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

作者林胜义

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主要有卫生、教育、福利、司法、劳工、军事及其他社会团体,其中在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学校领域中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称为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外来语,是由英文“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有时也称为教育社会工作(education social work),泛指教育体系之内的社会工作实务(social work practice in education and school setting)。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

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在本质上,学校社会工作是属于社会工作的一环;在对象上,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在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目的上,学校社会工作乃在实现学校的目的,也就是要协助学生准备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一般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是与学校领域的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学校心理学家(school psychologist)和学校咨商人员(school counselor)共同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这三种专业的区隔是:

1、学校社会工作基本观点:心理观点工作取向:治疗取向主要方法:诊断、测验、治疗涉及层面:心理测验及治疗对象范畴:个别学生专业资格:专攻学校心理学

2、学校咨商工作基本观点:教育观点工作取向:问题取向主要方法:面谈、劝告、咨商涉及层面:教育及生涯规划对象范畴:个人或小团体专业资格:专攻咨商辅导

3、学校社会工作基本观点:社工观点工作取向:发展取向主要方法:个案、团体、社区涉及层面:社会及文化调试对象范畴:学生、家庭、学校、社区专业资格:受社工专业训练

不过,这三种专业人员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工作目标都在协助学生获得良好适应及健全发展,因此三者必须协力合作,相互支援,以便增益学校辅导工作的效果。

访问量:827 版权:华农社工网

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作者宣兆凯

摘要: 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入社区教育研究, 实现社区教育理念与方法、技术的变革, 是推动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依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趋向, 是实现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 在教育管理体制下, 由学校- 行政型向社区- 社会型转变; 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构筑与学校教育整合的体系; 在方法技术手段上, 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80 年代, 之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经历1993 年的社区教育理念的转折、视角的转换之后, 进入规范状态, 体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 1 ]。然而时至今日, 它仍未发展成独立的、担负特定职能、以专业化方法和技术为手段的教育体系, 未能对促进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 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推动社区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究其原因, 主要是受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的影响, 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时代形成的教育模式的束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社区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专业化方法体系的建立是根本的出路。本

文试图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引进社区教育, 以探讨我国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及途径。一、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 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 正规教育与专业化是统一的, 而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则似乎是矛盾的、排斥的。提出这一看法的根据, 是在有关非正规教育的研究文献中, 很少涉及专业化。如社区教育研究中对社区教育学科性质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 但都强调社区与教育的联系[ 2 ], 而忽视其作为一门学科、一项教育事业所必须具有的专业化特征。毋庸置疑, 社区性、社区生活性确是社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但社区教育若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项专门的教育事业, 就不能仅指出这一特征而忽视它的专业化特性。同样是非正规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 是以专业化的原则与方法从事非正规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 一项社会化的教育事业。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的统一, 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其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校社会工作”一词译自英语“schoo l socialwo rk”。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它已成为一项专门化的社会事业, 一门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学习困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运用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探寻困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的规律。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 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学生问题的各个方面, 既包括学校的教师及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者, 也包括学生的家长、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等。学校社会工作研究、解决学生问题的基本方法, 与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 它不是在学校体制内, 而是在学校体制外, 不是在教学活动中, 而是在教学活动外, 不是采用班级教育的方式, 而主要采用个别解决问题的方式。学校社会工作也不同于生活化的家庭教育。它以专业化的形式, 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的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 探究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也恰恰是这种专业化特征使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社会工作学科与事业的发展, 表达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 非正规的社会教育要走上现代之路,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就是说, 非正规教育更需要专业化, 通过专业化, 改变自身的随意性、松散性、不确定性, 从而获得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更能有效发挥作用。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 还可发现非正规教育与专业化关系的动态规律性: 当非正规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然会提出专业化要求, 表现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由上可知, 实现专业化, 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此, 我们可以给社区教育作如下定义: 所谓社区教育, 即在特定的社区中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在专门机构的组织、协调下, 运用专业化的方法、手段, 调动社区资源, 以满足社区居民受教育需要, 推动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一门教育科学、一项社会化的教育事业。

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 不但要确定其学科、事业的专业化特征, 还要发展、完善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方法、技术手段。

二、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制:

由学校- 行政型向社区- 社会型转变在我国, 社区教育的出现, 缘于学校青少年的德育需要社会支持, 以及教育经费短缺, 需要通过多渠道筹集。[ 1 ] 就是说, 我国社区教育并非社区生活、社区发展的产物, 而是原有教育体制发展的一种延伸。目前, 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已逐渐体制化, 如不少地方设立了半官方组织形式“社区教育委员会”, 将其作为政府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纽带, 而且, 社区教育活动呈现县区、街乡负责组织的地域统筹型、厂矿企事业单位联合兴办的中心辐射型、多个单位联合举办的互惠组合型等多种模型。[ 3 ] 尽管如此, 但是, 社区教育机构还未发展成独立运作, 开展常规性的社区教育活动的专门组织系统。依靠社区政府, 调动学校及社区多方面力量开展社区教育, 协调教育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的关系, 仍是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能, 也是其赖以发挥作用的动力源泉。这种社区教育, 其组织管理体制类型为非专业化的“学校- 行政型”。未来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 在组织管理体制上, 必须实现由非专业化的“学校- 行政型”向专业化的“社

