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分离与纯化

抗生素的分离与纯化
抗生素的分离与纯化

衡水学院

结课论文抗生素的分离和纯化

论文作者:邢五星

系别:生命科学系

专业:

:生物科学

学号201440700035 年级:2014级

抗生素的分离和纯化

抗生素是由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能在极小的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促进或杀灭其他微生物和生物细胞的作用。由于其存在于成分复杂的发酵液中,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分离纯化技术路线是新型抗生素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1.发酵液的预处理

微生物发酵液的预处理,其目的不仅在于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还着眼于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续各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胞外产物,经预处理应尽可能使目的产物转移到液相,然后经固液分离除去固相;对于胞内产物,则首先收集菌体,经细胞破碎后,目的产物进入液相,然后再将细胞碎片分离。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方法有:调酸(等电点)、热处理、电解质处理、添加凝聚絮凝剂等。另外通过调节发酵液的酸碱度或加入合适的溶剂也可以除去部分相应的杂质,如调节发酵液pH值过酸性或过碱性可以使大部分蛋白类杂质沉淀除去,用高浓度甲醇、乙醇或丙酮溶液浸提发酵液,既可以沉淀出大部分不溶性多糖和蛋白杂质,又可以降低发酵液粘稠度,有利于过滤、色谱分离等进一步处理。廖文彬、鲍时翔等报道[1],采用有机溶剂乙醇B丙酮(1B1)的混合液可以很好的除去红树林放线菌发酵液中的的蛋白等杂质,有利于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解翠华、夏焕章等报道[2]用草酸调节发酵液pH值至3,然后离心,可以使发酵液和菌丝体很好的分离,分别用乙酸乙酯对上清液进行萃取;对菌丝体进行抽提;都得到了具有活性的粗提物。

2.抗生素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

抗生素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溶媒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沉淀和结晶、色谱分离等。在提取时,可根据抗生素分离的难易,单独或同时使用上述方法。

2.11 溶媒萃取法

溶媒萃取法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溶质选择性的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而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方法,它是生物工业中一种重要的分离提取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分离技术,溶媒萃取法目前仍然在广

泛应用于在抗生素工业生产中,如螺旋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等都采用溶媒萃取法提取。尽管选择性更高、分离度更好的现代分离技术和方法不断出现,但还是不能完全替代溶媒萃取法。另外,近年来,溶媒萃取法在传统的有机溶剂萃取技术的基础上,萃取机制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相继出现了各种新的现代萃取技术,其中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3]以其在天然产物分离方面的独特优势备受青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实现了工业化。萃取和反萃取同时进行的液膜萃取、反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等技术相继取得了重大进展[4-6]。这些都使得萃取技术更加全面,适用于各种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

2.12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与抗生素之间的分子引力而将抗生素吸附在吸附剂上。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氧化铝、大孔吸附树脂等。大孔吸附树脂是当前微生物天然产物分离技术领域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分支之一,目前它已逐渐取代活性炭和氧化铝等吸附剂,在抗生素工业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孔吸附树脂适合于吸附各种抗生素,它不仅可吸附脂溶性化合物,而且可以吸附水溶性化合物。有文献报道,近年来,国内应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提取、浓缩、纯化的抗生素涵盖了目前已知抗生素的所有类型[7]。姬生宝等[8]藤黄灰链霉菌发酵液中的抗真菌活性成分SL103采用X-5型吸附树脂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对吸附饱和的X-5树脂柱用去离子水冲洗,然后用50%的甲醇洗去杂质和色素,再用50%的乙醇4mL/min的流速下进行洗脱,合并活性高的洗脱液,浓缩后静置48h得到SL103的粗结晶。通过对结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此结晶纯度可达95%以上;经过质谱分析,得知其为一种小分子量的抗生素,分子量为66215。

2.13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是[9]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与目的物质之间的化学亲合力,有选择地将目的物质吸附上去,再用适当的洗脱剂洗脱下来。如果目的物质为碱性,则选择酸性树脂;如果为酸性,则要选择碱性树脂。由于抗生素是一类天然抗菌,抗病毒药物,其分子中往往含有多种化学基团,在强酸强碱条件下容易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药理活性丧失,提取分离抗生素所用的离子交换树脂主要为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如金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先锋霉素用弱酸性树脂;庆大霉素,新生霉素用弱减性树脂;春雷霉素,肉瘤霉素,夹竹桃霉

素用强酸性树脂;先锋霉素,土霉素用强碱性树脂。由于抗生素分子体积较大,一般选择大孔网状树脂。

2.14 沉淀和结晶

2.141 沉淀法

沉淀法广泛用于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提取中。它主要起浓缩作用,纯化的效果较差,通常作为初步分离的一种方法。沉淀法分为5种类型: 1)盐析:加入高浓度的盐使蛋白质沉淀,其机理为蛋白质分子的水化层被除去,而相互吸引。2)加入有机溶剂:其机理为加入有机溶剂会使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从而使水分子的溶解能力降低,在蛋白质分子周围,不易形成水化层。缺点是有机溶剂常会引起蛋白质失活。3)调pH至等电点:此法沉淀能力不强,常加入有机溶剂,使沉淀完全。4)加入非离子型聚合物:如PEG等。5)加入聚电解质:如聚丙烯酸,其机理与盐析作用相似。张鹏,洪葵等报道[10],通过在拮抗菌株Bacillus cereus041381发酵液上清液中加入硫酸铵,以硫酸铵饱和梯度55% -60% -65% -70%进行连续分级操作,可以将抗真菌活性蛋白有效的提取出来。

