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的研究进展

P53基因的研究进展
P53基因的研究进展

P53基因的研究进展

摘要:

P53作为肿瘤抑制物的作用早已被发现,而他对于许多其他疾病和正常生活的影响最近才被提及。这些对于P53新兴的一系列作用是通过很多机制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些机制,P53可以发挥作用。控制P53转录活性是决定P53哪种反应被激活的关键。激活或者抑制P53基因的药物的研发值得探究。

关键词:

P53 肿瘤抑制物

简介:

P53是一种众所周知的肿瘤抑制物,但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P53的新的作用被报道出来。这些报道包括P53对于新陈代谢,生殖,还有分化和发育的许多方面的调节。人们正开始对于P53的部分功能和P53被调节的机制进行初级理解。很明显,例如,P53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调节一系列不同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编码蛋白质和microRNA)而这些基因的表达会介导P53作出反应。

综述:

什么是P53

因编码一种分子质量为53 kDa的蛋白质而得名,是一种抗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基因调节蛋白(P53蛋白),当DNA受到损伤时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一旦p53基因发生突变,P53蛋白失活,细胞分裂失去节制,发生癌变,人类癌症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该基因发生突变失活。

P53作为肿瘤抑制物

P53对于抑胞增殖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它阻断细胞周期进程和促进细胞凋亡死亡。这对肿瘤干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明确的机制而且抑制了肿瘤的生长,P53的活化可以由许多种压力信号引起,这些信号可以在恶性进程中遇到。这些恶性过程包括具有遗传毒性的损伤,癌基因激活,失去正常细胞屏蔽和缺氧等。这些恶性过程导致一种使P53的生长抑制功能显现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只在新生的癌细胞中出现。然而现在形式复杂多了。我们现在发现一些P53的功能并不是通过急性压力修复活化而且P53可以促进那些看起来完全相反的结果。尽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对肿瘤抑制产生重要作用。

P53可以作为肿瘤抑制物的原因

1、P53可以杀死癌细胞

P53可以杀死癌细胞的概念是由P53可以选择性的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导致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滞延伸而来的。像我们看到的一样,对于P53活化的复杂的异源性的效应过度简单化了——P53的激活造成某些种类的正常细胞的死亡而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存活下来。尽管如此,P53活化的效应可以被调整至促使肿瘤细胞死亡多于正常细胞的可能性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许多研究已经需找出实现对P53活化效应的控制的分子机制。但是在我们讨论它们之前,让我们回顾P53介导凋亡以及抑制肿瘤的真实的作用。

许多P53功能抑制模型都表明介导程序性细胞死亡是P53减少癌细胞数目的主要机制。确

实,表达突变型P53蛋白的小鼠缺乏介导细胞周期停滞的能力,但是残留的介导凋亡的功能仍然组织自发的肿瘤生长。一个明确的暗示是凋亡并不是P53进行肿瘤抑制的唯一的武器,PUMA的识别是介导P53凋亡活性的主要媒介。PUMA是一种BH3-only蛋白,它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介导凋亡。PUMAnull小鼠的相关研究表明PUMA被P53介导对于许多组织的P53的凋亡效应是必需的。然而,PUMnull小鼠没有患癌症的倾向,尽管后即的研究已经表明PUMA的丢失可以促进肿瘤形成(由于Myc癌基因)。因此,似乎很清楚,甚至在一个rubust凋亡效应缺失的情况下P53仍然可以保持肿瘤抑制功能。分析罕见的突变的P53蛋白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由于大多数癌症相关的P53突变破坏了所有的P53的检验活性,只有一些肿瘤包含P53的突变,而这种突变允许蛋白保持细胞周期停滞功能但是选择性的失去介导凋亡的能力。表达一种这样的突变(小鼠172残基一个单独的氨基酸的置换-用脯氨酸置换精氨酸)小鼠的产生显示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表型。尽管在P53介导的凋亡上完全不足,这些小鼠仍然被很好的保护,远离肿瘤形成。很清楚,另一种被突变型P53蛋白保留下来的功能可以,至少是部分的,抑制肿瘤发展。

2、抑制肿瘤生长增殖

那么P53对于阻止癌症发展还可以做什么呢?有几种选项,包括P53的许多可以险种肿瘤发展的抗血管形成作用。但是也许P53其他抑制肿瘤的活动的最明显的候选者是它抑制肿瘤增殖和生长的能力。P53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复合物P21来有效的阻断细胞周期进行,尽管一些其他的P53靶基因—例如14-3-3sigma和GADD45也对这种反应起作用。P21表达的介导对甚至低剂量的P53蛋白都极其敏感,可以导致临时的G1阻滞,这使得在被中等的伤害或者压力介导时。细胞可以安全存活至伤害或者压力解除。然而,对于一个带有癌基因潜能且无法被修复的细胞,被允许存活并最终恢复增殖,一个瞬间的细胞周期停滞都可能是有风险的。那么如果不通过细胞凋亡死亡来减少细胞数,癌细胞怎样才能永久抑制呢?答案似乎在于衰老的激活--一种不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止。许多引人入胜的研究已经注意到在抑制肿瘤发展中衰老的重要性以及P53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一些研究显示这种途径的关键点在于介导DNA损伤--通过癌基因激活或者端粒异常导致P53激活。看起来癌前病变主要通过P53介导的衰老阻止。那么这里有一个小惊喜,失去P53对于允许癌症发展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另外,即使在已经形成的肿瘤中,衰老也是P53激活的重要反应。在小鼠模型中,P53的复性被证明对于癌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可以导致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的退化。最有去的是P53活化的反应类型,在癌和肉瘤中它激发衰老而不是凋亡。尽管阻止培养研究可以表明衰老是一种细胞生长抑制反应,可以促进疾病稳定而不是介导它的消退。来自体内研究的鼓舞人心的结果表明免疫系统的后续的效应可以导致肿瘤清除。3、控制代谢转化

