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病变特点

病理学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病变特点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

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病变的特点。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特点为冠状动脉血管壁

的斑块形成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冠心病的病变特点主要表现为动脉

粥样硬化性病变,包括单纯斑块、斑块并发斑块、斑块溃疡、出血和

血栓形成等。

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栓堵

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包括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

三、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是心血管系统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心脏瓣膜发

生退行性变或纤维化,导致瓣膜无法正常开闭,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

功能。心脏瓣膜病的病变特点包括瓣膜厚度增加、瓣叶粘连、瓣膜钙化、瓣口狭窄和瓣膜反流等。

四、心肌病

心肌病是指心肌本身发生的疾病,其特点是心肌结构和功能的不适当改变,从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肌病的病变特点包括心肌细胞肥大、细胞结构紊乱、细胞死亡和细胞凋亡等。

五、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病变。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包括心肌细胞增生和肥大、细胞自噬、细胞凋亡和纤维化等。

综上所述,病理学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与病变特点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冠状动脉血栓、心肌细胞坏死、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不同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其独特的病变特点,需要严格对症治疗,以保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和正常功能。

病理学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①球形、椭圆形或梭形小体;②中心可见纤维蛋白样坏死,周围有较多Aschoff细胞;③外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亦称为粥瘤atheroma。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表面为纤维帽,其下方为多量黄色粥样物。光镜下:在玻璃样变性的纤维帽的深部,有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物质(即脂质)、坏死物、胆固醇结晶和钙化。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动脉硬化:一组疾病,常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危害较大 动脉中层钙化—老年人常见,危害较小 细动脉硬化—见于高血压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基本病理变化 1.脂纹fatty streak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肉眼观,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于内膜的病灶,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光镜下: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是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的。 2.纤维斑块脂纹进一步发展演变为纤维斑块。动脉内膜面散在不规则形隆起的斑块,初为淡黄或灰黄色,后呈瓷白色。光镜下,病灶表层为大量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在纤维帽之下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基质和炎细胞。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亦称为粥瘤atheroma。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 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切面:表层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黄色粥糜样物。光镜下:在玻璃样变 性的纤维帽的深部,有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物质(即脂质)、坏死物、胆固醇结晶和钙化。底部及 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4.继发性改变 (1) 斑块内出血:由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或动脉内血液经斑块破裂口进入斑块而形成,使斑块 增大。造成病变动脉管腔的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 (2) 溃疡形成: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粥样物逸入血流,遗留粥瘤样溃疡,造成胆固醇栓塞。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六章)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①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 ②累及弹力型及弹力肌型动脉;③内膜脂质沉积及灶性纤维性增厚、深部成分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管壁变硬、管腔狭窄 2. arteriosclerosis(动脉硬化)①动脉壁增厚、失去弹性;②类型: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 3.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只有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时,才称CHD 4. angina pectoris(心绞痛)①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②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③放射至心前区或左上肢;④持续数分钟;⑤用药、休息可缓解 5.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①冠状动脉供血中断;②心肌坏死;③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④有突出的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和心电图改变 6. 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内膜下心肌梗死)①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波及肉柱及乳头肌;②多发性、小灶性、不规则分布的坏死 7.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透壁性心肌梗死)①病灶较大,最大径大于2.5cm,累及心室壁全层;②最常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其次是右冠状动脉供血区 8.ventricular aneurysm(室壁瘤)在梗死急性期或愈合期,多见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在心室内压作用下梗死区局限性向外膨隆,可继发附壁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心律紊乱及左心衰竭