2.142 结晶

抗生素工业中常用的结晶方法有以下4种[11]。(1)蒸发结晶。使溶液在加压、常压或减压下加热蒸发除去一部分溶剂,以达到或维持溶液过饱和度,使晶体长大。(2)化学反应结晶。加入反应剂或调节pH产生新物质,当该新物质的浓度超过它的溶解度时就有结晶析出。(3)过饱和冷却结晶。使溶液冷却降温以维持一定过饱和度,不用除去溶剂,优点是能耗小设各构造及操作较简单,但生产速率和产率相应较低,难以自动控制。(4)盐(溶)析结晶。加一种物质于溶液中,以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形成过饱和溶液而结晶。

2.15 色谱法

色谱法是基于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由于混合物中的各个单一组分对两相不同的亲和力和向两相不均匀扩散的可能性而导致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从而得到分离。色谱法有不同的分类根据,下面主要介绍薄层色谱、硅胶吸附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常见色谱方法。

2.151薄层色谱(Thin LayerChromatography)

薄层色谱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Lg,甚至0101Lg)的分离;另一方面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田黎、顾振芳等[12]采用硅胶G薄板(20cm@15cm@01025cm)分离海洋细菌B-9987菌株产生的抗真菌物质,展开剂用甲苯B乙酸乙酯B90%甲酸(V/V/V)=6B3B1,得到两种活性组分。李德顺,苏中锐等[13]真菌活性物质,采用硅胶G薄板以正丁醇B乙酸B水(V/V/V)=3B1B1为展层剂进行操作,通过生物显影技术,确定分离的为单一组分的抗生素。21512 硅胶吸附柱色谱硅胶吸附柱色谱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由于硅胶既可用于非极性化合物,又可用于极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工作,因此,在抗生素的分离纯化中硅胶柱色谱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陈文君、吴剑波等[14]柱层析法大量纯化农用抗生素11371A复合组分,洗脱溶剂采用甲醇:二氯甲烷(6B1)和乙醇B氢氧化铵B水(8B1B1),分段收集洗脱液,浓缩后制品最高纯度可达到85%左右。MotooKoitabashi等[15]吸附柱,以正己烷-乙烷为流动相,体积比100B1至30B1梯度洗脱,成功的从真菌菌株Kyu-W63发酵液浓缩物中分离出两种脂溶性抗真菌组分PTF和PDF。硅胶柱色谱因其一次性获得样品的纯度不高,虽然通过多次重复使用也可以得到更高纯度的样品,但在实际研究中更多的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精制方法的前提步骤。

2.153高效液相色谱(HPLC)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柱色谱填料的改进及流动相输送和被分离物质检测技术的进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它是建立在经典液体柱色谱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分析的理论和技术,并加以改进而建立起来的,HPLC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精度色谱技术,它对样品的适用性广,不受样品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限制,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具适宜于各种类型抗生素分离分析中最常用的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通常以高极性的水与相对低极性的甲醇、

乙腈等水溶性高的有机溶剂搭配组成,通过调节水与有机溶剂的比例及流动相的流速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反相色谱法适于分离非极性,极性或离子型化合物,大部分的分析任务皆由反相色谱法完成。孙强[16]用反相色谱柱SinochromODS-BP-C1(8300mm@416mm i1d, 5Lm)对放线菌菌株MY02发酵液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SN06进一步纯化,以甲醇-水系统(80B20, V/V)为流动相,流动相流速为014mL/min,柱温30e,紫外检测波长304nm。81044min和171347min两个吸收峰的收集液具有明显的活性,纯度较高,可以满足光谱分析等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3.抗生素分离纯化实现手段

在实际的操作中,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工作往往是通过各种分离手段相结合来完成的。如匡岩巍,张庆林[17]从一株土壤放线菌2215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纯化棘霉素。其方法为:发酵液直接用有机溶剂裂解,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干,得到粗提物9A,C18径向加压柱分离得到11C,条件:乙睛水梯度洗脱,流速710mL/min, UV =240nm。对11C采用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得14J,条件:C18反相柱4cm@20cm,乙睛B水为52B48, UV =240nm。对14J进行制备薄层,氯仿/甲醇=30B1展开得到16A。经高效液相分析,条件:KromasialC18色谱柱,甲醇B 水=7B3,UV=240。得到活性单体,经面积归一法检测纯度达95%。经结构鉴定其为棘霉素。新农用抗生素[18]507的分离纯化,1)菌丝体先通过两次浸提,第1次用60%的丙酮水溶液;第2次用40%的丙酮水溶液。2)然后用大孔吸附树脂CDA-45吸附,采用先转型再脱附的方法,即用30%的醋酸水溶液转型,再用水按012BV/min流速冲洗吸附柱至中性,再用丙酮以0103BV/min的流速洗脱,回收率98%。然后经过多次硅胶柱层析对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最后得到纯品。通过各种波谱鉴定解析出了2507有效组分的分子结构,它属于一类较为少见的多肽抗生素,分子量1156,分子式为C53H67N13O13S2。AngelaM1Hoffman等[19]株茎点霉属的植物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出三种具有抑菌活性物质,其方法为:发酵液在真空条件下过滤除去菌丝体,滤液用等体积的氯仿或二氯甲烷萃取3次,萃取液减压浓缩,无水硫酸纳干燥,然后用少量的二氯甲烷溶解得粗样品。粗样上硅胶柱,洗脱液己烷、己烷B乙酸乙酯(99B1)、乙酸乙酯(99B2)三个洗脱梯度,经TCL跟踪检测分别分离出三种活性物质。活性1经己烷:乙酸乙酯(1B10)重结晶

