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_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范畴_张秉福

想象力_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范畴_张秉福
想象力_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范畴_张秉福

第7卷第1期2005年3月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 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17l1

M ar.2005想象力: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范畴*

张秉福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山东泰安271019)

摘要:想象力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一方面它把感性和知性这两种必要而又功能各异的认识能力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它产生的先验图型又把直观和概念这两种不同的知

识要素结合起来,从而使知识得以可能。因此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在康德的整个认识论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想象力;先验演绎;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B08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99(2005)01-0029-04

Imagination:An Important C ategory of Kant?s Epistemology

ZH AN G Bing-fu

(L iterature an d L aw De par tme nt,S hand ong Univ er sity of S cience and Tec hnology,T aian,Sh an dong271019,China) Abstract:I mag inatio n is an essential facto r in the epistemo lo gy of K ant,w hich plays a unique r ole.O n o ne hand it links the sense to the reason,which are necessar y and functional;o n the other hand it produces the pr ior i g raph w hich co nnect the two differ ent know ledge facto rs:object and concept.So it can make the kno wledg e possible.T her efo re,imagination,espe-cially the pr oductive imag ination is pla ying a v ital place in the w hole o f epist emo lo gy of K ant.

Key words:K ant;imagination;a pr ior i deduce;epistemo log y

作为一种知识,它必须具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样的知识只能是先天综合判断,它既能增添、扩充新的内容,又能使主词与宾词之间具有必然联系,这是康德给知识确定的标准。然而,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又把它归结为纯粹理性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为此他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强调了它们各自的不同功能。于是人们就据此认为康德只强调感性、知性和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但是在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部分即先验演绎中,康德却特别突出了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想象力的中介作用,那么这是否说明想象力也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呢?其作用究竟是如何发挥的呢?本文主要结合康德的先验演绎及其有关的图型论对此作一探讨。

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康德反复强调,知识的产生离不开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感性作为接受表象的能力,通过它,对象被授予主体,产生直观;知性作为一种认识对象的能力,通过它,主体对对象才有所思维,并发生概念。所以,直观和概念是构成知识的两种要素,没有这两者,知识就无法产生。换言之,无感性就无对象被给予,就不能给知性提供关于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无知性就没有对象被思维,就不能产生概念,即构成知识的形式。正如康德所说:/无内容的思维成为空虚,无概念的直观则成为盲目0。[1](P73)直观无概念则盲,思维无概念则空,惟有二者的结合,知识才得以可能。

但是,感性和知性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感性不能思维,知性不能直观,在认识的过程中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只有相互协调作用,才有认识的发生;而直观和概念毕竟也是构成知识的两种不同质的要素。那么如何把它们联结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呢?康德认为这离不开综合。他所说的综合,就其广泛意义而言,是指把不同的表象放在一起,并把它们之中的杂多包括在一个知识中的作用。并且杂多的综合(无论这杂多是在经验之上或在经验之前被给予出来的)是最初引起知识的东西,是/把知识所需的种种要素集合起

*收稿日期:2005-01-20

作者简介:张秉福(1964-),男,江西武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和高等教育学研究。

来而使之结合为具有某一定内容的东西0。[2](P112)而一般意义的综合恰恰是想象力的结果。于是在这里,康德就引入了想象力,并赋予它非常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在康德那里,想象力是一种直观能力,在直观中表现当时并不在场的一个对象,它和感官一起组成感性。它主要有两种,即生产性的想象力和再生性的想象力。再生性的想象力是派生的表现对象的能力,这种表现是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它依赖于经验性的法则,即联想律,因而属于心理学的领域。生产性的想象力是/本原的表现(exhibito orig inaria)对象的能力,因而这种表现是先于经验发生的0。[3](P52)想象力的基本功能是对一切感性直观杂多的综合,它虽然具有盲目性,并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而不容易被意识到,但没有它的综合作用,感性和知性就不能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形成任何对象的知识。而在康德认识论中想象力的这种作用是到了范畴的先验演绎才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的。那么想象力在其中具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结合先验演绎来看。

范畴的先验演绎是要说明先天的知性概念)))范畴(思维的主观条件)怎能有其客观的有效性,即提供关于对象的一切知识的可能性的条件。它的回答是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一切经验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只有以它为媒介,经验的任何对象才能被思维。康德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探讨纯粹知性本身的可能性及其所依据的认知能力,这是从主观方面论述,可称之为主观演绎;另一方面是与知性的对象有关,意在说明其先天的概念的客观效力,可称之为客观演绎。所以他说客观演绎才是他的根本目的,不过主观演绎仍然保有完全的力量。但是在5纯粹理性批判6先验演绎的第一版中,他从知识得以可能的主观源流即主观演绎开始才过渡到客观演绎,并给予想象力高度的重视,而在第二版的修正中,想象力的作用只在/范畴对于一般感官对象的应用0中略微带过。所以有必要把想象力在第一版演绎和第二版演绎中的表现区分开来。

从第一版的演绎来看,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象力是沟通感性和知性的中间媒介。

第一版演绎是从主观演绎开始而后过渡到客观演绎。主观演绎是/自上而下0地从知识发生的过程中来探索这个过程所需要的主观先天条件,也就是要说明构成经验可能性的先天依据的主观源流(他归结为感官、想象力和统觉),说明主体如何把杂多的东西联结、综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整体。因此主观演绎的出发点是面对一个知识整体,其中直观的杂多是以一种相互联系着的概观的方式呈现着的,演绎要说明这种概观得以可能的综合的先天依据。康德把这种综合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直观中把握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和概念中认知的综合。