促进癌细胞增殖和存活的癌基因改变通常伴随细胞新陈代谢的改变—这也在支持肿瘤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论题,但是在本质上,给癌细胞提供各种好处(包括在不利条件下,例如低氧,存活的能力;动员合成生长必需的大分子物质的途径;和限制氧损伤的能力)的新陈代谢途径的程序重排。的确,癌和曾对于代谢转化的依赖已经被小鼠的癌症模型表现出来,在这些模型中妨碍那些改变了的代谢程序大大限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在对代谢改变作出的反应以及调节上P53的作用因此是令人兴奋的,而且是很吸引人的研究领域。

那么P53是如何对调节新陈代谢起作用的呢?它是如何发挥作为肿瘤抑制物的作用的呢?P53可以被代谢上的困难激活,例如饥饿—它产生一种反应可以哦那改过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所介导—它是细胞对于生物能量压力所起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P53促进一系列基因表达(包括AMPK表达的介导)来下调激酶mTOR-在蛋白质和中控制中的中心节点。P53的这种效应帮助确定了细胞生长和增值的协调。P53在对饥饿和代谢压力中

的作用也反映了P53 调节自食作用的能力。自食作用促进了在饥饿条件下短期细胞存活,也帮助减少了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P53的这种促进自食作用的能力是通过街道溶酶体蛋白,例如DRAM或者通过下调mTOR信号来实现的,这种能力当然与观察到的肿瘤抑制中等自食作用联系起来。但是P53和自食作用的关系尚不明确—确实,胞质中P53的基础水平已经通过调节mTOR的活性表现出对自食作用的抑制。同样复杂的是自食作用于肿瘤抑制的后果,P53相关的姿势作用已经被报道对凋亡和肿瘤细胞存活均有作用,这些P53介导的自食作用的相反的作用是如何协调的仍待解决。

P53促进肿瘤?

最近的对P53在调节糖酵解,氧压力和细胞存活上的作用的评价使得我们进入了P53途径的矛盾中-P53可以的效应可以使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这些P53的作用标明一个有趣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如果P53的一些正常情况下用于肿瘤抑制的活动不能被合理控制,他们可能转而去帮助促进癌症发展。明显的例子包括P53的prosurvival功能,这个功能可能保护细胞依照中毒压力进行修复,但是如果保持在无法修复的损伤细胞中可以引起相反的效果。相似的,P53的调节糖酵解的功能可以帮助控制癌基因转化,但是后续的对于改变的代谢途径的促进可能导致对肿瘤细胞生长必需的合成代谢。P53的非转录功能,例如他在抑制自食作用上的功能可能也对肿瘤在某些环境下发展起作用。有趣的是,野生型的P53的这种功能被癌症相关突变P53蛋白所保留。

结论:

P53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肿瘤抑制剂的作用,但是也可能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尽管P53是否可以帮助恶性进程尚未知晓。但看起来需要一些对P53的作用的严格限制以阻止P53肿瘤抑制物从朋友转化为敌人。

参考文献:

Toledo, F., and Wahl, G.M. (2006). Regulating the p53 pathway: in vitro hy-potheses, in vivo veritas. Nat. Rev. Cancer 6, 909–923.

Toledo, F., Krummel, K.A., Lee, C.J., Liu, C.W., Rodewald, L.W., Tang, M., and Wahl, G.M. (2006). A mouse p53 mutant lacking the proline-rich domain rescues Mdm4 deiciency and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Mdm2-Mdm4-p53 regulatory network. Cancer Cell 9, 273–285.

Yu, J., and Zhang, L. (2003). No PUMA, no death: implications for p53-depen-dent apoptosis. Cancer Cell 4, 248–249.

Michalak, E.M., Villunger, A., Adams, J.M., and Strasser, A. (2008). In several cell types tumour suppressor p53 induces apoptosis largely via Puma but Noxa can contribute. Cell Death Differ. 15, 1019–1029.

Garrison, S.P., Jeffers, J.R., Yang, C., Nilsson, J.A., Hall, M.A., Rehg, J.E., Yue, W., Yu, J., Zhang, L., Onciu, M., et al. (2008). Selection against PUMA gene expression in Myc-driven B cell lymphomagenesis. Mol. Cell. Biol. 28, 5391–5402.

Hemann, M.T., Zilfou, J.T., Zhao, Z., Burgess, D.J., Hannon, G.L., and Lowe, S.W. (2004).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esis by the p53 target PUM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9333–9338.

Rowan, S., Ludwig, R.L., Haupt, Y., Bates, S., Lu, X., Oren, M., and V ousden, K.H. (1996). Speciic loss of apoptotic but not cell cycle arrest function in a human tumour derived p53 mutant. EMBO J. 15, 827–838.

Teodoro, J.G., Evans, S.K., and Green, M.R. (2007). Inhibi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by p53: a

new role for the guardian of the genome. J. Mol. Med. 85, 1175–1186.El-Deiry, W.S. (1998). Regulation of p53 downstream genes. Semin. Cancer Biol. 8, 345–357.Deng, Y., Chan, S.S., and Chang, S. (2008). Telomere dysfunction and tumour suppression: the senescence connection. Nat. Rev. Cancer 8, 450–458.

Halazonetis, T.D., Gorgoulis, V.G., and Barteck, J. (2008). An oncogene-induced DNA damage model for cancer development. Science 319, 1352–1355.

Martins, C.P., Brown-Swigart, L., and Evan, G.I. (2006). Modeling the thera-peutic eficacy of p53 restoration in tumors. Cell 127, 1323–1334.

Ventura, A., Kirsch, D.G., McLaughlin, M.E., Tuveson, D.A., Grimm, J., Lintault, L., Newman, J., Reczek, E.E., Weissleder, R., and Jacks, T. (2007). Restoration of p53 function leads to tumour regression in vivo. Nature 445, 661–665.

Xue, W., Zender, L., Miething, C., Dickins, R.A., Hernando, E., Krizhanovsky, V., Cordon-Cardo, C., and Lowe, S.W. (2007). Senescence and tumour clearance is triggered by p53 restoration in murine liver carcinomas. Nature 445, 656–660.