得到黄色固体,经HPLC检测为松萝酸;活性2经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浅红色晶体, TLC比移值0154-0157,香草醛-硫酸喷后显蓝灰色。经制备HPLC,质谱分析,确定分子量为33310683,分子式为C16H13NO7。活性3经乙酸乙酯:甲醇(1B9)重结晶得到浅褐色晶体, TLC比移值0190-0188,香草醛-硫酸喷后显草绿色。经制备HPLC,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质谱分析,确定分子量理论值为39011315,实验值为39011324,分子式: C20H22O8,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抗菌物质。

4.结语

抗生素的分离纯化过程是一项非常繁琐艰巨的任务,尤其对未知成分的新型抗生素分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要求研究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分离纯化技术,而且还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种分离纯化技术敢于尝试,大胆的对分离纯化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摸索出一条合理有效的分离纯化路线。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会应用于抗生素的分离纯化中,将会有更多的安全、无毒、高效的抗生素类药物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廖文彬,鲍时翔红树林放线菌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药物生物技术, 2004, 11(6): 376-380

[2]解翠华,阮丽君,夏焕章,等1植物内生菌HCCB00167产物的发酵、分离和结构鉴定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7, 24(4): 245-248

[3]李州,寥史书,雷文1制药工业中溶剂萃取的机制和应用发展方向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6, 27: 89-90

[4]毛忠贵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生物、食品工业上的应用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5, (1): 66-71

[5]李十中,王淀佐抗生素提取过程中溶剂萃取技术新方法-超滤/萃取法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0, 25(1): 12-15

[6]潭天伟,申忠翅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评价和展望微生物学通报, 1996, 23(6): 368-370

[7]黎海彬,李小梅大孔吸附树脂及其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广东化工,

2005(3): 22-25

[8]姬生宝,范晋勇,元英进藤黄灰链霉菌H103发酵液中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微生物学通报, 2005, 32(3): 77-81

[9]汪茂田,谢培山等,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北京:学工业出版社, 2004, 8

[10]张鹏,洪葵,庄令,等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福建热带作物科技, 2006, 31(1): 5-7

[11]邬行彦,熊宗贵,胡章助抗生素生产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1: 286

[12]田黎,顾振芳,陈杰,等海洋细菌B-9987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及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茵的作用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77-80

[13]李德顺,苏中锐,袁志刚,等1山东链霉菌产抗真菌物质的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39(6):121-124

[14]陈文君,吴剑波,全启光1农用抗生素11371各组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别中国抗生素杂志, 1990, 15(1): 42-48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提纲(自制).

第一章绪论 1.药物分离与纯化过程分为机械分离与传质分离,机械分离针对非均相混合物,传质分离(物质传递)针对均相混合物,分为平衡分离过程与速度控制分离。 2.分离剂可以是能量或物质(质量)。 第二章药物分离纯化前的预处理技术 1.预处理的目的:将目的产物转移到易于分离的相态中(液相),同时除去大部分杂质,改变流体特性,利于后续分离。 2.药物成分的形成阶段只能获得含有目的药物成分的混合物,难以进行药物分离。 3.预处理主要完成任务: (1)去除大部分可溶性杂质(阳离子、生物大分子) (2)采用凝聚或絮凝技术,将胶体状态的杂质转化为易于分离的较大颗粒。(3)改善料液的流动性,便于固液分离 (4)固液分离 (5)将胞内产物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4.沉淀技术: (1)高价离子:Ca2+、Mg2+、Fe3+ a影响离子交换 b对药物降解加速催化作用 (2)生物大分子(可溶性黏胶状物):蛋白、核酸、多糖 a粘度增大,影响固-液分离。 b乳化作用,吸附离子基团。 5.沉淀法去除杂质常用的方法:等电点沉淀法,变性沉淀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反应沉淀法。 6.等电点沉淀法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当溶液PH值处于等电点时,分子表面净电荷为0,双电层和水化膜结构被破坏,由于分子间引力,形成蛋白质聚集体,进而产生沉淀。

7.变性沉淀法原理:利用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对某种物理或化学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实现分离。 8.盐析法概念: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存在下,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的过程。 9.盐析法影响因素: (1)盐析剂的性质和加入量 (2)溶液的pH值 (3)蛋白类化合物的性质 (4)蛋白浓度 (5)温度 10.常用的凝聚剂:AlCl3·6H2O、Al2(SO43·18H2O(明矾)、 K2SO4·Al2(SO43·24H2O、FeSO4·7H2O、FeCl3·6H2O、ZnSO4和MgCO3等。 11.凝聚作用与絮凝作用的区别:凝聚作用是指某些电解质(凝聚剂)作用下,破坏胶体系统分散状态,而使胶体粒子聚集过程,而絮凝作用是通过架桥作用将许多微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粗大的松散絮团的过程。 12.助滤剂:具有一定刚性的颗粒或纤维状的固体。 13.常用助滤剂:硅藻土,珍珠岩,活性碳等。 14.细胞破碎方法 (1)机械法:高压均浆法(可大规模操作),珠磨法(可较大规模操作)、超声破碎法、X-press法 (2)非机械法:酶解法、化学渗透法、渗透压法、冻结融化法、干燥法。 15.高压匀浆法原理:细胞悬浮液在高压的作用下从阀座与阀之间的环隙高速喷出,每秒速度高达几百米,高速喷出的浆液又射到静止的撞击环上,被迫改变方向从出口管流出。细胞在这一系列高速运动过程中经历了剪切、碰撞及由高压到常压的变化,从而造成细胞破碎。 第三章萃取技术

