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

清远市中医院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9 年优化版本本诊疗方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并结合我院骨伤科临床实际情况和临床路径管理优化结果制定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 3) 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 3)伸直型 X 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

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

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类与分期 1. 分型( 1)无移位型:

1 / 14

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 2)伸直型:

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 3)屈曲型:

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 4)半脱位型:

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 症候分类血瘀气滞证:

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

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肝肾不足证:

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

3. 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最新资料推荐------------------------------------------------------

早期:

伤后 2 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

伴有张力性水泡, 或出现血泡。

中期:

伤后 2~ 4 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

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

骨复位。

晚期:

伤后 4 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

治疗。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一般首

先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

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

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图 1 图 2 图 3 图 4 ①整复方法

牵抖复位法:

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

及关节,不是粉碎者。

3 / 14

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 90 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提按复位法:

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

患者平卧屈肘 90 ,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

②固定方法:

固定材料:

双柏膏 1 贴、绷带 2 卷、塑性弹力夹板 4 块、棉垫2 块、三角巾或吊带 1 块。

固定方法:

双柏膏外敷后(有草药过敏史禁用),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

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放一平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上端达前臂中、上 1/3 处,背侧板下达掌指关节处,宽度侧根据患肢形状塑形:

在前臂处为 1/3 周径宽,在腕部则为自桡骨茎突至尺骨茎突,约为腕周径的 1/2,在手掌背处为第一掌骨至第五掌骨,掌侧板下

---------------------------------------------------------------最新资料推荐------------------------------------------------------ 达远侧腕横纹,为前臂及腕部周径的 1/3。

(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屈曲型骨折牵引方法相似,复位方向相反。

固定时则在远端掌侧和近端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

( 3)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①整复方法背侧半脱位:

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充分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

掌侧半脱位:

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②固定方法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时间均为 4~ 6 周。

( 4)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夹板固定,患肢屈肘 90 前臂旋后位固定。

夹板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时间 3~ 4 周。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 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

5 / 14

桡骨长度、尺倾角、掌倾角等持续丢失者;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操作方法:

臂丛麻醉,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入路及联合入路。

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取 1~ 2 根直径为 2~ 2. 5mm 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或拇长伸肌腱与第 2 指伸肌腱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40 角,通过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质。

经 C 型臂 X 线机正侧位透视复位固定满意,折弯针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压包扎。

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或石膏辅助外固定。

严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

有适应症者,亦可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如骨缺损严重时可植骨(自体骨、可吸收人工骨等)治疗。

(三)药物治疗 1.外治:

双柏膏外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也可使用五松肿痛酊、万花油、活络油等油砂外敷。

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最新资料推荐------------------------------------------------------ 2.内服:

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 1)骨折初期:

治法: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

本院自制协定方骨科 1 号方加减:

桃仁 10g,当归 10g,赤芍 10g,玄胡 10g,乳香10g,没药 10g,王不留行 10g,络石藤 10g 制大黄 10g,枳壳 10g ,白芍 10g,田七 10g 或选择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0g,川芎 10g 白芍 10g,车前草 20g,大黄 6g(后下),甘草 6g。

中成药:

田七胶囊、接骨片、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伤痛灵等。

( 2)骨折中期治法:

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

本院自制协定方骨科 2 号方加减当归 10g ,鸡血藤 10g,赤芍 10g,川断 10g 自然铜 10g,木瓜 10g,骨碎补 10g,白芍 10g 陈皮 10g ,生地 10g,川芎 10g,甘草 6g 中成药:

田七胶囊、接骨片、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伤痛灵等。

( 3)骨折晚期:

7 / 14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根据受伤的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一证候分类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远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二临床表现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部周围肿胀,疼痛,前臂远端畸形,压痛明显,腕、前臂活动功能障碍。 3X 线检查可确诊,又可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等。 三病因 因外伤引起,伤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四治疗方法 1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复位,直接以小夹板外固定。 2伸直型、屈曲型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加小夹板外固定。 3涉及腕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后,骨折端极不稳定的,可行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 五中医护理要点 1临症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加强观察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3)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 (4)功能锻炼夹板外固定后1~2 周内,嘱患者行握拳活动,以活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2 周后在继续行握拳活动基础上,可开始行肩、肘关节的活动;从3~4 周开始逐步行前臂旋转和肩关节的抬举运动;约5~6 周拆除夹板外固定后,逐步加强腕、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等功能活动锻炼。每次定期换药时,还可行局部按摩,以松解粘连,舒筋活络。 2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2)骨折中后期宜选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3用药护理 (1)初期(伤后2 周内)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内服活血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1

