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中分离布鲁菌1例

血培养中分离布鲁菌1例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总结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总结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1.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漏斗、烧杯碰;②沉淀要洗涤; 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在互不相溶的溶 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分液漏斗 ①先查漏;②对萃 取剂的要求;③使 漏斗内外 通;④上层 上口倒出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分液漏斗2.混合物的化学分离法

二、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1.常见气体的检验 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 3.NO 2 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 有白色沉淀生成。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 4 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 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 4 Cl溶液。 (5)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 3 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 3 ,但 溶于氨水,生成[Ag(NH 3) 2 ]+。 (7)NH 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 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 3 气体。 (8)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 2 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 后变成红褐色Fe(OH) 3 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 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 2 =2Fe3++2Cl- (9)Fe3+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 3 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 生成红褐色Fe(OH) 3 沉淀。 (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 2 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 Cu(OH) 2 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3.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 生成[Ag(NH 3) 2 ]+。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 2 ,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 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 4 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 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 2 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 溶液褪色。能与BaCl 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 3 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 性气味的SO 2 气体。

厌氧培养方法

厌氧性细菌的分离培养法 厌氧菌需有较低的氧化—还原势能才能生长 (例如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需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至 0.11V 时才开始生长 ),在有氧的环境下,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较高,不适于厌 氧菌的生长。为使培养基降低势,降低培养环境的氧压是十分必要的。现有的厌氧培养法甚多,主要有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 3 种方法,可根据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而选用。 1.生物学方法 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组织 (如马铃薯、燕麦、发芽谷物等 )或动物组织 (新鲜无菌的小片组织或 加热杀菌的肌肉、心、脑等 ) ,由于组织的呼吸作用或组织中的可氧化物质氧化而消耗氧 气(如肌肉或脑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能消耗氧气,碎肉培养基的应用,就是根据这 个原理 ),组织中所含的还原性化合物如谷胱甘肽也可以使氧化—还原电势下降。 另外,将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培养在一个平皿内,利用需氧菌的生长将氧消耗后,使 厌氧菌能生长。其方法是将培养皿的一半接种吸收氧气能力强的需氧菌(如枯草杆菌 ),另一半接种厌氧菌,接种后将平皿倒扣在一块玻璃板上,并用石蜡密封,置37恒温箱中培养2~3d 后,即可观察到需氧菌和厌氧菌均先后生长。 2.化学方法 利用还原作用强的化学物质,将环境或培养基内的氧气吸收,或用还原氧化型物质,降低氧化—还原电势。 此法系用连二亚硫酸纳 (Sodium hydrosulphite) 和碳酸钠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其反应式如 下: Na2S204 十Na2C03十O2 一→ Na2SO4十Na2SO3 十C02 取一有盖的玻璃罐,罐底垫一薄层棉花,将接种好的平皿重叠正放于罐内 (如系液体培养基,则 直立于罐内 ),最上端保留可容纳 1~2 个平皿的空间 (视玻罐的体积而定 ),按玻罐的体积每 1000cm3 空间用连二亚硫酸纳及碳酸钠各 30g,在纸上混匀后,盛于上面的空平皿中,加水少许使 混合物潮湿,但不可过湿,以免罐内水分过多。若用无盖玻罐,则可将平皿重叠正放在浅底容器上,以无盖玻罐罩于皿上,罐口周围用胶泥或水银封闭 (如图1-5 )。 (2)焦性没食子酸法 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溶液中能吸收大重氧气,同时由淡棕变为深棕色的焦性没食橙(Purpurgallin) 。每 l00cm3 空间用焦性没食子酸1g 及 10%氢氧化纳或氢氧化钾l0ml ,其具体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单个培养皿法: 将厌氧菌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取方形玻璃板一块,中央置纱布或棉花或重叠滤纸一片,在 其上放焦性没食子酸 0.2g 及 10% NaOH 溶液 0.5mL 。迅速拿去皿盖,将培养皿倒置于其上,周围 以融化石蜡或胶泥密封。将此玻璃板连同培养皿放人 37C 温箱培养 24~48h 后,取出观察。 2) Buchner 氏试管法: 取一大试管,在管底放焦性没食子酸0.5g 及玻璃珠数个或放一螺旋状铅丝。将已接种的培养管 放人大试管中,迅速加入 20% NaOH 溶液 0.5ml,立即将管口用橡皮塞塞紧,必要时周围封以石 蜡, 37 培养 24~48h 后观察 (图1-6 )。 3)玻罐或干燥器法: 置适量焦性没食子酸于一干燥器或玻罐的隔板下面,将培养皿或试管置于隔板上,并在玻 罐内置美蓝指示剂一管,从罐侧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放于罐底,将焦性没食子酸用纸或纱布包好, 用线系住,暂勿与氢氧化钠接触,待一切准备好后.将线放下,使焦性没食子酸落人氢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乳杆菌常用MRS琼脂作半选择培养基。当乳杆菌仅是复杂区系中的部分菌类 时,SL培养基常用作为选择性培养基。对于芽孢乳杆菌常用GYP培养基,链球菌有TYC培养基、MS培养基。M17培养基被用作乳球菌的分离培养基。 嗜酸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属的一个种。其特性为:杆菌,两端圆,不运动,无 鞭毛。粪肠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圆形或椭圆形。 乳酸片球菌细胞呈球状,直径0.6~1.0μm,在直角两个平面交替形成四联状,一般细胞成对生,单生者罕见,不成链状排列。革兰氏阳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在MRS培养基上菌落小,呈白色。沿洋菜穿刺线的生长物呈丝状。 乳酸菌在一般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微小菌落,不易观察,所以分离时先富集培养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基一般添加西红柿、酵母膏、吐温-80等物质,也常常加入醋酸盐,因醋酸盐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培养基中添加碳酸钙,乳酸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作为分离鉴别的依据,通过对生成的乳酸量进行性能鉴定。 乳酸菌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氧,一般菌落比较小。分离培养基一般可添加西红柿酵母膏油酸吐温等物质,均具有促进生长作用。也常常添加醋酸盐抑制有些细菌的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