DeBerardinis, R.J., Lum, J.J., Hatzivassilou, G., and Thompson, C.B. (2008). The biology of cancer: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fuels cell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 Cell Metab. 7, 11–20. Bonnet, S., Archer, S.L., Allalunis-Turner, J., Haromy, A., Beaulieu, C., Thomp-son, R., Lee, C.T., Lopaschuk, G.D., Puttagunta, L., Bonnet, S., et al. (2007). A mitochondrial-K+ channel axis is suppressed in cancer and its normalization promotes apoptosis and inhibits cancer cell growth. Cancer Cell 11, 37–51.

Christofk, H.R., Vander Heiden, M.G., Harris, M.H., Ramanathan, A., Gersz-ten, R.E., Wei, R., Fleming, M.D., Schreiber, S.L., and Cantley, L.C. (2008). TheM2 splice isoform of pyruvate kinase is important for cancer metabolism and tumor growth. Nature 452, 230–233.

Jones, R.G., Plas, D.R., Kubek, S., Buzzai, M., Mu, J., Xu, Y., Birnbaum, M.J., and Thompson, C.B. (2005).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duces a p53-dependent metabolic checkpoint. Mol. Cell 18, 283–293.

Crighton, D., Wilkinson, S., O’Prey, J., Syed, N., Harrison, P.R., Gasco, M., Garrone, O., Crook, T., and Ryan, K.M. (2006). DRAM, a p53-induced modula-tor of autophagy, is critical for apoptosis. Cell 14, 121–134.

Amaravadi, R.K., Yu, D., Lum, J.J., Bui, T., Christophorou, M.A., Evan, G.I., Thomas-Tikhonenko, A., and Thompson, C.B. (2007). Autophagy inhibition enhances therapy-induced apoptosis in a Myc-induced model of lymphoma. J. Clin. Invest. 117, 326–336.

P53基因在鼻咽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P53基因在鼻咽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转录因子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可诱导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凋亡,细胞分化以及DNA 修复。但P53 突变体可能会使野生型P53 基因的抑癌功能失活,甚至发挥癌基因的功能。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P53基因结构及功能、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肿瘤治疗尤其在鼻咽癌应用方面有很多新认识,因此就P53基因结构及功能、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肿瘤治疗及在鼻咽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P53基因;肿瘤;鼻咽癌 鼻咽癌(NPC)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占首位。据统计:我国南方某些地区NPC的发病率高达33/10万(男),15.60/10万(女)[4]。鼻咽癌98%属低分化鳞癌,首选放射治疗,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8]。本文就近年来P53基因在鼻咽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利于更好的解决鼻咽癌这一临床顽症。 1 P53基因的结构及功能 P53基因(AB118156)系属肿瘤抑制基因家族,是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基因之一。其位于染色体17p13.1,全长16~20 kb,含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P53蛋白N-端为酸性区,C-端为碱性区[11]。Toledo 等研究表明P53 基因蛋白还含有四聚体结构域,介导活化后P53 四聚体的形成[1]。 P53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为53000的磷酸化蛋白质,所以称为P53基因。P53基因突变可增加正常细胞对突变剂的敏感性,结果导致正常细胞癌变概率增加,使肿瘤的发病率增加。P53基因结构和功能改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4]。P53基因分为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类。野生型P53是肿瘤抑制基因,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突变型P53基因可抑制细胞凋亡,使肿瘤细胞增殖,对野生型P53基因有拮抗作用[11]。 2 P53与肿瘤发生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肿瘤当中都发生了P53信号通路的失活,在所有恶性肿瘤中,P53 基因的突变率超过50%[10],而且突变位点多位于DNA 结合区。 最新的研究发现某些突变形式的P53 蛋白能够在肿瘤细胞的核内积累,形成更稳定的四聚体。研究发现,MDM2 作为P53 最主要的负调控因子,它的转录表达处于P53 的控制之下。突变P53 不能有效激活MDM2 表达,使P53 失去了MDM2 的负调控,从而导致了突变P53在肿瘤细胞的核内积累[13]。

p53基因的30年

p53基因的30年 在人类基因组所包含的数万条基因中,它是研究的最为透彻的一个。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中,超过40个都选择了以它为靶点。在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信息中心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有关它的研究文献已经超过了50000篇,而且这一数字仍在稳定的增长。没错,它就是p53基因,时至今日,对这一基因的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的坎坷历程。 十年蹉跎两茫茫 1979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Lionel Crawford,David P. Lane等人首次追踪到了p53基因的踪迹。这些研究者或许没有料到,他们的发现开启了现代肿瘤研究与治疗的新时代。 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 Peter Chumakov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你的完整版本。因为这一基因在细胞中翻译后产生的蛋白质(protein)的分子量为53千道尔顿,故而被命名为p53。 不过,在发现伊始,p53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10年中,p53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p53基因的正确版本。众所周知,一条基因由一系列脱氧核糖核酸按照相应的顺序彼此串联而成,如果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核苷酸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这条基因发生了突变,而起初研究者拿到的基因就是p53的突变版本,按照这一版本翻译成的蛋白质自然就无法行使正常p53基因的功能。 蹉跎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Bert Vogelstein最终找到了正确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基因。 新桃换旧符 藉由p53真正功能的重新认识,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深入挖掘不但让人们对癌症的本质有了更新的了解,而且还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现在科学家已经公认,癌症发生的肇因是由于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的分化与抑制、免疫与逃避免疫、血管的生成与抑制以及转移与抑制转移之间的精细平衡被打破的缘故。这些平衡归根结底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间的平衡。 然而,平衡的打破并非一蹴而就,因此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过程。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大约在50%以上的癌症中都发现有p53基因的突变,如果将癌症的发作比作一列倾倒中的多米诺骨牌,那么p53基因很有可能位居这列骨牌的前列。 在人体这个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系统中,倘若一个细胞想要改变其现有状态(如从静止到生长分化状态的改变),必须接收到一系列相关指令后,这一过程才能进行。在这其中,p53就扮演了“分子警察”的作用——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来控制细胞的增殖生长。

