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2周以内。

(2)2周~4周。

(3)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4. 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轻者会导致延期治疗,重者退出本路径。

5.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20天实际治疗时间:天

膀胱癌临床路径及表单

膀胱癌临床路径 一、膀胱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ICD-10:C67.900) 行膀胱肿瘤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症状及体征:血尿、膀胱刺激征、排尿困难,体格检查有或无腹股沟等处肿大淋巴结等; 2.影像学:主要依靠CT诊断,其他如彩超、MRI及SPECT 等可提供参考; 3.病理: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适合膀胱动脉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 2.能够耐受该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900膀胱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4)膀胱CT检查 (5)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2)免疫组化(必要时);(3)分子生物学指标(必要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全腹部CT/MRI,PET-CT,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如B型钠尿肽(BNP)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等),肺功能,血气分析,放射性核素肾功能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6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附件2-6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BGG000骨折病,ICD10:S52.501桡骨下端骨折); 2、行桡骨远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ICD9:79.123前臂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证候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

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为单纯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 2、全身或局部状况允许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无移位型的桡骨远端骨折;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2)局部肿胀严重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

2016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 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 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 照《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骨科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 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 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文件目录——3.0临床科室建设

临床科室建设 3.1科室设置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一)(复印件)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二)(复印件) 医疗科室设置(内科、外科、脑病科、肾病科、老年病科) 医技科室设置(药械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3.2 科室建设与管理 3.2.1门诊、急诊、病房的设置及设施 1.各科室设置院发文件 2.门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门诊平面图 3.急诊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一楼平面图 急诊室设备表 4.科室病房设置及设施基本情况 附:内科病区平面图(三楼) 外科病区平面图(四楼) 办公区及手术室平面图(五楼)

老年病科平面图 血液净化室平面图 各科室及病房基本设备配置情况清单 各科室及病房医疗设备登记表 3.2.2科室人员结构 1.各科室人员花名册 2.科主任任命、调整文件(复印件) 3.中层干部聘任文件(复印件) 4.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教学计划和措施 5.学术带头人档案(姜宁、刘东阳) 6.学术继承人档案(杨敬、霍守桃、宋艳芳)3.2.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内科、脑病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外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肾病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老年病科)3.宣化区中医院门诊统计表(2011-2013) 3.2.4 上级医师指导中医诊疗 本年度5份归档病历 3.2.5病例讨论 急危重症、疑难病的讨论病历(5份)

原始记录本(见科室) 3.2.6 三级医师专科继续教育 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 非中医类别专业技术档案(见管理组) 3.3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3.3.1科室诊疗方案 3.3.4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 内科 2010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1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1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2012年诊疗方案(眩晕、心痛) 2012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2013年优势病程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心痛) 外科 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方案(项痹、腰痛病、膝痹病,2011年)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2009 中医诊断:骨断 西医诊断:锁骨骨折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 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 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固定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肋骨骨折的门诊患者。一、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ICD-10 编码:S22.3/S22.4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 骨折分类 (1)少数(≤2)肋一处骨折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3)肋骨多处骨折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 案” 。肋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肋骨骨折的患者。 2. 开放性肋骨骨折,肋骨多处、多段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内脏器损伤等,不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胸部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CT、血气分析、血常规、凝血 功能、CO2CP、胸/腹部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复位或外固定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宽胸理气,逐瘀止痛。 (2)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调和营卫,化瘀和伤。 (3)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补益气血,滋补肝肾。 3. 中药外治 4. 其他疗法 5. 并发症防治 6. 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足跟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跟骨骨折。