病理学练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指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病变特征是血浆内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浸润和沉积于大、中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动脉变硬,心、脑、肾等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贫血性梗死等病变。 2.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r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3.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剧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体表或内脏的牵涉痛(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通常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剂后可缓解。 4.室壁瘤(Venticular aneurysm) :是指心肌梗死后,梗死灶处的瘢痕组织在血流的冲击和心室内压作用下,局部向外膨出所形成的结构。 5.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指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基本病变为全身细小动脉硬化。 6.动脉瘤(aneurysm):是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变薄而向外膨出所形成的永久性的局限性异常扩张。 7.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和风湿性肉芽肿形成为特征。常侵犯心脏、关节、血管和皮肤,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风湿病的病变发生在全身结缔组织,属结缔组织疾病。 8.风湿小体(Aschoff body):又称风湿性肉芽肿,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其出现提示风湿活动。典型的风湿小体位于心肌间质内血管旁,呈梭形或椭圆形,中央为结缔组织的纤维素样坏死,,周围绕以Aschoff细胞(风湿细胞)并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二、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因素与瓣膜口的关闭不全发生无关? A.瓣叶的卷曲 B.腱索的融合与缩短 C.瓣叶间的粘连 D.瓣膜的穿孔 E.以上都有关 2.高血压可以引起下列脑改变,除了 A.脑萎缩 B.脑水肿 C.脑出血 D.脑软化 E.脑梗死 3.下列哪项叙述与风湿病不相符合? A.风湿病为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B.风湿病是一种肉芽肿性病变 C.风湿性关节炎多累及小关节 D.风湿病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E.风湿病可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4.二尖瓣狭窄一般不会引起 A.左心房肥大、扩张 B.左心室肥大、扩张 C.肺淤血、水肿 D.右心房肥大、扩张 E.右心室肥大、扩张

病理学整理

《病理学》学习重点整理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适应的形态学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时,常继发其间质增生 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 4.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脂滴则呈橘红色;锇酸染色,则呈黑色。 病理变化:脂肪变性常见于肝、心、肾等实质脏器,其中以肝最为常见。 肝脂肪变性:槟榔肝→脂肪肝→瘀血性肝硬化 心肌脂肪变性:贫血→虎斑心 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是组织和细胞最严重的、不可复性变化。坏死组织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1)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核固缩 核碎裂 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 (3)间质的变化 2)类型:(1)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 (3)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3)结局:(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3)机化 (4)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6.组织的再生能力:按再生能力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较强。如表皮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粘膜及腺体的上皮等 (2)稳定细胞:只有在遭受损伤或某种刺激情况下才发生再生。如肝、肾、胰腺、腺、皮肤的汗腺、皮脂腺以及间叶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 (3)永久性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骨骼肌或心肌细胞 7.肉芽组织: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结构:①新生毛细血管 ②成纤维细胞 ③炎性细胞 作用: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 ③机化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 结局:这种纤维化的肉芽组织呈灰白色,质较硬,缺乏弹性,称为瘢痕组织 8.一期愈合:见于组织损伤范围小、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紧密、无切口感染,如皮肤的无菌手术切口

病理学园地:心血管系统疾病----综合病例分析(一)