P53基因

P53基因 人體抑癌基因。該基因編碼一種分子量為53kDa的蛋白質,命名為P53。p53基因的失活對腫瘤形成起重要作用。但是事物必然有它的兩個方面,p53是一個重要的抗癌基因使癌細胞自殺,防止癌變;還具有幫助細胞基因修復缺陷的功能。 這種功能對於受化療藥物作用而受傷的癌細胞,則起修復作用,而不是使癌細胞自殺。造成被修復的癌細胞在治療後成為新的腫瘤。 編碼53kDa的蛋白質 類型人體抑癌基因 功能防止癌變,修復缺陷 基因種類腫瘤抑制 1簡介編輯 p53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該基因的突變。由這種基因編碼的蛋白質(protein)是一種轉錄因數(transcriptional factor),其控制著細胞週期的啟動。許多有關細胞健康的信號向p53蛋白發送。關於是否開始細胞分裂就由這個蛋白決定。如果這個細胞受損,又不能得到修復,則p53蛋白將參與啟動過程,使這個細胞在細胞凋亡(apoptosis)中死去。有p53缺陷的細胞沒有這種控制,甚至在不利條件下繼續分裂。像所有其它腫瘤抑制因數一樣,p53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對細胞分裂起著減慢或監視的作用。細胞中抑制癌變的基因“p53”會判斷DNA變異的程度,如果變異較小,這種基因就促使細胞自我修復,若DNA變異較大,“p53”就誘導細胞凋亡。 p53是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自從該基因在1979年被首次報導以來,有關研究論文在Medline上可查到20000餘篇。人們最初認為p53基因是一種癌基因,但隨著近十年研究的深入,p53作為抑癌基因的功能逐漸被揭示出來。在人類50%以上的腫瘤組織中均發現了p53基因的突變,這是腫瘤中最常見的遺傳學改變,說明該基因的改變很可能是人類腫瘤產生的主要發病因素。 p53基因突變後,由於其空間構象發生改變,失去了對細胞生長、凋亡和DNA 修復的調控作用,p53基因由抑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 p53介導的細胞信號轉導途徑在調節細胞正常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它與細胞內其它信號轉導通路間的聯繫十分複雜,其中p53參與調控的基因已超過160種,因此,Levine 等學者提出了p53基因網路的概念: 他們認為不能孤立地觀察各個基因的生物學功能,而應該將它們組合起來看待。 p53蛋白主要分佈於細胞核漿,能與DNA特異結合,其活性受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泛素化等翻譯後修飾調控。正常p53的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組衛士(guardian of the genome)”,在G1期檢查DNA損傷點,監視基因組的完整性。如有損傷,p53蛋白阻止DNA複製,以提供足夠的時間使損傷DNA修復;

P53基因概述

P53基因概述及应用实例 姓名;赵飞 1.P53基因概述 1.1 P53基因的发现 1979年,在大家都在研究SV40病毒的癌蛋白时,好几个科研小组都无意中分别独立发现了P53蛋白。当时在伦敦癌症研究所(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的David Lane和Lionel Crawford发现,用感染了SV40病毒的动物血清与SV40大T抗原发生免疫沉淀反应时能共沉淀下来一个分子量约为53kDa的宿主细胞蛋白。另外三个科研小组也都在1979年同时发表文章报道了同样的结论,他们分别是法国的Pierre May科研小组、美国纽约的Robert Carroll科研小组和英国的Alan Smith科研小组。 1.2P53基因的命名 在这个基因在发现之初,每一个发现它的实验室分别给这种分子量为53 kDa的蛋白质取了各自的名字,并且使用这些名字发表了很多论文,这样就造成极大的混乱。它的真正命名是在1983年在英国牛津举办的第一届国际P53蛋白研讨会上,来自各国的代表专门就这个蛋白的命名进行了讨论。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P53这个名字最为合适,自此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其实P53这个名字根本就不是一个名字,只是因为这个蛋白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表现出的分子量大约为53 kDa才因此而得名。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个表观分子量其实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因为该蛋白富含脯氨酸,所以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的迁移率偏慢,表现出来的分子量要比它实际的分子量大。该蛋白的实际分子量只有43.7 kDa,而小鼠体内P53蛋白的分子量会更小。 1.3P53 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是因编码一种分子质量为53 kDa 的蛋白质而得名,是一种抗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基因调节蛋白( P53 蛋白) ,当DNA 受到损伤时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一旦P53 基因发生突变,P53 蛋白失活,细胞分裂失去节制,发生癌变,人类癌症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该基因发生突变失活。因此说这个基因具有两面性。 1.4 P53基因三十年的发展史 最初10年里,P53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1979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Lionel·Crawford,David·P.·Lane等人首次追踪到了P53基因的踪迹,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Petet·Chumakov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的完整版本。但此时P53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几年中,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P53基因的正确版本。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Bert·Vogelstein最终找到了正确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基因。 第二个10年里,科学家发现P53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胁迫诱导。基于P53真正功能的重新认识,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深入挖掘不但