酵母菌的培养和观察

酵母菌的培养和观察 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培养酵母菌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人类认识和利用酵母菌的历史悠久,早在史前时期,先人们就学会酿酒。约在6000年前,就发明发面的方法。直到十九世纪有了显微镜,人们才窥探到醉母菌的真面目。对酵母菌做纯系培养分类研究的是与巴斯德同时代的丹麦人汉斯,他是为寻求酿造高品质啤酒的途径才去深入研究酵母菌的。 材料器具甜酒酿汁液,新鲜酵母,豆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皮,玻璃棒,镊子,滴管,吸水纸,酒精灯,石棉网,火柴,漏斗架,玻璃斗,量杯,三角烧瓶,烧杯,天平,量筒,棉絮;蔗糖,乳酸,碘液。 步骤 1.观察酵母菌 (1)用滴管从甜酒酿的汁液中吸取一滴汁液,滴在载玻片上,用针摊开,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就能清楚地看到甜酒酿的汁液中悬浮着无数酵母菌。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一个酵母菌,可以看到酵母菌是椭圆形的单个细胞,细胞中有许多小颗粒,也有几个大的液泡(图示)。有的酵母菌的一端长出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菌的芽体。芽体成长脱落,就成为新的个体,有的芽体在从母体脱落前又长出突起。这种繁殖方法叫出芽繁殖。 (2)在盖玻片一边加一滴碘液,从另一边用吸水纸把染液引入盖玻片下。不久就能看到被染成棕褐色的细胞核和变成蓝紫色的淀粉粒。 2.培养酵母菌 (1)用蔗糖液培养在盛有100毫升的三角烧瓶里加5克蔗糖,煮沸。等到溶液稍稍冷却,加一小块鲜酵母,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再用棉絮塞紧瓶口。然后把烧瓶放在25~30℃的温暖地方,数小时后就可见到溶液里有气泡产生,并散发出酒味。这是因为酵母菌正在把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2)二三天后吸取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看到已培养出大量酵母菌。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实用)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以达到处理和提纯的目的,其中化学处理往往是为物理处理作准备,最后均要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方法和操作简述如下: 1. 分液法��常用于两种均不溶于水或一种溶于水,而另一种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步骤如下: 分液前所加试剂必须与其中一种有机物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或溶解其中一种有机物,使其分层。如分离溴乙烷与乙醇(一种溶于水,另一种不溶于水): 又如分离苯和苯酚: 2. 蒸馏法��适用于均溶于水或均不溶于水的几种液态有机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步骤为: 蒸馏前所加化学试剂必须与其中部分有机物反应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且本身也难挥发。如分离乙酸和乙醇(均溶于水):

3. 洗气法��适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步骤为: 例如: 此外,蛋白质的提纯和分离,用渗析法;肥皂与甘油的分离,用盐析法。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1,洗气 2,萃取分液溴苯(Br2),硝基苯(NO2),苯(苯酚),乙酸乙酯(乙酸) 3, a,制无水酒精:加新制生石灰蒸馏 b,酒精(羧酸)加新制生石灰(或NaOH固体)蒸馏c,乙醚中混有乙醇:加Na,蒸馏 d,液态烃:分馏 4,渗析 a,蛋白质中含有Na2SO4 b,淀粉中KI 5,升华奈(NaCl) 鉴别有机物的常用试剂 所谓鉴别,就是根据给定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被检物质的性质,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通过必要的化学实验,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把它们一一区别开来.有机物的鉴别主要是利用官能团的特征反应进行鉴别.鉴别有机物常用的试剂及特征反应有以下几种: 1. 水 适用于不溶于水,且密度不同的有机物的鉴别.例如:苯与硝基苯. 2. 溴水 (1)与分子结构中含有C=C键或键的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例如: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等. (2)与含有醛基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例如:醛类,甲酸. (3)与苯酚发生取代反应而褪色,且生成白色沉淀. 3. 酸性溶液 (1)与分子结构中含有C=C键或键的不饱和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例如: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等. (2)苯的同系物的侧链被氧化而褪色.例如:甲苯,二甲苯等. (3)与含有羟基,醛基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褪色.例如:醇类,醛类,单糖等. 4. 银氨溶液(托伦试剂) 与含有醛基的物质水浴加热发生银镜反应.例如:醛类,甲酸,甲酸酯和葡萄糖等. 5. 新制悬浊液(费林试剂) (1)与较强酸性的有机酸反应,混合液澄清.例如:甲酸,乙酸等. (2)与多元醇生成绛蓝色溶液.如丙三醇. (3)与含有醛基的物质混合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例如:醛类,甲酸,甲酸酯和葡萄糖等. 6. 金属钠 与含有羟基的物质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无色气体.例如:醇类,酸类等. 7. 溶液 与苯酚反应生成紫色溶液. 8. 碘水 遇到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9. 溶液 与酸性较强的羧酸反应产生气体.如:乙酸和苯甲酸等.