第八章抗生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一个叙述是不正确的 A.抗生素是来源于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 B.抗生素在很低的浓度下能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菌,达到治疗的目的。 C.早期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或霉菌感染性疾病,故称为抗菌素。 D.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是最早上市的抗菌素。 E.结构简单的抗生素可以用合成法制得,如氯霉素。 2) 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 A. 头孢氨苄 B. 头孢克洛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噻肟 E. 头孢噻吩 3) 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A. 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 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C. 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酸 D. 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 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4) 半合成青霉素的重要原料是 A.5-ASA B.6-APA C.7-ADA D.二氯亚砜 E.氯代环氧乙烷 5) 各种青霉素在化学上的区别在于 A.形成不同的盐 B.不同的酰基侧链 C.分子的光学活性不一样 D.分子内环的大小不同 E.聚合的程度不一样 6) 青霉素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7) 青霉素结构中易被破坏的部位是 A.酰胺基 B.羧基 C.β-内酰胺环 D.苯环 E.噻唑环 8) 头孢噻吩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 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 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 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 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E.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0)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授课教案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授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熟悉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了解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熟悉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掌握分离纯化的特点与一般步骤;了解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历史;熟悉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分离纯化的特点与一般步骤;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基本原理;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教学课时:4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概念与原理 一、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 1. 生物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活性多肽类、蛋白质、酶类、核酸及其降解 物、糖、脂类、动物器官或组织制剂、小动物制剂、菌体制剂 2. 生物物质来源:动物器官与组织、植物器官与组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胞培养产物、血液、分泌物及其代谢物 二、生物分离纯化概念 指从发酵液、动植物细胞培养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组织细胞与体液等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三、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生物技术 上游: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组织工程;下游:生物产品的回收——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离心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技术、固相析出技术、色谱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 四、分离纯化基本原理 有效识别混合物中不同组分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别,利用能够识别这些差别的分离介质或扩大这些差别的分离设备来实现组分间的分离或目标产物的纯化。

第二节分离纯化策略 一、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特点 1. 环境复杂、分离纯化困难 2. 含量低、工艺复杂

200题抗生素考试(2016)

2016年抗菌药物试题 注:红色:省卫计委政策蓝色:我院政策 1.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浙卫办医政 [2016] 1号)规定,除儿童医院和儿科外,以下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B) A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剂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C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剂 D 所有抗菌药物 2. 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下哪种感染在我国最常见:(C)。 A 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3. 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哪类抗生素:(A)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 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5. 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D)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 合理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6. 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D)。 A 是否存在感染 B 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 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 以上都对 7. 青霉素类药物中,对绿脓杆菌无效的药物是:(A)。 A 阿莫西林

B 羧苄西林 C 呋苄西林 D 替苄西林 8.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 A 环境消毒 B 合理使用抗菌素 C 洗手 D 隔离传染病人 9. 对于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可首选下列哪类药物:( A )。 A 一代头孢菌素 B 二代头孢菌素 C 三代头孢菌素 D 磺胺类 10. 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首选:( D )。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乎 C大环内酯类 D万古霉素 11. 克拉维酸主要作用为:( C )。 A 扩大抗菌谱 B 增高MBC C 抑制β内酰胺酶 D 减少耐药性 12. 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中无以下哪点:( D )。 A 对G+ 菌作用强 B 对G- 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C 对青霉素稳定 D 肾毒性低 13. 亚胺培南特点描述有错误的为:( C )。 A 高效、抗菌谱广 B 常与西司他丁钠合用 C 单独使用 D 耐酶 14. 对绿脓杆菌无效的抗生素是:( D )。 A 头孢匹胺 B 头孢哌酮 C 头孢他啶 D 头孢唑啉 15.Ⅰ类手术(清洁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葡萄球菌等G+ 球菌,所以从抗菌谱考虑,应首选:( C )。 A 喹诺酮类 B 第三代头孢菌素 C 第一代头孢菌素 D 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发酵的过程

现代抗生素工业生产过程如下: 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及精制→成品包装 一、菌种 从来源于自然界土壤等,获得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称为菌种。菌种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后,以超低温,即在液氮冰箱(-190℃~-196℃)内保存。所谓冷冻干燥是用脱脂牛奶或葡萄糖液等和孢子混在一起,经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后,在真空下保存。如条件不足时,则沿用砂土管在0℃冰箱内保存的老方法,但如需长期保存时不宜用此法。一般生产用菌株经多次移植往往会发生变异而退化,故必须经常进行菌种选育和纯化以提高其生产能力。 二、孢子制备 生产用的菌株须经纯化和生产能力的检验,若符合规定,才能用来制备种子。制备孢子时,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通过严格的无菌手续,将其接种到经灭菌过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下培养5-7日或7日以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孢子数量还是有限的。为获得更多数量的孢子以供生产需要,必要时可进一步用扁瓶在固体培养基(如小米、大米、玉米粒或麸皮)上扩大培养。 三、种子制备 其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并接种到发酵罐中,种子制备可用摇瓶培养后再接入种子罐进逐级扩大培养。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逐级放大培养。种子扩大培养级数的多少,决定于菌种的性质、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特点。扩大培养级数通常为二级。摇瓶培养是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数量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后以无菌操作接入孢子,放在摇床上恒温培养。在种子罐中培养时,在接种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都必须经过灭菌。接种材料为孢子悬浮液或来自摇瓶的菌丝,以微孔差压法或打开接种口在火焰保护下按种。接种量视需要而定。如用菌丝,接种量一般相当于0.1%—2%(接种量的%,系对种子罐内的培养基而言,下同) 。从一级种子罐接入 二级种子罐接种量一般为5%—20%,培养温度一般在25—30℃。如菌种系细菌,则在32—37℃培养。在罐内培养过程中,需要搅拌和通入无菌空气。控制