区- 社会型”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 体现了社会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规律; 而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则反映了组织管理体制由非专业化的学校2行政型向专业化的社会2社区型转变。只有在实现了这一转变之后, 学校社会工作才真正成为独立的、专业化的社会事业。

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当时, 美国教育机构为解决因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大批移民受教育问题, 派出专职教育工作者到社区开展教育普及活动, 即所谓的“访问教师运动”。这一运动被视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在经历了个案工作时期、制度化时期、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时期和新工作模式时期之后, 学校社会工作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和社会事业。[ 4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初, 就随社区教育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和社会工作活动的广泛开展而出现了。20、30 年代, 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李景汉等一批教育家、社会学家推行改造乡村、建设乡村的实验活动, 推动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随着社会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在各地政府的领导、支持、协调下, 学校与地方合作,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其中, 争取家长及社区各方面支持,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各类学校社会工作活动更是成果喜人。[ 5 ]从欧美发达国家看, 社区发展带来的对社区教育的需要, 是学校社会工作产生的决定因素。由此发展而来的学校社会工作, 是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一部分, 可以称之为社区- 社会型。而我国学校社会工作活动是由学校推动开展起来的, 是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 共同对学生实施的校外教育。其间, 政府行政部门的指导、协调、支持, 是学校社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这种类型的学校社会工作可以称之为学校- 行政型。

学校社会工作的学校- 行政型与社区- 社会型不但反映了这项事业在社会化、专业化、系统性、独立性、体制化程度上的两个发展阶段、两种发展水平, 而且也体现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 即社会教育向社会化、专业化、系统性、独立性、体制化方向发展, 还是在原有学校体制基础上谋求其发展。

由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21 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 首先要在理念上实现由学校- 行政型向社区型转变。所谓社区型理念, 即以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化、专业化、系统性、独立性、体制化的水平为方向和目标, 从社区生活、社区发展出发, 以社区生活、社区发展中提出的社区教育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专业化的方法、技术以及组织体系为手段, 独立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

三、21 世纪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整合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

探讨21 世纪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只有与另外两个因素, 即终身教育思想和学校社会工作理念联系起来, 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我国的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993 年前表现为,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 还未能从学校教育中分化出来; 1993 年以后, 社区教育才逐渐地从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分化、独立出来。[ 1 ] 但是, 独立后的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认识还较为模糊。如, 按接受教育者的年龄划分, 有人把社区教育划入学校教育, 或成人教育; 按教育的地域划分, 有人把社区教育归入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的社会教育、校外教育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按教育的规范性划分, 有人把社区教育纳入与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并列的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等等。[ 2 ] 可见, 按照原有的教育分类, 很难将社区教育纳入现有的各种教育分类和某种特定的教育形态。因为原有的教育体系过于狭窄, 难以包容所有的教育形式。从原有的教育体系出发, 自然难以划清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而终身教育体系则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教育包容在内, 并把它们整合、协调为一有机联系的整体。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 之后, 很快形成一股教育思潮, 席卷世界各地, 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 在教育规划、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中引入这一理念, 并据此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教育体系。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求人的一生都须接受教育, 于是, 提出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提供充分的教育条件和机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不但将教育向人一生的两端伸展, 并将人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而且, 它把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将各种教育因素整合在一起的完整体系。正如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所指出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 包括从生命运动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

以人们社会生活最基本单位——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教育, 是构筑以人的不断完善、发展为目的, 将各种教育因素整合在一起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 3 ] 而学校教育则是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社区教育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形式。

如何将各种教育形式, 按照实现人的不断完善、发展这一终身教育目标, 以社区环境、社区生活为依托, 组织、协调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教育体系?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手段。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技术就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手段。

按照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问题的最根本办法, 就是沟通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化的方法、技术手段,在学校与社区之间开展多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 拉近学校与社区的距离, 使它们融为一体。

按照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实现人人都有机会和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 还必须推倒社区中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壁垒, 使它们成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在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 打开了学校面向社区、社区教育的大门, 推动了学校正规教育与社区中各级正规的成人教育、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之间的融合、协调, 将它们整合为分工合作, 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体系。学校与社区、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 学校教育与社区其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形式相通、相融, 相互配合, 成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反映了21 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建设具有本国特点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如, 美国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体现了发达国家以良好的条件, 充分满足人们受教育需要的特点。美国的初级学院和社区学院自19 世纪末出现, 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促使学校与社区融合, 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和社区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 美国教育部门在郊区和市中心之间的广阔地带建立了“教育公园”, 其中设置了12—15 所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的各级学校, 可容纳112 到115 万学生, 公园中心设立图书馆、体育馆、剧场、游泳池等公共设施, 为城、郊社区居民提供学习、休闲、健身、娱乐等多方面服务。[ 9 ] (P76) 泰国政府制定并推行“校外计划”, 则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创造条件, 发展社区教育, 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推行“校外计划”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农村公共福利和居民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按照这一计划, 首先设立了社区教育机构, 领导、协调、组织社区中的学校和研究单位开展科学实验和研究活动, 完成教育部的成人教育和校外教育工作, 以更好地满足村民受教育的需要,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校外计划”的推动下, 地区校外中心、公共教育中心、村读报中心、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组织纷纷出现。