血培养分离出卡明斯节杆菌 1 例

血培养分离出卡明斯节杆菌 1 例 摘要 患者男,36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后出现下腹痛,伴 体温升高,最高39℃,腹部CT、腹部彩超提示:下腹及右侧腹部混合性包块, 腹腔积液。后来我院,行B超引导下经皮腹膜肿物穿刺,病理提示恶性间皮瘤可能;会诊示“腹膜穿刺”小块纤维组织内腺性肿瘤灶,增生瘤组织浸润,形态和免 疫标记提示可符合上皮性间皮瘤。全身PET-CT检查示腹腔、盆腔多发病变,以腹膜、网膜受累为主,伴腹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影,核素高摄取,胸腔积液、腹腔 及盆腔网膜间隙包裹性积液,符合腹腔恶性间皮瘤表现。后来我科,于2018.5.28 起予以培美曲塞+卡铂方案化疗1周期,过程顺利。现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门诊以“腹膜间皮瘤”收入我科。发病来,神志清,精神欠佳,睡眠好,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12公斤。 8月2日两次血培养分离出卡明斯节杆菌。 2 细菌培养鉴定 抽取患者血液注入BACTEC FX全自动血培养系统配套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中进行增菌培养,阳性报警后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中国蓝平板,置于35 ℃5% CO2培养箱中培养。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涂片染色见阳性杆状,或转变成阴性杆状,转种血平板,置35℃培养24h。血平板上生长良好,可见湿润、光滑、 灰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的菌落,直径2~3mm,无溶血环,无特殊气味。经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compat鉴定不出,后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 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简称质谱技术,鉴定为卡明斯节杆菌。 3 讨论 节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放线菌,具有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 固氮、合成生物燃料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一类极具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另外, 节杆菌还具有极强的抗逆能力,具有能在饥饿、温度变化、电离辐射、氧自由基 和有毒化合物等所致的胁迫环境下长期存活的能力。因此,在深层土壤、冰川、 沙漠等多种极端环境中均发现有它的存在,是最常分离到的土壤细菌之一。 卡明斯节杆菌临床病例很少见,因此目前国内外对该菌对人类疾病感染的研 究十分有限,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许多临床医生对其更是缺乏认识。本文将对 1 例感染卡明斯节杆菌的病例进行分析,以加强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生对 该菌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其菌的形态特征,当镜下形态为革兰阳性 呈杆状、且鉴定为卡明斯节杆菌时,并应做16SrRNA基因测序。而临床医生对于 这种患者,在缺乏阳性结果时,血培养检出革兰阳性杆状,尽早进行经验性治疗。 研究表明,结核分子杆菌与节杆菌同属于放线菌,并且在分裂形态、细胞壁 形成特点、分裂发育相关基因及基因组特征上存在诸多相似性,通过对节杆菌分 裂发育特点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控制结核分枝杆菌分裂的关键因素,为 开发高效抑制结核分裂的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Heyrman J, Verbeeren J, Schumann P, Swings J, De Vos P. Six novel Arthrobacter species isolated from deteriorated mural paint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2005, 55(Pt 4): 1457–1464. [2]王艳霞,王红玲,王敏,骆健美.简单节杆菌groEL基因表达对大肠杆菌抗逆性能的 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6,32(05):180-186.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办法

精心整理 乳酸菌菌种的分离筛选方法 乳酸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通称。为兼性厌氧菌,杆状或球状,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运动。营养要求高,需要提供丰富的肽类氨基酸维生素。在琼脂表面或内层形成较小的白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通常用作为有益微生物的菌种有乳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双歧杆菌、屎肠球菌、戊糖片球菌等。 时,SL 培养基、MS 对乳酸菌无害。一.筛选方法: 1.溶钙圈法: 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 。 筛选过程:样品预处理→梯度稀释至10-6→选择合适的稀释度涂布→37℃培养48h →挑选产生溶