2016年抗菌药物培训试题

2016年抗菌药物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 A. 革兰氏阴性产酶菌 B. 革兰氏阳性产酶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万古代霉素应用指南推荐在下列情况使用万古霉素,使用正确的是:() A. 治疗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的严重感染 B. 治疗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革兰阳性菌感染 C. 当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甲硝唑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时 D. 在MRSA和MRSE感染高发医院进行假体或装置植入手术时,万古霉素应在手术前预防给予 4、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 A. 是否存在感染 B. 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 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 以上都对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包括() A.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 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 合并病毒感染者 D. 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根据PK/PD特点,等时分次给药 C. 所有青霉素类、头胞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 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预防用时间应为:() A. 12~24小时 B. 24~48小时 C. 48~72小时 D. 2小时以上 8、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A.24h B.48h C.72~96h D.96h 9、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分布较广,一般从肾脏排泄 B.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C.对Gˉ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 D.对绿脓杆菌作用很强 10、氟喹诺酮类药对厌氧菌均呈天然耐药性,但属例外的是:() A.氧氟沙星 B.左旋氧氟沙星 C.环丙沙星 D.诺氟沙星 11、青霉素类药物中,对绿脓杆菌无效的药物是:() A.阿莫西林 B.羧苄西林 C.呋苄西林 D.

膜分离技术的介绍及应用讲解

题目:膜分离技术读书报告日期2015年11月20日

目录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1) 二、最新膜分离技术进展 (3) 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3) 1.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 (3)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 (3) 1.2.1 在超滤方面 (4) 1.2.2 在纳滤方面 (4) 1.2.3 在渗透方面 (5) 1.2.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空气过滤膜 (5) 2. 多孔陶瓷膜应用技术 (6) 2.1 高渗透选择性陶瓷膜制备技术 (7) 2.1.1 溶胶—凝胶技术 (7) 2.1.2 修饰技术 (7)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MST)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和温度差等外界能量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常用的膜分离方法主要有微滤(micro-filtration, 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 RO)和电渗析(eletro-dialysis, ED)等。MST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较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代替传统的如精馏、蒸发、萃取、结晶等分离,可以说是对传统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效益技术之一。 分离膜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按照分离过程中的推动力和所用膜的孔径不同,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的MF、20世纪40年代的渗析(Dialysis, D)、20世纪50年代的ED、20世纪60年代的RO、20世纪70年代的UF、20世 纪80年代的气体分离 (gas-separation, GS)、20世纪90 年代的PV和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ELM)等。 制备膜元件的材料通常是有 机高分子材料或陶瓷材料,膜材料中的孔隙结构为物质透过分离膜而发生选择性分离提供了前提,膜孔径决定了混合体系中相应粒径大小的物质能否透过分离膜。图1是MF、UF、NF、RO的工作示意图。MF的推动力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去除物料中的大分子颗粒、细菌和悬浮物等;UF的推动力也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处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或者不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应用较多的领域有蛋白质或多肽溶液浓缩、抗生素发酵液脱色、酶制剂纯化、病毒或多聚糖的浓缩或分离等;NF自身一般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它对二价离子特别是二价阴离子的截留率可达99%,在水净化方面应用较多,同时可以透析被RO膜截留的无机盐;RO是一种非对称膜,利用对溶液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向从溶液

实验十二___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十二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 2、抗生素产生菌的抗菌谱测定。 3、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微生物大量存在与土壤中,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 实验材料: 1、土壤菜园土。 2、实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8h培养物。 3、培养基淀粉琼脂和淀粉液体培养基。 4、其它 10%的酚、牛津杯、灭菌生理盐水、接种环、无菌涂棒、酒精灯、无菌吸管等。 实验方法: 一、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配制淀粉培养基 配方一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硝酸钾 0.1克;磷酸氢二钾 0.05克;氯化钠 0.05克;硫酸镁 0.05克;硫酸亚铁 0.001克;琼脂 2克水 100毫升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琼脂 20克;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 (1)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2)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2018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培训试题与答案

2018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培训考试试题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70分) 1、下列哪个药物不属于耐酶青霉素() A 甲氧西林 B 氯唑西林 C 苯唑西林 D 青霉素V 3、在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应选用() A林克霉素 B 链霉素 C 红霉素 D 氯霉素 4、应用头孢哌酮时应给患者补充() A VitA B VitB1 C VitC D VitK1 5、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不宜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感染的药物为() A、氨曲南 B、头孢曲松 C、美罗培南 D、阿米卡星 6、下面哪个细菌感染,不宜选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治疗() A铜绿假单孢杆菌B肺炎克雷伯杆菌C大肠杆菌D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7、和氨曲南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是() A 庆大霉素B头孢唑啉C氨苄青霉素 D 甲硝唑 8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不符的是() A 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B 严重感染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页脚内容1