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RT-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RT-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 报告人:张铨合作者:殷悦涵实验日期:2016.4.26 一、实验原理 1. 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 细胞内RNA通常与蛋白质结合,以核蛋白(RNP)的形式存在。分离、制备RNA时首先须破碎细胞,使RNP释放到溶液中并与蛋白质分离,然后将RNA同其他的细胞成分分离开并保证RNA的完整性。Trizol法分离提取的RNA产率高、纯度好且不易降解,它是一种总RNA抽提试剂,可以直接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由于RNase能迅速降解RNA,所以需创造一个无RNase的环境,在各个环节避免它的污染。评价RNA质量的标准是RNA的均一性和完整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纯RNA的A260/280=2.0,实验室条件下一般在 1.7- 2.0之间,低于该值说明有蛋白污染,需要进一步抽提。 2. RT-PCR检测p53基因的表达 PCR是一种体外大量扩增特异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已知序列作为引物,将两引物之间的特定DNA片段进行复制,经过多次循环是模板上特定DNA拷贝数呈指数级增长。基本过程为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循环往复进行,每一轮过后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数增加一倍。 RT-PCR将mRNA反转录合成cDNA后再经PCR进行大量扩增,实质上是对mRNA 的扩增,常利用此技术克隆cDNA或分析某一特异基因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先以Oligo引物来反转录合成细胞cDNA模板,然后采用p53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最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53在两种肺癌细胞(A549和H1299)中的表达水平。 二、实验材料及设备 材料:肺癌细胞A549(野生型)和H1299(p53缺失型)、p53引物、GAPDH 引物 试剂:Trizol试剂、氯仿、异丙醇、无RNase水、乙醇、、Promega RT-PCR 试剂盒、2*TaqPCR mix 、DNA染料:GoldView、5*TBE、6*上样缓冲液、DNA分子量标准、琼脂糖 耗材:Ep管、吸头、一次性手套、口罩 设备:5415R型冷冻离心机、NanoDrop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高压消毒锅、恒温干燥箱、制冰机、可调式取液器、PCR仪、电泳仪、电泳槽、紫外检测器、凝胶成像系统、冰箱 三、实验步骤 1. 细胞RNA的提取及鉴定 (一)RNA提取 取1*106个细胞与1.5mlEp管→加0.2ml氯仿摇匀→4℃,12000rpm离心

p53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

P53基因功能及前沿研究现状

一.P53基因的功能 p5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自1979年Lane等[1] 发现p53 基因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肿瘤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三个阶段。近年的深入研究表明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50%以上p53都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肿瘤的发生。[2]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长20kb,含有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量为53*103的蛋白质。P53蛋白是一个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主要执行DNA 损伤“检查点”功能,若DNA受损,p53蛋白水平迅速升高并激活其下游的p21/WAF1/CIP1基因表达,这是一组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抑制剂,使细胞停滞于G1期,执行DNA修复。若修复失败,p53则通过激活BAX基因通路诱导凋亡。约50%的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的等位失活或突变有关。 突变型P53则具有癌基因的作用,促进细胞恶性转化。P53基因的突变常发生在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 P53基因功能失活机制有以下几种:1、P53基因自身突变,导致P53蛋白丧失与DNA结合的能力,这是P53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2、MDM2癌基因的负调节。MDM2是P53蛋白的靶基因,P53蛋白刺激MDM2基因的表达,而MDM2蛋白可与P53蛋白结合,一直P53蛋白接到的反式激活、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功能,同时MDM2蛋白可以催化p53蛋白的降解,从而形成一个反馈调节环,负调节p53蛋白的活性。3、

P53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的功能 1 阻滞细胞周期 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作用密切相关。P53下游基因P21编码蛋白是一个依赖Cyclin(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一方面P21可与一系列Cyclin-cdk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复合物结合,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低磷酸化Rb 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堆积,后者使E2F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因子)不能活化,引起G1期阻滞;另外P53的另外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 和14-3-3σ则参与G2/M期阻滞。 2 促进细胞调亡 Bcl-2(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基因家族)可阻止凋亡形成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从线粒体释放出来,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 (促凋亡基因)可与线粒体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凋亡作用,p53可以上调Bax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Bcl-2的表达共同完成促进细胞凋亡作用。P53还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T NF受体(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和Fas蛋白(一种细胞膜抗原,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凋亡)。 3 维持基因组稳定

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累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P53可参与DNA的修复过程,其DNA结合结构域本身具有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可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并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XPB和XPD的活性,影响其DNA重组和修复功能。 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等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ASDDA p53既可阻滞细胞周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两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基因组的稳定,但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为DNA的修复或某种应激状态的改善创造时机。即便不能完全修复DNA的损伤,只要还能容忍,细胞依旧可以存活,但可能会留下基因组不稳定的后患;后者则是从根本上去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的因素,以绝后患。显然,p53的这两种作用方式不能同时并存,二者之间有选择。 究竟p53在被激活后选择何种作用方式,要由活性p53的数量与应激细胞的损伤程度两方面来决定。当通过暂时转染方式让p53在肿瘤细胞内高水平表达时,即可诱导凋亡;而采用温度敏感突变或可诱导系统让p53低水平表达时,则只能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但从根本上讲,应激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等因素才是决定p53选择何种

Tp基因检测

T p53基因检测 什么是Tp53基因? T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编码和表达Tp53蛋白。Tp53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相关联。 Tp53基因分为野生型(正常的基因)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Tp53蛋白可抑制带有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细胞发生分裂,从而阻止畸变传递给子细胞,具有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相反Tp53基因的突变(缺失)则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Tp53被誉为基因卫士。 Tp53检测意义 1、应用于肿瘤的超早期预警检测 检测范围包括:肝癌、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卵巢癌、脑瘤、淋巴细胞肿瘤、食道癌、肺癌、成骨肉瘤等人类多发肿瘤与p53基因突变有关。 2、应用于肿瘤手术后复发监控 肿瘤具有易转移和复发的特点,及早发现复发或转移,可获得二次治疗机会,延长生命。肿瘤DNA片段存在于血液循环DNA中,被称细胞游离DNA(cell-freeDNA,cfDNA)。P53扫描肿瘤组织中存在的突变,p53定期检测cfDNA突变,监控术后复发和评估疗效。 3、放、化疗的疗效评估 P53发现肿瘤特有突变,通过p53定量检测放化疗前后血浆中基因突变含量变化,间接反映肿瘤治疗的效果。 基因小知识:肿瘤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肿瘤是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肿瘤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从单个细胞开始到形成米粒小的肿瘤,大约需要8—10年,此阶段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从米粒大小发展成杏仁大小,只需一年左右时间,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发展到晚期只需要3—8个月的时间。通过相关突变检测发现肿瘤的早期踪迹,进行合理干预,能够逆转肿瘤的形成。 肿瘤从单细胞基因突变到晚期发展历程图 Tp53检测适用人群 由于Tp53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肿瘤细胞中,因此对于Tp53基因突变的检测主要适用于与癌症相关的人群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癌症高危人群 主要包括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的职业;有癌症家族史或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线的人群;有慢性炎症或癌前病变人群以及长期吸烟、饮酒者,过多摄入高脂肪失误导致肥胖者。 (2)疑似癌症患者 主要指身体里发现可疑肿块或病理检查有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人群。 (3)治疗中后期的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治疗中或治疗后,跟踪监测血液中基因变量的变化,评估疗效,帮助选择治疗方案;曾患癌症,治疗后可定期做Tp53基因检测,从分子层面监控是否再次出现原有的基因突变,能够较临床检查更早发现复发迹象,评估预后。