钙圈的菌落反复在MRS培养基上划线→挑起单菌落染色,经镜检确认为纯种→挑选革兰氏阳性单菌落→试管穿刺4℃冰箱保存。 2.溴甲酚绿指示剂法: 培养基:MRS培养基(含溴甲酚绿酒精溶液) 筛选过程:同上,不同之处是稀释涂布后长出菌落,挑取使溴甲酚绿变色的菌落。 二.菌种的分离筛选 1.培养基: ★1.1麦芽汁碳酸钙培养基:麦芽汁(10BX)1L预先灭菌碳酸钙5-10g/LPH自然(分离用) ★★1.2吐温 ★1.3 酵母膏(分离用) 1.4 1.5 MgSO 4 1.6 ★★1.7 蛋白胨 葡萄糖、琼 脂18.0g 酸钙, 1.8BCP 乳糖5.0g蛋白胨5.0g酵母膏3.0g0.5℅溴甲酚紫10ml自来水1000ml pH6.5-7.0(分离用) 1.9BCG牛乳营养琼脂:脱脂奶粉10g,溶于50ml水中,加入1.6℅溴甲酚绿酒 精溶液0.07ml,0.075Mpa20min。另取琼脂2.0g,溶于50ml水中,加酵母膏 1.0g溶解后调pH6.5-6.8,0.1Mpa20min.趁热在无菌操作下两者混合均匀, 倒平板,37℃培养24h,检查是否有杂菌。

酵母菌的培养与分离

微生物学大实验 实验指导 编者: 生物技术教研室 2007。3 目录 实验一酵母菌得培养与分离‥‥‥‥‥‥‥‥‥‥‥‥‥‥‥‥‥‥2 实验二酵母菌得鉴定‥‥‥‥‥‥‥‥‥‥‥‥‥‥‥‥‥‥‥‥‥7实验三酵母菌耐受能力得测定‥‥‥‥‥‥‥‥‥‥‥‥‥‥‥‥19 实验四酵母菌发酵工艺条件得优化‥‥‥‥‥‥‥‥‥‥‥‥‥‥22

实验五耐高温酵母菌株得诱变选育‥‥‥‥‥‥‥‥‥‥‥‥‥‥24 实验六酿酒酵母细胞固定化与酒精发酵‥‥‥‥‥‥‥‥‥‥‥‥27耐高温酒精酵母菌得选育及发酵条件得研究 实验一酵母菌得培养与分离 一、实验目得 学习培养与分离酵母菌得技术与方法 二、基本原理 大多数酵母菌为腐生,其生活最适pH为4。5-6,常见于含糖分较高得环境中,例如果园土、菜地土及果皮等植物表面。酵母菌生长迅速,易于分离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长得快。 利用酵母菌喜欢酸性环境得特点,常用酸性液体培养基获得酵母菌得培养液(这样做得好处就是酸性培养条件则可抑制细菌得生长),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用划线法分离之。 三、实验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本次实验得方案由同学们自己制定,实验包括: 1.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得配制。 2、菌株得筛选,根据一定得生产目得并从特定得样品筛选出高产酒精得适宜得酵母菌株。 3。酵母菌得分离,要求接种一次, 28-30℃,培养24小时,转接一次,28-30℃,培养24小时,并用镜检得方法独立判定所分离菌株就是否为酵母菌、 4、用划线分离法对酵母菌进行纯化,要求每组挑取单个菌落,连续划线分离4代,镜下为单一纯菌株,每组扩繁10支斜面菌种,备用、 四、实验得准备 1、甘蔗、成熟葡萄或苹果等果皮、0.1%美蓝染液、1ml得无菌吸管、无菌培养皿等。 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原料: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5-20克)、蒸馏水(1000ml)。 配制方法: (1)先将马铃薯去皮,切片,称200克并加蒸馏水1000ml,煮沸半小时,用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量至1000ml ,制成20%得马铃薯汁。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简析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简析 目的我科室对怀疑为菌血症的患者做了血培养,以便为临床大夫提供可靠诊断依据。方法采用梅里埃公司的Bact/Alert 3D Select 半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西门子公司Walk 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结果806份标本中检出110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3.15%,革兰氏阴性杆菌57株,占51.82%,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6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0株,分别占23.04%和9.1%;革兰氏阳性菌53株,占48.18%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5株和屎肠球菌7株,分别占13.64%和6.36%。值得关注的是分离的致病菌中有3株布鲁杆菌。结论血培养分离出的细菌表现为多样化,有许多是由于污染了皮肤表面定植菌造成的假阳性,因此我院各科室要进一步加强血培养采集的规范操作培训。 标签:血培养;病原菌;定植菌 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人体的血液感染是细菌的易位感染,当人体局部感染向全身播散和出现全身感染时,可出現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等。近年来由于静脉输液留置器使用增多,在做细菌血培养抽取血液时,会有许多皮肤表面定植菌污染血培养,这就需要在分离细菌时要将所得细菌与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及皮肤表面定植菌相区分。所以,我院要求每个患者做双侧血培养,这样有利于致病菌与定植菌的区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806份血液培养标本。 1.2仪器与试剂生物梅里埃Bact/Alert 3D Select半自动血培养仪及其血培养瓶;西门子Walk 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 1.3菌株鉴定当血培养仪报警有阳性标本时,将报警的血培养瓶拔出,摇匀后用无菌针管抽取血液分别接种于血/麦平板、沙保罗平板、巧克力平板上进行培养,同时湿片看初步形态和动力等,并做革兰氏染色,之后分离病原菌,做相应的细菌鉴定。 1.4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2921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5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选用WHONET5.4软件。 2结果 细菌的检出与分布情况:从806份标本中分离出细菌为110株,阳性率为13.65%,略低于Datta等[1]报道的16.9%,也略低于国内李敏红[2]报道的15.9%,见表1。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方法 酵母菌多数为腐生,一般生长在含糖较高,偏酸的环境中,在通气条 件下,液体培养比霉菌快。菌落与细菌相似,较大而厚,多数不透明, 菌落光滑湿润粘稠,乳白色,少数干皱,边缘整齐,呈红色或粉红色, 圆形椭圆卵形,液体培养基生长会生成沉淀或菌膜。 含高糖浓度(45%),分离蜂蜜酵母,球拟酵母属等嗜高渗透压的酵母。 1.培养基: 葡萄糖 50g/L 尿素1g/L (NH4)2SO41g/L L L MgSO41g/L FeSO4 L 酵母膏 L 孟加拉红 L (富集用) ★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马铃薯200g/L 葡萄糖(霉菌用蔗 糖)20g/L 乳酸5ml马铃薯去皮切片200g,加水煮沸30min,纱布 过滤,补足蒸馏水1L,PH自然。(去掉乳酸可用于酵母菌和霉菌培养 用)(富集用) ★麦芽汁培养基:1:4水60-65℃水浴3-4小时,4-6层纱布过 滤,可加一个蛋清加水20mL调均生泡沫,倒入糖化液中,煮沸过滤, 10-15波林,氯霉素L 121℃ 20min (分离保存 用) 灭菌后加入300u/ml硫酸链霉素(集菌用) ★虎红(孟加拉红)培养基:蛋白胨L 葡萄糖10g/L L L 孟加拉红L 氯霉素L 琼脂15g/L PH自然 (分离纯化用)