2016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 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 照《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骨科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 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2013-04-02 本文行家:飞翔的泪 【病情评估】 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桡骨远端畸形情况,腕关节活动情况,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及时拍摄腕部创伤系列X线片(腕关节正位、腕关节侧位)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CT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详细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化验及辅助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查心电图及胸透。 【诊断】 1.判断是否有骨折 (1)病史: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餐叉样或枪刺手畸形、局部压痛明显、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腕关节功能受限。 (3)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X线发现骨折移位情况,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可以明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角度,明确关节面的塌陷程度,发现隐蔽的腕骨骨折,特别是普通X线难以诊断的涉及舟骨窝、月

骨窝的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且CT检查对于桡骨远端三柱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传统X线检查容易疏漏的中间柱损伤,包括月骨关节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是评估桡腕骨间韧带撕裂、三角纤维软骨(TFCC)损伤、软骨损伤以及肌腱损伤的最准确评估手段。 2.判断骨折的类型 (1)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2)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3)背侧缘劈裂型 (4)掌侧缘劈裂型 3.鉴别诊断:是否合并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肩胛上神经损伤,是否为病理骨折,是否合并头颅胸腹部损伤。 【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使腕关节能获得充分的无痛运动及稳定性,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而且将来不会有退行性变倾向。 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者,.简单移位型骨折可闭合复位者。 满意复位的标准为:桡骨短缩小于2~3mm,桡骨远端关节面为掌倾而非背倾,尺偏角恢复接近或达到20°,无粉碎性骨折片合关节面不平整。 手术治疗:对部分关节内明显移位骨折及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要精确重建关节面、坚强内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外骨折要求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以减少骨折继发移位的可能。 手术适应证: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以及嵌插骨折,导致尺、桡骨远端关节面显著不平衡者;骨折畸形愈合,有神经症状或肌腱功能障碍、或前臂旋转受限者。 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方式取决于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骨折局部情况。 经皮克氏针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入路选择主要有:掌侧入路、背侧入路以及掌背侧联合入路。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 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掌曲、背伸、桡偏、尺偏活动范围及Werley 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掌曲、背伸、桡偏、尺偏活动范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Werle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功能恢复好于非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and non surgical treatment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f old patients.Method:10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urger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 operative treatment.The deviation range of palmaris,dorsal,ulnar,radial and the Werley score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deviation ranges of palmaris,dorsal,ulnar and radial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Werley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s better than non operative treatment,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Old age;Fracture of distal radius;Effect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最常见到的骨折之一,好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而且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桡骨远端骨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桡骨远端骨折分为A、B、C型,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有学者指出手术治疗能提高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因此本次研究收集2012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左侧45例,右侧55例,受伤原因为摔伤、交通伤、重物砸伤、跌倒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69.6±12.4)岁,男25例,女2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9.4±11.5)岁,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好发于中年及老年人,女性多余男性。二、临床表现及体征 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 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三、临证施护 (一)腕部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活动、指端感觉、运动情况。 2.体位护理:.小夹板固定: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卧位时自然伸臂并将前臂抬高与心脏成水平位。 3.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 4.观察有无神经受压情况:患肢末梢的感觉,有无麻木,活动是否自如,有异常,找原因,通知医师处理。 5.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腕等。 (二)患者肿胀

1.观察骨折部位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 2.根据患肢肿胀情况,及时告知医师,调整布带松紧度。 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4.进行中药熏洗、红外线、TDP、电脑骨伤治疗仪理疗等。促进瘀血吸收,使肿胀时日消退,为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5.遵医嘱腰部予中药贴敷、中药塌渍、灸疗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师反馈。 (三)腕部活动受限 1.评估患者肢端的感觉,有无麻木,活动是否自如,有异常。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活动生活自理的注意事项。 3.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4.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臵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四、饮食护理 1.早期饮食护理:患者因胃肠道蠕动减弱出现腹胀、便秘,此时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的饮食或半流质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胀气的豆类食物。多吃营养高的食物及活血化瘀之品,如白萝卜,木耳,山楂等,忌壅阻气机之品,如土豆、甜品等。 2.中后期饮食护理:患者食欲增加,骨折修复,机体消耗较大,饮食应以营养和钙质丰富的食物为主,按照健胃和脾,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原则来调理饮食.可食甲鱼、木耳、猪腰、豆类、海产品、动物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知识分享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 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