病理学园地:心血管系统疾病----综合病例分析(一) 病史摘要死者,男,57岁。10年前起常感头昏头痛。当时检查发现血压在200/100mmHg左右。经休息、治疗情况好转。5年前又出现记忆力减退、心悸等症状,虽经治疗,效果不佳。近1年来出现劳动后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及咳泡沫痰,双下肢水肿。近4月来又感下肢发凉、麻木。近几天右脚疼痛难忍,不能活动,皮肤渐变黑、感觉消失。入院行截肢手术。术后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心脏体积增大,重452克。左心室壁厚1.4cm,乳头肌及肉柱增粗。四个心腔均扩张,尤以左心室和左心房腔扩张明显。光镜见左心室肌纤维增粗、变长、细胞核拉长、染色深。主动脉、左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右下肢胫前动脉内膜面均见散在的灰黄*色或灰白色斑块隆起。右胫前动脉管腔内有一灰黄*色圆柱状物堵塞,与管壁粘连紧。双肺体积增大,色棕褐,质较硬韧。光镜见部分肺组织实变,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淡红色液体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肺泡隔和肺间质内有纤维组织增生伴含铁血黄素沉着。肝大,重1800克,切面红、黄相同,似槟榔。光镜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出血,该区肝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小叶周围边部分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圆形空泡。肾肿大,色淡红。切面实质增厚,混浊无光。光镜见肾,近曲小管增大管腔狭窄而不规则,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淡染,其内可见多数红色细小颗粒,核居中央。脾淤血体积增大,光镜见脾小体数目减少,脾中央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小、闭塞。红髓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其内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右足背皮肤干燥、皱缩、发黑、与健康皮肤分界清。脑重1180克、脑沟加深,脑回变窄。 [讨论](结合上述病史及尸检发现) 1、哪些脏器发生了什么病变(即作出诊断)?其发生原因各为什么? 2、各脏器病变有何联系(请用箭头联系)? 病理解剖诊断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膜下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特点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壁逐渐增厚、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和斑块形成。它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1.内皮细胞损伤:血流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会通过内皮细胞进入血管壁,若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则会失去对LDL的清除能力。 2.炎症反应:LDL在血管壁中被氧化后,会激活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3.平滑肌细胞增殖:在局部炎症反应的刺激下,平滑肌细胞开始增殖并分泌大量基质分子。 4.斑块形成: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和基质分子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壁逐渐增厚。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1.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会被激活,吸引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向内移行。 2.炎症反应: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内皮细胞下方聚集,释放出一系列炎性介质,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3.平滑肌细胞增殖:在局部炎症反应的刺激下,平滑肌细胞开始增殖并分泌大量基质分子。 4.斑块形成: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和基质分子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壁逐渐增厚。 5.钙化:斑块中存在大量的钙盐沉积,导致斑块变得更加硬化。 6.溃疡形成:由于斑块中存在不稳定的纤维蛋白和充血性水肿等因素,容易发生溃疡,使斑块破裂。 7.栓子形成: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聚集在破裂的部位,形成栓子。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1.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中引起的缺血和心肌梗死等。

2.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中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等。 3.周围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肾、肠等器官的供应血管中引起的缺血性损伤等。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 2.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LDL水平,抗高血压药物能够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 3.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 结语: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内皮细胞损伤和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的。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斑块形成、钙化、溃疡形成和栓子形成等。预防和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在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 原因之一。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 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 学特征。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的斑块形成。斑块主要由胆固醇和 其他脂质物质组成,并逐渐形成斑块、斑块破裂,最终形成血栓。心 肌缺血的程度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二、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对血管壁和器官产生损 害的一种疾病。高血压的病理学特征是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动脉壁增厚、硬化、纤维化,同时还会导致内皮 细胞功能异常。这些改变使得血管失去弹性,影响了血压的调节和血 流动力学。 三、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内膜的斑块形成为特征的疾病。斑块主 要由脂质、胆固醇和血液中的细胞组成。斑块的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使得血液流动不畅,最终导致心肌缺血、脑梗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相关。 四、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病理 学特征是心肌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血供不足,心肌细胞缺氧、缺血和死亡。死亡的心肌组织会引发炎症反应,激活 炎症细胞并释放炎症介质。 总结: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涉及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疾病,了解其病理 学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 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研究,以 期在治疗和预防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四种适应性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 五种病理性萎缩:(失去养分压)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压迫性萎缩 2.化生(常考名解):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3.细胞水肿的特点: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新鲜标本色淡,浑浊无光泽。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疏松,淡染;轻度为颗粒状物质,重度为气球样变 4.肝脂肪变的特点: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边缘钝,颜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水中漂浮感;光镜下,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中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特染:苏丹3~橘红色,锇酸染色~黑色 5.虎斑心(名解):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的心肌脂肪变,病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形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 6.玻璃样变的好发部位(常考):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小动脉壁 7.坏死的类型和特点:(1)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脾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保存,干酪样坏死,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残影消失(2)液化性坏死,多见于脑,骨髓等,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 8.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必考):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9.坏疽的类型和特点:(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畅通的四肢末端(2)湿性坏疽,多发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3)气性坏疽,是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10.坏死的结局(简答/多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第二章:损伤与修复 1.按再生能力分类的三类细胞(常考):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再生能力强;稳定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潜在较强的再生能力;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再生能力, 2.肉芽组织(必考名解):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新鲜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 3.肉芽组织的作用(问答题):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损伤;机化和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4.肉芽组织的结局(问答题):转化为瘢痕组织。主要标志: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步消失;部分毛细血管官腔闭塞,数目减少;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5.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的三种原因(常考多选):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肝淤血:左心衰竭肺淤血(可见心衰细胞),右心衰竭肝淤血 3.血栓形成的三大条件(必考~多选/简答):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4.栓塞的四种类型:白色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唯有白色血栓在动脉);混合血栓,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微循环小血管内 5.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和病理机制。了解病理生理学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都非常有帮助。本文将详细介绍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定义、分类、生理变化以及病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疾病是指人体在各种不同的原因和事物引起下的异常状态,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和生理变化、环境污染等。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分类,可以分为遗传疾病、感染性疾病、营养代谢异常病、环境病理学和肿瘤疾病等。 a. 遗传疾病 遗传疾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引起的病变,大多是由基因变异或基因缺失引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血友病、先天性耳聋、帕金森病等。 b.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变,其中包括肺炎、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 c. 营养代谢异常病