★豆芽汁培养基:黄豆芽100g/L 葡萄糖50g/L PH自然。100g黄豆芽,加水煮沸30min,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1L 察氏培养基:主要培养霉菌观察形态用 蔗糖30g/L 硝酸钠3g/L 磷酸氢二钾1g/L 氯化钾L 硫酸镁 L 硫酸亚铁L 琼脂15-20g/L 121℃ 20min PH自然 一般分离黄酒酵母酒精酵母使用曲汁培养基,啤酒酵母用酒花麦汁培养基,葡萄酒酵母用葡萄汁培养基。 2.集菌:研究酵母菌生态和某种基物或样品中的酵母菌区系,一般不进行集菌,以免改变其中不同种类数量间的对比,将样品制成菌悬液按常规法分离。若从样品中分离特定种类时先集菌。集菌发酵力强菌株,加酸性含糖的培养基,酸性豆汁,必要时注入高浓度的酒精(13-17%),霉菌在液体中形成菌丝体,酵母不形成菌丝,25-28℃2-3d,遇到菌丝体用接种环挑去烧掉,去掉上清液,取沉淀酵母一至两环移植另一液体培养基中,集菌连续两至三次才能完成,要配合镜检。 实例:将待分离的样品10g(ml)放入90ml无菌水或生理盐水/150ml 三角瓶(玻璃珠),摇床振荡20-30min,取上清液接种于酸性培养液(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酸性麦芽汁或酸性豆芽汁)25-28℃2-3d,培养过程中若出现菌丝体跳出烧掉,集菌连续两至三次,培养液变成混浊,产生菌膜和沉淀物。镜检:美兰染液染色,活菌可还原美兰染液,菌体无色。 3.筛选:

发酵实验报告三、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

发酵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三、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生物教育 班级12应生A班 姓名李顺昌 学号124120218 实验课程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 指导教师许波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下学期

实验三、乳酸菌的分离和酸奶的制作小组合作:是小组成员:李顺昌、李媛媛、方淑萍、周玉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2.掌握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 3.学会酸奶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仪器设备:三角瓶、平皿、试管、移液管、玻璃涂布棒、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恒温摇床、冰箱等。 2、材料:市售酸奶、奶粉、白糖、棉花、酸奶瓶(自备,1个/人)等。 3、培养基:乳酸菌分离用 乳酸菌分离用培养基:牛肉膏:0.5%;酵母膏:0.5%;蛋白胨:1%;葡萄糖:1%;乳糖:0.5%;NaCl:0.5%;琼脂:2.5%;pH6.8。 配制250mL/组,装于2个三角瓶 三、实验原理 1、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 (1)酸奶:以牛奶为主要原料,接入一定量乳酸菌,经发酵后制成的一种乳制品饮料。 (2)生理生化原理 牛奶(乳糖)→接种乳酸菌→β-D-半乳糖苷酶→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乳酸发酵(葡萄糖)→乳酸→破坏钙-酪蛋白-磷酸复合物的稳定性→蛋白质凝结→酸奶 2、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采用一定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就能够从酸奶中分离出乳酸菌。 3、酸奶中含有乳酸菌的菌体及代谢产物,因而对人体的肠胃消化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实验方法步骤