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常规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 2.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 二、护理 1、维持有效固定,夹板和石膏固定松紧应适宜,特别是肿胀高峰期和消退后,应随时加以调整。维持远端骨折段掌屈尺偏位,患肢抬高,减轻肿胀,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 2、预防急性骨萎缩。由于桡骨远端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和妇女,伤后活动锻炼不够,易引起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亦称为SUDEC'K S 萎缩或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急性骨 萎缩的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所致的皮肤改变,晚期可致手指肿胀,关节僵硬。一旦发生,治疗十分困难,应以预防为主。骨折后,早期应抬高患肢,加强功能锻炼。当出现疼痛、皮温改变、多汗或脱毛等症状时,可进行对症处理,同时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溃疡形成。还可做理疗,必要时进行交感神经封闭。 3、患肢前臂石膏托固定时,平卧以枕垫起;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挂于胸前。 4、术后观察伤口及患肢的血运情况。 5、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肢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三、功能锻炼 1、早、中期:术后当日或术后次日做肩部悬吊位摆动练习。术后2~3 日做肩、肘关节主动运动,手指 活动练习,逐日增加动作幅度及强度。术后2~3 周,做手握拳曲腕肌静立收缩练习。术后第 3 周增加屈指、对指、对掌的抗阻力练习。 2、晚期:开始腕部的屈、伸主动练习,腕屈曲抗阻练习。3~4 日后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练习、 1 周后增 加腕背伸牵引。10 日后增加前臂旋前牵引。两周后增加前臂旋后牵引。 四、饮食 早期(1~2 周)以清淡饮食为主,忌食酸辣、遭人、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养之品。中后期由清淡饮食转为补充高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蛋白质。 五、出院指导 1、保持心情愉快,告知药物的用法、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合理饮食。 2、继续功能锻炼,但 不可操作过急。 3、石膏固定的病人,卧位时将患肢垫高,以利静脉和淋巴回流;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将患肢悬挂于胸前,勿下垂和随步行而甩动,以免造成复位的骨折再移位。 4、定期复查。当固定的肢体皮肤发绀或苍白、感觉过敏或消退、麻木、肿胀等及时来院就诊。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就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与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瞧,在6-10岁阶段,主要就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与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07T15:32:28.1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边磊 [导读]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 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患者接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手术治疗;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为间接暴力致伤所致,患者在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掌屈)及前臂旋前位,手掌撑地。此时,暴力集中于骨远端松质骨处从而引起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手和腕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式[1],两种方法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就两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X线片检查诊断为闭合性的桡骨远端骨折。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28~65岁,平均年龄(46.5±7.5)岁;观察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5~62岁,平均(45.8±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名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A组 A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给与同等基础性药物治疗,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患者骨折部位的积血,并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620),取患者卧位,患肩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紧握患肢前臂近端做对牵引,握住患肢手掌进行8min左右的持续牵引,牵引结束后,迅速将患肢关节掌屈、尺偏、以适当的力度和方向按压骨折远端背侧,直至完全复位[2]。复位完成后用石膏对患侧进行石膏托固定,并根据骨折远端的移位情况进行塑形,拍摄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对患者进行悬吊固定,嘱患者行一定的放松活动。1w后门诊复查X线片,如果骨折出现移位则根据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失败则可以行手术切开复位。 1.2.2 B组 B组患者接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法:B组患者主要为开放性骨折、腕关节骨折伴脱位、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或者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首先,行全身麻醉,以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切口,显露出骨折端,在直视下对骨折进行牵引复位,复位后用选择掌侧入路T 形或Y型钢板进行固定。采用C臂X-ray行腕关节应力实验和应力位摄片,确认复位满意后关闭切口,不行外固定。在术后第1d开始逐步对患侧腕关节进行康复功能训练[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半年,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分。①优秀: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骨折复位,患肢未见畸形或疼痛现象,活动良好。②良好: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折基本复位,患肢骨折处未见明显的畸形,偶尔伴有轻度的疼痛。③差: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和僵硬感,骨折部分为复位甚至出现畸形,患肢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A、B两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00%和95.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B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89,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多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尺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试验阳性。