四、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的方法、技术手段: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

迄今为止, 我国的社区教育研究, 对建立专业化的方法、技术系统的途径仍很少涉及。究其原因, 实际上源于社区教育理念上的一种误区, 即认为社区教育作为非正规教育, 难以形成甚至无须专业化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实践证明, 没有一套可操作的专业化方法、技术手段, 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很难克服其活动的随意性、松散性、不确定性等弱点,也就难以有效实现其目标, 履行其功能。因此, 专业化方法、技术手段对非正规的社会教育至关重要。这一理念对于同为社会教育, 且同样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教育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学校社会工作有关建立专业化方法和技术的理念, 21 世纪中国社区教育要建立专业化的方法和技术体系,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确立社区型教育关系。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讲, 是以社区型教育关系为基础的教育。因此, 社区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首先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是否与社区各界人士建立起彼此理解、信任、尊重、合作型的社区教育关系。(2) 进行社区教育规划。(3) 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 既要借助社区中专门的教育机构的力量, 还要发掘社区中各种组织的教育潜能, 充分发挥它们在发展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内, 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 11 ] (P203) 社区教育只有通过专业化的方法、技术, 以专业人员为中心, 把各种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组织、机构统一协调起来, 才能实现社区教育的目标。(4) 激发和引导社区成员产生强烈的受教育和解决社区教育问题的意识。只有在居民产生受教育和解决社区教育问题的强烈愿望的促使下, 社区教育工作才好推动。(5) 研讨社区教育问题。社区教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要找出解决的办法, 首要的一步, 是培养社区成员在社区教育中的自主自立的精神, 自己去发现、确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6) 增强社区成员以自己力量解决社区教育问题的自信心。社区成员只有具备这种自信心, 才能产生主动发掘资源改善环境的行动。为达此目的, 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协助社区居民先选择一项较容易生功效的社区教育问题, 共同解决, 从初步成效中增强他们的信心。(7) 协助社区成员选择行动方案。社区教育工作者要引导社区成员提出各种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从中选择佳方案。方案应能为社区大多数成员提供参与解决社区教育问题的机会。(8) 协助社区成员认清本社区在发展教育上所具有的潜在资源。潜在资源的发现也可以增强社区成员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社区教育问题的信心。(9) 协助社区成员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碰到的教育问题。

(10) 协助社区成员增强自助、互助的意识和能力。社区教育的目标之一, 是协助社区成员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并从中获得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条件和机会。

社区教育的社区性、社区生活性, 决定了社区教育方法的最基本特点, 即方法、技术运用上要充分考虑社区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性, 根据社区的社会特性开展社区教育, 利用社区社会特性提供的社会条件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而方法、技术的运用又必须贯彻专业化原则。总之, “以社区居民为本”与专业化原则的结合, 是未来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最基本理念。

访问量:1256 版权:青翼社工网

北大调查显示:八大问题困扰当代大学生作者丁肇文

北大调查显示: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梦境解析、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和强迫症八大问题,正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自2004年11月20日开始,北大学生工作部在校园网上开展在线心理健康咨询,在4个月期间,5位心理学专家上网回答了780余人次大学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北大学生工作部总结出了大学生们普遍关心的这8个热点问题,同时给出了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的建议。

考试焦虑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专家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的辛苦。

除了学习,与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恐怕就是人际关系问题了。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易趋固执。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一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但部分学生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或过程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不适症”或“交往综合症”。对此,专家建议要善于发现对方优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调整对他人的期望水平。

对于由于就业压力引发的就业焦虑问题,专家则建议大学生要正确了解自己,了解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决定,对所做决定做出承诺,或许是化解就业压力的最好办法。而对于社交恐惧问题,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社交恐惧症的治疗过程也是重塑患者健全人格的过程。自信、热情和真诚,就能找回属于自己的明媚天空。对于网络成瘾的学生,专家认为提高他们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瘾症”的治本之途。

因为情感而出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学生。渴望又不知所措,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对此,专家指出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形成正确的人格观念,精心呵护爱情的成长,才会开出绚丽的爱情花朵。

强迫症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族因素、智商水平、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及发病前心理刺激等因素有关。对于患有强迫症的学生,专家给出的“药方”是,关键在于控制自我的强迫思维,同时给予强迫症患者更多的同情和关怀,也能更快促进病症的好转。

访问量:1001 版权:中国新闻网

论大学生压力( 一) ——

大学生的压力到底有多大?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的一群大学生们在华师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指导下对广州市6所高校的大学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一般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竟是“自我认知”和“竞争”,而非“学习”、“就业”这些实际问题。在自我认知上,男生产生的压力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因外貌身材而产生的压力显著高于男生。而来自家庭的过度的“爱”为独生子女带来沉重的压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源方面没有显著差别。