通过感官这种直观,现象和杂多被给予出来,因此在人的心灵中就要有综合这种杂多的主动能力,这就是想象力。如果这种活动是直接联结不同的知觉,那么想象力的这种活动就是把握。也就是说,想象力要把直观的杂多形成一个意象,就必须事先把种种印象收入它的活动中来,把它们逐个浏览一遍,以把握这些印象,这就是直观中把握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又是以现象的再生为前提的,其主观的根据就是经验性想象力的再生能力。但这种再生必须假定有某种东西作为现象的必然综合统一性的根据,使其再生按照规则成为可能。这就是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作用,它是制约着一切经验的知识可能性的条件。因为经验是以现象的再生为其先决条件的。如果我们总是把先行的表象忘掉,而在前进到继起的表象时不把先行的表象再生出来,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觉系列,那么一切表象都不可能,包括时间、空间表象。因此直观中把握的综合与想象中再生的综合不可分割。由于把握的综合是构成任何知识的一切方式的可能性的先验根据,因而想象力的再生的综合就是属于心灵的一种先验的机能,就其目的是现象中杂多的综合的必然统一来说,这种能力就是想象力的先验机能。而再生的综合是假定了再生的诸表象之间有一种必然的统一性,因为各种现象纷至沓来,只有意识到这个表象就是先前的表象,才能使表象的杂多具有统一性。而概念就是综合这种统一性的意识,这是知性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力,所以才有概念中认知的综合。而这种统一性的先验根据就在于先验统觉(纯粹统觉),其先验的统一性使现象按照规则成为必然的可再生的。这样,主观演绎就从三重综合开始,从主观到客观,从经验到先验,一直到纯粹统觉的先验统一性这一知识的最高原理。

从这个简要的主观演绎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象力总把过去的对象带到心灵的当下,同时通过

30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联想期待着未来。这样,通过想象力,主体就把过去和将来的情况与现在的情况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知觉在时间中联系起来,即把现在不在的东西通过现在在的东西和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结合在一个连贯的经验之中。这就是康德所说的/通过想象力回忆过去和预见将来的能力0[3](P71)。想象力把过去的表象和未致的表象带到知性之下,给知性概念以内容从而形成知识。因此通过想象力的综合,就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空间表象,也才使经验得以可能。想象力本身作为先验的综合,也就是生产性的想象力,是经验性的想象力(再生性的想象力)得以可能的基础。康德高度强调了这种生产性想象力的综合作用。在主观演绎里面,生产性想象力作为再生性想象力的先验根据,还只是必要的假定,因此不能说明再生的综合何以可能。而当康德过渡到客观演绎,从纯粹统觉的统一性开始时,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作用就不再是一种假定,/而是先验统觉和感性直观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了。先验想象力的作用一下子变得至关重要,一切范畴在运用于可能的现象时都要包含并借助于纯粹想象力的综合,它在这里被称之为生产性(pr oductive)想象力0[4](P144)。生产性想象力往下通到直观把握的综合,上贯概念中认知的综合而与纯粹统觉本身挂起钩来。由于统一性是以综合为前提的,因此,康德说/想象力的纯粹(生产性)的综合之必然统一性这条原理,先于统觉而是一切知识尤其是经验的知识的可能性的根据。0[5](P145)现象之间的联想,通过想象力所具有的现象按规律的再生,乃至包含各种因素的经验本身,都由于想象力的先验机能才有可能。因为没有这种机能,任何对象的概念都不会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经验。

想象力的综合虽然是先天运用的,但它本身却总是感性的,而一旦给它加上统觉,就有了自发性。虽然属于知性的概念是由杂多与统觉的统一性相关而起作用的,但知性的概念只有通过想象力的/直观的综合0才能与感性的直观发生关系。所以康德认为/制约一切先天知识的纯粹想象力,乃是人类灵魂的基本能力之一,我们用它把这一边的直观的杂多与另一边的纯粹统觉必然的统一性的各条件两者联系起来。感性和知性这两个极端,必须通过想象力这个先验机能的媒介而互相有其必然联系,不然的话,即令感性在事实上产生种种现象,但仍然不会提供经验性知识的对象,结果就不能提供任何经验。0[2](P149)因此,如果说通过范畴的先验演绎所必须证明的是要使人能理解知性与感性的关系,以及知性通过感性而与经验的一切对象的关系,那么生产性的想象力的作用就是至关重要的,它成为沟通感性与知性的媒介,使二者之间有了一种必然的联系,不致成为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两极。

而在第二版的演绎中,康德从纯粹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开始,在说明范畴是运用于一切感官的对象时才引入了想象力的综合。在那里,想象力是对感性直观的所有杂多的综合,他称之为形象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知性对感性的一种活动,也是知性对于可能的直观的对象的最初应用。由于想象力按照感性的条件为范畴提供给定的直观,所以它属于感性;又由于它的综合是自发性的表现,是规定者而不是被规定者,所以又是先天的规定感性的能力,因而它的功能又是与知性相关联的。它的形象的综合的/先验作用实际上是知性对于内感官(时间)的综合作用0[1](P115),这也就是在统觉的统一性的支配下直接对感性形式时间起规定作用。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想象力虽然受知性的规导,康德也没有像在主观演绎那里那样高度强调它的作用,但仍然内在地保有它的重要性。这在范畴的图型论中表现出来。