行X片检查可清楚显示骨折及其类型。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的方式主要有手法复位、夹板或者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方式,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给予基础性的药物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4]。传统的手法复位是指用指、掌、腕、臂的劲力或者结合器械的帮助,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疗伤,祛病强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手法复位适用于大部分的骨折病变,通过合理的牵拉、复位,缓解患者骨折情况。手术切开复位是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通过手术能够较好的处理患者骨折部位,并去除受伤的其他组织[5]。但手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畸形愈合、迟发性韧带联合不稳定,因切开复位是开放性的手术,所以接触感染源的几率较大,而如果手术治疗不当或复位不佳则可能出现骨折畸形愈合的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保守治疗的疗效相当,但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恢复更好,患者软组织的保护较好,且患者术后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骨折经整复固定后的护理工作对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促进血液循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促进骨折愈合与病情发展,分早、中、晚三个阶段,配以不同的食物种中药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形成。 一、早期(1-2周) 患肢屈肘9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末梢血液循环,夹板松紧度等情况进行护理,必要时进行心理安慰,减轻其焦虑,恐惧情绪,协助病人摆放体位,整复后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取功能位。嘱咐病人及家属不能私自拆除固定的夹板,以及饮食上的配合治疗。 中医认为“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食疗可用三七10g,当归10g,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二、中期(2-4周) 定期调整松紧度及换药,协助医生拆开包扎和小夹板固定,查看骨折及皮肤的完整性,常规75%酒精清洗后,可外敷消炎膏加小夹板固定包扎,若有张力性水泡形成,可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渗液,视伤口情况可用呋喃西林湿敷或红汞外涂,加以配合饮食治疗。 饮食上由清淡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食谱可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汤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可用当归10g,骨碎补15g,续断10g,新鲜猪排或朱排骨250g,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连用2周。 三、晚期(5周以上) 此为骨折后期,护理上可遵医嘱用中药泡洗理疗、药贴外敷等辅助方法,同时继续功能锻炼,特别加强腕、背、伸掌屈、对掌左右旋转每天3次,运动幅度应逐渐增大,以病人能忍受疼痛为度,告诉病者刚开始训练会有疼痛不适,要坚持遵医嘱正确功能锻练,患肢功能才能得以恢复。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创伤骨科诊治范围: (一)上肢损伤:上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锁骨骨折; 2. 肩关节脱位; 3.肱骨外科颈骨折; 4.肱骨骨折; 5.肘关节骨折、脱位; 6.尺桡骨骨折;7桡骨远端骨折。 (二)下肢损伤:下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股骨颈骨折; 2.股骨转子部骨折; 3.髋关节脱位; 4.股骨干骨折; 5.股骨髁上骨折; 6.股骨髁部骨折; 7.胫骨髁骨折; 8.伸膝装置损伤及髌骨骨折; 11.膝关节韧带损伤;12.膝关节脱位;14.胫腓骨骨折;15.踝关节骨折脱位; (三)骨盆和髋臼骨折: 3.骨盆骨折; 4.髋臼骨折。 (四)挤压综合征与骨筋膜室综合征: 1.挤压综合征; 2.骨筋膜室综合征; 3.肌肉挛缩症; (五)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3.肌腱断裂、滑脱; 4.肌肉挫伤、破裂; 8.四肢骨火器伤;9.四肢关节火器伤;10.四肢软组织火器伤; (六)骨和关节感染性疾病: 1.化脓性骨髓炎; 2.化脓性关节炎; 3.骨结核; 4.关节结核。 脊柱外科诊治范围: (一)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畸形、后天获得性畸形): 1. 颅颈交界区畸形(环枕畸形,齿状突畸形); 2.脊柱侧凸畸形; 3.脊柱后凸畸形; 4.脊柱前凸畸形。 (二)脊柱、脊髓损伤 1.脊柱损伤; 2.脊髓损伤; (三)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11.脊柱、脊髓火器伤。 (四)颈肩痛和腰背痛: 1.颈肩痛; 2.腰背痛。 (五)脊柱脊髓疾病: 1.脊椎融合; 2.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3.骶部硬膜外囊肿; 4.椎管内外肿瘤; 5.椎管狭窄; 6.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7.椎间盘突出; 8.脊柱骨髓炎。 (六)脊柱的感染性疾病: 1.脊柱炎; 2.椎间盘炎; 3.脊柱结核。 关节外科诊治范围: (一)非化脓性关节炎(外科治疗): 1. 全身各关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2. 全身各关节骨性关节炎; 3.老年性退变性骨关节病; 4.地方性大骨节病。 (二)无菌性骨坏死: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 通过复位和固定来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仍然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可能存在费用高、创伤大等一些问题。 非手术治疗 很大一部分远端桡骨骨折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后,无论是骨折愈合后的影像学检查还是患者腕关节功能同样显示出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这种治疗方式只要选择好治疗适应症,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桡骨远端骨折的成功非手术治疗取决于适当的损伤状况和患者选择。大多数远端桡骨骨折分类方案基于骨折的位置,关节碎片的数量,尺骨远端的受累和角度方向。预测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可以通过不同的射线照相参数和患者因素来更好地确定。手掌倾斜维持11°,尺骨方差为-2mm和径向高度为12mm是评判非手术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可接受的复位的最小要求是尺度在未受影响的对侧腕关节2mm内,与掌侧或背侧方向的正常掌侧倾斜角度小于10°,径向倾斜度更大超过15°,和关节面一致完整。如果骨折移位最小,则可能不需要复位和固定。 由于多种原因,老年人,治疗意愿不强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指征可能更广泛。老年患者的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可能保守治疗,可能有令人满意的功能结果。 进行闭合下复位,需要充分的疼痛控制。这可以通过神经阻滞,静脉区域麻醉或肌间沟阻滞来实现。偶尔需要精神安定药或全身麻醉。在可能的情况下,首选区域技术。虽然没有一种特定的区域技术被证明明显优越或临床更安全,但血肿内