男生自我认知压力大于女生

大学生们的这次调查随机抽取了广州市6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从突发事件、健康、经济、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就业、竞争、学习、专业、外貌、恋爱、家庭等12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压力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在大学生当中,自我认知带来的平均压力最大,而且男生产生的压力显著高于女生。专家分析认为,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自我认知处于初步形成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的预期目标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个学生的心理期望水平都不同。在这方面男生一般都高于女生。期望越高,如果没达到自己的期望水平,失望也可能就越高,从而带来很大的困惑。

竞争压力排第二位

竞争带来的平均压力成为大学生们的第二大压力。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是班上的学习尖子或者是班干部,然而进入大学后,学习尖子的优势不复存在,而且大学是综合能力的比拼,自己比起来可能相形见绌,来自各方面对手的强大竞争,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心理冲突,都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扩招,就业也可能让人忧心忡忡。

女生苛求自己的外貌

调查显示,随着大学生社交、恋爱、面试、文体活动的增加,大学生比中学时代更加重视自己的身材外貌状况,还会关注整个身体状况的社会评价。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在意自己的身材。分析人员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女生对自己的外貌更苛求,并且认为在恋爱、求职等方面外貌会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

为此,心理专家指出,大学生合理关注自我身材很正常,但过分关注则表明自己的自尊建立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应将自尊建立在一个广泛的基础上,如个人成就、社会地位、贡献、道德水平、风度气质等。外表的缺陷并不能阻止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因此要学会悦纳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

独生子女家庭压力大

此次调查还显示,独生子女因家庭带来的压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非独生子女因经济问

题而产生的压力显著地高于独生子女。

专家分析说:对独生子女而言,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他们身上。但是,青春期的学生对这种情感是不理解的,有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所以独生子女在这个年龄段常常与家庭对立,与父母对抗,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身上肩负着一家两代人的希望,父母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取代了孩子的理想,这经常造成学生才能与理想的偏差。从而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烦恼和冲突,于是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男生压力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压力最大

根据调查结果,在大学生当中,自我认知带来的平均压力最大,而且男生产生的压力显著地高于女生。

专家分析认为,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自我认知处于初步形成的时期。旺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交际面的扩大,需求的增多,促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自我进行新的审视和调整。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期望水平都不同,但是男生在这各方面一般都高于女生。期望越高,失望也有可能更大。

从生源来看,农村学生感到很有压力者超过城市学生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 学生小良,初中二年级时从农村初中转学到某市一流中学。上学第一天因为将字典放在课桌下面查生字,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从此瞧到语文老师就害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她。她觉得过去学校的老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自己比不过她们。一个学期下来,她只认识两个新同学,不敢与新同学玩。她感到胸闷、憋得慌,要求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上学。每天上学前她都说胃痛,不肯到学校。经医生检查她的胃没有器质性问题,属于心理障碍。第一学期,她陆陆续续到校不满50天。父母出于各种原因考虑,还就是希望她留在现在的学校上学。于就是家长请求学校帮助。 1、接案:建立关系 小良的父母找到学校帮忙,班主任因此找到学校社工,希望社工能够帮助小良。社工第一次见小良就是就是学校的社工站,当时小良就是出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并有种想逃离的感觉。小良一开始就是处于抵触状态,但当社工说起有没有喜欢的运动时,她表示自己很喜欢打篮球。社工对小良的情况了解完后,与多方面沟通后决定开案。 2、预估:收集资料 (1)家庭情况 小良的家庭就是普通的一家三口架构,小良就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父母就很重视对她的培养。家庭生活水平一般,但父母还就是会尽量满足小良的要求。最近由于父亲工作转变的原因,小良一家三口从原来的农村地区转向了大城市,父亲也希望可以乘机为小良制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为小良转到一间一流中学。 (2)学校情况 小良所处的新学校就是该市有名的中学,学习氛围很浓郁。小良刚转到新学校就感觉新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压抑,新同学也不像以前的同学一样。同学大多数十分重视成绩,下课放学都只忙着读书、上补习班。新老师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每天布置的作业对于小良来说就是很繁重的。 3、计划:问题分析与目标设定 (1)问题分析 小良的学习、交际以及适应新环境面临困境,由于小良从农村中学转学到某市一流中学,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担心学习跟不上而产生心理障碍的问题。 小良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农村上小学、初中,之后转入某市一流中学,学习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就是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 其一,在新环境里,由于受到老师的批评,小良特别害怕老师,总担心老师会批评她,学校的老师对小良缺少了解与关怀鼓励。因此出现觉得现在的老师比较凶,过去学校的老师好。 其二,由于学习基础比现在的同学差,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总担心自己比不过她们,抗挫折能力较低,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因而产生学习压力。 其三,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班上同学,因此可能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进而影响了与同学的交往,人际交往面非常窄,不敢与新同学玩,因此会产生孤独,不能融入新环境。 其四,由于难以融入新环境,人际关系不良,因此感到胸闷、憋得慌,从而想逃避现有环境,