靶向突变p53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2018 Mar;34(3) :321?321 ?网络出版时间:2018 - 3 - 8 13 :28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 https://www.360docs.net/doc/e25332843.html,/kcm./detail/34. 1086. R.20180308. 1132. 012. html 靶向突变p53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进展 王玉玲,苏永南,暴亚锋,杨志宽,牟汉川,张继虹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 doi:10. 3969// issn.1001 - 1978. 2018.03.0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1978(2018)03 -0321 -04 中国图书分类号:R B5; R341; R394.2; R730.5; R977.6; R979. 1 摘要:肿瘤抑制因子p53蛋白可以调节靶基因转录,控制细 胞凋亡、衰老等生 ,容易发生突变,失去抑癌功,促 发生发展。目*53蛋白已成为 的热门靶点之一,该文主要介绍以突变p53为靶点恢复构象活性 的子化合物 作用机制。 关键词:突变p53 ;靶点;构象;药物设计;机制 p53蛋白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调节p21、Bax、PTEN、p48、P A I等下游靶基因,胞周期,胞凋亡与衰老、参与DNA损伤修 抑制血管生成('g 1),阻的发生与发展。突 p53则会缺失 功能,促癌性作用,增强 的迁移运 转移,胞 收稿日期:2〇17-11-10,修回日期:2017-12-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8156130180) 作者简介:王玉玲(1992 -),女,硕士生,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E-mail: violing2000@ 126. com; 张继虹(1972-),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肿瘤药理学,通讯作者,E-mail: zhjihO ng2000@126. com 出现耐药性,说明突变*53是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 p53蛋白可以成为一个 的药物靶点之一。目,主要的治疗策略有阻断p53与MDM2相互作用、降解突变*53 蛋白、抑制突变p53下游通路、R N A干扰突变*53表达、恢复 突变p53构象等[1]。由于*53蛋白空间结构的柔韧性和灵 性,以*53为点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本文将重点阐述恢复突变p53的药物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治疗 中的作用机制。 Stress signals 跑叫i總。二 p21 Bax PUMANoxa p48 Sestrins PAJ BAI-1TSP1 丄++丄Cell cycle Apoptosis repair Angiogenesis Damage prevention^metastasis Fig1p53 signaling pathway 1 p53蛋白结构 p53蛋白单体由39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利用化学交联 Advances of studies on effect of drug transporter under hypoxia ZHANG Ming-xia1,2,WANG Rong1,2,LI W e n-bin2,LU Hui2,XIE Hua2,LUO Bing-fe ng1,W A N G C hang2,LIU Jing-jing1,JIA Z h e ng-ping1,2 (1. 7chool og Pharmacy,Larnhoo University,Lanzhoo730000,2.PLA Key Lab og the Plateau og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Control,Lanhoo General Hospital,Lanhoo Command,Lanhoo730050, Abstract Plateau environmen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w ox-ygen and low pressure,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Xfects the process of drug metabolism in the body. Many factors Xfect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including gastric emptying,blood rheology,cardiopulmonary function,hepatorenal function,cytochrome P450 enzyme and so on.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drug metabolic enzymes,since drug transporter is the key factor that mediates drugs in their entrance to the body through the cell membrane,producing the curative effect.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plateau hypoxia on pharmacokinetics and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we review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ransporter,mediated drug substrates,the influence of hy-poxia on expression levels of drug transporter substrates an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drug transpor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ypoxia. K e y words:plateau hypoxia;drug transporter;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drug substrate;drug metabolism;regulation mecha-nism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摘要:p53基因抑制肿瘤是众所周知的,但可能也影响与肿瘤抑制无关的衰老过程。p53对各种应激做出反应,诱导细胞凋亡或阻滞细胞周期,以抑制肿瘤的发展。然而,在非癌衰老过程中p53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p53基因能诱导细胞衰老或凋亡来抑制癌症,但其后果就是加快了衰老。另一面,P53可以减缓生长和减少与生长有关的应激使细胞存活,最终延缓衰老。要想阐明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针对P53或P53转录靶点来治疗癌症和改善衰老,就必须更好地了解p53功能的多样化。 关键词:DNA损伤,细胞生长;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无氧酵解 引言:p53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其在哺乳动物中抑制肿瘤的发生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1→3),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基因也影响衰老过程。但是,p53究竟是怎样影响衰老的还不是很清楚。p53调控大量有致癌作用的基因的转录,包括细胞周期阻滞(P21,GADD45,14-3-3s,RPRM),细胞凋亡(Scotin,killer,FAS,BBC3,PERP,53BP1,BAX,LRDD,PMAIP1),抑制有氧糖酵解(GLUT1,TIGAR,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促进氧化磷酸化(OXPHOS)(SCO2,AIF),细胞生长(PTEN,AMPK测试,TSC2,IGF-BP3)(4),以及蛋白质的翻译(sestrins)(5)。P53还具有与转录无关的其他作用,包括调节微RNA加工(6),DNA修复(7),线粒体蛋白存活(8)和核糖体合成(9,10)。因此,p53是维持基因组完整性,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是抑制肿瘤的核心(11)。同时,p53通过一个非癌症相关