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结果,说明了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只有经验的使用,那么范畴如何能运用于现象?因为范畴必须在对象里被直观到,我们才能把它运用到现象上去。但是概念和感性直观是不同质的东西,我们不能在任何直观中见到它。因此要使概念成为可感觉的,即在直观中把对象加于概念之上,要使直观成为可理解的,即把直观纳于概念之下,也就是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需要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不脱离开直观的中介。换言之,范畴运用于现象,必须有某种东西作为第三者,一方面和范畴同质,另一方面又和现象同质。康德认为这种东西就是/先验的图型0。它作为中间媒介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且既是知性的又是感性的。他认为这种先验的图型就是时间的先验规定。因为时间的先验规定是普遍的且依据先天规则的,在这个限度内,它是与构成它的统一性的范畴同质的。另一方面又由于时间作为内感官的杂多的形式条件,从而作为一切表象的联结的形式条件,含有纯粹直观中的一种先天杂多,因而与现象同质。所以,范畴运

31

第1期张秉福:想象力: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范畴

用于现象只有借助于时间的先天规定才有可能。这种时间的先天规定,就是把现象包摄在范畴下的媒介,也是限制知性概念的使用的感性形式的和纯粹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概念的图型),而这种图型又恰恰是生产性的想象力的产物。

但图型作为生产性想象力的产物,与再生性的想象力产生的形象是不同的,它是纯粹先天想象力的一种略图,是形象的依据。所以,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仅仅是被统一性规则按照表达的概念所确定的纯粹综合,很显然是通过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产生的结果,因为一切表象都应该依据统觉的统一先天地联结在一个概念之中,这乃是依据内感方式(时间)的条件综合一般的内感之规定的一种产物。而在前面的演绎中,我们看到康德把想象力的先验综合看作是知性对内感即时间的综合作用,也就是知性范畴通过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在内感中将感性直观杂多综合起来而形成感官的对象。所以康德在第二版中没有特别突出想象力,但那里的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形象的综合)却与图型论勾联起来。

这在康德1792年1月20日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的信中也可得到说明。当时他解释说,认识的最终形成需要一个行动把直观和概念这两个认识成分结合起来,这就是综合。也就是把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依照概念所表达的意识的综合统一联结起来。由于联结不能通过对象或对象的表象在直观中被给予,而只能被创制,所以,它是建立在知性把握对象时的纯粹自发性上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对象能与概念相一致地被给予,概念也就是空洞无用的。所以,对于那些先天的概念来说,必须有一种杂多同样先天地被给予。由于它是先天地被给予的,因此在没有一个物作为对象的直观中,即在纯粹主观的直观纯形式(空间、时间)中,必须符合纯粹感性的直观。这种直观的综合,是通过想象力按照概念所包含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的规则实现的,然后,把这个规则运用于知觉(在知觉中,对象通过感知被给予感官),而/这个规则就是知性概念的图式论0。[5](P76-77)由此也可看出,尽管在第二版中想象力的地位似乎被削弱了,但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却直接与图型论连接起来了。由于直观和概念这两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统一是以图型为中介的,而这种图型又是由生产性的想象力所产生的,所以,在范畴运用于直观对象的过程中,在直观与概念的结合中,生产性的想象力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康德始终把想象力置于感性和知性之间:在这一极它作为感性的一部分,受制于感官,因为没有感官提供的感觉材料,想象力就不能创造出形象;在另一极,其综合又受知性的规导,因为是统觉的统一性使得一切现象都伴随着意识,成为知觉,而想象力就是知觉的一个必要成分,也可以说,是先验统觉的统一性赋予想象力奇特的功能。正如他所说:/想象力关于其知性的综合统一性,则依据知性;关于其感知的杂多性,则依据感性。0[1](P120)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从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总的原则来看,他反复强调理论知识的一切综合判断只是由于给定的概念与一个直观的关系才是可能的。直观包含杂多,而知性概念则把统觉的综合统一运用于杂多,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尤其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力,表象就不能在时间中持续、再现;如果没有想象力,知觉中众多的表象就无法统摄于概念之下,实现概念中认知的综合。正是想象力的综合,并且正是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使得人的认识能力中感性、知性和理性(狭义)就从根源上结合为唯一的根本能力[6],使它们彼此有了必然联系,同时直观和概念也就有了实在的结合,从而使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知识成为可能,而不至于变成简单的分裂的领域和成分。所以从整个知识的形成来看,感性、想象力和知性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合作,才有知识的发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形成知识,从而想象力也就在康德的整个认识论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并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9.

[3]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2.

[4]杨祖陶,邓晓芒.康德5纯粹理性批判6指要[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1.

[5]康德.康德书信百封[Z].李秋零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2.

[6]张文喜.人的有限性与/想象0的真理)))读海德格尔的

5康德书6[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责任编辑:黄仕军)

32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高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摘要]“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普罗泰戈拉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一个本体论概念。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主体哲学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笛卡儿、莱布尼茨和休谟在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找基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和莱布尼兹的“统觉”的批判、继承,阐述了康德“自我意识”的含义,并且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功能,最后分析了这一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我思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在近代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在知识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康德则坚信我们的确拥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为了理解康德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分析,我们必须把握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直观所予的感性杂多如何被知性的统觉本源综合统一性统摄于“我思”的表象之下而形成客观有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真正领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乃至康德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一、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曾说:“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1作为“自我意识”的发端,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首先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2这句话虽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然而人的问题首先被凸显出来,他认为知识在于人的感觉,于是他把感觉看成知识的来源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出现,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对象的转移,从研究本原,探索自然,转向探索社会和研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芽,然而“自我意识”学说的提出应当主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根据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在这里心灵中的原则虽然只是“神谕”,还不具有近代认识论的含义,但这一立场实为康德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先声。 西方哲学发展到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人类的“自我”之光在上帝中黯然失色了。直至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发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时为新时期的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近代欧洲开启了一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自我意识”是在以上两派的争论陷入困境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自我”的学说。 二、康德对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批判及其“自我意识”的含义 我们知道,尽管“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甚至康德自认为“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整个范围的最高原理”,但是“我思”和“统觉”这两个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并不是由康德首先提出。 首先是康德对笛卡尔“我思”的批判和继承。笛卡尔生活在新旧知识交替的时代,他为了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对现有的一切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策略。这些知识包括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因为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动,当思想在怀疑时,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的话怀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摘要: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包括想象力的内涵、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内容。该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不能约束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育应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不是模仿力;教育的单一化评价标准应该被取缔。 关键词:康德想象力当下教育启示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家,在对审美主体性理论的探索中,康德在继承前人关于想象力的思想的同时,全面分析了人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特别是当下的教育,有着重要而丰富的启示。 一、康德的想象力理论 康德把想象力看成是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艺术,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结构的设计师。想象力,集中体现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用人类学》两部著作中。想象力,作为一种表象的直观能力,要么是构成性的,即本原表现对象的能力,先于经验而发生;要么是重构性的,即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