C 发热原因不明不轻易采用抗菌药物 D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感染、昏迷、休克应用抗菌药物 9、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是() A庆大霉素 B 左氧氟沙星 C 青霉素 D 奈替米星 10、以下哪种抗菌药妊娠期不宜应用() A 青霉素 B 克拉霉素C红霉素 D 头孢羟氨苄 11、氨基糖苷类对以下那种细菌抗菌活性差:() A大肠埃希菌B肺炎链球菌C铜绿假单胞菌D肺炎克雷伯菌 12、可首选用于军团菌病的药物是() A克林霉素B红霉素C氯霉素D青霉素 13下列哪种药物可用于治疗MRSA引起的严重感染() A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B 氨曲南 C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D 万古霉素 14、以下抗菌药物中,哪个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 A 左氧氟沙星 B 环丙沙星 C 莫西沙星 D 诺氟沙星 15、以下抗菌药物对厌氧菌无效的是() A 头孢美唑 B 依替米星 C 甲硝唑 D 克林霉素 16、18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的抗生素是()。 A、头孢呋辛酯胶囊 B、甲硝唑 C、环酯红霉素 D、左氧氟沙星 17、一般只需一天一次给药的抗生素是() A、青霉素 B、头孢唑林 C、头孢呋辛 D、头孢曲松 页脚内容2

抗菌药选择题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1、不属于大环内酯类的药物是() A 红霉素 B 林可霉素 C 乙酰螺旋霉素 D 麦迪霉素 E 吉他霉素 答案:B 【解析】大环内酯类的分类。可分为天然和半合成两类,红霉素为典型代表,包括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等,后者包括螺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 2、红霉素在何种组织中的浓度最高() A 骨髓 B 胆汁 C 肺 D 肾脏 E 肠道 答案:B 【解析】红霉素的不良反应。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禁用红霉素,因为红霉素在肝脏中浓度最高,红霉素的酯化物易引起胆汁淤积为主的肝脏实质性损害,可伴有转氨酶升高、肝肿大。 3、军团菌感染应首选()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土霉素 D 四环素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病、支原体肺炎、白喉带菌者,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儿肺炎、结肠炎和弯曲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肠炎。 4、患者,男,6岁,高热,呼吸困难,双肺有广泛小水泡音,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青霉素皮试阳性,宜选用: A 氯霉素 B 四环素 C 头孢唑啉 D 磺胺嘧啶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感染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治疗。 5、治疗骨及关节感染应首选()

B 林可霉素 C 麦迪霉素 D 万古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临床应用。林可霉素在体内分布较广,在骨组织中的浓度时血药浓度的1.5倍,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感染如慢性骨髓炎和脓性关节炎。 6、红霉素和林可霉素合用可() A 降低毒性 B 增强抗菌活性 C 扩大抗菌谱 D 竞争结合部位相互拮抗 E 降低细菌耐药性 答案:E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并与之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7、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是() A 万古霉素 B 吉他霉素 C 阿奇霉素 D 交沙霉素 E 以上均不是 答案:A 【解析】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主要对G+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机制是能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 8、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下列何种抗生素的t1/2会显著延长() A 林可霉素 B 万古霉素 C 克林霉素 D 麦迪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万古霉素的体内过程。万古霉素主要以原形药物经肾随尿排泄,其t1/2约为6h,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t1/2会显著延长。 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1、氨基苷类药物主要分布于()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食品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学 院 :生物工程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班别 :09级一班 学 号 :10122 学生姓名 :齐莹 学生 指导教师 :陈清禅 2011年 5 月 24 日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齐莹 10122 摘要综述膜分离技术的特点、种类及分离机理,介绍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选用更佳的膜材料以及多种膜分离技术联用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食品工业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上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统计,膜销售每年以14%~30%的速度增长,而最大的市场为生物医药市场[1] 。 1膜分离的简介 1. 1 膜的定义 膜是一种起分子级分离过滤作用的介质,当溶液或混和气体与膜接触时,在压力下,或电场作用下,或温差作用下,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膜,而另些物质则被选择性的拦截,从而使溶液中不同组分,或混和气体的不同组分被分离,这种分离是分子级的分离。 1. 2 膜的种类 分离膜包括:反渗透膜(0. 0001~0. 005μm) ,纳滤膜(0. 001 ~0. 005μm) 超滤膜(0. 001 ~0. 1μm) 微滤膜(0. 1~1μm) 、电渗析膜、渗透气化膜、

青霉素几种分离纯化方法比较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期末作业 青霉素的分离提纯方法的发展与比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青霉素的分离提纯方法的发展以及比较,包括传统的方法,如吸附法,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等,也包括现代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反胶团萃取法,乳状液膜法,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法以及其它的高效提取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enicillin G and the comparison of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 including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solvent extraction, but also includes modern high-tech development, such as reverse micelles extraction,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hollow fiber renewal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and other efficient methods. 正文: 1、青霉素简介 1、1基本性质: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分子式为: 1、2发展历程: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 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共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目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1] 1、3化学性质:青霉素可以与金属或有机碱结合成盐,常有钠盐、钾盐、普鲁卡因盐和节星盐。青霉素盐的化学名称是(25,SR,6R)一3,3一二甲基一6一(2一苯乙酞氨基)7一氧代一4-硫杂一1一氮杂双环[3.2.0]庚烷一2一甲酸钠(钾)盐"青霉素的钠盐!钾盐均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有引湿性;遇酸碱或氧化剂迅速失效,在水中极易溶解乙醇中微溶。[2] 1、4分类: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分析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分析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一、膜分离技术原理及特点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如图1所示,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膜分离技术以其低能耗、高效率被认为是理想的分离技术之一。 图1膜分离技术原理 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分离所具有的特点包括: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因此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2)膜分离过程是在压力驱动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特别适合于对热敏感物质,如酶、果汁、某些药品的分离、浓缩、精制等。3)膜分离技术适用分离的范围极广,从微粒级到微生物菌体,甚至离子级都有其用武之地,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膜类型;4)膜分离技术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因此采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基于膜分离技术所具有上述特点,是现代生物化工分离技术中一种效率较高的分离手段,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过滤、吸附、蒸发、冷凝等分离技术,所以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化工分离工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膜分离技术种类分析 按照膜孔径和成膜材料分类,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等。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按分离原理和按被分离物质的大小区分的分离膜种类,从下表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分离膜技术均可应用于任何分离、提纯和浓缩领域。反渗透和纳滤作为主要的水及其它液体分离膜之一,在分离膜领域内占重要地位。