(一)乳酸菌的分离纯化——稀释涂布平板法 1、倒平板(约6块/100ml) 2、制备酸奶稀释液 (1)将0.5mL酸奶吸入4.5mL无菌水(自备)中,摇动5min; (2)用无菌吸管吸出0.5mL酸奶悬液,加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制备得到10-2稀释液; (3)再从中吸出0.5mL加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混匀后得到10-3稀释液; (4)以此类推,分别制备得到10-4、10-5、10-6酸奶稀释液。 3、涂布 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10-3、10-4和10-5稀释液各0.1mL,对号放入已经写好记号的平板中央,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匀(每个稀释度涂2块平板)。 4、培养:37℃倒置培养2-3d 5、观察菌落特征(周二中午) 扁平型菌落:大小为2-3mm,边缘不整齐,很薄,近似透明状,染色镜检为细杆状; 半球状隆起菌落:大小为1-2mm隆起成半球状,高约0.5mm,边缘整齐且四周可见酪蛋白水解透明圈,染色镜检为链球状; 礼帽形突起菌落:大小为1-2mm,边缘基本整齐,菌落中央呈隆起状,四周较薄,有酪蛋白水解透明圈,染色镜检亦为链球状。 6、分离纯化:(周二)挑取符合上述特征的单菌落,划线于平板,37℃倒置培养约2d(下周四中午);如发现杂菌需重复上述步骤(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二)酸奶的制作 1、菌种的制备 (1)将分离纯化所得到的乳酸菌分别接种于LB培养基中(30ml/瓶)(下周4早上); (2)37℃、200r/min摇瓶培养约48h (下周5晚)。 2、牛奶的配制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固定化和酒精发酵 第一部分酵母菌的分离纯化 一、实验目的 应用酵母菌的生理生化和生态学的特点,从自然环境中分离酵母菌,并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酵母菌常见于含糖份比较高的环境中,如果园土、菜园土及果皮等的表面。多数酵母菌喜欢偏酸条件,最适pH为酵母菌生长迅速,容易分离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长快,利用酸性条件则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因此常用酸性液体培养基获得酵母菌的加富培养,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纯化。 三、器材和用品 1、甘蔗、苹果皮、葡萄皮、果园土、菜园土等。 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0g(煮开10min后过滤取汁),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自然。分装三角瓶;试管斜面1支/组 3、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配方同上,不加琼脂加乳酸,按1000ml培养基加入5ml乳酸,pH为左右,再分装试管9ml2支/组。 4、无菌吸管3支/组、无菌培养皿、100ml无菌水1瓶/组、涂棒、美兰染液、显微镜、接种环等。 四、实验方法 1、接种:取果皮(不需冲洗)或土壤5克,加入到100ml无菌水中,充分搅拌后,用无菌吸管取1ml接入到9ml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中,在28-30℃培养箱中培养24h,可见培养液变浑浊。 2、加富培养:用无菌吸管取上述培养液1m l,注入另1管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中,在28-30℃培养箱中培养24h。 3、镜检:用无菌操作法用接种环取少量菌液置于载玻片上,中央滴一滴美兰染液,混合均匀后制成水浸片,在高倍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方式,并可根据菌体是否染色来区分酵母菌的死活细胞,因活细胞使美兰染液还原,故菌体不着色。 4、涂皿: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制成平板,用无菌吸管取加富培养液到平板中,用涂棒涂匀后培养24h。 5、分离纯化:用接种环挑取单个酵母菌菌落,在平板上四区划线,培养后分

物质分离提纯方法总结

物质分离提纯方法总结 导读:分离提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以此提高其纯度。分离提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方法,为大家分享了物质分离提纯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结晶和重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即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而重结晶是指将晶体溶于溶剂(或熔融)以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的过程,又称再结晶。 重结晶主要针对固态晶体物质的分离提纯,效果与溶剂选择大有关系。溶剂最好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1)、对主要化合物是可溶性的,对杂质是微溶或不溶的溶剂。滤去杂质后,将溶液浓缩、冷却结晶,即得较纯的物质。 (2)、物质的溶解度在该溶剂中受温度影响较为显著。 中学阶段最常见的实例是KNO3和NaCl的混合物。对于该混合物的分离,主要是利用它们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差别很大。则可在较高温度下将混合物溶液蒸发、浓缩,首先析出的是溶解度升高不大的NaCl晶体,除去NaCl以后的母液再浓缩和冷却后,可得较纯KNO3。另一个实际例子就是选修5第一章提到的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重结晶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才能获得较好的纯化效果。 二、蒸馏法 蒸馏是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