观带回到心灵中来。纯时空直观属第一种表现,而一切其他直观都以感性直观为条件,这感性直观当其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而成为感性知识时,为经验。如果想象力是不自觉地产生在你的脑海,那么这种想象称为幻想;如果在睡梦中脑中浮想联翩,那么这种想象就叫做梦幻。 康德认为想象力是多产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是它的最主要特点。但是,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只运用直观的材料与形式,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即想象力必须以先前的经验和感性材料作为必要条件。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得来的有一定依据的想象。例如,一个天生双目失明的人是无法想象颜色的;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虽然可以变出千万种魔术,但他不能创造新的事物。想象若成为现实,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想象力把感性材料置于知性之下,以便赋予知性的诸概念以内容而形成知识。当想象力的独创性不表现为模仿,而与概念相协调时,就叫做天才,当其与概念不协调时,就称为狂热。想象力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缺陷,即为它的虚构要么纯然不受约束,要么就是完全无规则的。不受约束的想象力在合理的情况下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无规则、无厘头的想象力则近似荒唐。 想象力作为一种感性的创造力具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空间中直观的构成类型,即构成的感性创造力。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已完成 1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出自: ?A、季羡林 ?B、王国维 ?C、郭沫若 ?D、鲁迅 我的答案:B 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A、康德 ?B、尼采 ?C、叔本华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3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费希特 ?D、康德 我的答案:D 4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A、哥白尼 ?B、康德 ?C、伽利略 ?D、叔本华 我的答案:B 5 王国维主要采用哪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的??A、康德 ?B、克罗齐 ?C、叔本华 ?D、尼采 我的答案:C 6