2.保守治疗效果差,存在手术指征。 3.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ICD-10:S9 2.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跟骨X线片(必要时CT);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跟骨三维CT检查、跟骨MRI;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张力带钢丝、髓内钉。 4.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5-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足侧位及根骨轴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7 年县医院适用版)一、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S52.501 ,S63.004 )桡骨干骨折(ICD-10:S52.301 ) 行桡骨钢板内固定术(ICD-9-CM-3 :78.53005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 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 月第1 版)。 1. 年龄在16 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2005 2005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5 2.501 ,S6 3.004 桡骨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桡骨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 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w 7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镜检; (2 )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 )胸部X 线平片、心电图; (4 )骨科X 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 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 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术前30 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1 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ICD-10:S82.001) 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6/79.1901/79.3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 治疗方式。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001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 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 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 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 周以。 (2)中期:伤后2 周~4 周。 (3)晚期:伤后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 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7)骨折部位X 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一、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ICD-10:) 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 , / )。 髌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钢针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螺钉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聚髌器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10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粪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空腹血糖、糖化血

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附件5: 四川天祥骨科医院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和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术前中医诊疗方案 1.气滞血瘀证: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口服:丹七止痛胶囊(本院自制);外用丹归肿痛酒,外敷独芷止痛散加消肿止痛散(本院自制)。 运用何氏独特手法:理筋。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出,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剂:和营止痛汤、续骨活血汤

口服:寒湿筋痛胶囊(本院自制);外用舒筋续断药酒,外敷独芷止痛散加续断祛瘀散(本院自制)。 运用何氏独特手法:舒筋。 3. 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剂:八珍汤、补肾壮筋汤。 口服:何氏蜜丸(本院自制);外用温筋除痹药酒,外敷独芷止痛散加泽乌通络散(本院自制)。 运用何氏独特手法:运筋。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治当益气化瘀,术后局部淤血阻滞,气血不通因瘀久影响气的流通和化生,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见气血亏虚,同时伤后兼顾补益气血,使气血旺盛,气足则能行血,气血充足,筋骨得养,有利于损伤的康复。 2.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3. 推荐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二)其他疗法: 1.骨创治疗仪治疗。 2.中药薰药治疗。 3.TDP照射。 4.针灸治疗。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咳嗽、深呼吸及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压痛明显,或触及骨擦感,胸廓挤压征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及了解是否合并气、血胸。 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①主诉:胸痛、气促、咳嗽、呼吸困难; ②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或CT可观察骨折情况并了解胸内脏器有无损伤或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类 1.少数(≤2)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少数肋骨。局部肿痛,压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少见并发气、血胸者。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 3.肋骨多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多处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表现为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常可出现连枷胸。 (三)骨折分期和证候分型 1.早期:伤后2~3周内 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损伤早期,胸胁部肿、痛并见,气促,呼吸困难。或胸胁满闷、胀痛,痛处不定;或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中期:伤后4~8周 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损伤中期,胸胁瘀血未尽,筋骨未坚,胸胁刺痛,夜间隐痛、胀痛,夜寐不安。舌暗红,苔薄,脉弦而涩。 3.后期:伤后8周以上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胸胁部隐隐作痛。或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呼吸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细;或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肋骨一处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整复;多数肋骨折,成角、移位较多者选择进行复位。肋骨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剧烈,病人呼吸困难,影响咳嗽排痰,易并发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因此,肋骨骨折治疗重点在于固定制动、消肿止痛,预防血气胸并发症的发生。 (一)外固定 1.胶布固定法(见附图1) 适用于少数肋骨一处骨折,皮肤过敏者禁用,此法不能敷贴伤药治疗。 常用半环式胶布固定术,患者正坐,两臂外展或上举,用宽约6~7厘米胶布数条,在呼气末即胸廓最小时,由后至前紧贴于骨折侧的胸壁上,胶布两端均超过中线约10厘米,第一条胶布贴在骨折下2肋,然后向上作叠瓦状式固定,互相重叠约1/2,一直至跨越骨折部上、下各两肋骨为止,固定时间3~4周。 2.绷带纸板固定法(见附图2)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皮肤过敏患者可用。 据肋骨骨折区域,准备长方形纸板,软硬度适中,高度超过骨折区上下2肋,宽度超过胸部前后中线5cm,修剪四角整齐并塑形,边缘粘贴胶布以保护皮肤,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再将纸板贴紧骨折区,用宽绷带环胸包扎固定,时间3~4周。 3.肋骨固定带、胸部支具固定法(见附图3)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包括普通多头带、弹力固定带、弹力钢片固定带等,具有操作简便、舒适有效和不易松动的特点。 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以骨折区为中心,多头带环胸包绕,各接头分别打结包扎固定。目前多选择成品肋骨固定带,一般为搭扣式弹力固定带,对于多根肋骨骨折、损伤严重者,可选用带钢片支撑的弹力固定带,固定时间3~4周。 4.胸壁牵引固定法(见附图4) 适用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浮动胸壁,连枷胸患者。