学校社会工作感悟讲课稿

学校社会工作感悟 班级:社工A1301 学号:010******* 姓名:张瑜 从学习个案工作到小组工作,从接触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到了解学校社会工作,从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到熟稔西方社会理论。在短短的一学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从一个起初对学校社会工作一无所知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已踏入学校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学生。虽说我现在还是个“未出茅庐”的在校学生,对社工这一职业的认识还尚且肤浅,但从大学学习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知识在一点点积累,技巧也在一步步提升,同时对专业的认同也在慢慢地深化,学习每门新的课程都为我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为我的社工认知注入了新的血液。 而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门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的课程。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专业社会工作。工作与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同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本学期的“学校社会工作”这门课程结束后,我更是深刻了解到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性质明确又处于发展中的学校专业服务,是社会工作在学校领域的应用,是一种助人活动,是一种艺术。学校社会工作以学校的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优势视角、需要取向、挖掘潜能为理念,由专职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学校辅导人员配合,综合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全新学校工作模式. 经国外近一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这一模式己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随之而来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有着与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是生命力旺盛,但也很脆弱,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小学学校社工服务方案

小学学校社工服务方案 为了能够让学校社工融入学校环境,使社工服务尽快得到落实和步入正轨,服务有需要的老师学生,发挥社工存在的功能,以及将社工尊重、平等、信任、理解等价值理念和学校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特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具体如下:第一阶段社工上岗阶段 一、时间安排:8月30日—9月15日 二、工作量化目标:完成建档咨询10个,完成教师节宣传教育活动1个、家长教育活动1个、工作年度计划一份、电话联络家长30人、学校例会2次、制作社工宣传展板1块、工作预报/月报1份 三、工作细则 入驻准备:社工提前2天入驻学校,与学校领导协调分管事宜、住宿、用餐等细节。 学校日常行政安排/咨询工作:社工按照岗位需要,配合用人单位(进驻学校)做日常行政工作。如整理档案资料、收集团委信息等。在这个阶段里社工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校工作的规律,为以后开展本专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宣传教育活动:教师节是社工进驻学校后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也是社工向全校老师学生介绍自己,展现自己的一个机会。所以在教师节这天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感谢师恩的活动是社工为今后学校服务打响的第一炮。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引导

学生为老师制作祝福展板,也可以是挑选个别班级进行以老师为主题的讨论分享活动,活跃学生思维,拉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家长教育活动:社工的工作离不开和家长接触,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所以一进入学校就举办一个生动的亲子教育课堂,是希望家长在学习如何教养孩子之余,能够理解社工的视角和观念,赢得家长的信任。 电话联系家长:主要是在举办了家长亲子课堂之后,收集能从家长那里得到反馈,发掘家长层面的需求,影响家长观念,和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携手努力。 其他工作:参加学校例会是为了用最便捷的方式与学校老师领导熟络,让学校老师领导熟悉社工了解社工才会支持社工的工作。并且参与学校的例会也可以让社工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模式。制作宣传展板是为了让全校师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社工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的模式。宣传展板也是比较有效的宣传社工的手段。 第二阶段学校社工服务探索阶段 一、时间安排:2013年9月16日—11月15日 二、工作量化目标:完成咨询建档10个,新开个案3个,班会主题活动16期,团康活动2个、一年级新生适应小组1个,家访20户,电话咨询或联络30人,工作预报/月报2份,学校例会8次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 教材:学校社会工作,许莉娅主编,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课堂讨论:就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讨论;观看专业视频后,提交观后感(联系专业知识) 主要参考书(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王思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第一章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 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征、基本性质;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对象和实施作用的基本领域;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对象 难点: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概念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而在这些大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分析和研究的技术即为大数据技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职业,具有服务对象多和服务场域广等特点,顺应大数据这个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拓展,有助于社会工作行业更好地挖掘自身潜力,实现集成式和高效化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数字化助人服务的内容 大数据技术已经运用于很多行业,在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工作行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在打磨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中实现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革。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在于为客户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价值,同样地,应用于社会工作行业,其核心也是想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统一分析来实现助人自助的过程。因此,数字化助人服务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工作接案方式的数字化运营 当前社会工作的接案方式主要是通过案主自发地寻找机构帮助、社工主动发展服务对象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实现的。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创建社工机构接案软件或者官方平台等方式,列出可提供的服务类型,案主只需通过手动线上操作即可完成预约,既照顾到了案主的时间和保密性,也更有利于社工档案数据的操作和管理。同时,将这一运营平台在社区或所覆盖的范围内进行宣传,也可增强机构的影响力。