以下关于康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B、他的学说对早年的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C、他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 ?D、他是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我的答案:D 7 牛顿和卢梭对康德有很大影响。 我的答案:√ 8 康德曾经去过巴黎求学。 我的答案:× 9 “哲学之说,大多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王国维说的?我的答案:√ 10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我的答案:× 11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通常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我的答案:√ 12 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很有成就。 我的答案:√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二)已完成 1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看作是哪本书的改写本?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C 2 主要讨论审美和崇高两个范畴问题的是: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3 康德的三大批判作品不包括哪一项?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以下关于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充满敬畏说法错误的是?()?A、它由康德所提出 ?B、海德格尔也讨论过畏和怕 ?C、现代人不会遇到类似问题 ?D、“头上的星空”具有一种自然界的必然性 我的答案:C 5 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问题?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四、崇高的分析 (一)理论渊源 1、“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在西方最早由古罗马时代的朗加纳斯在题为《论崇高》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章的风格角度谈起的,但它不只是谈风格,它涉及到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特征与本质问题。认为崇高的对象是那些伟大、恢宏的事物,崇高的本质在于主体——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加纳斯虽然承认大自然的伟大,但更强调人类的尊严,他所说得“不平凡的、伟大的”,实际上是两种,一种是大江水河海洋那样数量无限的自然,一种是力量无边无际的人的思想和精神。这里看作是康德的崇高学说的萌芽。 2、17世纪布瓦洛把它译成法文,与古典主义美学要求不符,没有受到重视。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虚弱纤巧,崇高美学风格被重新发现。法国的卢梭要求艺术要表达那种雄浑豪壮的美,要表现庄严崇高的事物。狄德罗更是明确的表达“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康德对启蒙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因此也影响到他的思想。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崇高的提倡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康德。 3、对康德的崇高理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的崇高理论。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分析了崇高感和美感的主观客观条件,把崇高、美和人的主体情欲联系起来,从对象的客观性质和主体的生理心理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崇高和美的不同。对崇高对象客观特点和产生崇高感的主观心理条件的分析,把对崇高的研究向前推了一步,为康德崇高理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二)现实原因 崇高这个美学范畴在柏克、康德时特别受到重视,有它的阶级根源于社会根源。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们在工商业上竞相角逐,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上提倡启蒙运动,在学术上则掀起了反对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运动。在欣赏上强调崇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共同主张。 (三)崇高的三个问题 1、崇高与美的比较 (1)、相同点 第一、它们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最为判断的宾语,都能引起快感;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单 纯 (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2249) 摘 要: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关键词:感性;知性;理性;哥白尼式的革命;二律背反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6-0001-11 独断论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留下的形而上学的精神遗产,它坚信只有超越经验事实之上的结论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理。像作为整个宇宙万物对立面的上帝,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背后不动的规律,哲学所探讨的形象世界背后的实在,支配无限繁复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逻格斯),都是独断论意义上的确定性知识。可是,休谟对此十分怀疑。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局限于我们经验的感官印象而已。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所谓确定性知识的那些命题都只具备或然性: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其依据是我们所体会、观察或实验到的数据,即各种性质的经验,与经验吻合的为真,否则为假。 正是休谟对于独断论的经验主义的怀疑引起了康德的反思。当然,康德并不否认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同时认为,起源于经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还有经验之外的知识或先验的甚至是超越经验的知识。这些传统的知识论问题必须从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一、人的认识过程 无论是人的认识能力还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中理性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么,什么是理性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放在认识过程中加以界定,即人的内在心灵固有三种递进的认识能力:首先是感性,即人在空间和时间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不过层次较低)中感觉事物的能力;其次是知性,即将感觉数据通过概念和综合加工生成的有关外在客体的知识的能力,此综合乃是依据先验的范畴(由概念化的规则指导)来进行加工的;最后是理性,即将客体知识综合成系统的能力(如将整个现象世界理解为有系统规律的“自然王国”)。这说明在建构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人的主体认知能力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 “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然后上升到知性,最后终于理性,在它之后我们便没有能力通 过直觉的事物来理解理性之后的事了。”[1](P300) 由此可见,理性是处于最高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从综合和终极——广度和深度方面——意义上指导认识者主体去寻找各种经验的偶然性条件背后的绝对条件,以便确保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安全性。因此,理性既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终极性。 但是,恰好是在认识的终极性这里,理性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相遇了。在这里它们两者都会产生“哲学上的虚幻”(philosophical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单纯(1956-),男,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本文系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宗教哲学传统的反思与展望”(批准号:05BJ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与当代科学幸福观的构建_陈丽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衡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和配享幸福?这是一直以来人类最关心和热衷探讨的问题之一,也是哲学和伦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康德指出:幸福“乃是尘世上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1]127。康德在继承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把德性与幸福联系在一起。他强调,最高的善,必然是德行与幸福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统一,德性与幸福是至善的两个要素。在康德那里,幸福必须与道德相称、与德性联结,才能真正抵达幸福的彼岸,即“至善”的最高境界。康德的德性幸福论高扬了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对于斧正今天为追求利益至上、物欲满足和感官刺激而无视道德教化、道德修养的错误观念和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幸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之要义 康德在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主张德福统一。在康德看来,实现幸福的至上条件是德性,能够配享幸福的人首先应是有德性的人。他同时强调,从义务出发而做出的行为,就可以在效果上成为他幸福的途径或方式。人性的两重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前提和依据。就哲学范畴而言,幸福观和人性观、人生观密不可分。对于幸福概念的理解、幸福目标的实现,都植根于对人性的理解之中。因此,在剖析康德的幸福观之前,有必要首先探寻康德的人性观。 人性的两重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得以确立的前提和依据。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对 于现象世界而言,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的行为受到自然本能的左右及因果律的支配,人所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和物质满足的本能需求。对于本体世界而言,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可以超越自然本能的支配和束缚,不再仅仅受制于苦乐欲求的驱使,转而追求普遍的道德律令,凭借自由意志主宰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因此,在康德那里,人生而具有自然人性和道德本性。 “善良意志”,即德性,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核心理念。德性是什么?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所能获得的最高目的就是德性,即在合乎道德律令的基础上所达到的道德品质的超越。它表现为人的尊严和道德的崇高,而德性的实现则是要通过人对于普遍道德律令的尊重、敬畏与遵守,进而完全超越自然欲求和本能欲望的束缚。康德认为,德性即是“善良意志”,它是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所生而具有的使人摆脱感性欲求的干扰而完全服从道德律令的意志和力量,人的责任感和义务心是“善良意志”的最好体现。人正是由于具备德性和“善良意志”,才得以称其为人。德性的实现和“善良意志”的产生,是道德的根源和基础,同时也是人能够获得幸福、达到“至善”的首要条件。 “至善”,是康德德性幸福论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康德看来,人生就是追求一个无限完满的过程,达到福与德的统一,即“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实现“至善”,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那就是理性道德和感官幸福。作为自然人,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作为道德人,则追求德性的实现和道德的圆满。据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与当代科学幸福观的构建 陈 丽 摘要:康德在理性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主张德福统一,幸福须与道德相称、与德性联结,才能真正抵达幸福的彼岸,即“至善”的最高境界。康德的德性幸福论高扬了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对于斧正今天为追求利益至上、物欲满足和感官刺激而无视道德教化、道德修养的错误观念和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幸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幸福;康德;德性;至善;道德中图分类号:B82-0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3)11-0035-02 作者简介:陈丽(1979-),女,安徽濉溪人,硕士,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安徽芜湖241000)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 向为哲学与政治。收稿日期:2013-05-14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12013

北大西方哲学史考研要点

西方哲学史复习参考 希腊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始基逻各斯种子说四根说奴斯影像说智者理念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四因说《理想国》《物理学》《工具论》《形而上学》悬搁判断太一 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 1、西方哲学史的开端(米利都学派)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3、思维与存在同一(巴门尼德) 4、飞矢不动(芝诺) 5、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 6、“精神接生术”和辩证法(苏格拉底); 7、自知自无知(苏格拉底) 8、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9、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图) 10、回忆说(柏拉图); 11、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 12、潜能与现实(亚里士多德): 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 1、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及伊壁鸠鲁的发展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哲学启示 3、柏拉图“理念论”在哲学史发展上的意义 4、柏拉图《理想图》的政治主张及意义 5、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6、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7、亚里士多德关于“是者”的学说 8、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9、新柏拉图主义“太一说” 中世纪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教父哲学原罪说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唯名论与实在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神学大全》奥卡姆的剃刀 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 1、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2、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论理性和信仰 3、罗吉尔.培根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4、阿奎那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 1、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2、唯名论与唯实论分歧及其争论的理论意义。 3、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近代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西方文论作业