营养代谢异常病是指由于人体对某些特定营养物质的摄入或吸收异常,引起的病变,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糖尿病、肥胖病、高血脂症等。 d. 环境病理学 环境病理学是指由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等引起的疾病。这些污染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人体健康的破坏,比如重金属中毒、放射性污染等。 e. 肿瘤疾病 肿瘤疾病是指由人体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疾病。其中恶性肿瘤的危害性较大,容易转移和侵蚀周围组织,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疾病的生理变化 人体在患病状态下,会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是身体为了对抗疾病产生的反应,并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a. 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侵袭者的防御过程。在感染性疾病发生时,人体免疫系统会立即开始对抗病原体,通过产生抗体、杀灭病原体等方式,保护身体免受感染病原体的侵害。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 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重点: 1.动脉粥样硬化 2.高血压 3.风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各器官病变,心瓣膜病 4.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和亚急性 5.心肌病和心肌炎 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AS)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使管壁变硬、管腔危险,并引起一系列继发缺血改变,尤其在心和脑。 二、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指血浆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异常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只蛋白(VLDL)水平持续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下降。 2)其他: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减、遗传因素、年龄、肥胖性别。 三、发病机制尚未最后阐明。 共同机制:脂类物质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脂类物质进入血管内膜,刺激吞噬细胞进入内膜、增生、吞噬脂类物质成为泡沫细胞。同时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入内膜成为泡沫细胞,并增生导致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其中泡沫细胞的来源是关键。

四、基本病理变化 五、主要动脉病变 1)主动脉:后壁和分支开口处 2)冠心病 3)肾:AS固缩肾 4)四肢:间歇性跛行 5)肠系膜 高血压 一、发性高血压定义: 原因不明的、以收缩压≥140mmHg(18.4kPa)和(或)舒张压≥90mmHg (12.0kPa)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病因发病机制: 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 三、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分良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两类

【病理学总结】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总结】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风湿病(rheumatism) 一、概述: 1、风湿病概念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心脏、关节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脏病变为最重。 2、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地区特点多发于5-15岁,以6-9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患病率无差别。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三、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非特异性炎)结缔组织基质的粘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断裂、崩解,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素样坏死;少量浆液和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此期病变持续1个月。 2、增生期(肉芽肿期)病变在心肌间质,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Aschoff body),近似梭形,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少量淋巴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此期病变持续2-3个月。 3、瘢痕期(愈合期)出

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此期病变持续2-3个月。上述整个病程为4-6个月。该疾病可反复发作。四、各个器官的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内膜炎: (1)好发部位:二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左心房(2)赘生物特点:多个,粟粒大小,灰白色,单行排列与瓣膜闭锁缘,附着牢固,不易脱落;镜下为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伴小灶状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周围可出现少量风湿细胞。 (3)结局及影响:反复发作,结缔组织增多→病变纤维化→瘢痕→瓣膜增厚Mc Callum patch(马氏斑):瓣膜病变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返流冲击较重,引起左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称为Mc Callum斑。晚期:反复发作→疣状赘生物机化→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2、风湿性心肌炎: (1)部位: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2)病变特点:小动脉旁出现Aschoff小体,弥漫分布;(3)结局及影响:风湿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在儿童可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3、风湿性心包炎:

心脏病理学的疾病分类与病变特点

心脏病理学的疾病分类与病变特点心脏病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心脏病理学是研究心脏疾病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的学科。本文将介绍心脏病理学的疾病分类和病变特点。 1. 心肌病 心肌病是指心肌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可以影响心肌的收缩和松弛能力,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根据心肌病的病因和病变特点,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免疫反应、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等。而继发性心肌病是由于其他病因引起的,如心肌缺血、心脏瓣膜疾病、高血压等。 2. 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和缺氧引起的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冠心病的病变特点是冠状动脉(主要是冠状动脉三支)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严重影响心肌血供。冠心病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危险因素有关。 3.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疾病是指心脏瓣膜发生解剖学、生理学和代谢性异常,导致心脏瓣膜的功能障碍。根据病变特点和瓣膜的解剖位置,可以分为二尖瓣疾病、主动脉瓣疾病、三尖瓣疾病和肺动脉瓣疾病等。 心脏瓣膜疾病的病变特点是瓣膜环、瓣叶增厚、瓣膜钙化、瓣膜脱垂等,严重时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流量和压力参数。心脏瓣膜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如感染、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 4.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由于胚胎期发育异常或遗传突变引起的心脏结构异常疾病,常见的有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 先天性心脏病病变的特点是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如心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狭窄等,导致心脏的血液循环发生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如遗传、药物、病毒感染等因素。 5. 其他心脏疾病 除了上述几种心脏疾病外,还包括心包疾病、心脏肿瘤、心血管炎症等。这些疾病的特点和病因也各不相同。 总之,心脏病理学的疾病分类和病变特点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对各类心脏疾病的病变特点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理学填空题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习题 1.骨折愈合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2.鳞状上皮化生最常见于________、________。 3.Mallory小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坏死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见的变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常见病理性萎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7.机体的适应性改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8.形态学上可将坏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9.玻璃样变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 10.按再生能力,可将人体组织或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11.苏丹Ⅲ染色可将___________________。 12.水变性和脂肪变的常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肉芽组织镜下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14.水变性、脂肪变性最常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脏器。 15.坏死细胞的细胞核改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6.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等。不能再生的细胞有_______。再生力弱或不能再生的组织或细胞损伤后通过__________修复。 17.常见的细胞内变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伤口愈合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2、气管支气管粘膜 3、肝细胞内玻璃样变性时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的圆形小体 4、溶解吸收别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5、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 6、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 7、萎缩增生肥大化生 8、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9、纤结缔组织细胞内细动脉壁 10、不稳性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11、可把脂滴染成橘红色 12、缺氧感染中毒 13、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 14、肝肾心 15、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教课目标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观点,基本病变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的病变特色。 2、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的病变特色。 3、掌握高血压病的基本病变特色。 4、掌握风湿病的观点,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色。 讲课内容(要点、难点) 1、动脉粥样硬化 1-1动脉粥样硬化观点、病因。 1-2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要点) 1-3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色。 2、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2-1冠芥蒂观点、病因。 2-2冠芥蒂分类、心肌梗死病变特色。(要点) 3、高血压 3-1高血压观点。 3-1良性高血压病理变化。(要点) 4、风湿病 4-1风湿病观点、病因。 4-2风湿病的基本病变。(要点)

4-3风湿性心脏病病变特色。(要点) 复习题 1、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特色以及炎症的种类? 2、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分期特色怎样? 3、不一样种类心肌梗死的病变特色怎样? 教材与参照文件 1、Emanuel Rubin,JohnL.Farber:Pathology,Philadelphia:Lippincott-Raven,1998. 2、JohnM.Kissane:Anderson’sPathology,Philadelphia:The Company,1990. 3、杨光彩主编.病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第一版社,2001.122-152.教课内容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1-1病因和发病体制 1)危险要素: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抽烟等 2)发病体制: 损害应答学说;脂质渗透学说;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1-2基本病理变 1)脂质条纹期 2)纤维斑块期 3)粥样斑块期 4)继发改变期