临床路径骨科护理篇

平度市人民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临床路径表单【护理篇】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第一天年月日 护理记录 护理处置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建立入院病历 测量生命体征T: P: R: BP:/ 入院宣教及评估 患者问题预期目标白班小夜班大夜班 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能说出疾病与治疗相 关护理指导 □是 □否 □是 □否 □是 □否无焦虑情形□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护理指导预期目标白班小夜班大夜班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医护团队。注意安全防范。办齐相关手续(医保、新农合),给予饮食指导熟悉病房环境、设施 能掌握宣教内容 □不了解 □部分了解 □完全了解 □不了解 □部分了解 □完全了解 □不了解 □部分了解 □完全了解 通知各项辅助检查及注意事项能正确采集标本,了 解检查目的及意义 □不能 □部分能 □完全能 □不能 □部分能 □完全能 □不能 □部分能 □完全能 配合临床路径【病友篇】说明治疗过程及预估出院日期能了解疾病的治疗过 程,配合治疗 □不了解 □部分了解 □完全了解 □不了解 □部分了解 □完全了解 □不了解 □部分了解 □完全了解 执行护士签名 变异: □有 □无变异原因: 执行护士签名:其它护理记录 执行护士签名:

住院日第二天年月日 护理记录 护理处置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头孢皮试□阴性□阳性 备皮□完成□未完 成 通知禁饮食禁饮食时见: 护理指导预期目标白班小夜班大夜班 说明手术的目的及术后注意事项能说出手术目 的及注意事项 □无法描述 □部分描述 □完全描述 □无法描述 □部分描述 □完全描述 □无法描述 □部分描述 □完全描述 说明禁饮食的目的及时间能了解禁饮食 的目的及时间 □无法描述 □部分描述 □完全描述 □无法描述 □部分描述 □完全描述 □无法描述 □部分描述 □完全描述 执行护士签名 手术前宣教需要项目打“√”执行日期签名宣教手术前准备、注意事项、过程、 目的及时间 指导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痰) 指导手术后翻身、早期活动重要性 上下肢功能锻炼 指导手术后相关刀口护理(如:敷料 导管、刀口等) 指导患者及家属,床上使用便盆及床 上大小便训练 术前患者身体清洁工作(如:洗头 洗澡等)说明重要性 变异: □有 □无变异原因: 执行护士签名:其它护理记录 执行护士签名: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 一概述 髌骨是全身骨骼中最大的种子骨,在膝关节生理运动中其主要作用有三:1、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力。2、维护膝关节的稳定。3、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髌骨是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行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行走中伸膝装置最根本的作用是拮抗重力,如髌骨一旦缺如或失常,则拮抗重力的功能必然大受影响,而且髌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因此髌骨发生骨折后,其治疗的根本目的不仅仅简单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而应全面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具体要求如下:1、尽可能保留髌骨。2、充分恢复其关节面平整。3、恢复股四头肌扩张部分的横行裂伤。 4、早期锻炼股四头肌。 5、在可能条件下,早期练习膝关节伸屈运动,以期通过模造,使髌股关节恢复吻合。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膝部突然跪地或受暴力打击等外伤病史。 2、症状、体征:膝部肿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可及凹陷感、骨擦感,浮髌试验(+)。 3、行膝关节正侧位+斜位或髌骨轴位片、膝关节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三现代医学骨折分型 按骨折线走行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横断、粉碎、纵行、撕脱。 四治疗方案 1、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移位不超过2MM:无论何种类型,均可保守治疗。肿胀明显者先行关节穿刺抽出关节腔积血,再行前、后石膏外固定4-6周,期间行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肌力;4-6周后解除外固定,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 2、骨折有明显移位、移位超过2MM,关节面不平整者,有手术指征:a、横断及撕脱性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显露骨折端及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复位骨折端、保持关节面平整,在髌骨上缘中外1/3及中内1/3处分钻入一枚直径2.0MM或2.5MM克氏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b、纵行骨折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行两枚克氏针+环形钢丝或两枚拉力螺丝钉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纵行破裂的肌四头肌肌腱。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c、粉碎性骨折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或膝下弧形切口,行多枚克氏针+“8”字钢丝+环形钢丝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破裂的肌四头肌肌腱及扩张部。若固定可靠,术后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若固定不可靠,术后应加行髌骨固定套或石膏后托固定4-6周,期间行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肌力;4-6周后解除外固定,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d、若为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以恢复伸膝装置连续性为主,可摘除游离的碎骨折块,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1号可吸收线修补髌韧带断裂处。术中若检查固定可靠,术后一天可循序渐进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小幅度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为辅,6周后开始主动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力锻炼为主;