RT PCR 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预习报告

RT PCR 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预习报告 1310301315 张铨 一、RT PCR技术 1.基本原理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利用DNA聚合酶在体外条件F.催化一对特异引物之间特异DNA片段合成的基因扩增技术。PCR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1)变性,在高温度条件下使双链模板DNA变性、解链,成为两条单链DNA; (2)退火,在较低温度时使加入的引物单链DNA模板特异性结合; (3)延伸,在适当的温度下,Taq DNA聚合酶从结合到DNA模板上的引物3’-OH 端开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按照DNA模板核苷酸序列,进行DNA链的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的DNA分子,,这三个过程组成一个循环周期;每个周期合成的产物又可作为下一个周期的模板,如此循环往复,经过若干次循环后,目的DNA片段的拷贝数大最增加。 RT-PCR方法由两部分组成: (1)cDNA的合成:以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Oligo(dT)16或特异的下游引物合成与mRNA互补的cDNA片段 (2)PCR扩增:以已合成的cDNA为模板,使用上、下游引物在耐热的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标准的PCR扩增。1 2.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 1.试剂 (1)β-actin引物 上游引物:5 7一ATG CGA ATT CCC AAC CGT GAA AAG ATG A-3’ 下游引物:5 7一ATG CGG ATC CGA AGG AAG GCT GGA AAA一3’ (2)Promega RT-PCR试剂盒 (3)酚/氯仿:1:1混合 (4)醋酸钠:3mol/L,pH5.2 (5)无水乙醇 2.仪器 基因扩增仪(PCR仪),5415R型离心机,电泳仪,电泳槽,紫外检测仪,制冰机,低温冰箱,可调式取液器,解剖用具。 3.耗材 0.2ml、1.5ml Ep管,20μl和200μl吸头若干个。 【实验步骤】

RT PCR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

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p53基因的特异表达 一、实验原理 细胞内RNA通常与蛋白质结核,防止RNA酶讲解,以核蛋白形式存在。分离制备RNA 是必须先破碎细胞,使得核蛋白释放到溶液中,并进一步与蛋白质分离,然后再讲RNA 与其他成分分离,并保证RNA的完整性。 1、Trizol法 该法分离提取RNA产率高、纯度好且不易降解,是目前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提取RNA 的方法。Trizol是一种总RNS抽提试剂,含有苯酚(蛋白质变性,膜蛋白变性、 膜磷脂溶解、RNA酶变性保护RNA)、异硫氰酸胍(蛋白质变性、RNS酶抑制剂)等 物质,可以迅速溶解细胞同时保护RNA完整性。之后再加入氯仿抽提,离心后,RNA 位于水相,用异丙醇可沉淀回收水相中的RNA。 2、RNA质量标准 RNA的均一性以及完整性,均一性在于有效去除其他成分,完整性在于最大限度减 少RNA酶对RNA的讲解。通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 A260/A280=1.7~2.0,低于该值表明有蛋白污染。PCR 3、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大量扩增特异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两段已 知序列度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将两引物间特定的DNA片段进行复制,经过多次循环,使得模板上特定DNA拷贝数呈指数级增长。其基本过程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个 步骤。变性是高温加热导致模板DNA双链间的解离,退火是降低温度使得模板DNA 与高浓度引物间发生互补结合,延伸是在耐热DNA聚合酶参与下延伸引物。每次循 环可作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因此每经过一次循环特定DNA的分子数目扩增一倍。 4、RT-PCR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将mRNA反转录合成cDNA后再经PCR进行大量扩增。 RT-PCR实质上是对mRNA的扩增,我们常用此法克隆cDNA或分析某一特异基因在 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成熟的mRNA3’端有Poly尾可与Oligo特异性结合,然 后在反转录酶催化下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条互补DNA链称为cDNA。 本实验先用Oligo引物反转录合成细胞cDNA模板,再用p53特异引物进行PCR扩 增,最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53基因在两种肺癌细胞的表达水平。

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与修护激活

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与修护激活 031134 刘潇钦摘要:p53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抑癌蛋白,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然而,野生型的p53通过不同位点的点突变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突变型p53,突变型p53不仅丧失了野生型p53的抑癌功能,更获得了一些癌症症状起促进作用的新功能。本文着重介绍野生p53的结构和功能,阐述其突变的方法和类型,罗列突变p53的危害,以及重新激活修护p53的方法。关键词 p53;突变;激活修护 野生型p53的介绍 人的p53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短臂,分布于大约20Kb的DNA区域中。它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启动子中不含有CAAT、TATA、GC盒等常见启动序列,转录产生2.5kbmRNA,翻译生成由39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子量为53kd的蛋白质。(1) p53 蛋白包括3个功能调节区域(如图1): 图 1 (1)N-端的活化:通过与转录因子TFⅡD结合而发挥转录激活功能,序列上又可细分为转录活化域和富含脯氨酸的SH3域; (2) 序列中段DNA结合域:能与特定的DNA 序列结合, 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p53 突变多发于此区域; (3)C端功能域:包含核定位信号、出核信号、四聚化结构域及一个调控功能域, 参与p53 细胞内定位、四聚化以及对中央DNA 结合域的调控作用。(2)(3)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p53蛋白的含量很低,这主要是由MDM2介导的p53快速降解来调节的。当应激各种损伤信号时, p53蛋白被磷酸化修饰, 避免了在细胞质中发生的MDM2对p53的降解,从而使核内的p53水平迅速升高。激活的p53通过其DNA 结合区结合靶基因的启动子。并借助其转录激活区诱导其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p53活化对细胞有两种潜在影响:一是使细胞停止在G1或G2期,导致损伤的细胞得以修复;二是诱发细胞凋亡,去除变异细胞。但p53的抑癌功