二是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的数字化分析 在接案之后,需要对服务对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搜集一定的资料,而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的,涉及服务对象的各个方面,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在大量数据的比较之下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制订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案,例如在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案例当中,通过对青少年上网次数和时间的分析可以了解青少年在哪一时间段内上网的次数最多,其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原因合理安排针对这一时间段内的治疗方案。 三是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的预测 社会工作者要对介入案件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而在大数据时代对于记录的要求则是将其转化为数据化的内容以方便查看分析,通过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结果。例如通过记录发现青少年厌学案例中服务对象的学习时间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不断增加,则可以预测在未来的某一次考试当中服务对象的考试成绩将会上升。预测的结果可用于检验是否达到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也可作为制订下一阶段方案的参考。 四是服务过程的记录与经验的总结 传承与教育永远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根基,对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再没什么比实际的经验更具有启发性。因此,将社会工作的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定期进行学习分享,传授经验,也能够让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境时寻找真实案例的启发。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300万人,而目前中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还不到20万。如何在既有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培养出数量和质量均符合要求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并且让这一队伍有机地嵌入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去,显然是一个急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高校每年培养社工人才不超300人 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主要由负责人才培养培训的高等院校和包括民政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在内的负责具体政策实施的实务部门共同承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湖南省开展社会工作学历教育相对比较早,但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有限。湖南最早(1999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是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是全国唯一的社会工作高职示范性专业。截至2011年,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近2000名。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每年招收5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女子学院2004年设置社会工作专科专业,同年招生30名学生,2011年升级为本科专业后每年招收6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商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每年招收30名左右。湘南学院2010 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同年招收43名学生,2011年招收69名学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于2010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因只招收了3名学生而没有开班,2011年也仅招收到13名学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招收13名社会工作硕士。湖南省委党校每年招收20 名左右的社会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综上,湖南省各高校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超过300人。 社会工作实务部门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成效不佳。湖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实践层面开始于2007年,长沙市天心区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同期纳入试点的地区和单位还有石门县、凤凰县和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2009年长沙市、长沙第一福利院以及株洲市儿童福利院进入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单位名单。2007年试点时长沙天心区计划在3年内培养2000名社工,不过在4年后的2011年,该区只有263名社工在开展工作。长沙市第三福利院2011年的社工仅50名。虽然国家在2009年将长沙市整体作为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但长沙市并没有在整个市区整体推进社工事业,而是再次选择开福区作为第二个试点,目前开福区共聘请20名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另外,由于湖南省民政厅积极动员各市州相关人员报考国家人力资源部举办的社会工作资格证考试,使得湖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0年,湖南省共有1020名考生获得社会工作初级和中级资格证书。 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者不足8%

认知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认知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启示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它需要专业理论和方法的背景,因此,它有别一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在校学生,但为了学生问题的尽快解决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还需在教师、学校有关管理人员、家长、社区相应机构工作人员配合下开展具体服务,因此,上述人员有时不仅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有时也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 我们在社会工作中经常强调“人在情景中”,也就是还原每个案主于现实的生活之中。一切问题的起源来自现实生活中,而一个人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方方面面。学生、家长、教师等关键人员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够自我解决与预防问题。我们通常说的心理咨询就是在改变案主自我认知进而使之行为发生改变。社会工作在关注个体心理时认知理论就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加之其他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系统支持,问题的解决就有效多了。下面就认知理论做一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

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 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试行)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转发《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简称MSW,后同)学位的培养特点,结合南京大学MSW承办单位社会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福利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MSW培养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社会工作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MSW教育中心配备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2、设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MSW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学分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社会工作实习及毕业论文。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必修课都配备2名以上专任授课教师,具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或督导经验者的比例不低于50%。 1、必修课(21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共有7门课,20个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14学分) 【注】:专业必修课还包括社会工作实习(5学分)和学位论文(2学分),详细要求见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

学校社工服务计划

学校社工服务计划 篇一: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计划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计划书 一、服务学校背景及需求评估 ·学校背景介绍 通过对晨光中学的资料收集分析以及实地的考察,可以了解到晨光中学为某二线城市普通初中。该学校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是一所从初一至初三年级共15个班约650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学校规模并不大,也并不是省市重点学校。该学校前身为某工厂的子弟学校,工厂经营不景气,后学校与企业分离编入社会,学校师资实力较弱,有待提高,每年的升学率较低。特殊的背景使得该学校的生源较多样复杂,其中主要是工厂子弟、家庭较困难的低保户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辖区划分来的学生以及部分家境尚可但成绩较差的学生。·需求评估 鉴于该校生源的构成情况、教育实力以及往年情况,该校的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可能是毕业直接工作或是进入技术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以及同父母一起在城市务工等,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很少。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就已经明了了以后的出路,因此对待学习生活比较消极。他们大多把读书当做是一种应付,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待学习并不认真,造成不良的学习氛围;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会造成班