药物分离纯化

1.什么是化学萃取?影响化学萃取的因素?溶质与萃取剂之间的化学作用? 2.什么事截留分子量?各种分离膜(如微滤、超滤、纳滤)的截留组分范围怎样? 3.什么是乳化现象?消除乳化的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反萃取、萃取相、萃余相? 5.什么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 6.什么是双水相萃取技术?有哪些特点? 7.什么是半仿生提取法?其优点有哪些? 8.什么是分子印迹技术,其特点如何? 9.什么是分子蒸馏,其操作过程如何,有哪些特点? 10.依据分离记理,色谱法分为哪几类? 11.根据料液和溶剂的接触和流动情况,萃取操作过程如何划分? 12.什么是凝胶色谱,其分离机理如何,有哪些用途?其操作过程如何? 13.什么是住色谱,如何操作? 14.活性氧化铝有哪些类型?特点是什么?其含水量关系如何? 15.何为浸漉法,去操作过程如何? 16.离子交换树脂有哪些类型,影响其选择性的因素?其操作过程如何? 17.容积提前中药有效成分时,选择溶剂的原则,常见容积大机型大小如何? 1分离纯化过程: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手段,或将这些方法结合,将某混合物系分离纯化成两个或多个组成彼此不同的产物的过程。 分离纯化技术:在工业中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与装备,耗费一定的能量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过程,研究实现这一分离纯化过程的科学技术。 1、药物分离的特点:(1)药物的品种繁多,结构复杂,不同来源的药物性质差别很大,采用的分离技术原理和方法也多种多样。(2)以天然形式存在的药物,或生物来源的药物通常含量较低,杂质的量远远大于有效成分的量。分离过程需要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使有效成分的含量不断提高。(3)药物中很多品种特别是天然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性差、易分解、易变性等特点,在选择分离方法时需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性质,采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和条件,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4)从药物研究到药品生产,分离在量上的差别很大,小到 以鉴定、含量测定的6- 10g级,大到生产的吨级的纯化。(5)药品的质量要求高,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生产环境需要达到一定的洁净度,防止环境对产品的污染。 2、分离纯化方法按原理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 3、萃取: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选择性地转移到另一相中或选择性地保留在原来的相中(转移非目标化合物),从而使目标化合物与原来的复杂机体相互分离的方法。反萃取:调节水相条件,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萃取操作。萃取相:当溶剂与混合液混合后成为两相,其中一个以萃取剂为主(溶有溶质)的称为萃取相。萃余相:另一个以原溶液为主的(即溶剂含量较低)称为萃余相。萃取液:利用蒸馏、蒸发和结晶等方法除去萃取相中的溶剂后得到的液体称为萃取液。萃余液:利用蒸馏、蒸发和结晶等方法除去萃余相中的溶剂后的液体称为萃余液。化学萃取:也称反应萃取,是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的分配。影响化学萃取的因素:(1)被萃取药物的结构(2)pH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4)无机盐的存在(5)溶质的结构(6)萃取剂(7)稀释剂。 4、化学萃取中,溶质与萃取剂之间的化学作用主要有:(1)配位反应(2)阳离子交换反应(3)离子缔合反应萃取(4)协同反应萃取。 5、根据料液和溶剂的接触和流动情况,可以把萃取操作过程分成单级萃取操作和多级萃取

抗生素(练习题)

一、A1型题 (答题说明:单句型最佳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均有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显示器选择相应的答案或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以示正确回答。共有115题,合计115.0分。) 1.关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的描述哪项错误 A.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 B.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 C.抑制细菌的自溶酶活性 D.阻碍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 E.使菌体膨胀变形 2.哪项不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原因 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B.PBPs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C.PBPs数量减少 D.细菌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E.细菌缺少自溶酶 3.对青霉素G最敏感的病原体是 A.立克次体 B.钩端螺旋体 C.衣原体 D.支原体 E.真菌 4.青霉素G最适于治疗 A.伤寒、副伤寒 B.肺炎杆菌性肺炎 C.布鲁杆菌病 D.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E.细菌性痢疾 5.肾功能不良的患者禁用 A.青霉素G B.耐酶青霉素类 C.广谱青霉素 D.第一代头孢菌素 E.第二代头孢菌素 6.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氨苄 B.头孢他啶 C.头孢孟多 D.头孢噻吩 E.头孢乙腈