病理学章节复习-心血管系统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 病变特征: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一灶性纤维性增厚+粥样物一动脉壁变硬一管腔狭窄 病理变化 1.早期病变一一脂纹(fatty streak) 肉眼:动脉内膜面稍隆起的黄色斑点或条纹 光镜:内皮下大量泡沫细胞聚基+SMC+细胞外基质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 浆内大量小空泡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肉眼:内膜面淡黄/灰黄色不规则隆起的斑块:胶原纤维T+玻璃样变,直径0.3〜1.5cm, 瓷白色蜡烛油样。 光镜:表层(纤维帽):大量胶原纤维+SMC+细胞外基质下层:泡沫细胞+SMC+ 脂质+炎细胞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 粥瘤(atheroma) 肉眼:黄色斑块十多 量黄色粥糜样物 光镜:玻璃样变性的纤维帽+大量粉红无定形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钙化;网周边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外膜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淋巴、浆细胞浸润 4.复合性病变:①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破裂一血肿一狭窄、堵塞②斑块破裂:粥瘤 性溃疡一栓子一栓塞③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损伤+粥瘤性溃疡一血栓④钙化: 纤维帽及粥瘤灶钙盐沉着⑤动脉瘤形成: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一动脉瘤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A粥样硬化症:部位:左冠状A前降支>右主干>左旋支、左主干>后降支。病变呈节段性受累。 病变:斑块性病变,心壁侧,呈新月形,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冠状A性心脏病(CHD):冠状A狭窄等变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脏病。病因:冠状A粥样硬化主要临床表现 (一)心绞痛:类型:1.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不稳定型心绞痛3.变异

病理学-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填充题 1.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和冠状动脉性猝死四种临床病理类型。 2.心肌梗死的原因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基础上伴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持续痉挛或斑块内出血。 3.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和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等。 4.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引起;心肌梗死由于心肌严重持续性缺血引起;心肌纤维化由于心肌反复持续性缺血引起。 5.心肌梗死属贫血性梗死,病灶形状不规则地图状。 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依次为左前降支、右主干、左主干和左旋支或后降支。 7.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变异性心绞痛三型。 8.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改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钙化和血管腔狭窄。 9. 恶性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主要累及肾脏。 10.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有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和继发性改变。 11.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和 SMC 。 12. 风湿性心内膜炎时,最常侵犯的瓣膜是二尖瓣,其次是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13.良性高血压动脉主要病变是细动脉玻璃样变,恶性高血压动脉的主要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 14.高血压病主要累及细小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15.良性高血压病可分为三期,分别是功能紊乱期、动脉病变期和内脏病变期。 16. 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可分为三期:变质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 17.可引起颗粒性固缩肾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压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 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E A.高血压 B.糖尿病 C.高甘油三酯血症 D.吸烟 E.血HDL和apoA-I升高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发生于:A A.左前降支 B.右冠状动脉 C.左旋支 D.左主干 E.后降支 3.下列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A.血浆LDL和HDL水平持续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B.病变主要累大中动脉 C.在动脉内膜有脂质沉积 D.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

病理学知识要点(简答题)

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组织和细胞培养?有何临床应用意义?(P3) 参考答案:组织和细胞培养是指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离体组织、细胞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该方法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细胞癌变、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死亡的过程包括几期?(P8) 参考答案:(1)濒死期: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迟钝或减弱、呼吸不规则和血压 降低等。(2)临床死亡期:主要表现为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及时抢救患者有望复苏。(3)生物学死亡期:死亡的不可逆阶段。 3.疾病的转归有哪些表现?(P8) 参考答案: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和结局,分为康复和死亡两种表现。其中,康复包括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死亡的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期。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4.简述适应在形态学上的表现。(P11) 参考答案:适应在形态学上的表现有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①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 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②肥大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③增生指组织、器官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伴有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④化生指一种分化成熟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或细胞取代的过程。 5.简述肥大的影响和结局。(P12) 参考答案:肥大的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内DNA含量和细胞器增多,蛋白质合成增多,细胞功能增强(代偿),但肥大的器官功能代偿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导致器官功能失代偿。 6.简述肉芽组织的功能。(P22) 参考答案: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异物(如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等)。 7.简述变性的类型。(P15) 参考答案:(1)细胞水肿:细胞内水、钠增加,引起细胞肿胀和功能下降。(2)脂肪变性:实质细胞内出现异常的脂滴。(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 8.简述坏死的结局。(P20) 参考答案:(1)溶解吸收:较小的坏死灶可由来自坏死组织本身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物质分解、液化,然后由淋巴管或血管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则由巨噬细胞吞噬后消化,留下的组织缺损由细胞再生或肉芽组织修复。(2)分离排出:较大坏死灶不能完全吸收,其周围发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释放各种水解酶将坏死边缘组织溶解、吸收,使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离。(3)机化: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逐渐将其取代,最后成为瘢痕组织。(4)包裹和钙化:较大范围的坏死组织,难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增