内的贫富差距大,由于学生尚且年幼,三观并不成熟,对学生自尊有伤害,条件较差的同学易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初中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尤其是对于刚刚来到新的环境的初一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孤僻、封闭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差。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老师对于学生的鼓励与引导也有不足,缺乏比较系统集中的培训。 因此该学校的师生的需求可总结为: 学生方面:1、需要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尤其是学习生活方面;2、自信心的提升; 3、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老师方面:对于学生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家长方面: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不良情绪的疏导。 通过社工协调三方联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工作对象 本次学校社会工作确立的工作对象为该校初一的某班级。该班级为该年级平行班中的一个,该班级的学生囊括了上述的各种典型生源。该班级也存在上述的学习氛围不佳、班内学生家庭条件差异大并且存在孤僻、不擅与人交往的学生等。 对该校进行的服务将会以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相结合的形式根据需要灵活展开。·服务前准备 在对该校展开服务之前,作为社工,我们将会与该班级的班主任、授课教师进行访谈,同时,也会在学生中进行问卷以及现场提问的调查,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任务中心理论 任务中心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的倡导者是雷伊德(Reid)和艾士旦(Epstein)。任务中心理论主张在诊断暨服务过程中,首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目标。因此,它是一种简单而且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个案工作方法。任务中心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对人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个人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因此,人是健康的、常态的,问题的产生只是个人能力的暂时欠缺而已。 2、对问题的看法。 任务中心理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交 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当事人的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考察。

任务中心理论的主要目标是问题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七大类: (1)人际冲突,这类问题主要是指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冲突,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个人需求、人格特质、性格特征、角色期待与行为关联等多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冲突就不可避免。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对于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个人在事先总会抱有一定的期望,而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个人就会感到不满。例如,一个喜欢对朋友推心置腹的人,也会对朋友抱同样的要求。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并不会向自己吐露时,便会因为自己对朋友关系的信任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而产生不满。想象和实际存在差距时,个人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适应问题。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彼此对关系的期待和投入并不相同。 (3)与正式团体之间的问题。个人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总会成为某一个或几个正式团体的成员。而在成为正式团体成员之后,个人就面对与团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的价值观念如何同集体的价值观念匹配,个人的目标如何同集体的目标结合。如果个人无法将自己同团体有效地融合,对团体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同特定组织和机构产生冲突。 (4)角色执行的困难。角色一词是戏剧影视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学中,角色就是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

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4714435.html, 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分析 作者:王利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学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学生学习坏境和条件,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一、国内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 (一)现状描述 目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扩荒时期。思想认识上,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服务内容上,许多人分不清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工作的区别,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急需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来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领域的资源来处理学生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二)困境分析 1.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制约。我国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缺陷较多,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理念较为薄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二是职能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三是手段上依赖简单的说教和规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2.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另外,由于宣传不利,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学生工作等同的误区,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就是心理辅导人员。 3.我国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严重匮乏。在美国及香港、台湾等地,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由于其特殊性,相比政府机构而言,他们有着无法比拟的敏锐性、灵活性及奉献精神,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最先倡导者和推动者,而我国大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民间组织缺乏,现有的民间机构能力也有限,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4.学校社会工作者存在职业化困境。虽然相应的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已在我国实行多年,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已出台,但由于政府扶持不利等原因,实际生活中缺乏明确职业定位和社工注册制度。 5.学校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混淆。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较多,专业地位和专业形象没有得到明确定义,并没有明确的学校社会工作的提法和做法,现实情况中也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相混淆的情形。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

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3)精神问题的解决;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包括情感支持网络; (5)老年人特殊问题的处理,如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丧亲问题等。 案例二: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打开煤气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背景 美国被认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地,学校 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与其国内人口、政治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到1900年为止,美国 2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4%。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比例中学龄前儿童和中学毕业学生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其次,美国学校学生的差异性明显存在。随着各个民族的人口出生率的上升和大批移民涌入,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在学校环境中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来自不同文化的青少年在学校环境中要接受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课程和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念,这就否认了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对他们的背景和出身的价值判断,其结果是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② 再次,经济增长,人们的工作时间也相对延长,更多的父母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照顾小孩的时间相对减少。 此外,美国家庭的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具体表现在: 1.家庭离婚率上升,造成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 2.核心家庭取代了传统大家庭; 3.很多儿童被遗弃,生活在收养机构中,缺少父母的关爱; 4.在学儿童的家长是同性恋的比例增加,造成 青少年性别角色混淆; 5.贫困家庭的基数大,儿童贫困问题突出,父母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小孩; 6.女性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家庭中很多妇女外出工作,无暇顾及小孩。 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经济的影响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忙于生计,使得代际交流的机会减少,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受外界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更大;而长期生活在不健全家庭中的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生活、价值观念形成方面的困难。一系列社会和家庭问题的出现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1.青少年,特别是13~14岁的青少年吸烟的人数在增加; 2.大学校园中学生酗酒和狂欢的情况严重; 3.青少年吸毒人数比例上升,比例最高的集中在16~20岁的青少年群体中; 4.15~24岁的青少年因为酒精中毒和过量使用毒品而死亡的人数逐渐增加; 5.青少年遭受性侵犯的比例高,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受到性侵犯的几率是普通家庭儿童的两倍; 6.青少年因性行为而感染病毒和意外怀孕的人数有所上升。意外怀孕的未成年少女很难继续完成学业,而且二次怀孕的机率高;因意外怀孕而生下来的小孩生活在贫困中,有健康、逃学等问题出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林文亿 作者简介: 林文亿,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助理社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内容摘要:美国被认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地,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的产生是青少年 需求导向的结果;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与其国内人口、 政治和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服务因应需求而产生和设计的社会工作理念,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美国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