7.哪种疾病用青霉素治疗可引起赫氏反应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C.大叶性肺炎 D.气性坏疽 E.梅毒 8.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A.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B.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 C.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低D.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大 E.对组织穿透力弱 9.下列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药物是 A.头孢噻吩 B.头孢氨苄 C.头孢孟多 D.头孢哌酮 E.头孢吡肟 10.下列不属于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的是A.氨苄西林 B.羧苄西林 C.替卡西林 D.美洛西林 E.哌拉西林 11.治疗梅毒的首选药是 A.庆大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G D.氯霉素 E.红霉素 12.头孢菌素的特异性不良反应是 A.皮疹、荨麻疹 B.过敏性休克 C.双硫仑样反应 D.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E.肾功能损害 13.目前常用头孢菌素中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是A.头孢哌酮 B.头孢噻吩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和前景

膜分离技术概论 XXX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104班1003010414 摘要:膜分离是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的一门分离技术,膜分离主要包括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功能且操作简单、易于操作,因此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供水、制药、食品、环保、废品回收、水的淡化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些概念、膜的种类及其原理,然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前景,概况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Abstract: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is a separating technology which developed fast in the 1960s. This technology involves in various functions like separating、concrntrating、purifying and refining,what else, for it’s easily to operate it’s now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water supplyment、medicine production、food、environment protecting、waste water recycling and so on, make great econom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ssage first explain some concepts membrane technology、main theory involved and sort of it. Key words: Membrane-Seperating,technology,introduction,prospect 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现代膜分离技术分离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膜分离法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可用于液相和气相。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他微粒的水溶液体系。以下重点介绍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微滤原理及超滤原理。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引言:制药工业关系国计民生。一种好的药品,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够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不计其数的化合物,想要从里面找到能够制成药物的有效成分是一件困难的工作。由于药物的纯度和杂质含量与其药效、毒副作用、价格等息息相关,使得分离过程在制药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制药分离纯化技术在制药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现状 制药分离过程主要利用待分离的物质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共存杂志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虽然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制药过程上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问题,药品提取分离纯化过程作为医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首要原因。 目前,在我国制药领域,很多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但是仍然没有成为制药过程中的主导工艺,依然是以传统落后的提取技术为主导,在制药过程中存在着提取分离技术装备简单,工艺流程单一等缺陷。我国目前的分离提取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设计和开发出一个新的生产系统和设备,显得尤为迫切。 制药提取分离技术及其装备关系到三个问题:(1)能否最大限度

地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但是保证无用的物质不能被同时转移。(2)能否尽量使所提取物质的量相对平均;(3)能否在尽量满足最大产能的情况下,把成本降到最低。简单来说是产率、工艺条件稳定和效率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能为后续生产环节制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实现提高生产质量的最终目的,目前,我国大部分所使用的传统提取工艺和装备都难以解决以上的几个问题,生产中仍然以传统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为主导,提取生产过程中的装备陈旧、工艺流程单一,集成优化和高效节能的成套装备虽然已经开发出来,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先进的装备的优势以及自动化控制与在线检测系统的优势,开发出先进、适用的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流程,并使其得到推广和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水提醇沉法(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盐析法、离子交换法和结晶法等。新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推动了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的医药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方向 我国的医药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的药物提取水平差距甚大,影响了我国医药产品在世界药品市场的地位。中国已经加入WTO,国内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采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才可能使我国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在国际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

抗生素试题总结及答案

抗生素试题 单选题: 1. 对抗菌药作用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 抗叶酸代谢 B. 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C.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D.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E. 吞噬细胞 2.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正确的是 C A. 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多种需氧菌 和厌氧菌混合感染 C. 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 炎症 D. 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E.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 内膜炎 3. 下列细菌容易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 是 C A. 溶血性链球菌 B. 脑膜炎球菌 C. 肺炎球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E. 草绿色链球菌 4. 下列关于万古霉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E A. 万古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仅对革兰氏阴性菌起作用 C. 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D. 细菌对本品易产生耐药性 E. 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5.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共同特点不正确的 是 A A. 抗菌谱广 B. 细菌对本类药物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C.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D.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E. 毒性低 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呋塞米合用 的原因是 D A. 呋塞米加快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排泄 B. 呋塞米抑制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吸收 C. 呋塞米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肾毒性 D. 呋塞米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 E. 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 7. 下列有关四环素类药物体内过程描述 不正确的是 C A. 餐后服药吸收率低 B. 合用铁剂,吸收率下降 C. 碱性环境促进药物吸收 D. 可透过胎盘屏障 E. 在牙、骨、肝中药物浓度高 8. 下列有关两性霉素B 描述不正确的是 E A. 对深部真菌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B. 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C. 毒性较大,用药须谨慎 D. 不能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E. 不能和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合用 9. 下面有关庆大霉素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D A. 耐药性产生较快 B. 临床上完全取代了链霉素 C.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逆性的肾损 害 D. 常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铜绿假 单胞菌感染和心内膜炎等 E. 对厌氧菌和肺炎支原体无效 10. 诺氟沙星抗菌机制是 D A.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 抗叶酸代谢 C.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D. 抑制DNA 螺旋酶,阻止DNA 合成 E. 抑制蛋白质合成 11. 磺胺嘧啶对下列细菌感染疗效较好 的是 D A. 细菌性痢疾 B. 伤寒 C. 膀胱炎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化脓性扁桃体炎 12. 舒巴坦与青霉素联用,能产生明显的 抗菌协同作用,其原因为 B A. 它能增强青霉素的耐酸性 B. 可抑制β-内酰胺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