西方美学史专题研究 文艺学中国文论张爱荣20124003003 得分任课教师:张子程 探析康德知识学中的想象力 众所周知,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康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借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想象力。但是我们知道大量事实证明,认识活动并非仅仅是在抽象概念与理论世界中周旋, 想象在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现代幻想之父”的法国科学家濡勒·凡尔纳,就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早在上一世纪就设想了电视、直升飞机、导弹、坦克等,列宁曾说过:“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也说明了这一点。 康德在分析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时,将人的思维感知力三分为感性—知性—理性。想象力则是一种游移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人的思维能力,它时而与知性相结合产生自由美, 时而又与理性相结合广生依存美,即当审美而向知性时,注重的是对象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当审美而向理性时, 它则是“道德的象征”,也就是康德重点分析的“崇高”。可见,想象力在康德理论中是一运动的能力,这亦导致想象力给人一种难以把握的印象。康德自己也说“我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量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 即一个概念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 [1]P16由此可见在康德的主体性美学研究中,那种“强有力地从真的自然所提供给它的素材里创造一个像似另一个自然来的”的“自由想象”是难以把握却又极为重要的。康德关于想象在审美意识中的作用的学说最终属于典型说,想象力的功能是使理念显现于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我这里要说的审美意识的更高层次应当是超越典型说所讲的典型创造,而以在场的东西通过想象显现出本身不在场的东西,从而使鉴赏者驰骋于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限的不在场的空间),玩味无穷,所谓“词外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才是最高的审美境界。比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元稹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等例子,都是说的这种想象力的审美功能。从“山河在”、“草木深”之出场让鉴赏者去想象———玩味“无余物”和“无人”的这些本身未出场的荒凉景象,从“白头宫女在”之出场让鉴赏者去想象一玩味昔日之繁华已成过眼云烟的寂寞寥落景象,这就是一种“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的诗意和审美境界。因此在阐释康德的想象力的意义时, 必须将其放入他的感知体系中去把握。 一、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和运动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概念(最新)

摘要:物自体是康德哲学中最为基础以及最为重要的概念。康德认为由人的主体所建造出来的科学仅仅存在于现象界,而不能深入到对象自身的本体。对象自身的本体被康德称之为“自在之物”,即物自体。这一概念的提出调和了独断论和怀疑论,是康德所有概念的基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断论怀疑论物自体 一、物自体概念提出的背景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世,调和了当时两大哲学流派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的对立,是康德进行创作的首要原因。何为唯理论,就是注重理性思维去思考,那么经验论就是注重实践经验到的事物。但是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走向了两个极端,唯理论表现为以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首的独断论,经验论表现为以休谟为首的怀疑论。独断论就是在没有任何经验作为根据的条件下,单凭逻辑思维的推论断言在我们的主体之外存在着某些终极客体的知识。而康德在早期主张唯理论,大量吸收了莱布尼茨思想中的能动性因素。 提到了休谟就不得不提到笛卡尔。笛卡尔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真正的鼻祖,因为近代哲学从笛卡尔那里由先前的本体论研究转移到认识论,人们能否由表象通达到实在。笛卡尔要寻求的是整个哲学的根基,他发现那些本体论哲学家所认识到的本体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他要寻找作为哲学根基的“不可怀疑性”,答案就是“我思”。笛卡尔将“自我”确立为哲学的主题,确立了近代哲学的基点。当我在思考的时候只有一件事是不用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思考。一旦我们意识到了,就已经处在意识当中了。 在欧洲中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充当了上帝的位置,理性是用机械论的方式解释世界,这种理性主要体现为数理的因果模式。休谟建立在习惯联想基础上的怀疑论引起的恐慌可想而知。康德的形而上学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人为自然立法”,另一个是“人为自己立法”。因为要为“自然立法”,这是关于现象界的机械的存在论,是经验范围内的形而上学。因为要为“自己立法”,所以建构了物自体概念,是作为自由意志的物自体的存在论,是超验的形而上学。因此康德发言:“我们要悬置这些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地盘”。 二、哥白尼式革命 牛顿物理学对康德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序言中就能看出来。康德列举伽利略、托里拆利、施塔尔等人的例子,着重讨论了在经验性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用来说明科学、哲學、形而上学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依照理性自己放进自然中去的东西,到自然中去寻找(而不是替自然虚构出)它单由自己本来会一无所知、而是必须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 ①14,BXIV由此得知,自然科学是依照主体的理性运用经验在自然中不断总结和寻找,这就是科学所走的道路。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西方哲学概览之一)① 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2) 二、前批判时期 (3) 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4) 四、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6) 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7) ①提到的章节号码和页码是赵敦华的书中的章节号码和页码