社会工作典型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2) 一、个案背景: 强强,男,16岁,1米83,初三就读。个人爱好篮球、NBA,非常崇拜麦迪;喜欢打网络游戏,尤其魔兽游戏。 强强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亲为国家某部委工作人员,母亲是名军医,9岁时父母离异,并跟随父亲。 目前强强跟爷爷、奶奶、爸爸和他一起生活。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干部军人,老家湖南,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非常有地位和荣誉,也算是知识分子阶层。 家庭经济情况算比较宽裕,在吉安有2处房子,目前主要住在爷爷奶奶单位分的房里,算是一个高档社区,爸爸自己还有另外单独的一套房子,离单位近但离家远。还有一辆很高档的车,是一个高薪阶层家庭。但又不是很奢华,爷爷奶奶看着很节俭。 二、案主的挑战: 1)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面临中考但紧迫感不足; 2)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3)亲子关系不是很好,付先生与强强很少交流,平均每天与他交谈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4)对人的不信任。较强的自我保护,他表现出来给别人的不一定就是他内心真正所想的; 5)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不被父亲和家人所接受。比如强强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的时候,以抓头发的方式来表达,但是在他爸爸认为,这是他的心理变态,因为抓头发还要揪掉人家头发; 6)个性被压抑,有想法没地方发泄,也没有好朋友倾诉; 7)由于家庭的影响,比较专注于自我,在谈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比如谈网络游戏,谈身高和篮球,谈骂人(他觉得很会骂人是一种能力)时,不容许别人打断,一定要讲到尽兴才肯收住话题。沉迷于自己的话题世界,很难吸收别人的观点,听别人倾诉。如他炫耀自己的骂功给我,连续20多分钟没有停,直到自己骂到没有词为止。 8)目前强强抽烟有点上瘾,而且因抽烟被学校记过2次,如果再抓到一次抽烟被处分的话,他将有可能被学校开除;

学校社会工作

1、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学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处 境困难的学生提供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生活能力的专业性服务活动。 2、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包括: 1)为全体学生提供的发展性,教育性或者预防性服务 2)为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的补救性,改善性服务 3)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 3、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了解)通过促进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来达到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即协助学生为现在居住的 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使学生获得良好与幸福的人生。 4、学校社会工作以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成长中的青少年是指6岁至18岁人群) 5、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特征:以优势视角,需要取向,潜能挖掘为理念。 6、资源连接行动表现:在对学生问题或需要的评估,行动系统和目标系统的确定以及协助学生建立支持系统等环节上。首先,在对学生问题或者需要的评估中,社会工作者必须通过和学生案主本人及其相关的老师,学校其他人员,同学,家长,亲戚,邻里及社区人员的接触与沟通,将所得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处境; 其次,确定了学生案主的困境,问题表现及需要后,就要确定需要改善的目标系统和需要协调的行动系统,那么,学生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与目标系统与行动系统的具体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 最后,在介入的环节,需要工作者帮助学生案主连接可以运用的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7、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社会工作也有不同的地方: 1)服务的平台不同: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为服务的平台,是在学校里实施的专业服务,它将受限于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文化,教职工的认可及配合等因素影响,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以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为依托,有时也会借助不同的平台,但机构的制约性大,其支持与配合的力度相对也大些。 2)服务范围不同: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学校,这个群体是青少年的主流人群,他们接受正规的教育,享受教育资源,生活的主题是学习,而青少年社会工作,虽然也会在机构接受在校学校及家长的求助,但很大一部分是服务于非在校学生,他们或是社区闲散青少年,流浪青少年,流动青少年,福利机构的残疾青少年等,他们被理解为边缘青少年,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 3)服务对象和内容的重点不同:学校社会工作需要全面的服务,包括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矫正性等各种功能的服务,相对而言,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建设性的服务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而青少年社会工作因其主要服务对象的不利处境,更多的是补救性,治疗性或矫正性的服务。 4)服务运营机制的不同: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学校社会工作有三种运行机制: 一是社会工作机构派出驻校社工,被派出的社会工作者按规定的时间进驻学校,为学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其人事关系隶属于服务机构; 二是学校以项目制的方式购买服务机构的服务 三是学校自己招聘社会工作者,这三种情况各有利弊。 青少年服务机构只是一种运行模式,以机构为依托,借助不同的平台为青少年提供服务。 8、学校不同的专业助人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现状及解析

社会工作当前现状及解析 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资源以专业的工作方法、伦理要求和职业操守来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服务的两个对象:一是人——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需要帮助者,解决问题、缓解困难、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二是社会——通过服务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社会需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及专业性工作的转变过程。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的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

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做为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等要求的提出,让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社会工作也面临重大机遇期。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目前,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路途上,就业,社会保障、资源再分配不公等矛盾日益突现,部分人与社会不能统一协调发展。许多矛盾要化解,许多危难要面临,许多危机要解决,除政府的主导力量支持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