注入利多卡因进行阻滞可以提供较好的疼痛控制并可能有助于减少疼痛。在达到足够的镇痛后,有助于牵引前臂肌肉组织使之达到松弛状态。所需的操作将取决于呈现的骨折,但对于具有最小的掌侧皮质位移的典型骨折,可通过从背侧表面上的远端骨折上直接施加压力来校正骨折成角角度。当存在与角度相关的显着背侧成角时,可以通过增加背侧角度以减轻掌侧皮层的移位或松解骨折的重叠。然后对骨折远端施加压力以校正成角。腕关节屈曲的纵向牵引可以减少骨折移位。触摸掌侧和背侧骨折缘以估计在施用之前的掌侧倾斜的校正。 固定化的理想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具有极度屈曲和尺骨偏离的位置可以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并发症,因此不推荐。患者的初始复位可以接受,手腕背屈的铸造后续损失最少,特别是背侧成角。虽然前臂旋转的位置可能起作用,固定的位置可能不如最初的位移和确定结果的减少那么重要。与上肘固定相比,短臂石膏或夹板足以固定,儿科和成人人群中具有相同的放射学和功能结果。当肿胀严重时,潜在室综合征需要受到关注时,非周向固定是合适的。 后续和后续护理 尽管有很好的初始复位和固定,但是重新移位是常见的,这是由于手腕上的变形力以及患者个体因素引起的。长屈肌和伸肌腱、肱桡肌的活动,可能有助于骨折的二次移位。 所以初步治疗需要随X线照片来评估再移位和愈合。复位固定第二周后需要及时复查X线片进行检查,特别是老年人。对于很小的移位和稳定的骨折,只要X 光片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愈合,可以缩短固定时间。固定3周或5周后背侧角度,径向长度,活动范围,握力或疼痛无差异。当观察到移位较多,可以尝试再次复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关节内移位矫正和保持轴向稳定性是非手术治疗的两个主要局限。成功的非手术治疗需要仔细选择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后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1、腕部软组织扭伤: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X线片相鉴别。 2、伸直型与屈曲型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损伤机制)、症状、体征、X线进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