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1945年后成为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市)地处波罗地海之滨,普瑞格河流经市区入海,它是海岸贸易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父亲是一位马鞍匠。母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心地善良,信虔诚派基督教,她对康德影响很大。八岁至十六岁在教会办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成绩优异。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学习,1745年毕业。这时因为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家境困难,他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他在给学生上课之余,还抓紧时间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获得担任大学教师的资格。在1755年以前匿名发表了《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的著作和几篇论文。1755年开始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担任了多年的编外讲师。有时每周上课多达二十课时,他曾讲过自然观、人类学、自然地理、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神学、教育学、哲学大全等课程,据说还讲过建筑学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课程。1770年晋升为教授。在康德的一生中,除了有一次暂短的外出旅行以外,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他没有结婚成家,生活极其有规律。早五点准时起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或搞研究和会见朋友等,下午五点准时散步,晚上读书或写作,晚十点准时就寝。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著作着迷而没有去散步。正如教材第259页的引文中说的那样,是卢梭告诉了他,凡是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有知识有才能,而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是卢梭教给了他要学会尊重人,特别要尊重普通的劳动者。因此他与卢梭一样,可以说都是平民哲学家。他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但是他的性格外圆内方,有调和折中的特点。他的宗教观是理性的宗教观,因此受到政府和宗教界的批判和限制,不让他发表有关宗教方面的言论和著作,他不得不违心的服从。但是等到他退休,前德国国王死了以后,他照样坚持发表自己的见解。1804年病故。 康德熟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典籍和哲学,也非常了解英法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除了卢梭以外,就是牛顿和休谟了。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在进行教学和哲学与科学的研究上。因此有人说,康德没有生平,他的工作和著作就是他的生平,他是典型的学院派的书斋哲学家,这种评价是世界公认的。他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认识论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摘要: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唯理主义)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关键词:感性;知性;理性;哥白尼革命;二律背反 独断论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留下的形而上学的精神遗产,它坚信只有超越经验事实之上的结论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理。像作为整个宇宙万物对立面的上帝,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背后不动的规律,哲学所探讨的形象世界背后的实在,支配无限繁复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逻格斯),都是独断论意义上的确定性知识。可是,休谟对此十分怀疑。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局限于我们经验的感官印象而已。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所谓确定性知识的那些命题都只具备或然性: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其依据是我们所体会、观察或实验到的数据,即各种性质的经验,与经验吻合的为真,否则为假。 正是休谟对于独断论的经验主义的怀疑引起了康德的反思。当然,康德并不否认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同时认为,起源于经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还有经验之外的知识或先验的甚至是超越经验的知识。这些传统的知识论问题必须从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一、人的认识过程 无论是人的认识能力还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中理性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么,什么是理性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放在认识过程中加以界定,即人的内在心灵固有三种递进的认识能力:首先是感性,即人在空间和时间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不过层次较低)中感觉事物的能力;其次是知性,即将感觉数据通过概念和综合加工生成的有关外在客体的知识的能力,此综合乃是依据先验的范畴(由概念化的规则指导)来进行加工的;最后是理性,即将客体知识综合成系统的能力(如将整个现象世界理解为有系统规律的“自然王国”)。这说明在建构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人的主体认知能力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即 “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然后上升到知性,最后终于理性,在它之后我们便没有能力通过直觉的事物来理解理性之后的事了。” 由此可见,理性是处于最高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从综合和终极——广度和深度方面——意义上指导认识者主体去寻找各种经验的偶然性条件背后的绝对条件,以便确保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安全性。因此,理性既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终极性。 但是,恰好是在认识的终极性这里,理性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相遇了。在这里它们两者都会产生“哲学上的虚幻”(philosophical illusions)。相对于认识过程中的客体或者整个经验现象世界,形而上学的实在和理性的结论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的短处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不能直观,不能被描写成某种具体的经验实物;它们的长处是可以为普遍的经验实物建构起必然的规定性,即规律。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所说的“经虚涉旷”和“超以象外”的统一,它们没有物象,因此是“虚幻不实”的,但却可以超越物象的局限而揭示整体物象或经验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理性在人类认识中的本质就是要建构“整体性的知识大厦”(entire edifice of knowledge),所以它需要经验论的一砖一瓦,但不是乱堆乱放,而是要放在大厦中的某些确定位置;它也需要独断论的建筑蓝图,但要严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 雷德鹏原载于《学术论坛》 历来的康德研究者都对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究竟是什么,感到迷惑不解。这当然与康德本人对这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和摇摆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心得体会:第一,康德把这个概念定义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那么,它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第二,康德说,想象力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 康德对“想象力”概念含义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下称《纯批》)和《实用人类学》中。康德把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规定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它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并依其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划分为两种:一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创制性的想象力”;二是“再生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复制性的想象力”。康德特别重视前一种想象力。例如在《纯批》中,康德将想象力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的心灵的直观能力。他说:“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就想象力就是自发性这一点而言,我有时也把它称之为生产性的想象力,并由此将它区别于再生的想象力。”(1,P101)又如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说:“想象力(facultas imaginandi)作为一种即使对象不在场也能具有的直观能力,要么是创制的,这就是本原地表现(exhibitio originaria)对象的能力,因而这种表现是先于经验而发生的;要么就是复制的,即派生地表现(exhibitio derivativa)对象的能力,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2,P49)那么,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 要理解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这个基本含义,我们首先必须把握康德的“直观”概念的一般含义。康德说,所谓直观就是先于一切思维的表象行为。一切知识都借之与对象发生关系。实际上,在康德的论述中,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直观。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律 毫无疑问近两、三百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哲学天才所放射的光辉是无可比拟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德国哲学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并将他的伦理学体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主要理论成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二、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 三、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他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理性与善良意志 卢梭是对康德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卢梭的哲学思想是源本于人类学。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康德也继承了这种“自由”的观点,但是他对自由也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整个哲学的基础都转移到‘自由’的概念上来了;自由成了一种‘自发性’或‘自律’,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是道德性的内在先验原理”。当然,对于这种先天的道德原则的肯定并不表示康德完全否定感性世界中的人的欲望和幸福。他承认在理性原则之外还有感性的幸福,“人属于感觉世界;人的理性当然有一个无可否定的感性层面的使命,即照顾感性的关切,并且为今生的幸福起见,以及可能的话为来生的幸福起见,制定实践的准则,在这两点而言,它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 虽然承认感性世界,但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关注点还是理性。他把人看作理性行为者。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在于理性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建立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区别就在于在道德世界里理性能够为行为为提供行为准则,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完全是顺从于个人欲望。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拥有了自然能力之后,就需要理性能力来随时考虑自身的福与难。除此之外,理性还会被用于到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对纯粹的、绝无感性关切的理性进行判断,并使这种判断成为福祸判断的无上条件。 而这种理性的善恶评价又是源于什么呢?康德认为那就是“善良意志”,康德将道德的基础从传统观念的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来,从而建立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康德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础之上对时空的看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完全接受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另一方面,他对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有一种新的哲学说法,他说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不在于它们独立不依的自身存在,相反,在于它们属于人的先天感性形式. 康德认为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由感性先验提供出来的纯粹直观形式使感觉、直观成为可能的.人的感觉之所以是人的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感觉,因而总是有时序和方位的感觉.人因有时间这种感性形式,他必定总是打开了一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界,并且总是且不得不在这个时间视界里感觉、直观一切.因此,一切现象物必须以先验的时间表象为前提.时间是先验的,但它不是先验的概念,而是先验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都是感性的直观形式,但是时间具有更根本的地位.因为空间只是外在现象的条件,却不是内在现象的条件,而时间则是一切现象的条件. 康德在时空观上真正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将时间和空间范畴引入认识论.从前的哲学家都视时空问题为自然哲学问题,没有意识到它是知识论问题的基础.康德创造性地将数学作为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与时空问题相联系.康德认为纯粹数学是超经验的普遍必然,因而是先天知识,但也是综合知识.所有的综合都基于一个直观,它们就是空间和时间的纯直观.空间直观使几何学得以可能,时间直观使算术得以可能.一句话,全部康德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的阐明的结论就是:时间和空间意识不是从感觉经验中得来的,它是人类的先天的直观形式.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对于当时的人们,它与感性的空间以及牛顿的物理学空间之本质是同一.因此,当康德论证空间之为先天直观的时候,他心中所想的,当然只能是欧氏空间.正是这一点,在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出现后,被一些人用作否定康德时间和空间意识先天论的根据.