病理学复习重点

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及损伤的修复 一名词解释 1萎缩: 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致器官或组织缩小。 2化生: 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化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已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如鳞状上皮化生。 3变性: 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细胞内外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 4营养不良性钙化: 变性、坏死组织有钙盐沉积。 5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结构可见,肉眼呈灰黄干燥质地坚硬,多见于肾、脾梗死。 6干酪样坏死: 坏死组织结构完全消失肉眼呈淡黄色松软似奶酪。多见于结核。 8. 机化: 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块、异物等的过程称机化。 9. 凋亡: 基因调控的单个细胞或成团细胞的生理性死亡,细胞膜不破裂核固缩胞浆浓缩细胞不自溶 形成凋亡小体。 10. 肉芽组织: 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形似鲜嫩的肉芽. 二问答题 1. 简述坏死病变特点、分类及各类病变特点、结局 病变特点: ①肉眼; ②光镜A、核固缩; B、核碎裂; C、核溶解 分类①凝固性坏死特点 ②液化性坏死特点 ③坏疽特点 ④ 纤维素样坏死特点

结局:①溶解、吸收; ②分离、排出; ③机化; ④包裹和钙化 2. 细胞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怎样鉴别 凋亡坏死 ①细胞固缩肿胀 ②核、染色质边集絮状或边集 ③细胞膜及细胞器完整溶解破坏 ④凋亡小体有无 ⑤周围反应炎症反应无有 3. 简述肉芽组织的病变特点、功能和结局。 病变特点1肉眼鲜红、颗粒状`、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垂直生长, 毛细血管间 有较多成纤维细胞。 功能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心衰细胞: 左心衰竭时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 2肺褐色硬化: 左心衰竭时可致慢性肺淤血红细胞可渗出至肺泡腔内并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巨噬细胞 分解血红蛋白为含铁血黄素成为心衰细胞肉眼见为散在的褐色颗粒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纤维化肺质地 变硬该种病变称为肺褐色硬化。 3槟榔肝: 左心衰引起的慢性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小 叶周边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而 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呈现红黄相间的条纹似药用的槟榔核。 4血栓形成: 活体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 2、病理标本常用的固体液:10%甲醛 3、临床病理科采用最多的病理组织研究方法为:活体组织检查 4、对良性、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是:活体组织检查 5、对肿瘤的普查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方法:活体组织检查 6、健康的正确解释是:健康是指没有疾病,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7、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8、现代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 9、脑死亡的必备条件:瞳孔散大固定、脑电波消失、自主呼吸停止、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1、适应在形态学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萎缩定义: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定义: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4、增生定义: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伴有相应组织、

器官体积增大。增生发生在再生能力强的组织) 5、化生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6、细胞与组织的损伤: a.变性: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一内形态改变 ①细胞水肿(最常见的变性、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淡染、 胞质透明呈空泡状、胞质内有许多红染的细小颗粒、胞质内没有脂肪空泡) ②脂肪变性: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eg虎斑心 ③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半透明 状蛋白质蓄积 b.坏死和凋零 ①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7、肉芽组织:是一种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伴有各种炎细胞浸润。 A、肉眼观:肉芽组织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触之易出血,但无痛觉。 B、镜下观:肉芽组织形成初期,其内可见大量由增生的内皮细胞形成的新生毛细血管,呈袢状与创面垂直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