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与其它的分离手段,它的优点在于不需使用系统组分以外的其它溶剂,从而保证不会引入新的杂质。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液态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但蒸馏主要针对组分沸点相差大于30℃以上时,才有理想的分离效果。对于组分沸点相差不大的混合体系则采用分馏。而分馏装置由于要使用分馏柱,高中并不常见,故高中实际教学中很少提及。一个变通的思路,是“固定组分蒸馏法”。比如,乙醇-水混合物,单纯用蒸馏分离效果很不理想,可以先加入生石灰与水反应,将水“固定”住,然后蒸馏,可以得到较纯的乙醇。 三、萃取法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方法。萃取分离物质时,必须用分液漏斗。萃取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萃取剂,被萃取的物质在两个溶剂中的溶解度差距越大,则萃取的效果就越好。萃取法在化工制药等领域属于常用手段,但高中阶段常见的是利用有机溶剂萃取水溶液中的物质,比如利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萃取完得到的CCl4-I2混合体系,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得到较纯的碘单质。 四、升华法 某些物质固态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因此受热后不经熔化就可直

降低NO和培养厌氧菌的几种方法

降低N O3和培养厌氧菌的几种方法 (注:相关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有冒犯作者之处还望告知并谅解。)养虾可以说是淡水水族养殖里的最高境界之一,如果你能养好虾,养别的水族生物应该都不会遇到太多难题,而且养虾需要对整个水体的生态环境都有了解才能养的好. 养虾第一步就是建立硝化系统,其实大家不管用滤筒,滴流过滤还是上过滤水妖精,有足够的滤材够硝化细菌生殖并且有足够的耐心(通常建立好的硝化系统需要1个月左右)等待硝化细菌繁殖,建立硝化系统应该都不是难题. 难的是硝化系统建立以后,虾子每日吃喝拉撒,硝化细菌分解这些有机物剩下的NO3却很难除掉,NO3在自然界中是厌氧菌来分解的,自然界中的厌氧菌是藏在厚厚的河沙和淤泥的底层,因为与氧气隔绝形成厌氧区,厌氧菌就会在这里大量繁殖,分解NO3释放出氮气和氧气,可是厌氧菌在水族箱中很难培养出来,尤其养虾来说,底土铺太厚时间长了容易败坏.如果NO3堆积过多,常见的结果是母虾踢卵,小虾成活率低等 要创造一个绝对的厌氧环境,本人总结下来有几个办法可以实现厌氧菌的培养. 1、每周定期换水,换1/3,可以有效降低NO3,好处是简单,缺点是对于水质比较硬的地区,换水成本太高,需要用RO软水机或者桶装RO水来换. 不换水的方法如下:? 2、买一根50米长的水管,一端接在潜水泵,一端放到虾缸中.让水流经过50米的水管流回虾缸,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氧气消耗大部分,在水管的后半段就可以培养出厌氧区,厌氧菌就会繁殖,他们就会把NO3分解掉,回到缸子中的水NO3会接近与0.注意问题:如果50米管子过细,时间长了可能会阻塞,管子要用深色的,不能用透明的,因为厌氧菌需要不能见光.入水口管子最好抬高,离水面有5公分以上的距离,以免反硝化作用不彻底产生硫化氢毁掉虾缸(这个方法我没有试过,大家有心的可以试试,曾经有网友发帖说过效果还不错) 3、台湾KU大发明的三串滤筒法: 台湾KU大曾经有发明过一个三串滤筒法,原理是前两个滤筒放满培菌滤材,让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因为硝化细菌进行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水流流经前两个滤筒到第三个滤筒的时候氧气消耗差不多了,在第三个滤筒营造出厌氧区,用来培养厌氧菌。 好处是:因为滤筒水流速度较快,流到第三个滤筒时仍然速度不减,不会因为脱氮作用不彻底产生硫化氢 不足的地方: 第一、滤筒的容积要足够大,这个足够大是一个很虚的概念,这个要和你的缸子的容积大小匹配,比如说我用三个AT-3338带一个一米的缸子.对于一个60的缸子可能三个3338有点大,但是对于一个1米5的缸子可能3338又不够--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具体大小要在实际应用中总结, 二、是取决于滤材,如果有足够的空间没有好的滤材也不行,如果滤材不好培菌效果有限也无法在滤筒里产生足够的硝化细菌,我用的是伊罕的石英球和陶瓷环.但是具体滤材要多少,这个KU大也没有给答案,因为大家具体应用的缸的尺寸和环境各异,没有办法统一三,跟虾口的数量有关,这个应该很好理解,虾越多产生的废物越多,硝化作用下来的NO3也就越多. 四,NO3是厌氧菌-脱氮菌在无氧条件下通过脱氮作用将NO3分解成氮气和氧气,但是如果在绝对无氧的环境下,脱氮菌就会开始以硫化物为食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就会毁掉虾缸,三串滤筒的好处是水流速度快到最后一个滤筒也能带去少量氧气和足够的NO3源,所以不至于产生硫化氢,但是不好的地方是你也不知道他具体会带多少氧气进到第三个滤筒,如果带的太多了第三个滤筒仍然是硝化菌的天下,进行的还是硝化作用.第三个滤筒仍然会成为又一个硝化菌的培菌桶.或者是在第三个滤筒里形成的厌氧区域很小,不足以处理大量的NO3.