康德的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的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和他的哲学,无疑是在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康德在哲学史上恰似一个贮水池,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或者其他科目,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的哲学的贡献至少有三点: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先验论的哲学思维和观念;以及他的辩证法的思维。 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就不得不说到他的“三大批判”的哲学体系,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个重要思想的提出,给哲学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变。 “三大批判”分别教给人们如何判断“真”、“善”、“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意在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即求真。而他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都在补充和提出更多的强调人的能动作用。 “三大批判”哲学体系的形成,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在此之后,无数的伟大的哲学家都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得到领悟,并如同师出康德般,发展出更多的哲学思想。 康德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先验论的哲学思维和观念。在康德时代,所谓的认识不过就是通过对现象的认识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关系上,就是要求主体认识必须符合客体对象。因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特别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只能在认识中起到消极的、被动的作用。然而,康德敏锐地发现,这一认识论的原

则最终会导致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从而完全否定认识的可能性。 康德认为,如果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向到对象符合认识这一崭新的原则上来,也许我们就可以给出认识可能性更为充分而雄辩的说明。这就预示了人的认识能力在认识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又是同经验紧密相联系的,康德称之为“先验的”。所谓经验的,就是人的直接感知。由于任何人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经验的往往是不确定的,有局限的,有限的;而先验的则是经过人的理性对于经验的知觉的整理,它是确定的,普遍的,必然的。 康德的先验哲学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使人们可以从认识能力上去解决如何认识可能的这一重大问题。 康德的重大影响还有他的辩证法思维。康德在认识论的思想上认为,一方面,人的本体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的本体,本体并不是万物由它构成,最终又归于它的那种世界的“始基”或“本原”。康德认为,这种本体仅仅是经验的本体,是人们在自己经验里的感知,没有普遍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所有客观有效的问题在认识论中不过是知性的统觉所综合统一的判断。 这种二元论的思想模式即发展成为了辩证法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并是辩证法的思想发扬光大。 康德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无论是他的“三大批判”、“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观点”等等,都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毋庸置疑的贡献。正是有了康德的哲学体系,哲学的魅力才更有光彩,也使后人前仆后继的在康德的影响之下在哲学的领域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

康德美学的几个关键点

康德美学的几个关键词(审美判断力部分) 对于初涉康德美学的人来说,我认为要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应该从以下关键词的理解开始。 知性和理性先验原则想象力审美判断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共同感纯粹美崇高美美感二律背反美的艺术天才和灵感 一知性和理性 在哲学的一般领地中,康德指出: 通过自然概念的立法是由知性进行的并且是理论上的。通过自由概念的立法是由理性造成的并且只是实践性的,不过只有在实践中理性才是立法性的。(第8页) 高层能力系统表 从上可知,康德的知性是获得知识理论的一种凭借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理论知识的获得是凭借书本知识,而不是实践。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知性在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是一种从知识到知识的认识,从理论到理论的深化,而与人的实践脱离。理性,指的是实践理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发挥作用,指导人的实践道德和自由意志,与《纯粹理性批判》的理性区别开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理性和知性的含义相同,是人的知识认识能力。朱光潜认为《纯粹理性批判》是研究形而上学的知识,我一直认为学术上的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的静止、片面、绝对形而上学)指的是对终极世界的探求,是人的道德精神方面的,只可体会,不可认识的,研究的是宇宙的无限,从而感知人自身的有限性。怎么解释,是我认识的错误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第345页)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知性论:知性不能独自直观或知觉任何事物,感觉不能独自思维任何事物。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有知识。关于感性规律的科学,被称之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