锁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1

锁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1】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锁骨骨折(ICD-10:S42.000) 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1017/78.51018/78.5101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6天 时间住院第1天入径第1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确定诊断 □入院后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首次病程、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病历书写□实施术前检查,必要的请相关科室会诊 □授权委托书、病情告知书、病情解释等并签字□有无并发症,必要的请相关科室会诊 □患者病情重,应及时通知上级医师并作相应处理□行患肢牵引或制动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进入锁骨骨折临床路径 □骨科常规护理 □一/二级护理 □饮食医嘱(普食半流食禁食水糖尿病饮食低脂低盐饮食) □陪人(必要时) □牵引(必要时) □患肢制动 □甘油果糖250ml Qd ivdrip(必要时)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20mg Qd ivdrip;(必要时) □0.9%生理盐水100ml/250ml/500ml/1000ml Qd ivdrip(必要时)□鹿瓜多肽24mg Qd ivdrip(必要时) □骨肽氯化钠 100ml Qd ivdrip;(必要时) □奥美拉唑钠 40mg bid ivdrip(必要时) □洛索洛芬钠胶囊60mg Tid PO(必要时) □氨酚羟烤酮330mg Tid PO(必要时) □脉血康1.0g Tid PO(必要时) □利伐沙班片10mg Qd PO(必要时) □磺达肝癸钠2.5mg Qd IH(必要时) □六味安消胶囊2.5g Qd PO(必要时) 临时医嘱: □血常规 □血型鉴定 □凝血系列+D-二聚体 □尿常规+沉渣定量 □便常规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5 年版 )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髌骨骨折( ICD-10 : S82.10 )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 出版社),《外科学(下册)》( 8 年制和 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 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 辅助检查:膝关节 X 线片显示髌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外科学(下册)》( 8 年制和 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 民卫生出版社) 1. 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 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5 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 需要等待 1 周方能手术)。 髌骨骨 骨骨折临床路 径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 :S8 2.10 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髌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 0-7 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c 反应蛋白;凝 血功能 ;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 胸片、心电图。 ( 7) 膝关节三维重建 CT ,膝关节 MRI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 285 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0-7 天(急诊手术为入院 0 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021年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版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2016年版) 一、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足跟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跟骨骨折。 2.保守治疗效果差,存在手术指征。 3.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ICD-10:S9 2.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跟骨X线片(必要时CT);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跟骨三维CT检查、跟骨MRI;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