酸奶制作及乳酸菌的分离计数

酸奶制作及乳酸菌的分离计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自制酸奶的方法。 2、熟悉从酸奶中分离和纯化乳酸菌的一般方法。 3、掌握用浇注平板法分离微生物纯种。 4、了解简便、快速厌氧菌菌落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5、学习用简便、快速厌氧菌菌落计数法对乳酸菌进行活菌计数。 二、实验原理 酸奶又称酸乳,是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国际流行的保健饮料。酸奶发酵中的主要生物化学变化是: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发酵成乳酸使其pH降至酪蛋白等电点附件从而使牛奶形成凝固状;其次,乳酸菌还会触使部分酪蛋白降解、形成乳酸钙和产生一些脂肪、乙醛、双乙酰和定二酮等风味物质。酸奶发酵过程通常是由双菌或多菌的混合培养实现的。其中的杆菌先分解酪蛋白为氨基酸和小肽,由此促进球菌的生长,而球菌产生的甲酸又刺激了杆菌产生大量的乳酸和部分乙醛,由此链球菌还产生了双乙酰这类风味的物质,因此,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混合发酵。 根据高层半固体培养基具有良好厌氧性能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乳酸菌等不产气的厌氧菌进行简便快速菌落计数的方法。此法把稀释(在半固体培养基凝固前)和(在半固体培养基凝固后)集中在同一支试管中内,以不易透氧、装有高层半固体培养基的试管代替常规的培养皿平板进行菌落计数,从而使活菌计数操作简化成“试样分散----逐级稀释+常规培养---菌落计数”3步,而传统的方法则需“试样分散----逐级稀释---涂布或浇注平板---厌氧培养---菌落计数”5步。因此,本法不仅有简化操作步骤的优点,还有省略专用厌氧培养装置、缩短培养时间以及节约试剂和材料等优点。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唾液链球菌嗜热亚菌(可从品牌酸奶商品中自行 分离) 2、培养基:(1)LAB半固体培养基100ml (2)MRS琼脂培养基200ml (3)MRS液体培养基10ml 3、材料:优质全脂牛奶或奶粉(内含脂肪28%,蛋白石27%,乳糖37%,矿物质6%,水分2%),蔗糖:市售优质酸奶(1瓶) 4、器皿:锥形瓶(3个)、空试管(14支)、无菌移液管(1ml*15根,10ml*2根)、培养皿(6套)、涂布棒、量筒、酒精灯、恒温水浴锅,恒温箱,冰箱

酵母菌培养基的培养技术

酵母菌的培养技术 一.酵母菌的培养基的配方 1.麦芽汁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成分:新鲜麦芽汁一般为10-15波林。 配制方法:(1)用水将大麦或小麦洗净,用水浸泡6-12h,置于15℃阴凉处发芽,上盖纱布,每日早、中、晚淋水一次,待麦芽伸长至麦粒的两倍时,让其停止发芽,晒干或烘干,研磨成麦芽粉,贮存备用。 (2)取一份麦芽粉加四份水,在65℃水浴锅中保温3-4h,使其自行糖化,直至糖化完全(检查方法是取0.5ml的糖化液,加2滴碘液,如无蓝色出现,即表示糖化完全) (3) 糖化液用4-6层纱布过滤,滤液如仍混浊,可用鸡蛋清澄清(用一个鸡蛋清,加水20 m1,调匀至生泡沫,倒入糖化液中,搅拌煮沸,再过滤)。 (4)用波美比重计检测糖化液中糖浓度,将滤液用水稀释到10-15波林,调pH至6.4。如当地有啤酒厂,可用未经发酵,未加酒花的新鲜麦芽汁,加水稀释到10-15波林后使用。 (5)如配固体麦芽汁培养基时,加入2%琼脂,加热融化,补充失水。 (6)分装、加塞、包扎。 (7)高压蒸汽灭菌100 Pa灭菌20 min。 2.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成分:马铃薯20g 葡萄糖2 g 琼脂1.5-2g 水100ml 自然pH 配制方法:(1)配制20%马铃薯浸汁取去皮马铃薯200g,切成小块,加水1000m1。80℃浸泡lh用纱布过滤,然后补足失水至所需体积。100 Pa灭菌20 min。即成20%马铃薯浸汁,贮存备用。 (2)配制时,按每100 m1马铃薯浸汁加入2g葡萄糖,加热煮沸后加入2g琼脂,继续加热融化并补足失水。 (3)分装、加塞、包扎。 (4)高压蒸汽灭菌100 Pa灭菌20 min。 3.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的配制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 实验目的: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接种方法;学习常用的分离、纯化菌种的方法。实验内容: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或工厂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3-3) 图3-3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 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