定:指交易双方在未来的结算日,针对某一特定主义本金,参照贴现原则,就协议利率与参考利率差额进行支付的远期合作. 择期:是指远期外汇的购买者(或出卖者)在合约的有效期内任何一天,有权要求银行实行交割的一种业务. 交易风险: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也称转换风险,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是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 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预期经营收益的风险,只有与外汇汇率发生波动而引起国际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 购买力评价说: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有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利率评价说:投资者可以将本币投放到国内市场,按国内利率获取收益,也可以将本国货币按即期汇率换成外币, 投放国外, 按国外利率获取收益, 再将这一收益按远期汇率折成本币. 外国债券:指外国借款人所在国与发行市场所在国具有不同的国籍并以发行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面值货币发行的债券. 欧洲债券: 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家以外的货币所表示的债券为欧洲债券. 国库券:国库券是一国政府为满足季节性财政需要而发行的短期政府债券. 承担费:承担费是指贷款协议签订后,对未提用的贷款余额所支付的费用.

简答题 1、简述氧化酶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这些酶各有其生物学特性(如对温度的要求和对氧气的反应,所以就能使植物体在一定范围内适应各种外界条件。 以对温度的要求来说,黄酶对温度变化反应不敏感,温度降低时黄酶活性降低不多,故在低温下生长的植物及其器官以这种酶为主,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酶系统的更替正好反映了酶系统对温度的适应。例如,柑橘的果实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黄酶,在果实末成熟时,气温尚高,呼吸氧化是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到果实成熟时,气温渐低,则以黄酶为主.这就保证了成熟后期呼吸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以对氧浓度的要求来说,细胞色素氧化酶对氧的亲和力最强,所以在低氧浓度的情况下,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酚氧化酶和黄酶对氧的亲和力弱,只有在较高氧浓度下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苹果果肉中酶的分布也正好反映了酶对氧供应的适应,内层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为主,表层以黄酶和酚氧化酶为主。水稻幼苗之所以能够适应淹水低氧条件,是因为在低氧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加强而黄酶活性降低之故。 2、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会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会使植物受伤死亡的原因:第一,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第二,因为无氧呼吸利用每摩尔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很少,相当于有氧呼吸的百分之几(约8%),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植物体内养料耗损过多;第三,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这个过程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就无法继续合成。作物受涝死亡,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氧呼吸时间过久。 3.举出三种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并简述其原理及优缺点。 (1)改良半叶法,选择生长健壮、对称性较好的叶片,在其一半打取小圆片若干,烘干称重,并用三氯醋酸对叶柄进行化学环割,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到下午用同样方法对另一半叶片的相对称部位取相同数目的小圆片,烘干称重,两者之差,即为这段时间内这些小圆片累积的有机物质量。此法简便易行,不需贵重设备,但精确性较差。 (2)红外线CO2分析法原理是:气体CO2对红外线有吸收作用,不同浓度的CO2对红外线的吸收强度不同,所以当红外线透过一定厚度的含CO2的气层之后,其能量会发生损耗,能量损耗的多少与CO2的浓度紧密相关。红外线透过气体CO2后的能量变化,通过电容器吸收

教育学 重点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P6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③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P27 ①启发教育实验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的教师打下基础。 4、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P31 ①藏息相符; ②教学相长; ③师严然后道尊; ④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交易理论流派。P35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第二章 1、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52 ①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②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P58 ①教育的文化转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⑤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⑥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P60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4、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62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5、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P67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三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P84 ①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92 ①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②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保准;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P96

真好的一份 生理学简答论述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病理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1.论述水肿发生的机制?(论述题,可以拆成简答题) 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包括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 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 ② 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钠、水潴留 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⑵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 增加) ⑶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以上因素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2.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原因 失钠大于失水 失水大于失钠 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 血清钠浓度(mmol/L ) <130 >150 130?150 血浆渗透压(mmol/L ) <280 >310 280?310 体液减少主要部位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口渴 早期无,重度脱水者有 明显 有 体温升高 无 有(脱水热) 有时有 血压 易降低 正常,重症者降低 易降低 尿量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减少 尿钠 极少或无 正常,晚期减少 减少 脱水貌 明显 早期不明显 明显 防治 补等渗液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补2/3等渗液 尿量比较:早期根据晶体渗透压,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量由 ADH 决定 尿钠比较:早期根据失钠失水的比较看 ADS 变化,晚期根据血容量,尿钠由 ADS 决定 等渗性脱水因可以发展为低渗性脱水或高渗性脱水,所以两者的表现都有可能 3. 简述急性低血钾和急性重度高血钾时产生骨骼肌无力的发生机制的有何不同(简答题) 4. 简述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心脏,骨骼肌的影响有何不同及相应机制?(论述题)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及机制: ① 兴奋性f 血钾J T 心肌细胞膜对 K +通透性J T 钾外流J T Em 负值J T EmEt 距离减小T 兴奋性f ② 自律性f 血钾J-细胞膜对K +通透性JT 复极化4期K +外流减慢T Na +内流相对加快 T 心肌快反应自律细胞自动去极化 加速T 自律性f 急性低钾血症(骨骼肌、胃肠道平滑肌)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降低 T [K +]i / [K +]e 比值变大 T 膜内外钾浓度差增大 T 静息状态下钾外流增加 T 静息电位(Em )负值增大 T Em-Et 距离增大 急性重度高钾血症: 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 T [K +]i / [K +]e 比值更小 T Em 值下降或几乎接近于 Et 水平 T Em 值 过小,肌细胞膜上快钠通道失活 T 细胞处于 去极化阻滞状态,不能兴奋 ⑷淋巴管回流受阻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答: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货币制度也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 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当货币的运动与信用的活动不可分析地联系在一起时,就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地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地融合体。 2、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在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 1)在宏观经济方面:①利率能够调节货币供求;②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③利率可以调节储蓄与投资; 2 在微观经济方面:①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②利率可以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1)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推出货币需求函数,即:Md=M1+M2=L1(y)+L2(r), 说明的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Y 的函数,且与收入正相关;而由投机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水平R 的函数,且与利率负相关。 4、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答:(1)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2)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税收手段。 5、如何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 (1)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3)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1、简述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答:这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商业银行深感资金缺乏、竞争激烈、加之流动性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的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其核心是:银行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