p53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p53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娟, 潘庆杰, 李美玉, LI Wen-Juan, PAN Qing-Jie, LI Mei-Yu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生殖发育与基因工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9 刊名: 生物技术通讯 英文刊名:Letters in Biotechnology 年,卷(期):2014,25(2) 参考文献(21条) 1.闫毓秀;张淑萍;滑静p53基因研究进展 2009(02) https://www.360docs.net/doc/e25332843.html,ne D P;Crawford L V T antigen is bound to a host protein in SV40-transformed cells 1970(5701) 3.Day A;Verma C S;Lane D P Modulation of p53 degradation as a therapeutic approach 2008(01) 4.李莉;祝峙;方国恩COX-2和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2006(04) 5.Murray Zmijewski F;Lane D P;Bourdon J C p53/p63/p73 isoforms:an orchestra of isoforms:an orchestra of isoforms to harmonis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response to stress 2006(06) 6.Wirtenberger M;Frank B;Hemminki K Interaction of Werner and Bloom syndrome genes with p53 in familial breast cancer 2006 7.周晓颖;陈可欣p5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1(09) https://www.360docs.net/doc/e25332843.html,ptenko O;Prives C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by p53:one protein,many possibilities 2006(06) 9.Zhu W G;Hileman T;Ke Y5-aza2-deoxycytidine activities the p53/p21WAFI/CIPI pathway to inhibit cell proliferation 2004(15) 10.Moreira I S;Fernandes P A;Ramos M J Protein-protein recognition:a computational mutagenesis study of the MDM2-P53 complex 2008(01) 11.Svane I M;Pedersen A E;Nikolaisen K Aiterations inp53-specific T cells and other lymphocyte subset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during vaccination with p53-peptide loaded dendritic cells and Iow-dose interleukin-2 2008(36) 12.Bao Y P;Wei T F;Lefebvre P A Detection of protein analytes via nanoparticle-based bio bar code technology 2006(06) 13.Faulk W P;Taylor G M An immunocolloid method fo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1971(11) 14.吴幸;崔海宁;明松林P53和Bcl-2家族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 2009(04) 15.安莉;王静;俞森洋COX-2和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2007(01) 16.Cioffi M;Vietri M T;Gazzerro P Serum anti-p53 antibodies in lung cancer:comparison with established tumor markers 2001(2-3) 17.周决;曹世龙;陈洁流式细胞仪同时检测实体肿瘤P53蛋白和DNA含量 2000(02) 18.Shiota G;Kishimoto Y;Suyama A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erum anti-p53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997(04) 19.Oda E;Ohki R;Murasawa H Noxa,a BH3-member of the bc1-2famiIy and candidate mediator of p53-induced apoptosis 2000 20.Head S R;Rogers Y H;Parikhk K Nested genetic bit analysis(N-GBA) for mutation detection in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 1997(24) 21.Faried A;Faiied L S;Kato H Targeting p53 tumor suppressor to induce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in esophageal cancer cells by novel sugar-cholestanols compounds 2008(10) 引用本文格式:李文娟.潘庆杰.李美玉.LI Wen-Juan.PAN Qing-Jie.LI Mei-Yu p53基因及其功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讯2014(2)

P53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凋亡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有机体为保持自身组织的稳定,调控自身细胞的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它以质膜发泡、细胞质固缩、核染色体裂解和调亡小体的形成为特征,因此与病理情况下的细胞坏死有本质的区别。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凋亡领域的深入研究,许多机制正在逐步阐明,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信号分子和信号事件,如p53、bcl-2,家族、线粒体通透性的改变、细胞素c等。 关键词:p53蛋白家族;细胞凋亡 引言 在细胞凋亡过程中,p53蛋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分为野生和突变两型。野生型p53是一个肿瘤抑制蛋白,其本质是一种核磷酸蛋白,它参与dna的修复和复制过程,p53肿瘤抑制因子将来自细胞应激反应的各种信息,如dna损伤、缺氧、核苷酸缺失等信号传递给相关基因以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p53的表达水平和功能的精细调控对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是非常重要的。突变型p53基因失去抑癌基因功能,并且与野生型p53结合成复合物,抑制p53基因功能,导致细胞异常增殖[1]、[2],参与肿瘤形成。但对p53为野生型而产生肿瘤的确切机制,到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而asspp 家族的发现对这一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asspp是一个蛋白质家族,其成员有aspp1、aspp2、iaspp 三个。它们与p53形成复合物后,对p53诱导细胞凋亡有不同的作用。 1 p53蛋白家族结构和功能 1.1 p53结构 人类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长度约2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内含子组成,第1个外显子不编码,外显子2、4、5、7、8分别编码5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这个高度保守区为13-19.117-142.171-192.236-258.270-286编码区。人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53×103。p53蛋白分为n-末端的酸性转录活化区(1-50位氨基酸)、信号区(60-94位氨基酸)、中央核心dna连接区(100-290位氨基酸)、同源寡聚区(323-355位氨基酸)、c-末端的非专一dna结合区(100-290位氨基酸),这些结构区在p53识别并转录活化靶基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p53蛋白家族(p53、p63、p73)结构 p53肿瘤抑制蛋白属于一个小的蛋白质家族,与它相关蛋白质还有p73和p63。p73 在转录活化区、在核心dna连接区和寡聚区与p53有高度的相似性,p53与p73在转录活化区有29%相同、在核心b&c连接区有m/q相同、在寡聚有38%相同。p63是在染色体3q27-8区发现的一个p52基因的同源体。和p53比较,p73和p63蛋白的结构更为接近。尽管它们在结构和功能有关联,但p51和p73主要在细胞的正常发展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而p53则主要是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 p53家族成员的几个共同特征:(1)都含有相当大的内含子[ 3 ] 。哺乳动物p53基因在外显子1和2之间有一个10.7kb大小的内含子(内含子1);人类p73有3个较大的内含子:内含子1大于32kb,内含子3为12kb ,内含子4为8kb。p63 基因同样含有2个较大的内含子(内含子1与内含子3)。(2)内含子1总是非编码的。这一区域在p53中编码一个可以影响翻译的rnα的茎2环结构,在p73中理论上也如此[ 4 ] 。(3)所有家族成员中外显子/内含子结构有高度相似性。p63与p73的基因序列相对于p53而言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多基因分析的结果提示p53是由一个p73/p63样的古老基因进化而来。 1.3 p53蛋白的功能 p53蛋白是一个大家熟悉的肿瘤抑制物,它可控制蠕虫、果蝇及人类等大多数动物的细胞数,它在组织中有广泛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